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论文

2022-04-21

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摘要]高等职业教育肩负培养技术型人才的重任,并与区域经济发展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高等职业院校需顺应区域发展,转变办学理念,灵活多样办学,重视实践培训,实行开放办学,以更好地促进高等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

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论文 篇1:

经济新常态下中等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协调性研究

摘 要:区域经济发展为中等职业教育提供了物质保障和人才市场,而中等职业教育则为区域经济提供了人力资源,两者本质上相辅相成。在经济新常态背景下,要想实现中等职业教育服务于区域经济和社会的根本任务,就需要增强中职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协调性。基于两者协调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要增强两者的协调性,就需要增强专业设置的前瞻性,提高校企合作的效益,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

关键词:经济新常态;中等职业教育;区域经济;协调性

经济发展“新常态”是当前及今后我国经济增长期的“大方向、主旋律”。其本质内涵是指我国经济模式发生转变:发展速度从高速向中高速增长转变,发展方式由规模速度型向质量效率型转变,经济结构从增量扩能向调整存量、做优增量并存转变。在这一大形势下,要实现区域经济转型顺利完成,关键在劳动者的转型升级。只有通过深化职业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增强职业教育与经济发展间的协调性,培养大量高素质的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为经济转型升级提供强大的人才支撑,才能从根本上加快经济转型的步伐。

一、中等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的相互关系

就职业教育与经济发展间的相互关系而言,查阅文献发现,成果颇为丰硕。不同研究者从不同的研究视角出发来论证两者间的相互关系,如郭志立(2017)从可持续发展理论、区域经济理论等视域出发,深入地探讨了现代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间的逻辑关系[1]。又如王忠昌(2017)从专业论、人才论、技术论和多元论出发,剖析了现代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理论基础[2]。总之,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之间相辅相成的关系不言而喻。

1.中等职业教育对区域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人力资本理论认为,经济增长的决定因素是人的素质的提升。教育提高人的素质,经济增长才能获得持续发展的动力。中等职业教育是我国高中阶段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担负着为国家培养下得去、上手快、留得住的高素质人才,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基于此,国家提出合理确定普职学校招生比例,要求总体上要保持中等职业学校招生规模与普通高中大体相当。在当前经济发展新常态背景下,教育对经济的影响更加密切、更加深刻。

2.区域经济发展对中等职业教育的推动作用。经济增长理论同样认为,经济增长为教育提供了物质保障,决定了教育的规模与质量、人才培养模式与目标,是教育得以发展的强大支撑。同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理论一样也佐证了两者间的相互关系。经济发展水平越高,对于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需求就越多,教育的市场就越大,发展环境就越好,这对于深受区域经济影响的中等职业教育而言更是如此。

二、区域经济发展对于中等职业教育的新诉求

经济新常态下,经济发展模式转变和产业升级迫切需要更多的高素质、强技能的人力资源,区域经济发展的转变对中等职业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区域经济发展要求中等职业教育提供大量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经济新常态背景下,区域经济发展不仅要在速度上换挡,同时在方式上也要转型,即要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也就是说,在这一新的经济形势,区域经济发展的动力更多要依靠科技进步、体制机制创新、人力资本的提升等途径。所以,经济的发展需要一支强有力的人才队伍做保障,而作为直接服务于地方经济的中等职业教育,其专业设置、规模和整体水平对于区域经济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科学合理的专业结构、满足区域经济发展的教育规模和较高的办学水平,都将间接作用于区域经济的转型升级。

2.区域经济发展要求中等职业教育不断进行技术的革新。生产技术的革新助力经济结构的升级,推动区域经济的腾飞。经济新常态下,要实现区域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型升级,必须要借助于有创造力的先进技术。这就要求中等职业教育须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通过传授学生无形的先进知识,培养出高素质的劳动者,再由劳动者将这些无形资产付诸实践,外化为先进的科学技术,最终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生产力,从而推动区域经济的发展。

3.区域经济发展要求中等职业教育不断优化专业结构,培养优质的专业人才。经济新常态下,经济发展动力要从传统增长点向新的增长点转换,生产要素的相对优势将被削弱,创新将成为驱动经济增长的新引擎。在这一大背景下,区域经济的产业结构必将面临着优化升级,新兴产业、服务业、小型或者微型企业的作用将更加凸显,产业组织将呈现生产小型化、智能化、专业化的新特征。这一切都需要一大批高素质、创新意识强的新型人才来支撑,要满足这一要求,中等职业教育需不断优化专业结构,合理设置专业,培养出服务于区域的专业性人才。

三、中等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现状及问题

经济新常态下,中等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协同发展是时代赋予的使命,是服务于国家和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任务方向是一致的。但是当前,中等职业教育还存在着与区域经济发展相脱节的现象,协同性还不强。

1.专业设置与区域产业布局对接不强。当前我国的中等职业教育专业设置上面或多或少都存在着一些问题,最明显的就是专业设置與区域专业布局对接性不够,而且大多表现为中职学校的专业设置滞后于区域产业的发展。由于深受市场环境的影响,经济发展是形势变化的最敏锐的感应器,变化也是最迅速的。而中等职业教育由于与市场环境关系没有那么密切,所以往往后知后觉,专业设置显得陈旧。此外,很多中职学校在设置专业上片面追求假大空,贪大求全,求新求异,存在着严重的滞后性和盲目性。

2.校企合作服务区域经济效益不高。中等职业教育本应该在区域经济增长中持续发力,但很多中职学校并未很好坚持“服务发展为宗旨,促进就业为导向”的办学定位,偏重与追求升学和学校升格。被全世界所推崇的德国“双元制”、英国的“学徒制”、美国“社区学院”模式,其显著特点就在于校企深度融合,校企协同育人[3]。尽管国家强调要开展校企合作模式,大力开办职教集团,但由于主客观因素,当前我国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模式流于形式,力度不够。大多中职学校所谓的校企合作仅是让学生去工厂或企业做廉价劳动工人,效果不甚理想。

3.人才培养质量与区域发展要求不符。首先,中职学校专业设置偏离区域产业发展,与其吻合度不高,低水平重复建设现象仍然比较严重,使得区域内的企业招不到专业对口的人才。其次,中职学校专业教学内容与先进技术对接不紧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衔接不够,教学模式、评价方式不适应技术技能人才成长规律,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和资源在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过程中没有得到充分应用。再次,中职学校教师整体质量不高,“双师型”教师数量匮乏,不能满足质量提升的需要。因此,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规模、质量不能有效满足社会需要。

四、中等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对策

针对这些问题,要实现中职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协同发展,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增强专业设置的前瞻性。针对当前一些中职学校专业设置与区域产业布局对接不够的问题,中职教育要在专业布局上发力。只有建成一批自身有特色的、高质量的、符合区域发展需要的专业链,形成专业设置与产业发展的联动机制,才能更好助力区域产业结构的升级,满足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中职学校在调整专业结构的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创新精神,紧跟区域主导产业和新兴产业的发展趋势,及时调整和优化专业布局,主动调适自身的专业结构,提高专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水平。如当前形势下,为满足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需求,中职学校可以主动适应去产能的需求,整合自身教学资源,做好对转岗人员的技能培训[4]。

2.提高校企合作的效益。提升职业教育的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在于开展深度校企合作,让两个培养实体(学校和企业)协同发力,让学生将学校习得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工作中去,从而培养出一批既懂理论知识、又上得了手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针对当前校企合作流于形式等现状,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1)加大“校企合作”力度,進一步提升人才培养的核心竞争力和社会适应度。政府作为第三方,应出台相关优惠政策,为中职学校和企业搭建合作平台,优化合作市场,让其能“零距离接触”,从而将学校的人才资源与企业的技术资源结合,共同促进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2)加大投资力度,多方筹资,政府、学校、企业及社会其他力量,共同建设实训基地。让学生在实训基地集中开展训练,从而提高职业教育服务国家经济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的能力。

3.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针对当前中职教育培养的人才质量不高的现状,要从根源着手。(1)优化教师队伍结构。要加强中等职业学校的师资队伍建设,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建设。首先,严格把好新入职教师的质量关,确保新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其次,要加强教师职后培训力度,继续实施在职教师的“国培”计划。(2)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中职教育的教学管理水平。完善经费投入机制,增加对中等职业教育的投入,实施精准扶贫。实施中高职教育间的帮扶计划,开展“一带一”扶持工作,高职学校从师资、设备及升学上开展援助。实施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工程,推动中等职业学校专业设置、课程内容、教学方式与生产实践对接,集中力量建设一批高水平职业学校,办好一批适应当地经济社会需要的特色优势专业。

参考文献:

[1] 郭志立.多元视域下现代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联动逻辑和立体路径[J].教育与职业,2017,(4):18-24.

[2] 王忠昌.现代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专业—产业”论[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7,(3):29-31.

[3] 冉红琼.经济危机背景下美国社区学院的发展趋势及启示研究[J].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12):96.

[4] 刘宝民.经济新常态下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7,(1):38.

[责任编辑 陈丹丹]

作者:胡德平

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论文 篇2:

高等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不协调的突破路径及策略

[摘要]高等职业教育肩负培养技术型人才的重任,并与区域经济发展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高等职业院校需顺应区域发展,转变办学理念,灵活多样办学,重视实践培训,实行开放办学,以更好地促进高等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

[关键词]职业教育 区域经济发展 人才培养

[作者简介]蔡勤(1975- ),男,湖北武汉人,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高等职业教育。(湖北 武汉 430074)

高等职业教育肩负着为社会输送大量优秀的技术型人才的重任。受到地区现实情况的影响,高职教育和区域经济发展之间具有十分密切的关系,需要积极地探索突破高等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不协调的路径和策略。

一、高等职业教育的现状分析

1.教育理念和定位存在问题。一些高等职业院校没有准确全面地了解本地区的经济发展现状,无法准确地立足职业教育的特点,积极向区域经济倾斜。很多院校仍采用以往传统的办学模式和理念,和区域经济发展方向之间存在较大的偏差。还有一些职业院校在办学过程中没有考虑区域经济发展的实际需要,一味地追求扩大办学规模和范围,关注于专业设置和教学方法向本科院校靠拢,失去了高等职业教育的区域特色。

2.社会认可度有待提高。目前一个较为普遍的现实情况是,社会上普遍对高等职业教育的认可度较低。社会上大多对高等职业教育重要性和地位的认识不足,更没有充分认识到高等职业教育和区域经济发展之间的重要联系。学生毕业后到了一些单位和公司也大多不被重视,严重制约了高等职业院校的发展和壮大。

3.师资力量较为薄弱。很多院校的在职教师都是普通高校的毕业生,缺乏必要的职业技术教育相关理论知识,在具体教学方面也缺少经验。而且,大多数教师都是纸上谈兵,并没有深入企业或生产一线,缺少相应的实践经验,无法把握区域经济的发展现状。于是,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很难对学生进行深入的指导。加上很多院校不注重实践环节,导致学生学习的理论知识无用武之地。

二、导致高职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不协调的原因分析

1.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不够理想。导致高职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不协调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不够理想。高等职业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有用的人才,但很多专业院校的毕业生在整体实力方面较之本科生还存在较大的差距,无论是在理论水平还是实践能力都比不上一些本科院校的毕业生。分析原因,和高等职业教育现行的教学方式和方法等存在较大的关系。人才培养效果不佳,自然无法满足区域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要,也就导致高职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不协调现象的出现。

2.人才需求反馈不到位。想要实现区域经济发展与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需要院校及时了解区域经济发展的现实需要,尤其是对人才需求的动态变化情况,以及时地调整教学计划等,培养出更多经济发展所需要的人才,以更好地满足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但是,现实情况是,人才需求反馈不到位,很多高等职业院校无法及时地了解到区域经济发展的变化情况和实际需求,导致很多院校在教学内容和形式等方面严重滞后于区域经济发展,高职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协调也就此产生。

3.对学生的职业理想教育有待提高。随着时代的发展,区域经济发展对人才职业道德素养的要求也不断提高。但是,很多高等职业院校却忽视了对学生职业道德方面的教育和培养,导致很多学生职业道德水平低下,职业定位模糊,甚至出现浮躁和好高骛远等情况。这些学生在走出校门之后无法适应区域经济的发展。

三、促进高等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策略分析

1.转变办学理念,明确教育定位。高等职业院校要积极地转变办学理念,明确教育定位。高校服务于区域经济发展,是教育要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这一基本规律所决定的。只有自觉地服务于一定时期区域经济发展,教育才会有明确的培养目标,才会有适应产业发展状况的技能型人才,所以,高等职业院校只有自觉地服务于区域经济发展,才能形成符合社会实际的人才培养模式,才能真正发挥职业教育为社会提供有力支持的作用。因此,院校要注意立足区域经济发展来培养人才,树立起服务区域经济的办学理念。尤其是隨着时代的发展,区域经济的发展变化需要高等职业教育积极、与时俱进地调整自身的办学目标,自觉地服务于区域经济发展。高等职业院校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功能发挥得越好,学校的发展也就更快。因此,高等职业院校要注意密切关注本地区区域经济的动态,服务区域经济发展。例如,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即在充分了解广东地区经济发展状况的基础上,将“轻工”作为办学特色,大力服务地方经济。

2.顺应区域发展,开展特色教育。不同的地区受现实情况的影响,在区域经济发展方面具有较为明显的地区差异性。因此,为了更好地促进高等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各地区的高等职业院校需要积极地顺应区域发展,开展特色教育。各院校要立足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和经济发展的切实需要,将服务区域经济发展作为根本的办学出发点,积极地对自身的教学计划和人才培养模式等进行改进。各高等职业院校要积极根据本地区的实际情况,设置具有地域特色的专业,增强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能力。尤其要注意服务于本地区的优势产业,打造应用型人才培养高地。例如,新疆地区便结合当地的经济发展情况,构建起特色职业教育体系。在新型的高等职业教育体系中,包含了一大批具有鲜明的区域特色的职业院校新专业,涉及当地几乎所有的主导产业。据统计,在整个南疆地区,一共有50多所职业学校开设有地方特色的专业,从而有效地推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

3.适应经济发展,灵活多样办学。为了更好地满足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各高等职业院校可以积极地采用灵活多样的方式进行办学。要积极地将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结合起来,采取职前教育和在职教育以及转岗教育等多种手段联合的方式,更好地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所需要的人才。例如,高等职业院校可以利用自身的优势,与当地的企业和公司等合作,根据不同单位和行业的实际需要,开展“订单式”继续教育。学校还可以摆脱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的约束,将课堂搬进生产一线,由学校指派经验丰富的教师负责深入企业生产一线对企业的员工进行培养和指导。例如,广西建设职业技术学院为了满足当地经济发展对人才的实际需求,成立了以在职培训和成人教育为主的继续教育部。该部门分为成人教育和职业培训两部门,采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和现代远程教学方式,为高等教育大众化和建立学习型社会、构建开放式终身教育体系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其中,成教部面向社会招生,依托广西建设职业技术学院,坚持正确的办学方向,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培养社会急需人才为目标,培养社会所急需的各类人才。

4.结合地区特色,做好实践培养。鉴于职业院校的特殊性,要注意为学生提供创业的舞台,积极地组织学生参加各种实践活动。通过大量真实和模拟公司的创办与营运等活动,锻炼学生的实战能力。而且,为了更好地满足区域经济的发展,要注意结合所在地的区域经济特点,利用当地的优势资源和主导产业发展特点等,与当地企业、工厂等进行交流和合作,开展校企合作,建设创业基地,并鼓励企业在科技园、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工业园区等开辟专门场地,以此为依托开展高等职业院校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实习和项目孵化,为学生提供就业创业的实践平台。例如,青岛地区的区域经济发展重点是先进制造业,但实际情况是当地缺乏大量技能型人才,于是严重制约了当地区域经济的发展。因此,在青岛市委市政府的指导下,青岛工科学校便树立“校企合作,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市场运作”的思路,依托青岛市现代制造业教育集团龙头学校——山东省轻工工程学校,建设了面向现代制造业的青岛市职业教育公共实训基地。

5.实行开放办学,走向国际化。为了提高高等职业教育的开放性,加快高等职业教育的国际化步伐,更好地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各高等职业院校可以积极地通过多种渠道,如中外合资和师资交流等方式,积极引进国外的一些优秀的办学理念和教学方法等,以不断提高高等职业教育的教学水平。例如,宁波位于我国的长江三角洲地区,是一个重要的经济中心,并且,按照经济国际化评估的各项指标进行评估可知,宁波已经达到了较高的国际化程度,并逐渐形成外向型的经济形态。宁波外事学校为了更好地服务区域经济的发展,并促进自身的发展与进步,提出了“立足国际视野,培育国际化人才”的办学口号,大刀闊斧地改革教学模式和方法等,致力于培养可以更好地满足宁波区域经济发展的优秀人才,不断提高自身的开放性和国际化。该校顺应区域经济发展的要求,设置了多个语种和涉外专业 ,形成交叉的涉外专业体系,十分契合宁波区域经济发展对涉外人才的需要。经过实践,宁波外事学校培养出大量优秀的涉外人才,很好地满足了宁波当地经济发展的需要。

职业技术教育在我国整个教育事业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与整个区域经济的发展具有十分密切的关系。只有立足区域经济,高等职业教育才能获得持久的发展动力,培养出更多优秀的人才,从而在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同时,实现自身的长期稳定发展与进步。通过本文的分析我们也了解到,目前一些地区仍然存在着高等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不协调的情况,但通过转变教育理念明确发展定位,以及结合区域特点开设特色专业等方式,可以有效地打破高等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不协调的局面。总之,高等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之间只有保持协调发展的良好状态,才能更好地实现相互促进与发展,获得双赢。

[参考文献]

[1]李建国.中高职协调发展视角下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构建——以江苏盐城地区为例[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3(6)

[2]刘瑶.湖南高等职业教育与区域发展紧密结合的探讨[J].中国商贸,2013(20).

[3]王剑.我国职业教育办学体系与经济结构的协调性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3(14).

[4]张韦韦.黑龙江职业教育新使命——黑龙江省教育厅副厅长辛宝忠谈“国家现代农村职业教育改革试验区”建设[J].教育与职业,2013(31).

[5]李文君.北京职教十年展望——访北京市教委政策研究与法制工作处处长熊红[J].教育与职业,2013(4).

作者:蔡勤

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论文 篇3:

现代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的互动关系探析

【摘  要】国家对现代职业教育日益重视,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的发展息息相关,区域经济发展为职业教育发展提供基础保障,职业教育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人才、智力支持。

【关键词】现代职业教育  区域经济  互动关系

当前中国正处于从“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的过程中,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具有特殊的意义。近年来,为稳步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国家制定了相应的政策,《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05〕35号)、《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等相继发布。为便于职业教育统筹发展,2011年初教育部将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划归职成教司统一管理,可见国家对现代职业教育的高度重视。现代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联动共生,关系密切。

一 区域经济发展为现代职业教育发展提供基础保障

现代职业教育是当代经济社会发展的产物,区域经济的发展既为现代职业教育的发展提供基础保障,又对现代职业教育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为职业教育的发展与进步提供了现实可能性。

1.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决定了现代职业教育的规模与速度

在我国实现现代化的过程中,经济社会发展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持续需要,以及我国经济区域化发展的趋势,为现代职业教育的存在与发展提供了必要性与可能性。区域经济为现代职业教育提供财力、物力支持,同时也决定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的规模与速度,并制约其发展目标、人才培养模式与结构。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东西部的发展差距也在逐步缩小。但由于历史与现实的因素,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状况在一定程度上依然存在。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导致对人才与技术的需求也会不平衡,必然会对现代职业教育的发展规模、人才培养的方向和层次产生不同需求。一般来说,区域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对教育包括现代职业教育的投入就会越多。对区域职业教育资金投入的不同,必然会影响其发展的规模与速度。

从2015年全国1327所高职专科(大专)院校分布的数据来看,经济实力强的东部省区,高职院校无论从规模还是数量上,都领先于其他省区。比如作为经济强省的广东省共有高职专科院校87所,江苏省85所;而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青海只有5所,西藏仅有3所,发达的东部地区与欠发达的西部地区之间高职院校在数量上已经拉开了明显的差距。高等职业教育是现代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以高职院校分布为例分析教育的市场需求导向,说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高低,决定了区域人才需求数量的大小、层次的高低,也决定了现代职业教育的发展规模与速度。

2.区域经济的发展方式决定了现代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层次与模式

区域经济是决定现代职业教育层次的主要因素之一。不同国家或同一国家的不同地区,由于经济发展方式的不同,决定了现代职业教育层次与模式的不同。一些发达国家经过长期的发展,先后创办、形成了特色鲜明的现代职业教育模式,比如德国的“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日本的“企业职业教育”模式,美国的“社区学院”职业教育模式,培养了大批适应经济发展方式的技术技能型人才,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标准与社会需求高度吻合,促使职业院校的毕业生普遍受到企业欢迎,就业质量较高。

我国目前正处于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速发展方式转变,即由主要依靠增加资源和能源消耗的经济增长方式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和管理创新的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创造更大的人才红利,调整产业结构、促进产业升级的时期。这决定了我国现代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定位在一段时间内仍以培养中高级技能型人才为主。《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把现代职业教育的培养层次界定为高中、专科、本科和研究生四个阶段与层次,这不仅使职业教育的层次丰富了,也使职业教育培养人才的目标发生了变化。以前我们的目标是培养应用性技能型人才,现在是技术技能型人才。为此,要根据区域经济的特点,建立特色鲜明、重点突出的职业教育体系。

东部经济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方式转变顺利,进入了“腾笼换鸟,凤凰涅槃”阶段,职业教育就要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的层次,重点发展高等职业教育,举办本科职业教育。而承接了东部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大潮的中西部地区,可利用中西部劳动力资源丰富的优势加快发展,为此需要大力发展中等职业教育、全面加强职业技能培训,完善职业教育人才多样化成长渠道,创造全体劳动者接受职业教育和培训的机会,增强服务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地方经济发展的能力。

3.区域经济的产业结构影响现代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方向

区域产业结构的不同,影响着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方向,制约着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结构与课程体系。我国东、中、西部的经济产业结构存在很大的差异,东部产业结构中的第二、三产业与第一产业的比重差大于中、西部地带。不同的省市产业结构也存在差异,如云南是旅游产业大省,湖南是文化产业大省。不同的区域经济结构的差别,决定了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方向有所不同。职业教育要主动适应区域经济结构现状与发展趋势,合理地确定人才培养方向、设计人才培养方案与课程体系、调整专业设置布局,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人力资源。

近年来大学生就业难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特别是与社会需求不相符的专业,其大学生就业率并不乐观;相比之下适应区域经济产业结构需求且动手能力强的职业院校毕业生就业并不难。近年来也有一些地方报道了部分本科毕业生到职校“回炉”而实现了就业,这说明区域经济的产业结构影响现代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方向,职业教育发展要适应区域经济发展和教育主体多元化和多层次的需求。

二 现代职业教育推进区域经济发展

近年来,我国职业教育事业高速发展,为推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促进就业创业、促进城乡一体化做出了重要的贡献。随着科技的进步与时代的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方面的作用将越来越大。

1.现代职业教育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人才支持

世界银行在《中国21世纪教育发展战略目标》中指出:技能已经取代其他因素,成为全球化经济竞争优势的基础性因素。可见,在全球化竞争时代,高素质、高技术、高技能应用型人才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培养中高级应用型技能人才,进行知识创新、技术创新是职业院校的基本任务之一。职业教育发展取得成功的国家比如德国、以色列、日本等的自然资源不一定很好,但它们却是创新型发展国家的榜样。近年来我国一边面临着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一边是不断出现的“技工荒”及高技能人才的缺乏,说明了教育改革、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紧迫性与重要性。大力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是提升人才资源总量、优化人才结构的有效途径。

2.现代职业教育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智力与技术支持

职业院校依托其人才和科研技术优势,创新技术,积极承担当地的人才培训、科技成果孵化、技术引进、政府决策咨询与论证等方面的任务。总之,通过提供智力与技术支持助推区域经济又好又快地发展。这既提升了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质量和科研成效,促进了区域经济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又使各职业院校的职能得以外延拓展,解决了职业教育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脱节等问题,密切了现代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联动共生关系,促进了职业教育良性发展,增强服务产业升级和地方经济发展的能力。

此外,由于职业教育实施产学研融合一体化的教育模式,通过产学研结合和科技成果的孵化与转化,保证了新工艺、新产品的不断涌现,促进了国家技术技能的积累和创新。在国家提倡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背景下,各职业院校近年来进一步面向地方中小企业,加强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加强了产学研协同创新,有力地推进了区域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的优化和调整。与此同时,不少职业院校依托当地产业优势,发挥自身的专业优势,纷纷建立高新技术校办企业,更加直接地为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振兴服务。

3.现代职业教育有利于促进就业创业、城乡一体化

近年来职业院校的毕业生由于动手能力强深受社会欢迎,保持比二本更高的就业率是具体的体现。现代职业教育坚持以促进就业为导向,适应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需要,为广大青年打开通向成功成才的大门,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现代农业、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社会管理等领域的人才需求,在缓解

就业压力、促进就业创业等方面起到重要的作用。

我国是世界上农业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在走向现代化的过程中,需要大力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而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实现市民化,关键在于推进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对常住人口的全覆盖,重点在提高劳动者的技术技能水平。当前,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涵盖从普通职业培训到中等、高等职业教育不同类型,有利于扩大职业教育的覆盖面,面向全体社会成员包括广大农民广泛提供服务,为破解城乡二元结构,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使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分享现代化成果做出了贡献。因此,发展现代职业教育也是促进城乡一体化、实现现代化的必然抉择。

总之,现代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存在着联动共生关系。区域经济的稳定健康发展为职业教育的进步与发展提供现实可能性;现代职业教育的持续发展为区域经济持续增长提供人才与智力支持,为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及城乡一体化发展,必须大力支持与发展现代职业教育。

参考文献

[1]唐文忠.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促进经济发展的理论与实证研究[J].东南学术,2015(4)

[2]荆英.关于职业教育与经济发展关联性的思考[J].教育与职业,2011(21)

〔责任编辑:庞远燕、汪二款〕

作者:刘小兰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C语言教学设计本科教学论文下一篇:造船工业与职业教育关系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