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管理创新与民生

2022-10-16

第一篇:社会管理创新与民生

民生改善与社会公正

一、改善民生问题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一)民生问题的现状

随着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中国经济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然而社会建设还是比较落后的。温家宝总理曾经曾说:“经济建设和社会建设存在着一条腿长、一条腿短的那么一个问题。”

中国去年经济GDP总量已经成果了德国、位居世界第三;预计今年中国超过日本,位居世界第二。另外,财政收支也有大幅度的提高,去年的财政收入总量为6.8万亿,今年预计突破8万亿。

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GDP为平均增长率为9.6%,创造了世界经济发展史上的奇迹。

中国经济获得了空前繁荣的同时、发展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其中比较明显的问题就是社会的发展滞后于经济的发展。有的认为严重滞后于经济发展速度。

(二)为什么重视民生问题

2002年,党的十六大提出“科学发展观”以来,民生问题成为了我们这个时代的一个重要的主题。特别是从2008年中期,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我国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措施当中,民生问题的改善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其中把保就业、保民生、保增长作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主要目标。 重视民生的原因:

1、以人为本的基本理念深入人心的要求

科学发展与和谐社会建设都要求重视民生问题,在“以人为本”的基础上,改善民生问题。从2003年开始我们党十六大以后,战略高度提出以人为本发展理念这个应当受到各个阶层的广泛的认同,形成广泛的共识。在这个以人为本基础上讲科学发展、讲和谐社会构建,从以人为本为出发点,要求改善全体公民的整个生活状况,这就是民生问题,所以,应当说,所以重视民生问题,和整个以人为本的理念逐步深入人心密切相关。

2、社会成员平等独立意识在普遍增强的要求。

在这种普遍增长的要求之下,民生问题作为其中一个主要的内容提到日程,平等不是绝对的平等,而是相对的平等。贫富差距差距消除直接相关,社会保障、医疗教育等等这儿方面,它的一些涉及平等问题都与民生问题息息相关。

3、社会利益主体多元化的要求

利益意识觉醒——社会利益主体多元化,如何在利益主体多元化寻求稳定的社会状况,这个方面民生问题很重要。改革开放后,随着经济成分的多元化,随着经济不断发展,社会层面我们每个个人的利益意识,人的利益的意识在不断觉醒。在利益驱动下,有了利益的行为,追求自身的利益。整个利益格局多元化。我们不仅讲国家利益,也不避讳个体利益。比较单一的利益格局向多元化的格局逐步发展。原来计划经济体制个人利益不重视,大家都重视集体主义。在改革开放后新阶层出现,社会利益主体结构的变化。

社会科学院分为十大社会阶层分别是:国家与社会管理者阶层、经理人阶层、私营企业主阶层、专业技术人员阶层、办事人员阶层、个体工商户阶层、商业服务员工阶层、产业工人阶层、农业劳动者阶层和城乡无业、失业、半失业者阶层。这十各阶层,原来计划经济体制下是没有,随着我国经济发展,经济成分多元化,整个社会的基本结构逐步发生变化。产生很多以前没有的阶层,这样的每个阶层有利益。

当前,我国社会利益主体呈现出多样化趋势,随着原有社会利益格局的打破,新时期不同利益主体之间利益失衡的情况已经开展显现,并且日趋严重,影响着基本的社会公正。当然现在有的利益不平衡已经非常严重。我们强调改善民生,特别是改善我们弱势群体民生问题以维护社会公证,有原因所在。

4、缓解社会矛盾与社会冲突激烈化的要求

应当说,当前我国社会总体上是和谐稳定的,但随着利益主体分化、利益差距扩大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人民群众内部的利益矛盾日渐凸现,主要表现为经济利益矛盾突出,群体性事件不断增多,对抗程度增强,处置难度加大等。群体性事件增加。

如:“2006年1月8日发生的群体行时间中,因工资福利待遇问题引发的事件占总数18.88%,因征地、拆迁问题引发的事件占总数的15%。”最新数据应当在不断上升。除了这些以外,因为企业改制、破产、城市房屋拆迁引发的群体性事件有很多发生。所以从这些方面看,利益主体多元化情况下,我们由于利益的分配存在不公平、不和谐的问题,我们社会的矛盾、社会的冲突在不断增长。

1993-2006年,全国群体性事件由七八千起,一直上升到2006年的六万多起。

2008年,群体性事件已经突破了八万起。总体上看,充分反映当前由于分配不公、社会不公而产生的利益冲突和社会矛盾都在逐步地上升,甚至激化。

表现在

(1)社会治安案件增多。

改革开放30多年中,社会秩序和社会稳定指数出现负增长。社会秩序指数25年间年均递减2%,社会稳定指数年均递减1.1%,其中每万人刑事案件的立案率由1978年的5.5件上升至2003年的34.1件。这些数据比较清楚表明社会治安案件在不断增多。当然社会治安案件的根源不一定与民生有关,不一定与公正有关,但很大一部分有直接或者间接关系。

(2)群众信访、上访大幅上升。

目前我国正处在信访和上访事件的高发期,全国的信访、上访总量逐年递增,其中群体性上访的比例大幅度上升。上访过程中群体性上访近几年数量也不断增加,从群众信访上访增长说明社会利益的冲突乃至社会利益矛盾有计划的趋势。

(3)群体性事件呈高发态势。如,由于城市房屋拆迁引起的自焚事件。自2008年后,我国群体性事件已经上升到每年8万起。特别是当前农村土地征用,房屋拆迁出现比较大的事件。这些都作说明社会利益矛盾它的激化的程度。

(4)社会诚信缺失。

社会诚信是广义的概念,包括个人诚信、市场诚信以政府诚信(又称政府信用),等等。如市场诚信问题与政府诚信问题。

5、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时代要求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通过了关于“十二五”规划”的一些建议,病人提出:要把“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作为首要任务。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要求更高。

(1)改变依靠出口、依靠外包的局面。

(2)扩大国内需求,合理引导居民的消费转型升级。

二、民生问题的主要内容按

(一)民生问题的内涵

1、民生问题的基本内涵。

广义上的民生,是指凡是同民生有关的,包括直接直观和间接相关的事情,都属于民生范围内的事情,包括经济领域、社会领域、文化领域、政治领域等。 狭义角度的民生:主要是指民众的基本生活状态,以及民众的基本发展机会、基本发展能力等等。

2、民生问题的基本内容

为了满足认得的基本尊严会有一个底线的问题,这个层面上的民生问题主要是侧重民众基本的生存状态问题,包括民众的吃、穿、住、行等基本的生活保障。 (2)民众基本的发展机会和发展能力问题

这一层面上的民生问题主要是侧重民众基本的生计来源问题。 (3)民众基本生存线以上的社会福利状态

这是属于高级成面的内容,可以把它作为中长期的一个发展目标,预留到我们发展规划当中,上述三个方面的问题具有逐层推进的关系,也就是前一层面内容的基本实现是后一层面内容实施的前提条件。

(二)民生问题的特点

1、直接生活消费性

2、基础保障性

3、增益不可逆性

民生政策的制定不能做加法,尽可能不要作减法,或者多用加法慎用减法。

三、现阶段民生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对社会公平的影响

(一)民生问题的主要表现

1、贫困人口和低收入人口的问题比较突出

现在处于我国城市低保线以下的城市居民为2300多万人,农村按照新的扶贫标准为1196元,2008年年末农村的贫困人口还有4007万人,现在贫困人口和低收入人口问题应该还是比较明显的。

2、就业压力比较突出。

2008年中期国际金融危机以来,我们就把保就业、保民生、保增长作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主要的目标。

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数量最大的国家,人口压力一直伴随着我国改革开放30年的历程。

3、社会保障问题

从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对社会保障这个问题都是一直比较重视,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随着科学发展和谐社会构建进程的不断加快、我国在社会保障方面进行的大量的投入,社会保障问题得到的明显的改观。 社会保障面临的两大问题:

第一、国家在养老保障方面欠帐较大,按照最保守的估计一共欠帐2.5万亿。

二、城市社会保障与农村社会保障有很大差距。城镇职工养老保险作的相对较好,2009年6月在农村地区推行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去年在五个省份二十个县开始试点。今天有扩大。各地在建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问题。农民工养老保险问题,农民工进城没有养老保险,还有接续问题。现在的社会保险一般以省为单位,各个省份标准不一样,各省地方财政

不一样,跨省转移接续遇到许多问题。国家农村的社会保障长期被忽视,而中国的农民数量巨大,所以要想实现城乡一体化的社会保障制度,其难度可想而知。尽管社会保障取得大成果,特别是农民养老保险,养老保险的统筹层次这些方面,以后怎样去作,仍然是一些我们面临的社会保障方面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直接和我们的民生息息相关。比方,我们养老保险这个问题,养老保险给每个公民稳定的预期性收入,即使退休后。

4、教育问题

(1)义务教育阶段的城乡统筹发展的问题。

2007年,农村义务教育开始实行“两免一补”政策。我们在教育方面作的得到大家广泛认可。实现义务教育城乡统筹发展。免除义务教育学杂费、免除书本费,补特别困难学生的特别补贴。另外我们在保证农村的中小学的校舍的维修方面也在为经费纳入各级财政保证体系,我们整个教育问题已经取得的很大的成绩。但是成绩以下,我们面临不少问题。 (2)教育不公平的问题

从投入、资源分配等问题来看,农村和城市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差距。比如:上学难、上学贵、乱收费等问题。教育公平问题,教育投入相比西方发达国家我们财政对教育的投入,特别是基础教育的投入相对是少的,对城市义务教育阶段投入和农村义务教育投入是不一致的。另外从我们教育资源分布来看,农村和城市的资源分配是不一样的,农村和城市差距计较大,另外就是说,其他方面来说校舍和义务教育其他公共服务这种资源也是在城市和农村有差别。城市里面尽管我们现在义务教育发展不错,但是仍然面临一些上学难、上学贵的问题,在教育问题上,都是民生方面要重点加以改善的问题。

5、公共卫生发展滞后

公共卫生发展还不能一概而论,农村和城市公共卫生发展不一样。2008年中旬,我国开始推行新的的医疗卫生体制改革,主要解决城市居民看病难,看病贵等问题,在短短三年历,全国农村普遍建立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参合率已经突破95%,共计8.3亿人,然而,这些数据相较于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仍然显滞后。通过新农合解决农村农民看病难的问题,新农合推进速度和取得的成效是比较好的。我们的公共卫生与民生相关的问题,仍然比较滞后。 (1)卫生资源分配不公平。

我国的医药卫生整体水平被世界卫生组织排在第144位,而卫生的公平性被排列在第188位,即全世界倒数第4位。我们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要解决分配问题,直接和每个人有关。尽管参合率大幅度提高 (2)报销标准问题

各地都有不同的政府设计,且门槛还不一样。比方说我们的政府对这个新农合的财政补助的问题,尽管我们有相对较大提高,但是和医生医药水平要求相比,政府投入仍然偏低,我们的农民个人缴纳部分还相对是比较高的负担。

6、劳动者职业技能水准令人担忧

(1)称职的、符合岗位需要的劳动者的比例下降。专业和从事的行业没有需要关系,有的再就业之后需要重新就业技能的培训,和高校的教育培训的体制有关系。但是,从这个方面看,劳动者的技能水平是存在问题。教育培训的这种毕业生和社会需求之间有大的差距。

(2)国家劳动保护条件比较差,近年来生产事故数量及人员伤亡率比较高。

我们国家劳动保护的条件比较滞后,这个非常突出的一个问题是,我们这几年矿难频发,时有发生。一旦发生这种伤亡率比较高的。我这里有的数据。我国煤炭产量占世界35%左右,而矿难死亡工人占世界80%。这里面有国际统一标准,每万吨煤炭死亡率的问题。我们的劳动保护条件是很差。在比方说,我们比较发达长三角地区断肢案每年有3万起。这确实是一个事实。从这个方面看,我国劳动保护的条件水平比较差。也是我们重要的民生问题。劳动者的基本保护的条件,和个人身心安全,和整个预期收入直接相关。

7、收入差距过大现象比较明显

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持续下降,已由原来改革开放的55%以上降低到目前40%左右,(国际标准是60%到65%),普遍居民的收入增长速度明显滞后于GDP与财政的增长速度;官方标准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超过3倍,垄断行业收入和普通行业差距超过10倍,地区之间的差距在2倍以上。具体来说四个指标:

(1)基尼系数。

我国的基尼系数偏高。改革开放初期0.3多,按照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现在大约是0.46,突破0.4是比较不公平状态。0

7、08是0.46,目前大家公认数字接近甚至超过0.5。从这个方面看,我们的收入差距,我们社会不公平比较严重的地步。而按照大批学者杜立德研究成果,认为中国现在的实际的基尼系数在0.50左右,已经进入到世界上比较明显的不平等的国家的行列。基尼系数在2002年首次突破0.4的国际警戒线后继续向0.50的红线靠拢。

(2)城乡差距。

改革开放初,城乡居民收入2.3:1。

年份

差距

2004

1:3.21

2005

1:3.22

2006

1:3.28

2007

1:3.33

2008

1:3.31

2009

1:3.33 我们整个城乡差距不低于3.33。这仅仅是收入数据的差距。而从实际上来看,从公共服务、义务教育、医疗卫生、基本社会养老保险灯,把这些问题考虑进去,大家比较公认的城乡分配差距已经突破6:1。官方也是认可的。我们整个城乡差距从具体收入的差距,享受到的公共服务的因素考虑在内,我们认为差距是不小的。

(3)地区之间差距越来越大。

《中国的发展模式等于欧洲加非洲》一书中提到:“看中国的发达地区像欧洲”。

如:人均GDP,1991年东部与西部的比例为1.86倍,2003年扩大为2.52倍,省与省之间的差距更大,目前中国最富的省与最穷省的人均GDP差距达10多倍。如上海、广东的发展水平相当于欧洲的葡萄牙,而其他偏远的西部地区的发展总体水平相当以非洲的加纳。

(4)贫富差距。

调查显示,城市当中的10%的富裕家庭占城市居民全部财产的45%,其余90%的一般家庭中等收入与低收入者的全部加起占所有财富55%。如果把城市与农村居民收入统筹起来,其中10%高收入者占全部包括城乡财富50%,而另外90%的城乡居民占社会全部财富的50%。这个评价保守。国外对中国的评价,中国富有阶层与城乡居民占有财富差距大。

王小鲁认为,10%的最高收入家庭拿走了其中63%的财富。城镇最高收入家庭与家庭收入家庭的实际人均收入,相差26倍(官方9倍),而按统计数据计算只有9倍。如何城乡合计,2008年全国最高10%家庭人均收入是9.1万元,全国最低10%的家庭人均收入是1500元,两者相差65倍,而按统计数据计算只有23倍。

(二)民生问题的根源

1、没有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

改革开放之初,我国采取了“效率优先”、“以经济建设为中心”、“GDP优先”的发展政策,以至于造成现在“经济发展一条腿长,社会发展一条腿短”的局面。

2、真正的市场秩序还没有完全建立。

第一、政府职能的转变还不够到位,对微观紧急干预太多,直接影响市场在基础性资源配置中发挥的作用。

第二、垄断的现象没有消除,导致社会利益失衡,直接影响正常的市场秩序。

3、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抵抗风险能力强化。

4、税收不健全,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贫富差距。

5、就城乡差距扩大这个最突出的贫富差距来说,其深层原因在于城乡二元体制。

6、公共财政投入不足。 通过横向比较:

国家财政:各项指支农投入均有较大幅度增加,但用于农业指出占国家财政指出的比例有所下下降。中央财政:三农支出在中央财政总收入所占的比重凸现下降。

四、着力改善民生维护社会公平的对策建议。

第一、要加快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第

二、更加注重社会公平正义,合理调整收入分配结构;

第三,要更大社会保障推进力度,进一步扩大覆盖面,逐步提高保障水平。

第二篇:民生与社会保障的论文

浅谈《我国民生与社会保障》

经管学院 金融专业 SY13050264 黄瑞菁

民生问题,事关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党的十八大报告用了较大的篇幅阐述这个问题,奏响了幸福民生的时代最强音。

无论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宏伟目标,还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实际上都贯穿着切实关注民生、重视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这条主线,都以努力让人民过上更好生活为目标和归宿。

十八大报告具体论述了教育、就业、收入、社保、医疗这五个与人民群众关系最直接、最密切的现实问题,强调要“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千方百计增加居民收入”“统筹推进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提高人民健康水平”。这些令人鼓舞而又实实在在的举措,彰显出执政党“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情为民所系”的执政理念,以实现“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的民生诉求。

由此可推,增加财政对改善民生的投入是重要的,但更重要的是推进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制度化、法制化建设。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实行免费义务教育制度,推进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必须为农民工缴纳社会保险金等,建立这样的社会保障制度而不是临时的政策,是非常重要的。因此,要牢牢把握住社会保障与民生之间的关系,从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切实做好完善社会保障的工作,加快完善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不断扩大覆盖面,才能在更大覆盖面和范围内解决和改善保民生问题。

(一)我国民生的概念、重要性及问题

1 什么是民生

民生问题,简单的说,就是与百姓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最主要表现在吃穿住行、养老就医子女教育等生活必需上面。民生问题也是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关注民生、重视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同党的性质、宗旨和目标一脉相承。教育是民生之基,就业是民生之本,收入分配是民生之源,社会保障是民生之安全网。这四大问题都是民生的基本问题。从复杂的分类角度看,民生问题包括由低到高、呈现出一种递进状态的三个层面上的具体内容。

第一个层面的内容:主要是指民众基本生计状态的底线。这一层面上的民生问题主要侧重民众基本的“生存状态”,即:社会要保证每一个社会成员“能够像人那样有尊严地生存下去”。其具体内容包括:社会救济,最低生活保障状况,基础性的社会保障,义务教育,基础性的公共卫生,基础性的住房保障等等。

第二个层面的内容:主要是指民众基本的发展机会和发展能力。人不仅要有尊严地生存下去,还要有能力生存下去。其具体内容包括:促进充分就业,进

行基本的职业培训,消除歧视问题,提供公平合理的社会流动渠道,以及与之相关的基本权益保护问题(如劳动权、财产权、社会事务参与权)等等。

第三个层面的内容:主要是指民众基本生存线以上的社会福利状况。这一层面上的民生问题主要侧重民众基本的“生活质量”问题。主要包括:民众应当享受到较高层面的社会福利,比如,未来公立高等学校的学生应当得到免费的教育;住房公积金应当普及到每一个劳动者;社会成员的权利应当得到全面的保护等等。

这三个层面,只有前一层面的民生问题得以实现,才能开始后一层面内容的努力。

“十二五”规划关注的一大焦点就是民生问题。民生连着民心,民生凝聚人心。民生问题就是老百姓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吃得安全一点,房价下降一点,学费少收一点,不再为看病难、看病贵犯愁„„这些貌似很“俗气”的问题,一旦处理得好,就能极大地提升老百姓的幸福指数,就能增强国家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因此,国家与社会的稳定与否,都与民生有没有得到真正改善有关。

2改善民生的重要性

民生问题是立国之本,切实解决民生问题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具体体现。民生问题,是人民群众最基本的生活需要问题,直接反映着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准,是群众利益最直接的载体。它既体现着人民群众具体的、实际的、直接的利益,综合起来又关系着人民群众长远的、根本的、整体的利益。只有解决好民生问题,人民群众才能感受到党和政府治国理政的实际效果,从而认同和拥护党和政府。

党的十六大以来,党中央执政理念的一个鲜明特征,就是高度关注并着力解决民生问题。胡锦涛总书记一再强调,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温家宝总理也明确宣布,关注民生、重视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是人民政府的基本职责。在党和国家工作的全局中,党中央、国务院始终把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放在重要位置,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赞扬,在国内外引起了强烈反响。

刚闭幕的十八大三中全会也用了非常大的篇幅介绍了改善民生的措施,涉及

到教育、就业创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医疗卫生、环境保护等方方面面,其主旨就是要下大力气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让人民群众过上更加幸福的生活。

民生连着民心,民心连着党心。民生在党的工作中的分量有多重,党在老百姓心中的分量就有多重。只有着力改善民生,才能使党同人民息息相通;只有着力改善民生,才能使党的执政基础更加牢固。不断关注民生、重视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人民才会安居乐业,才可能筑牢实现“中国梦”的根基。 3当前主要的民生问题

民生问题是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升级的,因为人民对生活水平与生活质量的追求总是持续向上、向好发展的。现阶段人们对民生问题的高度关注,还客观地反映了人民群众的许多生活需求尚未得到很好的解决,这对各级政府而言,显然是一个现实而严峻的挑战。

现阶段乃至相当长一个时期,需要引起高度重视并加以解决的基本民生问题主要有教育、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环境,现在还需要再加上一个生态环境是民生之屏障。教育作为民生之基并不牢靠,在现实中依然存在着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不足、福利性保障不足、发展均衡性不足、受教育机会尚不公平等问题;就业作为民生之本,形势仍然较为严峻,就业岗位的增长并不能让大学生放心就业,新一代农民工尚不能安居乐业,城镇失业率还会攀升,就业形势在未来几年还将相当严峻,尤其是高校毕业生与新一代农民工事实上已经成为就业领域中的特别重要的目标群体;收入分配作为民生之源同样存在着不公的现象,初次分配格局依然是资本所有者回报畸形偏高、劳动者的劳动所得偏低,再分配中的公共财政构架尚未完成,真正直接用于城乡居民福利的财政支出所占比重严重偏低,可以润滑社会关系并以捐献为特征的第三次分配几乎可以忽略不计;社会保障作为民生之安全网,更是城乡分割、漏洞较大,大多数国民不能充分享受到应当享有的社会保障。还有环境问题尤其令人忧虑,环境保护与污染减排成为政府最难控制的治理指标;顽固的户籍壁垒与旧体制的障碍,仍然限制着个人自由平等的发展空间;人民对民主的政治、文明的法制以及个人尊严与体面的追求,还有待满足。可见,新时代的民生问题是非常复杂的,也是高层次的、全方位的。因此,在教育方面,必须根治结构失衡、机会欠公与质量欠优等三大问题,急切需要确立大教育观和大教育体系,并向均衡、公平、优质的方向发展。在就业方面,必须改变岗位不足和矫治就业不平等、劳动关系失范、就业质量不高等现象,急切需要向充分就业、公平就业、规范就业、稳定就业的方向发展。在收入分配方面,必须切实解决秩序失范、分配不公的现实问题,现阶段的各种民生

问题在很大程度上与不同阶层的社会群体未能够按照公平正义的原则合理分享国家发展成果有关,从而急切需要向规范有序、公平共享的方向发展,并需要同时在初次分配、二次分配与再分配三重环节上下功夫。在社会保障方面,必须改变保障不足、待遇不公、责任不清、法制欠缺、有效性不高等局面,急切需要向体系完整、制度健全、公平共享的方向发展。

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中,民生问题应当成为国家发展的根本目标指向,解决好民生问题应当摆在政府工作的首位,政府的重大责任应是切实保障民生和持续不断地改善民生。只有将解决好民生问题始终作为政府的核心使命与根本职责所系,才能真正切实保障好民生和持续不断地改善民生,才能促使国家沿着持续、健康、文明的轨道发展下去。

(二) 社会保障制度与民生

在我们国家,要构建和谐社会必然要高度重视社会保障制度的建设,并且通过社会保障制度来免除全体国民的生存恐惧和生存危机,进而缩小贫富差距,化解劳资矛盾,实现发展成果的共享。建立健全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是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必然要求,是社会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证。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则是为社会经济和谐发展保驾护航。

1 什么是社会保障

社会保障制度是国家通过立法而制定的社会保险、救助、补贴等一系列制度的总称,是现代国家最重要的社会经济制度之一。作用在于保障全社会成员基本生存与生活需求,特别是保障公民在年老、疾病、伤残、失业、生育、死亡、遭遇灾害、面临生活困难时的特殊需要。由社会福利、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优抚和安置等各项不同性质、作用和形式的社会保障制度构成整个社会保障体系。我们国家的社会保障实际上是一个大的保障概念。它由三个基本的子系统及一些其它项目构成。一个就是面向贫困群体的社会救助制度,第二个是面向劳动者的社会保险制度,第三个是面向老年人、残疾人、妇女、儿童等特定社会群体的社会福利制度。此外,还有慈善事业、企业年金等等补充保障。它们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社会保障体系。我们强调的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是指基本社会保障制度得到确立,并且没有任何漏洞。社会保障制度完善的标志是:第一是社会救助制度完善,能够真正免除全体国民的生存危机,使任何人不会因生活困难陷入绝望的困境。第二是劳动者的后顾之忧得以解除,即劳动者在养老、疾病医疗、工伤、失业等方面的风险通过社会保险制度能得到化解。第三是不同的社会群体能够通过社会福利制度及其他的社会保障制度安排,真正合理的分享到国家的经济发展成果,所需要的生活服务能够得到满足。当然还有一个更高的指标就是国民的福利不断地增进,并保持与经济发展同步。如果说上面的目标都能够达到,社会保障体系就应该说是比较完善的。

2社会保障与民生

当代中国,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主要包括六个方面: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保障人民基本生活;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提高全民健康水平;完善社会管理,维护社会安定团结。

而社会保障是现代社会健康文明发展的极其重要的基本制度安排,社会保障是民生的安全网。因此,我们要着重关注社会保障,用社会保障制度安排来保障民生与改善民生。社会保障的基本功能概括为:它是社会公平的维系机制、经济成果的共享机制、政治文明的促进机制、精神和谐的润滑机制。各个社会保障项目都是以创造社会公平、维护社会公平和缩小社会不公平为出发点和目标的。作为经济成果的共享机制,主要是通过这样一个制度安排,使不同的社会阶层和群体都能够不同程度的分享到国家经济发展的成果,也就是说经济差别虽然依然存在,但是这个差别由于有了社会保障制度能够控制在各个阶层都能接受的程度。说它是政治文明的促进机制,因为它本身是不同的社会阶层、社会群体及利益集团,经过博弈以后的一种妥协,实际上是与不同群体的利益诉求和政治的民主化进程密切相关的,社会保障制度的产生和发展,能够促进民主政治的发展和政治文明的现代化。说它是精神和谐的润滑机制,是因为社会保障制度通过缩小贫富差距,保障困难群体的基本生活以及化解劳资矛盾,能够消除人们的心理对抗。中国的经济发展急切需要一个健全的社会保障体系来维系,和谐社会的构建急切需要一个完备的社会保障制度来促进,但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又确实面临着许多现实困难与挑战,社会保障改革与制度建设的任务还非常繁重。建立一个能够满足城乡居民全面保障需求的社会保障体系,将不仅是全体人民合理分享国家发展成果的制度保障,也是国家走上健康、持续、文明发展的现代化道路的基本保障。

3社会保障制度未来新局面

对于社会保障而言,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刚刚闭幕的三中全会公报更多的是宏观原则,而非具体政策。但今后的具体工作是要贯彻十八大报告的精神,若就如下四个问题达成共识,中国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则将进入良性发展阶段。

首先,通过转变发展方式实现保障民生的目标是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根据党的十八大报告关于“GDP和人均收入双翻番”原则,三中全会将改善民生作为拉动经济的主要动力之一,按照“人均GDP的福利相关性”的目标完善收入分配政策,调整利益格局,这是国家改善民生和进行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重要基础和良好起点。

其次,将社会保障纳入一揽子发展规划,与行政体制改革、金融税制改革、新型城镇化、户籍制度改革、产业机构调整与促进就业、医疗卫生体制与医疗保险、老龄社会发展战略与养老金、养老服务等问题一并考虑,相辅相成和互相促进。就需要全方位的变革,这包括观念变革、经济变革、政治变革、社会变革、文化变革等。

再次,明确统筹城乡和覆盖全民,兼顾公平(保基本)与效率(待遇与缴费关联),将近期、中期和长期发展一并考虑的基本原则,减少盲目性和增加理性,减少特权和增加平等,减少腐败和增加透明度,增加和谐和减少冲突。

最后,以调整养老金结构和建设养老服务体系、完善住房保障制度结构、社会保障卡逐渐取代户口等为突破点,带动全盘社会保障体系建设。

但在此次三中全会公报中并未找到有关户籍改革方面的内容,不过,其中提到了公共服务均等化,而此前透过一些专家读解了解到,户籍改革的核心就是公共服务均等化,将公共服务与户籍分离,才能促进社会资源和公共服务在城乡之间均衡配置。

如此看来,该问题一旦解决,中国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将有望打开一个新的局面,民生问题将得到进一步的改善,人民的生活幸福指数将会不断提高。

总之,民生问题其实是不断升级中的发展问题,只有用历史的眼光来看待今天的民生问题,才能真正把握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只有从发展的视角来解决好今天及未来的民生问题,才能真正顺应时代潮流并将执政为民、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落到实处。如果国家不能适应时代发展所带来的民生问题的深刻变化,采取新的制度安排与政策措施,民生问题就会在发展中持续恶化,最终损害国家健康和持续发展。而在保障民生与改善民生的过程中,教育、就业、收入分配、生态环境等应当引起更高程度的、持久的重视,而通过各种社会保障制度安排来将经济发展成果转化为国民福利,实现国民福利与经济发展同步增长,便可以真正解除城乡居民的后顾之忧,使公平、正义、共享的价值取向落到实处,进而一定会促进国民经济健康、持续和整个社会和谐、文明发展。

第三篇:社会建设与改善民生二(上)试卷与答案

本次考试结束啦,您在此次考试客观题得分为 72.5 分!

您通过考试!

正确答案:

第一部分 ;判断题

1. 下面说法正确吗?实际上十七大报告讲,我们要百姓共享,要保护百姓的合法权益。作为维权共享的号召是党中央发出的,所以怎么样来构建由党政主导群众来维权 错误 ×

A. A.正确

B. B.错误

您的答案:B

正确答案:A

答案分析:

2. 下面说法正确吗?中央在十七大以后,大力发展扎根社区的草根型的民间组织。 正确 √

A. A.正确

B. B.错误

您的答案:A

正确答案:A

答案分析:

3. 下面说法正确吗?注重社会建设与改善民生重要性的认识的误区:只要经济建设搞上去了,社会就会健康发展。只要经济发展上去了,一切矛盾、问题都会迎刃而解;把改善民生与发展经济相对立 正确 √

A. A.正确

B. B.错误

您的答案:A

正确答案:A

答案分析:

4. 下面说法正确吗?市场失灵是指市场在提供私人物品的时候也会市场失灵。 错误 ×

A. A.正确

B. B.错误

您的答案:B

正确答案:A

答案分析:

5. 下面说法正确吗?中国基本实现现代化以前主要矛盾都是发展落后的生产力和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之间的矛盾。 正确 √

A. A.正确

B. B.错误

您的答案:A

正确答案:A

答案分析:

6. 下面说法正确吗?社会建设,改善民生应该有专门的管理机制。因为机构是要服从于任务的,服从于工人的。 错误 ×

A. A.正确

B. B.错误

您的答案:B

正确答案:A

答案分析:

7. 下面说法正确吗?江苏十二五规划五年的奋斗目标当中有一个是社会建设全面加强,中央是明显加强,江苏是全面加强。 正确 √

A. A.正确

B. B.错误

您的答案:A

正确答案:A

答案分析:

8. 下面说法正确吗?人民公社分三个层次,最底下一个层次生产队长,生产队长就直接代表国家来指挥农民干活 正确 √

A. A.正确

B. B.错误

您的答案:A

正确答案:A

答案分析:

9. 下面说法正确吗?重庆搞民生经济八个字很符合道理,民生经济,唱红打黑。 正确 √

A. A.正确

B. B.错误

您的答案:A

正确答案:A

答案分析:

10. 下面说法正确吗?政府然后各种各样的单位,有政府内部的单位机关,有政府外面的归政府管的单位、企业、事业单位,然后是个人。 错误 ×

A. A.正确

B. B.错误

您的答案:B

正确答案:A

答案分析:

11. 下面说法正确吗?邓小平只讲重点大学,下面大家就贯彻落实发扬邓小平这个思想,搞起了重点高中、重点初中、重点小学,现在连重点幼儿园都有了。 错误 ×

A. A.正确

B. B.错误

您的答案:B

正确答案:A

答案分析:

12. 下面说法正确吗?江苏从2001年第十个五年计划开始,把以前强省富民改成了富民强省。 正确 √

A. A.正确

B. B.错误

您的答案:A

正确答案:A

答案分析:

13. 下面说法正确吗?十七大要求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 正确 √

A. A.正确

B. B.错误

您的答案:A

正确答案:A

答案分析:

14. 下面说法正确吗?胡锦涛提出包容性增长,指出中国强调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坚持把发展经济与改善民生紧密的结合起来,以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这三个最。 正确 √

A. A.正确

B. B.错误

您的答案:A

正确答案:A

答案分析:

15. 下面说法正确吗?十五届五中全会讨论第十个五年计划建议草案的时候,就提到富民是经济发展的,我们一切经济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错误 ×

A. A.正确

B. B.错误

您的答案:B

正确答案:A

答案分析:

16. 下面说法正确吗?只要经济建设搞上去了,社会就会健康发展。只要经济发展上去了,一切矛盾、问题都会迎刃而解 正确 √

A. A.正确

B. B.错误

您的答案:B

正确答案:B

答案分析:

17. 下面说法正确吗?过去讲分配收入公平分配的时候,往往讲两个个公平:起点上的机会公平;结果上的分配公平 正确 √

A. A.正确

B. B.错误

您的答案:B

正确答案:B

答案分析:

18. 下面说法正确吗?共享式增长,翻译成英文,英文再翻译回来,叫包容性增长。 正确 √

A. A.正确

B. B.错误

您的答案:A

正确答案:A

答案分析:

19. 下面说法正确吗?十二五规划提到的主线是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正确 √

A. A.正确

B. B.错误

您的答案:A

正确答案:A

答案分析:

20. 下面说法正确吗?邓小平提出的大政策是允许乃至鼓励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 正确 √

A. A.正确

B. B.错误

您的答案:A

正确答案:A

答案分析:

第二部分 ;单选题

1. 中国前面五个五年计划都是叫 的五年计划。 正确 √

A. A.国民经济发展

B. B.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C. C.社会建设和改善民生

D. D.强调经济建设转移向经济建设、社会建设并重

您的答案:A

正确答案:A

答案分析:

2. 高考停了 ,各行各业人才断代,青黄不接,这种情况下,邓小平提出来,要集中优势教育资源,重点办好少数几所重点大学。 正确 √

A. A.9年

B. B.10年

C. C.11年

D. D.12年

您的答案:D

正确答案:D

答案分析:

3. 我国把社会学砍掉了,全中国人民都不学社会学。50年砍掉的, 年才重新恢复 正确 √

A. A.60

B. B.70

C. C.80

D. D.90

您的答案:C

正确答案:C

答案分析:

4. 2009年底我省60岁以上老人达到1260人,约占全省总人口的 正确 √

A. A.15%

B. B.17%

C. C.19%

D. D.21%

您的答案:B

正确答案:B

答案分析:

5. 以前我们基本上是一个均等化过于平均主义的国家 正确 √

A. A.70年

B. B.75年

C. C.78年

D. D.80年

您的答案:C

正确答案:C

答案分析:

6. 无论中央十七届五中全会还是江苏十一届九届全会,都提出了 规划的建议。 正确 √

A. A.九五

B. B.十五

C. C.十一五

D. D.十二五

您的答案:D

正确答案:D

答案分析:

7. 江苏省2009年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万多,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 ,差距是2.56倍。 正确 √

A. A.6千

B. B.8千

C. C.1万

D. D.1万1

您的答案:B

正确答案:B

答案分析:

8. 年11月,亚太经合组织第十七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上,胡锦涛阐发了包容性增长这个概念。 正确 √

A. A.2007

B. B.2008

C. C.2009

D. D.2010

您的答案:C

正确答案:C

答案分析:

9. 年9月,胡锦涛在第五届亚太经合组织人力资源开发部长级会议开幕式上再一次提出包容性增长。 正确 √

A. A.2008

B. B.2009

C. C.2010

D. D.2011

您的答案:D

正确答案:D

答案分析:

10. 中国社会发展进步最主要的动力源在 以后主要是在英明、开明的中央领导那里。就是以邓小平、胡耀邦等人为代表的。当时的主旋律打出来的牌就是改革开放,或者叫改革。 正确 √

A. A.1975年

B. B.1976年

C. C.1977年

D. D.1978年

您的答案:D

正确答案:D

答案分析:

第三部分 ;多选题

1.

人口控制的三个指标: 正确 √

A. A.出生率

B. B.死亡率

C. C.自然增长率

D. D.总人口数量

您的答案:ABC

正确答案:ABC

答案分析:

2.

社会管理体制的创新摆到议事日程上,改革包括 正确 √

A. A.户籍制度的改革

B. B.公共财政制度的改革

C. C.收入分配制度的改革

D. D.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

您的答案:ABCD

正确答案:ABCD

答案分析:

3.

民生工作主要方面有 错误 ×

A. A.就业

B. B.收入

C. C.保障

D. D.消费

您的答案:ABCD

正确答案:ABC

答案分析:

4.

推崇橄榄型社会结构的原因是 错误 ×

A. A.上层永不松懈

B. B.中层永不满

C. C.中层很满足

D. D.下层永不绝望

您的答案:ACD

正确答案:ABD

答案分析:

5.

基本公共服务包括的内容有 正确 √

A. A.底线生存方面的服务,

B. B.基本发展方面的服务,

C. C.基本的环境服务

D. D.基本安全服务

您的答案:ABCD

正确答案:ABCD

答案分析:

6.

国民收入的分配 正确 √

A. A.市场分配

B. B.政府分配

C. C.社会分配

D. D.股票

您的答案:ABC

正确答案:ABC

答案分析:

7.

中国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社会结构失衡。主要表现在 正确 √

A. A.收入结构失衡

B. B.地区结构失衡

C. C.城乡结构失衡

D. D.人口结构失衡

您的答案:ABCD

正确答案:ABCD

答案分析:

8.

包容性增长包括的转变有 错误 ×

A. A.由强调经济建设转移向经济建设、社会建设并重

B. B.由强调经济建设转移向强调保障和改善民社

C. C.由过去强调做大蛋糕转向更加强调分好蛋糕

D. D.由过去主要强调经济增长的速度,转到要强调保障和改善民社

您的答案:ABCD

正确答案:ACD

答案分析:

9.

基本安全服务包括 错误 ×

A. A.医疗卫生

B. B.公共安全

C. C.消费安全

D. D.国防安全

您的答案:BD

正确答案:BCD

答案分析:

10.

搞政治经济活动的单位叫 错误 ×

A. A.机关

B. B.企业

C. C.事业单位

D. D.社会

您的答案:AC

正确答案:ABC

答案分析:

第四篇:社会管理调研:创新社会管理 保障改善民生

创新社会管理 保障改善民生

——xx街道社会管理与服务的情况调查

近年来,xx街道按照市委、市政府的统一部署,坚

持转方式调结构,持续加大科学投入,创新工作机制体制,狠抓工作落实,经济社会保持了持续健康发展。但随着社区化发展的不断深入,出现了许多新的社会阶层和利益群体,给社会管理提出了新的挑战。如何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体系建设,如何创新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进而达到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成为办事处努力破解的重大课题。带着这些问题,办事处组织专门力量,深入社区、居委会,对社会管理服务工作进行了调研。认为街道社会管理与服务工作总的情况是好的,实现了管理与服务的常态化、本能化,而搞好社会管理,必须以人为本,强化政府职能,加快推进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

一、社会管理与服务的主要做法

街道办事处是社会管理与服务的最终端。工作开展中始终把社会管理与服务作为主要职能,进行了积极探索。

1、网格化体系初步形成。10个城市社区、13个农

村社区将xx110平方公里划分为23个网格,信访维稳、

1安全生产、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环境整治、物业管理等全部纳入网格化管理系统,属地管理,各司其责。注重把社区内的设施资源、行政资源、组织资源和信息资源等进行有效整合,形成合力向社会管理与服务倾斜。杨春社区建立了城市管理联席会议制度,强化了服务意识,收到了较好效果。

2、管理与服务人员、资金保障到位。按照城市社区每500人配备1人,至少3人;农村社区4-7人的标准配齐配全工作人员,街道财政优先支付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费用,保证了管理服务的正常运转,2007年至2010年,街道用于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的经费达5000万元。

3、管理与服务日趋规范。信访维稳工作,畅通居民诉求渠道,街道设立信访维稳综治中心,社区有维稳调解工作室,居委会有工作站,形成了三级维稳体系,对群众反映的问题,能当场解决的当场解决,一时解决不了的,做好解释工作,及时化解矛盾,稳控事态,保证了小事不出社区,大事不出街道;社会治安工作,每个社区设立警务室,配备3-5名警务人员,24小时执勤,成立治安联防队伍,对辖区内治安状况进行联防联治,确保不发生治安案件,维护了社会稳定;流动人口管理,在每个社区设立流动人口和房屋租赁工作服务站,对流动人口和外来人员做到来有登记、去有方向、租住地明

确,做到了底数清,不失控;计划生育工作,针对xx实际,除正常的管理服务外,加大违法生育查处力度,重点对外来人口和房屋租赁者进行监控,发现苗头性问题及时与流出地计生部门联系,净化空气;环境综合整治,成立专业保洁队伍,健全考核激励机制,落实属地管理责任,精细化管理取得初步成效;安全生产,以社区为单位组建13支安监队伍,落实街道和社区一岗双责、部门监管和辖区内企业主体责任,组织安监所、派出所、工商所、供电所等部门不定期进行安全检查,发现安全隐患限期整改,对行动迟缓或整改不彻底的停业整顿,近年来未发生安全责任事故。另外,各社区服务中心还设立了劳动就业咨询窗口,免费为居民提供就业服务,三年来累计为居民提供劳动就业信息5000多条。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社会的转型,增加了管理的难度。街道社会管理总

体上与时代发展相适应,但也存在不相适应的地方。

1、社会管理难度进一步加大。xx特殊的地理位臵,加之近年工业、服务业的不断发展壮大,为居民提供了广阔的就业平台,吸引众多的外来人员务工经商。流动人口这一特殊群体,居无定所,且流动性强,给流动人口管理带来很大难度。

2、管理体制需进一步完善。在社会转型期,由于基

层缺乏必要的管理手段,致使管理力度和强度有所欠缺;对专业性较强的领域,业务能力、技术水平不足,导致想管不会管、管理不到位;属地管理责任与主管责任契合度需进一步提升。

3、公众参与意识需进一步提升。现在社会管理主要

采取单一行政干预手段,尽管近年来公众参与社会管理的热情有所提高,但总体而言,我行我素,公众参与社会管理的意识不强。

三、几点建议

社会管理既是治理更是服务,说到底是对人的管理

与服务,需要解放思想、更新观念,融群众工作和民生工作于一炉。治理,更强调政府、社会、市场共同承担。

1、齐抓共管形成合力。社会管理涉及多个领域,必

须着眼全局,用系统的思维整体推进,用整合的理念凝聚合力,用综合的手段解决问题,形成社会管理的整体联动效应,强化主管责任,健全管理体系,加强综合治理,及时提出工作目标和工作任务,理顺各方职责,强化基础组织管理责任,注重运用社会力量,形成社会合力,促进社会管理由传统的单一治理向多元化治理转变。

2、改善基层管理。社会管理的重点和难点在基层,针对社会事务的复杂性,公共需求的多样性,整合社会资源,调整充实社区、居委会社会管理力量,有计划地

组织专业培训,加强社区服务中心阵地建设,增强管理服务者得服务意识,提升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再是执法力量加强,在基层派驻有执法资格的执法中队,加大对违规行为的处罚力度。

3、加强“诚信”建设。目前,诚信档案只停留在经济领域、金融业务这一块,要将诚信建设从经济领域延伸到社会管理中,建立城市个人全息诚信档案。使每个人都能从他律走向自律,更不会去做有违公德的事,执法机构可联网,信息共享,我们的服务窗口很容易就可查出个人诚信记录,知道每个人的诚信等级, 根据不同等级的信用,设定限制进入领域,政府管理成本也会大大降低。

4、加快推进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创新社会管理,归根结底就是为了更好地服务群众、维护群众利益,保障民生是加强社会管理的重点所在。要加快发展教育、民生、文化等社会事业,着力解决当前群众反映强烈的教育、就业、收入分配、社保、医疗、住房等民生问题,使发展成果更好地惠及人民,提高居民的满意度和幸福感。

第五篇:突出民生主题 创新社会管理

万学斌

2012年第6期 ——社会建设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根本目的是维护社会秩序、促进社会和谐、保障人民安居乐业,为各项事业发展营造良好社会环境。在新形势下,社会管理工作应突出民生主题,不断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助推我省科学发展、跨越式发展。

一、保障和改善民生,不断提高人民群众幸福感。社会管理说到底是对人的管理和服务,涉及广大人民群众切身利益, 必须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为此,要坚持以人民群众利益为重,以人民群众期盼为念,把改善民生作为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坚持民生优先、服务为先、基层在先,不断让群众得到实实在在的利益。要通过创新社会管理,确保更多公共资源有效投向民生领域,把改革发展成果更多地运用到保障和改善民生上,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物质和精神文化等方面的基本需求,努力实现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的目标,不断提高人民群众幸福感。

二、打防结合,不断提高人民群众安全感。社会安全是重要的民生问题,也是最基本的发展环境。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必须紧紧抓住安全这个保障条件,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安全保障条件的新要求、新期待。去年以来,我省各地各部门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一系列决策部署,坚持打防结合,深入开展社会治安排查整治,为湖北科学发展、跨越式发展营造了和谐稳定的发展环境。去年底,湖北省统计局抽取了3万多个电话进行测评,群众安全感、满意度同比分别上升了3.38%和4.37%。要始终坚持打防结合,加强治安形势分析研判,本着什么犯罪突出就打击什么犯罪,什么问题严重就整治什么问题的原则,坚决、及时、有力解决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治安问题,开展打黑除恶、治爆缉枪、扫黄打非等专项行动,依法严厉打击“两抢一盗”、拐卖妇女儿童、金融诈骗、电信诈骗等违法犯罪活动,切实维护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针对影响企业生产经营的突出治安问题,依法打击砖沙石霸、强揽工程、强买强卖、垄断市场、破坏评估拍卖秩序等违法犯罪活动,优化企业发展环境。通过打防结合,进一步增强人民群众安全感。

三、从源头上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最大限度将矛盾纠纷解决在基层和萌芽状态。当前,各类社会矛盾大部分属于利益诉求,解决这些利益诉求要从源头着手。对涉及与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重点领域的重大决策、项目、活动,要进行经济效益和稳定风险“双评估”。作决策、出台措施时,要通过多种渠道,广泛征求群众意见,全面落实好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坚决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避免决策失误影响社会稳定。建立健全利益诉求表达机制。积极推行领导干部接访制度,关注关心群众诉求,对合理的诉求要帮助解决,对不合理的诉求要进行疏导。尤其是要努力解决土地征用、房屋拆迁、水库移民、企业改制等方面的遗留问题,切实维护好群众的合法权益。健全完善“大调解”体系,充分发挥村(社区)公共服务中心、乡镇街道综治维稳中心、县级矛盾纠纷调处中心“三级平台”的作用,从根本上、源头上预防和减少社会矛盾。建立健全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三调对接”的大调解工作体系,通过组织开展大排查、大调处活动,千方百计把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解决在萌芽状态,促进社会和谐。

四、加强和创新流动人口、特殊人群服务管理,不断提高社会满意度。流动人口和特殊人群,需要全社会给予特殊关爱。最佳方式是在服务中实施管理,在管理中体现服务,通过社会服务提高社会管理实效。一方面,要着力改进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加快推进产业、区域经济结构调整,大力发展县域经济,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就地就近转移就业。按照“公平对待、合理引导、完善管理、搞好服务”的原则,抓紧制定《湖北省流动人口服务和管理条例》,使流动人口服务和管理实现法制化、规范化、信息化、科学化,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逐步使大多数流动人口在城市和农村各得其所、安居乐业。另一方面,要积极做好特殊人群的帮教工作。把管理与服务、稳控与疏导、改造与帮扶有机结合起来,通过教育矫正、监督管理、帮困扶助、就业培训、心理矫治等措施,构建特殊人群服务管理新体系。对具有肇事肇祸倾向的精神病人,要建立监测、预警、救治、救助、服务、管理机制。对吸毒人员,建立强制隔离戒毒、社区戒毒、自愿戒毒、社区康复和药物维持治疗相互衔接的工作机制。加强对社会闲散青少年的排查联系和服务帮助,解决好他们的失学、失业问题。通过加强流动人口和特殊人群的管理,促进社会和谐稳定,不断提高社会满意度。

五、统筹网上网下两个战场,开创“虚拟社会”管理新局面。互联网的迅速发展,极大促进了经济社会发展,也带来了诸多社会新矛盾新问题,网上违法犯罪活动日益突出,网上炒作日益严重,网上信息安全问题日益凸显,“虚拟社会”对现实社会的影响日益增强。针对这种情况,应立足于网上网下的现实互动,将网上维护稳定作为创新社会管理的一项新课题,着力加强网上阵地控制,不断提高网上攻防能力。健全网上网下工作机制,加强网安民警队伍建设,建立网络舆论监测、研判、预警、处置机制,充分调动各部门、各警种力量,积极构建虚拟社会防控网络。加强对网络舆情的研判,掌握网络舆论引导主动权,努力做到对网上炒作苗头第一时间发声,对网上热点问题第一时间回应,对网上不实信息第一时间澄清,对网上串联煽动和制造谣言的言论第一时间封堵删除及落地查人,推动形成健康向上的网络舆论环境,推动网上引导和网下处置相协调,促进社会矛盾和问题在网下解决,不断开创“虚拟社会”管理新局面。

我省在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涌现出了一批先进典型,要深入推广典型经验,形成具有湖北特色的社会管理新路子。比如,宜昌积极顺应工业化、城市化、信息化进程,全面系统推进社会管理理念观念、体制机制、方法手段创新,社会管理从条块分治向整体联动转变,从被动应对向主动服务转变,从传统方式向信息化手段转变,探索构建了以人为本的网络化管理、信息化支撑、全程化服务、部门化联动的社会管理新体系,走出了一条具有时代特征和本地特色的社会管理新路子。全省各地要学习借鉴宜昌经验,在市、县城区,可以按照每200-300套房屋和300-500人的标准,将社区划分为网格,每个网格落实一名网格管理员,每个社区落实一名专职民警,每个街道落实一支巡逻队或联防队,使社区更好地承担起服务管理“社会人”的责任,做到社情全掌握、矛盾全化解、服务全方位,使社会管理创新的过程成为政府职能转变的过程,成为新形势下做好群众工作的过程。在农村,针对乡镇、农村的不同特点,统筹发展、民生、稳定三大任务,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不断探索农村创新社会管理新办法新模式。■

(作者系湖北省综治办副主任)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生活部下半工作计划下一篇:上海东区污水处理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