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之以德学之以理

2022-07-09

第一篇:道之以德学之以理

道之以德 律之以规

——谈国民文明素质的提高

近年来,我国经济实力持续增强,国际地位不断提高,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行,进一步彰显了我国的大国形象。但与我国礼仪之邦和大国地位不相称的是,一些国人文明素质亟待提高,少数游客不文明的行为,几乎使“中国人”成为“海外旅游不文明行为”的代名词,损害了国家形象。随着我国国际交往的日益增多,提高国民文明素质成为一项迫切而持久的课题。

在全球化的环境中,国民文明素质高低、公共行为规范与否,不再是国民个人的小事,而是折射出国家精神文明建设水准,关系到国家形象、民族声望的大事。纠正少数人的不文明行为,提高国民文明素质,对于端正社会风气,提高社会文明程度,维护国家形象,促进社会和谐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国民文明素质问题的形成有其深层次的复杂原因,是个人内在修养和社会环境影响共同作用的结果。针对国人在国内外公共活动中存在的种种陋习,仅仅依靠法律或制度的强制矫正,或是单纯采取正面的宣传教育都是不够的。要从根本上纠治不文明行为,应内外兼修,坚持宣传教育与严格管理并重,按照“道之以德,律之以规”的思路,在提高国民自身道德素质的同时强化社会的外部约束。

首先,要在全社会持久深入地开展宣传教育。大力倡导和弘扬社会主义荣辱观,倡导“明礼诚信”的公民基本道德规范,制定与当前社会条件和群众认识水平相适应的国民文明素质标准,使全体国民牢固树立以举止文明为荣、以不文明为耻的意识,自觉按照荣辱观要求规范自身的言行。要完善国民文明素质教育体系,制定市民文明公约、行为准则,编写国民素质读本,通过各类媒体广泛宣传,举办培训班和讲座,加强市民文明学校和农村文明大院建设,深入开展社会公德、文明礼仪、文明行为规范等内容的培训教育,普及公共文明知识,打牢国民提高自身文明素质的思想认识基础和道德基础。

同时,要严格监督和规范国民的公共文明行为。一方面,要大力开展多种形式的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不断创新公民道德实践活动的载体。以未成年人和在职人员为重点,以机关、企事业单位和学校为平台,结合不同系统和单位的特点,积极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监督社会成员公共文明行为,宣传倡导文明的生活方式,既使被监督者的不文明行为得到纠正,又使活动参与者在互动过程中受到教育,自身的文明素质同步提高。另一方面,交警、城管、市政、旅游和文明办等有关单位要加强执法,对市民的不文明行为认真检查、严格纠正,对违反法律或规章的,不仅要批评教育,还要依法处罚,加大惩戒力度。在此基础上,要使社会与政府双方的行动形成交会,将两者结合起来,政府的联合执法要吸收民间组织或志愿者参加,社会的自发行动要与政府执法相互配合,从而形成监督制约国民行为的长效机制,保证国民文明素质持续提高。

通过官民携手互动,在全体国民的共同参与下,国民告别不文明行为,走向与和谐社会和全球化要求相适应的新型公民,一定指日可待。

第二篇:以德示人、以情感人、以理服人、以志激人

--浅谈初中学生自主管理

自主管理也就是自我管理,是指在班主任的指导下,依据班级自身的力量进行自我教育和自我发展的管理方式,班主任将管理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使学生真正成为班级管理的主人。学生通过自主设计管理方案,自主落实管理措施,自主进行管理评价,最终达到自我教育,自我完善的目的。

在传统的班级管理中,班主任是唯一的管理者,掌控着班级的主导权。学生处于被动的地位,必须无条件地接受班主任的引导和发号施令。

自主管理实现了班主任和学生的角色转变,班主任对学生不再是“管、卡、压”。而是采取疏和导,成为学生的指导者和参谋,主导作用得到进一步加强。学生既是被管理者,更是管理者,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班级管理,主人翁意识大大增强。

如何培养学生自主管理呢?从事班级工作以来,我努力从以下几方面作了尝试,感觉效果较好。现在与大家交流交流。

一、确立目标,激发学生自主管理的兴趣

进入初中,学生们普遍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深切感受到家长的期盼,希望三年后的中考能考上理想的高中。可随着学习任务的加重,学生刚入校的热情、新奇也将会逐渐消退,对自己各方面的要求将会降低。只有树立长期目标、近期目标,增强学生自主管理意识,激发学生自主管理兴趣,才能使他们不断为实现目标而努力。在与学生交流时,得知他们对高中生活有所了解,对高中生活很向往时,我灵机一动,开了个“我要上高中”的主题班会,让学生说出要上高中的理由,激发他们学习的斗志。当学生们谈到初中生活紧张、忙乱时,我请学生们围绕“如何化忙乱为有序”展开讨论,经过激烈的讨论,学生们已达成了共识——只有提高自己的自我管理能力,生活才会有条不紊。总之,只要发现问题我就组织学生讨论提出处理办法,真正做到班级自主管理,激发了他们对自主管理的兴趣。这些目标是学生们针对自己的问题制定的,学生们认可它。只有学生们自己认可了,才能以自律的姿态去践行,而不是被动的遵守。学生们自主管理的需要被激发了——明白了自主管理是生活的需要,是成长的需要。

二、优化结构,体现学生自主管理的特色

传统的班级管理是由班主任管理班级,管理学生。而自主管理则是由学生管理班级,学生管理学生,学生管理自己,很显然,前者的结构是单向的,而后者的结构是多维的,它比前者要更全面,更完善。

自主管理结构的突出优点在于,它体现了网络化管理的理念,形成了“事事有人管,时时有人管,我管人人,人人管我”的良好格局。而在传统的管理模式中,课间、自习课往往会成为管理的盲区,一些违纪现象也常常会发生在这一盲区,自主管理正是依靠其自身的优点,彻底消灭了管理的盲区。班主任只需做好指导和调控,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管理效果。

在自主管理中,班主任根据学生的特点,将班级的安全、卫生、学习、纪律、公物爱护等工作进行细化,进行合理配置,科学分工,班级干部由学生自己选拔值周班长、值日班长由学生轮流担任,实行班级工作责任制,尝试运用代理班主任负责班级事务,及时传递班主任对班级的要求和下达约任务,保证班级工作有条不紊地开展。

三、陶冶情操,培养学生自主管理的能力

1.全员参与 相互制衡

我提倡人人参与到班级的自主管理中,每位同学都要在班级自主管理中确定自己的岗位,做到“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为了使每个学生都找到合适的管理岗位,我们尝试进行“自定岗位行动”。让学生寻找、发现、确定自己的管理岗位,使学生在自己确定的岗位上,主动积极地履行管理职责,人人都是管理者,人人又都是被管理者,在这种交互的管理活动中学生能真切体验到管理工作的价值、意义。积累相关的工作经验,管理因时而动,权力彼此制约。如此管理,教师当然便轻松许多,又能培养学生的管理能力和创新能力。

2、自主管理培养学生平等 、互助的意识

在班级管理工作中,要建立起平等的师生关系,通过民主管理、来增强班集体的凝聚力。初中学生,心理还不十分成熟,班主任要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班主任可以与学生之间建立起一种良好的师生关系,将学生置于与自己平等的地位。还要改变班干部管理制度,让学生都参与到班集体的管理当中,互相帮助,合作学习,真正成为班集体的主人,才能形成班级凝聚力。

四、强化思想,培养学生自主管理的意识 自主管理迎合了中学生好表现、爱竞争的心理,为每个学生创造展示自我、积极进取的平台,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内驱力,责任感和主人翁意识大大增强,人人都由原先的“要我做”变为“我要做”,并力求做好。他们会自觉遵守《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和学校的纪律制度,自觉维护自身形象,自觉维护集体荣誉。班主任把班会、晨会的主导权让给学主,让他们开展管理工作的周评和日评活动,形式可以是小组与小组评,学主与学主互相评,也可以是学生自己评,评出优胜小组,管理标兵,守纪模范等等。这样,获此殊荣的学生会更加努力,其他的学生也会积极争取,形成你追我赶、人人争先得良好局面。

在自主管理中,学生会在班主任的指导下,根据自己实际情况制定各项目标,如学习、纪律、卫生、文明礼仪等。有了目标,学生自我管理也就有了方向,有了动力,班级构建了“班主任-- 班委会--学生自主合作小组”的三级管理目标责任,把班级管理目标层层分解,逐层落实,人人参与,人人为目标自觉努力,竞争意识得到进一步强化。

在班级管理机构中有了值周班长职位,可以把每一位学生培养成真正有能力的班干部,采用值周班长轮流上岗制的办法,让每个同学参与到管理中来,充分利用好学生的自主管理才能。上周值周班长要对下周值周班长进行培训,讲明细则,使其明确责任与权利,恪尽职守,认真负责,尽心尽力地完成班级的工作。随着他们勤勤恳恳的工作,他们为人处事、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协调各项事务的能力等都有了提升,走到了同学的前面。同学们亲眼见证每位值周班长的成长,进而产生了跃跃欲试的想法,想在班级工作中大显身手。这种班级“自主管理”方式可启发、引导、激励学生进行自我管理,充分发挥班级学生的主体参与性,从而形成相对稳定的班风和学风,增强班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让每一个学生都成为班集体的主人。

五、协调发展,培养学生自主管理的综合素质

学生常规管理指出:要“指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可见,自主管理有其独特的育人功能。在自主管理过程中,学生得到了自主学习和自主发展,合作意识和自主剑新意识明显增强,个性得到要明显张扬。

学生在自主管理过程中,不是被动的接受,而是积极的参与。通过调动各种积极因素,包括情感、态度和价値观,有效的促进了学生的智力发展和身心发戛发展,并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学生在管理自己,管理别人,接受别人管理这一互动的过程中,自觉接受美的熏陶,情的启迪,知道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恶丑,提高了辨别是非能力和价值判断能力。

在自主管理过程中,学生懂得了如何跟同伴交往和交流,学会了怎样与别人合作;明白什么事该做,该怎样做;什么事不该做,如何抵制。

一个班级要有团队精神,所有的学生都自觉地维护班级利益,又何愁班级不强?就拿运动会来说吧,一个人心涣散的班级,往往连参加运动会的人员都凑不齐,报名时总是要班主任三令五申;而一个有向心力的班级,学生总能自觉参与,为班级荣誉而战。现在的学生大多数是娇生惯养,与人合作的能力差。班主任要把班级作为一个团队,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通过反复教育和开展集体活动等方式让他们意识到精诚合作的重要性,促使学生朝着共同的目标奋斗,自觉形成团结合作、互助友爱的和谐氛围,使团队精神深入到每个学生的心里。

事实证明,学生的自主管理体现的越充分,积极性就越高,班风学风就越好,同时锻炼了学生的能力,特别是自我管理能力,为学生今后的人生打下坚实的基础,也可为国家培养了一批高素质的后备人才。

六、全面评价,激励学生自主管理的主动性

本着平等、尊重、理解、鼓励、民主的原则,在班级管理中实行周周评、月月评的机制。每一次评比,全班人人参与,通过讨论发现班级存在问题并及时整改。在“同意”与“不同意”的理由前,学生们进一步认清了是非,更清楚更全面地认识了自我,找到了自己与他人的差距,从而更有了迎头赶上的激情。在这样的评比与表彰中,后面的班干自我管理的意识更强了,参与班级管理更积极更主动了。

班级自主管理就是学生自己管理自己,班主任要要求学生转变观念,提高认识,学会自我约束,真正成为班集体的主人。每个学生都有强烈的自尊心和荣誉感,都有为大家服务的美好愿望和做好工作的满腔热情,班主任应适时抓住这些优势加以培养和合理使用,让学生自主管理班级,为营造优良班风和学风贡献自己的力量。人在觉醒后产生的自主潜能是无穷的,人在磨砺后形成的自主力量是强大的,人在实践中锤炼的主体人格是纯真的。只要我们能尊重他们、相信他们,给他们机会与舞台,加强疏通与引导,相信他们一定能拥有。

第三篇:觅求休奇书道之境

觅求休奇(姚宏宇)书道之境

文/苦瓜

夫善书者,如海航舟,能度迷类,昼夜明炬,存破群昏。休奇吾兄浸淫书道余卅载足。习书蒙启幼承庭训,以培盛根。历数寒凉,耕云种月。得入此道,方为弱冠之年。

后参二王,诸家妙手,尽得其间精髓,入神乎之笔法,并开风貌于自家。便得下笔如神幻渺然,行书间如川瀑浩荡,天云合一,真气弥漫。间或风吹草动,便觅得水过屋痕。期间生灵气象,莫不以自然为宗。厚德勤勉行至而立之岁,名动京城,用笔之妙广播一时佳话。是岁,便持书道逾天命之境。遂垂慈于羊毫指端,拟傾一生传扬书法至道,乌是笔舌能赞叹矣!

吾与兄挚交多年,茗间论书畅道。吾性钝,习书余,每忆休奇兄习书论道箴言,笔间便有所证得,前之碍膺尽脱,愚昧尽洗。然窥休奇兄墨迹,心在物外,得乎天真,道之所及也,次亦宋东坡随佛印静坐方知禅门具无量智慧也。

茶余,休奇吾兄叹曰:有笔不能为书,有纸不能为书,有墨不能为书,有人亦不能为书。合一则可为书,然能至善乎?不能至善,云胡不可,缺一法度耳。二无一,遂不自立为书。问曰:何为法度。兄答曰:临帖无算。只此无算一词,耳闻者尽数汗然。

问曰:习哪家书体易入。兄答曰:皆不可入。你只求境,便不得。无境即境。习书犹佛门修法,习书先,即修心。心念生灭,各法亦随之生灭。如得悟,弃除妄念,了悟无所得,方能笔随心意,无所碍。问曰,何以速成。兄答曰:无此径。凡道者,无举其一而遗其一乎?余遂收无明于心。

吾习书渐久,感其苦。问兄何以解脱,兄答曰:乐生于苦。极苦即是极乐。入此一道,须忘我。忘即孤独。孤独不易守心。心不在,则法难证,书也枉然。但觉难持,可书法言自省,悬梁刺骨十年苦,闻鸡起舞寒暑过。再慰曰:如能忍辱,便可精进。精进即是了达一切法,若无觉无悟,便远其境。境界难具,只因习书者多堕纸墨文字之物象空见,难究其道。断不能得悉前人智慧。不执着,不偏颇,不着相,便可法相庄严,心圆满字可成矣。

余闻之甚喜,发菩提心。故捐此千言,留于新浪,以广其传。期后之来者,同一了悟。

苦瓜顿首

2012.8.13

第四篇:理学与心学之争

理学与心学之争:朱熹与王阳明的教育目的论辨析

摘要:自学派诞生之日起,学派之争便应运而生。每一次的辩论都会带来学术的大爆炸,继而百花齐放,使文化发展达到一个新的高度。文章从理学与心学的学派争辩述起,简述了朱熹与王阳明的教育思想,进而对其中两种不同的教育目的论做一些简要的辨析和评述。所述程度皆较浅,希冀得出对我国当前的教育改革和发展具有积极借鉴意义的结论。

关键字:朱熹 王阳明 教育目的论 “明人伦” “存天理,灭人欲”

朱熹、陆九渊之间的学术争论,是中国学术史上的一大公案。自南宋鹅湖之会至明清一代一直争论不休。其中陆九渊的心学传至明代,经王阳明的发展,形成一个比较精致的哲学体系,世称“陆王心学”。

一、理学与心学的学术之争

朱陆本人及其门人前后有六次争论,反映了朱陆在本体功夫论方面的分歧点。其中鹅湖之会是中国古代思想史上的第一次著名的哲学辩论会。朱、陆双方辩论的“为学之方”,表现出朱熹与陆九渊在哲学上的基本分歧点。朱熹主张“格物致知”,着重通过对外物的考察来启发内心潜在的良知。陆九渊则认为读书不是成为圣贤的必要途径,要求圣人之道须“先发明人之本心”因而不主张多做读书穷理的功夫。讨论中, 陆九渊提出“先立乎其大”为出发点。认为自古以来圣人相传的“道统”只是“此心”。主张只有认识“本心”,才犹如木有根,水有源。朱熹认为先于物而存在的“理”在人的心中。在他看来,“理”是世界的本原,是天下万物都要遵循的普遍原则,“理”体现社会上儒家道德伦理。他认为把握“理”就要通过格物致知的方法,就是通过接触世间万事万物,体会各种知识的基础上加深对先天存在的“理”的体验,最终目的在于,融会贯通而明“理”。并不是对客观规律和真理的探索。他提出“存天理,灭人欲”的思想主张。

二、朱熹与王阳明教育思想简述

1、朱熹的教育思想是以他的“理”一元论的客观唯心主义哲学体系为基础的。其的教育主张可以归纳为:教育的主要作用是“改变人的气质”;教育的目的是“明人伦”——“圣人的千言万语,只是教人明天理,灭人欲”;教育的内容是小学 “教之以事”, “大学是穷之其理”。其中,“存天理,灭人欲”不仅是朱熹教育目的、作用的表述,更是其道德教育的根本任务。

2、王阳明的教育思想是以他的主观唯心主义为基础的。“心即理”、“致良知”是他的哲学思想核心。王阳明的教育主张也可归纳为:教育的主要作用是“学以去其昏蔽”;教育目的是“明人伦”——通过“致良知”的方法实现教化目的“圣人之学,唯是致良知而已”;教育的内容是凡有助于“求其心”者,皆可学之。

三、朱熹与王阳明的教育目的论辨析 朱熹与王阳明本质上对儒学的理解不同。

朱熹把儒家传统的教育观点,用理学作了新解释。他在阐述理学的基本理论时,把“存天理,灭人欲”的“复性”之说,与“明人伦”的教育目的、作用等同起来。他在给宁宗讲授(大学)时指出,古代圣王设小学、大学以教子弟,都是为了“去其气质之偏,物欲之蔽,以复其性,以尽其伦。”(《朱子语类》卷七)即是为了使士子革除那些“物欲之私”,回复“天理”,使其言行皆符合伦理纲常的规定,即“格物致知”,从而 成为 “圣贤”。

王阳明不同意朱熹将“心”“理”区分为二的观点,认为“理”存在于“心”中,“心即理’同时他又继承和发展了孟轲的“良知”学说,认为“良知即是天理”,即是“心之本体”。良知不仅是宇宙的造化者,而且也是伦理道德观念。他说:“见父自然知孝,见兄自然知弟,见孺子入井,自然知恻隐,此便是良知,不假外求。” 人天生具有良知,因此天理就在自己心中,不必外求,只要克服私欲,回复良知就能成为圣贤。儒学发展到宋明时期,渐渐的由理学转到心学。其中的转折点主要得益于王阳明。

1、朱熹的教育目的论

朱熹的教育目的论是以儒家的伦理道德学说为基础的,认为教育目的在于“明人伦”,所谓“先王之学以明人伦为本”。(《近思录》卷九注文)。他说“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一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此人之大伦也。庠、序、学、校皆以此而已。”(《孟子集注》卷5)朱熹的教育主张,跟他的教育目的论是密不可分的。他认为教育的作用就是教化众人,使众人都“明人伦”;只要大家都明白了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那么天下就太平、社会就和谐了。可贵的是,他主张学校要培养“讲明义理,以修其身”的人才。他在《白鹿洞书院揭示》中明确指出:“熹窃观古昔圣贤所以教人为学之意,莫非使之讲明义理,以修其身,然后推以及人,非徒欲其务记览为词章,以钓声名利禄而已也。”在《玉山讲义》中又说:“故圣贤教人为学,非是使人缀辑语言、造作文辞、但为科名爵禄之计,须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而推之以齐家、治国,可以平治天下,方是正当学问。”充分表现了朱熹办学的目的。

反观今天的教育,我认为朱熹的办学目的,才是教育真正的,教育所要达到的理想境界。现如今可用一个词“唯利是图”,来贯穿我国当前的教育全局。一方面,政府希望通过应试教育,产出符合规格的、适应国家需要的“人才”; 另一方面,个人主要希望教育能把他带出“众人”,走进“上人”的行列,以此来满足内心的虚荣心;家庭则是希望能获得一定的荣誉和经济收入。对于这些,社会显然并不买账。以至于十年甚至几十年的寒窗之后,从教育的金字塔尖上走下的“人才”们突然发现这个社会并不需要他们,这无疑打碎了他们对教育的一切幻想和期望。于是,人才们挣扎着,纷纷走出了国门。一些有危机意识的家长们更是焦虑万分,有条件的想尽办法把孩子送离牢笼;没条件的只好忍痛把自己变成“变态娘”、“狼爸”。由此,当前教育急需搬来朱熹,回复正气。朱熹居敬穷理、学思力行、因材施教、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和方法,对于社会上普遍的“唯成绩论”、一味追求升学率的教风,该主张有一定的警示、借鉴意义。 另外,针对现如今浮夸,虚假的学风和学问界浑浊的风气,“朱子读书法”应是一袭纯净的清风,卷走污浊,归还曾经的净土。

2、王阳明的教育目的论

王阳明的教育目的论也是“明人伦”,但他的理论基础则是 “致良知”说。他认为人人都有“不待学而优,不待虑而得”的“良知”,也就是天理。这个“良知”除了圣人之外,都被私欲所蒙蔽,处于不显露状态,要想除掉私欲,恢复本心,必须有个为善去恶的“致良知”的工夫。他说“若良知之发,更无私意障碍,即所谓充其恻隐之心,而仁不可胜用矣。然在常人,不能无私意障碍,所以须用致知格物之功,胜私复理。”(《传习录》上)因此,“致良知”与“存天理,灭人欲”是为一路;“致良知”只是实现“明人伦”的一种手段。

最值得重视的是,王阳明的教育思想中关于儿童教育的论述。他从良知说出发,认为乐是心中本体,教学必须引起儿童的乐学情绪,要求教育儿童要从积极方面入手,要用培养、诱导、顺应儿童情绪,鼓舞儿童兴趣的方法进行教学。结合他提出的“训蒙教约”,他把教学比作时雨春风盎然生意,情意舒畅,在启发诱导、潜移默化中,得到成长。王阳明的这些主张,是符合儿童心理发展理论的。对如今强硬、单调、枯燥的应试教育来说,王阳明的这一主张应该得到重视。

注释: 参考文献:

1、《朱子语类》《近思录》《白鹿洞书院揭示》《性理精义》《答陆子静》《与朱元晦》

2、《朱陆之辩的主题演释及其确立——以朱陆三次相会为据》 陕西师范大学政经学院

郭锋航

3、《东南学术》 2006年06期朱陆之辩的缘由 薛孝斌

4、《中国哲学史(季刊)》1998年第3期发表的《朱陆之辩的哲学实质——兼论陆象山的学术渊源》 彭永捷

5、《简明中国教育史》第四版,王炳照、郭齐家等编;北师大出版社

6、《 论语·朱熹集注》

齐鲁出版社

第五篇:学之乐 - 江宁教育信息网

用自己的话说自己的事 表达自己的思想

2013江宁区中小学教科研高级研修班赴北京参观学习心得

江宁区麒麟中学

方桂华

2013年7月7日至11日,我有幸参加了区教科室组织的“教科研高级研修班”的学习,这次培训的课程设置内容十分丰富,很有针对性,五天紧张的培训学习,使我受益匪浅,专家们的专题讲座理论高深、科研管理经验前沿,再加上典型的案例分析,深入浅出的演讲,一方面使我的科研管理的理论水平得到提升,另一方面使我的科研管理经验更加丰富,同时专家们的某些科研理念激起了我强烈的思想碰撞,引起了我的思考;用专家的理论观点反思我们的教育科研管理、反思我们的课题研究工作,使我更加明确教育教科研工作的努力方向,对课题研究及管理工作的思路更加清晰。

短短的五天时间,我们认真聆听了原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北京市学习科学学会高级顾问时龙的讲座《教育问题、教育研究与教育表达》,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副院长曾天山的讲座《优秀创新人才的培养从早期开始》,北京教育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耿申的讲座《如何开展教科研工作》,《中小学管理》杂志主编沙培宁的讲座《教科研成果的学术表达》,专家们从不同的角度对教科研管理以及课题研究中的若干问题,做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详细讲解。参观学习了北京市海淀区永泰小学、北京市海淀实验中学的教科研工作的经验与成果。下面,就本次培训活动谈一谈我的学习感受:

一、用行动研究解决自己工作中的问题

对于教师而言,行动研究的目的是以解决实践中遇到的问题为主,以解决实际问题为主要任务,为实践本身的改善而展开研究,通过行动与研究的结合,透 1 过实践行动来改善工作情境中所面临的问题,关注问题的圆满解决、进而改善实践工作情境,解决实践工作中的问题。问题研究--不少教师抱怨教学时间都不够用,根本没有时间做行动研究。也有教师提出教师的责任就是教学,没有做研究的义务。其实,行动研究并非在教学之外另外抽出时间来做研究,行动研究不过是留心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并设法“解决”。解决教学问题的过程也就是行动研究的研究过程,因而 “做行动研究”就可以理解为“问题解决”,“问题解决”首先意味着教师发现并“提出”了某个“教育问题”。在行动研究中,提问者必须“讲述”自己遭遇了一个什么“教育事件”,这个事件是如何发生的,它是如何被处理的,处理之后遇到了什么“困惑”。处理某个教育事件之后“残留”、“剩余”下来的“困惑”就是“提问”。

在工作中我们需要关注自己工作中的常态问题,思考常态问题。教师要先试图改变自己,才能影响改变学生。教师不仅要有学科意识,更要有研究意识。只有不断在自己的工作中寻找问题,工作中才会逐渐减少问题。就是在我们都早已习惯了的日常的教学行为中,思考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使教育科研的各项管理工作、教学常规变的更加科学化、规范化、人性化,使得校本教研活动也变的具体化、可操作化。能在教学研究中学会善于静心思考问题的所在,善于潜心研究问题的解决办法。

二、从小处着手、教育感悟、提升思维层次

人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是由“感性的具体”上升为“理性的抽象”,再由“理性的抽象”上升到“理性的具体”,从而把握事物的内在联系和本质的过程。如果说“感性的具体”只是对现象的简单反映的话,那么,“理性的具体”便是对事物更丰富、更深刻和更本质的认识。沙培宁主编介绍的李镇西老师在《与青春

2 同行》中说到:我和学生一起早读,然后是备课、上课、找学生谈心、批改学生作文、看学生随笔„„每天的生活平凡、琐碎、忙碌而又充实。因为我每天都在实践着,思考着,感动着,幸福着。我每天晚上都把当天的教育过程忠实的写下来,少则三五千字,多则上万字,一学期下来竟然已经六十多万字!这六十多万字所展示的,是我每天原生态的教育现场和我真实的教育感受。于每一天的教育现场——真实的人物、故事、细节、环境、气氛、成功、挫折等等,同时也忠于每一天的教育感悟——真诚的反思、剖析、体味、感动、喜悦、困惑、焦虑等等,这使我这六十万字日记所记录的120多个“生活横截面”,成了一部波澜起伏乃至扣人心弦的“青春诗剧”!我的学生们也为能够“出演”这样精彩的“诗剧”而自豪。

正如沙主编告诉我们的研究方法和建议:

1.选自己熟悉与擅长的话题小而深的话题。注意积累、积累思考; 2.选自己曾经为此头痛的话题写出解决的过程;

3.选自己特别想说想表达的话题要有写自己的冲动,做研究与文章要有激情;

4.如何认识对实践的提炼:做的背后的价值、道理说清楚,再反思目的是否实现,将做的逻辑理清楚;

5.用自己的话说自己的事:所有好文章的共性就是他们都有个性; 6.提倡做实证研究:研究学生,研究群体、个体、类别;

7.写作有利于改造我们的思维方式提升思维能力;学会小题大做,强调调查研究,对原因的分析要用实证的数据进行证明,解决的对策也需要调查设想解决的办法,对策有效性的检验与评价,需要进一步解决的问题;

3 8.找选题;从可能产生偏向、可能隐藏矛盾的地方找选题。

三、他山之石可攻玉,我思我行故我在

在教育教学中,也经常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用心思考过,也尝试解决过,但最后的结果或指向多是就事论事,就问题解决问题,缺少理论的提升,更谈不上经验的概括和总结,成效不大。所以,时间长了,也就没那么大“野心”去做所谓的教科研了。学习归来,我们需要这样想:他山之石可攻玉,我思我行故我在。科研的道路如何走得更好,在今后的工作中需从以下几方面不断努力:

1.记下教育日记,做好资料的积累。

每天站在教育教学的第一线,不可能没有收获与感悟,也许在课堂教学的那一刹那间,突现灵感。灵感转瞬即逝,灵感也许就是一个非常值得研究的问题,我需要准备一个小本子,随时记下。也是一句话,也许是一个念头,也许是一种心灵体验,甚至是一次感动,都可以记在小本子里,做好材料的积累。

2.写下教学反思,养成善思的习惯。

培训中老师说:认真写好三年的教育教学反思,一定会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教育教学反思是一个阶段内对自己在教育教学工作中的审视,是自己与自己的对话。在反思中,我们思考,我们改进。提出问题的同时,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反思——实践——再反思——再实践,一轮又一轮,怎么可能没有进步呢?

3.做好课例研究,提升科研的水平。

课例研究的目的就是:改进教学,发展自我,为自己而研究,研究自己。以课为载体,有主题,有基点,有方法,有改进。课堂是老师们的最重要的阵地,每学期重点做好几堂课的课例研究,是一种非常好的提升科研水平的方法。科研 4 也不是一个人的科研,我们需要学习优秀者的成功经验,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强调集体的智慧,才能走得更远。

4.做好学校教科研管理,为学校教学质量的腾飞助力加油。

作为职能部门在管理中要聚焦学业质量,以结果检验质量;以过程调控质量;以文化孕育质量。追求人道,关注效能。学业质量、效能、人道是学校教学管理的三个不同层次的境界追求。质量是立校之根基,但有质量并非有一定效能,而有效能并非一定符合人伦道德准则。我们在追求质量与效能的同时,时刻都不要忘记它们应符合的人伦底线。管理的关键不在“管”,而在“理”。认清的价值定位,理清了思路,按轻重缓急执行,几乎就不用去“管”了。

“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从讲课的专家学者的一段话,一个案例,一个观点,能够给我们有所启迪,有所感想,也是一个大收获。作为教师,我们肩上的担子是沉重的,面对如此重大的新课程改革,我们要做什么?关注未来,放飞希望。教师观念的转变任重道远。首要的是我们要更新观念,要敢于打破传统教学中的条条框框,在教改的路上敢于创新。继而走上务实之路,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讲求实效。 我们参加培训的教师,不能“培训前很激动,听课时很感动,回去后不行动。”培训中的所有收获,将结合日后的实际运用到自己工作中去。在今后的日子里,不断地学习理论知识,用理论指导教学实践,研究和探索教育、教学规律,把科研和教学结合起来。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电子政务建设综述下一篇:二十四节气之寒露

热门文章

以德育人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