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社区管理模式

2022-07-05

第一篇:创新社区管理模式

创新社区管理促进社区和谐

高亭镇南峰社区

各位领导:

近年来,我们南峰社区始终围绕“村民自治、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文明祥和”的社区建设目标,以社区平台建设为基础,以服务群众为抓手,不断强化社区服务功能,提高社区干部素质,在创新社区管理体制,促进社区和谐方面进行了一些探索。下面我把社区便民服务中心建设和开展社区服务情况向大家作一汇报,不当之处恳请在座的各位领导批评指正。

一、基本情况

南峰社区成立于2006年6月,下辖南峰、黄官泥岙、板井潭3个村,现有总人口4957人,总户数2235户。社区主要产业以渔为主,农盐养殖多业并举,历史悠久。特别是南峰村,曾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舟山渔业的一面旗帜,并在1958年获得了由周恩来总理亲自签署颁发的“全国农村社会主义建设先进单位”。

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发展,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社区原有的管理服务模式已不能适应当前新渔农村发展形势,不能满足群众日益增加的生产生活等方面需求。面对社区群众新的需求,我们在县民政局和高亭镇党委政府具体指导下,对社区管理模式、服务方式等方面进行了探索。

二、主要做法

6

5(一)加大投入,着力建设温馨服务平台

社区综合服务中心建设于2008年12月,南峰村放弃高额租金,把一楼七间门面房用作社区便民服务中心,面积240平方米,投入80余万元。服务中心内设“一厅三室一站”。一厅为“便民服务大厅”。大厅设四个窗口,即民生服务、党员服务、渔农业服务、新居民服务;三室为:“两代表一委员咨询室”、“网格团队工作室”、“社区警务室”;一站为“渔需品便民服务站”。服务中心功能布局上让群众一进来就感到温馨。宽敞明亮清洁的办事大厅,两侧是办公桌配有电脑、打印机、复印机,半身高一排隔柜,正好方便群众坐着办事。大厅正方配有座椅、饮水机、阅报栏等休憩设施。墙上整齐排列办事流程、服务指南、工作制度,电子屏幕滚动就业信息、公示公告、通知等内容让人一目了然。服务中心工作人员都是由我们社区干部、村干部和社区大学生兼任。

(二)尽心尽力,为群众提供全方位“零距离”服务

社区是渔农村基层管理的基本单元,也是服务村民的主要平台。为此,我们根据社区实际,按照“群众办事不出社区,纠纷调解不出社区,信息提供不出社区,致富服务不出社区”,一切方便群众的原则,主要开设了以下六项服务内容:

1、民生服务—即社会救助服务、社会养老保险服务、就业信息服务、计生服务、户籍管理服务、代办服务等。

2、党员服务—即关心青年党员成长、关爱中老年党员生产生活等服务。

3、渔农业服务—即渔农民技术技能培训、职务船员安全知识培训、保险理赔、审换

证、船只转港过户等服务。

4、新居民服务—即新居民登记入册、备案有效证件、上岗培训及安全知识教育等服务。

5、咨询指南服务—即“两代表一委员” 宣传会议精神,倾听群众意见和建议,咨询相关政策等服务。

6、渔需品便民服务—即提供渔民生产所需网具用品,组织妇女抢抓时间为渔船补网、装网等全程服务。社区服务中心的工作人员对群众要求办的事情,做到“当日事情当日办,当日办不了的事情尽快办,服务中心办不了的事情想方设法找上级争取办”,努力让社区群众通过我们社区服务中心这根针找到社区上面千条线,使群众“只跑一次路,只进一家门,只找一个人”就能把事办完成,提高服务群众的效率。如村里一位 87岁陈玲花老太太丢失了信用社存折而不能到信用社领取养老金等生活费,她非常着急,自己年纪大外出不便,子女又不在身边也不知道该怎么办,当网格队员了解到这一情况后向便民中心反映,便民中心马上派工作人员钟静球上门到老太太家,她边安慰老人边拿了老人身份证,然后到社区备好证明去高亭信用联社重新办理了存折,办妥后将身份证和存折一同送到了老太太家里,前后不到2个小时,老太太十分感谢。两年多来我们共为群众代办各类事项850余件,为群众提供全程服务680余人次。

(三)整合资源,完善功能解决群众日常所需

社区充分发挥“网格团队工作室”的作用,为使网格团队工作室触角延伸到户,我们将社区划分为16个网格,每个网格团队成员都有镇干部、社区干部、村干部、党员、村民代表、退休教师、医生及社区民警。网格团队成员定期挨家挨户走访群众,

搜集群众在生产生活方面需求的意见和建议。两年来共搜集到群众需求和意见120余条。我们分类别门进行了处理,对特别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大事,社区千方百计、想方设法给予解决。一是解决了群众渔港问题。南峰村拥有船只76艘,有下海渔民920人,历年来没有码头,渔民上下、物资补给都是靠小船驳运,很不安全,曾有渔民兄弟伤亡。建造南峰群众渔港成了世世代代南峰渔民迫切愿望。社区千方百计争取省级立项。去年已投入资金1380万元,新建了栈桥长164米、宽8米,码头长88米、宽12米,渔用道290米、宽12米的群众渔港,今年即将可投入使用。二是改善了群众购菜等日常购物环境。南峰原菜场是脏乱差的露天菜场,地处交叉路口,场地狭小,品种单一,又没有像样超市,根据群众生活的需求,社区投入70余万元资金购入原南峰供销社房子和场地并进行翻建,改造成了菜场和日用品超市,既改善了环境又方便了群众的生活。三是解决了群众日常看病难问题。原南峰医院合并到高亭镇医院后,房子陈旧,医护人员少,常用药品不多,我们社区积极同镇政府、高亭镇医院联系沟通,对南峰医院300多平方米房子进行装修,增派了2名责任医生,增加了医疗设备、常用药种类,社区卫生服务站每年为社区群众免费体检,并为群众建立健康档案。四是投入120万元将闲置原南峰小学教育楼、食堂、排练厅等整合成群众文化活动场所。场所内有多功能教育室、老年活动室、图书阅览室、文艺活动室、应急避灾室等,并根据群众强身健体需求在场外设置了门球、篮球、舞池场,安装了健身路径,成立了腰鼓队、健身队、文艺小分队。

每逢节假日活动中心开展各项文体活动,使社区群众心灵得到了沟通,人际关系更加亲和。五是对部分居住在偏僻地方的群众,社区分别在黄官泥岙、板井潭投入60万元资金新建公园、凉亭等活动休闲场所。使社区边缘群众也得到了同样的享受。

新社区管理模式给我们提供了更多服务群众机会,也使每个社区工作人员深刻认识到不断提高服务水平的必要性和紧迫感,这就需要我们平时加强学习、研究各种政策和法律知识,要掌握工作技巧、提高服务能力、成为社区工作多面手。服务中心运行两年多来,我们得到了群众普遍肯定和赞扬,群众对我们干部的认可度更高了。在刚刚结束的村两委会换届选举中,我们三个村都进行得十分顺利。

三、今后打算

加强社区服务中心的建设,是社区改变管理方法的体现,通过建设服务中心,真正实现了三大转变,即:理念的转变——管理变服务;作风的转变——有事请找我,我为您服务;干群关系的转变——群众开心、干部舒心、政府放心。针对我社区服务中心当前运作情况,下一步我们将主要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继续完善配套设施。为更好地给群众提供服务,我们将在现有的基础上继续完善一些设施,如青少年活动中心、新居民活动中心、养老中心等,使服务范围更加广,受益群众更加多。

(二)提高工作人员的服务态度。我们要求服务大厅内的工作人员在日常接待中,牢记服务宗旨,坚持做到多一句礼貌用语,以真诚的服务态度,为社区居民提供方便。同时将进一步要求大

厅工作人员不仅有满腔的工作热情,同时还要有善于察言观色,讲究问询技巧,换位思考来关心、体贴办事群众。

(三)拓展服务渠道。积极创造条件,分批分次将“社会服务、中介服务、法律服务、文教卫生服务”等社会公共服务内容逐步纳入社区便民中心平台,开通绿色通道,充分发挥两代表一委员咨询室、网格团队工作室的作用帮助群众解决困难,更加方便、快捷、高效服务群众。

各位领导,我们南峰社区在创新社区管理模式,创办社区服务中心方面做了一些工作,但离上级对我们要求还相差很远,与兄弟社区相比也存在着很多不足,我们将以这次现场会为契机,认真总结经验,不断加大创新力度,完善服务内容,本着“服务无止境,满意无止境”的目标,努力使我们社区成为“群众生活的好管家,创业就业的好帮手,幸福美丽的加油站”。

第二篇:创新社区管理模式的基本思路

社区是整个社会的窗口和缩影,是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基础和抓手。社区管理模式,一般是指社区管理过程中形成的突出特点和经验。加强社区管理创新,形成富有特点的社区管理模式,对于满足居民多层次、多样化需要,壮大基层力量,夯实基层基础具有重要意义。

围绕增强社区自治和服务功能,积极推进社区内部组织结构创新。当前,影响和制约社区管理的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仍然是社区居委会与街道职责不明,政社不分,导致在行政事务上错位,自治功能上的缺位。为破解这些难题,北京市在社区原有组织结构的基础上增设服务站,专事居委会在组织群众自治过程中剥离出来的行政事务,成为政府加强基层社会管理的依托和为社区居民提供服务的场所。同时,居委会复原自治职能,发挥了解居民需求、提供便民服务方面的独特优势和重要作用,协助社区服务站提供社区公共服务,这样就形成了以党组织为领导核心和以居委会为自治服务体系、以服务站为公共服务体系的“三驾马车”式的新型社区治理结构,三者互相配合、相互支持,共同推进基层社区协调运转。

围绕社区工作者专业化、职业化建设,积极推进社区人才队伍建设创新。加强社区工作者队伍专业化、职业化建设是完善社区管理的一个重要内容。目前,社区工作者队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专业的不职业,职业的不专业,难以承担复杂的社区管理和服务工作。应加快建立健全社区工作者的录用、考评、培训和使用等各项制度,落实各项社会保障措施,不断提高社区工作者的工作积极性。围绕促进社区可持续发展,积极推进资金经费保障机制创新。将社区服务配套设施纳入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规划,对符合固定资产投资支持范围的项目,应给予一定的资金补助。吸引社会力量兴办社区基础设施,在社区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务领域加大政府购买服务力度。

围绕培育壮大社区参与主体,积极推进社区社会组织管理创新。社区社会组织如老年人协会、志愿者协会、舞蹈协会等这些非政府和非营利性组织,在丰富社区生活、满足群众多样化需求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但由于管理不善,地位不合法,制约了其进一步发展。应借鉴北京市“枢纽型”社会组织管理经验,将性质相同、业务相近的社会组织联合起来,改革设立审批程序,实行“一站式”审批,引导鼓励其健康发展。围绕社区管理健康运行,积极理顺居委会与各参与主体的关系。推行社区服务站与居委会分设,根据社区实际情况和服务半径,推行一个服务站对应多个居委会,开办“一门式”服务窗口,方便服务居民。推进居委会与物业管理公司的对应,在设立居委会时,不必拘泥于小区户数的多少,尽量单独设立居委会。推进居委会与业主委员会的整合,在“居站分设”情况下,二者范围重合起来,将会实现两种居民自治力量的联合,成为基层民主新的增长点。

关于社区管理创新的调研

近年来,我市紧紧围绕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大局,探索创新社区管理模式,完善社区服务功能,优化社区环境,整治社区治安,推动基层党的建设、环境建设、文化建设、平安建设以及社会管理的全面发展,创建全国社区建设示范街道1个、示范社区1个,自治区和谐社区4个、自治区级文明示范社区6个、自治区级“绿色环保社区”2个、市级“绿色环保社区”6个、市、区级文明社区28个,有效地促进了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一、社区管理现状及主要做法

(一)高度重视,统一思想,健全机制。社区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狠抓落实,需要全社会都来关心、参与、支持。市委、市政府将社区建设工作列入每年的考核目标和为民办十件实事之一,并与各区、各部门签订责任状,充分调动全市上下建设社区的积极性。健全了党委和政府统一领导、民政部门牵头协调、有关部门共同参与的社区工作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成立了社区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并将办公室设在市民政局,配备了编制。社区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定期召开工作会议,研究解决工作中的困难和问题。将社区建设与创建全国和谐社区建设示范城市和我市每年举办一届的文明建设现场经验交流会结合起来,以会促建设,以会促发展,以会促管理,通过有效的载体来推动全市社区建设。通过“请进来、走出去”的办法,进一步

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开拓视野。先后出台了《乌海市加强社区建设的意见》、《关于进一步规范社区专职工作者管理的指导意见(试行)》等规范性文件,目前正在草拟贯彻落实《内蒙古党委办公厅、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城市社区居民委员会建设工作的实施意见》(内党办发[2011]7号)的具体意见,将明确建立社区工作准入机制、社区项目管理等社区管理办法,进一步推进和谐社区建设。

(二)整合资源,完善功能,构建“大社区”格局。按照“便于服务管理、便于整合资源、便于居民自治”的原则,科学规划社区布局,实施行政区划调整,将292个社区(村)调整为86个,使社区功能更加集中和突出,资源配置较为优化合理,管理职责较为明确。将社区规模扩大到3000户左右,有效整合各部门在社区的机构、人力、财产,实行资源共享,构建社区“十分钟服务圈”,设立社区文化站、卫生计生服务站、综治工作站、老年人谈心室、老年人日间照护室、老年学校等服务功能。社区“一站式服务大厅”设立民政救助等七个社区服务窗口,基本满足了居民劳动保障、最低生活保障等服务需求,居民不出社区即可享受到各类基本服务。

(三)建立社区党组织、居民委员会、社区综合服务中心(站)之间的新型关系。创新社会管理体制,探索由街道管理体制向社区管理体制转变,统一规划建立社区综合服务中心(站),承接街道办事处和各相关部门服务功能延伸到社区的社会管理和服务职能,实现政府行政管理与社区自我管理有效衔接,与居民依法自治的良性互动。从行政事业单位选

派年轻优秀党员到社区任党组织书记,兼任社区综合服务中心(站)主任,并通过民主选举兼任社区居委会主任。社区管理引入社团与社会组织管理,社区文体、曲艺等各个协会、社团负责管理部分社区事务。社区卫生计生服务站、家政服务、便民超市等按照市场规律进行,由市场运作。

(四)丰富社区活动,创新和谐社区建设的载体。丰富社区文体活动。按照“一居一特”的要求,社区成立了秧歌队、武术队、健身队、夕阳红合唱队、门球队、曲艺队等社区文艺团体,举办社区邻里节、社区文艺汇演、社区运动会等活动,丰富居民的业余生活,增进社区居民间的关系,增强社区凝聚力,打造各具独特的社区文化景观。机关企事业单位与社区结对开展“平安创建”、“帮联共建”,驻社区单位与社区开展共驻共建,使和谐社区建设活动更加丰富。各个社区根据各自特色,勇于探索,创新社区管理模式,如:海勃湾区墨香梨园社区发展社区各色文化协会组织,由社区文化协会自己组织社区居民开展各类健康有益的活动;乌达区爱民佳苑社区“1+3”服务模式,让困难群体,只需进入社区一道门,由社区工作人员为其代办应由社区、街道、区三级办理的各类服务事项;海南区拉僧仲街道新桥社区实现网格化管理,组建社区、片区、楼院、栋、单元网格信息员体系,及时掌握社区内各种信息,实现了横向到边纵向到户的全覆盖无缝式的管理。

二、社区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是社区管理行政化严重的趋势并未缓解。社区居委会作为社区居民的自治组织,在开展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的同时,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是在承接着计划生育、流动人口管理、劳动保障、最低生活保障等行政管理工作。这就造成社区管理行政化趋势日益严重,社区工作内容日趋增加;社区组织的自治功能弱化,特别是社区公共服务的功能没有很好的发挥。

二是管理体制不顺。要加强社会管理和创新需要从体制和机制理顺,从现实来看,要加强社区建设规划、机构、目标任务,特别是统筹、协调、配合的作用。街道办事处的政府公共服务部分职能随着社区工作服务中心(站)的建立,被划拨到社区,街道办事处成为了“传话筒”,降低了政府机关的办事效率,增加了社会管理成本。

三是加强各部门配合协调,建立统一的信息资源共享机制。。各部门在将服务工作延伸进社区的过程中,都从自身工作的角度出发,没有实现资源的共享,不利于社区的规范化建设。如社区居民基本信息库建设,公安、计生、民政、劳动保障等部门各自开发、使用不同软件,社区居委会为此做了许多重复性的工作,加大了社区的工作负担。

四是社区建设经费未纳入财政预算。《乌海市委、政府关于加强社区建设的意见》(乌党发[2009 ]11号)规定“社区组织工作经费按l000户以下的每年l万元以上,1000一2000户的每年3万元以上,2000户以上的每年4万元以上,实行专户管理,专款专用。社区干部的生活补贴不低于我市企业最低工资标准,并为其缴纳养老、医疗、失业保险,

以上所需经费列入区财政预算。”特别是随着社区办公和活动用房面积的不断增大,各项开支的增多,社区经费更加困难,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社区工作的开展。

三、创新社区管理的建议

(一)社区行政管理职能与社区居民自治分设、分治。明确社区服务中心(站)的行政职能,是在社区党组织的统一领导下承担城市基层公共行政事务管理和服务,完成好社区工作准入目录的工作任务。凡依法应由社区协助的事项,必须为其提供必要的经费和工作条件;政府及其职能部门、街道办事处职责范围内的事项,委托给社区办理,应实行权随责走、费随事转,可以通过项目管理的方式,实现政府“购买服务”,即:政府出钱,社会中介组织或政府机构监督评估、社会专业组织或个人实施的运行模式。社区居民委员会在社区党组织的统一领导下,面向社区居民开展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监督、自我服务的自治活动,丰富社区文体活动,增强社区凝聚力。

(二)优化管理层级,降低行政成本,提高行政效能。借鉴外地社区管理先进理念,开展社区管理体制改革,探索建立社区党组织领导下的充满活力的基层管理体制和民主自治机制,如外地的撤销街道办事处的试点,区直接管理社区,区政府(或区委组织部)下设社区办承担统筹、协调、指导社区建设工作。

(三)建立新型社区管理服务组织体系。一是配套服务组织,在社区建立统领社区各项工作的社区党组织、承接社会公共管理服务职能的社区综合服务中心(站)、开展居民自治活动的社区居民委员会。二是理顺管理体制,树立“大社区”理念,社区办领导社区综合服务中心(站)开展公共管理服务,指导社区居民委员会开展居民自治。三是改变政府投入方式,变政府向街道办事处下拨资金为政府购买服务,使出资主体、服务主体和评价评估主体分离,受益人参与评价过程。四是加快发展对专业社工购买服务、民办社工机构和社区协会组织登记管理,促进专业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和岗位配置,发挥其自助助人的作用。五是建立健全社区党员或党员代表议事制度、居民会议制度、居民议事协商制度、民主听证、社情民意商办制度,实现居务公开、民主评议。

第三篇:创新社区管理 提升社区服务能力和水平

创新社区管理 提升社区服务能力和水平 经棚街道党工委紧紧抓住整合资源和强化服务这个重点,统筹服务力量,夯实服务基础,创新服务方式,拓展服务领域,有力提升了社区服务能力和水平。

一、构建社区区域党建新格局,为社区党建提供组织保障

1、构建网络,扩大基层党组织覆盖面。按照“横向到边、纵向到底、全面覆盖”的原则,在社区建立党委(总支),在楼院成立党支部,在单元门洞设立党小组,形成街道党工委—社区党委(总支)—楼院党支部—单元党小组四级党建工作网络实行了“网络化”管理。如:针对辖区离退休党员较多,各社区对楼院党员进行详细排查,结合党员的年龄结构、文化程度合理设置楼院党支部37个。各楼院党支部以单元小组为单位成立邻里互助网络,形成了“群防群治”的社会治安体系,营造了互相关心、相互帮助的温馨居住环境,同时广泛征集居民需求信息,并根据居民需要,制作爱心“一对一”服务联系卡。协调社区和共建单位,采取“一对一”或“多对一”的方式为居民解决难事158件,得到了居民的一致好评。并积极开展“公民道德进楼道、健康知识进家庭”活动,发放宣传单5000余份,进居民区宣讲40余次,引导居民树立文明健康的理念。

2、健全机制,推进共驻共建工作。今年经棚街道5个社区分别与共建单位成立了区域党委,共建单位同社区签定了《共驻共建双向承诺协议书》,建立起街道、社区党组织

与驻区单位党组织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条块结合、共驻共建的工作机制。一是党建工作联创。以健全社区党建“三有一化”工作格局为目标,充分整合社区辖区内党建资源,完善联建共建协调机制,建立在职党员进社区发挥作用机制,落实“党员承诺制”,组织动员广大党员积极参与社区建设。325名在职党员采用“多帮

一、一帮一”的方式,与辖区52户困难户结成了帮扶队子,为贫困党员居民送去慰问金11400元。 二是社区“五化”联抓。以社区环境硬化、绿化、亮化、净化、美化为目标,驻社区单位积极协助社区协调相关单位,不断加大基础设施投入,加快对老旧、破损设施的更新改造。今年各共建单位为社区投入建设资金10.2万元,城管局为园林路社区门前铺上砂石路,为解放路社区门前进行了硬化。三是文体活动联促。发挥驻社区单位优势并协调相关部门,共同加强社区精神文明建设。积极挖掘驻社区单位和社区内的文化资源,组织开展群众喜闻乐见、参与性强的文体联谊活动和社区文化艺术活动,各社区与共建单位成功举办了第四届社区文化节,倡导文明健康的社区新风尚。 四是公益事业联办。由社区牵头,驻社区单位密切配合,共同开展帮困助学、扶贫救弱、便民服务等活动,向弱势群体和困难居民献爱心。今年共建单位慰问贫困党员和救助贫困大学生4.02万元。138名单位职工与43户困难居民结成帮扶对子。

二、提升创先争优活动实效,增强党组织的凝聚力 与重点工作相结合,在推动科学发展中创先争优。经棚

街道围绕年初制定的“强基础,创特色,争先进”的工作目标,与中心工作相结合,有力推进了计划生育、民政、社会保障等各项工作的开展。形成了街道机关、社区、居民齐抓共管,密切配合抓好各项工作的新局面。计生工作今年通过抓排查,进一步夯实了计生工作基础,规范了流动人口管理程序,加强对流动人口实行台帐管理的力度,开展了全员人口信息录入工作,消灭了计生网络死角。民政工作以居民满意为标准,切实解决居民群众在生产、生活上遇到的实际困难和问题,今年共扶贫帮助困难户12户,为居民办实事112件,救助残疾人26人,帮扶效果明显,取得了一定的社会效益。劳动就业方面街道共新增就业43人,安排失业人员再就业469人,安排困难对象再就业67人。及时向社区传输劳动力供求信息860余条,开发社区公益性就业岗位65个。

与改善民生相结合,在服务群众中创先争优。街道始终把创先争优活动作为加强党员干部队伍建设,增强基层组织服务功能的动力,做到服务群众活动多样化,不断创新服务格局。成功做到了由“要我服务”到“我要服务”的转变。各社区以服务中心一站式服务大厅、OA移动信息平台、救助工作中心、博爱服务站、文体活动站、远程教育站点、综合活动室等为依托,不断拓展服务领域,完善社区服务功能,开展政策咨询、司法援助、就业指导、社会救助、技能培训、家政服务、中介服务等便民服务。同时注重社会管理,突出社区为民服务功能,探索“居家养老”的社会模式,建立起“经棚路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室”,为98名老人并开通“一

键通”寻呼服务系统。结合创先争优活动的开展,各社区公开了承诺服务事项和服务电话,开通了24小时服务电话,设置民情信箱5个、为45名年老体弱老党员、139名社区居民进行了义诊、为85名65岁以上的老人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做健康检查,为26名行动不便老人上门义务理发。通过社区劳动和社会保障平台并牵手中介所为42名居民介绍了职业,使他们实现了再就业。开展社区党员“零距离服务”活动,成立扶贫助困志愿者队伍、义务巡逻队、党员志愿者队伍、低保志愿者队伍等社区志愿者服务队伍30余支,为居民办实事解难事240件。

与拓宽民情相结合,在了解居民所需所盼中创先争优 社区党组织采用了入户走访、记录民情日记、网络和电话意见征求等多种方式采集民情、倾听民声,目前共采集民情信息120余条。5月25日-28日各社区党组织召开创先争优活动领导点评暨社情民意恳谈会,共收集共5类26条建议,内容涉及卫生、文体活动、党员服务与管理等。各社区党委(总支)通过建立民情台账,对群众反映的实际困难和需求,分类整理,帮助群众解决实际问题。

三、创新社区管理,提高党组织的战斗力

一是强化学习意识,提高工作能力。在学习方法上坚持做到三个结合,即集中学习与个人自学相结合、学习理论与深入调研相结合、专题教育与参观学习相结合。严格学习、交流、考评制度,要求每人每年集中学习不少于30天、每月学习不少于2天、每周学习不少于5小时;每半年进行一

次学习交流,每年进行一次学习总结。将干部的学习情况纳入个人年末考评的范围内。

二是办社区讲堂,搭建学习平台。一方面提高社区工作者的综合素质,利用每周五重点日开展轮流讲课、主题交流 、网络自学等活动,培养想干事、能干事、会干事的社区“三型”(知识型、创新型、服务型)人才,提高社区工作人员服务居民的能力和水平。另一方面聘请相关专业人士为学堂教员,定期开展面向全体居民的法律常识、卫生保健、家庭教育等知识讲座,力争把学堂办成居民学知识、增见识、强意识的课堂。

三是加强街道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街道党工委加强责任制度落实,建章立制,切实把工作人员的履职行为,纳入制度化、规范化轨道。街道建立健全班子中心组和机关干部学习制度、机关工作人员考勤制度和请销假制度、干部职工岗位目标考核制度、工作安排、请示汇报制度和责任追究制度等工作制度。明确了职责和程序,提高机关工作规范化、科学化水平。同时加强工作目标和责任落实。根据2011年街道工作实际,对重点工作进行了详细规划,制定了具体目标,使各项工作目标和责任落实到位。

四、加强特色社区创建工作,提升社区能力和水平街道党工委紧紧围绕创先争优活动,不断提高社区品牌创建意识,各社区结合自身实际,抓亮点,比特色,形成了“一居一品”的服务模式。园林路社区打造“党建型”社区。探索“1+3+X”型党组织设置模式,以党建为龙头,促进服

务发展。经棚路社区打造“文体型”社区。开展“五联五建”活动,通过秧歌队,夕阳红合唱团等组织活动营造和谐文化氛围。解放路社区创建“服务型”社区。开展亲情、关爱、快捷、中介、保安五式服务,针对居民服务需求,社区党委推行党员服务项目岗位化,统一设立扶贫解困救助岗、法律法规咨询岗等6个服务岗位。新村社区创建“环保型”社区。辖区内小区规划有序,建有绿地、健身器材等。尤其是政府广场和体育广场,集休闲、娱乐、晨练于一体,为居民带来舒适、健康、环保、高效、美观的生活环境。北街社区创建“平安型”社区。建立和完善社区调解、普法、流动人口管理、帮教、巡逻等“五位一体”的维稳队伍和群防群治队伍建设,专兼职工作人员达到200多人。

第四篇:现代社区:呼唤管理体制创新

迁进了居民小区,住进了宽敞明亮的新居,享受着舒适安逸的生活,这是民生得到很大的改善,告别贫困、步入小康、迈向现代化的中国人民现实面貌的写照。但是,人民的幸福感并没有与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而同步提高,老百姓对政府、对社会管理的满意程度也未得到相应提高,甚至在有些地方某些方面反而下降了,这也是我们不能回避的现实。经济发展了,生活改善了,人们逐步富裕了,已成为新时代的居民,究竟还缺失什么?答案之一:缺乏与现代化建设相适应的社会管理体制。小康社会向现代化行进中呼唤建立民主、法制、公正、科学的社会管理体制。

创新社会管理体制、改进社会管理方式、提升社会管理水平、拓展社会服务功能已成为现代化社区建设重要课题。从理论到实践探讨社区管理体制创新十分必要。

社会管理古已有之。纵观历史,在人类社会发展的长河中,社会管理沿着一条由统治和管理的同一性向统治和管理的两重性转变、由官僚管理体制向民主自治体制进化、由权力统治管理向公共服务管理演绎的轨迹行进着。在阶级社会,社会形态是阶级统治的臣民社会,管理和统治合为一体,管理就是统治,“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对封建社会管理体制作了精辟的概括。历史证明,阶级统治旨在建立以官为本,以维护、稳定统治秩序为目的,以权力行使为中心,以专权、专政、专治为手段的臣民社会。其社会运行与其行政管理方式同出一辙,品味其特色如下:一是社会管理主体单一,政府是社会管理的主体,权力集中、机构庞大、层级分明、权限森严。二是政府行政管理无所不包,人为划分若干社会领域,设立若干专门机构,大到天文地理,小到鸡毛蒜皮全部纳入管理。三是各级官员逐级对上负责,为官去人格化,行为标准化;办事机械化,循章办事,照章而行,手续繁、速度慢、成本高、效率低。四是以相对固定的方式方法实施管理,以实现既定目标。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在国体、政体方面有大胆创新,并取得成功经验;在社会管理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进行了多方面的改革尝试,但是,在社会管理中“统治管理”的影响根深蒂固。只到经历几次集权、放权、集权、分权的改革后的今天,我们的社会管理还是以行政管理为主导。人民群众对单一行政手段管理社会已存异议,戯称行政管理为“领导就是开会、管理就是收费、协商就是配对、服务就是舞弊。”这也从人民群众的角度所反映出的社会管理必须改革呼声。我们经过三十年的艰苦探索,又经过三十多年改革开放的实践,终于找到了一条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那么,我们从小康社会奔向现代化和谐社会中,也能创新一套现代社会管理的新体制。

改革社会管理遍及全球。横看世界,各国都从自己实际出发,探索适应时代发展变化的社会管理的新体制。伴随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以及社会格局和结构的变化,政府对社会管理呈现以下发展趋势:管理重心下移,社区成为社会管理重点;管理职能转变,对公共事务管理企业化,以服务替代管理;扩大民主权利,大力发展民间社团组织和中介组织;减弱行政干预,管理分权化、服务综合化、专业化。据相关资料介绍,发达国家的社会管理大体分三种类型:第一种是以新加坡等国为代表政府主导型。政府作为公共利益的代表队社区直接、具体干预,虽然政企分开、政事分开、政社分开,但官方行政色彩浓厚,政府仍承担统一规划、培训社区干部、提供场所设施、组织发起活动、财政支付经费等职(该体制与新加坡是个城市国家的国情有关)。第二种是以英、美等国为代表的社会自治型。政府以间接方式干预社区管理,常规做法是通过法律、法规去规范社区不同集团、组织、家庭和个人的行为;依法为社区成员民主参与社区管理提供制度保障;协调各种利益关系。如美国法律规定,只要不影响区域和国家的整体发展,社区有权决定自己的建设特色。英国政府把所有服务行业拿出来作为竞争性标的,进行市场运作。第三种是以日本为代表的混合型。政府设立“社区建设委员会”和“自治活动课”我社区管理机构,主要职能是规划、指导社区建设,提供经费支持;在城市基层设立“町会联合会”和“町会”带有行政色彩的群众管理组织。

早在2004年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中央就提出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推进社会管理体制创新以来,社会管理创新多次在党和政府的文件中出现,今年又在十二五规划中被明确定位。我国的社会管理滞后于社会发展,社会管理相对集中的社区更是规划起步晚、建设速度快、发展规模大,而管理体制陈旧、机制落后,远远跟不上发展步伐。5月30日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再次强调“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紧迫性和必要性。建设科学的社区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是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最有力的抓手。

如果将社会管理体制浓缩为社区管理体制,我们设想可从四个层面构建中国特色社区管理体制。

第一层面,加强改进共产党对社区的领导。党的领导是我国优势政治资源,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就是在党的领导下而取得的。在我国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型、由城乡二元制向城乡一体化过度、由“臣民”社会向公民社会变化、由小康社会向现代化社会进发的复杂国情面前建立科学社会管理体制,不能没有党的领导。党对社区的领导主要是政治上、思想上的领导:在与政府对应的党委设立领导机构,并在常委中分工由一名常委负责,领导社区建设和社区管理体制改革;在党的领导机关中大兴调查研究之风,对当前发展机遇期、社会转型期、矛盾多发期的社情、区情、民生、民情、民意进行深入调研,有针对性地制定解决矛盾和问题的方针、政策;党的各级组织要重视社区管理人才的培养选拔,为社区建设提供人才保障;改进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和党员管理,建立社区党组织(支部、总支),对党员实行属地管理、(在哪居住就在哪过组织生活,接受地当党组织的管理。)落地管理(流的党员临时组织关系进社区),为党对社区领导提供组织保证。

第二个层面,优化改进政府对社区的管理。理顺关系、权利归位,优化管理结构、转变政府职能,有进有退、有所作为、有所不为,建立小政府大社会、简管理大服务的管理格局。现行的政府、街道办事处、社区的垂直领导、分级管理体制方便了行政、繁琐了管理、忽略了服务。(政府担当行政指令生产工厂的角色,忙忙碌碌起草文件、发布行政指令;街道办事处扮演“准政府”和传输器的角色,办理一些收发文件、证件之类的行政业务,大量工作则是向社区传递行政指令;社区则充当织布梭角色,上下活动落实指令,布置检查应对验收,上下打点争取利益。真正对居民服务已成业余。)在公共宏观管理上政府进,事业企业退。政府依法对社会事务、社会组织、社会生活实施规范和管理是政府的职责。在涉及社会公正、社会治安、社会稳定、社会诚信、社会保障、社会服务、社会参与、社会自治、社会救助、社会组织培育、社会常态管理、社会利益协调、社会应急情况处置等领域责任重大,大有作为。政府集中精力在加快城市建设、提升城市品位、改进城市管理、提高市民生活方面有所作为。以现代公共管理分权化、专业化、区域化、专业化的发展趋势调整政府、街道办事处、社区的管理结构。政府着重抓好城市规划科学化,布局合理、设施配套、功能健全、节俭高效、生活方便,顺应时代潮流、突出地方特色;着重抓好城市管理规范化,政事分开、政企分开,以法律、法规及政府颁布的制度规范人们的行为,调整政府、企业、事业、社会团体、各行各业以及社区和居民的利益关系;着力抓好公共管理社会化,设定多元化管理主体,合理划分管理对象,管理重心下移、管理权限下放,街道能管的由街道管,社区能管得由社区管,改全能政府为精干要务政府,政府行政事务越少越好,腾出精力抓大事要事;着力抓好公共资金集约化,多渠道筹集建设资金,建立节约型政府运行的长效机制;着力抓好城市服务的市场化,开发服务资源、发展服务行业、拓展服务空间、管好服务市场。管好了以上大事,政府自然就从资源配置、利益分配等管不了的事务中退出了,自然就从管不好繁杂事务中退出了。街道办事处要从准政府的角色中走出来,真正作为政府的办事机构办好政府交办的事。(不是政府部门的办事机构,不能成为部门对社会的办公机构)其职责就是两大类:一是根据法律、法规、及政策,按政府的规定和要求,遵照办事程序,办好社会管理常规性业务工作,此类工作只需一个精干的、业务素质较高、综合能力较强的业务班子就可完成。

二是抓好社区管理的队伍建设和管理制度建设。这类工作介入早、头绪多、创造性强,是街道办难度大的重头工作,须设立一个专门工作班子从事此项工作。(可考虑其内部调整人员结构,调整工作内容,空出编制,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区方面来)这个班子要扮演好三个角色:基建完工,居民搬迁,社区建设起步阶段扮演联络人的角色,主要工作是收集、汇总、整理居民信息,沟通居民间的联系,酝酿建立社区管理方案,为建立社区管理机构作前期工作。(其实,这项工作在居民购房时就可开展。政府派出机构站在居民一方,维护居民合法权益,客观上还能发挥一点抑制投资、投机购房,抑制恶意炒作房价的作用。)居民定居,社区生活趋于稳定阶段扮演召集人的角色,主要工作是召集居民协商社区管理机构设置格局、产生方式、选举办法;召集居民大会,选举产生社区挂了机构。机构成立后社区活动起步阶段扮演协调人的角色,主要工作是协调社区内外各种工作关系,对内协助社区建章立制,建立常规工作机制;对外衔接社区与社会管理部门的工作关系;引线搭桥建立社区与社会团体联系的通道。

第三个层面,建设非行政化的社区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我们的社会正在悄然发生着变化,从法律层面上讲,已进入了公民社会;从生活状态层面上讲,已进入市民社会。市民社会的特点是现代民主社会的体现;是国家权威与公民个人自由有机结合的载体;是民主力量、民主精神培育体;是现代社会稳定发展的平衡点。这些特点勾画了社区管理体制发展的轨迹,既由上至下派生的行政管理体制过渡到行政干预和社区自治相结合的混合体制,再过渡到法规、政策导向的社区自治体制,当法律法规趋于完整,则形成依法构建的居民自治体制。循着上述轨迹,社区管理机构可设计三种形式:其一,完善现行的居民委员会。切实实行民主选举产生委员会;切实实行委员制管理方式,有广泛的民意代表性,有管理权限、范围、内容的规定,有议事、决策、执行的程序规则;切实实行公共事务公共管理;切实保障居民获得合法权利,履行居民应尽义务。其二,在政府指导下,在政策、法规规范下,根据居民的意愿,以民主协商方式设立“社区管理董事会”作为“社区管理委员会”的过渡机构,管理社区公共事务,为居民提供公共服务,与服务商签订商务服务合同,筹备居民大会,选举产生社区管理委员会。社区管理委员会是集管理和服务于一体的社区自治机构。该机构再与各类服务商合作,以市场运作方式建立“社区服务中心”,为居民提供全方位服务。(也可几个社区协商共建一个服务中心)其三,从国家立法、地方立法、政府建制、专业培训、市民教育等方面做准备,建立居民自治管理体制------社区民主管理委员会。这个管理体制起点高、要求严,它赋予这个体制的功能是:政治民主,以民为本、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管理公正,依法管理、公开办事、公心对民、公平处事;监督常态,以制度保障监督,时时、事事、处处接受居民监督;服务现代,公共服务市场化,生活服务人性化;办公科学,实行数字化、网络化办公。社区民主管理委员会不是行政机构,其负责人不是公务员,但是他们却承担着社会常态管理、社会服务、社会稳定、社会参与、社会自治等过去由政府行政管理所承担的责任。顺理成章,政府可以将管理下移、职能转变、机构精简腾出的经费下移到社区管理中,设立社区管理岗位补助经贴。有岗位经贴,可参照“大学生当村官”的模式,在社区开辟大学生就业的新天地。

第四个层面,建立居民参与社区管理的长效机制。人是群居的,人又是追求自由的。从必然王国走进自由王国,是人类繁衍生息的长河。追求自由是马克思主义核心价值观。居民参与社区管理的过程,也是释放自由愿望的过程。作为居民个体,住进社区就要融进社区生活,参与社区活动。从主观上培养自己的认同感、归属感和主人意识。作为社区管理者,要开通居民参与的渠道。比如,根据居民生活特长、文化特长及其他特长,牵线搭桥,组织居民开展喜闻乐见的活动,发起居民喜欢参加的民间组织,在实践中探索居民参与社区管理的范围、内容、形式和方法,制定一套符合居民心愿的、系统的、操作性强的《居民公约》。

第五篇:创新服务管理 构建和谐社区

亚日盖社区辖区面积为6平方公里,常住居民802户,2025人,其中,汉族1210人,少数民族815人。社区内有行政事业单位6个,从事各种行业个体户310家,社区党员28人。社区党支部作为党的最基层的组织,落实党和政府各项方针政策的最好最实在的办法就是服务群众。在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和创先争优活动以来,亚日盖社区党支部紧紧围绕“我爱社区我爱家,党群共建促和谐”这个主题,坚持以服务居民为切入点,以构建和谐为主要目标,创新服务管理,变被动管理为主动服务,增强服务功能、拓展服务内容,把解决社区居民生活实际问题作为社区党建工作的重点内容,努力打造便民利民平台,组织开展社区“八贴近”、社区事务八公开、社情民意直通车等活动,拉近了党组织与社区广大居民群众的距离,塑造党在基层群众中的良好形象,得到了社区居民、住区单位、上级领导的称赞和好评,有效地促进了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一、开展主题实践活动,打造服务型社区

亚日盖社区以构建和谐为主要目标,通过开展“四个八”主题实践活动,创新方法,切实提高社区服务人民群众的水平,着力构建和谐社区。

(一)社区服务“八贴近”,扶贫帮困得民心。通过开展以贴近特困户、低保户、重病户、单亲家庭、空巢老人、孤儿、残疾居民;下岗职工、失业人员;离退休党员、在职党员、离退休老干部;进城创业牧民、个体工商户;务工户、流动户;各级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劳动模范;上访户;刑满释放人员的“八贴近”活动,为他们提供服务,搭建参政议政平台,对弱势群体实施创业就业帮扶措施,切实解决他们的实际困难。目前,通过“八

贴近”活动共开展社会救助和爱心捐助36次,爱心物资4200余件;组织志愿者服务22次,累计参加达到300多人次;提供就业岗位10类,解决了399人的就业问题;开展维权服务和法律援助19次涉及43人;组织企业经商人员、各级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劳动模范开展献计献策活动15次,归纳意见建议30余条;开展矛盾纠纷调解14次涉及28人次。

(二)社区公务“八公开”,阳光运作赢民心。通过党务公开、政务公开、财务公开、申请流程公开、低保公开、租赁补贴公开、计生公开、包扶责任公开的“八公开”措施,让社区公务在阳光下运作,确保辖区内党员和群众对社区党务;帮扶领导职责;社区年财务收入支出情况;居民申请低保、廉租房、经济适用房情况、享受住房补贴额度等事宜的知情权、参与权、建议权和监督权。

(三)社区建设“八进门”,全面服务暖民心。通过文化宣传进社区、科学教育进社区、平安创建进社区、文明道德进社区、卫生服务进社区、环境保护进社区、计生服务进社区、就业保障进社区的“八进门”活动,全面服务社区居民,先后开展了以“集思广益、和谐共建”为主题的离退休干部和居民和谐共建座谈会;联系驻区单位和人民医院开展以“夕阳红敬老爱老”为主题的为区内80岁以上老人送医问诊送暖活动;组织下岗失业人员69名参加就业局举办的创业技能培训班等主题活动。

(四)社区承诺“八带头”,真心实意聚民心。 通过带头参与基层组织建设、带头落实治安防范措施、带头创建文明户、带头勤劳致富、带头排查调处民事纠纷、带头履行承诺义务、带头学法守法、带头落实村规民约决议的“八带头”制度,将本年度承诺的扶困救助、就业保障、医疗服务、城镇低保、文化活动、

法律援助等工作以手册的形式印发,积极履诺。争取一个党员树一面旗帜,争做一个带头,带动一些这方面落后的群众。为表彰在“八带头”活动中涌现出来的先进党员,各社区党支部通过居民小组推荐、居民大会评选的方式,从不同领域不同行业共选树具有代表性的“创业创岗”、“带动创业”、“和谐共建”、“民族团结”、“扶贫帮困”、“勤劳致富”等类型的党员18个。采取经验介绍、座谈互动等形式,对18个典型进行了广泛的宣传,在社区中充分营造文明和谐积极向上的浓厚氛围。

二、推行网格化管理,打造服务型社区

立足社区建设基础平台,推行社区网格化管理机制,打造精细化便民服务,进一步提升社区服务水平。

(一)夯实网格化管理工作基础。通过优化整合资源,改进活动方式,进一步丰富了网格化管理的内涵,实现服务居民全覆盖。一是划网格。结合居民住宅区、辖区单位交错分布的社区现状,绘制“民生地图”,为精细化服务管理建立信息平台。 二是组团队。产生网格服务组组长和服务组成员,负责网格内居民的动态管理和服务,畅通基层群众直接反映问题的渠道,定期为社区居民提供各类义务服务。三是建档案。建立社区网格化管理信息库,对区域内的空巢老人、残疾人、4050人员、归正人员等群体作为重点服务对象,做到服务有重点,工作有方向。

(二)形成网格化机制工作新格局。着眼于提高党组织的组织、协调、动员、凝聚能力,从完善制度,明确要求,创新方法等方面着手,逐步建立起以“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为特点的网格化管理机制。一是订制度。建立各项服务管理制度,用针对性较强的工作制度来规范操作,使服务工作开展有的放矢。二是定职责。成立“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工作领导小组,召

开专项工作会议研究“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工作的推进办法,服务更有针对性和实效性。三是优服务。开展“党建进组、服务入户”模式,把社区党员代表与居民党员合二为一建立网格党小组,以多种方式向居民群众提供近距离服务,并撰写《网格备忘录》,掌握动态信息,同时,倡导建立优质管理服务模式,支援帮扶服务模式,健康关爱服务模式。

(三)突出网格化管理特色。优化服务环境,打造管理精细、服务有效的社区管理网格特色,实现管理机制便民化,管理队伍务实化,服务居民常态化。一是一格一品,打造网格品牌团队。根据各网格区域内共建单位的实际情况,选取有代表性的共建单位参与网格服务,由各网格共建单位牵头组织服务团队到网格内开展送服务活动,遇到有特殊要求的,则提供个性化服务。二是一格一队,强化网格管理团队。每个社区网格都设立一个管理团队,由网格服务组长带领网格小组成员对网格内居民进行动态管理和服务,并建立社区网格化信息资料,做到及时服务同时,对有关民生民情进行分类记录,承诺一件、兑现一件、注销一件,让工作落在实处。三是一证一册,完善志愿服务团队。推出志愿服务成员佩证上岗制度,统一印制队员服务证,建立服务队成员评比制度。把服务队成员的日常服务情况记录在“志愿服务纪录册”上,在年终参照记录册上的情况进行评比。

三、坚持联动互促机制,打造服务型社区

打造服务型社区,核心是强化宗旨意识、提高服务能力,关键是完善工作制度。亚日盖社区不断建立健全服务工作机制,搭建服务平台,努力促进社会和谐。

(一)充分发挥《社情民意》直通车功能。“社情民意直通车”是镶黄旗在创先争优活动中形成的城镇社区服务型党建工作

模式,通过不断在实践中总结完善,形成长效机制固定下来。亚日盖社区党支部始终把“人民群众得实惠”作为履行职能的出发点,充分发挥《社情民意》直通车功能,使一些群众关注的问题得到妥善解决,架起了旗委、政府与群众之间的“连心桥”。

社区工作人员经常深入基层,深入老百姓家中,全面了解他们的需求和反映,广泛收集居民群众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及时上报《社情民意》,把社区工作动态及老百姓的意见和需求直接转达给旗委、政府及包扶单位,使群众的问题得到及时解决。社区居民徐有亮居住的房屋,多年失修。可“房漏偏逢连阴雨”,八月初的几场大雨把徐有亮一家遮风避雨的危房冲塌了,本来贫困的家庭,又添了一笔房屋改造建设费用。社区得知此事,及时上报《社情民意》,积极向旗委和有关部门反应情况。8月26日下午,民政局领导和有关人员在社区工作人员的陪同下亲自前往徐有亮家看望,根据徐家的情况,当时决定由民政局支付徐有亮坍塌住房改造建设费用。社区共编发《社情民意》750余期,旗委、政府领导批示100余件,其中涉及居民危房改造、贫困子女上学、社区办公条件改善、重病治疗费用、低保发放等100多个问题,全部得到有效解决。《社情民意》把旗委、政府和老百姓的心连在了一起,成为真正的“民情直通车”,强化了沟通理解,提高了办事效率,密切了党同人民群众的关系。

(二)全力实施社区党组织联系服务群众制度。社区党组织作为社区工作的主体,应实事求是地实施好联系服务群众各项制度。书记“周接待日”雷打不动,“两委”班子轮流接待统一记录,做到一人一记、一事一记,定期办理、周期反馈。社区党组织班子成员每月一次进家入户走访群众,实现“两个全覆盖”,即班子成员入户参与全覆盖、受访居民全覆盖。做好走访记录,

建立《社区党组织班子成员进家入户走访居民日志》。推行居民群众意见定期办理、反馈制度,分类实施,按能办的即接即办、易办的全程代办、难办的协调促办、不办的明确拒办,制作填写《群众意见交办单》,凡办理事项,均在规定时间内向居民群众反馈。

(三)合理创建在职党员进社区精细化管理制度。科学合理地建立在职党员进社区精细化管理制度,是组建非建制性党组织和全盟开展“四联四促”活动的具体抓手,该项制度的推行在构建大党建格局、实施大联促互动、探索大志愿服务的“三大”创新中意义深远。实施针对性和操作性强的精细化管理模式,要做到管理细化到卡、进区报到持卡;寻求服务亮卡,民需建档立卡;督查跟踪上卡,考核量化见卡。目前,这项工作正在操作中。

(四)努力探索驻区单位进区联建责任制。驻区单位有着了解社区居民情况、人际关系熟悉的优势,从某一角度看,驻区单位和社区有着共荣同耻的连带关系。驻区单位进区联建应当是一种义务更是一种责任,这种珍贵的资源,应该开发好、利用好。要探索建立驻区单位进区联建责任制,明确职责、建立制度,采取设立驻区联建先进单位等鼓励措施,将社区服务管理延伸到驻区单位、企业。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春夏火灾工作总结下一篇:餐饮百强企业名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