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文广告分析翻译论文

2022-04-24

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英文广告分析翻译论文(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摘要]广告英语有别于普通英语,它的词汇简洁别致又富于创新。中英广告英语翻译面临着各国文化和语言差异带来的种种困难,要把国内商品的广告在国外市场做好,吸引更多的国外消费者,除了产品的优良质量和完善的服务之外,广告翻译也至关重要。要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获得消费者的喜爱,就必须认真研究文化在广告英语中的翻译。

英文广告分析翻译论文 篇1:

英文广告中名词化的语法隐喻功能研究

摘 要:以往对英文广告的研究多集中在翻译、语用等方面,本文在功能语言学的框架内从语法隐喻理论的角度来分析广告中的名词化现象。名词化使过程、特征、抽象概念等具备实体特征。结果表明,名词化赋予广告语言以简洁、正式、庄重的特征,这些特征有助于广告目的的实现。名词化使广告语言具备了隐喻意义,具有双重的语义特征。

关键词:英文广告;名词化;语法隐喻

[文献标识码]A

1 . 引言

近年来,英文广告方面的相关研究逐步增多,但研究的焦点主要集中在广告语言的翻译、修辞等方面。笔者以“英文广告”或“广告英语”为关键词对CNKI(中国知网)2003年至2013年间的核心期刊以及CSSCI期刊进行检索,共检索到文章84篇。笔者初步分析之后发现,研究广告语言特色(与“商品、消费者”有关)的文章3篇,如任婷婷(2007)等;研究广告语言隐喻及翻译策略的文章1篇,如阳兰梅(2011);研究广告语言人际功能的文章1篇,如张红霞(2009),研究广告句法文体特征文章一篇,如李惠芬(2006),其余文章均为翻译技巧(黄孟芳,2006)、翻译策略(邹春荣、杨晓斌,2009)、语言修辞(卞瑞晨,2006)以及语用分析(张锦,2010)等方面的研究。结果表明对英文广告语言本身的功能研究尚显不足。因此,本文拟从功能语言学的相关理论出发来分析英文广告的语言特色及其功能。

2 . 语法隐喻和名词化

根据朱永生(2006: 83):语法隐喻(grammatical metaphor)这个概念是韩礼德(M.A.K. Halliday)在1985年出版的《功能语法导论》(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一书中首次提出。这一理论的提出是以韩礼德为代表的功能语言学派对隐喻理论研究的重大贡献。韩礼德把语法隐喻分为概念隐喻和人际隐喻(胡壮麟,2000: 89),本文只涉及概念隐喻。二者下面还有分支,如图所示:

韩礼德认为,人们可以通过及物性系统把人类的经验分成六种不同的过程:物质过程、心理过程、关系过程、行为过程、言语过程和存在过程(胡壮麟等,2005:75-84)。语言是人类社会活动的产物,是一个社会意义系统。功能语言学派把直接表达或接近事物变化的意义表达称为“一致式”(congruence)。比如儿童的语言,它们通常不含曲折、隐晦意义,是最简单最直白的表达。而间接或曲折地表达意义则为“非一致式”(non-congruence)或“隐喻式”,因为它体现的是语义语法范畴间的非正常非自然的关系,所以这种“非一致式”的表达就构成语法隐喻。赵德全、李伟(2010:131)指出:这种非一致式表达最常见的现象之一是使用名词词组来表达过程和特征,这就是名词化现象。韩礼德(1994:352)认为,名词化是一种语法隐喻,是用名词来体现本来要用动词或形容词所体现的“过程”或“特征”。他还指出名词化是英语中生成语法隐喻最重要的源泉(汤斌,2007:15)。从语义语法范畴看,名词化具有双重的语义特征:语法角度上主要是将动词、形容词等其他词类转化成名词的过程,语义角度上主要是将非实体隐喻转化为实体的过程(汤斌,2007:15)。

如:(1) a It can make a different world.

b It can make a world of difference.

(PSA www.wfp.org)

(1a)是一致式,(1b)是隐喻式,因为(1a)中的“different”这一形容词所体现的“特征”转化成了(1b)中的名词“difference”。

(2) a It brings together cities and communities to act positively.

b It brings together cities and communities on the journey to positive action.

(PSA www.panda.org)

(2a)为一致式,(2b)则为隐喻式。“positive action”这一名词词组承载了“act positively”这个动词词组的“动作过程”。

3 . 英文广告中的名词化

众所周知,广告是一种具有强大的交际功能和明确的目的性的特殊文体,而它的召唤、劝导、说服功能的实现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其语言词汇的选择。由于广告受众层次多样,水平参差不齐,因此语言选择显得尤为重要。一方面要避免语言晦涩难懂,另一方面又要避免语言过于口语化和太随便(王晋军,2003)。晦涩难懂的语言不利于向受众传递信息,导致商家与消费者很难沟通;口语化的语言透出的是不正式感,无法取得受众的信任;这两种情况都是广告语言应该避免的。而名词化的使用,既能够使广告文字简洁,又能够加强其语言的正式、庄重感,而简洁、正式、庄重等要素都是广告功能和目的实现的重要助力。

笔者收集了英文公益广告(public service ads,缩写为PSA)和商业广告(commercial ads,缩写为CA)共计80条,它们分别来自杂志Time, Fortune, Newsweek, Business Week以及著名英文网站如美国广告委员会网站、世界自然基金会网站和国家地理网站。本文只涉及这80条广告的正文部分(不包括广告的标题、口号等其他部分),笔者经过仔细研究后发现名词化现象共计142个。由于名词化能够把动作过程、特征以及抽象概念等物化,也即是使这些过程、特征、概念具备实体化的性质,因而更能够向受众传递客观、具体的产品或服务等的印象,从而实现其劝导、说服的目的。

如:(3) a We are obligated to help them.

b We have an obligation to come to their aid. (PSA www.panda.org)

与(1)(2)相同,(3)也是一则公益广告,(3a)是一致式表达,(3b)是隐喻式表达,名词“obligation”和“aid”分别把“be obligated to”和“help”这两个动作过程实体化,这一转化使得广告语言变得正式、严肃,让读者真实地体会到一种责任感,从而采取行动提供帮助。

(4) a To create the sustainable value.

b The creation of the sustainable value. (CA Newsweek August, 2009)

(5) a A simple strategy that has always separated persons who win from those who lose.

b A simple strategy that has always separated winners from losers. (CA Newsweek October, 2009)

在以上两则商业广告中,(4a)和(5a)是一致式表达,(4b)和(5b)是隐喻式。“creation”是动词“create”的名词化形式,把这个过程物化成具有实体性质。而在(5b)中,“winners”和“losers”这两个名词分别是由两个小句“persons who win”和“those who lose”转化而成。显然,转化后字数减少,但信息量不变,也就是说,两个小句的信息量压缩到两个名词里去了,表达效果更简洁。范文芳、汪明杰(2003)指出,名词化的使用“使我们能够避免很多拖泥带水的表达,因为它表达的是本来需要用从句表达的意义”(Jespersen, 1924: 136)。

(6) a These wrist instruments are all equipped with“motors” which perform highly.

b These wrist instruments are all equipped with high-performance “motors”.

(CA Fortune May, 2009)

这是一则手表的广告,(6a)是“一致式”表达,小句“which perform highly”修饰“motors”,表达直白;(6b)是“隐喻式”表达,小句“which perform highly”浓缩成了一个名词“high-performance”,使得表达简洁、正式,该名词直接置于中心词“motors”前,在第一时间把手表的高性能传递给受众。

(7) a A smarter business needs to think much smartly.

b A smarter business needs smarter thinking.(CA Business Week September, 2009)

这是IBM广告语中的一句。同样,(7a)是“一致式”表达,动作过程用了动词词组 “think much smartly”表达,语义是单层的。(7b)是“隐喻式”表达,名词“thinking”取代了a句中的动词词组,把这个“过程”实体化了。

4 . 讨论

韩礼德(2000:269)指出,语法隐喻基本上就是名词化的趋势。广告中名词化的使用使语言显得正式、庄重,使其表达客观、简洁,因而更具说服力。以上例句中的a句皆为一致式表达,用动词表达“过程”,用形容词表达“特征”,语义特征是单层的。而b句则是采用了具有双重语义特征的名词化表达,因而语言正式、严肃。同时,名词化的表达把“过程”、“特征”等抽象概念实体化,给人的印象是具体的、能够真实感受到的,这就拉近了广告与消费者的距离,更利于广告目的的实现。在这142个名词化中,大部分为动词(词组)或形容词(词组)的名词化以及小句的名词化现象,只有一例为人际隐喻(情态动词must转化成名词must),本文不作详述。但是,名词化也并不是越多越好,从统计结果可以看出,平均每条广告语中名词化现象不到2个。换言之,过度使用名词化会使语言的信息密度过于强大,让人读起来咬文嚼字难以理解。只有恰当地使用名词化才能够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5 . 结束语

广告是一种特殊文体,其明确的目的决定了它的语言必须具有强大的沟通能力,而且必须用尽可能短的篇幅给人留下最深刻的印象,达到劝诱的目的。因此,词汇的选择至关重要。而名词化这一最重要的语法隐喻工具,能够在广告语言中担此重任。从广告语体的特色来说,名词化的使用让广告语言简洁、正式、庄重,有力地浓缩了信息量,加强了语言的说服力;从语法隐喻这一理论角度来说,名词化是词汇在语法结构中的使用从而体现出隐喻意义(朱永生,2006)。通过以上例句可以看出,广告中的名词化都使得语言具备了隐喻意义,具有双重的语义特征。诚然,广告目的的实现不完全是依靠名词化就能解决的,广告语言中丰富的评价资源及其与名词化、隐喻之间的关系等都能左右广告语言的效果,这些内容笔者将另文讨论。

参考文献

Halliday, M.A.K.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M]. London: Edward Arnold, 1994: 352.

Halliday, M.A.K. & C.M.I.M. Matthiessen. Construing Experience through Meaning: A Language-based Approach to Cognition[M]. London/New York: Continuum, 2000: 269.

Jespersen, Otto. The Philosophy of Grammar[M]. New York: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24: 136.

卞瑞晨.广告英语中的押韵修辞及其翻译对策[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6(10).

范文芳、汪明杰.论三大流派对英语名词化现象的研究[J].外语研究,2003(3).

胡壮麟.评语法隐喻的韩礼德模式[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0(3):89.

胡壮麟、朱永生、张德禄、李战子.系统功能语言学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9):75-84.

黄孟芳、卢山冰.20世纪经典英文广告的修辞技巧研究[J].新闻知识,2006(2).

李惠芬.论广告英语的词法和句法特征[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3).

任婷婷.广告英语的语言特色[J].商场现代化,2007(1).

汤斌.广告语篇中的名词化研究[J].国外外语教学,2007(3):15.

王晋军.名词化在语篇类型中的体现[J].外语学刊,2003(2).

阳兰梅.广告隐喻的喻体意象及其翻译策略[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7).

张红霞.英语商业广告中语气与情态系统的人际功能[J].山西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5).

张锦.中文广告英译时的语用预设失误[J].新闻爱好者,2010(9).

赵德全、李伟.纯理功能与语法隐喻[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3):131.

邹春荣、杨晓斌.英文广告汉译策略初探[J].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3).

朱永生.名词化、动词化与语法隐喻[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6(3):83.

作者:熊展 黄敏

英文广告分析翻译论文 篇2:

从中英文化差异角度分析广告英语翻译

[摘 要]广告英语有别于普通英语,它的词汇简洁别致又富于创新。中英广告英语翻译面临着各国文化和语言差异带来的种种困难,要把国内商品的广告在国外市场做好,吸引更多的国外消费者,除了产品的优良质量和完善的服务之外,广告翻译也至关重要。要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获得消费者的喜爱,就必须认真研究文化在广告英语中的翻译。

[关键词]广告英语的翻译;中英文化差异;广告特点

广告是跨国界、跨文化的商品营销模式,它面临的不单是语言的转换问题。英语广告就是用英语来表达信息,由于英汉文化在各方面的区别,如传统习惯、法律法规、宗教、经济状况、社会制度等,如果不注意就很容易使译出的广告发生歧义,最终导致产品的滞销。因此,我们在进行翻译时,必须对广告目标市场国的文化特点进行深入思考与调查。本文将从两种不同文化的背景入手,分析中英广告的文化差异,并且以实例对广告英语的翻译提出建议。

1 英汉广告之间的文化差异分析

首先,语音的差异。不同的发音激发人们心理上不同的听觉效果:或柔和,或清脆,或苍劲,或凝重。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相同的发音会引起不同的意义以及反应。如中国一种外销口红品牌“芳芳”,在汉语中这种名称会让人产生无限美好的联想,就像一位青春少女向人们走来,全身盈香。但直接译为汉语拼音“fangfang”,英文读者有恐惧、害怕之感,因为在英语词汇中“fang”有“a snake-poison-tooth”之意,因此,fangfang给外国人的联想不是青春少女,而是致命的毒蛇,其效果可想而知。日本著名的品牌东芝(Toshiba),有句广告词是“东芝(Toshiba),东芝(Toshiba),大家的东西”,如果进入我国的时候直译过来就是“偷去吧,偷去吧,大家的东西”,就会成为笑谈。

其次,语义联想的差异。语言是民族历史和文化背景的表现,同时也是体现民族的生活与思维方式。例如,我们国家有种叫做“白象”牌的电池,在我们这里因为质量好、耐用而闻名天下,出口时翻译成“white elephant”,可以说翻译的百分之百准确,但是却不知道,这个词在英语中恰恰是“没有用的东西”的意思。还有我国上海生产的著名钢笔品牌“白羽”,起初翻译为“white feather”销入美国后却无人问津,后来经过调查才知道原因是美国有句成语“to show the white feather”是临阵脱逃、胆小鬼的意思。

2 广告英语翻译的几点建议

在对英汉广告间差异分析的基础上,我们来探讨一下广告英语翻译的一些建议。

2.1 了解商品特点

商品的特点包括商品的质量、性能、价格和文化情调。此外,还要了解广告的市场,如目标市场广告受众的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兴趣爱好等。还应该考虑广告所包含的信息、广告的媒体、活动以及经费与评估。掌握商品的特点是做好广告翻译的前提。

2.2 了解文化传统

我们尊重不同的国家和民族的忌讳,对于他国千百年来形成的习俗应予以重视和理解。这会直接影响到出口商品的销售与推广。如“牛”在印度被视为神,所以印度人从不吃牛而且很尊重牛,但是在一些其他国家牛是主要的肉食,如果一家快餐店在印度销售牛肉制品结果可想而知;日本人喜欢樱花、乌龟和鸭子,忌讳荷花和狐狸;北非的一些国家很忌讳狗的图案;信奉伊斯兰教的国家忌讳用猪和狗作为广告的图案;日本人忌讳绿色,印度人恰恰喜欢绿色,所以在广告英语的翻译中应充分重视这些问题。

2.3 灵活恰当的转换

为了让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接受同一种商品,就要对商品的真实情况作恰当的转换。如将“Coca-cola”译为“可口可乐”,这种翻译既利用了谐音,又将喝饮料后一种畅快淋漓的感觉体现出来,同时又接近“可乐”在中国文化中给人的美好联想。这些积极的正面信息,激发出人们购买商品的欲望。Nike、Puma译为“耐克”、“彪马”,朗朗上口,便于记忆的同时体现了体育服饰的结实和耐用。法国香水 Poinson,没有直译为“毒药’,而译为“百爱神”。Giant 自行车译为“捷安特”,喻其安全快捷。以上的这些广告技巧巧妙地将促销与中国的传统文化联系在一起,迎合了中国人的品位。许多外国产品在中国畅销,它们的优美汉语翻译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很大的帮助。我国的“紫罗兰”牌男衬衣,在出口时受挫,是因为其译文“pansy ”所引起的歧义,“pansy ”的原意为没有丈夫气的男子或同性恋者。这对商品的出口造成了很大的损失。

2.4 再创造性翻译

再创造是指已经脱离翻译范畴重新创造。在我们生活中,有些广告已经深入人心,拥有众所周知的中英两个版本,中文版本和英文版本在字面意思上很少有相似之处,但是确实被认为是英文文本的翻译。这种就是再创造性的翻译,比如说诺基亚的广告“Connecting People”翻译成“科技以人为本”;雀巢咖啡的广告“Good to the last drop”翻译成“滴滴香浓,意犹未尽!”这些广告就是再创造性的精品,意境深远。

3 结 论

广告活动不仅是一种经济活动,还是一种文化交流,它像一只无形的手左右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消费习惯。商品本身就是一种文化载体,文化通过商品传播,商品通过文化而增值。如今很多广告是跨国界、跨文化的商品营销的宣传形式,它面临的不单是语言的转换问题,而且还承载着文化交流和开拓市场的使命。如今国际广告的新动向已经由“全球化”转为“全球本土化”,要求翻译保持民族文化的精神,如果只简单地把国内成功的广告翻译成进口国文字直接搬出去,后果往往是不好的,因为“文化只有是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参考文献:

[1]丁树德.翻译技法详论[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5.

[2]冯庆华.实用翻译教程[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

[3]廖国强.英汉互译理论、技巧与实践[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06.

[4]刘宓庆.文体与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8.

[5]谭卫国.英汉广告修辞的翻译[J].中国翻译,2003(2):62-65.(上接P94)

作者:束永睿 胡秋梅

英文广告分析翻译论文 篇3:

浅析英文电影片名的翻译方法

摘 要:电影片名是一部电影的浓缩和灵魂所在。随着国际文化交流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英美影视作品不断涌入我国,本文通过分析部分英文电影片名翻译的范例来探讨英文电影名的翻译原则,翻译标准和翻译方法。

关键词:片名;翻译;跨文化;方法;特点

现如今,越来越多的人爱看电影,同时了解其他国家的文化。电影被看作是一座传播文化的桥梁,促进并加深了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融合。佳作佳译对于一部好的电影来说是尤其重要的,只有在忠实英文电影内容的基础上顺应中文的文化特点,遵循英文翻译的原则,突出英文翻译功能,这样的英文电影片名的翻译才能博得大众眼球,吸引更多的人来观影。

一、从电影翻译策略来谈英译电影片名

1.直译——简单明了,直奔主题

直译就是按照字面意思来进行翻译,翻译时不添加或者增减,争取达到一定的统一,这样才能忠实传达原语的思想,反映原语的表达方式甚至作品的风格,做到形神兼备,否则译品就会失去原作的精髓。现在越来越多的观众喜欢原创的电影,优秀的电影译名在宣传电影的同时又保留了自己独有的标签,虽然没有华丽的词藻翻译,可是平淡中又不失神秘。比如一部有关心理学的电影BeautifulMind,译者将其直接译成《美丽心灵》,没有添加任何的其它元素,使得人们对这部电影有种平静之中带有神秘的感觉。还有今年上半年的一部有关伊拉克战争狙击手的电影AmericanSniper,译者将其直接翻译成《美国狙击手》,当人们看到片名的时候便能清楚知道这是一部关于什么题材的片子,没有华丽的语言,但却直奔主题,不失原意。

2.意译——异曲同工之境,文化特色

意译是按照原文的大意来翻译,不作逐字逐句的翻译,在原语与译语体现巨大文化差异的情况下得以应用。有一部很经典的尼古拉斯凯奇的作品FaceOff,有译者将其翻译成《变脸》或者《夺面双雄》,这两个翻译都是意译,没有按照原来电影片名进行直译。这样做的好处是既表达了英文片名要表达的意思,又传达了电影的内容。当英文电影遇到中国文化的时候,需要进行适当的调整,使得电影名能够在突出主题的基础上又带有本地的文化特色,快速进入人们的生活,并让人们很快地了解电影的大概内容。比如由汤姆汉克斯主演的电影叫作CatchMeIfYouCan,翻译的版本并没有直接翻译成《如果你可以就来抓我》,而是按照中文四字成语的习惯以及共有的文化特色翻译成了《猫鼠游戏》或者《逍遥法外》,这两个翻译的版本都很好地使用了四字成语,注入了中国文化的特色,并且突出了主题,让人们过目不忘。

3.增译与省译——突出电影特色,紧扣主题

增译或者省译是指在原来的基础上翻译时增加或者减少相应的信息以达到更好地传递信息的功能,使得电影的名字更加具有代表性,起到广告宣传的作用。比如Interstellar这部电影,译者没有将其按照字面意思直接翻译成《星际》,而是增加了词语变成了《星际穿越》,这样能够更好地表达并传递电影的信息,一举两得。还有HowtoTrainYourDragon这部动画片,译者没有翻译成《如何驯服你的龙》而是简化成了《驯龙记》,简介明了,直入主题。

4.音译——保留特色,易于记忆

音译是指根据英语的发音来进行翻译,找到相对应的汉语的词汇,这样比较直观,让人们记住电影的名字。即使英语说得不好,通过汉语相对应的翻译,外国人还是可以听懂,促进了文化交流。比如Milk这部电影,直接译为《米尔克》。还有Avatar《阿凡达》,Juno《朱诺》等等,这样保留了原片的原汁原味。

二、从跨文化视角看电影片名翻译特点

电影的片名代表了整部电影的内容,起到了不可小觑的作用。若是没能处理好翻译中文化的差异,使得出现文化空缺,那么用重金打造的电影将不会让人很快熟知,并有可能会失去部分电影市场的份额。但若是电影片名能在保留原意和国外文化的基础上再加上本地的特色,电影片名将如虎添翼,赢得更多的市场份额。由此可见,文化差异对于电影片名的翻译有着一定的影响,决定着一部电影市场的前景。

1.中外文字含义及用法的不对等——力求统一

虽然大部分能够找到对等的词语,可是有些还是无法做到完全等同,有一定的出入。因此,我们翻译片名的时候就需要对整部电影有足够的把握,把两种语言结合得恰到好处。比如SpiderMan《蜘蛛侠》、Batman《蝙蝠侠》、TheFlash《闪电侠》等等,这都是结合中国元素翻译成中国风的片名,在英文中,man这个单词有“人、男人、人类、丈夫”的意思,并没有“侠”的意思,在电影中主角是除恶扬善的英雄形象,我们在忠实原文又结合中国元素的基础上,将其翻译成“侠”。

2.风格迥异的文化背景和宗教信仰——异国风情

中外文化,风格迥异,各不相同,生活习惯和宗教信仰也不尽相同。英语国家多信仰基督教或者天主教,我国多是信仰佛教。所以有些英语电影就涉及到一些宗教事宜,这就体现了英语国家的文化和宗教,那在翻译的时候就得考虑到这些因素,突出电影的文化背景,抓住主题,而不能只是根据字面来翻译。比如由布拉德·皮特主演并获得奥斯卡奖项的电影Seven,译者没有将电影名直接译为《七》,而是根据电影的影片内容及宗教文化,将其翻译成《七宗罪》。在西方的宗教故事,七宗罪是天主教的七大死罪,是人们经常犯的过错,在电影中可以看到七的影子。七在宗教上也是个神秘的数字,上帝造物用了七天,造亚当也用了七天。所以如果了解这些,那么译出来的片名便会在贴切电影内容的基础上,更加凸显主题。

三、结语

电影是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起到文化交流传递信息的作用,而电影名则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一个好的电影名能让人眼前一亮,过目不忘。所以优秀的电影片名的翻译需要在了解电影内容的基础上,考虑到市场及观众的需求,采用不同的翻译方法进行翻译,精益求精,力求准确,这样才会不断出佳作佳译。

参考文献:

[1]康宁.文化图式理论在英文电影片名翻译中的应用[J].电影文学,2014(8).

[2]赖水凤.浅谈英文电影片名分析及其翻译[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2(5)

[3]杨坤.浅谈中西方文化差异与英文电影片名的翻译[J].海外英语,2014(4)

作者:赵闳宇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节水灌溉研究分析论文下一篇:高职院校通信技术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