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监测与网络舆情论文

2022-04-30

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网络监测与网络舆情论文(精选3篇)》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摘要互联网技术的高速发展,新媒体形态的日益更新,给高校校园网络舆情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文章在论述高校网络舆情内涵、特点、成因、形成与演化规律的基础上,分析了当前高校网络舆情监管的现状,针对当前存在的问题,从学校整体、学生工作管理、学生自身三个层面提出了关于构建校园网络舆情监测与引导长效机制的思考。

网络监测与网络舆情论文 篇1:

行政区域服务网络舆情监测与预警系统的构建研究

[摘 要] 文章以构建行政区域(广西)服务网络舆情监测与预警系统为落脚点,深入研究当前网络舆情监测与预警系统的工作模式和工作流程,针对其数据采集和数据处理过程无法科学地做到针对性、实效性、全面性的欠缺,认为引入以行政区域作为信息采集与管理操作单元,可以克服该系统在分层、同步、异步处理机制上的不足,并提出构建科学、实用的网络舆情监测与预警系统的对策与建议。

[关键词] 网络舆情;监测与预警;对策

[作者简介] 朱璟,广西财经学院工程师,研究方向:图书情报、网络安全、系统安全、软件开发,广西 南宁,530001

一、构建网络舆情监测与预警系统的必要性

互联网的产生是以蒸汽机的发明为标志的第一次工业革命以来的又一重大发明。互联网带给人类的不仅是一场技术革命,更是一场社会变革,它将引领人类进入一个全新的时代。传统的管理模式、商业模式、思维方式都受到了影响,使创新与变革已成为这个时代的代名词。中央电视台大型纪录片《互联网时代》在肯定互联网给人类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没有忘记警醒人们学会“控制”,因此互联网在带给我们生活上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不良的影响。网络舆情是以网络作为传播介质,围绕着突发的或偶发的社会事件的发生、发展与变化全过程,民众对与之相关的社会管理者、企业、个人及其他各类组织在政治、社会、道德等方面所表达出来信念、态度、意见和情绪等,并以字符串、音频、视频信息、表情符号等方式在互联网空间的表达与传播。网络舆情是社会舆情在网络空间的映射,社会舆情及网络舆情是政府应对突发事件应急管理能力的试金石。互联网不仅是社会各阶层表达利益、宣泄情绪、思想碰撞和聚集民意的重要平台,还是突发事件的重要策源地和发酵池,因此,各级政府已经认识到加强网络舆情管理、控制、引导变得更加迫切、重要且复杂,构建并实行与时俱进的网络舆情监测与预警系统更是各级政府部门的共识。

因此,本研究符合大数据时代的数据处理流程,具有的极高的现实操作、指导意义,对当下数据爆发,网络应用广泛的变革时代具有一定的战略意义。

二、当前网络舆情监测与预警的现状与不足

现有网络舆情监测与预警研究已相当普遍,在CNKI通过以“网络舆情”和“互联网舆情”为关键字进行检索发现,2007年297篇、2008年580篇,到2014年有8578篇,可见,关注度在呈逐年递增;研究的机构主要集中在国内大学、研究所;研究的主要方向是突发事件如何通过网络逐步演化成为较强影响力、倾向性的网络舆情,以及如何通过现代技术手段(信息采集技术、信息预处理技术、中文分词技术、文本聚分类技术、话题检测算法、话题追究回溯算法、报警设计等)对信息进行采集、识别、分析、追踪与引导等方面对舆情价值进行深度挖掘等。通过研究发现:这些研究的数据收集均是采用地毯式搜索收集或采用主题垂直搜索进行数据搜索收集。地毯式搜索收集主要是把所有信息不加分类,不进行特征比较而是直接进入数据采集,这种方式采集的优点是:数据量大、采集面广;缺点是:数据无针对性、无特征无范围,因此很难设定一个很好的多任务、多层次的数据采集分工机制。主题垂直搜索是从某一个关键词(主题词)入手去查找含有该关键词(主题词)的数据,这种采集方式更有针对性、数据特征相似、采集数据可用性和采集效率比较高,较为流行,如搜索引擎“百度”、“google”等均采用这种方式,但是其有显著的不足:

1.特征不明显的数据采集丢失严重

由于采用的是性质特征(如征地纠纷、砍人、法轮功、东突等关键字)作为权重较高,并以此为重点采集目标进行搜索收集,那么有些特征不明显或者当前特征没有定义的数据就有可能被丢失。

2.采集的范围相对比较窄

由于有些新事物、新术语往往因为系统关键主题词不含有此类信息,所以出现采集不足,造成数据的缺失。

3.数据采集观念落后

既然针对的是公众舆情信息,那么理应更客观全面的搜集舆情信息,无论是中性、不良、好的数据信息均应成为数据采集内容,而此方法显然做得不够,数据采集的全面性有待提高。之前服务器性能不足、存储设备落后、网络带宽窄等客观原因,形成了数据采集与处理上的瓶颈。而今,服务器处理速度、硬盘读写速度、网络速度已突飞猛进,要实现全数据采集应该不是什么难事。如广西有5282万人,假如每人每天在网上发达自已的意见1000个字,那么1000个汉字的硬盘空间就是2KB,广西5282万人一天占用的硬盘空间合计约100GB,这点数据量对以大数据著称的今天,应该不是难事。

4.舆情事件行政区域管辖范围不固定

区域行政管理机构更多的是关注本行政区域的所有网络舆情,如广西网络舆情监测与预警的管理机构,更关心、更专注于广西行政区域范围内的事情,而不是其他省份的;那么各省的地、市、县行政区域的网络舆情监测与预警的管理机构也更关心自己行政管辖范围的事,同时,信息的质地要求上,不管是负面的,还是正面的,或是中性的,都是有用的、有现实意义的。

三、网络舆情监测与预警系统构建的对策与建议

(一)引入以行政区域作为信息采集与管理操作单元

本研究改变了传统主题构建方式,以行政区域作为信息采集与管理操作单元,以各地市、县名称作为基点来构建独立的网络舆情监测与预警系统,以各地市、县、镇、乡名称为唯一关键字进行数据搜索与采集,实现各地市、县独立管理与运作的网络舆情收集、监测、预警等。同时,对采集的数据按照信息预处理技术、中文分词技术、文本聚分类技术、话题检测算法、话题追究回溯算法、报警设计等进行相应的技术处理,按照行政区域管理范围进行按区域权限进行分类汇总,并加入一些针对网络舆情行政处理办公功能,实现统一谋划、分步和多层次实施,上下一盘棋的工作协调机制,让各行政区域管理员及时了解、把控、引导本行政区域的网络舆情。以行政区域数据库作为数据收集的主关键词是多层次、多批次、无遗漏进行同步或分步采集机制的核心方案,也是行政区域的网络舆情监测与预警系统的工作要点。

(二)实行行政区域分级管理模式

传统的网络舆情监测与预警系统一般采用一个区域就设置一个部门、一个网络舆情监测与预警系统来完成工作,或者一个区域的下上级中使用多个相同或不同的网络舆情监测与预警系统,各系统之间没有任何工作协作或分工,无法进行统一分工协调,上级无法及时了解下级网络舆情监测与预警情况、引导情况,人员配置上也不能根据工作实际进行合理的调配。因此,传统的网络舆情监测与预警系统与当今天的大数据时代是不相适应的,而本研究由于引入行政区域数据作为主关键词,即各地市、县名称作为基点来构建独立的网络舆情监测与预警系统,并进行统一的规划、设计,让各部门通过网络舆情监测与预警系统做到工作有序、分工明确、合作共赢。

(三)实行统一身份认证机制

目前,各级部门为规范工作流程、提高工作效率,已购进或自行开发出众多不同的应用系统,各应用系统在未经整合、认证前是独立无关联的,各个应用系统登录需要不同的账号密码登录,这给用户带来不便,大大影响了工作效率和工作热情。采用统一身份认证来实现单点登录,实现系统间的应用漫游是客观需要。由于本研究引入行政区域数据作为主关键词,以各地市、县名称作为基点来构建独立的网络舆情监测与预警系统,因此必须考虑到父系统与各级地市、县子系统实现统一认证功能,同时也要考虑到子系统与各单位的统一认证系统进行对接,把网络舆情监测与预警系统纳入到原有系统体系当中。当前有三种统一认证机制:基于认证平台的应用漫游、基于共享密钥的协议登录、基于自配置的模拟登录,它们各有特点。(1)基于认证平台的应用漫游:统一身份认证平台存储了用户的所有身份信息和凭证信息,并提供了由不同编程语言编写的认证接口,业务系统在与认证接口进行对接之后,便可以轻松地使用统一身份认证平台完成对用户身份进行合法性认证。同时,不需要自行存储凭证信息和认证信息。(2)基于共享密钥的协议登录:统一身份认证平台与业务系统共同约定用户账号、时间戳、校验码、共享密钥等四个参数,并要求双方系统实现时间同步。业务系统的在统一认证入口输入对应的认证信息,然后通过跳转程序使用HTTP的get或post方法把双方约定好的四个参数据信息提交到业务系统,业务系统的验证程序负责检验当前数据的合法性、有效性,若通过验证则跳转到业务系统,否则提示验证不合法。(3)基于自配置的模拟登录:通过配置程序在认证系统中建立一个认证系统账号与各个业务系统账号的映射表,这映射表的主要内容有:认证系统账号、业务系统ID、业务系统基本角色、业务系统密码。在通过认证系统进行认证时,直接通过认证系统的映射信息,便可以进行用户合法性认证、用户角色获取、业务系统定位,并完成业务系统应用跳转等工作。对上面三种认证机制,在基础数据准备工作、接口认证程序复用、部署难易程度、应用漫游程度、系统适用性等五个方面进行比对,见表1。

在统一认证建设的过程中采用何种机制进行认证集成应根据业务系统及认证系统的实际,做到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推荐考虑的方向:基于认证平台的应用漫游方式是最优,基于共享密钥的协议登录机制为其次,基于自配置的模拟登录机制为最后。

(四)理清各子系统之间数据共享机制和办公协调机制

根据广西工作实际,为保证系统架构科学、明晰,并保证系统更好地开发、运用、实施,系统实行两层管理(省、地市两级管理),即系统采用类似行政分级管理架构,系统上下级之间就存在着父子关系,其分别称为父系统和子系统。父系统作为整个系统的管理层和决策层角色,是中央枢纽,它制定了各子系统实施网络舆情信息监控的工作区域及运行方式,指定各子系统的工作责任人,下达工作指示,实时管理和跟踪各子系统工作运行情况;各子系统是网络舆情信息监控具体实施单位,是网络舆情信息监控成功与否的重要环节,它们之间是管理者和被管理者的关系,是上下级关系。父系统能够及时、准确、全面的掌握当前各子系统的实际运行情况, 从而保证整个区域的网络舆情信息系统始终处于正常运转状态,并通过必要的引导,保持可控、 最佳和高效运行状态。本研究的系统应是由多个子系统组成的复杂、庞大的系统,如何实现子系统间的数据共享、如何制定各系统间数据操作规则将是本系统成功与否的关键。而要解决这一问题首先需了解系统的组成、功能及各子系统间的互联方式。通过规划统一的数据库,不同的子系统除了独享自身的数据库外,还设立一个数据共享库,用于存放各子系统采集回来的跨行政区域的数据,并用对应行政区域编号进行标注,各子系统除了从互联网上采集数据,还应时刻对共享库进行采集和管理,实现实时网络舆情发展跟踪。子系统是一个完整独立的信息处理单元,其除了上述的功能外,还包括了一般网络舆情监测与预警系统的三层系统框架层:信息采集层、数据处理层、信息查询显示,如图1所示。

(五)完善各子系统功能设计

各子系统是一个功能完整的网络舆情信息监控与监测系统,可根据工作实际设计相应的运行规则和运行机制。由监测系统、汇集系统、分析系统、警报系统、预控子统等五个子系统构成;按模块分,本研究根据自身开发的需要把子系统的后台模块分为:网络舆情信息监控模块、专题监控模块、人员监控模块、主题分类管理模块、分析预警管理模块、关键词设置模块、用户管理模块、系统参数管理模块、统计汇总模块、采集模式管理模块、采集站点管理模块、地点区域管理模块等。

(六)完善各子系统指标体系建立与设置

指标一般由指标名称和指标数值两部分组成,它描述了物质的某个特性的名称及度的数量值;而指标体系(IndicationSystem-IS)则是进行预测或评价研究的前提和基础,它是将抽象的研究对象按照其本质属性和特征的某一方面的标识分解成为具有行为化、可操作化的结构,并对指标体系中每一构成元素(即指标)赋予相应权重的过程。所用到的指标及指标数值准确性、可用性将是衡量网络舆情监测与引导系统是否成功的唯一标志。如数据采集完整性指标,它就直接反映到采集模块的采集面;数据相关性指标,它直接反映了舆情监测模块跟踪、定位功能和准确性;预警指标体系设定是情警报系统工作的重要一环,其分析结果判断将是警报发出的触发条件,同时,其数值大小将是危机警戒线设定的凭证,可以根据数值范围来设定其严重程度、可控性、影响范围,把预警级别分为轻警级(Ⅳ级,非常态)、中度警级(Ⅲ级,警示)、重警级(Ⅱ级,危险)、特重警级(Ⅰ级,极度危险),同时,采用蓝色、黄色、橙色、红色等不同的颜色来判断预警的不同级别。因此,指标体系建立与设置必须在深入程度、全面性、准确性、可行性、可操作性方面入手,争取实现系统的可用性、可控性、准确性、可靠性。

(七)大力完善制度保障建设

网络舆情信息监控和引导是一项综合性、复杂的系统工程,它不能仅靠一两个计算机系统或者一两套班子人马就得以顺利实现, 网络舆情信息监控和引导不仅仅在乎结果,更是一个过程,一个永远在路上的系统工程。如何做到防范未然、因势利导、有的放矢,它将考验政府部门的事前、事中、事后等方面的应变处置能力和应变能力,还直接反映出政府部门的智慧和信用,因此,在做好一系列严密的网上监测、引导的同时加大并完善制度保障建设也尤为重要。

1.制定并完善互联网信息安全的法律、法规,做到有法可依

西方著名的学术著作《报刊的四种理论》认为大众传播媒介总是带有它所属社会和政治阶层的形式和色彩,它是对某些不利于社会运行的舆论进行控制,并使之为自己服务。因此,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中国,如何做到保障公民的言论自由,又能维护网上公平正义、风气优良的正常网上秩序,最好的办法是制度建设,做到有法可依。成熟的制度是政治成熟的必然条件,是应对潜在的危机与风险,控制、规范互联网虚假、有害信息,维护网络正常秩序的关键。

2.规定媒体应肩负的社会责任和义务

媒体作为社会的一个团体,不管其性质是政府所有制媒介,还是私有制媒介,它既然提供了一个可供大众认知或发表信息的渠道与空间,其在充分享有法律给予的发布媒介信息自由权利的同时,必须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那就是每种媒介都要对依赖它们而获知信息的公众或团体负有社会职责,这社会职责的大小应该有明确的法律规定。

3.加大媒介素质教育力度,促进传媒素养提高

媒介素养教育,它是为了应对各种媒介对人的各种不同影响进而提出的一种教育方法和教育思想。它的核心是使人们具备正确理解、使用、利用媒介信息,并对其意义有着自已独立的判断和价值的认知能力。

欧洲、北美洲、大洋洲、拉丁美洲、亚洲部分地区在20世纪下半叶,已把媒介素养教育作为一种新的教学科目引入课堂,因此,我国适时提出并加强媒介素质教育,以提高人们传媒素养是很有必要的。

4.加大人力、财力、物力支持,加强组织体系建设

按省、市等行政级别建立相应的纵向网络舆情信息监控与引导的团队,同时扩大团队的组成,实行纵向部门有序对接,规定相关部门的职责人,积极调动各级部门的主动性,提高基层的参与度,使网络舆情信息监控不留死角,并做到有针对性的引导。

同时,建立各级相关职能部门参与的横向对接机制,扩大横向部门的参与力度,并确定各部门的责任人,实行联动机制。建立从政府、媒介机构、公众联动对接机制,完成立体防控体系。形成以媒介机构、政府为监控主体,公众作为网络舆情的受众。建立从网上与网下的联动互助机制。在预警工作中既要关注网上网络舆情信息的发展变化,又要关注网下网络舆情所造成的影响及动向,提高网上、网下的引导能力。

四、结 语

本文通过以广西突发事件的网络舆情监测与引导研究为例,提出了为行政区域服务的网络舆情监测与预警系统构建的必要性和迫切需求,以简洁而直观的方式描述以行政区域为信息采集与管理操作单元的开创性思维构建舆情监测与预警系统的新思路,提出一系列具有现实操作性建议,有助于从总体上把握网络舆情监测与预警系统在突发公共事件所具有的作用和实施方法,为政府应对突发公共事件实施网络舆情监测与引导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闫利平,陶卫江,韩晓虎,靳兰. 政府网络舆情监测分析及预警[J]. 现代情报,2011,(4).

[2]陈宇. “网络水军”泛滥与网络舆情监测的完善[J]. 青年记者,2011,(15).

[3]王青,成颖,巢乃鹏. 网络舆情监测及预警指标体系构建研究[J]. 图书情报工作,2011,(8).

[4]韩仁瑞,臧连运. 英国媒介素养教育特色分析与借鉴意义[J]. 现代教育技术,2008,(7).

[5]杜忠锋. 对我国大学生优先开展媒介素养教育的思考[J].今传媒,2006,(8).

[6]赵子剑,王淼. Web2.0时代大中型企业网络舆情监测机制探讨——舆情监测在网络危机处理中的应用[J]. 电子商务,2010,(5).

[7]陈新杰,呼雨,兰月新. 网络舆情监测指标体系构建研究[J].现代情报,2012,(5).

[8]项斌. 网络舆情监测系统设计与实现[D].电子科技大学,2010.

[9]罗晖霞. 网络舆情监测系统研究与开发[D].中北大学,2010.

[10]伍海江. 面向网络舆情监测的关键技术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2012.

[11]孙培梁,林枫,昌志泷. 大数据时代的政府网络舆情监测系统研究[J].数字技术与应用,2014,(3).

[12]邱奕. 我国网络舆情监测的主要方式[J].新闻与写作,2014,(7).

[13]于新扬. 中国网络舆情监测发展状况初探[J].声屏世界,2015,(2).

[14]于新扬. 中国网络舆情监测发展现状及不足[J].传媒观察,2015,(1).

作者:朱璟

网络监测与网络舆情论文 篇2:

新媒体时代高校校园网络舆情监测与引导机制研究

摘 要 互联网技术的高速发展,新媒体形态的日益更新,给高校校园网络舆情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文章在论述高校网络舆情内涵、特点、成因、形成与演化规律的基础上,分析了当前高校网络舆情监管的现状,针对当前存在的问题,从学校整体、学生工作管理、学生自身三个层面提出了关于构建校园网络舆情监测与引导长效机制的思考。

关键词 新媒体 校园网络舆情 监测 引导

伴随互联网技术的突飞猛进,媒体传播形态与传播格局不断发生变化、日益更新,引领社会步入一个以“微传播”为典型特质的新媒体时代。新媒体(New media)概念是1967年由美国哥伦比亚广播电视网(CBS)技术研究所所长戈尔德马克(P.Goldmark)率先提出的,是相对于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以后发展起来的新的媒体形态,是利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移动技术,通过互联网、无线通信网、卫星等渠道以及电脑、手机、数字电视机等终端,向用户提供信息和娱乐服务,具有信息承载海量化、信息传播碎片化、传播环境虚拟化特征的传播形态和媒体形态,也即数字化媒体。相比较传统媒体,新媒体传播的显著优势在于信息传播速度更快、传播内容更具冲击力和震撼力、传播范围更广泛。新媒体的兴起,对于高校学生群体与高校校园网络舆情产生了重大影响,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新的要求和挑战。因此,积极开展高校网络舆情研究工作,加强新媒体时代高校网络文化建设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完善高校网络舆情监测与引导机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是一项关系构建和谐校园与和谐社会的研究课题。

1 高校网络舆情的内涵与特点概述

高校校园网络舆情是指以在校大学生为主的群体对自己关心或与自己利益密切相关的社会公共事务,特别是校园公共事务通过互联网表达和传播所表现出来的有一定影响力的、带有明显倾向性的综合的情绪、态度和意见,主要通过校园新闻网、学生网站、论坛、博客、QQ、MSN、微博、微信、SNS社交网站等载体形成舆论场。

高校网络舆情除了具有虚拟性、多元性、匿名性、聚合性等一般网络舆情的特征外,还有着自身的特点:一是内容具有复杂性,由于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大学生群体接受信息的渠道较之以往更广、内容更多、体量更大,同时网络信息更新与传递的速度又比传统媒介快,信息纷繁复杂;二是形成具有即时性,网络打破了时空界限,对于各种新闻事件、突发事件,网络媒体往往会第一时间进行发布,网民在浏览网站后可以直接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意见,发表评论,而大学生群体往往对于社会热点、时事新闻更具有敏感性,因此使校园网络舆情的形成更迅速快捷;三是影响具有辐射性,大学生作为网络主体力量,年龄、经历及生活习惯趋同,彼此之间价值观更容易达成一致,对于很多问题的看法、意见也具有高度的相似性,情感立场也容易产生共鸣,从而以点带面,以片带群,范围逐步向外辐射,影响逐步扩大;四是渗透具有交互性,互联网作为一个虚拟的公共空间,网民表现出强烈的参与意识与表达意识,任何人都可以对某个问题或事件自由发表个人看法与观点,并形成强烈的互动;五是发展具有难控性,由于高校校园网络是一个高度开放、自由的公共领域,网络舆论的内容牵涉各个方面,主题较为分散,没有明确导向性,各种道德观念与价值观念并存,真假难辨,无法做到正本清源、去伪存真,舆情传播具有相当强的煽动性,一旦甄别有误,会造成有失偏颇、失真乃至失控的发展态势,对高校网络安全与稳定带来威胁。

2 高校网络舆情的成因、形成与演化

2.1 高校网络舆情的成因

从校园网络舆情生成的外部因素看,主要是社会环境的催化,因某些特定的社会问题或社会现象的产生,引发了在校大学生出于普通公民意识、青年自我意识对校园以外的广义上的社会表示关注,发表观点,成为了校园网络舆情产生的源头;从内部结构来说,主要是学生群体在信息交互过程中的数量与强度的耦合,①从人数到意见不断聚集,推动了舆情的发展;从传播介质来看,主要是基于网络媒体形态的多元发展,目前以微博、微信等为代表的传播形态广被大学生接受。

2.2 高校网络舆情的形成

网络舆情是由一定数量的网民围绕某一主题与他人互动交往从而形成一个网络群体,这些群体成员基于不同的目的,以网络聚集的方式传播信息、制造舆论、促发社会行动的传播过程。高校网络舆情的形成也如此,高校学生群体在舆情传播与发展过程中同时扮演着多重角色,既是校园网络舆情的主体,又是校园网络舆情的客体,同时还是校园网络舆情的中介者,他们不同角色的参与使校园网络舆情产生了“滚雪球”效应。从校园网络舆情的形成流程来说,一般先从对于某个特定问题的初步关注与微弱表达开始,通过博客的记事、聊天室的即时滚动、论坛的跟帖排列、微博的记录转发、即时通信的快速交流、SNS的好友添加等渠道与方式不断放大事件,扩大传播,强化关注,在参与人数与参与强度达到一定量后,各种意见在公共空间较量、修正、融合,趋向思想一致、指向明确,从而形成校园网络舆情。如图1所示。

2.3 高校网络舆情的演化

舆情的演化具有生命周期,它是一个开始、发展、高峰和衰没的波动过程,②因此根据这个演化规律,校园网络舆情从产生到消解,也同样经历四个阶段。萌芽阶段:即网络话题初步产生阶段,引发在校大学生个体或部分人先行关注,在网络上表达观点。聚焦阶段:即由少部分人转为多数人关注话题阶段,对话题表现出持续的兴趣,并进行深入讨论,通过发帖、灌水、加精、置顶、跟帖、回帖、转帖等方式进行话题传播。放大阶段:即舆论在互动中趋同并产生主导性舆论阶段,随着话题讨论的不断深入,话题背后隐性信息的不断挖掘,不同声音在网络空间中产生交互、共振,最终强势声音成为主导,占据“舆论领袖”的地位,从而对整个网络舆情产生绝对性影响。消褪阶段:即网络舆情逐步消解阶段,由之前的高密度关注转化为平缓趋势,校园网络舆情一旦形成后,网上线下会进行介入和引导,对于敏感话题还原真相,或给予合理解释,引导网络舆论压力的缓解与释放,并且根据心理发展规律,人对于新生事物的关注会经历发生、发展、消失的心理活动过程,因此在校园网络舆情演化过程中,对于某个话题的关注、猎奇、热衷心理也会逐步趋向理智、平静、淡化。

3 当前高校网络舆情监管的现状分析

校园网络舆情管理主体不明确。目前,在高校网络舆情的日常管理中,负责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安全稳定的主要是学生工作部,网络信息安全管理主要是校园网络管理中心负责,而校园文化与舆情建设管理主要由宣传部负责,另外学生安全保卫问题则主要是保卫处负责。因此可以看到,校园网络舆情的管理与诸多部门相关,但每一个部门独立负责自己管辖范围内的内容,主司自己部门的一块工作。根据学生问卷调查显示,认为校园网络舆情应该由学校各个部门联手管理与引导的有47%,认为学生网民应该自觉参与维护校园网络舆情的占32%,认为应该由网络“意见领袖”引导舆情走势的占21%。在与被调查高校的访谈中,也了解到目前各高校舆情监管工作主要负责部门也各不一样,有的归口两办(党办、校办),有的归口宣传部,有的归口网络中心。因此,对于校园网络舆情的管理主体,究竟应该是由谁来承担,认识模糊,这也导致了校园网络舆情在管理过程中存在真空地带,在应对网络舆情突发事件时不够及时有效。

校园网络舆情管理机制不完善。由于网络传播的快速、迅捷与广泛,网络舆情具有极强的渗透性与积聚效应,对大学生的网络舆情认知和关注产生着重要影响。调查显示,78%的学生表示门户网站、官方网站所获得的信息具有参考价值,一半以上的学生对校园BBS、同学微博、人人网等发布或转载的信息表示具有可信度,对于校园发生的负面网络舆情事件,62%的学生认为“会认真分析,形成自己观点并发表”,27%的学生表示“强调自己的基本权益和利益诉求”,11%的学生表示“会顶贴,转载,让更多人关注”。可见,网络舆情对大学生群体的渗透无处不在,关乎大学生切身利益的话题会直接引发校园网络舆情的形成。对于论坛版块的管理员,持“是版规的执行人员、信息传播的把关人”与“一定程度上是该版块的言论权威”观点的各占一半。对于“校园网络实名制”的看法,多数学生支持,认为有利于制止不良、失实言论,但也有相当一部分学生认为“最好不要实施,增加顾虑,阻碍发言积极性”。因此,就目前来看,校园网络舆情的管理机制尚不完善,对于舆情的监管没有形成相应的规范的制度,学生对校园网络舆情应有的基本制度认识不清。

校园网络舆情管理时效不突显。在接受问卷调查的高校中,大部分高校对网络舆情采用的是自上而下垂直管理的方式,信息的传递渠道单一。问卷调查中,对于获悉校园信息的主渠道中,学生的选择依次为辅导员通知(班会、易班、飞信)、班长通知(当面、易班、飞信)、学校网站(公告、通知)、校园宣传栏与海报、网上话题讨论(班级QQ群、BBS论坛等)。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说,辅导员与班委的信息出处代表官方性质,而且更直接、更具有信服力与针对性。所以这两支力量也成为日常校园网络舆情监管的主要依托队伍,发现、排查网络舆情危机的苗头也主要依靠他们。但是,这两支队伍力量毕竟有限,在日常网络舆情以外,一旦发生紧急突发事件,引发不可预控的网络舆情危机时,高校在应对处理的时效上无法赶上网络舆情发展的速度,表现出滞后性或慢一拍,从发现危机到危机公关再到启动应急预案、化解危机整个响应过程速度较为缓慢,这样往往会错过第一时间改变舆情发展态势的良好时机,给解决网络舆情危机增加难度。

4 关于构建高校网络舆情监测与引导长效机制的对策思考

构建联动协调机制,是高校网络舆情监测与引导工作的保障。目前很多高校从加强舆情监控的统一组织领导角度考虑,采取某一职能部门主管的方式。这种方式确实有利于加强领导,但在处理复杂或突发舆情事件时,不能高效、快速地应对。因此,要建立一支党委领导下分工明确、管理科学的以党办、校办、宣传部、学工部、网络中心、武保处为主导,以二级学院、与网络舆情信息反映的问题相关的职能部处(教务处、资产管理处、后勤中心、团委等)为协作,以辅导员、学生党员、班团干部、网络“意见领袖”为中坚力量的舆情掌控队伍,建立科学、高效的校园网络舆情层级工作体系。尤其在应对网络舆情突发事件时,各个部门应通力合作,形成联动,相互协调,整合资源,快速响应,化解危机。

构建监测研判机制,是高校网络舆情监测与引导工作的前提。学校应建立实时网络舆情监测机制,密切关注校内重点网站、重点论坛以及博客、QQ群、易班、微博等言论。一要重视网络舆情的采集,建立网络信息员制度,未雨绸缪,通过“校—二级学院—班(系)”三级舆情收集机制,做到舆情随时上报,保证舆情渠道的畅通,并且聘请专家一起分析研讨当前学校舆情的发展态势,提供相应指导意见或者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防患于未然。二要确立学校党委对网络舆情管理的主体地位,由校党委牵头成立网络舆情管理机构,建立一支由相关部门组织、熟悉学生管理工作、精通网络技术、政治意识强的网络舆情监测队伍,并从物质、制度、资金上给予支持,确保这支队伍的监测工作正常开展。三要加强筛查过滤,切实提高舆情信息的敏感性,仔细排查,认真分析,科学梳理,对于不利于校园和社会稳定的负面、虚假舆情,果断、及时上报,切实做好校园网站和网络用户的登记、备案工作,实行用户实名登记制度,规范管理,准确掌握信息源,同时通过技术创新研发网络舆情信息实时监测与跟踪软件,进一步建立和完善网络安全防护、信息过滤等系统,构建校园网络安全技术防控体系。③④

构建宣传教育机制,是高校网络舆情监测与引导工作的根本。要充分占领网络宣传与教育阵地,把握互联网的优势,结合互联网传播特点,突出互联网的教育功能,通过易班等网络平台开展大学生喜闻乐见的主题活动,丰富校园文化,使校园网络成为弘扬主旋律、宣传科学理论、传播先进文化、塑造美好心灵的重要阵地,成为推动素质教育的重要平台,师生沟通交流的桥梁和获取知识信息的宝库。

构建引导干预机制,是高校网络舆情监测与引导工作的关键。对于校园网络舆情,要加强关注,及时回应,积极引导,尤其大学生处在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形成发展的关键时期,面对社会深刻转型、思想日益多元、技术不断变革、各种社会心理问题不断涌现的宏观形势,容易受到冲击和影响。而从来大学生都是最容易接受新思想,最容易将各种新思想转化为有组织的社会行动的一个群体。因此要结合大学生的思想特点,加强对网络舆情的引导和干预。一要加强网络教育工作的力度,发挥党团组织、教师教育在网络中的引导作用,加强大学生网络文明和网络道德教育,引导大学生积极传播健康信息,自觉抵制有害信息。二要努力扩大校园网络覆盖,积极建设学校网络主流文化,在保持网络建设思想性和知识性的同时,真正了解学生的心理状况和需求,抓住学生的兴趣点,贴近学生,贴近生活。三要建立专业化的网络政工队伍,组建一支由学校领导负责、专兼职相结合、师生相结合、网络监管和网络评论相结合的“三结合”队伍,密切关注校园网络热点和动态,及时发现具有苗头性和倾向性的问题,做好预防、引导和介入工作,引导应遵循及时、正面、委婉的原则,干预应遵循真诚、谨慎、耐心的原则,将可能产生的校园网络舆情危机化解于萌芽之中,预防出现“羊群效应”。

构建分析甄别机制,是高校网络舆情监测与引导工作的重点。从大学生自身来讲,要不断提高信息辨识、分析和甄别能力。网络作为一个开放、自由的虚拟平台,信息交流与传播不受时空限制,每天海量的信息在不断出现、不断更新。这当中,按照信息的效能可分为能为学生所用的有效信息,没有价值的垃圾信息,还有侵蚀学生思想的有害信息;按照信息的属性有正面信息,也有负面信息;根据信息的内容看,有真实信息与失实信息。因此网络空间的信息是个复杂体,多元而综合。大学生群体应该具有为自己传播的信息负责任的态度和精神,在自助表达各种利益诉求、进行网络议论和网络评判时,掌握好度量,把握好分寸。在面对各种可能对他人和社会造成不良影响和利益危害的信息时,要学会用理性来甄别、判断和分析,加强在网络使用过程中的法制意识、责任意识、自律意识和安全意识,培养健全人格和高尚情操,营造共建共享的网络精神家园。

构建自我管理机制,是高校网络舆情监测与引导工作的延展。一要培养校园网络舆情的“意见领袖”,根据拉扎斯菲尔德“二级传播”理论,在传播过程中,常有少数人是消息和影响的重要来源,这部分人频繁接触媒体,比一般人更留心媒体信息,对有关事情有更多的了解,他们在一些网民中发表一些信息和表达看法,能影响普通人,这些人就是“舆论领袖”。⑤通过培植学生群体中的网络舆情“意见领袖”,发挥他们在论坛、SNS社交网络、易班、QQ群等的网络舆论号召力与感染力,来引导舆情走向,密切关注校园网络舆情发展动态,参与网络讨论和交流,实现大学生网民的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二要借助学生骨干的力量,尤其是学生党员、班团干部,发挥学生骨干的旗帜和引领作用,相比较辅导员,学生骨干来自学生群体,对身边同学的思想往往更了解、更贴近,对网络舆情的关注更直接、更即时,而且能得到广大学生群体的信任与认可,是校园里的标杆性人物。通过学生骨干在日常生活与网络空间的双重辐射力和影响力,带动其他学生正确认识、参与网络舆情,弘扬主流思想,推动网络舆情向良性态势发展,维护校园网络和安全与和谐,形成良好的校园舆情氛围,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

作者:游佳琳唐 华顾锋

网络监测与网络舆情论文 篇3:

宁波市食品安全网络舆情监测与应对研究

摘要

从近年来宁波市食品安全网络舆情事件及监管状况出发,针对食品安全网络舆情的特点,分析监测手段与监控方法,并拟定宁波市食品安全网络舆情的应对策略与办法,包括工作目标、工作方式和内容、工作网络及职责分工、工作流程、工作要求等若干方面。

关键词 食品安全;网络舆情;监测;监管部门

Monitoring and Research on Internet Public Opinion of Food Safety in Ningbo

PAN Qi1, WANG Juan1, REN Shugang2

(1. Zhejiang Pharmaceutical College, Ningbo, Zhejiang 315100; 2. Ningbo Market Supervision Administration, Ningbo, Zhejiang 315100)

Key words  Food safety; The internet public opinion; Monitoring; Regulators

1  宁波市近年来食品安全网络舆情事件及监管状况

目前我国食品安全危机处于高发期,也是在国家高度重视建设和加强食品安全的关键时期。上海交通大学舆情研究实验室主编的《中国社会舆情与危机管理报告(2011)》中指出,2010年的社会舆情热点事件中,以食品安全为主的公共卫生类舆情事件占事件总量的14%,位列舆情事件类型的第1位。此外,当前也是一个现代媒体高度发达,更多的关注舆论监督,公众的知情权和参与空前提高的时代。媒体和公众越关注食品安全危机,政府,尤其是食品安全监督部门,就越是面临着更严峻的挑战。同时,由于食品安全危机的特殊性、食品安全监管体系的复杂性和舆论的高灵敏度,使得食品安全危机管理中的舆论引导及应对具有不同的策略。

2013年5月30日,浙江宁波市华美线业有限公司的约280名职工及家属在食用浙江新美心食品工业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新美心公司)蛋糕之后,出现集体呕吐、腹泻等疑似食物中毒的现象。此前,宁波市鄞州区飞虹幼儿园16名小朋友在食用该品牌蛋糕后也出现集体腹泻。事件爆发后,新美心公司声誉与产品形象一落千丈,事件的后续影响较大。2013年6月4日,宁波市食品药品监管局认定这是一起由肠炎沙门氏菌污染绿姿慕斯蛋糕引起的食物中毒事件,新美心公司对此次食物中毒事件承担企业主体责任。宁波市政府启动食品安全事故Ⅲ级应急响应并采取相应紧急处理措施。该事件的发生使相关部门与企业更加警醒,食品安全网络舆情发展速度快、势头猛,如果没有进行科学监测并及时采取处理措施,对企业、社会都会造成深远的负面影响。

近年来,许多地方政府及食品安全监管部门在面对食品安全危机时舆情监测及应对的意识、经验和能力均不足,导致社会公众对政府以及国内食品安全的信任危机,严重削弱政府的公信力。而食品安全舆情信息量较大,且真假难辨、传播迅速、影响深远。因此有必要开展食品安全舆情监测机制与应对策略的研究,并建立科学、规范、高效的舆情监测与应对工作规程,使食品安全舆情应对工作由被动转为主动。

2 我国食品安全网络舆情监管研究现状

2.1 食品安全网络舆情监测在我国仍处于初级阶段

随着食品安全逐渐成为社会的热点与焦点,食品安全事件网络舆情监测已经受到政府主管部门与企业的重视。但相关研究才刚刚开始,缺少具体的监测手段分析与应对办法研究,使得相关部门无据可依。

2.2 将食品安全事件与网络舆情融合起来的研究较匮乏

我国目前对网络舆情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大部分研究还仅限于应用性研究的范畴,对网络舆情的理论性研究仍然不足。主要集中在研究网络舆情演变过程、网络舆情演变效应以及网络舆情,但这些研究尚未成型。同时,将食品安全事件与网络舆情融合起来的研究更是匮乏,将食品安全事件中的网络舆情的演变机理作为主要对象的研究尚未出现[1]。

2.3 食品安全事件网络舆情的研究角度单一

虽有一些学者将食品安全网络舆情作为研究对象,但大部分是从食品安全网络舆情的效应方面进行研究,分析食品安全事件网络舆情的影响较多,且研究相对集中于规范研究层面。

2.4 将食品安全事件与网络舆情结合定量分析的研究尚未出現

对食品安全事件中网络舆情的研究多是从实证分析入手,或以定性分析为主,而将食品安全事件与网络舆情结合在一起进行定量研究的文献尚未出现。

关于网络舆情的研究尚处于开始阶段,还未形成成熟的、系统的理论体系,但个别方面的研究已经取得成果。食品安全事件网络舆情属于网络舆情的研究范畴,目前对于食品安全事件网络舆情的研究虽然比较匮乏,但参考其他网络舆情理论的研究成果来发展和完善食品安全网络舆情理论的研究是可行的,且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3 食品安全网络舆情监测

3.1  网络舆情及其特点

网络舆情是指在一定的社会空间内,通过网络围绕社会事件的发生、发展和变化,民众对公共事务和社会管理者产生和持有的社会政治态度、信念和价值观。它是较多民众关于社会中各种现象、问题所表达的信念、态度、意见和情绪等表现的总和。

网络舆情借助于新媒体(互联网、微博、微信等)传播,具有即时性、海量性、全球性、互动性、多媒体性、新媒体等特点,这决定了它的快速发展与它对传统媒体的挑战[2]。

3.2 食品安全网络舆情监测手段

“舆情监控”就是政府部门通过各种途径对舆情信息主动地进行监测、收集、分析、控制与引导,反映社情民意,调动民智和民力,积极引导公众舆论,实现科学民主决策。

在食品安全事件中,舆情监控要起到“信息耳目”和“决策参考”的作用,其主要步骤包括:①监测与收集。在可能或已经发生食品安全突发事件时,进行调查与访谈,关注网络相关媒体,广泛收集公众意见信息,及时、动态地了解和掌握有关突发事件舆情的最新进展。特别是涉及“三敏感”(敏感时间、敏感地点、敏感事件)的舆情信息,要实施重点监测与收集[3]。②分析与挖掘。对所收集的舆情信息进行比较、识别、筛选、总结、归纳、分类,同时要拓展舆情的深度,从中挖掘出有价值的信息,编写、报送高质量的舆情快报,及时地供应急管理决策者参考。由于舆情未必是对突发事件及应急管理客观、科学的认识,不能直接作为应急管理决策的依据。同时,舆情信息的价值判断不遵从“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要注重舆情收集的全面性,并掌握从舆情中“淘金”的能力。③控制与引导。舆情具有一定的传染性,对于那些涉及国家机密、商业机密和个人隐私的网络舆情,以及受国外组织教唆、借突发事件丑化国家形象的网络舆情,政府应采取必要的控制措施[4]。

3.3 食品安全网络舆情监控方法

网络舆论的形成往往非常迅速,一个热点事件的存在加上一种情绪化的观点,就可以成为点燃一片舆论的导火索,有“网络群体性事件”之称。对于网络舆情的这些特点,应急管理者应当了然于心。对应急管理中出现的各种网络舆论,管理者应能做出及时反馈,防微杜渐,防患于未然。因此,必须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网络舆情分析,从而对其控制和引导[5]。

由于网上的信息量非常大,仅依靠人工的方法难以完成对网上海量信息的收集和处理,需要加强相关信息技术的研究,形成一套自动化的网络舆情分析系统,及时应对网络舆情,由被动防堵,转化为主动梳理、引导。这样的系统应该具备舆情分析引擎、信息自动采集、数据清理等功能。

4  宁波市食品安全网络舆情应对策略与办法

建立长效的食品安全网络舆情监测与应对机制,根据食品安全舆情信息的特点,应结合宁波市食品监督管理的实际工作分工和具体职责要求,在调研讨论的基础上,可以形成“食品安全舆情监测与应对工作流程”。其中包括以下几方面。

4.1 工作目标

为及时向食品安全监管部门与企业提供决策依据,控制食品安全事件危害,正确引导社会舆论,积极开展食品安全舆情监测与应对。

4.2 工作方式和内容

监管部门日常每天监测网站、微博等媒体以及消费者网络投诉举报信息,第一时间发现可能引起公众关注的涉及餐饮、食品风险监测等网络舆情信息,并根据舆情性质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同时形成情况报告。

4.3 工作网络及职责分工

其中包括政府相关部门即负责食品安全监管的宁波市市场监管局及其分局,媒体、企业等各个单位的职责分工。

4.4 工作流程

包括食品安全网络舆情的预警范围、处理权限、通报途径、基本应对措施等。

4.5 工作要求

相关部门应积极主动地监测食品安全网络舆情信息,及时采取应对措施,并在第一时间完成情况报告。必要时可边采取措施边完成情况报告,或者根据事件进展,多次撰写情况报告。

参考文献

[1]

陈明.食品安全事件舆论引导理论模型与实际模型差异辨析——以双汇“瘦肉精”事件为例[J].声屏世界,2011(8):12-14.

[2] 徐家钏.食品安全须正网络视听[J].今传媒,2011(9):26-27.

[3] 王宇,李蕊.食品安全事件的媒体报道特色及优化建议——以《人民日报》相关报道为例[J].东南传媒,2010(6):37-39.

[4] 言靖.食品安全舆情视闽下的网络道德伦理建设[J].河南工业大学学报,20l1,7(2):22-25.

[5] 唐鈞,林怀民.食品安全事件中社会态度与建议管理[J].经济与管理研究,2009(3):116-121.

作者:潘琪 王隽 任树刚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组织结构扁平化特点论文下一篇:数学的文化价值分析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