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资源开发及管理

2022-10-01

第一篇:旅游资源开发及管理

《旅游资源开发及管理》复习材料

第一章

名词解释

1.旅游管理: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凡能对旅游者产生吸引力,可以为旅游业开发利用,并可产生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各种事物和因素。

2.旅游线路:是旅游资源经过开发成旅游产品之后的一种组合,其包括了游客游览过程所必有的“行吃住游购娱”六要素设计。 简答

一、旅游资源必须具备的条件:1.对旅游者具有吸引力;

2、激发旅游动机;

3、满足旅游需求;

4、能够被旅游业所利用;

5、自然性和社会性的统一;

6、客观性和主观性的统一;

7、事物性和过程性的统一;

8、物质性和精神性的统一。

二、旅游资源的共性特征:

1、区域性和特色性;

2、观赏性和体验性;

3、引力性和定向性;

4、多样性和综合性;

5、永续性和易损性。

三、自然类旅游资源的特点:

1、自然演变性;

2、季节周期性;

3、地带分异性;

4、生态脆弱性。

四、人文类旅游资源的特点:

1、社会演变性;

2、历史时代性;

3、内涵丰富性;

4、发展持续性。

论述(理解)

旅游资源与旅游业(书本16—18页)

第二章

简答

一、旅游资源时空分异规律性分析:

1、旅游资源地域分异性规律;

2、旅游资源过程非逆性规律;

3、旅游资源周期节律性规律;

4、旅游资源相关屏蔽性规律;

5、旅游资源培育创新性规律;

6、旅游资源保护持续性规律。

第三章

and 第四章

一:名词解释

1:旅游资源的分类:是根据旅游资源的相似性和差异性进行归并、区分,划分出具有一定从属关系的不同等级类别的旅游资源体系的工作过程及相应的成果。

2:水域风光旅游资源:自然水体当中,具有一定的景观独特性,能够吸引游客并能满足旅游需求的,对旅游开发产生效益的水体、水文现象及沿岸风光统称为水域风光旅游资源。

二:填空或选择(其中课本48页的旅游资源分类额依据要自己去熟悉下)

1:旅游资源分类的步骤:调查旅游资源分类地域;登记旅游资源分类性征;构建旅游资源分类系统;评价旅游资源分类属性;确定旅游资源分类归属;建立旅游资源分类体系。 2:研究性分类方法的两分法是指把旅游资源分为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

3:甘枝茂、马耀峰和宋保平编著的《旅游资源与开发》中提出的两分法分类方案,将旅游资源资源分为两大类14个主类67个亚类。

4:国家质量监督检验建议总局发布了《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GB/T18972——2003)国家标准,这是中国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旅游资源分类国家标准。

5:本分类体系主要依据旅游资源的性状(客观存在的状况、形态、特性、特征)将旅游资

源分为8个主类31个亚类155个基本类型三个层次。

6:国家标准旅游资源分类体系分为:地文景观、水域风光、生物景观、天象与气候景观、遗址遗迹、建筑与设施、旅游商品、人文活动。

7:其他分类方法:一,以级别和管理为依据的分类体系:国家级旅游资源;省级旅游资源;市(县级)旅游资源

二,以功能为依据的分类体系:观光游览型旅游资源;参与型旅游资源;购物型旅游资源;保健型旅游资源;文化型旅游资源;感情型旅游资源。

三,以利用限度和生成价值为依据的分类体系:再生性旅游资源;非再生性旅游资源。

四,以开发利用变化特征为依据的分类体系:原生性旅游资源;萌生性旅游资源。

五,《风景名胜规划规范》(GB50298——1999)的分类体系 8:黄山四齐:云海;怪石;奇松;温泉 9:福建丹霞地貌景观:武夷山;泰宁金湖

10:适合漂流的河段要求具备一定的条件:第一,要求水质好,无污染;

第二,要求水流速度适中,最好是急缓相间;

第三,水的深度要适度,不能太深,否则游落

水容易出现生命危险,最好在1-2米之间;

第四,水的温度适中;

第五,河床稳定且滩、礁要少,以免在漂流过

程中出现冲撞。

11:云南的滇池和洱海属于断裂胡 12:五大连池属于堰塞湖

13:扬州的瘦西湖、无锡的太湖和杭州的西湖属于遗迹湖 14:构造型瀑布的代表:庐山香炉峰瀑布、三叠瀑布

15:冰川型瀑布代表:广西西樵山瀑布群、江西庐山的王家坡瀑布 16:云南安宁温泉享有“天下第一汤”之称

三:简答题

1:旅游资源分类的意义:

(一)系统认识了解旅游资源的方法

(二)科学调查评价旅游资源的前提

(三)合理开发利用旅游资源的基础

(四)有效保护管理旅游资源的关键 2:旅游资源分类的原则:

(一)共轭性与排他性

(二)系统性与层次性

(三)分类性与等级性

(四)实用性与操作性 3:地文景观类旅游价值及功能:

(一)美学价值:1,形态美

2,色彩美

(二)科普教育功能

(三)探险运动与康体健身运动功能

(四)文化旅游价值 4:水域风光类旅游价值与功能:

(一)具有审美功能,开展观赏旅游

(二)具有疗养功能,开展休闲健体旅游

(三)具有调节气候功能,开展度假旅游

(四)具有品茗功能,开展茶文化旅游

(五)具有娱乐功能,开展水上游乐旅游

(六)附有文化内涵,开展水文化旅游

第五章

人文旅游资源

一、人文旅游资源:是人类在社会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对游人具有旅游吸引功能,能激发旅游动机和满足旅游需求的各种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二、人文旅游资源的特征: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突出的人类文化创造;

显著的时代地域背景;

广泛的内容要素构架;

丰富的精神文化内涵。

三、人文旅游资源形成的影响因素:P117

自然环境条件;

社会经济条件;

社会文化差异;

社会政治管理。

四、人文旅游资源分布的规律(简答):

1、基于自然因素制约的自然地带性分异规律

2、基于经济因素制约的经济地域性分化规律

3、基于文化因素制约的文化圈层性分群规律

4、基于政治因素制约的政治区域性分聚规律

五、遗存年代分类:(eg会提问:陕西蓝田猿人是属于——直立人阶段遗址)

1、旧石器时代人类活动遗址:

(1)直立人阶段遗址:代表有云南元谋猿人、陕西蓝田猿人、北京猿人等;

(2)早期智人阶段遗址:——山西丁村人、湖北长阳人、广东马坝人、陕西大荔人等; (3)晚期智人阶段遗址:——北京山顶洞人、内蒙古河套人、广西柳江人等。

2、母系氏族公社时期遗址:代表性遗址如——仰韶文化、马家窑文化、河姆渡文化、马家

浜文化等。

3、父系氏族公社时期遗址:——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红山文化、良渚文化等遗址。

六、中国古代建筑的主要特点:

1、富于弹性的结构体系;中国建筑是由台基、屋身、屋顶组成。

2、美妙优雅的艺术造型;

3、整齐划一的平面布局;平面布局上,以“间”为单位组成单体建筑,再以“院”为

单元进行建筑群的组合。

4、绚丽华美的装饰风格。

七、“汉代三宫”——长乐宫、未央宫、建章宫

“唐代三宫”——大明宫、兴庆宫、太极宫

“故宫三大殿”——太和殿、保和殿、中和殿。

“三大古殿”——故宫太和殿、孔庙大成殿、岱庙天贶殿

“四大古桥”——北京卢沟桥、潮州韩江广济桥、泉州洛阳桥、赵县的赵州桥。 “三大奇石”——上海豫园“玉玲珑”、 苏州留园“冠云峰”、杭州竹素园“ 绉云峰”

八、园林:即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内,利用并改造天然山水地貌,或者人为地开辟、塑造山水地貌,结合植物的栽植和建筑的布置,形成优美的景观,构成一个供人们观赏、游憩、居住的环境。

中国古典造园的特点:P129~130(自我扩展)

1、 堆山叠石:

2、 理水造池:

3、 景观建筑:

4、 花木配置:

5、 园林小品:

中国古典园林的主要构景手法:P131~134 主景与配景;借景;对景;分景;框景;夹景;漏景;添景

九、中国帝陵的设计理念:

1、“生死如一”的基本理念;

2、“仿照国都”的建筑理念;

3、“帝王独尊”的指导思想。

十、皇帝墓的坟头分为三种形式:

1、“方上”(战国—秦汉):帝陵封土位于地宫之上,用黄土层层夯筑到一定高度,封

土顶端形成长方形或正方形的平顶,称为方上。

2、“以山为陵”(汉代):利用山的峰峦作为帝王陵墓的坟头。

3、“宝城宝顶”(明代):在地宫上修筑圆形砖城,称为“宝城”;

砖城内填土,形成高出城墙的圆顶称为“宝顶”。

十一、历史文化名城:是指那些在历史上曾经占有一定地位,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发挥过重要作用或发生过历史事件,并且保存有能够反映其历史作用的较为丰富历史文物的城市。

十二、中国的四大菜系:鲁菜

淮扬菜

川菜

粤菜

十三、名茶(茶叶)一般分为:绿茶

红茶

白茶

乌龙茶

花茶

紧压茶

绿茶:属不发酵茶,代表有——西湖龙井、太湖碧螺春、黄山毛峰茶。

乌龙茶(青茶):代表有——武夷岩茶(大红袍)、铁观音。

十四、“三大国粹”——国画、京剧、中医中药。 十

五、“三大瓷都”—— 江西景德镇, 福建德化, 湖南 醴 陵。

十六、“中国工艺美术三长”—— 北京漆雕、江西景德镇瓷器、湖南长沙湘绣。

第六章:旅游资源调查

1. 旅游资源调查:即运用科学的方法和手段,有目的、系统地收集、记录、整理、分析和

总结旅游资源及其相关因素的信息与资料,以确定旅游资源的存量状况,并为旅游经营管理者提供客观决策依据的活动。

2. 旅游资源单体:是指可作为独立观赏或利用的旅游资源基本类型的单独个体,包括“独

立型旅游资源单体”和由同一类型的独立单体结合在一起的“集合性旅游资源单体”。

3、旅游资源调查的内容(考点大题):

(要大点知道,其他自行理解扩展即可)

一、旅游资源形成的背景条件

A. 自然条件的调查:包括对调查区自然环境概况、地质地貌要素、水体要素、气象气

候要素、土壤和动植物要素等的调查。

B. 人文环境的调查:包括调查该地的历史沿革、调查区的经济社会环境和发展水平、

制度措施、法制环境,以及交通、邮政通信、供水、文化医疗卫生等基础条件,同时还应调查当地的旅游业发展水平和当地居民对发展旅游业的态度。

C. 环境质量调查:调查影响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的环境保护情况,包括工矿企业生产、

生活、服务等人为因素造成的大气、水体、土壤、噪音污染情况和治理程度,以及自然灾害、传染病、放射性物质、易燃易爆物质等旅游安全状况。

二、旅游资源本体的调查

即对旅游资源的类型、特征、成因、级别、规模、组合结构等基本情况进行调查,并提供调查区的旅游资源分布图、照片、录像及其他有关资料,以及与主要旅游资源有关的重大历史事件、名人活动、文艺作品等。

三、旅游开发条件及开发现状的调查

A. 旅游要素调查:衣、食、住、行、购、娱。 B. 客源市场的调查:形成客源的层面范围和大致数量,产生客源的积极和不利的因素。 C. 临近资源及区域间资源的相互关系:包括自然与人文旅游资源的结合和互补情况, 要素的组合及协调性,景观的集聚程度等。

第七章 旅游资源评价

一、名解:

1、 旅游资源评价:指在旅游资源调查基础上进行深层次研究工作,是从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旅游资源及取得最大社会经济效益的角度开发,采取一定方法,对一定区域内旅游资源本身价值及外部开发条件等进行综合评判和鉴定的过程。

二、填空或单选

1、评价原则:系统性、科学性、市场化、效益兼顾、客观实际与发展相结合、定性与定量相结合

2、卢云亭的“三三六”评价体系:即“三大价值”“三大效益”“六大开发条件”

“三大价值”指旅游资源的历史文化价值、艺术观赏价值、科学考察价值

“三大效益”指旅游资源开发之后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

“六大开发条件”指旅游资源所在地的地理位置和交通条件、景象地域组合条件、旅游环境容量、旅游客源市场、投资能力、施工难易程度等六个方面

3、黄辉实的“六字七标准”评价法:

“六字”:美、古、名、特、奇、用 “七个标准”:季节性、污染状况、联系性、可进入性、基础结构、社会经济环境、市场

三、论述:(仅供参考)

1、 旅游资源评价的内容 第五章 旅游资源价值评价

a) 自身特色:旅游资源特色就是旅游资源的“与众不同” “唯我独尊”“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

b) 美学观赏价值:包括形态美,形式美,色彩美,韵律美,动态美、意境美 c) 历史文化价值:包括重大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及其遗存文物古迹的数量与质量有关,且与一个名族或国家的历史文化传统有着密切联系;还包括且本身所具有的历史文化内涵

d) 科学考察价值:主要指旅游资源是否具有某种科学研究功能

e) 经济社会价值:指旅游资源开发利用后可能带来的经济收入和经济效益

f) 旅游功能:是个旅游资源可供开发利用、能够满足开展某种旅游需求的特殊功能

g) 规模与组织状况:只有在一定区域内,旅游资源密度较大、类型丰富、搭配协调,形成一定规模的旅游资源具有较高的旅游价值

第六章 旅游资源环境评价

a) 旅游资源的自然环境:包括旅游资源所在地的地质地貌、气象气候等,直接影响旅游资源的质量与品位,决定旅游开发效益

b) 旅游资源的经济环境:指能够满足游客开展旅游活动的一切外部经济条件 c) 旅游资源的社会环境:指旅游资源所在地的政治局势、社会治安、医疗保健等 d) 旅游资源的环境容量:在一定时间条件下,一定旅游资源的空间范围内所能开展旅游活动的容量能力,超过旅游容量,旅游活动就会受到影响,资源及其环境就会受到破坏

第七章 旅游资源开发条件评价

a) 开发现状:结合调查的现有场地现状,总结优势和不足,为后续开发的基础和条件

b) 区位条件:主要考虑旅游资源所在地的地理位置,交通条件及周边旅游区的关系

c) 客源条件:客观评价旅游地的现状,结合旅游季节变化的差异,针对性进行规划

d) 投资条件:充分各种引资渠道,改善投资条件,更好地促进地域旅游发展 e) 施工条件:根据工程大小及难易程度,权衡经济效益,进行合理评价

第八章 旅游资源开发原理

一、名解

1、旅游资源开发:指在旅游资源调查和评价的基础上,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发展旅游业为目的,有组织有计划地对旅游资源加以利用,发挥、改善和提高旅游资源对旅游者吸引力的综合性技术经济工程。

二、填空或单选

1、旅游资源开发的原则:开发特色性原则,市场导向性原则,资源保护性原则,发展综合性原则

三、简答(仅供参考)

1、旅游资源开发原则: 1) 旅游资源调查与评价

2) 开发思路、空间结构等的确定

3) 开发设计旅游产品、旅游项目与景点 4) 旅游市场分析评价与营销 5) 设计和完善旅游基础设施 6) 规划旅游交通

7) 人力资源开发和管理体制筹划

第九章

旅游资源的开发模式(论述)

一、按资源类型划分的旅游资源开发模式 ㈠自然类旅游资源开发模式:原生态少扰动模式

㈡文物古迹类旅游资源开发模式:尊重历史、展现文化开发模式 ㈢社会风情类旅游资源开发模式:参与互动、风情展现模式

㈣宗教文化旅游资源开发模式:虔诚氛围营造、宗教文化展示模式 ㈤现代人工吸引物开发模式:特色化参与互动模式

二、按投资主体划分的旅游资源开发模式 ㈠政府主导型资源开发模式 ㈡企业主导型资源开发模式 ㈢民间投资型资源开发模式 ㈣外商投资型资源开发模式

三、按发展阶段划分的旅游资源开发模式(选择) ㈠资源导向型开发模式

资源导向型开发模式是旅游资源开发的初级阶段。这个阶段主要是从资源自身出发,通过详细普查本地旅游资源,进行分类、评估和分析研究,以此为依据有什么资源便开发什么,根据资源本身进行旅游开发的模式。

优点:实施相对简单,不需要投入大量资金。 缺点:难以满足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开发出的产品市场需求可适应基本的观光旅游或其他旅游需求。

㈡市场导向型开发模式

市场导向型开发模式是根据旅游市场需求来进行旅游开发导向的模式。该模式是对市场需求的重要性的得到认识后形成的开发模式。

优点:了解市场需求,开发出的旅游产品能够很好地迎合市场需求,从而可适应旅游资源市场的需要,具有很强的生命力。

缺点:随着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总要不断更新产品,导致旅游投入相对较多。

㈢形象导向型开发模式

形象导向型开发模式是利用旅游地所形成的旅游形象来吸引旅游者的开发模式。该模式是对旅游资源开发有了整体认识后形成的。

优点:能够长远考虑,对于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具有很大意义。 缺点:开发费用较高,开发周期相对较长。

㈣综合导向型开发模式

综合导向型开发模式是旅游资源开发发展到一定水平以后的结果,主要是指旅游资源的开发模式是综合考虑资源自身的特色、市场条件、资源地形象以及区域联合开发的多个因素后,整合各种要素后所形成的旅游开发理念。

优点:综合了资源导向、市场导向和形象导向三种开发模式的优点,具有旅游资源可持续开发的一种开发模式。

四、按地域划分的旅游资源开发模式

㈠东部地区:精品开发模式 ㈡中部地区:特品开发模式 ㈢西部地区:极品开发模式

五、按资源、区位和经济条件综合划分的开发模式(重点) ㈠价值高,区位优,经济条件好:全方位开发模式

这类旅游资源地自身价值高,地理区位优越,拥有良好的发展旅游业的经济社会条件,资源、区位、经济发展水平优势明显

㈡价值高,区位一般,经济条件差:重点开发模式

这类旅游资源地资源丰富,且价值高,对游客的吸引力强,但地理区位一般,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较差

㈢价值高,区位、经济条件差:特色开发模式

这类旅游资源地资源价值高,往往带有很强的神秘色彩,对旅游者有很强的吸引力,但由于地理位置偏僻,交通条件差,旅游者的可进入性差;加之地方经济落后,导致旅游资源开发成本加大

㈣价值低,区位好,经济条件好:参与性游乐开发模式

这类旅游资源地区位条件和区域经济发展水平较好,具有发展旅游业的社会经济基础,但缺少高品位的旅游资源,旅游开发时就要充分利用区位优势和经济优势去弥补资源贫乏的劣势,选择适应市场需求的项目

㈤价值、区位、经济条件都一般:稀有性开发模式

这类旅游资源地既无明显优势,也无严重不足,资源价值、地理区位、当地经济发展水平都属于中间状态

第十一章

名词解释

可行性分析:又被称作可行性研究,它是通过对项目的主要内容和配套条件,,从技术、经济、工程等方面进行调查研究和分析比较,并对项目建成以后可能取得的财务,经济效益及 8

社会环境影响进行预测,从而提出该项目是否值得投资和如何进行建设的意见,为该项目决策提供依据的一种综合性的系统分析方法。 简答题

旅游资源行政管理的主要内容:

(一) 旅游资源的调查与评价管理

(二) 旅游资源的开发规划与管理

(三) 旅游资源的所有权和使用权管理

(四) 旅游资源开发的财政和税收等管理

(五) 旅游资源开发的资产管理

(六) 旅游资源开发和经营的监督管理

第十二章

填空题

旅游开发中利益相关者的构成:经营者、游客、社区居民

第十三章

(此两章为论述题,自由发挥为主)

一、旅游资源与环境保护

意义:1.旅游资源与环境保护是维护期永续利用的关键;2„„是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保证;3„„是保持生态平衡的需要;

理论基础:可持续发展理论、生态与景观生态学理论、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理论、制度与法律控制理论、生态伦理学理论

原则:科学性、优先性、效益性、系统性

二、开发问题

环境污染、景观破坏、生态失衡、资源浪费 自然资源:1.自然因素—突发灾害、风化侵蚀

2.人类活动—缺乏科学规划、人类生产活动、生态意识缺陷、不当的旅游行为、开发建设不当

3.体制不顺—管理体制不顺,组织不健全、旅游区环境保护法规不明确、环境保护投入不足

人文资源:自然因素对人文旅游资源的破坏、盲目开发建设破坏了人文旅游资源的价值、旅游活动带来环境压力和破坏、修复不当影响原有风貌、其他影响因素

三.资源保护

对策:1.坚持功能分区利用,科学确定环境容量 2.重视科学研究,合理编制规划 3.健全管理体制,协调各方步调 4.跨学科、跨领域交流与合作,实施旅游资源的恢复与修复

保护措施:1.以法为纲,实施旅游资源与环境保护的行政干预 2.重视旅游活动的管理和引导

3.利用经济政策手段,建立旅游资源资金保障机制 4.运用科技手段,加强旅游环境监测 5.积极发展低碳旅游,降低旅游对环境的影响

第十四章

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可持续性、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利用)

资源可持续发展原则:预防、注重旅游规划、整体保护、特别区域特别保护、保障公众参与 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趋势和实现途径

1. 更新思想观念,使全社会树立新的旅游发展观 2. 采取有效措施,促进旅游资源和环境的保护 3. 重视科技创新,为旅游客持续发展提供科技支撑 4. 加强人才培养,建设高素质旅游专业人才队伍 5. 扩大对外开放,开展旅游可持续发展国际合作

第二篇:人力资源开发管理的现状及途径

人力资源开发管理的现状及途径免费文秘网免费公文网

人力资源开发管理的现状及途径2010-06-29 18:58:27免费文秘网免费公文网人力资源开发管理的现状及途径人力资源开发管理的现状及途径(2)当前,我国实行以人为本的人本管理模式,就是要重视人才、发现人才、培养人才、使用人才、形成人尽其才的良好机制,全面调动干部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发展生产力,提高劳动效率,推动各项工作健康发展。农发行肩负着支持“三农”服务的重任,能否按照中央“稳粮、增收、强基础、重民生”的要求,充分发挥在农村金融中的骨干和支柱作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员工的综合素质、管理水平和岗位适应能力,实现人力资源开

发与管理向科学化转变显得尤为重要。结合农发行保康县支行员工素质现状,笔者就如何科学开发人力资源问题,略抒己见。

一、人力资源管理现状

(一)人力资源数量与结构欠缺并存。保康县支行现有干部职工15人,从用工性质上看,正式职工11人,占总人数的%,社会化用工1人,占比%,临时工3人,占比20%。从文化程度看,大专以上文化程度8人,占比53%,中专文化程度3人,占比20%,高中文化程度3人,占比20%,初中以下文化程度1人,占比7%。从专业职称结构看,中师以上职称的2人,占比%,助师职称的6人,占比40%,其中:助理会计师5人,助理经济师2人。没有取得职称资格的7人,占%。从政治面貌看,党员8人,非党员7人。从人员分布情况看,管理干部2人,客户服务部门4人,会计结算部门5人,办公室综合保卫1人,文印打字及档案管理1人,司机1人。从

年龄结构看,50岁以上4人,占比27%,40岁至50岁的5人,占比33%,30岁至40岁的4人,占比27%,30岁以下的2人,占比13%。从业务素质上看,行业分析,调查评估的高素质人才和信息技术人才比较匮乏。从保康县支行员工的基本情况分析,员工素质参差不齐,复合型人才少,知识水平较低,岗位适应能力欠缺,人才数量的不足和层次结构上的失衡,造成人员总量与人才短缺的现象并存。

(二)人力资源开发与新业务发展不同步。随着新业务的不断拓展,基层行人员减少,年龄老化,知识退化已成为制约业务发展的瓶颈。2006年农发行成立以来,保康县支行没有新进一个大学生,只进了1个转业军人和新招了1个社会化用工人员,但退休和内退人员已达6人。人力资源开发的滞后,将直接影响基层行业务的全面发展。目前,该行信贷规模为18819万元,客户数量达到24家,分别比三年前翻了几番,业务

量大幅增加,可人员数量反而减少,贷后管理难度已日益凸显,难免不出现因贷后管理不到位,而增加贷款风险,迫切需要人力资源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三)人力资源利用与现代银行管理有差距。当前,基层农发行人力资源利用与现代银行管理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主要体现在:一是专业技术职称与专业知识存在较大的反差。该行具有专业技术职称的人员,基本上是1993年前农行系统内评定取得的,专业单一,专业知识面狭窄,专业技术水平与所取得的职称有一定差距。二是专业素质与业务发展要求不适应,既懂财会又通信贷的复合型人才几乎没有。三是员工的科技运用能力与科技产品普遍运用不适应,能熟练运用计算机操作人员较少,工作效率普遍低下。

(四)人力资源管理与激励机制不对接。人是第一生产力,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人的需求是复杂的、不断变化的,充分调动员工的主观能动性成为人力资

源管理的基本目标之一。激励是建立在人们需求的基础之上,长期以来,农发行还没有完全建立起符合现代企业要求,以岗定责、以岗定薪、按绩考核的薪酬制度,收入分配还没有真正体现出岗位性质、劳动量、工作质量的差异,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的不良现象依然存在,缺乏积极有效的激励机制,还不同程度的存在对人才不够重视的问题,挖掘内部人才潜力有待提高。

二、人力资源开发的途径

(一)构建科学的人力资源发展规划。一是人事部门要根据各部门人力资源状况,制定短、中期相结合的人力资源需求规划,建立人才信息库,定期记录各类人才身体状况、工作特长,突出业绩等基本情况,包括各个层次所需人才数量,素质要求,设计人才资源供给方案,充分利用现有人才资源,减少人力资源浪费。二是整合内部机构设置。基层行要以业务发展为中心,打破常规的组织形式和权责分工,优化组合内设机构,

尽量满足业务部门人才需求,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二)建立有效的绩效考核体系。要建立以创造价值为导向的绩效管理考核体系,提高员工工作效率,增强员工的事业心和责任心,最大限度的调动员工的工作热情。实行按岗位定酬,按责任定酬,按业绩定酬的薪酬分配办法。要求全员参与,共同制订绩效考核方案,以客观、真实、公平、公正的态度让员工了解方案步骤、内容和方法。要科学、合理量化设置考核指标,针对不同的工作岗位和性质以及人员素质设计不同的指标,既要注重目标的分解下达与实际完成能力,又要避免量化分解不当造成目标完成差距。要客观公正,严格考核兑现,防止走过场,流于形式。同时,要

第三篇: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试题及答案

一、 选择题。

1. 在人力资源相关的概念中,( A )代表的内涵范围最大。P

4A、人口资源B、人力资源C、人才资源D、人力资本

2. 沙因等人认为,在大千世界,人各有异,不能简单地归结为一两种,因此他们提出了( D )假设。P79

A、经纪人B、社会人C、自动人D、复杂人

3.人的主体是人作为活动主体在客体作用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 C)、自主性与自为性。P87

A、时效性B、投资性C、能动性D、无限性

4.开发( B )潜能是人力资源开发的核心。P1

51A、精神B、智力C、学习D、认知

5.( C )是人力资源开发的关键措施P17

5A、学校教育B、家庭教育C、职业教育D、社会教育

6.在人力资源供给预测时,通过找出过去人事变动的规律,以此来推测未来人事变动趋势,此种方法称为( B)P207

A、人力资源现状规划法B.马尔可夫法C.分合性预测法D.回归分析法

7.(A) 是美国著名的兰德公司首先提出的,它是专家们对影响组织某一领域发展的看法达成一致意见的一种预测方法。P208

A、德尔菲法B、分合性预测法C、马尔可夫法D.回归分析法

8.以下关于人口资源、人力资源和人才资源的关系正确的是( D )P

4A.人口资源 > 人才资源 > 人力资源B.人力资源 > 人口资源 > 人才资源

C.人才资源 > 人口资源 > 人力资源D.人口资源 > 人力资源 > 人才资源

9.下列哪项是传统人事管理的特点( A )P2

3A.把员工看成被管理、被处置的对象

C.管理活动重视培训开发B.视员工为第一资源的管理视角D.组织和员工利益共同实现的管理目的

10.下列哪项是现代人力资源资源管理的特点( C )P2

4A.管理目的是组织短期目标的实现B.以事为中心的管理模式

C.在管理方法上具有系统性D.战术性、分散性的管理性质

11.( C )有一句名言:“成器不课不用,不试不藏”。P6

4A、孔子B、孟子C、管仲D、老子

12.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被誉为“科学管理之父”的( B )提出了科学管理理论。P7

2A.亨利·法约尔 B.泰罗C.麦格雷戈D.沙因

13.行为科学管理理论的人性假设是美国管理学家梅奥在霍桑试验的基础上提出的(B)。 P7

4A.经济人B.社会人C.复杂人D.自动人

14.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排列正确的是( B )P76

A.生理的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

B.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

C.自我实现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尊的重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生理的需要

D.自我实现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安全的需要——生理的需要

15.以下属于“自动人假设”观点的是( A )P77

A.人具有可以开发的巨大潜力B.人总是力图用最小的投入取得满意的报酬

C.人总是被动地在组织的操纵、控制下工作D.人的需要的表现形式是复杂的

16.马克思与恩格斯的人性论认为,人具有自然属性、社会属性与( A )这三种一般属性。 P8

3A.精神属性B.本质属性C.主体属性D.基本属性

17.人力资本理论是由( A )首创,他成为西方经济学界公认的人力资本理论之父。P119

A、西奥多•舒尔兹B、加里·贝克尔C、爱德华·丹尼森D、亚当·斯密

18.人力资源的( B )乃是该资源被用于其他经济活动中所能创造的最大价值。P249

A.社会成本B.机会成本C.财务成本D.教育成本

19.人力资源流动的影响因素不包括( B )。P26

4A.个人因素B.竞争因素C.职业因素D.环境因素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6小题,每小题2分,共12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五个备选项中至少有两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少选或未选均无分。

1.现实的人力资源数量包括( ABCD )。P1

2A.适龄就业人口B.未成年就业人口C.老年就业人口D.求业人口E.家务劳动人口

2.以下不属于“社会人假设”观点的是( BCE )P7

5A.人的工作积极性主要是由社会性需要引起B.人总是力图用最小的投入取得满意的报酬

C.人总是被动地在组织的操纵、控制下工作D.非正式组织是影响组织成员行为的一种潜在力量

E.人可以依自己的动机、能力及工作性质对不同管理方式作出不同反应

3.以下哪些方法是人力资源需求预测的方法(ACDE)?P208

A.人力资源现状规划法B.马尔可夫分析法C.分合性预测法D.回归分析法E.德尔菲法

4.当供给大于需求时,可采取的调节方法和措施是(BDE)。P21

2A.扩大企业规模B.永久性裁减或辞退职工C.延长工作时间D.劳动力转移E.允许提前退休

5.人力资源配置必须遵循的原则是( ABCD )。P246

A.充分就业B.合理使用C.良性结构D.提高效益E. 行政配置

6.人力资源市场的构成要素包括( ABCDE )。P2

54A.劳动力B.用人单位C.人力资源市场D.价格E.供求关系

三、名词解释(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4分,共16分)

1.人力资源:是指在企业或组织内具有劳动能力的人的总称,这种能力体现在每个劳动者的体力与智力的综合水平上,并以劳动者群体的整体数量与质量表现出来。 P

32.人力资源管理:是企业或组织为提高工作效率,实现组织目标,运用科学的原则与艺术的方法,对组织中的人力资源从预测、规划、招聘、选拔、录用、培训、使用到升迁、调动、考核、奖惩、工资、福利等方面进行的计划、组织、指挥、协调与控制的活动。P2

33.创造力:是综合运用体力、智力和其他多种能力,以探求新思想、想出新办法、构建新理论、做出新成绩为目的的高层次的实践活动能力。P1

514.人力资本投资:是指投入到劳动者身上的,能提高劳动者知识与技能,并能影响劳动者未来货币收入和物资收入的各种投入。P219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5分,共25分)

1.简述行为科学管理理论的主要管理方式。P7

5答:行为科学管理理论的主要管理方式有下列特点(1分):(1)注重满足组织成员的社会性需要(1分);

(2)努力形成融洽的人际关系(1分);(3)因势利导做好非正式组织工作(1分);(4)提高组织管理者的素质。(1分)

2.简述舒尔茨的人力资本理论的主要内容。P120-12

2答:人力资本,就是体现在劳动者身上的,以劳动者的知识与技能表现出来的资本。(1分)

舒尔茨人力资本理论主要内容包括:(1)人力资本在经济增长中的重要作用大于物质资本的作用(1分);(2)人力资本的核心是提高人口质量,教育投资是人力投资的主要部分(1分);(3)教育投资应以市场供求关系为依据,以人力价格的浮动为衡量符号(1分);(4)摆脱一国贫困状况的关键是加大人力资本投资,提高人口质量(1分)。

3.简述人力资源开发的总体目标和具体目标。 P1

46、149

答:人力资源开发的总体目标是促进人的发展,提高国民素质,推动社会进步,最终达到促进人与社会协调发展。(3分)

具体目标主要是:发掘人的潜能,提高人的使用价值,增强人的主体性。(2分)

4.制定人力资源规划的基本程序有那些?P201-20

3答:基本程序包括:(1)收集信息,包括外部信息和内部信息(1.5分);(2)预测供求,包括预测供给和预测需求(1.5分);(3)制定规划(1分);(4)规划的贯彻执行(1分)。

5.简述人力资源配置的特点。P250-2

51答:配置的特点是:(1)人力资源配置的对象是“活”的资源(1分);(2)人力资源配置利率高、风险大(1分);(3)人力资源配置复杂缓慢、收益隐蔽(1分);(4)人力资源配置是生产与消费的辩证统一(1分);

(五)人力资源配置要坚持科学原则和伦理原则的统一(1分)。

五、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1.为什么通用性在职培训中企业一般不会支付工人的培训成本而特殊性在职培训中一般由企业支付培训成本,试对此进行分析。

答:通用性在职培训的成本是由工人而不是不是企业支付的。其原因在于经过培训使工人技能得到提高的收益由工人自己来获得,而且这种培训所获得的技能可以转移,再加上企业在劳动力用工之间的激烈竞争,因此企业不愿意支付通用性培训的成本。(5分)

由于特殊性在职培训提高人员的技能是根据提供培训的企业所独需的,不存在竞争性市场,培训后的人员不可能去其他单位寻找工作。企业不会担心自己提供了培训费用而在将来蒙受职工“跳槽”的损失。因此企业愿意支付特殊性培训的成本。(5分)

2.试分析人力资源流动的合理性何在?

答:人力资源的合理流动,是指流动后能产生良好的效益(1分)。决定人力资源流动与否关键在于流动后能否产生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1分)。

(1)人力资源流动的合理性取决于流动产生的积极效应,起码应包括以下几点:一是人力资源流动可以促进人力资源结构的优化;二是人力资源流动对人力资源布局有明显的促进作用;三是人力资源的流动符合国家对人力资源配置和开发的基本方向,有利于人力资源发展的战略要求。(4分)

(2)人力资源流动的合理性与流动代价直接有关,代价较低,合理性较好。(2分)

(3)人力资源流动的合理性表现在能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2分)

第四篇:试论国土资源档案信息的管理及开发利用

国土资源信息的开发与利用关系到企业的发展与国家的经济建设,对于地域规划的科学性奠定重要信息支持,而要想做好国土资源档案信息管理工作不仅要从前期的信息收集归纳开始,更应当做好后期的整理、分析、鉴定以及保管检索等环节。随着当前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国土资源档案信息管理的重点逐渐从以往的整理与保管?D移至开发利用及创新管理方面,这对于现阶段国土资源档案信息管理及开发利用就提出了更为严格的要求。

国土资源档案的相关特征分析

档案信息内容全面、相互交叉。由于我国国土资源众多,幅员辽阔,从而使得国土资源档案的类型也十分多样,其中不仅有综合类档案,更有矿产资源储量、资源规划、地质环境管理以及地籍管理等多种类型的档案,依据门类可将国土资源档案划分为会计类、科技类以及文书类等;依据载体的不同则可以划分为电子类、音像类以及实物类。不同门类的档案之间呈现出相互交织、兼容的状态,且在内容方面呈现出极为丰富全面的特征。例如,关于建设用地项目的国土资源档案,其中同样包括征地协议以及用地申请等文书类的档案,构图资源档案不单单可以经济建设和国土资源开发利用的关系体现出来,更能够从中总结教训与经验,是极为珍贵的信息资料。

档案信息的形成具有长期的动态化特征。我国国土资源涉及十分广泛的内容,这也使得国土资源管理变得十分复杂而系统,这种档案信息都具有十分显著的周期性特点。因此,需要在长时间的积累与整理分析后,档案信息资料才能更好地为经济建设服务,也才能将突显出社会发展的系统性和完整性。由于受到自然环境因素以及人类活动因素的综合影响,我国国土资源的质量、权属以及数量等常常会发生一定的变化,而这种变化是无规律可循的,此时要想保证国土资源档案管理工作的实效性、科学性,则必须在长时间内实行动态化的跟踪管理,这就使得我国的国土资源档案信息的形成须有长期的动态化特征。

档案信息利用共享性及保密性。国土资源档案信息包括的内容极为广泛而全面,其中一些国土资源档案信息涉及到国家的安全和利益,其属于战略性资源,无论是在内容还是形式方面,对于国家战略性决策的执行都具有极为重要的参考价值。所以,切实保障国土资源档案的完整性和安全性是国家档案管理工作人员不得不遵守的职责与义务。此外,档案信息的使用不仅十分注重安全性,其同样具有共享性与交流性,同时通过数字化信息服务平台等载体,进一步提高档案信息的利用效率。

国土资源档案信息的管理及开发利用对策

借助现代化信息技术,提升档案信息资源的管理及利用水平。当前,随着计算机及各类信息化技术的快速发展,其在档案信息资源管理与开发利用中的应用逐渐变得广泛。很多的档案所及档案馆人员都将计算机等信息技术应用到档案管理与开发利用工作中,且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为此,可以尝试增加对国土资源档案信息管理工作中的信息化程度,运用现代化计算机技术为档案信息的开发利用提供配套的机械和复印设备,利于实现档案管理与开发利用的现代化水平。档案信息资源建设的模式也要朝着信息化方向转变,进一步强化国土资源档案信息的信息化建设,将各类载体以不同的表现方式将档案信息转变为相应的数字信息,实现档案信息传输的自动化与智能化。此外,还可以加强在档案信息资源开发与管理方面的媒体建设,构建并完善档案信息数据库网管系统,并开通档案信息咨询服务、档案信息网络传输以及检索等服务,实现档案信息的全面开发与利用。除此之外,对于部分档案信息可公开发布,强化对国土资源档案信息的指导与宣传力度。

提升国土资源档案编研水平,创新档案信息的管理与利用。国土资源档案编研指的是将档案中包含的信息从原本的静态转变为动态化的过程,从以往的传统服务转变为当前的现代服务。利用“国土档案基础资源一档案信息半成品一档案信息成品”这一转变过程为社会提供更好的档案服务,为相关的档案信息资源使用者提供更加直观、便捷的信息,使其大大提升了档案资源管理与开发的工作效率。国土资源档案信息的编研对于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与使用有重要意义。这要求相关的工作人员积极参与到国土资源信息整合与规划的相关活动中,对不同档案管理与开发的要求进行充分了解,从而对编研的项目进行确定,才能开展更有社会价值的编研工作。

强化档案管理人员的产业意识,为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开拓市场。在当前信息时代与知识经济的大环境中,档案资源信息的共享及市场化逐渐成为主流趋势。因此,应当围绕国土档案信息资源共享为核心,增强国土资源档案管理人员的服务意识与产业意识,并增加横向合作与联系,冲破以往的图书、文献、情报、档案自行其事的局面,实现档案资源的共享化、一体化管理。同时,还应当国土资源信息的整理、分析以及利用等各个环节都并入社会信息系统之中,实现不同档案类型之间的优势互补。此外,由于国土资源档案信息是相关管理者和研究者的智慧结晶,其本质上属于一种无形的资产。因此,在提供相关服务时,有必要在遵循《档案法》的基础上收取相应的费用,使国土资源档案信息产生相应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如果能将国土资源档案信息的管理与开发与市场有效结合起来,对于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政府科学决策以及社会快速进步无疑有重要意义。

国土资源档案信息管理在整个国土资源管理工作中占据重要地位,相关部门应当予以足够重视,并切实做好国土资源档案信息的管理与开发利用工作,可以全面借助现代化信息技术加强国土资源档案信息化建设,增强档案管理人员服务意识,将国土资源档案信息管理与开发利用与市场发展相结合,进而促进国土资源档案事业的稳定、快速发展,使其为区域经济建设以及决策制定发挥实际价值。

(作者单位福建省霞浦县国土资源局)

第五篇:浅谈电力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及开发的问题与对策

【摘要】着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发展,信息社会和知识经济时代的日益迫近,人力资源已经成为社会的第一资源,人力资本已成为社会发展的核心资本。

【关键词】电力企业;人力资源;绩效考核

网络时代,人力资源管理及开发已经成为企业管理的核心,如何建立有效的人力资源开发与激励机制,是电力企业面临的一个现实而紧迫的问题。

一、电力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及开发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估算,目前国有企业冗员比例至少已达 20~30%,实际情况甚至更高。国有电力企业恐怕不会例外,而最可怕的还是大量存在的“隐性失业”现象。面对WTO和电力新技术、新设备的大量涌现,供电企业员工因自身素质所限难以达到新要求,势必出现非专业性、缺乏技术专长的岗位存在富余,而专业人员和优秀管理人员则存在着短缺。 存在企业的人员富余与资产闲置的矛盾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本质要求是通过市场实现资源优化配置,通过资产优化达到劳动力配置优化。然而,电力企业目前的现状是:部分资产结构僵化、运转不灵,甚至闲置,不能发挥出应有的作用,资产闲置多,劳动力富余自然也多,它们互为因果,形成了恶性循环。 存在在职员工富余与计划外用工太多的矛盾计划外临时工是计划经济的产物。如果说企业没有富余人员,大量使用临时工是最经济的手段,而电力企业内部既存在着相当数量的富余人员,却又有相当数量的临时工与之并存,显然不经济、不正常。比如:环境好、工作轻松的岗位存在着富余,而苦、重、脏、累岗位由于人员短缺又大量使用计划外用工。这种并存的局面导致企业出现了动口不动手的“贵族”工人,甚至是“工头”,人浮于事,严重影响着企业高效率、快节奏的发展。 一线员工短缺与

二、三线员工富余的矛盾企业存在着的“一线紧、二线臃、三线松”的问题不能从根本上得到扼制,也是产生冗员现象的原因之一。目前的供电企业,管理部门多、管理人员多,且职能交叉,效率不高,而一线员工吃紧,技术人才缺乏,若不能在现有劳动力基础上平衡调剂解决这个问题,革除弊端,“减员增效”就难以落到实处。

二、电力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及开发中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

传统人事管理体制束缚了管理者的手脚。 目前,我国的电力企业对员工的管理仍然是以身份管理为核心,主要表现为:一是员工身份分为“干部”或是“工人”,且是“先天的”,在进入企业前就由相应的“资格”决定了。二是员工身份分为“主业员工”或是“招聘员工”,在相同岗位上做相同事其工资待遇却不一样。这种将没有本质区别的劳动力人为分割为不同类型人员的现象不利于人力资源的整体开发、管理,不利于调动全员的积极性。

传统观念束缚了电力企业的人力资源开发。 对人力资源和人力资源管理及开发的重要性认识不够,没有树立正确的人力资源及人力人力资源管理及开发的观念。它们并不是真正懂得搞好企业文化建设也是提高职工文化品位和综合素质,开发人力资源、提升企业形象的有效途径。搞好企业文化建设,将电力企业办成一个学习型、创新型的企业,就会在企业内部,产生一种精神振奋、朝气蓬勃、开拓进取的良好风气,激发组织成员的创造热情,从而形成一种激励环境和激励机制,使人力资发挥潜力,为企业经营管理产生积极的效应和内在动力。传统的考核方式影响了员工的工作积极性。缺乏科学的绩效评估体系。

三、新形势下加强电力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及开发的主要对策

⑴、树立现代人力资源管理及开发理念

?D变传统人事管理观念,树立现代人力资源管理及开发理念,是加强电力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及开发的重要途径和手段,也是一种前提性的对策。为此,在企业发展实践中严格遵循以下基本原理开展人力资源管理及开发。

⑵、系统优化原理。人力资源系统经过组织、协调、运行、控制,使其整体功能获得最优绩效的理论。在这方面,表现得最为简单的就是有关企业组织架构的设计,这便是人力资源部门为满足系统优化而进行的战略性人力资源调整。

⑶、能级对应原理。不同能力的人,其在企业中的责、权、利应有差别,合适的人放到合适的位置上。这便是我们通常进行的职位分类工作,在职位分类完成之后,一个系统的人力资源部门还需要进行的是工作分析。期间,工作分析提供了用谁做、做什么、何时做、在什么地方做、怎么做、为什么要做、为谁做的信息,从而形成职位描述等相关的文件。

⑷、系统动力原理。通过一定的方式激发人的工作热情,包括物质动力(物质的奖罚)、精神动力(成就感与挫折感、危机意识)。这个就是我们常讲的绩效考核机制,从X理论到Y理论到现代的人本管理理念,无不是为最大限度发挥人员潜能而发展的,至于本原理如何运用,将在后续文章中进行专门的研讨。

⑸、反馈控制原理。人力资源管理及开发中的各个环节是相互关联的,形成一个反馈环,某一环节发生变化都会产生连锁性反应。这个原理的利用便在于如何建立企业内部的沟通机制,比如说组织进行内部员工满意度调查,这便是一件上到企业最高领导、下到基层员工的一个全面的工作信息沟通过程,通过这个沟通过程,可以系统做出公司宏观发展战略、经营管理理念、各项规章制度、组织管理和企业文化等方面的评价。

建立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选人用人制度。选人用人是搞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及开发的第一关,只有建立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选人用人制度,并通过实实在在的实施,选拔和使用到与所需岗位相匹配的优秀人才,才能为诸如薪酬待遇、培训发展等其它人力资源管理及开发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公开就是对于所需要的人才,既要善于内部的公开选拔任用,又要敢于面向社会公开招聘。在内部选拔时,不仅要看到人才已有的成绩和经验,更要看到他的基本素质、发展潜力和培养价值。面向社会公开招聘时,要拓宽用人渠道,敢于打破单位、行业、地区界限,增加透明度,为各类不同的人才提供和创造发展机遇。

员工能力与岗位要求相匹配,就是指一个人的知识、专业、能力、经验、特长与兴趣均与其所在岗位所需的知识、专业、能力、经验、特长相适应,使员工个人能在该岗位上获得知识才能的极大发挥并感到愉快。同时,使该岗位的职责能够充分履行而与上下配合协调,使企业整体获得最大效益。通常,岗位匹配有以下几种情况:一是员工能力与岗位要求一致,留住人才的可能性大。二是员工能力大于岗位要求,人才流失的可能性最大。三是员工能力小于岗位要求,被动离岗的可能性最大。四是员工能力略小(大)于岗位要求,培训后,人才保留的可能性大。

建立科学、公正、公开的绩效考核制度, 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及开发中,绩效考核是对企业员工劳动付出的一种反馈,同时也是支付薪酬的重要依据。绩效考核通常是指从企业的经营目标出发,用一套系统的、规范的程序和方法对员工在电力服务工作中所表现出来的工作态度、工作能力和工作业绩等,进行以事实为依据的评价,并使评价以及评价之后的人力资源管理及开发有助于企业经营目标和员工个人发展目标的实现。基于此,在实施考核中就必须要有一套能够反映岗位特点和本人(或科室)实绩的科学的考核标准,同时在实施考核中做到公正操作,对事不对人,并能将考核结果面向所有的被考核者公开,并及时做好反馈沟通工作。

四、结束语

电力企业的内外部环境近年来发生了急剧的变化,由此引起了竞争的加剧、企业内知识员工的增加以及企业内部提升机会的减少等新的问题。如何提高电力企业的人力资源开发和利用效率需要更多地从传统体制和管理学、经济学等领域进行综合探索,才能更好地促使电力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及开发进行更加深入的改进,以适应我国电力企业在新形势下的发展需求。

参考文献:

[1]刘延晖.浅谈电力企业人力资源的开发与管理[J].人力资源管理及开发,2010,10.

[2]颜雪春.为电力企业找到合适的人才[J].中国电子商务,2010,08.

[3]许庆芳.电力企业人力资源问题研究[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9,04.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励志奖学金获讲感言下一篇:六一儿童节营销策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