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大学生的科普教育

2022-09-11

科学技术普及工作是普及科学知识、提高全民素质的关键措施。科学素质是公民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 公民科学素质水平低下, 已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瓶颈之一。高等学校培养的大学生是我国科学发展与技术进步的主力军。大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和科技创新能力决定着科技发展的后劲, 决定着国家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关系到国家的未来和希望。因此, 着力开展大学生科普教育, 探讨可行、有效的教育方式, 是当前科普工作的一个重要内容。

1 开展大学生科普教育的意义

大学生科普教育是推进全民科普工作的重要环节。大学生们即将走向社会, 扮演各种社会进步的重要角色, 因此, 在大学教育中根植科学思想、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与传授专业知识一样显得尤为重要。高等学校培养的大学毕业生不仅自身要具备较高的科学素质, 而且作为社会精英, 应该通过各种方式影响广大民众, 促进全民素质的提高。

开展大学生科普教育研究是当前高等教育改革的需要。我国高等学校对人才的培养是按专业和学科进行的, 大学生对本专业以外的科学知识知之甚少, 或者兴趣不高。目前国家积极推进高等教育的改革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以培养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 鼓励高校进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验, 形成有利于人才成长的终身学习机制。大学通过发挥综合优势, 整合科技和人才资源, 积极开展科普教育工作, 可以使大学生在较宽领域内增加非本专业的科学知识, 了解和借鉴其他科技领域的科学方法, 增强科学意识, 提高科学能力, 从而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鼓励大学生积极参与科普实践工作, 可以丰富他们的科学知识, 了解最新科技进展, 学习和借鉴科学家成功经验, 弘扬科学精神, 提高创新意识, 培养创新能力。如果说专业教育是要把大学生培养成为“专才”, 那么通过科普实践, 大学科普教育则是要把大学生培养成为“通才”。大学教育的这两个方面的内容, 共同形成大学的“T”型知识结构模式, 成为适应大科学时代社会发展的需要、提高大学生科学素质的重要途径。

2 我国大学生科普教育现状

我国对科普专业人才的培养起步较晚, 目前主要有两种形式, 一种是通过在高校设置相关专业;一种是采用短期培训或合作交流等方式。贵阳学院从1999年以来, 创设了“科技教育”大专专业, 2005年教育部批准其创办了“科学教育”本科专业, 现已经有10所左右的重点大学设立了科技传播专业或研究中心。

大学生科技社团也可以纳入大学科普教育的组织模式和运作机制。2002年中国科技大学在全国高校率先成立首家大学生科普讲解团。组织专门培训, 培养志愿做义务讲解员的学生, 了解科普讲解的基本方法。2007年上海市开办了“首届大学生科普创作培训班”。同时“国家科普能力建设试点工作”启动, 首个“科学商店”和“青少年科技实践工作站”相继在华东师大挂牌和落户同济大学。以学生社团为组织模式及其运作机制的这两大项青少年科技实践形式, 已经作为上海市科普事业的一部分, 被上海市科委列入《上海科普“十一五”规划》。根据计划到2010年, 上海将有10所高校开设形式多样、规模不等的“科学商店”, 并且计划建设10个青少年科技实践工作站, 以形成系列化“大手拉小手”的示范项目。重庆大学开设了《大学科普》课程后诞生了诸如“重庆大学大学生波粒学会”、“大学生宇航学会”、“大学生数学学会”、“大学生生物学会”等一系列大学生科技团体。这些学生科技社团的出现, 无疑增强了大学生学习科学知识的热情、启发了大学生科学智慧, 同时也丰富了校园科普事业的发展。

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 如“挑战杯”竞赛活动等也可作为大学生科普活动的实践形式之一。这是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从2007年到2010年, 国家安排1.5亿元专项资金用于资助15, 000个创新性实验项目, 资助在校大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和创新性实验。这是教育部第一次在国家层面上实施的、直接面向大学生立项的创新训练项目, 是为国家培养跨世纪的创新人才, 并日渐成为我国培养大学生自主创新能力和展示主办高校所在地区社会经济与高等教育发展水平的重要平台。

3 大学生科普教育存在的问题

我国高校科普工作还处在刚刚起步阶段。科普宣传在形式上往往比较单一, 有的只是在街头摆一个摊, 拉一条横幅, 挂几块展板, 或者散发一些宣传材料。在时间上难以持之以恒, 有的搞一个“科普周”, 甚至某一专题日, 热闹一阵子后就销声匿迹。在内容上涉及的知识面较窄, 涉及的学科深度不够。组织和参与人数较少, 没有发动广大师生共同参与, 受众人数有限, 对象覆盖面小。科普基地的建设更是不够理想, 无论是基地的数量, 还是基地的质量都有待加强。科普的热情没有充分激发出来。没有将高校大学生纳入科普教育重点人群之列。

20世纪80年代, 著名科学家钱学森教授就倡导:大学生毕业时除了完成一篇毕业论文外, 还应完成一篇科普文章。研究生应该完成两个版本的硕士或博士毕业论文, 一个是专业版本, 另一个是科普版本。可惜的是, 这一倡议至今基本没有被采纳。我国高等教育存在着过细、过窄的专业化人才培养趋势, 很多大学生仅满足于学习课本上的知识或者本专业的知识储备与能力培养, 而对于科普类知识和科技类新闻兴趣不浓。高校对学生的综合测评中也看不到科普工作的地位与作用。有学者通过调查发现, 高校科普工作不受重视等是造成大学生科学精神匮缺的原因。

4 大学生科普教育的设想

如何激发大学生科普学习的热情和参与科普活动的兴趣, 是开展大学生科普工作主要需要解决的问题。高校大学生已经不再单单是科普的受众, 还是有知识、有文化的科普传播者。建议通过借鉴国外的成熟科学素质理论和先进经验, 总结我国近年来的文化素质教育实践, 建立合理的大学生科学素质评价体系和综合性科学素质培养体系。

高校应注重培养大学生科学素养, 提高科技创新精神和科学实践能力, 促进品学兼优的高校大学生科技人才持续发展。通过深化高校大学生科普教育的实践, 创新科普实践模式, 整合高校科普教育、传播资源等, 以形成良好的高校大学生科普教育氛围。通过开展系统的大学生科普教育研究, 运用灵活多样、大学生乐于参与、并具有激励作用的大学生科普教育形式, 建立包含社会评价反馈等的人才评价机制, 是解决这个问题的重要方法。

摘要:大学生科普教育是推进全民科普工作的重要环节, 开展大学生科普教育研究也是当前高等教育改革的需要。当前我国大学生科普教育得到了一定发展, 还存在着教育方式不系统、不被重视等情况, 开展大学生科普教育应以激发大学生科普学习的热情和参与科普活动的兴趣为重点。

关键词:大学生,教育,科普

参考文献

[1] 靳萍.当代大学科普发展战略研究[J].科普研究, 2009 (3) :12~17.

[2] 王宇良, 沈瑶琴, 戚敏.高校大学生科普及其研究的几点启示[J].科普研究, 2008 (6) :29~34.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解决盐品返潮结块的新思路及外排老卤的处理下一篇:煤矿瓦斯防治技术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