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反思的作用及意义

2023-02-23

第一篇:教学反思的作用及意义

中学数学教学反思的意义与作用

中学数学教学反思的意义与作用 2012-04-11 16:55 教学反思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一种有效途径,在这个活动中,教师将自己的教学活动过程作为思考对象,对自己的教学内容、行为以及由此所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教学反思过程,实际上就是教师跳出自身的圈子,通过教案极其相关活动,来批判性地解读自己,其内容是以教案为线索,涉及教师自身素质、教学过程、环境氛围和自我成长感悟的历程等。其关键要素在于目标、实施、效果三个方面。

针对目标反思 ,就是反思教案设计的既定目标是否有依据,是否合理,是否充分考虑主客观条件。

针对实施的反思,就是反思教案落实的各种条件和因素是否具备,以进一步明确自身的水平、周边的环境、各方的配合、实施的方式方法。

针对效果的反思,最主要就是检验目标是否实现。

从反思内容的呈现形式上看,教案反思是纯思考的,也可以是思考后形成文字的。我们很多教师都在教案反思后形成了书面记录,这是非常值得提倡的。很多教师在进行教学反思时,往往从自身出发,而对于学生的实际情况是否充分估计到,学生对教师的教态、导入的方式是否接受等,还没有形成系统的思考和把握,因而还不具有较强的普遍的指导意义,但是这种潜意识的、针对教学工作的反思,如果再进一步,上升到自觉的、文本的反思,其意义就非同寻常。

根据教案的使用流程,教案反思包括三个阶段:

一是课前对教案的反思,二是教学过程中对教案的反思,三是课后对教案的反思。相应的三个阶段的反思各有侧重。

一、课前的教案反思

课前的教案反思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针对即将进行的教案编写,或者编写中的教案,或者即将上课的教案,反思以往的同类教案极其经验、教训;二是反思学生已经知道的内容,进一步明确教学目标,不仅对自己的这个教学方案再次进行查漏补缺,吸收、内化,重新审视这个新教案的利弊得失,预测可能的效果和可能出现的问题,而且关注学生的需要、明确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使得教案的设计更加符合学生的实际。

二、教学中的教案反思

教学中的教案反思,主要是教师边教学,边反思,把反思视为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及时调控教学过程。这种反思具有监控性,有助于提高教师的课堂驾驭本领和教学应变能力。其实这个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乃是课堂的随机生成,而另外一部分则是执行预设的教学计划。

三、课后的教学反思

课后进行反思,主要是教师在教学结束后,对自己的教学行为、学生反应、教学问题等及时进行分析、研究、总结、提炼,它能使教学经验理论化,有助于提高教师的理论水平。

其实,我们平时所说的反思通常指的就是课后反思。

基于当前我国中小学教育的实际,我们认为,课后的教案反思主要围绕教案的成功点、不足以及值得回味的内容展开。

(一)记教学中的得,特别是亮点

将教学过程达到预先设想的教学目标、良好的教学方法、创设的有效的教学情景、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充分调动、恰当的教学手段、开放的教学过程等及时记录下来,日久天长,经验积少成多,可供以后教学时参考,并在此基础上不断改进和完善。

特别地,这节课有哪些值得回味的亮点和特色,整理出来,记录下来,这就是最基本的教后记内容。

(二)记教学中的失,特别是败笔

把教学中不够理想的教学效果、不够灵活的教学方法、不够科学的教学策略、缺乏深入思考的情景创设、沉闷的教学气氛、不恰当地教学评价、处理突发事件的失误等记录下来,并及时查找这些失败的原因,及时总结经验和教训。

尤其是,对教学中的败笔、教案设计的失误,要及时总结出来、整理出来,不仅为了避免再犯,而且可以提升自己的专业认识,积累教学的实际经验和反例。

(三)记学生在教学中的创新,特别是学生提出的新问题、新观点

把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思维火花的迸发、有创新的独到见解、好的方法和思路等及时记录下来,这样既能让这些好思想、好方法得以推广和应用,又使教师的教学方法得到补充和完善,还有利于教师教学思路的拓宽。同时,也可以更好的了解同龄学生在学习类似内容中的思维特点和规律。

(四)记学生存在的问题

记下教学过程中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以及作业中、考试中学生错误较多的地方,由此进行判断和分析,寻找学生之所以产生这些问题的根源,并对其做出深刻的反思和剖析,同时提出改进的方法和措施。这是进一步开展教学的重要参考。

(五)记教学中的突发事件的处理

把教学中的突发事件记录下来,并对突发事件的应变处理情况记录在案,日积月累,教师就能提高课堂教学的应变能力,对于今后进一步备课、上课,都是一次提升,更是对个人教育机智、教学艺术的一次净化和升华。

(六)记教案的改进

教案的改进其实也是教后进行教案反思的主要内容。为此我们必须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记录教案中的成功与不足,及时总结,找出教案中需要进一步修改和调整的内容,使教案更加完善、合理。

总之,我们在日常的教学和教研中,处处做有心人,注意收集事实、分析事实、研究事实,到最后得出概括性的结论,创造性的研究可以使我们从教学中体验到无穷的乐趣,感受到作为教育者的幸福。

第二篇:《分数的意义》教学设计及反思

沂水县第三实验小学 邱美芝

一、 拓展四分之一的意义

(一)由分一个物体到分多个物体

1.认识1/4这个分数吗?能不能举个例子说说,什么是1/4? 生1:把一个月饼平均分成4份,其中的一份就是它的1/4 真好,一下子想到了分月饼.把一个月饼平均分成4份,其中的1份能用1/4来表示吗?好的,这样的例子还有吗?谁还能再说一个1/4?

生2:把一蛋糕平均分成4份,其中的1份就是它的1/4 还有谁愿意说说?

生3:把一些书平均分成4份,每一份是这其中的四分之一. 哎,这个同学说的不一样,把一些书平均分成4份,每一份也是它的四分之一.同意吗?还有吗?生4:……

奇怪啊,大家分的东西明明不一样,怎么都可以用1/4来表示呢? 生:因为都是把它们平均分成了4份,其中的一份是它的1/4. 原来,能不能用1/4表示,与分的东西是什么有没有关系? 2.看来生活中的1/4还真不少.老师也带来了一样东西,想知道是什么吗?请看图片.示图:1个苹果

这一个苹果,平均分给四个人,每个人分得的,能用四分之一来表示吗? 生:能

同意他的看法吗?好,继续看,示图(一大堆苹果) 有这么一大堆苹果,平均分给四个人,每个人分得的,还能用1/4来表示吗? 有的同学说能,有的同学说不能.

咱们动手试试看.老师为大家准备了一些圆片,装在你们小组的信封里.小组四个同学一起,用它来代替这些苹果,实际地分分看.分完了再想一想,将这些苹果平均分给你们四个人,每人分得的,究竟还能不能用四分之一来表示。

生动手操作。 真好,同学们很会合作.都有自己的想法了吗?谁来说说看?你们组分的是多少个苹果?(书:8个)你们认为,将8个苹果平均分给4个人,每个人分得的,还能用四分之一来表示吗?

生:能

好的,我先把你们组的结论记下来.其他小组是什么情况?分的也是8个苹果吗?

生:我们组分的是12个苹果.每人分3个,可以用1/4来表示 说得真清楚.大家有问题吗? 还有不同的情况吗?板书:12个苹果、16个苹果、20个苹果

大家有问题吗?那老师有问题了。咱们分的苹果明明不一样多,8个12个16个等等,每个人分得的,为什么都可以用四分之一表示呢?

生:因为都是把它们平均分成了4份。

说得真好! 这样看来,能不能用四分之一表示,与分的东西的多少有关吗?如果有200个苹果,平均分给4个人,每个人分得的,也能用?

(二)认识单位“1”

1.回过头来看一看,刚才在研究1/4的时候,我们实际是把1个苹果和这许多苹果都看成了一个整体(书:一个整体)。只要将这一个整体怎么分,就能得到它的1/4?其实,在研究其它分数的时候,我们也常常需要把这样的一个物体,或者许多物体都看作是一个整体。1个苹果可以看作是一个整体,8个苹果可以看作一个整体,16个苹果呢?21个呢?

在数学上,人们经常用自然数1来表示一个整体,习惯上把它叫做单位“1”. 2.想一想,除了刚才老师找到的这些,看看我们的周围,还有我们的生活当中,你觉得还有哪些东西,也可以看作是这样的一个整体,也就是单位1?

生……

可不可以?这样的例子在生活中还能找到吗?

(三)重新认识3/5.

除了大家说的这些,老师也带来了几幅图片,看一看你认识吗? 示图:一个圆形.一个圆形能不能看作是单位1?再看,一把米尺能不能看作是单位1?5只小兔子呢?把一个圆形、一套茶杯和许多花组成的整体看作单位1,下面的括号里应该用什么数来表示?3/5 你看出来了吗?我也看出来了,但我有个问题:这里的单位1一样吗?为什么其中的一部分都可以用3/5来表示呢?

生:因为它们都是把这些物体平均分成了三份,表示的是其中的2份. 了不起的发现.尽管这里的单位1并不相同,但是它们都是怎么样了?所以可以用一个共同的分数谁来表示?也就是说,能不能用3/5来表示,跟单位1是什么没有关系?

二、认识其他分数

1. 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认识了单位1,对1/4和3/5的含义也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瞧,老师还带来了几个分数。它们又表示怎样的含义呢?(示图片)认识吗?谁知道这些分数表示怎样的含义?老师为给每位同学准备了一些材料,有些是一个圆圈里的许多物体,有些是一个长方形或正方形.你能结合手中的材料,选择这里的一个分数,动手分一分、折一折,再用斜线表示出你最想表示的一个分数吗?

2.生动手操作。

3.交流.哪些同学已经完成了手中的作品?请看着你的作品思考一下,我是把什么看做单位1,平均分成了几份,涂色表示了其中的几份?

你表示的是哪个分数? 生:……

可以吗?老师有个建议,前后4人小组,咱们小组内说一说:我把…… 老师也收集到了几个同学的作品,你能很快地看出他表示的是几分之几吗?示.这些作品的单位1一样吗?为什么都可用 来表示呢? 生:……

这就是2/3的含义.以同样的方式交流其它两个分数.

三、在数轴上表示分数

1. 对这几个分数的含义,我们又有了深入的认识.想一想,刚才我们提到了那么多的单位1,能不能把这样一条线段也看作单位1?示图 把从0到1这么长的一段看作单位1,四分之一该怎么表示呢?生:。。。 师示图。四分之一表示的就是从0到这么,这么长的一段,有时,我们就直接用这个点来表示四分之一。在从0到1这一段中,我们找到了四分之一的位置,那四分之二呢?

2.还能在这条线段上找到刚才咱们表示的三分之二吗?自己动手试一试,画一画,找一找。

生操作.好了没有?说吧,你是怎么找的?师指屏幕.仔细看屏幕和你的作业纸,你认为自己找到的2/5的位置十分准确的请举手! 3.刚才我们在从0到1 这条线段上表示了许多的分数,除了这样几个,在0和1之间还有其他分数吗?那么,接着往下想,在1和2之间,有没有分数呢? 2和3之间呢? 没错。实际上,在这些整数的中间,密密麻麻地分布着许许多多分数,分数和整数一样,是一种新的数。

四、概括分数的意义

刚才咱们又进一步认识了分数,那老师还带来了几个小练习,想考考大家,看谁的反应最快,行吗?请看,下面的画面表示的是几分之几呢? 生:……

老师又有问题了:这三幅图既然都表示三分之一,为什么涂色的五角星的个数却不同呢?生:因为总个数不同

也就是单位1不同。是这样吗?看来单位1是什么确实很重要。 再示图。

这一回单位1 一样吗?为什么表示出的分数却又各不相同了呢?

这样看来,要准确地表示一个分数,我们固然要关注单位1是什么,还要关注什么?书:平均分的份数,表示的份数。把握了这些,分数的含义也就出来了.

五、拓展应用

1.通过刚才的学习,对于分数的认识又深入了一步.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你见过分数吗?

老师收集到了这样一个:示:据统计,我国小学生中近视的人数学约占总人数的五分之一。 你们一定认识了这个1/5的含义.谁来说一说. 有什么感想?生:……

大家从五分之一这个分数的意义入手,才生发了这样的感慨。看来小小的分数还能给我们提供不少的信息呢。咱们同学近视的有多少?请举手。用哪个分数表示我们这些同学近视的情况比较合适?看来情况真是不容乐观。你觉得我们应该怎么做?

2..再来看一则资料(示:世界地图)

估计一下,陆地面积大约占地球总面积的( )?

老师提供两个分数,二选一,你选择哪一个?为什么?那么海洋面积约占 ( )?

3、咱班男生占全班人数的 , 表示把( )看作单位“1”,平均分成( )份,男生占其中的( )

六、总结

这节课我们一起重新走近了分数,理解了分数的意义.希望大家走出课堂走进生活,能发现更多的分数,了解更多有关分数的知识!

板书设计:

分数的意义

1个

8个

表示的份数

12个

一个整体

单位“1” ——————

16个

平均分的份数

【教后反思】:

4月8日我参加了临沂市教研室组织的“构建高效课堂”活动时,在短短的一天时间里共听了四节课,学习结束后我校正好进行“构建高效课堂月”活动,第一个环节就是听评课,学校领导想让我展示一节公开课。回顾所听的四节课,印象比较深刻的就是临沭进修附小吕健老师执教的《分数的意义》,感觉吕老师设计的这节课教学思路比较清晰,教学环节比较紧凑,学生学习的效果也比较好,所以回来之后想自己讲讲试试,模仿一下,看看自己是不是也能上出同样的效果。

但我现在教的是四年级下册,而《分数的意义》是五年级下册的内容,心里没底,首先感觉自己对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不是很了解,其次感觉本节课是一节概念教学课,需要学生去体验感悟,在讲课的时候可能难度要大一些。但是回想到吕老师课堂的精彩,估计一下自己上这节课难度应该也不是很大,所以就抱着试一试的态度选择了本节课。

在正式上课之前我曾经试讲了一次,效果非常的不理想,感觉自己的思路混乱,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一点儿都不高。试讲之后我进行了反思,失败的原因不在于学生,而在于自己准备的不够充分,对整个教学过程都把握不住。曾经也想过换个课题,但是由于时间较紧,就硬着头皮讲了。我做了比较充分的准备,重新梳理教学过程,调整教学思路,精心的制做教具学具,上完课后感觉很累,教学设计用起来也不顺手,下面就本节课谈一点我的心得体会:

优点:

(1)教学思路比较清晰。由分一个物体到分多个物体,拓展四分之一的意义,由此引出单位“1”的概念,不仅表示一个物体还可以表示多个物体。在此基础上更加深入地理解五分之三的含义,及认识其他分数,借助数轴进一步认识分数;在大量感性经验的基础上抽象出分数的意义,理解分数在生活中的作用。

(2)教学情景贴近学生生活实际。课的开始通过谈话导入,让学生举生活中的实例,说一说什么是1/4?然后利用学生比较熟悉的图片——苹果,来拓展四分之一的意义和对单位“1”的理解。在巩固练习阶段创设的情景也比较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小学生近视眼的人数;陆地面积占地球总面积的几分之几;男生、女生分别占全班总人数的几分之几等教学情景都是学生比较熟悉,也是学生比较感兴趣的教学情景,因此整节课学生学习兴趣较高,课堂气氛较好,学生对教学内容掌握的也较好。

(3)教学内容建立在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上。《课标》中指出:教师的教学应该以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已有的经验为基础,面向全体学生。本节课考虑到学生在三年级时已经初步认识了分数,明白了分数是将一个物体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其中的一份或几份;所以本节课将教学的重点放在了系统全面地认识分数,归纳分数的意义上,也就是由分一个物体到分多个物体,拓展并概括分数的意义。

不足:

(1)教学设计不够合理。教学设计都是用的吕老师的,没有自己的东西在里面,用起来感觉生硬,有点死板硬套。对学生的汇报和一些练习题的处理都过于操之过急,如通过分一分、涂一涂进一步理解分数的意义时,只是让学生快速的说出涂色部分表示了几分之几。面对学生新出现的问题,没能顺势的调整教学思路,引导学生自己去解决问题,,而是按照预先的教学设计进行,为了上而上。看来,同样的教学设计,不同的老师去教,收到的学习效果也不一样,这不能不说自己与名师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差距。

(2)教学机智不够灵活。如:在线段上找2/5时,我把五厘米的线段错画成6厘米,让学生在线段上标出它的2/5,我没有顺势引导学生,而是快速的换了一条5厘米长的线段让学生重新找,学生在演示的时候也没有进行平均分,我也没强化点拨。从以上看出自己的课堂驾驭能力还很匮乏,需要不断地锻炼,提高。

总之,课讲完了,但未达到我想要的理想效果。 “拿来主义”给我敲响了警钟,课后我还要认真的把它重新修改一下,体会教材设计意图,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经验出发,把学习的自由还给学生,把学习的权利还给学生,把学习的时间还给学生,把学习的快乐带给学生,努力构建高效的数学课堂。

2010年4月

第三篇:比例的意义教学设计及反思

比 例 的 意 义 教 学 设 计

教学目标: 1.理解比例的意义,掌握组成比例的关键条件,并能正确的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2.通过动手、动脑、观察、计算、讨论等方式,使学生自主获取知识,全面参与教学活动。

教学重点:理解比例的意义。

教学难点:应用比例的意义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并能正确地组成比例。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每周一的早上我们学校都要举行庄严的升国旗仪式,那么,你们对国旗都有哪些了解呢?(生自由回答) 师:同学们都说出了自己的想法,说明你们都很热爱我们的国家,希望你们以后一定要好好学习,做一个有用的人,把我们的国家建设的更加美好!五星红旗是庄严而美丽的, 并且它与我们数学也有着密切的联系,这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要研究的内容:比例(板书课题:比例) 师手指课题:从课题中我们不难看出,比例和比有一定的关系,你们还记得比的意义吗?(学生回答) 好,那下面我们就先来用比的知识解决几道题。(出示四幅图在一起的)

二、新授

师:画面上出现了四幅不同大小的国旗,请同学们任选两面国旗来算一算它们各自长与宽的比值是多少?然后观察结果,你能发现什么? (学生板演,观察到比值相等,教师板书:两个比相等) 师:那我们就可以将这两个比用等号连接。(教师板书学生汇报的两个相等的比) 教师边指着这组相等的比一边说:好,像这样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就叫做比例。(把定义补充完整)。这就是比例的意义(把课题板书完整)请同学们齐读。

请同学们再默读一遍比例的意义,思考:想要组成比例必须要具备哪些条件?(学生回答,等式;有两个相等的比) (教师再强调:一定是比值相等的两个比才能组成比例。) 师:你还能从四面国旗中找出哪些比例? (学生写在练习本上,然后汇报。教师板书) 师:我们在学习比的时候,可以把比写成分数的形式,比如:60:40=60/40,那比例也能写成分数的形式吗?怎么写?(学生口答) 师:我们刚才一直在强调比和比例的联系,那么比就是比例吗? 学生从形式上区分:比由两个数组成;比例由四个数组成。

学生从意义上区分:比表示两个数之间的倍数关系;比例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

三、巩固应用

(一)数的比例

课本.40页练一练。(学生汇报比值是否相等,所以成不成比例。教师板书比例式) (二)形的比例

出示两个具有放大关系的三角形

师:哪位同学能分析一下这个图形?(学生讲这是两个相似的三角形,几个数字分别是它们的底和高。然后汇报比例) (三)生活中的比例

师:通过刚才的几组题,我们进一步弄清了比例的意义,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生活中的比例吧!

1、课本41页第3题(学生独立完成,小组订正交流。)

2、小明买了3本笔记本花了9元钱,李刚买了5本同样的笔记本花了15元。(你能根据题中的数据写出几组比例式吗?并说出理由。)

四、总结

师:这节课,大家都非常的积极和认真,老师相信你们的收获肯定很多,那谁来说说本节课有什么收获?(学生自由说) 师总结:同学们说的很好,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认识了比例,并会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还会自己根据数据组比例,看来同学们这节课真是掌握了不少的知识。

五、课堂检测

1、下面哪些组的两个比可以组成比例?如果能,在( )打对号。

10:2和35:42( ) 0.6:0.2和:( )4和3: ( ) :和12:8 ( )

2、在下面的六个比中,选择两个比组成比例。

4:7 1.4:2.8 : 10:15

3、写出比值是的两个比,并组成比例。

4、小强3分钟走了180米,小刚1小时走了3.6千米。小强说他们各自所走的路程和时间的比能组成比例,小刚说不能组成比例。请问:谁说的对?

六、布置作业

课本练习九4题、7题

教学反思

本节课要求学生理解比例的意义,会应用比例的意义正确的判断两个比能否做成比例,能正确组成比例、比例的意义、是在学生对比的意义和比值的意义以及求比值的方法,认识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比例的意义。在教学中我遵循由易到难的教学规律,重视学生主体地位,按照创设情境----学生探究----学生得出结论 进行教学。

我首先让学生复习已经学过的比的知识,学生从而复习了比的意义、各部分名称、比值等相关知识,再由生活实例学生星期一升国旗引入书上的四幅情境图,通过这四幅情境图对学生进行爱国教育,接着让生任选两面国旗计算长与宽的比值,做完后让生自己去观察发现比值相等,在学生充分感知的基础上揭示比例的意义。在此同时还要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理解比值相等是组成比例的核心。为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我又让学生自己去寻找这四幅图国旗的尺寸中其他的比例,使学生更清晰理解了比例的意义,这个时候,还要引出比例的单位要统一。最后学生交流比较比和比例的相同点和不同点,联系、小结部分学生自 己发挥。

第四篇:12.方程的意义教学设计及反思

基于交互式电子白板的课堂教学设计和反思

石泉县后柳小学 何糜

《方程的意义》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53—54页方程的意义。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方程的含义,初步体会等式与方程的关系。

2、使学生在观察、分析、分类、抽象、概括和交流的过程中,经历将现实问题抽象成式与方程的过程,积累将现实问题数学化的经验,感受方程的思想方法及价值,发展抽象思维能力和符号感。

3、让学生获得一些成功的体验,进一步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产生对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方程的含义。 教学难点:体会等式与方程的关系。 教师准备:白板课件、相关的式子纸条。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写出式子。 1.了解天平。

白板课件出示:(显示屏幕遮罩)出示一架天平。 师:请同学们看大屏幕,这是什么? 生:天平。

师:你们了解天平吗? 生:说出对天平的了解。

2.表示天平左右两边物体质量的三种关系。

师:中秋节的时候大家都会吃月饼、吃石榴、赏月。如果用天平来称两个月饼和一个石榴,天平可能会出现哪些情况呢?

(白板课件预设:用长方形遮盖隐藏的三种可能:1.两个月饼比亿个石榴轻;2.两个月饼和一个石榴一样重;3.两个月饼比一个石榴重,生说到哪种可能就删除掉长方形图显示天平图)

生1:两个月饼可能比一个石榴轻。 生2:两个月饼可能比一个石榴重 生3:两个月饼可能和一个石榴一样重

师:教师按学生说出的三种可能的顺序,分别出示图

1、图

2、图3,天平左右两边物体的质量关系可以用一个怎样的式子表示?

生1:左边的物体比右边的物体轻,可以用小于号连接。 师:用书写笔写出式子“两个月饼的质量<一个石榴的质量。 生2:两个月饼的质量大于一个石榴的质量,就该用大于号。 师:用书写笔写出式子“两个月饼的质量>一个石榴的质量。 生3:两个月饼的质量等于一个石榴的质量,天平平衡。 师:用书写笔写出式子“两个月饼的质量=一个石榴的质量。 师小结:天平平衡,就表示天平左右两边物体的质量——相等。

3、看天平,写式子。

白板课件出示:天平图,请同学们根据天平两边物体的质量用式子表示出天平左右两边的关系。

150+150=200;200>150;X+50<200;80+X+80=210;2Y=60

每支钢笔5元,买b支正好用了20元。(5b=20;20÷b=5)

二、探究新知,引出方程。

1、通过分类,感知方程。

师:刚才我们根据天平左右两边物体质量的关系写出了这些式子,如果让你给这些式子分类的话,你打算怎么分?为什么?

生拿出老师事先准备好的式子进行分类:150+150=300;200>150;X+50<200;80+X+80=210;2Y=60;5b=20;20÷b=5。

学生都完全分好后,抽学生代表在白板上 “选择”拖动式子进行陈述自己的分类情况。

预设分法一:我把大于的分在一起,小于的分在一起,把等于的分在一起。

A:200>150; B:X+50<200 C:150+150=300;80+X+80=210;2Y=60;5b=20;20÷b=5 预设分法二:我把大于和小于的分在一起,把等于的式子分在一起。

A:200>150;X+50<200 B:150+150=300;80+X+80=210;2Y=60;5b=20;20÷b=5 师引导:左边大于或小于右边的这种式子,我们把它们叫做不等式。把左边等于右边的这种式子,叫做等式。(用书写笔圈出200>150;X+50<200这两个式子,写上“不等式”)

预设分法三:

A:200>150;X+50<200 B:150+150=300 C: 80+X+80=210;2Y=60;5b=20;20÷b=5 师小结:大家在给式子分类的时候,都有自己的道理,分得很好,现在我们着重来看第三种分法。B和C有什么共同特点?又有什么区别?

生:B组和C组的式子都有“=”,它们都是等式。(师用书写笔“{”出B和C,红色笔写出“等式”)B和C不同的是,B组里只有数字,C组里还有字母)

师:像C组这样的式子里的字母叫做未知数。像C组这样的式子我们叫做什么呢?请同学们翻开书看54页黄色方框里的话。

生:奥,像这样的含有未知数的等式,称为方程。

2、方程的必备条件。

师:同学们,要判断一个式子是不是方程,得具备哪些条件?白板课件显示:

生1:必须是等式。 生2:必须含有未知数。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拖拉出事先隐藏的答案标签,并且用魔术笔凸显“等式”和“未知数”这两个关键词语)

3、判断是或不是方程。 出示白板课件:

旋风分类工具:是方程;不是方程。

6.2+x>8.6 d×2<2.8 3×b 8+0=8 5y=15; 8-x=2 x+3.6=7 2x+3y=9 学生拖动式子到相应的窗口,如果选择正确被吸入,如果选择错误被弹回。

三、通过选择,理解方程与等式的联系。

1、出示白板课件:“拖一拖,下面哪些式子是等式,哪些式子是方程?”

① 36+X>40;②3×8=24;③X÷7.8=10;④4×5-3X=2; ② ⑤ 8.4÷y; ⑥ 8X=1.6 学生在白板上 “选择”拖动相应的式子到“等式”圈或“方程”圈。

2、总结方程于等式的关系。 白板课件:

要点显示工具(问题:方程与等式的关系是怎样的?)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显示出关系要点:等式包括方程;所有的方程都是等式;但等式不一定都是方程。

四、新知应用。 白板课件出示: A:“我会判断。”

1、含有未知数的式子是方程。

2、是等式的式子一定是方程。

3、含有未知数的等式是方程。

学生将正确答案拖拽到下面的“答案核对工具”中。 B:根据题意写出方程。

45座的客车,坐了X个座位,还有10个座位没坐人。 西安到石泉约300千米,客车每小时行y千米,4小时到达。 抽生用书写笔在空白处写下方程。

C:请同学们开动脑筋,创造出自己喜欢的方程。

五、课堂小结。

同学们,我们这节课学习了什么内容?

我们是通过怎样的方式得到方程的?你知道了有关方程的哪些知识?

六、作业超市。 练习十一第

1、

2、3题。

《方程的意义》教学反思

《方程的意义》这一内容,是在学生掌握了用字母表示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即将学习解方程和列方程解应用题的基础。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经历从实际问题中总结概括出数学概念的过程,发展学生的数感,增进学生对运算意义的理解,培养学生的“用数学”的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新课标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向他们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使学生 6

获得数学学习的积极情感体验,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用数学”的意识。同时使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与他人合作的意识。因此,教法的选择上,我主要采用了目标教学法,通过一步步的引导, 再放手让学生讨论、交流找到答案,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

在教学时,我首先利用白板课件呈现天平左右两边物体质量的变化使天平平衡或不平衡的情境,帮助学生理解式子的含义。因为离开现实情境出现含有未知数的等式这个数学概念,学生很难体会等式的具体含义。学生通过天平平衡或者不平衡判断出两个物体的质量是否相等,教师随即用白板书写笔写出“>、<或=”这三种天平左右两边物体质量的关系,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式子的意思,也充分利用了教材的主题图。让学生充分理解“等式”和“不等式”,在此基础上加入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和不等式,在学生亲历这些式子的形成的过程中,深入了解新教材的涵意——方程是含有未知数的等式,是一个数学模型,是抽象的,可天平是一个具体的东西,利用天平这样的事物原形来揭示等式的性质,把抽象的解方程的过程用形象化的方式表现出来,使学生更好的理解解方程的过程是一个等式的恒等变形。

为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课堂上为学生创设学习此课的情境,提供动手操作、实践以及小组合作、讨论的机会,如利用天平原理感受等式和不等式后产生了一些式子,让学生先用纸条式子进行分类,在利用白板的选择拖动功能,让学生演示自己的分类方法。通过分类比较等建立数学模型,在分类比较中认识方程的主要特征。先让

学生独立思考,再在组内交流,讨论思考发现式子的不同,分类概括。请汇报学生在白板上拖动式子进行分类,直观形象便于比较,根据分类情况教师随机用书写笔进行概括突出重点,经过探索和交流,认识方程的特征,归纳出方程的意义。

在本课的教学中,设置的练习既有趣味也有价值。在充分认识了方程的意义之后,利用白板课件设置“旋风分类”将式子拖拽到“是方程”和“不是方程”的窗口,既让学生充分理解方程的含义又印象深刻。在练习设计中由易到难,由浅入深,使学生的思维不断发展,使学生对于方程意义的理解更为深刻,特别使让学生自由创作方程这一练习题,既让学生应用了知识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

本课时教学,通过利用交互式电子白板,把数学情景动态化,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让学生独立思考,不断归纳,把学生从被动地接受知识转为自己探究,为学生提供了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空间。在学习中体会到了学习数学的乐趣,在获取知识的同时,情感态度,能力等方面都得到发展。当然这节课还存在一些问题,课堂环节的设计不够深入,不能引发学生深层次的思考,重点没有强化突出,而且因为时间仓促,白板课件做得也比较毛糙,白板的应用还不特别熟练。还要努力学习课堂驾驭能力,熟络白板强大的交互功能,合理利用白板资源优化教学环节。

第五篇:分数的意义和性质教学设计及反思

分数的产生和意义

教学内容: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60-62页

教学目标:

1、 通过测量和分物,使学生感悟分数的产生;

2、 在初步认识分数的基础上,进一步理解分数的意义,知道分子、分母、分数单位的含义。

3、 通过对分数意义的理解,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抽象、概括、类推的能力;

4、 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教学重点:认识单位“1” 理解分数的意义

教学难点:对单位“1”的理解

教具准备:课件、圆、正方形、小棒等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师:同学们,在课间的时候有4位一年级的小朋友请我帮他们点小忙,我呢求助于你们,看看你们是否能帮助他们,你们愿意吗?

(大屏幕出示图片帮忙分物品)

苹果8个,每人分到几个? 2个

橘子12个,每人分到几个?

香蕉4根,每人分到几根?

西瓜2个,每人分到几个?

蛋糕1个,每人分到几个?

二、新授课

(一)分数的产生

师:为什么用分数呢?

生:因为不能分到整数个,所以用分数

师:在我们实际生产和生活中,人们在测量、分物或计算的时候,往往不能得到整数的结果,这个时候我们就用分数来表示。分数已经是我们的老朋友了,今天呀,我们要对这个老朋友来个更深入的了解。(分数的产生和意义)

(二)分数的意义

师:你还能写出其他的分数吗?我们把一个蛋糕分给四个人,每个人分到是1/4个蛋糕, 那你说说1/4的意义吗?

生:把一个蛋糕分成四份,每人一份就是蛋糕的1/4

师:那我可不可以随便分呢?

生:不可以,我们要平均分。

师:说的非常好,我们要公正公平所以要平均分。(板书:平均)

师:你能否运用手中的东西,通过折一折、画一画,得到哪些分数呢?

(小组合作动手创造分数,集体交流汇报。)

师:那你能说说1/4的意义吗?

1.学生自己思考,教师指导.

2.学生汇报,

预设:把一条线段平均分成4段,其中的一段就是1/4.把一个圆平均分成四份,其中的一份就是1/4,把正方形或长方形平均分成四份,其中的一份就是1/4.

师:现在谁能总结下我们在什么时候可以用分数表示呢?

生:把一个物体平均分成几份,其中的一份或几份可以用分数来表示。

师:那大家会读这个分数吗?那你们知道分数各部分的名称吗?它们都有什么意义呢?(分数线表示的是平均分,分母表示的是把单位“1”分成几份,分子表示的是取了其中的几份)

师:刚才我们都是把一个物体给平均分了,现在看大屏幕,这里有6只苹果,你想怎么分? 预设: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这堆苹果的1/2,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这堆苹果的1/3。两份是这堆苹果的2/3,平均分成6份,每份是这堆苹果的1/6,5份是这堆苹果的5/6。 师:拿出学具袋中的实物图1,选择你喜欢的分数,来把这堆苹果分一分。

师:那么出来一个物体平均分成几份,我们可以用分数来表示,还有什么情况有可以用分数来表示?

生:把许多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平均分成若干份,这样的一份或几份也可用分数表示。 师:一个物体、一些物体等都可以看作一个整体,把这个整体平均分成若干份,这样的一份或几份都可以用分数来表示。一个整体可以用自然数1表示,通常把它叫做单位“1”。 出示练习让学生说说5/6,1/9,4/5的意义。(同桌之间互相说一说,全班交流反馈)

师:通过我们共同的努力,我们对分数了有了更深一步的认识了,但是智慧老人还给我们带来了些分数的信息,我们一起去看看吧!

(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其中一份的数叫分数单位。)

三、巩固练习

1、完成书本做一做。

(生独立完成,交流反馈,说一说这些分数的分数单位是什么?)

2.师:今天我们对分数这位老朋友有了深入的了解,那看看我们能不能通过智慧岛对我们的考验。

3.自我检测

(1)8/10是把单位“1”平均分成了()份,表示这样的()份数。

(2)把一个苹果平均分成5份,每份是()单位“1”表示()

(3)把20本书平均分给4个小组,每组分()单位“1”表示()

4.小猫把西瓜平均分成8块,小猴吃了3块,小猴吃了西瓜的几分之几?小猪吃了2块,小猪吃了西瓜的几分之几?

(1)学生口答完成并说说自己是怎么想的。

(2)每个分数的分数单位是什么?那你还能说说除了这些分数以外分数单位是1/9的分数还有哪些?

(3)把这三个分数加起来是多少?(单位“1”)

5.第62页第1题。讲要求;自己填分数,并选一个讲意义。

1、第62页第1题。讲要求;自己填分数,并选一个讲意义。拿书到实物投影汇报同桌选一个分数讲意义。

小结:把一个物体平均分成若干份,其中的几份可以用分数表示。

2、第62页第2题。

注:程序:学生填拿书到实物投影汇报老师追问2个杯、5个怎样

表示? 它们的分数单位是多少?

小结:把一些物体平均分成若干份,其中的几份也可以用分数表示。

四、总结归纳,畅谈感受。

1、师:我们的课很快在结束了,那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五、板书

分数的产生和意义

一个物体

把平均分

一些物体这样的几份(1份)分成几份(4份)

教学反思:

分数的产生和意义是这一内容是在三年级“分数的初步认识”和“小数的初步认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以学生分东西引入分数,从而得出在实际测量、分物和计算是有的时候不能得到整数我们就用分数来表示。通过让学生说一说、分一分的活动,给学生搭建一个与分数亲密接触的活动,让学生从主动意识上感受到分数是适应生活需要面产生的。

在教学中,让学生动手操作、小组合作,通过手中的学具来创造分数,并说说自己是怎么得到分数的,是学生感知分数的意义就是把一个物体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的几份。在学生动手操作和直观演示等丰富数学活动后,学生对分数的意义已经成竹于胸了,用自己的语言八九不离十的就能说出来,在教学中只要适时点拨“单位1”“若干份”让学生的语言更清晰简练。

但是回顾整课的教学,还是存有一些遗憾。比如一些细节上处理还是不够好。在新授部分将许多物品作为整体呈现时还是不能使学生很深入感受到将它们看作一个整。在练习

(3)把20本书平均分给4个小组,每组分()单位“1”表示()学生就很不理解什么是单位“1”,本身题目也误导了学生。以后在教学设计会更加注意的。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竞选班干部演讲稿例文下一篇:纪委业务知识培训提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