挖掘学校文化特色

2022-08-03

第一篇:挖掘学校文化特色

挖掘湖湘风情文化 打造特色旅游小镇

摘 要:湖湘文化源远流长、闻名于世,民俗风情异彩纷呈,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遗产之瑰宝。潇湘大地上孕育产生类型丰富、独具特色的村镇,旅游城镇化发展潜力巨大。进一步挖据湖湘风情文化,凸显湖湘旅游小镇产品特色,对促进湖南旅游业进一步发展有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挖掘;湖湘文化;特色旅游小镇

湖湘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按地域划分的一个组成部分,以洞庭水域和湘江流域为地缘基础,涵盖今湖南全境及周边地区千古以来的先民文化创造。湖湘文化是中国最有特色、最有影响的地域文化之一。近百年来,随着湖湘人物在历史舞台上的出色表演,湖湘文化已受到世人的广泛瞩目与确认。自有旅游活动以来,旅游和文化就密不可分。旅游是文化交流的重要平台,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没有文化的旅游是没有生命力的。湖南旅游产业带动经济发展,是从文化旅游起步的。湖南省虽然有许多特色文化的村镇,但一些村镇湖湘文化挖掘不够,开发管理不善。如何把旅游资源与文化资源相得益彰,相互促进,探索出一条“旅游催生城镇,城镇成就旅游”的旅游城镇化道路,是湖南旅游“十三五”旅游改革攻坚着力点。

一、立足文化基因,塑造特色品格

旅游产业作为文化的代表性衍生物,而文化是旅游产业的精神所在。旅游不能缺少文化,想建设旅游产业,必须要有文化的内涵和支持。文化与旅游产业相互融进与相互促进,是打造特色旅游小镇,调高品质、增加成效的关键所在。紧紧围绕当地的资源特色、文化内涵、民俗风情,进一步挖掘和利用深厚的文化资源潜力,通过集中劳动力、资本、技术、信息、交通等要素,并对它们进行加工整理和创新发明,形成新的生产要素、产品、生产和管理方式,实现“一镇一主题”的发展模式,探索文化资源通过旅游产品实现产业化路径,促进文化旅游深度融合发展,持续激发旅游小镇的发展活力。设计打造特色旅游产品,多出个性化差异化的旅游产品,文化主题在地域文化中具有代表性,内涵健康,要覆盖区域产品、服务,营造出浓厚主题氛围。要培育特色文化旅游创意产业,将文化创意渗透于旅游小镇建设之中,用文化元素展示当地乡村面貌、风土人情,鼓励发展以本地特色主题文化为核心的创意设计、文化旅游、民间工艺、文化艺术、民宿客栈等文化创意新业态、新模式,促进小镇文化旅游的融合发展,在保护的好地方历史文化和景观资源的基础上建设满足现代市场需求的“一镇一品”地方特色产业体系,将湖湘风情文化旅游小镇打造成湖南旅游亮丽的新名片,具有较强文化感染力、旅游吸引力和游客接待力。

二、注重规划引领,强化顶层设计

从全省旅游功能分区的全局和战略进行统筹考虑、整体研究和顶层设计,以整体性、系统性和制度性都强的规划来引导湖湘风情特色旅游示范景区建设。顶层设计及发展面向在产业发展层面做出科学指引,从全产业链规划的角度强化多规合

一、协同操作、同步规划,依托湖南现有山水脉络等独特自然风光,挖掘湖湘文化和地方文化的固有基因和独特魅力,切实保护传统村镇的历史文化景观、风貌和遗产,打造既能承载乡村记忆、乡土记忆和历史记忆的人类聚居之所,也能适应现代生活的产城互动、节约集约、生态宜居、和谐发展的新型城镇。要遵循全局规划的指导思想,统筹规划旅游资源配置和布局,将旅游城市发展规划与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城乡发展规划、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等统筹并整合起来,在加大对核心景区保护与开发的同时,进一步规范周边景区景点的建设开发,实现核心景区与周边景区建设开发同步、生态环境治理与旅游环境治理同步。要强化全域按景区标准统筹规划建设、旅游目的地整体规划布局,在空间上需要合理谋划,总体上要求融入湖南点—线—面的空间布局框架中,构建满足游客多元化、全域化旅游体验需求的供给体系。同时以旅游核心项目为引领、旅游资源要素和服务要素综合配套的聚集地为支撑,形成景点、景线、景域相结合的旅游空间发展结构。要从旅居共享的层面,强化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的整体规划,推进旅游要素和服务全域覆盖。

三、强化引导作用,优化发展环境

旅游小镇需要政府产业发展扶持政策尤其是扶持资金的引导,如政府对于引导发展专项资金的投入,政府对于基础设施和公用设施建设的大量投入(如修建公路、停车场、水电、通信等),以及政府对于旅游投资项目的贷款贴息等。政府要积极参与特色旅游小镇发展战略决策的设计,势必通过产业政策高地作用的发挥,完善公共政策,优化公共服务,为各类市场主体依法投资、经营文化旅游小镇创造良好环境,鼓励、支持国有文化企业和各类社会资金参与文化旅游小镇基础设施建设和其他经营项目的开发建设,探索出一条政府组织主导,市场主体参与的创建路子。

第二篇:挖掘集邮教育资源 凸现学校教育特色

挖掘集邮教育资源

凸现学校教育特色

素质教育的宗旨是让全体学生得到全面发展,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是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是让学生在有益活动中体验和领悟做人道理,是让学生在愉快和谐的氛围中锻炼自己,从而展现自己的优秀品格和高尚的情操,学校作为学生受教育过程中最重要的场所,义不容辞地要精心安排好学生的每一项活动,让学生积极参与,积极活动。怎样安排好学生的有益活动,开发和利用好人文课程资源,激励学生不断发展呢?这是当前学校教育工作者最为关注的热点问题。如果活动安排恰当,不仅可以促进课程之间的整合,还能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给予学生广阔的发展空间。丰富的生活素材,同时还能促进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点,学生学习的兴奋点,学生个性化发展的支撑点,教师教育学生所采用方法的着力点。

我校选择集邮作为学生实践活动课程和校园文化建设、学生品行教育的切入点,其依据在于:集邮活动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综合性,它涉及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通过集邮实践活动,可增强学生学习知识的求知欲,增强学生的探究和创新意识,也增添学校老师与学生交往的新内容。因此,集邮活动在我校教师工作中己达成了统一认识,形成了学校办学特色的一大亮点,归结其近几年的集邮特色,主要由以下几点:

一、着力推进“三个深入”

1、让集邮活动深入校园。

学校自开办集邮活动以来,聘请了松江区集邮协会徐进等老师来校作指导性讲座,邀请了区政协老干部集邮爱好者来校与校内学生开展集邮忘年交活动,邀请市青少年集邮协会专家莅临指导,谋划校园集邮教育策略。学校的广大教师和学生在观看了许多集邮宣传品,听取了集邮活动爱好者的感受后,认识上有了很大的提高,师生对集邮逐渐产生了兴趣,参与集邮活动开始积极起来,原本一些教师认为集邮活动会影响教学工作正常进行的顾虑被打消了,集邮活动也由此拉开了序幕。再加上校园内一年一度的集邮特色活动,给学校老师和学生课余生活注入了新鲜血液。现在校园内每块墙面上、宣传栏里呈现的是师生在集邮活动创造出的优秀作品,这些活动更增添了师生集邮兴趣,激励着师生不断地创作热情,集邮活动越演越烈,学校的集邮活动也真正成为校园文化建设的一大亮点,成为一个宣传学校教育特色的最佳窗口,成为一个展示师生创作能力的成功舞台。

2、让集邮深入课堂。

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校园集邮活动只有与教学紧密结合,才能持续健康发展。学校开展集邮活动必须为教学服务,必须为学生学习服务,必须为学生良好品行形成服务。我校老师近几年在集邮活动中,抓住邮品的特点,抓住邮票反映的知识面,所涉及到的人类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通过授课计划,把直接与学校现行教材知识相关的教学内容融合起来,让邮票作为形象直观的教具进行“邮票”教学。如讲到中国历史上的民族英雄课文时,由老师和学生收藏的《民族英雄-岳飞》、《郑成功收复台湾》邮票,向同学展示出来,把邮票知识渗透到课文中去,引起学生们的极大兴趣。这既活跃了课程的学习气氛,又有助于课文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现在我校把与课文相关的邮票制作成多媒体投影片,让老师在教学中选择相关邮票进行讲解课文内容。老师讲解时能做到图文并茂、清晰醒目、生动形象,使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之感觉,情景交融之兴趣,这样不仅活跃了课堂氛围,提高了教学质量,也增强了集邮兴趣,特别在当今二期课改中,利用邮票特征,拓展校本教学内容,拓宽校本教学手段,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我们认为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在教学上可以采用不同的教学要求

进行教学,低年级是认识邮票的启蒙教育;中年级是让学生了解一些邮票的相关知识;高年级是利用邮票进行一些主题探究活动,从邮票的探究中学习一些知识,从而达到课本教材的延伸。如:俞老师就是利用集邮知识拓展学生兴趣爱好,陶冶情操的主题探究课,老师利用邮票图案上的植物,拓展学生的语文说话能力;赵老师利用纪念邮票,让同学了解历史,了解中国,增强爱国之情,真正使邮票功能显现与教学之中。

3、让集邮深入校本教材。

这一步我校虽起步较早,还在不断地摸索之中。因为二期课改中明确规定:学生实践活动课程必须与学生中活密切相关,要推进学生对自然、社会和自我之间的内在联系上认识,必须有一段时间体验过程,必须有一段验证过程。虽然学校领导和老师在编辑校本活动类教材时,充分考虑到学校内外的传统课程资源和优势,也充分考虑到学校开展校园集邮教书育人的教学实际,同时也兼顾到集邮本身是一种文化,它同文学、音乐、美术等同属专业文化范畴,是一项陶冶情操、增长知识、拓展视野的高雅。文明的文化活动。可能我们水平有限,工作实践经验有限,未达到预期的效果,但是有一点我们可以自豪骄做,我们自编了一套能符合学中学习兴趣和特长发展学习所需要的教材。我们的集邮活动会在二期课改的教育理念引领下,将逐步系统、规范、健康地发展下去。

二、着力实现“五个整合”

1、集邮与现行课程资源开发的有机整合。

上海市二期课改提出了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几年下来我校的集邮活动不仅在老师当中形成了共识,同时积累了大量的活动资料和活动经验,而且在学牛和家长而前也得到认可,它的活动价值越来越被显示出来。它能引导学生亲自主动参与活动,体验活动。学生在多方面的信息刺激下,能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激发学生兴趣,使学生身临其境,在愉悦中接受新知识,培养新能力。因此我校立足于本校实际,立足于师生及活动的可操作性,有机地把二期课改的教材内容与集邮知识整合起来,形成特有的校本教材,供师生使用。

2、集邮与研究性学习有机整合。

研究性学习指在教学过程中以问题为载体,创造一种类似科学研究的情景和途径,让学生通过自己收集、分析和处理信息来实际感受和体验知识,进而了解社会,学会学习,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和创造能力。多年来,我校把“亲近邮票”作为研究的主课题,确立了“集邮与少先队活动相结合”、“集邮与学生科技活动相联姻”等一系列活动,在活动中让学生们主动参与探究,提出了很多新颖独特的想法和观点。同时学生在收集整理信息过程中也学到了教材上学不到的知识,拓展了学习思路,提高了学习质量。

3、集邮与传统美德有机整合。

每逢“三八”妇女节、“建军节”、“儿童节”等一系列重大节日,学校根据集邮特点,开展“六个一”活动,如“三八”妇女节来临时,把“六个一”活动引入实处,即:给妈妈写一封信、为妈妈制作一张贺卡、寻找一枚巾帼英雄的邮票、讲述一个与邮票图案相关的女英雄故事,绘制一枚“妈妈你好”的个性化邮票图案、展示一次与女英雄相关的邮品小型展。在活动中着重体现传统美德教育,把邮票上所反映的思想内涵与教育有机结合,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道德观和价值观。

4、集邮与校园文化相整合。

营造校园集邮文化特色是我校校园文化建设的一大特色,凡校园内可装点的宣传品,大部分都是出门学生在集邮活动创造出来的优秀作品,如绿茵场上的运动图案邮票设计、校园长廊上的集邮小报、校门前的生肖邮票图案设计、大厅内的五十六个民族图卡创作,都围绕看一个主题-邮品,都突出一个特色-集邮艺术特色,都体现一种精神-民族精神,都呈现一种才能-学生创造能力。

另外集邮小活动室,集邮沙龙小组、集邮电脑小报等一系列宣传场所、宣传作品都把激励学生放在首位,给人的第一个感觉是:这所学校的学生活动特色是-集邮。

5、集邮与学校教育科研的有机整合。

没有一个学校在没有素材的情况下去搞教育科研,我校也无例外,然而要老师围绕教材上的内容,撰写德育活动方案,撰写教学案例,总结教学经验,往往从电脑网络上摘抄的较多。自从学校开展集邮特色活动以后,教师们要写的内容就多起来了:“集邮,少先队员施展才华的舞台”、“集邮,教师活动安排的有效载体”、“集邮,师生交往的最佳的话题”等都是老师通过集邮活动后撰写出来的经验文章。

另外,学校在开展家庭教育指导工作时,利用集邮,让家长和学生开展亲子活动,许多活动案例与活动方案由此而诞生,为家长开展家庭教育另僻了一条新的途径,学校的科研工作有了新的飞跃,新的内涵。

总之,我们体会到集邮进校园是一项一举多得的有益活动,以集邮作为学生教育活动载体,给学校带来的最佳教育效应、给学校办学思路注入了新的活力、新的教育内容,同时为学校赢得了社会效应。我们将继续把集邮活动作为学校德育工作的切入点,深入开展学生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发和利用,让集邮这一奇葩的的花朵开得更娇艳,开得更迷人。邮香溢满园

抚州市邮政局巧打 “教育牌”,突出抚州“才子之乡”的地方特色,积极开发校园集邮市场,效果显著。截止7月底,全市完成集邮收入855.7万元,同比增长85.8%,超额完成全年任务。其中,校园集邮业务更是亮点不断,6月份,再次为东华理工大学制作纪念邮册2000册。 精心育沃土

运筹帷幄才能制胜千里。抚州具有浓厚的文化氛围,抓住这一特点,抚州市局将集邮业务发展目标定位在校园市场,突出文化品牌、发挥集邮特色、拓展市场空间。

在抚州市集邮公司的指导下,东华理工大学、临川一中、抚州二中、南城一中等校园集邮的组织建设卓有成效。早在1995年,东华理工大学等高校开设了《集邮公共选修课》,富有人文色彩和高雅文化情趣的集邮课吸引了莘莘学子选修该门课程。南城一中建立了“全国青少年集邮活动示范基地”。今年上半年,抚州市集邮协会联合数所学校举办了4次集邮展览,展出了青少年集邮类、专题类和“现代集邮”类邮集21部,参观者达5000余人次。

在“寓教于邮、寓教于乐”的活动中,抚州市校园集邮氛围浓烈,多年的学习熏陶,学生集邮的审美水平也逐渐由“学集邮”向“评集邮”、“编邮集,出成果”转变。2007年“和谐校园”集邮展览在东华理工大学展出,盛况空前,每位会员都和一位同学“结对子”,邀请他们参观邮展,同时带动了邮品销售, “生肖类、革命历史题材类”的邮品深受学生欢迎,当日营业额逾万元。2007年7月,在“香港回归十周年”集邮书画联展上,一位大学生集邮者留言:“集邮不择时,无迟早,得一缘、有益一世;有集邮为伴,是机缘,是运气,是福气。” 巧借抚州“才子之乡”的教育品牌和不断完善基层的集邮网络,使该局校园集邮市场越来越广阔。 真心护市场

服务是邮政企业的永恒主题,只有不断提高服务质量,才能赢得用户的青睐,才能拥有自己的市场。抚州市邮政局始终坚持“诚信赢得客户、服务创造价值”的江西邮政的服务观,进一步完善和提高服务质量,以满足校园市场对集邮业务的需求。

今年初,临川三中团委李老师和校邮协秘书长两人都要到外地学习半月之久,但该校预订的新邮,师生们都希望能及时拿到,怎么解决这个问题,让校邮协感到为难。他们找到市集邮公司,集邮公司当时表示把邮票送上门,此举受到师生称赞。江西省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党委希望用2006年册为奖品表彰学校的先进集体和个人,但又不知邮政部门能否及时供货。在联系中,市集邮公司经理表示:保质保量供货,并派车将163本集邮年册一次送货上门,解决了学校的后顾之忧。

今年3 月,抚州市集邮公司抓住“东华理工大学”升格授牌的机会,主动与该校联系,市局领导亲自率营销人员上门服务,向校方推荐制作精美邮品作为学校授牌纪念品,以提高学校知名度,宣传“理工”好形象。由于资金问题,校方领导在开发上存在一些顾虑,但该局营销人员抱着“公关要迎难而上,机会要自己把握”的念头,只要有一线希望,就做百分之百的努力。他们一方面积极完善、充实邮品内容,力图制作出精美有加、特色鲜明的邮品,另一方面与邮协密切联系,采取有力措施将各项服务承诺一一 兑现。良好的服务终于促成了这笔业务大单,校方同意使用邮品作为学校授牌纪念品,并于6月签下制作协议。

在开展邮票个性化服务业务中,抚州邮政部门实行“专人专责、定点定项”,先后为东华理工大学、临川二中、十中、田家炳中学等十余所学校推出了全方位的服务举措,实行项目策划、图案设计,打印校稿、供需见面、送品上门等“一体化”服务措施。6月份,在为临川田家炳中学制作个性化邮票中,营销人员不厌其烦,登门拜访,认真听取了用户的意见,对个性化邮票上的“副票”图案,三易其稿,多次完善,直到用户满意。由于开发出来的邮品精美亮丽、典雅大方,受到客户的信任和好评。

优良的服务,使抚州邮政部门与客户建立起了良好的合作关系,也为今后业务持续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以中华全国集邮联合会的成立为标志的新时期集邮事业,20年来得到长足的发展。无论从整体水平上看,还是从集邮研究、参与人数、市场发展以及集邮活动等诸方面来衡量,在中国集邮史上都是空前的。但是,我们也应当看到,这20年来的集邮发展是极不稳定的,甚至在看似繁荣的表层下蕴藏着危机。如持续10年、愈演愈烈的新邮打折,邮票印量增增减减的恶性循环,国家屡屡出台利好政策不见起色以及集邮队伍日见萎缩等等,无不表现出当前中国集邮形势的严峻。不久前,《中国集邮报》头版头条曾刊文,发出了“救救集邮”的呼吁。作为一名有责任的集邮爱好者,当我们随声附和高喊“将集邮进行到底”的同时,更应该从深层次上追根求源,思考一下集邮如何走出困境,实现持续、稳定发展。笔者以为,走向农村天地宽,实施集邮工作的战略转移,积极开展农村集邮活动,把更多的农民群众吸引到集邮队伍中来,不仅是当务之急,更是长远之计。

一、农村集邮是中国集邮事业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从目前的现状看,农民中集邮爱好者有多少?手头尚未有权威的确切的统计数字。有人撰文说农村集邮人数“估计不过百万”,尽管本想说明数量之少,但从一些基层邮协了解的情况看,其估计缺乏根据,且远远高于客规实际,显然不足取。《集邮》几年前曾刊登一篇题为《集邮群体状况初探》的调查,提供的集邮者职业分布情况为:工人、服务人员占12%,事业单位干部占26%,企业单位干部占37%,教师、科技人员占21%,医务人员占3%,其他职业者占1%。农民未单列出,大概在1%的“其他职业者”之中。其间农民能占多少份额,与整个集邮队伍言之则微乎其微了。集邮界比较公认的说法是,当今中国的集邮是城市集邮,农村集邮从整体上看尚未起步,是一块有待开发的“处女地”。分析其中的原因,关键在于对农村集邮缺乏足够的认识,尤其开展农村集邮对集邮事业本身的意义认识不到位。

首先,开展农村集邮,是集邮事业进一步普及和持续发展的迫切需要。这是中国国情所决定的。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80%以上的人口在农村。在我们国家,一项没有10亿农民参与的事业总是不完美的。如全国农民运动会、农民艺术节、农民书画大展等,都是以农民为主题的全国性活动,吸引了广大农民群众的参与,涌现出一大批优秀人才,对促进国家体育、艺术事业发挥了积极的作用。集邮活动的普及状况,是一个国家集邮事业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而要抓普及,眼光仅仅局限于城市是远远不够的,农村才是大有可为的广阔天地。10亿农民,假如集邮者发展到1%,就是1000万。何况,1%的比例不仅低于目前全国集邮者占总人口的比例,更远远低于其他国家集邮普及的水平。只要重视起来,措施跟上,并非是高不可攀的目标。因此,中国集邮队伍里不能没有农民军。

其次,开展农村集邮,是解决邮票打折、拉动需求的有效手段。库存积压、邮票打折、邮市疲软,是我国集邮界 10多年来一直努力解决而未能解决的难题。决策层一再在“量”上做文章,如减少印量、增发“短腿邮品”,结果仍不见成效。实际上这种以利益驱动的手段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发展壮大集邮队伍、拉动需求才是治本之举。试想一下,2000 余万人的台湾省,新邮发行量尚达200一一250万,大陆地区现在千把万的新邮印量能算大吗?所以,如果农村集邮活动开展起来,广大农民群众参与到集邮队伍中来,对集邮票品的需求自然增大,邮票打折、邮市忽冷忽热的问题或许能迎刃而解。

第三,开展农村集邮,是发掘和抢救民间珍贵邮品的重要途径。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从古代邮驿到现代邮政经历了数千年,发行邮票也有百余年的历史。乡村民间,散落有大批的各历史时期的珍贵邮品和宝贵的邮政史料。远至区票、史前封,近到“一片红”、“金猴”实寄封,在民间发现的事例不胜枚举。至于解放战争、建国初期的票、封、片、简,现尚有相当一部分藏于老红军、老干部、老复转军人及其子女手中。由于一些人不懂集邮,不了解这些邮品的价值,或虽知珍贵但不知造如何妥善保管,致使其毁失或品相残缺破损。如果把农村集邮活动开展起来,在农民中普及集邮知识,就能把这些珍贵邮品抢救出来。这是中国集邮的宝贵财富,无论于集邮研究还是编组邮集,共价值难以估量。

二、加快发展农村集邮的条件已初步成熟 集邮是一项高雅的业余文化活动,不仅需要一定的文化知识,而且需要一定的资金投入和时间投入。这对于面广量大的农民而言,引导他们集邮应当说有一定的难度。但是,随着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农村集邮大发展的有利条件也日益显现出来。

一是农民的经济收入逐年增加。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经济得到快速发展,农民的生活条件大为改善,经济收入逐年提高。以笔者所在的丰县为例,2000年农民人均收入为 3130元,与1990年的587元相比增加了近5倍。随着经济收入的提高,农民用于文化教育、娱乐用品及其服务方面的消费也逐年增加,2000年达到226.07元,是1990年的9倍。这说明,广大农民在解决温饱、逐步实现小康之后,对文化生活的需求日趋迫切。需要说明的是,丰县尚是一个经济欠发达的县份,苏南等沿海发达地区农民收入、文化消费水平更高。农民手中有钱,买邮票就有了基础。如积极加以引导,在农村开展集邮是完全可以做到的。 二是农民的文化素质有了明显提高。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农村教育事业的发展,农民文化程度普遍提高。笔者曾做过一次调查,在百户农民家庭劳动力中,初中文化程度为177人,高中以上文化程度为30人,小学程度40人,不识字或识字很少者仅1人。其中,占83%的初、高中以上文化程度者多为青壮年农民,这是发展、壮大农村集邮队伍的潜力所在。

三是农民的思想观念发生了巨大变化。现在的农民,不再是以往“脚踏黄土背朝天”的庄稼汉,从业结构由单一的种植养殖向多元化发展。据笔者调查,丰县现有农村劳动力为47.76万人,从事种植业经营者为36.37万人,从事工业、建筑、商贸、餐饮服务等非农业者10.39万人,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近30%。这部分农民在市场经济大潮中经风雨、见世面,思想活跃,观念更新快,易于接受新事物,一旦对集邮的意义、作用有所认识,就会有相当一部分人加入到集邮队伍中来。

四是发展农村集邮具备了前所未有的好的环境。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以来,各级党委、政府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两个文明一起抓,全社会形成了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强大舆论范围。不久前,江泽民总书记在“5·31”讲话中对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作了最新论述,精神文明建设的位置将越来起重要。集邮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其他文化活动相比较易于普及,集邮文化的独有魅力、集邮的储财保值功能可吸引男女老少参与。

三、积极探索发展农村集邮的有效途径

农村集邮前景广阔。但是,要真正让美丽的邮花开遍希望的田野,任重而道远。从现阶段来看,必须切实从农村和农民的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循序渐进,探讨起步之路,研究快速发展之策。 第一,强化宣传,让农村干部群众认识集邮。集邮要进农村,进农门,首先要使农村工作者、农民群众认识集邮,使他们充分认识到开展集邮活动的意义和集邮在精神文明建设中的作用。思想到位,才能工作到位,积极参与,密切配合,大力支持。目前集邮宣传上这一块明显薄弱,在 2001年全国邮政宣传优秀作品评选中,获奖的52篇没有一篇是有关农村集邮的。这说明农村集邮宣传作品或确实少,或确实质量不高,或评选机构对此类作品重视不够。今后,就需要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从全国范围讲,集邮、邮政专业报刊要调整思路,加大农村集邮的宣传力度,不仅在版面上加大信息量,而且要不定期推出专栏、专版,突出宣传开展农村集邮的好经验、好做法以及集邮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中取得的成效。基层邮政部门、集邮协会要充分利用当地报纸、电视、电台等公众媒体,普及集邮知识,宣传农村集邮的重要意义、作用,及时把开展集邮活动的典型事例推向社会。

第二,转交观念,实现集邮工作的重点转移。农村集邮事关集邮事业全局。上下必须形成共识,采取得力措施,尽快使农村集邮这条短腿长起来,强起来。一是抓健全组织。要依托乡镇邮政、文化部门建立农民集邮协会,有章程,有场所,有活动,使之成为乡镇农民集邮活动中心。二是抓票品倾斜。引导农民集邮,首先要保证能方便地买到邮票。乡镇邮政支局要有集邮柜台,不仅有发行期内的新邮,还要有往年的邮票和其他邮品,尽量满足集邮爱好者的不同需求。此外,国家邮政部门每年都要回收、销毁大量的库存纪念、特种邮票,可否盖销一部分,免费赠送或低价销售给农民,吸引更多的农民加入集邮行列。三是抓邮展引导。邮展是吸引邮迷、普及邮识的最佳载体。但组织农民邮展,不要囿于国际评审规则,可简单化,低标准,以利于农民参与。如有些地方举行的一框邮展、节俭类邮展等,简单易行,便于在农村普及。每隔几年,可举办一次全国性的农民集邮展览,检阅农民集邮水平,推出一批高层次的农民集邮家,推动农村集邮整体水平的提高。四是抓农村集邮的研究。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集邮能否开展、如何开展,目前尚属探索阶段。有关部门应作为重点课题加以研究,总结出具有中国特色的农村集邮理论体系,于中国集邮事业功莫大焉。

第三,循序渐进,选准农村集邮发展的突破口。就现实而言,在全国广大农村普遍开展集邮活动显然不足取。要立足县情、镇情、村情,结合地方实际,有计划、有步骤地展开。对那些经济条件较好、集邮活动有一定基础的镇、村,可先行一步,重点扶持,取得经验后向其他镇、村推广。在农村,发展集邮爱好者也有个循序渐进的问题。要选准目标,对那些镇村干部以及种养大户、个体老板、私营业主等高收入群体有针对性地进行宣传,先把他们吸引到集邮队伍中来,由他们影响和带动周围的群众。 第四,借台唱戏,扩大集邮活动在社会上的影响。在农村开展集邮活动,确实面临不少困难,不仅要有经费投入,要有场地,而且还要有人参加。借鉴各地争办邮票首发式的经验,人家“邮票搭台唱经贸戏”,反其道而行之,借他人舞台唱集邮戏不失为一个好办法。如,有关部门组织开展“三下乡”活动,积极争取集邮下乡。集邮也是文化,工作跟上就能靠得上。再如,每年各地都要举办一些重大活动,如苹果节、龙虾节以及以当地名人为内容的文化节,而且多由政府主办,规模空前,影响广泛。要充分利用这样的机会,主动参与,将相关内容的邮展列入活动的整体计划,将为之开发的特色邮品打进礼品、纪念品,为活动增添浓厚的邮文化色彩。这样,既能服务地方建设,又扩大了集邮在社会上的影响。

农村呼唤集邮,集邮的进一步发展需要向农村延伸。农村集邮快速发展之日,就是中国集邮事业繁荣之时。我们期待着这一天的早日到来

学校开展集邮活动,有先天的优势。邮资票品原本就是教化载体,特别适用于教育;它还有直观生动的表现形式,对青少年有吸引力;从教育内容整合的角度来看,邮资票品可以作为教育工作者同步实施德育、智育、美育,还包括一部分体育(意志力、注意力、敏捷性等)的育人载体;青少年有交往的需求渴望,集邮是建立友谊的桥梁„„

但合理不等于可行,关键是找准契合点。“校园集邮课程化”的设想,如果指的是常规课程,似乎好高骛远,但对于将来初、高中和现在大学的选修课,有进入开设范围的条件;课外活动中集邮居其一,应该是集邮进校园的主流形式;特长培养,虽然涉及的人比较少,但它是校园集邮的“形象工程”,作为榜样有巨大的示范和带动作用。因此,选修课、课外活动和特长培养就是校园集邮工作的切入点。

具体怎么切入,需要在认真调研、通盘考虑之后,实施一揽子计划。但在这之前,切不可忽略做一些前期的准备工作。

注重协调校方

协会要与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充分沟通,随时注意听取意见,在与他们的密切合作中,一起做好组织落实工作。只有协调好各方面的关系,得到他们的支持,才能有效化解矛盾和困难,形成良好的秩序,保证集邮进校园的正常开展。目前要着重注意两个具体问题。

一是据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和学校管理者反映,现在学校工作头绪多,什么工作都不能说不重要,各项工作都要求到位地抓,忽略哪一块的工作都是不行的。而在原有的教育、教学格局中,根本没有“集邮”这一块,提出“集邮为素质教育服务”,依据是什么,效果会如何,要给予客观的、有说服力的阐释。

二是学校都在给学生“减负”,但对什么是“负担”,缺乏准确一致的认识,甚至有许多学校的领导和老师把集邮进校园当作新的学生“负担”。这是一个现在无法回避今后也将长期存在的问题,必须积极应对,作好有关人的思想工作。也可以典型引路,通过胜于雄辩的事实来说话,以孩子们的亲身感受来生动说明集邮并不是“负担”。

重视巩固成果

除了继续在青少年中酌情变通开展集邮的成人活动三大项———邮展、讲座、知识竞赛外,也要坚持已被实践证明了的行之有效的好形式,如夏令营、演讲会、一框邮展等。集邮夏令营应纳入制度化管理,形成一种惯例,年年都搞,让热爱集邮的孩子们年年有盼头,次次有收获。“一框邮展”简单易行,应该扩大它的规模,在大城市举办校展、区展,城镇和农村可在学校及其年级、教学班搞与主题队会结合的“一框邮展”。

积极探索创新

开展集邮活动不能固守定型化项目,要以创新的精神探索新的实施途径。

在寒假举办集邮周。集邮基本上是一项室内活动,冬季寒冷能在户外开展的青少年活动项目很少,在这时举办集邮周活动,是因时制宜的好举措。孩子们的压岁钱,不论自主性大小,一般都会有所“出路”,年节前后的集邮周也是因势利导的好举措。

构建青少年集邮工作体系。集邮校外辅导员对推动青少年集邮工作有重要作用,应重视整合这支队伍,完善“青少年集邮工作委员会———总辅导员———辅导员”的工作体系,使之发挥整体效能,逐步创建独特高效的工作体制。

发挥集邮的辅教作用。集邮也可以走进课堂,成为辅助教学的手段。比如在小学低年级的方法是,集邮协会无偿提供邮票放大图,让孩子们看图作文,由于目前看图作文课的材料不多,此举会受到老师的欢迎。

妥善用好传媒

当前青少年对传媒接触频率、忠实程度都比较高,通过大众传播媒介的特定专版、时段或公众媒体,在青少年中推广集邮,是发展集邮事业的战略选择。笔者浏览香港报章就看到过不止一个连载的豆腐块集邮专栏。约请邮学家和集邮名笔撰文,点滴浸润,积少成多,功期十年,不是奢望。

解决费用问题

活动经费历来是集邮进校园的一个难点。解决好比较敏感的费用来源问题,有化解校园集邮掣肘因素的意义。邮政部门和集邮协会给予适当补贴,将会调动起学校和学生的积极性,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得到家长的支持。可实际上,集邮协会目前的经费也很紧张,因此不论用谁的名义,费用的补贴者应该是各级邮政局。补贴可以不拘一格,如派车接送、赠送邮品、分摊活动费用等方式,现阶段都可灵活采用。在远期规划中,应该探讨建立青少年集邮基金,实现筹资援助制度化。

第三篇:挖掘学校文化内涵 塑造敬业学子形象

敬业中学

学校在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若干意见》和《上海市学生民族精神教育指导纲要》、《上海市中小学生生命教育指导纲要》的精神的同时,坚持“文化兴校、人才强校”的理念,以 “敬业乐群”为核心,以“塑造敬业优秀学子形象”为抓手,结合学校三年发展规划,实践探索“德育活动课程化,德育课程校本化”的教育机制。学校多渠道、多形式地开展主题教育活动,在教育中注重学生的自主体验,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塑造具有敬业特质的敬业学子形象。

一、 因材施教,分层细化教育目标

(一)明确学校育人目标,完善德育领导机构。

我校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分层制定了三个年级的教育目标:高一年级开展“学做敬业人”的修身教育;高二年级开展“做好敬业人”的合作教育、高三年级开展“我为敬业争光”的责任教育,让学生行为要求具体化、目标化,从而实现“敬业乐群、和谐发展”的学校育人目标。为加强管理力度,在原有德育领导小组成员的基础上增加了教学教导、总务主任,把教学与教育、课堂教学与日常行为紧密结合起来。

(二)抓好两支队伍,拓宽三个途径,实现三位一体的教育功能。

我校坚持抓好两支队伍建设,在全体教师中营造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的育人氛围,形成人人关注学生,人人爱护学生,人人管理学生的育人局面。充分发挥以班主任为核心、任课教师为成员的教育管理小组在班级行为规范教育中的指导、督促、检查和评估作用,及时反馈信息,起到教育学生的目的。

实行团委、学生会、学生自主管理委员会、年级大班长等学生干部挂牌上岗制度。让学生干部在各项工作中学会自律、自省,在自我约束,自我教育的基础上实现自我发展。实现学生的自主管理,发挥学生干部的示范效应。

学校还积极拓宽家庭教育、社区教育、学校教育三个途径,凸现三位一体的教育功能,提高学校德育的广度和深度。

二、优化育人环境,营造敬业文化的教育氛围

育人与环境氛围有着密切的关系,我校挖掘260年的历史名校的深厚文化积淀,创设了与学校悠久历史文化相吻合的育人环境和氛围,熏陶、感染全体师生。旨在通过营造具有浓厚学校文化特色的良好育人环境,收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校史陈列馆,体育人文墙展示了学校260年来深厚的文化底蕴,昭示着学校“文化兴校”的办学理念。各楼层展示的学生书画作品展现了敬业学子的人文素养和艺术素养;班级的治班格言不仅体现了班级同学的理想、抱负,更是具有敬业文化特质的班级名片;叶企孙像和“敬业乐群”碑则鼓舞着全体师生“敬以治事,业以立身。尽心尽职,为国为民。做人唯严唯诚,做事崇实求真。对己勤勉奋进,对人理解共存。”学校浓郁的文化气息得以充分挖掘,奋发向上的精神面貌得到了体现,融洽和谐的气氛得以形成,学生

1 规范、文明的举止与学校的环境相得益彰。

三、感悟学校文化,塑造敬业优秀学子形象

敬业学子形象工程建设是我校德育工作的核心项目,也是育人目标得以实现的重要载体。学校以此项活动为抓手,开展“学习校友品质,争做敬业之星”系列主题教育活动,树立学生“今天我以敬业为荣,明天敬业以我为荣”的主人翁意识。

1、学习校友榜样,传承敬业精神。开展的一班一校友活动使同学们走近校友。在访问校友的过程中,了解校友优秀品质,通过“每月一校友”专题栏目扩大影响,向全校学生介绍校友,从而达到激励学生的目的。

2、诠释“敬业”内涵,凸显敬业特质。我们对敬业精神的内涵进行了诠释,细化了敬业优秀学子的标准,并将之纳入到各类学生评优的细则中,如:市区三好学生、优秀团员、团干,敬业中学形象大使暨敬业之星的评选,引导敬业学子在行为规范上追求更高的目标,充分展示敬业优秀学子的形象与风采。学校从07年起,在每个起点年级成立了“宏志班”,实施五免一金(助学金)的优惠政策,鼓励家境贫困、品学兼优的学子刻苦学习、励志成才。各班散点分布的励志生也积极参加学校各类活动,还编辑《爱心情怀》小报,为其他同学树立了逆境成才的学习榜样。

3、进行多元评价,形成教育合力。敬业学生不仅在学校要遵守各项规章制度,更要成为家中的好孩子,社会上的好公民。为此,我们通过家长学校、家委会,家校通等途径,向家长宣传我校行为规范教育的要求和措施,加强家长对孩子教育的指导和帮助。如学校在敬业十大明星评选过程中邀请学校家委会成员担任评委,并在各类社会实践活动中建立评价考核制度,建立家校社区互动多元的评价机制,形成家校社区的教育合力,促进学生养成文明行为习惯,培养良好的道德素养。

四、开设德育课程,探索校本化课程的实施

德育校本课程的开设和实施是学校行为规范教育落实的有效载体。课程的设置不仅涉及学校的教育目标的实现,还涉及学生情感、兴趣、意志的培养,因此我们一方面深入挖掘校史资源、一方面发动各方教育力量,不断开发、建设学校德育课程。

1、紧扣两纲教育。在国务院发布部分传统节日放假通知后,我校及时开设了《传统文化与节日》课程,使学生在走进传统节日的同时,感悟节日背后所蕴藏的文化内涵;《运动损伤的一般处理急救》选修课的开设,为学生了解、掌握自我保护的知识、技能提供了很好的平台,进一步增强了珍惜生命、尊重生命的意识;《苏风雅韵》帮助学生了解长三角地区的历史文化,增强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意识;开设《走进高中——心理调适》,帮助高一学生减少初高中衔接带来的不适应,促进学生认同、感悟学校文化,尽快融入学校的学习、生活,为培养具有敬业特质的学生夯实基础。

2、凸显学校文化特色。我校开设了《敬业文化与学子修身》、《敬业颂》校本课程。旨在利用学校积淀至今的优秀校史、校友资源,激励在校学生感悟学校文化内涵、学习校友榜样、传承敬业精神。

3、营造开放式教学环境。学校把德育课程与社会实践、自主探究相结合。不仅开设

2 了《儒学 史学 哲学》、《论语浅涉》,用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做学生生命的底色。同时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式的学习。如高三年级十八岁成人仪式就选择在文庙举行。暑假还组织学生开展 “文化之旅——邹鲁行”、“爱心之旅——涡阳行”。探究儒学的精髓,表达对留守儿童的人文关怀。

4、关注热点民情。紧扣时代脉搏举办时政、专题讲座,开设百家讲坛。如:在迎世博600天的日子里,我校特意邀请资深外交官吴建民先生作了《当代青年学生应具有国际视野》的专题讲座,在西藏民族分裂主义势力策划的“3-14”打砸抢烧事件发生后,我校及时进行了《走近西藏》专题讲座,教育学生维护民族团结、祖国统一是每一个中国公民应尽的责任,又如结合北京29届奥运会,2007上海特奥会,汶川地震等重大事件开设的讲座。这些讲座不仅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家事 国事 天下事” 事事关心的政治意识,还激励他们树立报效祖国的远大志向。

今年7月我校举办了主题为“永恒的记忆 永恒的爱”——纪念汶川地震诗歌朗诵会,08届高三学生把向灾区捐款的荣誉证书赠送给了母校„„这些均表达了敬业学子向社会传递的温暖和关爱,彰显了敬业优秀学子形象。学校每周都有志愿者服务队定期到孤老院、儿童福利院、上海博物馆等场所开展关爱、讲解、保洁等服务;寒暑假我校学生定期到新世界商场、老西门居委、敬业初级中学、阳光学校等单位开展社会实践,积极参与残奥会、特奥会、奥运会的志愿活动,同学们既得到了锻炼,也把敬业精神广泛地播撒到社会的方方面面。

五、总结实践经验,深化温馨教室的建设工作

根据市区温馨教室创建的精神,我校把缔造温馨和谐的敬业风,培养和乐好学的学子心为工作重心,努力构建敬业师生共同快乐成长的精神家园。

在温馨教室创建过程中,“温馨百宝袋”、“爱心伞”,“五星墙”、“步步高”等教育方法的创新,在校园中营造出一种温馨、舒适的教学氛围,这些做法有效促进了学生心理和人格的健康成长,有助于培养具有自信、自尊、平和、达观的敬业学子。

在实践的同时,我校教师还及时总结经验,探索有效教育方法。2008年12月的《思想理论教育》杂志上,发表了一组我校班主任教师在温馨教室建设过程中的心得体会;青年班主任工作室的课题《温馨教室建设中和谐师生关系的探索》经认定成为区级课题,并顺利通过了中期检查;今年5月我校在黄浦区温馨教室推介会中以“非常高三 非常温馨”为题交流了创建经验。

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我们深知要达到敬业乐群、和谐发展的教育目标非一朝一夕之功,学校德育校本课程还需进一步完善,使其序列化、固定化;三年的德育目标的落实还需进一步细化„„因此我们还要在今后的工作中加倍努力,争取新的突破。

第四篇:挖掘校园文化内涵实现学校高品位发展(省高中发言)

挖掘校园文化内涵实现学校快速发展

陕西省山阳中学赵延宏

在当前形势下,当学校的办学规模和办学水平达到一定程度,建立现代学校制度,建设有特色、高品位的学校文化便成为新时期学校发展的必然选择。对于一所有着有着五千多名师生、八十余年历史的山区普通高中,继承和扬弃、选择和挖掘、发展和建构具有鲜明特色的学校文化是学校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的重要课题。

我校在开展以“尚德立人”为主旨的校园文化建设探索与实践过程中,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形成了以培养优良校风、学风、班风为核心,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目的,以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为载体的校园文化建设格局,按照“物质文化奠基础,行为文化塑形象,制度文化添活力,精神文化铸品牌”的总体布局,努力构建具有山阳中学特色的校园文化体系,坚持硬件建设与软件建设并重,规范引导与个性发展兼顾,主旋律与多元化互补,让优雅的校园环境,多彩的文化生活,高雅的审美情趣,浓厚的学习氛围,科学的人文精神带动和促进富有特色的校园文化建设。

一、物质文化奠基础

1、加大投入,提升物质文化硬环境

学校抢抓机遇,以创建省级标准化高中为契机,走多元化建设之路,筹集四千多万元用于学校硬件设施建设。一流的教学设施,整洁的校容校貌,使师生的生活空间发生了巨大变化,师生沐浴在高雅氛围和舒心环境中,浸润在完美设施和优秀传统中,为尚德立人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以绿化、美化、净化、人文化的校园环境,创设一个能对同学们具有潜移默化教育作用的良好育人环境,被评为“省绿色学校”和“省级卫生先进单位”。 2007年8月承办了以“学校文化建设”为主题的“商洛市校园文化现场会暨校长论坛”,全市校长、专家齐聚我校,共同探讨学校文化建设,给我校文化建设带来了新的动力,也提升了办学档次和学校知名度。

2、美化校园,营造学习生活软环境

学校重视校园环境文化建设,立足实际,结合教学、活动、生活的不同层次要求,在有限的空间中精心设计,利用名人画像、报栏、雕塑、文化墙、橱窗、花园、草坪、廉政文化长廊等,营造随处可见、随手可及的浓厚文化氛围,形成了具有山阳中学特色的墙壁文化、绿地文化、 1

厅廊文化,让墙壁说话,使草木含情,最大限度地发挥物化环境的陶冶作用,以整洁有序、自然优美的环境来提升人的修养、品味和境界,把硬件的直观性转变为有感染力的德育素材,让环境辐射出有巨大能量的学校感召力,把环境文化转化为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让师生在浓郁而温馨的人文环境中得到熏陶、锻炼、体验和升华。

二、行为文化塑形象

为把以“尚德立人”为主旨的校园文化建设抓实抓好,抓出成效,学校领导班子及全校师生从自我做起,以自身良好的素质和形象诠释着校园文化的丰富内涵。

1、廉洁自律,打造和谐团队

学校积极开展创建和谐领导班子活动,领导班子坚持实事求是,务实创新,转变工作作风,提高工作效率,努力做到管理规范化、民主化和科学化。抓学习,组织班子成员既学习政治理论、又学习管理知识,既注重提高理论素养,又注重提高专业水平,着力打造学习型班子;抓自律,班子成员自觉践行“约法八章”,积极争当“五个表率”,坚持带课,坚持带班值周,坚持包抓年级和教研组,深入实际指导工作,解决问题;抓效果,做到议政充分民主,行政雷厉风行,监政及时到位,创造性的开展工作,用实际行动树立了勤政廉政、科学管理、求真务实、开拓高效的领导班子形象,学校被商洛市教育局授予创建和谐领导班子先进集体和民主化管理示范学校。

2、自我发展,树立教师形象

长期以来,学校坚持把教师队伍建设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一项战略任务和基础工作来抓,通过抓示范、抓典型、抓学习、抓活动等有效举措,推动师德建设,提高师德水平,有力地促进了教师队伍的健康成长。学校荣获商洛市“师德形象工程”先进集体,教师仰孝升获全国模范教师称号,受到胡锦涛总书记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接见。与此同时,学校启动了“当名师、育名生、创名校”的“名师工程”,鼓励骨干教师成名成家,要求青年教师达到“135”(一年站稳讲台,三年成为合格教师,五年成为优秀教师)成才目标,通过开展以老带新的拜师活动、结对帮带活动、优质课赛讲活动,帮助青年教师缩短适应期,强化成长期,加快成熟期,使一批青年教师骨干脱颖而出,成为振兴山阳中学教育的生力军。

学校积极实施科研兴教、科研兴校战略。近年来,教师在省级以上

报刊发表论文300多篇,主编、参编图书40余部。学校编辑出版了《素质教育的探索与实践》丛书,其中《教育叙事篇》获陕西省基础教育成果二等奖。近期,学校又汇集教师的最新教研成果,编辑了《新课程新角色新视野》丛书一套。同时,先后完成了省级课题“运用信息技术促进语文阅读教学研究”的实验任务,并获陕西省基础教育成果优秀奖。承担了多项国省级“十一五”课题,国家“十一五”课题“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研究”,已经顺利结题,学校被评为中央教科所教育科研先进单位,商洛市基础教育科研工作先进集体。

3、全面发展,促进素质教育

学校坚持以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四有”新人为目标,以思想道德建设为重点,以行为规范养成为基础,以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为载体,全方位加强德育和思想政治工作。制定了《山阳中学德育序列化实验方案》,以“五爱”教育和“三讲两实践”活动为重点,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围绕道德规范建设,学校结合本校实际,制订了《山阳中学学生礼仪常规》、《山阳中学学生生活基本要求》等规章制度,编辑了《陕西省山阳中学学生手册》,加强对学生的自我管理、自我约束、自我评价教育。办好心理辅导室,构建心理辅导网络,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品质。积极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在实践中增长学生才干。学校充分发挥德育基地的教育功能,学生踊跃参加社区精神文明活动和献爱心、助残扶弱活动,受到社会广泛赞誉。汶川地震,全校师生踊跃捐款捐物,累计现金两万余元,衣物两千多件,增强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近三年来,先后有60多名学生分别被授予省、市、县“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等称号,70多名品学兼优的学生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学生参加学科竞赛获国家奖励16人次,获省级奖励96人次。在第

22、

23、24届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中,共有18件学生作品荣获国省奖励。学校合唱队自排的《为了大眼睛》节目荣获省一等奖,国家三等奖,校刊《雏凤新声》荣获全国最佳校刊一等奖。

三、制度文化添活力

1.完善管理机制,创设和谐科学的管理制度。

学校推行校长负责,实行垂直领导,层化管理,责任到人的管理运行机制,构建起“三层、四线”立体交叉管理网络。学校坚持依法治校,依法执教,加强制度建设,编辑出版了《山阳中学规章制度汇编》,构

建起法治德治相结合、情治理治相统一的管理框架,实现了从行政管理向制度管理转变,从粗放型管理向精细化管理转变,从传统型管理向科学民主型管理转变,使学校政令畅通,高效运转,充满活力。

2.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形成了人性化的管理制度。

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实施科学化、民主化、精致化管理,是山阳中学一直追求的管理目标。在实施民主化管理方面,学校定期召开教职工代表大会,充分发挥教职工的民主监督职能,实行校务公开,使广大职工对学校的发展、管理具有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使学校的决策、执行、监督等工作体现教职工的意志,维护教职工的利益。定期召开教师代表座谈会、学生代表座谈会、教师家属座谈会、学生家长座谈会,广泛听取他们对学校管理工作的意见和建议,积极改进工作,努力创办人民满意的学校。

3.强化过程管理,形成了富有特色的教学常规管理制度。

近年来,学校突出教学中心,强化了教学管理工作,全面实施“重视起始年级打基础,狠抓过渡年级促提高,强化毕业年级出成果”的全程质量目标管理和“提优促中扶差”的全员质量目标管理,坚持过程管理与终极管理、微观管理和宏观管理相结合,用强化过程管理保证终极结果的实现。

四、精神文化铸品牌

精神文化,作为一所学校在长期教育教学活动中凝练而成的一种精神成果和文化现象,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处于核心地位。学校认真挖掘提炼了建校80多年来积淀的传统文化,紧密结合时代精神,构建师生共同发展、服务地方经济建设的课程结构,培养教师潜心育人的无私奉献精神和专业成长意识,引导学生树立正直做人,报效国家的人生发展观。

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载体和其他物质载体,努力营造团结和谐、勤奋守纪、求实创新的校园精神,增强了师生的凝聚力、向心力和自豪感。秉承“博爱、弘毅、笃学、树人”的校训,形成了“勤奋,求实,团结,进取”的校风、“尊师,守纪,刻苦,创新”的学风、“严谨,敬业,协作,奉献”的教风,谱写了校歌,确定了校徽,使学校的教育价值观深入人心。

学校多年来坚持的“领导苦抓,教师苦教,学生苦学”的“三苦精神”,在新时期依然有着鲜活的生命力,它体现了艰苦奋斗、团结协作的作风,催生了学生爱校爱班,德才并举的成才志向。学校创建省级标

准化高中时凝聚的“只争朝夕的时间观念,雷厉风行的工作作风,克难攻坚的顽强意志,同心协力的团队精神”,焕发出了巨大潜能,带来的清新气息和澎湃活力让全体师生都投身到砥砺德行、陶冶情操、塑造自我的实践中,与学校主流价值观产生了极大认同和高度默契。

在校园精神文化建设方面,学校按照师生身心发展规律,充分发挥学生个性特长,开展了形式多样的精神文化活动。打造节日文化,利用重大节日、纪念日开展主题教育活动,在活动形式方面着力体现高雅性、通俗性、益智性、趣味性的有机结合;坚持升国旗仪式及国旗下演讲活动,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理想信念教育;通过生动活泼的文体活动,有声有色的第二课堂活动等,寓教于乐,营造百花齐放的校园文化生活;坚持每天一小时阳光体育活动,增强师生体质,促进师生身心健康;举办读书活动、征文比赛、才艺展示、歌咏比赛、书画摄影比赛、综艺晚会、辩论赛、英语口语大赛等活动,繁荣校园文化;成立学生社团、创办校园刊物,办好校园网站和广播室,使其成为繁荣校园文化的有效载体;组织观看优秀影视剧、阅读优秀文学作品,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情操,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坚持办好校园文化艺术节,坚持在学生中开展“三个五”活动(每人每学年学唱五首好歌曲、阅读五部好作品、观看五部好影视),在班级中开展“六个一”活动(每班每学年举办一次演讲比赛、一次才艺展示汇报、一次文艺联欢活动、一次社会实践活动、一次学雷锋送温暖活动、召开一次家长会),使校园文化生活形式多样,异彩纷呈。

近年来,山阳中学重视挖掘校园文化内涵,加强以“尚德立人”为主旨的校园文化建设,有力地促进了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和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2006年以来,高考二本线以上人数四次获得商洛市第一,五次荣获综合考评第一,2010年学校再次以1496人的好成绩位居全市之首。学校也先后被评为全国实践教育活动先进单位、全国学校艺术教育工作先进单位、全国科技创新大赛优秀组织单位,陕西省文明校园、陕西省平安校园、陕西省中小学德育工作先进集体、商洛市绿色学校。《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青年报》、《中国教育报》和中、省、市、县电视台等多家新闻媒体都先后对学校的办学事迹作了专题报道。

教同化雨,学如弦歌,在这百花齐放的春天,山阳中学全体师生决心以自己不懈的探索与实践,引来校园文化春色满园!

第五篇:创建儒雅文化特色学校

一、创建的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教育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内涵发展为目标,以品牌创建为载体,以“打造儒雅特色学校,给每个孩子播种希望”为出发点。挖掘学校传统文化,彰显学校办学特色,凝聚教师力量,整合教育资源,积极构建学校特色文化,不断提升学校办学水平,办出人民群众期待的教育,办出适合学生发展的教育。

二、诠释儒雅的内涵

所谓“儒雅”,是指学识渊博、知书达理、气度温文尔雅。“儒雅教育”就是通过以人为本的教育,提高人的整体素质,使之成为外表优雅的人。内涵博雅、谈吐文雅、举止典雅、气质高雅的人。儒雅教育实质上是一种多元整合通的教育。“儒文化”就是通过营造儒雅环境文化、树立儒雅家长、开发儒雅环境文化、树立儒雅价值观、培训儒雅教师、培养儒雅学生、学做儒雅家长、开发儒雅课程、创建儒雅课堂等教育手段、教育内容、课程建设、学生成长等方面,构成一整套具有儒雅特色的育人体系,从而形成学校教育特色。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物控部绩效考核表下一篇:物流公司参观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