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是工业和城市化阶段经济增长的主要引擎

2022-09-11

目前, 中国的经济尚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经济增长具有典型的要素拉动特征。经济发展需要刺激了投资需求, 投资反过来又使得经济加速增长, 最终消费需求的形成也有赖于加大投资力度, 投资与消费双管齐下, 投资需先行。因此, 国民经济的高速增长离不开投资的持续增长。从理论上讲, 投资增长率和经济增长率具有一种正向的关联关系。就我国现阶段来讲, 我们仍处在工业化发展阶段, 城市化也还远远没有完成。毫无疑问, 今后相当长的时间里, 我国的投资仍然要以国家的工业化和城市化为重中之重。自然, 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巨大投资需求, 必然有力地带动我国经济的发展。

1 城市化是现阶段我国经济进步的火车头

1.1 城市化是农业化向工业化迈进的必由之路

我们国家是一个农业大国, 我国工业化尚未完成, 城市化也还处在快速发展阶段。城市化是农业人口向非农产业转移, 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 农民收入水平提高, 国内有效需求与消费市场不断扩大, 农村逐步融入现代市场经济的一个发展过程, 包括一个国家城市化率的提高和农村小城镇建设的过程。改革开放几十年来, 中国工业化程度已经极大提升。而城市化是工业化的必然, 是一个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客观形态的综合体现, 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由农业化向工业化迈进的必由之路, 是21世纪我国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要依托。加快城市化进程, 对于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全局性、战略性意义。因为城市化进程会促进各项投资全面启动。投资的大规模进行, 必然能强劲地拉动经济增长。

1.2 城市化进程对我国经济经济增长意义重大

世界银行的一份评估报告指出:“未来20年中, 就中国经济和社会继续发展而言, 中国的城市发展将是最为主要的政策之一, 通过城市化促进经济效益、经济增长和经济平等”。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斯蒂格列茨甚至把“中国的城市化”与“美国的高科技”并列为影响21世纪人类发展进程的两大关键因素, 认为“中国的城市化将是区域经济增长的火车头, 并将产生最重要的经济利益”。

综观历史上几乎所有工业化和城市化阶段的发展中国家, 其经济发展都无一例外的主要依靠投资来拉动, 投资是当期国民经济增长的最强大的拉动因素。而在本轮世界金融危机和经济波动中, 中国高启的投资率和较快的投资增速, 使中国较快走出金融危机的阴影。几乎所有国家面对经济或金融危机, 也都会将投资作为应对危机和刺激经济增长的工具。加大投资的规模, 既可增加就业机会和国民可支配收入、扩大内需, 又可以直接带动当前的经济增长, 为新一轮的经济增长奠定物质基础。今天, 我国正是处在工业化和城市化大规模发展阶段, 积极运用投资手段推动经济增长, 无疑是最明智的选择。当前, 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任务是, 不断转变增长方式扩大经济总量, 推进城市化进程, 继续引导投资增长, 确保经济发展后劲持续增强。

2 提高城市化率的具体效应

城市化率低仍是制约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 一旦城市化得到较好发展, 就可以有效解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问题, 使国民经济走上健康稳定可持续发展之路。提高城市化率的具体效应如下。

一是城市的集聚效益 (尤其是人才集聚效益) 、规模效益与经济辐射能力, 可以有效带动信息业、工业与服务业等产业经济投资和周边地区小城镇与农村经济投资的迅速增长, 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升级与城乡一体化发展, 有利于走环保节能的集约发展之路。

二是通过改革与城市化向对应的户籍制度与土地制度, 城市化过程中新增工作岗位与促进工业、服务业迅速发展过程中新增工作岗位吸引农村劳动力就业可以提高社会就业率, 加速农转非的进程。而城镇人口的增加与农业人口的减少又有利于提高国内需求水平。消费的需求的升高自然带动投资的增长。

三是城镇化有利于提高农村人均耕地面积和耕地集中度, 扩大对农产品的有效消费需求, 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 使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经济稳定发展, 从根本上有效解决“三农”问题。彻底解决七亿农民的三农问题, 必然使对农业的投资成倍增长。

四是加快城市 (城镇) 化进程, 加大对基础设施建设、环保节能新产品研发、公共产品供给、教育科技、医疗卫生与社会保障等领域的投入力度, 提高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国内需求水平、自主创新能力、国民综合素质和社会福利水平, 可以增强各种抗危机能力, 保障经济持续稳步增长。而另方面中国成千上万个城镇的发展和建设, 将极大地刺激我国投资的增长。

在当前, 中国城市化对投资的巨大需求, 促使中国经济积极实施以城镇化为龙头拉动国民经济发展的战略, 积极引回外汇储备, 采取较宽松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 加快中心城市发展和中小城镇建设步伐, 提升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和人文生活环境水平, 增强城市的经济辐射力与经济拉动力, 有效带动工业、服务业和农业产业化发展, 才能全面引领国民经济平稳走上快车道, 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目标。

3 配合城市化国家投资的具体内容

为了推进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 国家必须在公益项目上、基础建设项目上、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项目上、高新技术产业项目上, 以及三农项目、城乡保障性安居工程项目上、交通、能源以及社会事业等等投入上, 加大投资力度。

3.1 投资关系国家安全和市场不能有效配置资源的经济和社会领域

我们国家改革开放获得的经济快速增长, 必须使民生同步地得到改善, 必须让所有人民分享改革的成果。那么, 加强公益性和公共基础设施建设, 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 促进欠发达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 推进科技进步和高新技术产业化, 应是政府的重要职责。这方面的投资是整个投资的重中之重。中央政府也应该侧重安排跨地区、跨流域以及对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有重大影响的项目的投资, 使国家经济逐渐实现均衡的发展。

3.2 加快实施城乡保障性安居工程

上面提到, 我国经济改革的成果, 一定要让百姓得到分享, 为了让公众安居乐业, 需要将房地产业的投资进行重大改革, 既把房地产投资分流出较大部分, 大规模开展廉租住房建设, 各地要在配套资金、土地供应等方面予以保证。让为我国经济快速增长贡献了力量的普通百姓真正得到实惠。

3.3 重点解保证交通运输, 高铁建设和优化能源结构饿投资

提高西煤东运下海和新疆煤外运能力, 开展大秦线、神朔黄线、兰新线的扩能改造和兰渝铁路等建设, 加强铁路客运专线、进出关通道和“三西”煤炭直达华中铁路建设。抓紧建设几条重点高铁。

3.4 加大对节能减排、自主创新和产业升级投资力度

支持重点节能工程和循环经济重大示范项目, 加快城镇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及管网建设。增强国产支线飞机自主设计与规模生产能力, 推动大型核电、风电装备和高速列车设备本地化, 推进企业技术进步和技术改造, 建设一批重大产业化工程。

3.5 加大对社会事业的投资力度

城市化对县乡镇的文化事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加快实施中小学校舍改造工程, 加快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和计划生育服务体系、乡镇综合文化站等的建设。

4 地方投资成为城市化建设投资的主力军

众所周知, 国家投资需要地方各级投资的配套资金。地方投资是国家投资的主要组成部分。20世纪90年代以来, 我国乡镇企业掀起了又一次高潮, 大批农民涌入城镇;而中心城市的大规模建设更使大量农民涌入城市, 加之高校扩招等因素促进了国家城市化进程, 从基层乡到县到大城市, 一派蓬勃。此时, 不少市县甚至一些乡镇, 兴起了一股包装城市、打造城市名片等名目繁多的开发热潮。可想, 如此庞大的城市建设规模, 其背后则是各级基层资金的巨大需求。不可否认, 我国工业化, 特别是城市化建设投资, 地方投资一直是投资主力。中国数以百计中小城市, 数以千计的县, 数以万计的乡镇, 每一个地方都要进行城市建设。城市建设就要搞基础设施建设, 就要搞安居工程, 就要规划城市交通, 就要配套教育、卫生设施等社会事业服务建设。我国的城市化建设, 恐怕是世界上最大规模的城市建设, 它所需的投资恐怕也是史无前例的。巨大的投资需求, 无疑会带给中国经济带来前所未有的强劲的增长动力。

5 各大城市群的崛起是产业集群发展的基础

5.1 中国产业集群是区域发展的重要组织形态

在中国的经济版图上“产业集群”已经成为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成为区域产业发展的一种重要组织形态, 成为各类生产和创新要素最聚集的地方。产业集群作为区域性具有专业化特征的生产系统、创新系统和公共管理系统的统合, 既是广大企业聚集和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 也是区域创新体系的重要载体, 更是各项政策直接作用的重要载体, 以及当前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重要着力点。传统产业集群的升级和转型, 以及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的培育和发展是中国产业集群发展过程中最紧迫而重要的问题。当然, 解决上述问题的唯一出路就是构筑产业集群的创新能力。

大城市群的崛起是产业集群发展的基础。反过来, 产业集群发展又推动城市群的崛起。我国应对金融危机的四万亿投资运作已经接近尾声。四万亿投资计划保证了国际金融危机后我国经济继续以超过8%的增速发展。四万亿之后中央提出投资发展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和新能源汽车七大行业;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进入的领域包括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公用事业、社会事业、金融服务、商贸流通、国防科技工业、参与国有企业改革等领域;大规模启动保障性住房建设 (投资增幅达到100%) 等四大投资政策。这些政策的实施无疑主要依靠城市的发展建设, 特别是中心城市的发展建设。或者说依靠以中心城市为核心的城市群的发展建设。

其中, 中央和地方政府将连手共同投资, 实施城市化产业集群发展战略。2009年以来, 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经济带发展规划和中部崛起规划、以及东北振兴、西北大开发规划的进一步延续, 使我国东、中、西和东北部四大经济区域全部纳入了而区域发展的战略层面中。产业集群发展离不开城市的发展, 城市化是产业集群的生存和发展的沃土。产业集群突破了企业和单一产业的边界, 着眼于一个特定区域中具有竞争和合作关系的企业、政府、民间组织等的互动, 从而推动一个区域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发展, 构成这一区域特色的竞争优势。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来, 随着浙江、江苏、广东、上海、北京等地城市和产业集群的迅速发展, 投资城市和产业集群发展, 已成为推动区域发展的重要动力。

城市化显然离不开人口聚集。人口聚集必然需要大规模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产品的提供, 需要超大量的投资。通过对发达国家城市化进程的研究发现, 发达国家在现代化进程中, 80%的人口聚集到离海洋不到100英里的沿海地区。同样, 中国城市化进程中, 人口也逐渐向沿海地区聚集。“要鼓励沿海城市的人口高密度。”但是我国是人口的超级大国, 仅仅将人口聚集在沿海是不够的。现在中国的城市集群化已渐现端倪, 它不仅在沿海地区, 在中部、在内地都逐渐形成了颇有发展前景的城市群落。

5.2 城市群是产业集群成长和壮大的孵化器

“城市群”理论可以追溯到20世纪50年代在牛津大学任教的法国地理学家戈特曼。1961年, 他在对美国东北部高度城市化的区域研究了20年之后, 发表了纪念碑式的著作《都市群:美国城市化的东北部海岸》。在书中, 他第一次提出“都市群”概念。都市群的英语为“megalopolis”, 该术语来自希腊词汇, 意思是“巨大城市”。都市群也被叫做城市群、都市带或巨大都市。中国城市发展正步入崭新时代。所谓城市群是在特定的区域范围内云集相当数量的不同性质、类型和等级规模的城市, 以一个或两个特大城市为中心, 依托一定的自然环境和交通条件, 城市之间的内在联系不断加强, 共同构成一个相对完整的城市“集合体”。不久, 我国将形成十大城市群: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山东半岛、辽中南、中原、长江中游、海峡西岸、川渝和关中城市群。其中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三大城市群在未来20年仍将主导中国经济的发展。城市群是城市化的集中体现, 是城市化发展的一个里程碑。

进入21世纪, 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可以说, 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特点是城市群的出现。国家“十一五”规划纲要明确:“要把城市群作为推进城镇化的主体形态;已形成城市群发展格局的京津冀、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等区域, 要继续发挥带动和辐射作用, 加强城市群内各城市的分工协作和优势互补, 增强城市群的整体竞争力;具备城市群发展条件的区域, 要加强统筹规划, 以特大城市和大城市为龙头, 发挥中心城市作用, 形成若干用地少、就业多、要素集聚能力强、人口分布合理的新城市群。据信, 上述十大城市群的土地面积占全国总面积的9.99%, 2005年, 人口所占比重为35.02%, 而GDP所占比重为52.83%。也就是说, 十大城市群以不到1/10的土地面积, 承载了1/3以上的人口, 创造了1/2以上的GDP。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投资机会和未来发展潜力来看, 十大城市群将聚集更多的人口, 创造更多的GDP。它们将成为我国最有发展潜力的地区, 将是产业集群的孵化器, 将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十大支撑点。

此外, 以中心城市发展起来的城市群, 能承载大量人口。所以城市化是人口向城市聚集的过程。人口聚集, 政府便有责任为新市民创造就业机会, 为他们提供职业教育培训, 并为其子女创造良好的教育条件, 因为收入差别的最终原因还是教育。这一切都是城市化健康发展的先决条件。城市群竞争力中一个重要的竞争力是投资竞争力。投资竞争力, 通过人均储蓄余额和居民储蓄规模能够较好地体现。上述先决条件, 都需要用大量的投资来支持。从城市化到城市群, 全国各个城市群落的投资竞争力都将持续走强, 投资的持续巨大增长将给正在工业化和城市化道路上迅速前进的中国经济带来持续的繁荣。

摘要:回顾我国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 论述我国城市化发展的空间广阔以及中国城市群的形成。城市化对投资的巨大需求, 城市化、城市群的发展将推动中国经济持续稳步增长。

关键词:工业化,城市化,投资,经济增长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动力电池管理系统综述下一篇:浅谈时政热点在高中政治课教学中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