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验式教学法律基础论文

2022-04-22

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体验式教学法律基础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摘要:《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作为高校教育体系中的基础性课程,其教学目的主要是培养学生正确的法制观、道德观、价值观和人生观,让学生能够自觉履行与承担法律和道德义务,成为德才兼备的人才。

体验式教学法律基础论文 篇1:

体验式教学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中的运用探析

摘    要:体验式教学以“双主体” 理念为基础,以凸显生命关怀为目标。在“基础”课中运用体验式教学,不仅有利于解决知行不一的问题,提高课程的实效性,还有利于提升教师的综合素质。在实施过程中,应根据教学目标设置教学情境,引导学生自主体验,借助于新媒体技术,实现师生有效互动,最终强化课程教育目标。

关键词:体验式教学;思想道德修养;法律基础;运用;具体实践

2019年3月18日上午,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思政课教师,要给学生心灵埋下真善美的种子,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教师要成为新时代的播种者,必须关照学生的心灵,探索契合大学生价值认同需求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下称“基础”课)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法治观,但以往照本宣科的满堂灌的课堂教学或看似热闹实则空洞的实践教学忽视学生的情感体验,无法成为点燃学生心灵的火把。因此,要让学生从心底认同,必须有真实的生命体验,需要学生通过自我实践、自行感悟来实行从知到行的跨越。而以“双主体”理念为基础、凸显生命关怀为目标的体验式教学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

一、体验式教学的概念与特点

建构主义心理学认为,知识不是被动、机械地吸收的,而是由主体主动、灵活建构的[1]。体验式教学就是建立在這一理论基础之上。它是一种由教师创建真实、生动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去参与,激发学生去思考,充分调动知、情、意、行的教学方法。在教学理念上,提倡高度关注人的思想,重视学生的生命体验,在自主体验中培养学生的积极性,从而真正促进个体发展。

体验式教学的主要特点:第一,教学主体的双重性。体验式教学强调教师主导性和学生主体性的统一,突出师生双边互动。教师从知识的传播者转变成课堂活动的引导者,学生从课堂的接受者转变成课堂的参与者,通过师生共情完成教学任务。第二,教学方式的自主性。体验式教学倡导自主性学习,在安排教学内容、创设教学情景时紧密结合教学目标和学生实际需求,鼓励学生亲自参与、亲身体验,在自我建构中收获知识和情感。第三,教学情景的真实性。体验式教学需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紧扣社会时政热点来创建多样化的现实场景,这样才能有真实的情感体验,产生内心的价值认同。第四,师生情感的共鸣性。体验式教学是师生双方分享个体经验、共同体验新知的过程。不管是情感的倾诉还是观点的碰撞,都是教学相长的结果。师生间充满着相互理解、接纳、体谅和友爱的气息,建立起相互尊重的关系,在知识和情感的交流中相互学习、共同发展。

二、“基础”课运用体验式教学的意义

“基础”课是教授学生“如何做人”的课程。当前,价值观和人生观尚未完全成熟的“00后”学生深受新媒体的影响,良莠不齐的网络信息、五花八门的社会思潮冲击着他们的思想,主流价值观受到挑战,教师的知识权威性削弱。“基础”课要真正实现帮助学生成长成才的目标,发挥主阵地的作用,必须打造成一门有知识、有活力、有情怀、有信仰的课程。既要有理论的深度,又要有人文的温度;既要引起学生的共鸣,又要引发学生的共情[2]。在“基础”课中运用体验式教学,不仅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也顺应新媒体时代发展的需要。

(一)体验式教学有利于解决“基础”课学生知行不一的问题

知行不一是“基础”课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学生明白道德修养的重要性,理解法律素质的意义。但是仅停留在知识层面,并没有转化为行动的意识和实践。所以,对于已有一定的知识积累,理性思维基本成熟的大学生而言,“基础”课在加强道德与法律教育的同时,更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只有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契合时机地引导学生投入体验,对自我、他人和社会进行反思追问,才能形成深刻的感受。从而对教学内容产生共鸣,自觉转化为个体认识,才能真正实现道德认知到道德行为的转变。

体验式教学使学生通过角色扮演、社会实践、生活场景亲历等活动获得感性的认知,这种认知可能与学生原有的认知相冲突,这样就可以引发学生自我反思。通过教师的逐步引导,帮助学生分析产生偏差的原因,扭转错误的思维和片面的想法,在体验中形成正确的认知,从而内化为自我的认同。通过学习、感悟,自觉思考成长中的问题,主动构建自己的政治思想和道德素养,并指导行为,实现知行的有效统一。

(二)体验式教学有利于提高“基础”课的实效性

近年来,各高校对“基础”课教学改革尤其是如何从“教材”体系转化为“教学”体系都进行了不同的探索。但是,由于教学目标忽视情感价值,教学过程机械化、教学内容远离学生实际等原因影响着“基础”课的实效性。因为忽视学生主体作用、缺乏体验的“基础”课,即使花再大力气,也很难实现道德完善和生命成长的有效教学。

“基础”课的实效性,不仅体现在把道德和法律知识传授给学生,而且还要使学生在学习中享受幸福感和尊严感,激发学习的热情,从而收获知识、提升能力、触动灵魂。只有经过情感的渗透,知识才能转化为内在的素质,融入到鲜活的生命中。所以,“基础”课教学不能照本宣科、囿于理论,更不能呆板说教、强硬灌输,而是应富有情感,采用“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去感染学生。运用体验式教学能把“基础”课较强的理论性、政治性转化为实践性、社会性。因为体验式教学就是在充分尊重学生个性与特点的基础上,根据教学目标创设教学情境,关注学生困惑的问题,运用多样化的课堂形式,吸引学生积极参与,产生真情实感,并引发相关思考。让学生在享受学习快乐的同时,培养了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体验式教学使学生的学习激情得到焕发,教师教学的热情得到鼓舞。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师生都成为充满情感的生命体,教师富有激情地去教,学生富有情感地去学,在共同体验过程中完成教学任务。这样,“基础”课不仅具有了感染力和亲和力,也达到了深入人心的效果。

(三)体验式教学有利于提升“基础”课教师的综合素质

在体验式教学中,教师既是道德活动的组织者、道德情感的激发者,又是道德规范的示范者、道德行为的指导者。所以,教师需要不断探索,努力增强自身素质。

第一,体验式教学有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为使学生有效融入课堂、参与到情景体验中,教师创设的情境必须生动真实,这就需要在情境设计和教学流程安排中,注重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把握教学目标与教学情境的关系,密切关注不断变化的社会时事,积累大量现实案例。并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有效掌控课堂节奏、引导情境的深入,无形之中提高了知识驾驭能力和课堂控制能力。

第二,体验式教学有助于提高师德素养。体验式教学的实施过程是“基础”课教师良好师德的形成过程。在课堂上,教师一改以往高高在上的姿态,成为平易近人的引导者,与学生平等地进行心灵交流。教师重视发挥自身人格魅力,以心灵去触动心灵,以情感去打动情感。在师生共同体验中形成尊重、信任和宽容的德性素养。

第三,体验式教学有助于培养教师的创新能力。在体验式教学课堂上,不同的学生会有不同的体验感受,从而产生千差万别的体验结果,要求教师采用层次化的教学设计。同时,在课堂上学生通过感悟即时产生的新问题,有可能会超过教师的预期,这就需要教师随机应变,适度改变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向辩证的思维方向思考,实现自我解答。在开放性、即时性、动态性的教学活动中最大程度地调动教师的创新能力。

三、在“基础”课中运用体验式教学的具体实践

在体验式教学中,教师需要合理设置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参与体验,并有效结合新媒体技术,在师生互动中形成积极的认知结论,最终强化课程教育目标,即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和法律修养。

(一)設置教学情境——“基础”课体验式教学的基础

设置教学情境,是体验式教学的首要步骤,也是体验式教学的基础。教学情境设计是否合理,决定着教学目标能否实现、教学效果能否提升。

首先,情境设计应围绕教学目标,遵循“三贴近”原则。“基础”课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对所学的思想政治理论真懂、真信、真做。所以,情境设置必须贴近学生主体、贴近生活本原、贴近社会现实[3]。一是立足学生的学情。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身心特点,考虑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把握程度和可能存在的误区。二是立足生活本原。设计情境应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相联,在学生的认知范围内设置熟悉的生活场景。三是立足社会现实。创设的情境应充分体现时代感和现实感,选取当前的社会热点或新闻事件,以激发学生的兴趣。

其次,创设教学情境可以多样化。教师应按预定教学目标,力求按生活本原创设真实形象、富有情感色彩的情境,引导学生参与体验、理解知识、升华思想、感悟人生。创设情境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

运用角色扮演创设教学情境。教师可以把教学内容融入到场景表演中,让学生通过扮演一定的角色,体会角色的心理活动,体验不同的生活经历,获得新的情感和心灵反馈。在讲授第五章“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第三节“遵守公民道德准则”时,设计公德情景剧表演。学生4~5人为一组,以讲身边事、演身边人为内容,结合身边的文明或不文明现象,采用小品、相声、音乐剧等各种展示形式。让学生在选择题材、编写剧本、排练节目过程中感受文明与不文明的价值选择,引导学生体验道德生活,从而升华思想道德境界。

运用生活场景创设教学情境。从现实生活中选取与学生生活经验相关的场景,作为学生体验的客体,探究人生真谛。在讲授第一章“人生的青春之问”第二节“人生价值的评价与实现”时,为了让学生正确认识人生价值,思考人生目标,认真规划人生,设计了“生命终极模拟体验”,即“假如你的生命还有三天,请写下最想做的五件事”。教师先在课堂上呈现一些因自然灾害或交通事故而失去生命的图片,通过视觉冲击让学生理解: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在有生之年思考死亡是为了多一份掌控。然后,布置体验任务。为了营造庄严肃穆的氛围,教师在学生思考过程中播放一些哀伤的音乐,使学生进入状态,认真思索生命的意义。尽量对模拟的生命中的最后三天做到感同身受,对自己的生命过程有深刻反思。然后,在与大家分享自己所写的内容过程中,进一步体会生命的意义。

运用社会实践创设教学情境。教师引导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在课堂外获得真实感受,对自身的思想、行为进行反思与评价,最终确立正确的思想情感与价值观念。在讲授第五章“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第四节“向道德模范学习”这一部分内容时,设计“寻找身边的最美……”活动,以小组为单位,课外去寻找身边的“最美人物”,通过访谈等形式了解“最美人物”的闪光点,然后制作视频或PPT,在课堂上展示,介绍“最美人物”的事迹。通过实践活动,大家找到了“最美宿管阿姨”“最美班长”“最美寝室长”等,从身边熟悉的可敬可亲的人群中感受道德之美,从而崇德向善、见贤思齐。

此外,还有运用讲故事创设情境、运用新媒体创设情境等。总之,教师应充分运用多种情境,增强情境的趣味性和实效性。不管采用哪种方式,都应始终围绕教学目标。

(二)引导学生体验——“基础”课体验式教学的关键

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学生在体验中成长,这是“基础”课体验式教学的关键。教师在精心设计教学情境之后,还要注重学生的情感变化[4],张弛有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要引导学生真正融入教学情境,必须合理地设计对学生情感体验有导向性作用的问题,在不断思考中提高思辨能力。设置的问题一定是具有针对性、启发性,立足生活实际,与情境紧密相联,值得学生思考和交流的。在讲授第五章“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第一节“道德的功能与作用”时,给学生播放“西安奔驰女车主维权案”视频,看完视频后,教师提出第一个问题:有网友评论“讲道理不如当泼妇”。结合案例思考:“今天我们还要讲道德吗?道德有何用?”采用分组方式开展讨论,大家畅所欲言,然后达成共识,由小组代表发言。学生纷纷表示,道德的短暂缺席并不等于道德功能的消失。“奔驰维权”的成功恰恰体现了道德的力量,它通过社会舆论来发挥作用,鞭策商业者遵守商业道德,鞭策消费者遵守社会公德。接着,提出第二个问题:“如果你是那位消费者,你怎么办?”让学生在体验活动中明白,靠撒泼求取社会舆论帮助不是成功的维权,守德守法才是文明社会公民的选择。通过两个问题的探讨,适时推进学生的道德认知,升华学生的情感体验。不仅从认知层面理解了道德的功能和作用,而且在行为层面上掌握了正确的道德选择。

同时,引导学生体验的主要组织形式是分组研讨。一般5~6人为一组,推选一名责任心强的学生当组长。由组长把握讨论方向,引导组员共同探讨教学内容,每位学生把内心的感受和想法大胆地表达出来,在交流合作中碰撞思维、分享经验、获得感悟,加深对思想的认识。一方面在教学过程中通过任务分解,使学生降低压力,增强兴趣。另一方面,由于分组学习的特色,会对各组进行考评,集体意识、竞争意识增强,改变过去死气沉沉的学习氛围。

(三)借助新媒体——“基础”课体验式教学的载体

在高速发展的信息化时代,借助新媒体技术开展体验式教学已成为新的趋势。新媒体拥有高效、开放、共享等特点,丰富了体验式教学的内容,拓展了体验式教学的空间,创新了体验式教学的手段。“基础”课体验式教学以新媒体技术为载体,可以有效提高课程体验效果。

新媒体技术丰富了“基础”课体验式教学内容。新媒体平台中大量的信息,为“基础”课体验式教学提供了丰富的资料来源。教师可以在第一时间找到最新案例,及时更新课堂教学资源。各大高校也纷纷建立或引进思想政治理论课学习平台,教学资源库收录大量与课程相关的教学视频、教学案例等。利用课余时间布置学生阅读或观看相关内容,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对所看或所读的内容进行思考和研究。既提高了教学效率,又增强了学生体验知识的效果。

新媒体技术拓展了“基础”课体验式教学空间。借助新媒体的优势可以实现线上体验与线下体验结合、现实体验与虚拟体验结合。教师在课前发布体验任务,引导学生课下自主学习。如在讲“积极的人生态度”时,课前推送北大学子王心仪的《感谢贫困》一文,引导学生思考:“我们应该学习王心仪怎么样的人生态度”,达到课前预设体验情境和导入课程的目的。课上,再通过平台讨论“当你身处逆境时,你会怎么做”,请学生发表观点。同时,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及时了解学生体验情况。课后,教师对体验任务进行跟踪指导的同时,通过网络答疑,帮助学生解决教学难点或思想困惑。这样,学生可以在移动端随时随地进行体验,突破时空限制,提高了自主学习能力。

新媒体技术创新了“基础”课体验式教学手段。运用多媒体提供的图画、视频、音乐等创设体验情境,生动地展示教学内容,有效刺激学生感官,获得身临其境的艺术感受,从而增进理解,激发兴趣。同时,“基础”课教师也可以用微信公众号或微信群推送学生最关心或最困惑的内容,也可以让学生把理论知识运用到现实中,创作内容生动、积极向上的微电影、微视频等,记录他们观察、思考、总结的过程。

(四)师生有效互动——“基础”课体验式教学的重点

“基礎”课体验式教学是教师组织引导与学生主体性发挥的有机统一,师生共同合作、有效互动是课堂教学顺利实施的关键。主要采用多元化的互动方式和科学的互动评价,达到提高教学效率的目的。

多元化的互动方式是实现有效互动的前提,有利于构建充满活力的课堂氛围。在课堂上,“基础”课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互动方式,引导学生亲历情感体验。对于需要表达个人独特观点的任务,可以是学生独立的体验活动,比如谈“大学发展规划”等;对于共性的问题,如“今天我们应该怎样爱国”等,可以是分组讨论,通过观点的碰撞达成共识;对于某些辩题,如“结婚需不需要门当户对”等,可以组织全班进行辩论,使学生有更充分的体验。而且互动也不只局限于课堂教学,在网络平台上、社会实践中都能采用互动方式。不管采用哪种互动方式,教师都应积极关注学生的体验效果和互动情况,鼓励和支持那些不善于表达的学生积极地参与活动,保证人人参与,勇于表达观点。

科学的互动评价是有效互动的保障,有利于实现教学相长的目的。在参与互动的过程中,“基础”课教师要积极对学生的互动情况进行反馈,把握每一个评价时机,调控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及时表扬那些大胆的、敢于表达的学生,尤其要善于发现学生在互动活动中的闪光点。还要注重互动过程和互动结果的综合考量,不仅要看学生的调查报告、体会心得、发言效果等,还要考查其在体验、互动过程中的学习态度、参与程度、认知反馈等。也可以采用学生自我评价或小组成员互评等方式。总之,互动评价越科学,互动结果越惊喜,越有利于达到教学相长。

在“基础”课中运用体验式教学,能够让学生主动参与、亲历体验,在深刻反思和真诚感悟中塑造道德、提升修养。既呼应了学生需求,又完成了“基础”课教学目标。但是,在运用过程中还应注意:第一,“基础”课的落脚点是把道德观念自觉地付诸实际行动。它不是一蹴而就的,只有经过循环复始的多轮体验,才能对体验结果有更深的领悟,从而内化信念,外化行为。第二,体验式教学不是十全十美的,还需要跟其他教学方式相互结合相互补充。而且,不是所有教学内容都适合体验式教学,应根据教学目标有所选择[5]。

参考文献:

[1]侯聪玲.体验式教学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电力教育,2014,(14).

[2]唐兴.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的几个关键点[N].广西日报,2017-04-06.

[3]龙湖珊.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以N大学为例[D].江西:南昌大学,2015.

[4]林红,黄妍妍.情感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理论分析[J].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2019,(5).

[5]杨惠琪.高中思想政治课体验式教学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D].湖北:华中师范大学,2017.

编辑∕丁俊玲

作者简介:龚鹰(1973—),女,浙江舟山人,浙江海洋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基金项目:浙江省教育厅2018年度高校访问学者教师专业发展项目“新媒体背景下《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体验式教学研究”(FX2018029);浙江省龚鹰思政名师工作室资助项目(111210605)

作者:龚鹰

体验式教学法律基础论文 篇2:

体验式教学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学中的运用分析

摘 要:《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作为高校教育体系中的基础性课程,其教学目的主要是培养学生正确的法制观、道德观、价值观和人生观,让学生能够自觉履行与承担法律和道德义务,成为德才兼备的人才。体验式教学作为一种全新的教学方法,将其运用于《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学中,可以改进以往单一教学方式的不足,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教学有效性,有效满足素质教育的目标。

关键词:《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体验式教学;运用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学习是大学生道德品质与思想修养提升的重要路径,也是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的基本要求。当前高校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仍然传统的教学方法,过于强调理论知识的传授,导致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1]。随着教育体制的深化改革,体验式教学在高校教育教学活动中的应用越来越广,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实现学生健康成长,促进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

一、体验式教学的特征分析

对于体验式教学而言,其主要是指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创设具有一定感情色彩的情景和氛围,以此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活跃学生思维。通常知识的体验可以强化学生对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而情感的体验则能促使学生对相关知识终身难忘。体验式教学作为一种全新的教学方法,其特征具体如下:

(一)统一认知行为

体验作为体验式学习中的核心,其能够调动学生的思维与感官,让学生积极参与到“体验”中,使情感与认知存留于记忆深处,正确指导思想及行为,实现行为与认知的完美统一。

(二)强化学生主体地位

在体验式教学过程中,学生作为主动参与者,需要通过教师的引导来体验角色,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使其独立自主思考和探究实践活动,积极发现、感受、评价活动,自主构建认知体系,实现体验学习能力的发展与培养。

(三)学习过程的渐进性

体验式教学是以学生的真实模拟、直观感受与动作操作为主,认识抽象概念与获得思维活动感性材料,让学生在“体验与认识”的循环活动中学习与感悟,实现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转变。

二、体验式教学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学中的运用

(一)具体运用

1.讨论式的运用。传统的教学活动中多是通过教师主讲的方式,学生学习兴致不高,只能被动接受所学知识,对所学知识的实用感与重要性不够重视;而讨论式教学的运用可以为学生的交流互动提供平台,让学生在讨论中各抒己见,进一步理解理论知识,强化学生的应用能力、思维能力与观察能力。另外,讨论式教学能够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来思考问题,通过思维的碰撞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但是这需要教师科学设计讨论主题,提炼假设性与争议性的问题,并辅之以生动的材料,让学生在宽松的氛围中进行讨论和学习,提高教学效果。以“基础”第七章的婚恋问题为例,设计“恋爱就是为彼此付出一切”或“大学生恋爱是弊大于利还是利大于弊”等话题,锻炼学生独立思考能力。

2.角色扮演式的运用。采用角色扮演法,可以加强理论与实际的联系,在教学活动中设定某种题材或情境,让学生通过角色的扮演来进行模仿,对某种行为实践和角色行为进行体验,实现理论与实踐的结合。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活动中,引导学生参与角色扮演,让学生融入到扮演的角色情境中,科学处理各种矛盾给问题,这样学生进一步理解与掌握知识。

3.案例式的运用。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学中采用案例式的教学,可以借助典型俺来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掌握相关的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3]。案例教学具有直观、具体和生动等特点,通过对生活实际案例的分析与讨论,可以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加强理论与实践的联系,培养学生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法律意识与道德修养,实现对知识的内化。

(二)运用策略

1.优化教学方法。在开展《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学中运用体验式教学时,需要优化教学方法,适当运用讨论式、情景式或案例式等教学方法,从而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同时在选择教学手段时,应重视学生的自我能力发挥,积极引导和鼓励学生运用不同的学习方式,为学生提供相关的材料,创设轻松自由的教学环境,提高教学质量。以“我国的程序法律制度”这一章节为例,可以采取情境教学法,有效模拟法庭的情景,对法官书记员的服饰、席卡、无线话筒、椅子、方桌以及场所等进行合理设置,并让学生进行相关的角色扮演。演练结束之后要求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和总结,并让其他同学加以评价,从而加深学生对我国程序法律制度的了解和掌握,提高学生的法律意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2.科学运用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具有真实性、灵活性、交互性等特点,将其运用于《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加血中,需要创设科学的多媒体教学情境,宣传课堂氛围。同时教师对不同教学内容进行讲解时,可以配之以相应的音乐,让学生在音乐欣赏中跟上课堂教学节奏,引起情感共鸣[4]。如教师对弘扬民族精神,继承爱国传统的相关内容进行传授时,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来播放歌曲《乡愁》,让学生快速进入学习状态,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是一门修养性和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在教学中运用体验式教学时,可以结合实际教学情况来使用讨论式、角色扮演式和案例式等方法,科学运用多媒体教学。这样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业务能力、道德品质和政治素养,提高德育工作质量,使学生成为德才兼备的人才。

参考文献:

[1]孙金梅.谈体验式教学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中的运用[J].教育探索,2011(12):124-126.

[2]李雪如.体验式教学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运用研究——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为例[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12(03):10-13.

[3]章根红,尹红婷,刘伯文.体验式教学法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中的运用[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4(15):163-164.

[4]汪玲.体验式教学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学中的运用研究[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5(08):117-118.

作者简介:

龙贻炯(1983—),男,汉族,贵州大方人,法学学士,教育科科长,助教,毕节职业技术学院。

作者:龙贻炯

体验式教学法律基础论文 篇3:

体验式教学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中的应用

[摘要]体验式教学是一种新兴的教学方式。文章介绍体验式教学的内涵和模式,在此基础上介绍体验式教学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中的应用,分为教师设置教学方案、学生参与实践活动、组际间交流和分享活动的成果、教师总结测评、内化应用五个教学环节。

[关键词]体验式教学;思想政治课;情境

[作者简介]霍宏,广西财经学院讲师,团委书记、学工部副部长,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党建,广西南宁,530003

传统思维中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几乎都被盖以“枯燥乏味、理论说教”的不受学生欢迎的帽子,这是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遇到最大的问题。《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中最核心的课程,是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提高公民思想修养和道德品质的主渠道、主阵地。如何改进《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育方式和教学手段,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关系到青年大学生的健康成长成才,也关乎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因此,探讨新形势下《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改革,引入体验式的教学模式,将切实改进教育教学效果。

一、体验式教学的内涵

体验式教学是当前较为流行的一种教育模式,要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规律,以一定的理论为指导,有目的地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情感,并对学生进行引导,让学生亲自地去感知、领悟知识,并在实践中得到证实,从而成为真正独立思考、实践创新的人。体验式教学与传统的教学方式很大的区别是前者以学员为中心,“以学为主”,而后者以教师为中心,“以教为主”。传统的教学方式,使得教师成为演员,而学生成了消极被动的接受者,并且可能产生严重的抵触情绪,最终导致较差的学习效果。体验式教学强调“活动中学”,教师与学生是互动的学习者,通过学习活动体验,将学习变成乐趣和追求而不是压力,能有效地促进学生高级认知能力的发展,达到学用结合的效果。

二、体验式教学的模式

20世纪80年代,美国人大卫·库珀在以前学者的研究基础之上,提出了体验式学习模式(如图1所示)。该模型强调亲身体验在学习中的重要性,通常将学生置身于特定的情境或事件中,对于自身所亲历的事件发表看法,进行反思,形成有关思想、感觉、联想及其他观察的资料,进而运用理性逻辑分析资料,在自己已知的知识中寻求类同的体验,并将形成的初步结论、新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至此,体验式教学拥有了科学的理论体系作为指导。

三、体验式教学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中的应用

体验式教学模式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中可变通为:教师设置教学情境(教学方案)——学生参与情境活动——组际间交流和分享活动的成果——教师总结——内化应用五个教学环节。其主要思路是通过学生参与教学情景,引入心理分析,形成大学生共同认知的结论,强化《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所需要达到的教学效果,即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职业观和优良的公民道德等。

(一)教师设置教学情境

任何教学活动都是在一定的教学情境中发生的。首先教师要有意识、有目的、有计划地选择、设计、构建适合于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教学手段的情境活动。情境的设置思路有许多,根据《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材的内容安排,绪论“珍惜大学生活 开拓新的境界”中第一节“适应人生新阶段”、第二章“继承爱国传统 弘扬民族精神”以及第五至第八章的内容,都具有很多的体验式教学的素材,这为实施体验式教学模式提供了保障,关键就看如何设计方案和实施了。以下简单介绍几个素材提取思路:

1.从生活实践中设置情境

该情境的设置思路是利用生活实践中学生经常接触到的一些现象、事物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为这些事物虽然熟悉,但学生往往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用这样的现象来作为情境,学生必然有要探个究竟的心理,这样自然就成功地激发出了学生的探究兴趣和探究主动性。这一情境的设置符合学生的“好奇”心理,同时又能培养学生由现象深入事物本质的探究精神,也使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得以提高。例如,在绪论第一节“适应人生新阶段”的教学中,由于该课程刚好是在大学一年级中开设,可以结合学生当前遇到的实际问题进行设置,让学生讲述自己开学来每一天的活动安排,从早上起床到晚上熄灯睡觉,甚至包括睡觉时宿舍讨论的话题。以这种非常生活化的方式开始本章节课程的讲授,将极大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讨论热情,能把整个课堂气氛活跃起来,为进一步深入学习该课程奠定一个轻松活跃的基调。

2.从经典故事中设置情境

爱听故事是人的本性,生活中到处存在很有启示意义的故事。根据教材内容的特点和需要,选讲联系紧密的故事片段,会令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神奇曲折的故事情节中去,既能有效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又容易激发同学探究和讨论的兴趣。例如,在第一章“追求远大理想 坚定崇高信念”中,如果采用传统的理论到说教的教学方式,很大程度上会使人对人生观的理解是那么的空洞、遥远和模糊。如果能从我们身边或者古今中外成功人士的成功故事中给予学生更多的启迪,从这些人士的成长经历、不同阶段的轨迹,不时地引入、对照大一新生的现阶段的情形,给予学生更多的思考空间,引导学生树立自己的理想,自己决定自己未来的方向。这样的过程能促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理想的重要性,更直接地体会信念的价值。

3.利用视频、录像或时事热点等设置情境

如果有多媒体设备,可以充分利用音乐、录像等手段创设情境,渲染课堂氛围,引起学生共鸣。例如,在讲“继承爱国传统 弘扬民族精神”一章时,首先给学生播放一段《鸦片战争》的记录电影,让学生在沉重解说和黑白色彩中酝酿激昂的爱国热情;再播放《我的1919》,在“五四”运动滚滚洪流的渲染下,点燃学生满腔的爱国热情;然后,运用图片、文字简要介绍爱国大学生在我国社会发展的每一个阶段所发挥的重大作用;最后,放映一些有关“六四”的影视和图片资料,进一步说明大学生的爱国热情一旦走上错误的方向,将对社会和国家造成巨大的损失,进一步深入引导大学生的爱国热情。此时,教师可以就此提出问题“‘六四’等爱国热潮背后所体现的是什么样的爱国主义?”让学生思考并展开讨论。

教师要借助生动有效的教学情境活动充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学习热情,将自己被激发出的积极情感贯穿到学习过程中,把学习视为自己的需要,激发出学生的投入感和参与感,为教学活动的继续展开并取得成效打下基础。

(二)学生参与情境活动

利用上一环节的情境,在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的基础上,组织学生参与情境活动。活动以小组讨论为主,情景表演为辅,效果会更好。活动开始前,教师首先要明确讨论或表演活动的任务和目标,引导学生围绕一定主题、中心开展活动。如在“继承爱国传统 弘扬民族精神”这一章的教学中,教师可设计多个层次不断推进的问题:(1)爱国主义是不是仅仅是一个比较虚无的概念而已?(2)大家是如何理解爱国主义(教师适时解释爱国主义的科学内涵)?(3)列举自己身边自己认为能表现爱国主义的行为,强调要是真人真事(教师及时总结爱国主义的具体性和践行性,而不是虚的)。(4)假设日常生活中如果有人(国内外敌对分子)利用金钱、美色或其他诱惑自己出卖国家、民族等情况,自己会如何处理(此问题可具体到某一件事上,例如国外间谍利用学生有偿索取一般人认为很一般的学校学生思想动态、校园安全信息等资料)?(5)以自己的家庭比作国家,分析爱家与不爱家对自己产生什么样的影响(教师通过此问题,进一步总结自觉维护国家利益、增强国防观念的重要性)?

如果有条件,最好分小组进行,每小组一般由10个学生组成,组内成员采用轮流提问题和发言的形式;小组长把活动中的问题总结起来让大家一起思考、讨论;如果有解决不了的问题,小组长把它们归纳起来,以便在组际交流时能解决这些问题。教师要相信学生团体动力的作用,当学生有困难时,教师也不要轻易地给他(她)“标准答案”,而是设法引导,让他(她)自己做出正确或接近正确的答案。通过组内同学相互学习、团结协助,共同达到学习的目标。

此阶段的关键在探索,学生常为自己通过探求得到答案而感到兴奋不已。这一环节做得好能使学生产生积极情感,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将教师的学习方法指导、思维方式引导以及自己对外部世界的感知逐步内化,从而清醒地认识到自身的知识和能力水平,为下一步交流分享体验做好准备。

(三)组际间交流和分享小组的成果

这是很重要的一环节,它能使学生挖掘到活动与自身间的共同要素,并通过分享交流吸收别人发现的共同要素,大大拓宽了经验有效迁移的范围。因此,它是学生主体与知识、环境客体相互作用并产生悟性的活动过程。

操作上先让每一小组的组长来组织本小组的交流分享活动,让每一位同学都表达自己的内心体验,然后进行组际交流,也就是全班同学一起交流,教师先让讨论得比较成熟的小组代表发言,汇报该组对知识的理解程度,其他各组作出补充、质疑和评价,再由各组提出本组的疑难问题,组际之间进行讨论、解答。经过一阵激烈的讨论后,学生对内容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在讨论的过程中,教师一定要做好调控,让学生的讨论始终围绕课文中心和话题,突出关键问题;教师不失时机地进行引导,不仅使每一位学生都可以在课堂上大胆地、尽情地交换各自的看法,而且还使学生能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提高他们的自学能力和分析、判断、推理等多种思维能力;而且在不知不觉中,学生们的语言技能也得到提高,学习潜能和创造力得到发挥;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团结合作的精神,克服了自我中心、胆怯等不良心理品质。教师可建议课后各小组进一步归纳总结本组观点,并在一张纸上写出自己小组的讨论小结,把纸贴于教室后面供大家相互浏览阅读与比较。

(四)教师总结测评

学生通过前几个环节的学习,获得了知识、丰富了情感、锻炼了能力,接下来即进入教师总结测评环节。即教师在组际交流后,按课程的正确观点对学生的成果进行全面、客观、准确的评价。教师及时运用预先设计好的练习题,从测评的不同层次、不同侧面让学生练习测试。并让其互评、互议、互批、互改,对其中出现的代表性何题,教师也不急于讲解,而是通过学生互评、师生互评等团队动力的方式来解决。这种方式反馈迅速,学生印象深刻,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另外,课堂测评的设计除注意知识和能力的培养和评价外,也要重视课堂知识的领悟、拓展和延伸。比如设计这么些问题: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疑问?你觉得今天自己的表现如何?你认为谁表现得最出色?这样有利于学生思维的自我启发,深化学习的本质。

(五)内化应用

要使学生对自己所学知识加以证实,将所学知识加以合理应用,还得通过实践应用方能达到这一目的。因此,这一环节可布置学生一些实际生活中的相关任务,让学生将知识用在工作及生活中。而应用本身也成为一种体验,有了新的体验,循环又开始了。因此学生可以不断地进步。例如上完“加强道德修养 锤炼道德品质”一章后,可以布置学生从日常出发、以自己为示范点,在校园内坚持每天检查自己是否有不文明的行为,如是否有乱丢垃圾、在公众场所大声说话、破坏公物等,有则及时改正,无则嘉勉,及时表扬自己;在做好自己的分内事情的基础上,能敢于指出别人的一些不文明行为,或以默默帮助其纠正的方式,为文明校园建设做出自己的贡献……学生在知识运用的过程中,如果对知识的理解、掌握和应用都达到了质的飞跃,那么学生就有了成就感和成功感,就会产生一种“高峰体验”。这个阶段,既使学生熟练地掌握了所学知识,又培养了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还进一步陶冶升华了学生的情感。

体验式教学作为一种区别于传统说教的教学方法,在西方发达国家的许多应用性学科的教学中已得到广泛的应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是一门与生活实践密切相关的课程,体验式教学将对提高《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效果起到良好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英]柯林·比尔德,约翰·威尔逊.体验式学习的力量[M].黄荣华,译.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3.

[2]李艳华.例析探究式教学中激发学生探究兴趣的几种情境设置[J].生物学教学,2005,(3).

[3]胡尚峰,田涛.体验式教学模式初探[J].教育探索,2003,(11).

[4]张昕.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案例教学探析[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08,(2).

[5]张梅娟.情感效应——摆脱思想政治教育困境的新视界[J].思想教育研究,2007,(7).

[6]付洪,谭苋.发挥教师主导作用构建和谐教学模式——讲授“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一些思考[J].高校理论战线,2008,(1).

[7]高丽梅.互动式教学——《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尝试[J].天津工程师范学院学报,2006,(4).

作者:霍 宏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征信体系互联网金融论文下一篇:转型升级的民营经济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