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性化教案管理的对策研究论文

2023-01-19

当今, 每逢教学检查, 总有一个指标, 就是教师的教案——是否书写规范。一些学校对教案的书写提出了统一的要求、格式和标准, 称之为“规范化管理”。凡是达到学校统一要求的, 在检查时给以加分。但是,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 一些教案写得条理分明, 字迹工整的教师讲课的反应并不好, 有的学生意见很大, 反应强烈。而一些教师, 教案写得很简单, 很潦草, 很不规范。有的地方甚至用符号代替文字, 别人看不懂, 但是他们的教学艺术确实不凡, 他们的课受到学生的欢迎, 教学效果也很好。但是, 校方往往不能容忍这种不按“规范”的做法, 受到批评甚至被扣奖金的也是这些教师。这样严重打击了这些教师的工作积极性, 也加深了与学校管理者的矛盾, 给教学带来了负面影响。

教学管理是学校管理的一个重要方面, 备课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前提条件, 也是提高教师教学水平的有效方式, 而教师写教案则是备课的主要工作, 是教学工作管理的常规之一, 这是勿庸置疑的。但问题是片面的作统一要求的“规范性”的教学教案对教师教学、教师个性化发展和教育创新会带来什么负面影响?

“教学有法, 教无定法”, 不同的教师, 教学风格不同, 生搬硬套只能扼杀教师的创造力和教学的灵活性, 最终造成教学上毫无生气, 事与愿违。

1 教案统一要求的危害

片面强调教案的“规范性”, 不但促进不了教学水平的提高, 还可因此造成严重的危害。

从横向上看, 片面强调教案的“规范性”, 一味推崇“标准化”, 就会成为滋生形式主义的温床。许多学校要求教案采用统一的标准和规格, 不仅总体上有严格的要求, 在步骤上也有层层要求。仅仅是抬头格, 从最初的“教学目的”、“教学要求”、“教学重点”、“教学难点”就已经膨胀到了十余项。有些学校不但如此, 而且规定详细程度甚至页数, 不但规定页数, 而且规定工整程度。备课检查上多数是凭教案的数量、环节、详略、书写定优劣, 重形式轻实效。这种评价方式大大加重了老师的负担, 使老师们为完成任务疲于应付, 大量的不约而同的抄袭同一教案, 尽做无用之功。特别在每逢教案检查日, 老师们更加忙忙碌碌, 挑灯夜战, 抄得手都痛了。如何让最少的字数, 取得最大的视觉效果, 也便成了一门学问。有复制老教案的, 甚至还有复制电子教案的, 其实, 这样的备课于学生无益, 教师费力, 领导劳神。脱离了教学实际, 违反了“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 更不用说提高教学质量了。

从纵向上看, 首先, 片面强调教案的“规范性”, 不利于教学创新。在社会呼吁“教育创新”的今天, 教案却仍旧停留在死板的形式上, 使广大教师失去了思维的积极性, 严重束缚教师的“创新能力”, 使教学过程千篇一律, 单调乏味。而教师创新能力的强与弱, 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了培养对象——学生的创新能力。其次, 片面强调教案的“规范性”, 不利于教师个性化发展。学校的发展需要个性化, 教学过程也强调注重学生的个性化。我们不否认有共同的目标, 但若机械地强调绝对统一, 无疑会抹杀教师的个性, 压抑教师的创造性。教师没有个性, 学生没有特色, 素质教育提倡的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使课堂充满生命活力, 根本就无从谈起。

此外, 还有学者认为, 教案是一般的职务作品, 著作权归教师个人享有。对教案的这种检查不但使教师有一种强烈的不安全感, 感觉自己受到了侵犯, 直接侵犯了教师的知识产权, 而且更进一步的侵犯了教师的教学权, 缩小了教师灵活处理教学的空间。对教案的要求越严格, 这种侵犯所造成的伤害就越大, 教师处理教学的自由度就越小, 教师作为知识者的尊严就会更多地受到损害, 而学生作为学习者的思维也就相应地受到限制。

2 产生对教案统一要求的原因

2.1 直接原因

造成上述现象的直接原因在于学校管理者的思想观念没有得到解放, 依然停留在传统落后的价值观上。主要原因是学校管理者简单地将知识的传播者教师看成“经济人”, 认为“人的本性是懒惰的, 必须加以鞭策”, 认为教学管理要严, 只有在严格的统一的管理之下, 学校才能管理得好。如果教案没有统一的“规范性”, 教师就有可能偷懒, 从而影响教学。

次要原因是权力本位主义思想占据了学校管理者的头脑。其实, 教案检查的无意义, 无论是领导还是教师都早已心知肚明心照不宣, 但是教案检查并不因此而取消反倒愈演愈烈。因为教案检查实际上已经仪式化了, 而任何仪式都是一种暗示, 是对校园里工作关系的一种隐喻。它通过这种对教师教学权以及知识尊严的不断挑战强化对教师的权力, 暗示教师明确对于这种权力的依附关系, 它对秩序, 统一的要求远远超过对教育本真的追求, 使教学常规权力化。

2.2 间接原因

造成上述现象的间接原因是管理方法单一。主要原因是学校管理者认为教学管理的最佳境界就是整齐划一, 强求教学要求、进度、质量、评价整齐划一。忽视教学的个性与创造性, 怎样备课、怎样上课、教师怎么教, 学生怎么学, 都有统一要求, 都有固定模式, 而且认为这就是科学管理, 亦步亦趋者受表扬, 发出不和谐声音者挨批评。

次要原因是对教师教学的评价标准单一、死板。错误地理解了“标准化”, 将学生商品化, 把复杂的教学过程看成是简单的生产线。教学是一项十分复杂的工作, 不同的教师有不同的个性, 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学习方法, 只有根据各班学生的具体情况, 发挥教师的创造性, 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3 教案管理的思路与对策

管理的真谛在于发挥人的价值, 发掘人的潜能, 发展人的个性, 尤其在知识经济呼唤创新精神的时代, 教学管理更应当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对教案的管理其实只是一种手段, 而不是目的。管理教案的目的是为了后续教学实施行为即45分钟的课堂效益。过于繁琐的所谓规范化、标准化, 对所有的教师采用同样的模式进行统一管理, 而且管理的要求过于具体、过于详尽、过于死板, 这可能是教学管理的大忌。因此, 笔者认为, 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进行教案管理改革。

3.1 对不同阶段的教师应采用不同的管理方法

萧宗六在《学校管理学》一书中明确指出:“教师应该写教案或备课笔记, 这是加强教学计划性的具体表现。但写法不要强求一律, 老教师写个简要提纲即可, 青年教师则要写出详细内容”。对待不成熟教师应有一定的要求和具体指导, 对教学上已成熟的合格教师或优秀教师则应采取更多的自主、和支持的管理方式。美国心理学家卡曼、赫赛和阿吉里斯等人创立了“领导生命周期理论”, 该理论在学校管理者管理教师时很有应用价值, 因为在教师队伍中总是同时存在不同成熟度的教师, 有新教师、专业化教师和专家型教师等, 他们在职业成熟度上有很大差别。因此, 用一种方式来管理和指导所有的教师是不适当的。合格教师或优秀教师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对于知识点的掌握、授课的方式方法也已经做到了驾轻就熟, 教案过于规范可能是弊大于利, 因为它可能使优秀教师不能放开使用自己的经验资源, 造成这种经验资源的大量浪费。而且, 既然是合格教师或优秀教师, 教学准备的产物应该是多样化的, 大可不必追求一种形式或模式。教学实施本质上说是一种艺术, 需要个性化, 而没有个性化的教案, 就不可能有独特的教学风格。

3.2 正确定位教案管理的目的, 促进教案改革, 提高教师的创新能力

素质教育在根本上是多元性的, 因为这种教育关注的是置疑、创新和求异。教育创新要求教学创新, 教师只有自身具备较强的创新意识和较强的创新能力, 才能从自己的创新实践中形成发展规律, 为创新教育提供最直接、最深刻的经验, 并在教学过程中自觉地将知识传授和创新活动相结合, 挖掘学生的创新潜能,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因此, 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教师首先要有创新精神, 单一的“规范性”教案是与教学创新背道而驰的。教案管理的目的应定位为鼓励教师教有创新、学生学有创见, 创造充满创新精神的管理氛围, 鼓励教师发挥自身优势, 追求教学艺术的个性化, 创造出不同的教学风格。准备教案是教师进行教学设计的过程, 而任何一个教师设计教学的过程都是一个创造性的过程, 提高教师的创新能力, 切入点就是大胆进行教案改革。关于教案改革, 学术上有许多观点, 如徐永生提出“简易的教案”, 徐艾菊提出“教案不妨课后写”等等, 都是对教案准备的大胆尝试。有的学校已开始了具体实践, 如广州市黄埔区怡园小学要求教师在撰写教案时改传统的简述式教学计划为撰写个性化表格式学导计划。

3.3 从“刚”性管理走向“柔”性管理, 促进教师的个性化发展

教育提倡个性化的发展, 这点我在前面已经提到, 而要使教育个性化, 必须使教师具有个性化。因此, 培养具有个性的教师, 是现代教育必须重视的一个问题, 传统的学校管理强调统一性的“刚”性管理, 而新课改所要求的是“柔”性管理。柔性管理指依据学校的共同价值观和文化、精神氛围而进行的人格化管理, 它强调以人为本, 要求把满足教职工的高层次需要、呼唤和激发教职工的工作内驱力作为出发点。柔性管理说到底就是人本管理、个性化管理。个性化发展准则是人本管理原则中最重要的一条基本准则, 可选择自己愿意发展的方面进行发展。课堂教学过程瞬息万变, 教师应根据课堂情景进行调整。导致调整的最重要的因素就是班上学生的反应。研究表明, 教案过于详尽的教师在上课时对学生的反应反倒不敏感, 较少鼓励学生谈自己的看法和进行讨论。相比准备计划简略的教师所教的学生, 准备计划详尽的教师所教的学生在学习态度上的表现要差些。这就说明, 如果教师不随机应变, 过于详尽的教案就有可能起副作用。教案毕竟是带有主观性的设计蓝图, 实施时的灵活性非常重要, 新教师与专家教师的差别往往也就在于此。

3.4 改革教师教案评价标准, 建立多元评价体系

评价教师应该主要是效果评价, 在确定效果目标的前提下, 应该允许教师采用多样化的方式达成目标。因为事实上依靠教案上课的老师并不多, 而且往往是不太成熟的老师, 成熟的教师会把注意力集中在学生身上, 集中在目标的达成上, 而不是自己如何设计课堂。进行教案评价改革, 首先要疏通和优化“设计教学、写好教案”这条教师成长的主干道, 通过改革教案形式和调整评价重心, 减少教师费时低效的摘抄行为, 带动备课方式的革新, 引导教师将主要精力转移到对教材的把握、学情的调研、教法的改进、教学的反思上来, 切实提升备课质量和教学效果, 真正促进教师的专业化成长。这方面, 内蒙古乌海市海勃湾区为我们做了一个好榜样:该区对常规教学管理进行了大胆的改革。教案不再统一要求格式, 教师根据自己的讲课思路, 计划怎么讲就怎么写, 鼓励多备怎么指导学生学, 少备教师如何讲, 多备学生出现问题教师处理的办法, 少一些空洞的套话;多一些教学心得, 少一些一厢情愿的板书设计等等。课堂评价上, 除一些基本要求, 还鼓励教师有自己的特色。教学能手的标准也有了新的内涵, 是不是教学能手不由一堂课说了算, 而是由学生质量、科研成果、创新精神、个人素质等多种因素共同决定, 课堂教学只是其中的一个部分。管理方式的变化带来了学校和教师面貌的变化, 教师创造性地发挥带来的是特色纷呈, 以学生的作业为例, 从作业本设计到作业的内容都各式各样, 彼此不同。

综上所述, 规范化的教案是形式主义的温床, 实事求是, 针对教师职业的特点, 实行多元化的、“柔性”的管理方法, 为教师教学创新和个性化发展提供一个宽松的环境, 建立一种和谐向上的教学管理制度, 才是当前教学管理的目标。

摘要:准备教案是一种教学常规, 但是过度要求教案“规范化”却是教学管理的大忌。它严重束缚了教师个性化的发展, 扼杀了教师的创新能力, 从而间接地影响到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实行多元化的管理方法和评价标准, 采用“柔性”管理, 是当前教案管理改革最迫切的任务。

关键词:教案,个性化发展,创新能力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混合式教学模式下的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解析下一篇:关于文物与博物馆学专业教育与学习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