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题教学目标

2022-09-24

第一篇:教学设计题教学目标

题西林壁教学设计-题西林壁教学设计《题西林壁》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教学目标:

题西林壁教学设计-题西林壁教学设计《题西林壁》教学设计教材分析:

教学目标:

《题西林壁》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教学目标:

⒈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默写古诗。

⒉体会诗人在庐山时,观察的地点和角度不同,所看到的景象也不一样。

⒊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心境,能把读诗的感受与他人交流。

教学重点:

⒈借助以前学过的读诗方法,理解

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心境。

⒉引导学生把握好朗读的节奏,掌握抑扬顿挫。

教学难点:体会诗人“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思想,说说自己的感受。

教学关键:边看注释,边想象画面理解古诗,结合生活感悟哲理。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通过四年的学习和积累,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学习古诗的方法和能力,但他们大多还是觉得古诗文学习起来有些艰涩难懂,对诗的理解还停留在比较肤浅的程度上,不能很好地体会到古诗独有的意境和韵味。本首诗又是一首哲理诗,如何让学生学懂、学深,让古诗课堂充满趣味,还能符合四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这都是本堂课面临的挑战。

教学策略:根据《语文课程标准》对阅读教学提出的核心目标即培养阅读能力,注重情感体验,丰富积累,培养语感以及本教材对阅读教学内容的要

求。所以我将采用层进式引读法,即按范读,默读,诵读,演读,美读的方法,以读代讲。在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时,我将借助多媒体课件,让学生感受庐山不同角度的美,让学生在感受,想象中提出疑问,为什么作者已经从横侧远近高低的角度看到庐山的美景了还会说不识庐山真面目呢?提出质疑后,采用小组讨论探究的方法,让学生悟出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哲理。真正做到把读书和思考的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在读中感,在读中悟,在读中积累,在读中培养,用指导学生读得方法,完成教学目标,实现教学的重点难点。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⒈: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⒉师:你们都知道老师吟诵的是哪

首古诗吧?今天,让我们随着诗人一起,到庐山去领略一下那神奇的自然风光。请全班打开课本第22面,齐读古诗《题西林壁》。

⒊师:这首古诗,同学们都会背了,但是你们知道它的含义吗?今天,我们就要用学过的方法,来学习这首古诗。你们还记得我们学习古诗的步骤吗?

解诗题,知作者

抓字眼,明诗意

多诵读,悟诗情

二、预习反馈,整体感知

⒈出示词语,读准字音,提醒读错的字音。

⒉解诗题,知作者

⒊正确朗读古诗

三、细读课文,深入理解

㈠解诗题,知作者

⒈师:请结合课文的注释,理解一下本诗题目的意思。

⒉师:谁知道苏轼的生平?

㈡抓字眼,明诗意

⒈其他同学一边听一边思考,你们从这首诗中读懂了什么。

⒉师:四人小组合作交流,你们从这句诗中读懂了什么?

⒊师:谁来说说你从这首诗中读懂了什么?

横看成岭侧成峰:横着看,庐山是一条山岭,连绵不断;侧着看却仿佛变成了一座山峰。

⒋师:你们能用语言苏轼描绘的这座山吗?

远近高低各不同:向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看到的庐山景色都不相同。

⒌师:从这两句诗中,你知道为什么庐山在苏轼的眼中,会有这么多种变化吗?

⒍师:对,我们站在不同的角度,看到的景物是不同的。假如你现在就面对着庐山,你能用我站在___________看到 __________说一句话吗?不识庐山真面目:“我”没有认清庐山的真面目只

缘身在此山中:只因为我站在庐山中

第二篇:教学目标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能在阅读过程中独立认识本课“澡、捣、泥、斯、捏、痒、宛、碌”等8个生字;在理解的基础上积累“慢条斯理、宛如、小心翼翼”等词语。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能根据提示,简要地说说课文的大致内容;能抓住描写外婆动作的词语,用几句话连贯地说说外婆为女孩子们染指甲的过程。

3、体会女孩子们的心情,感受童年生活的美好。 【教学准备】课文媒体、相关词语的卡片 【教学时间】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直接导入,揭示课题。

1、板书课题:小指甲变了

指名读课题。(要求学生关注课题中两个字需要读轻声的字。)

2、反馈预习,初步破题。

师:小指甲变了,变得怎样了呢?同学们已经预习了课文,谁愿意来告诉大家? (1)根据学生的回答

(2)朗读体会词语的意思。 (3)读句子体会小指甲的变化。

出示句子:小指甲变了,变得红润润,亮晶晶,香喷喷。 师:小指甲变得又又美丽又可爱,真像(引读)---- 点击媒体出现:(句号变逗号)真像一颗颗玲珑的宝石啊!

二、初读课文,整体了解课文的大意

1、读课文,了解指甲变化的原因

师:小指甲怎么会像玲珑的宝石一样美丽、可爱,又有光泽呢?就请你读读课文,在读准字音,读通课文的基础上,想一想小指甲变化的原因,试着用一句话来说一说。 交流回答

板书:外婆

女孩们

包(染)

2、了解外婆为女孩染指甲的时间,朗读积累描写月夜的语句。 师:什么时候包的呀?你从哪里知道的?

媒体出示:新月穿过树梢,缓缓爬上了深蓝的天空。 师:是啊,在这样一个柔和的夜晚??风来了,阵阵槐花香伴着笑声,都吹进溶溶月色中去。(媒体出示)

教师随机指导:“槐”的读音,正确停顿“阵阵槐花香/伴着笑声” 师:这样一个宁静,有月亮的晚上,就叫作---月夜(板书)

3、了解指甲发生变化的时间。

u

找到相关语句,认识生字,并读通顺句子 师:什么时候小指甲发生了变化?你又是从哪里了解到的?

媒体出示:晨星落尽,金鸡初啼,女孩子们一骨碌坐起来,撩开了毯子,咬开了线儿,剥开了叶儿。

学习生字:“碌”(书空:碌)“撩”(正音)

u

找到句中表示时间的词语

师:那么长的句子中,哪些词语让你了解到时间发生了变化? 指导读词:晨星落尽

金鸡初啼

师:这告诉我们新的一天开始了,已经到了??第二天清晨(板书)

4、根据板书用几句话说一说课文的内容

交流:月夜,外婆为女孩子们染指甲。第二天清晨,小指甲变得红润润、亮晶晶、香喷喷的。

三、深入学习,了解“染指甲”的过程,体会人物心情。

师:外婆是怎样为女孩们染指甲的?(手指板书)女孩们的心情又是如何?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个美丽的月夜去看一看吧!

1、朗读积累,学习第一小节。

引读:(媒体出示)新月穿过树梢,缓缓爬上了深蓝的天空。风来了,阵阵槐花香伴着笑声,都吹进溶溶月色中去。

??在这样柔美的月夜,女孩子??(引读)洗了澡,围着红兜兜,披着纤长的散发,聚在苇席上乘凉。

随机指导读词:散发

苇席

2、学习第二节,了解外婆染指甲的准备工作。

师:女孩们一边欢笑着,一边看着外婆在为染指甲做准备呢!

板书:准备

u

了解外婆为染指甲准备了哪些材料 指名读,提出要求:外婆准备了些什么? 媒体出示第二节

交流反馈:凤仙花瓣

蒜臼

小苎麻叶(媒体出示,正音) u

了解外婆准备材料的过程 师:外婆是怎样来准备这些东西的呢?

看媒体说说准备的过程:瞧,外婆先采了???抖在???下???这里外婆是在干什么呀?捣花泥???又摘来???

师:为了帮小女孩染指甲,原来外婆作了两项准备工作,先是---(做染指甲的花泥),然后----(准备包指甲的小苎麻叶)

3、学习第三节,情境创设感受小女孩染指甲时着急的心情。

师:孩子们,现在外婆把准备工作都做好啦,要包指甲啦,谁先来啊?

l

怎么没反应的呀?手都不伸出来,怎么包啊?哟,你们就像文中的“我”,西院的晶晶,南院的朵朵,后院的萍萍,都伸出了你们白白胖胖的小手,鸟雀似地叫着??。你把手都要伸到我面前来了,为什么呀?哦,难怪你们都伸出??,鸟雀似地叫着?? l

从你们的动作和鸟雀似的叫声中我感受到你们心里都很??着急。随机板书:着急

4、学习第四小节,着重了解外婆染指甲的过程,体会女孩染指甲时的心情。

师:面对女孩们的着急,外婆却是???引读(媒体出示)笑吟吟地,慢条斯理地给我们包着。 正音:斯

读词:慢条斯理 (1)学生自由读文,圈出动词。

媒体圈出动作,随机学习生字“捏”(书空)师随机演示“捻”。 交流:捏

捻 (2)做做动作,连贯地说一说外婆染指甲的过程

媒体出示:外婆笑吟吟地,慢条斯理地包着。她先………接着……再……(自由练说??同桌互说??指名上台说)

(3)引读句子,感受小女孩染指甲时的心情

引读:瞧,当外婆捏着小指头,用小刀在指甲盖上轻轻地刮下一层薄屑儿时??哟,好痒人儿哟;(正音人儿)跟老师读 引读:当外婆放上一点花泥时??哟,好凉啊!

师:对于我们这群从来没有染过指甲的女孩来讲,这一切都让我们非常 板书:新奇

5、学习第五节,朗读感受小女孩的“小心翼翼”。

师:小指甲染好了(引读)每个小女孩儿都???小心翼翼地???小心翼翼地???小心翼翼地???(媒体随机泛红“小心翼翼”)

师:这里连用了三个???是想告诉我们?(小心谨慎:当成了宝,生怕弄坏了等)

6、学习六小节,拓展想象。

引读:月儿???风儿???孩子们???在梦中,她们仿佛看到了???(小指甲变得红润润,亮晶晶,香喷喷)

7、学习第七节,体会第二天女孩子们快乐的心情。 u

朗读感受女孩急切想要看到指甲变化的心情。 师:第二天……指名读媒体出示:第七节读一句 u

体会女孩们看到指甲变化的惊喜之情

师:在小女孩们急切的盼望下,小指甲变了---(直接引读)媒体出示句子。 师:从两个“啊”和一个“!”中你有什么感受?

师:对啊,女孩们没有想到指甲真的会变得那么美丽-(红润润的),那么有光泽-(亮晶晶的),那么的香-(香喷喷的),这对大家来讲真是一份意外的-----板书 惊喜

三、总结全文,再读课题

师:爱美之心人皆有之,童年生活真是太美好了,给孩子们留下了美好的记忆。来,让我们带着这份美好的感受,再来读一读课题。

板书:

月夜

第二天清晨

外婆

准备

包(染)

红润润

小指甲变了 亮晶晶

香喷喷

女孩们

着急

新奇

惊喜

第三篇:教学目标--深入领悟小学语文阶段目标, 准确定位课堂教学目标

深入领悟小学语文阶段目标, 准确定位课堂教学目标 [ 2009-5-6 12:16:00 | By: 达达 ]

1 推荐

全国小语会理事长崔峦先生在全国第六次阅读教学研讨会上(2008年7月)总结中指出:“当前阅读教学的一大问题,是阶段性目标不清,各年段都在分析内容上用力。教学目标越位和不到位的问题同时存在。阅读教学低年级向中年级靠,中年级向高年级靠的倾向明显。低年级忽视朗读教学和词句教学;中年级忽视段的教学;高年级只注重分析内容,忽视学习语言、领悟写法。各年段重得意、轻得言。整个小学阶段,有忽视写字教学、词汇教学的倾向。”我想岂止是阅读教学呢?走进我们的寻常课堂,你会不难发现,包括识字写字教学、习作教学、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等在内都有混淆阶段目标的现象,大多喜欢拔高要求,表现出急于求成的思想;也有些肤浅、过于简单的要求,为的是追求热闹的课堂氛围。而今天,因时间关系,我主要就这两节阅读课来粗浅谈谈如何落实阶段目标,如何定位课堂教学目标的问题。崔峦先生还强调,只有不折不扣地达成年段目标,体现阶段性,才能环环相扣,螺旋上升,最终实现小学阶段的各项目标。因此,我们只有细心研读课程阶段目标才能深入领会其中的要义,只有领会了其中的要义,在教学实践中对教学目标的定位才准确。只有领会了阶段目标,才知道我们每一个阶段的教学方向,才能明确每一节课的目的任务。

一、我们简单来进行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三个学段目标比较解读

二、明确阶段目标是准确定位课堂教学目标的前提 语文新课程目标是一个完整的科学体系,课程目标包括总目标和阶段目标,全面提高小学生的语文素养是小学语文课程追求的总目标。语文素养包括字词句段篇的积累,语感,思维品质,语文学习方法和习惯,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和口语交际的能力,文化品位,审美情趣,知识视野,情感态度,思想观念等内容。很多专家都干脆把语文课程目标精炼为三个质量目标:即一手漂亮的字,一副好口才,一篇好文章。而小学阶段目标分三个阶段。经过一轮课改实验的探讨与总结,大家普遍认为:低年段(1-2)的语文课堂就应该紧紧抓住识字写字、朗读背诵来展开,在课堂上,教师主要任务就是教会学生识字、写字、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了解词句的大意、背诵需要背诵的课文。中年段(3-4)应加强朗读,重视默读,读出感受,字词教学应加强理解,特别要重视段的教学等。高年段(5-6)的阅读教学,既要引领学生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又要引领学生领悟课文的表达顺序、表达方法,并要进一步体会词句深刻的含义及表达效果。

同样,阅读教学在各年段目标中也有明确的要求:1—2年级主要是感受阅读的乐趣,培养阅读的习惯。除了用普通话朗读,还要学习默读,学习怎么读童话、寓言、儿歌、儿童诗等,展开想象,初步体会标点符号表达不同语气的作用。1—2年级的课外阅读量,应不少于5万字,不要过分规范,半读半玩为好。3—4年级,学会查字典、词典,理解词语,学会默读,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加强朗读指导,学会略读,课外阅读量不少于40万字。5—6年级,默读要有速度,每分钟不少于300字。学习浏览,扩大阅读范围,能对课文内容与表达发表个人心得、看法,能品味语言,能借助词典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下理解词语等。课外阅读量不少于100万字。

这些目标都是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和认知规律来确定的,有极强的层次性和坡度。从量的变化,到速度的要求,就是要求教师必须遵循认知规律,循序渐进,一步一个脚印按阶段目标进行教学。新课标内容的学习,我想在此就不必展开来分析了,其实许多学校都会经常开展新教材、新课标的培训学习,而市教研室与镇街教育办的语文辅导员也是每学期坚持组织相关内容的学习与研讨,相信大家在平时教学时都能把握阶段层次性的要求,并体现在课时目标。

三、如何准确定位课堂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定位,就是确定课堂训练目标,这是课堂教学的起点和归宿,也是教学活动的核心和灵魂,统率着教学的全过程,决定着课堂教学效果的高低优劣。也正是在这个起点上,许多教师表现得无所适从、无所作为,拿到一篇课文,大多数教师首先想到的是怎样设计教学方案,采用什么教学方法、手段等,而很少先去琢磨并设计这篇课文的教学目标。或者说,对课堂教学目标是“写在教案前头、置于课堂后面”。实际教学中,教学目标虚设,目标内容泛化现象比较严重,设计的目标缺失教师对课标独特的审视与解读,缺少课时教学目标与课文目标、单元目标、学段目标的有机渗透与衔接,缺乏对阅读教学本质的认识。我在平时教学检查中,从教师的备课笔记中发现,有相当一部分教师不会设计教学目标,只会盲目照搬、照抄教参、教案集上的教学目标。就算是自己设计的教学目标,大都形式五花八门,内容随意,表现在教学目标存在错位,甚至错误;也表现在教学目标大而空,动不动就“学会自主、探究的学习方法”、“培养语文素养”、“提高人文素养”等陈述教学目标,使用词语陈旧单一,并且很含糊,都是“掌握、了解、培养、理解、激发”等类词语。语文教师的“以其昏昏,又何以使人昭昭”,这样的课堂连“目标方向”都有问题,能不高耗低效吗?因此,课堂教学目标定位是否准确,是有没有领悟阶段目标的直接体现,也是实现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关键。如何才能准确定位教学目标呢?我认为要从以下几点来把握。

1、抓准语文课堂语言训练目标的主线,不越位

随着新课程改革走向纵深发展阶段,我们发现有的教师在教学中“种了别人的田,荒了自己的园”,把语文课上成思想品德课,上成自然科学课,把语文课上成常识课、文学课、人文教育课等,也就是没有正确地理解和把握教学三维目标之间的辩证关系,没有正确处理好人文性与工具性的辨证关系。我们在语文教学中,要立足于“语文”,不能“穿靴戴帽”地上成其它课,也不能过分强调过程与方法,太多的形式,太多的喧闹,忽视其人文性和工具性相统一的基本特点。那种远离文本,脱离语言,流于形式的课堂是要不得的。用杨再隋教授的话来说:“语文课就是教师引导学生学习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的课。不要硬给语文课加码,加重任务,拔高要求,也不要脱离学生实际,求全、求多。不要把教学环节设计得过于复杂,也不要使教学方法花样翻新,更不要让课件充斥课堂,喧宾夺主。”一位台湾教师设计的《树真好》一课的教学目标是:①能运用简单的比喻与拟人手法描述对树的观察;②能够运用课文中的句型,模仿进行短篇儿童诗的叙写;③能让孩子认识以树为中心的自然界互动关系。这充分体现语言训练目标精神,既简练又明了,他抓住了语文实践性很强的特征,重视对语言的理解、揣摩,更注重对语言的积累和运用,将语文实践和生活实践有机结合。崔峦强调,语文课程的基本功能是学习语言,培养理解、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阅读教学要让学生感受语言的魅力,感悟表达的精妙,在培养语感、提高整体把握能力、领悟读写方法上下功夫,特别是在用字上下功夫。我们只有老老实实把握各学段教育目标,踏踏实实在具体每一堂课上落实语言训练目标,才能完成语文教育的使命。

2、整合三维目标,有侧重、有层次,避免多而杂

有的教师在确定课堂教学目标时,把三维目标分裂开来,如,知识和能力目标分一二三点,过程方法目标又分一二三点,其结果,零碎的教学目标无法指导课堂教学,太多的目标也无法兑现。我们要以语文能力为核心,整合三维目标,在整合中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切忌流于形式,走马观花,教学目标太多,面面俱到,教师上课总是好像在赶教案,不仅教师上课思路容易混乱,而且学生也会无所适从,声东击西,教学中心游移不定。一般来说,一堂课最好确定一个具体的教学目标,既便于教师组织教学,也便于学生集中学习和掌握,当然,主目标下设一两各分目标,但必须指向主目标。如以人教版三(下)《一个小村庄的故事》为例,这篇课文可分两课时完成。两个课时的教学目标的设计就有着鲜明的课时特征,由浅入深,螺旋上升。如第一课时的教学目标:①会认9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正确读写“森林、郁郁葱葱、湛蓝、甜润、裸露、各式各样”等词语。②读通课文,了解课文的大概内容。③摘抄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第二课时的教学目标:①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②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并体会其表达效果。③领会爱护树木,保护环境,维护生态平衡的道理。又如,三年级的《荷花》一课,可以提出如下教学目标:(1)识字学词,读准生字的字音,了解词义,正确书写字词。(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读中体会作者的情感,用朗读表达对荷花喜爱的感情。(3)从感悟作家笔下荷花的特点中,了解抓住特点、展开想象的写法。”其实,课堂紧紧抓住“品词、赏句”的朗读主线,三个目标由浅入深,一线贯通。

3、领悟课文本真是准确定位教学目标的关键。 语文教材都是单元式编排体系,一个单元就是一个教学目标训练点,每一课在单元之下各自有具体的教学目标,只要我们深钻教材,结合单元导读提示、课后练习以及语文园地,并联系单元和整册教材,就不难确定其教学目标了。教学目标的定位必须要通过准确地把握课文特点,科学地抓准课文的重点来实现。一篇课文不同于其他书籍中的文章,不是用来娱乐休闲看看而已的,它是编者按照课程标准要求选入教材,用来实现课程目标的凭借。课文的语言、文章内容、篇章结构、感情基调以及它所在学段甚至哪一个单元的位置,都关系到教学目标的定位。有的文章人文性强一些,有的工具性强一些,其教学目标的侧重点也不一样。有时同一首古诗入选在小学、中学甚至大学教材中,但它处于不同的学段就会担负不同的使命。把握课文特点是定位课堂目标和落实课程目标的关键。比如,有的课文本身极富情境,教师就要善于引导学生进入文本情境,不要抛弃文本而去创设一些仅仅为调动学生兴趣或只起热闹课堂作用的情境。又如,在教学《三个儿子》一课时,教师就不会放任学生去生成一些违背文本价值取向的问题:老爷爷真不懂赏识会翻跟头、会唱歌的小孩子,眼里只有听话老实、干活的小孩等等。从本质上讲,教材也好,课文也好,它只是个例子,而且是符合各阶段目标之下的例子,它完全可以发挥示其范与引领的作用,所以我们教师就应该遵循课标本真,用好教材,教好课文,而千万不要引导学生像盲人摸象那样,歪曲、偏离、表象化、随意性解读文本价值。

4、心中装有学生是准确定位教学目标的基础。

在去年全国第七届青年教师阅读教学观摩活动中,崔峦老师谈到:“有的课目标的阶段性不明,越位和不到位的问题同时存在,有的老师找不到教学的起点,往往在理解内容上低估了我们的学生,频繁提问学生已经知道、懂得、理解的问题,浪费了不少教学时间。”大家都明白,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为学生的“学”服务,“顺学而导”、“以学定教”,其实都是要求把教学目标的定位在学生真实的学习状态里。教学目标的定位必须关注学生的年龄特征,不要随意拔高要求或低估学生,应靠近学生“最近发展区”。如,第一学段的儿童,机械记忆占优势,思维以形象思维为主。因此,阅读教学主要是词语的积累和培养阅读兴趣,而对阅读方法则未做具体要求;第二学段,意义识记在发展,思维在向逻辑思维过渡,因此,阅读教学目标在词语的学习、内容的理解、思想感情的体会方面提出具体要求;第三学段则在上述基础上,就不同文体的阅读提出具体要求,这是因为这一学段的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已有很大发展,有可能根据文体的语言特点,学习和选择读书方法。

事实上,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有差异,同年龄段的学生也有差异,如果教学目标不以学生为本,尊重差异,因材施教,那么,教学过程中无论采用什么方式都只能是走走形式,新课程标准就不可能得到落实。全国小语会副理事长吴立岗教授指出,对于教学中的重点、难点,不要对学生做“一刀切”的要求,不要让学生在一堂课上必须全部达到教师的要求,而是要给学生适当的时间和空间。教师“逼”得太紧,只会适得其反。台湾小学语文教育学会会长赵镜中教授提出,教学的最好着力点,是为学生搭一个“脚手架”,也就是说,学生对这些东西有一些理解,但是不能完全掌握,如果给一些支撑和提示,学生就能顺利渡过难关。有些课堂教学设计,反映的只是成人抽象的思维,没有办法反映学生的思路,也就起不到“脚手架”的作用。教师就应该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去设计教学目标,既不拔高要求,也不降低要求,做到既不增加学生过重负担,又能保证教学质量的前提下,让学生“跳一跳,摘到桃子”,使学生不断获得新知识,不断发展新能力,不断丰富情感,不断完善人格。 小学语文教学目标是基础性的目标,既要按社会发展要求提升某方面的目标要求,如识字写字、口语交际、语文的综合实践应用等,又不宜超越小学生生理、心理、知识基础等实际随意拔高,要力求让小学生养成利于终身学习与持续发展的语文素养。这就需要我们深入领悟阶段目标,准确定位课堂教学目标,让各项目标在教与学中落实,

第四篇:“目标检测”――基于目标的教学设计

“目标检测”――基于目标的教学设计(以下简称“目标检测”),首先要明确教学目标,然后再确定检测的内容和方式,即教学评价,最后设计教学活动。“目标检测”的核心是关注教学目标,特征是教学评价先于教学设计。本文主要讨论三个话题:什么是“目标检测”?为什么提出“目标检测”?如何实施“目标检测”?

一、概念界定:什么是“目标检测”

“目标检测”是基于目标的教学设计,它并非全新的教学理念,崔允?教授的《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为本课题研究提供了很好的理论支持和启发。基于课程课程标准的教学不是一种教学方法,而是一种理念。基于标准的教学需要教师在对标准深刻理解的基础上,把握对学生的总体期望,将标准转化为年级目标,再根据学生特点和教学情境具体化为每一堂课的教学目标。

“目标检测”是将教学目标、教学评价和教学活动融为一体的教学设计思路。这种教学设计,第一步是明确课时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最终收获的是什么?突出教学目标制定的重要性,把教学目标的制定放在首要位置。第二步是确定检测的内容和方法,就是依据教学目标来设计评价方式,即教师通过什么样的检测来了解学生三维目标的达成情况。第三步是确定教学活动,在确定教学目标和明确检测方式后,审视教学内容和方法,整体规划教学活动。

“目标检测”的显著特征:教学评价设计先于教学活动设计。这种设计方式体现了以评价促进教学的理念,通过当堂检测调整、补救课堂教学,保持教学目标与教学评价的一致性,通过当堂检测来促进教学,确保三维目标的有效达成,能够有效避免“只有教学,没有评价;只有内容,没有目标;只重教师教,忽视学生学”的现象。

“目标检测”――基于目标的教学设计,既是明确指向教学目标的设计,又是以检测促进教学目标达成的教学设计。它有别于传统教学中将教学评价置后的考虑,要求教师在教学设计之初就带着目标、带着问题思考教学活动,增加教学活动的针对性。

当然,基于目标的教学设计不是直白的、线性的设计过程,以上三个步骤也不存在顺序上的绝对先后,“目标”、“检测”、“教学”三个环节是相互衔接、循环往复的,都需要在教学设计和实施时不断地调整和完善。

二、现状思考:为什么要提出“目标检测”

教学目标是一切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教学评价是研究教师教和学生学的价值的过程。两者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理应成为教学工作的重中之重。然而,当前重教学内容,轻目标、轻评价的现象却不在少数。

(一)教学目标意识淡薄

很多教师对教学目标的关注度明显不够,备课时更多的关注导入是否新颖、环节是否紧凑、练习设计是否能夺人眼球等等,教学目标仅是照抄照搬其他参考资料,缺乏教师自身的深刻解读。教学目标作为教案的一部分,形同虚设。在与教师的访谈中,我们也发现,很多教师在制订教学计划时,更重视本学期教学内容及时间安排,考虑最多的还是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至于为什么要教这些内容,教学目标是什么却不被重视。重内容、轻目标的“教科书”现象还比较普遍。

(二)课堂评价流于形式

新课程改革后,虽然有越来越多的教师开始参与到课堂评价中来,但仍存在教学目标与课堂评价脱节的现象。课堂评价流于形式的主要原因在于教师对课堂评价的认识失之偏颇:

1.评价等同于考试

持有这种观点的教师觉得教师的任务就是完成教科书内容的教学,评价是上级部门的工作,上级教育部门会统一组织考试,分数就是对学生学习的评价。这种片面的认识直接导致了教师忽视课堂的当堂评价。

2.评价等同于练习

持有这种观点的教师认为评价学生学习情况,主要看学生的练习反馈,练习即评价。而练习又通常安排在课后,“作秀课”中这种现象尤为严重。

当前,部分教师将评价与教学分离的现象还比较普遍,评价游离于教学过程之外,如果教师忽视课堂内部评价,评价不能在课堂中有效进行,那么课后检测、单元检测以及其他层面的检测也将是浪费时间。因此,当堂检测应成为当前课堂教学的一个核心关注点。

综上所述,提出“目标检测”,关注教学目标、关注当堂检测应成为我们广大数学教师关注与探讨的一个重要问题。

三、实践探索:“目标检测”的教学案例

“目标检测”不是具体的教学方法,而是一种教学理念。因而它没有固定的操作模式,而是体现教师对教学行为背后教学理念的更新。下面以“百分数的意义和写法”这一课时的教学为例,分析“目标检测”教学设计的思考路径。

(一)确定具体可测的课时教学目标

“教学是根据学生的行为表现来进行评价和改进的,在教学前清晰明确地陈述所设计的教学的预设结果是非常重要的。”“目标检测”教学设计的第一步就是确定教学目标。为了实现“目标”、“检测”、“教学”三个环节之间的动态统一,可将课时教学目标细化、具体化。

如《百分数的意义和写法》这一课时的教学目标:

尽量不使用“初步理解”“初步体会”“进一步”等模糊的目标表述,同时也避免将课程总目标作为课时目标。模糊的目标表述,甚至套用课程标准来代替课时的教学目标,是导致教学目标与教学过程以“两张皮”的形态存在于课堂之中的根本原因。

从“抽象宽泛”的内容标准到“具体狭窄”的数学课堂教学目标是从数学教学“应然”到“实然”状态的转化。因此,教师需要根据课标、学生和学情,将教学总目标合理地细分到每课时的教学中,并理解每一个目标的意义,将教学目标细化、具体化,突出其具体性、可测性。这将有助于提高教师课堂教学的执行力,对后续的当堂检测设计、教学环节设计也更具有指导性。

(二)确定检测的内容和形式

评价质量和上课的质量一样,也严重地影响着教学质量。通过当堂检测不仅能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判断目标达成情况,还能以此作为调整教学的依据。因此,明确课时教学目标后,紧随其后的应当就是对当堂检测的思考。根据教学目标确定检测的内容、形式,以及部分检测内容的量化标准。检测并不是为了给学生分类,亦不是惩罚学生,而是为了更好向地学生提供学习上的帮助,以检测来指导教学、促进教学。

“检测”紧紧围绕着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进行,但检测的具体内容和形式不是绝对固定的,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具体考量。其中,不变的是教学目标的“质”,变化的是检测方式的“形”。

值得注意的是,课堂中最易“检测”的往往是教学目标中的知识与技能这一维度。但检测如果过度强调基本知识与技能,而忽视了学习的过程与方法,还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这样的当堂检测就不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当堂检测一定要关注那些更具价值但难以检测的内容,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全方位地考虑当堂检测的内容和形式。这样才能真正发挥当堂检测的评价、指导、促进功能。

(三)设计教学活动

教学活动设计的依据是教学目标,但具体的检测内容、教学内容、教学环节的重组,教学策略的选择,教学时间的分配等,则要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当前的学习情况和教师个人教学风格来灵活设计。

“目标”、“检测”、“教学”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它们之间既有融合,又有联系。检测并不是教学之后才开始的,它是与教学活动并存,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的始终。而当堂检测和教学活动的安排都最终指向教学目标,这样的教学设计是有目的、有计划的,能为学生达成目标提供最佳的学习条件,促进学生有效学习活动的开展。

富兰克在探讨“实践中的变革”时提出,实施任何一种新的课程计划或政策的变革都至少有三个要素:使用新教学材料;使用新的教学方法;改变教学理念。其中,教学理念的改变是最为困难的,但是一旦教师能真正转变观念,其影响也是最为深远和富有成效的。基于目标的教学设计首要关注的是教师教学理念的更新,其核心是提高教师基于目标教学的意识和能力,是对教师教学行为背后理念的关注。它要求教师不仅明确教学目标,更重要的是理解学生达成这些目标有何意义,以及为了最终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而改变自身教学行为又有何意义。最终,将教学理念转化为教学事实。

第五篇:一、唱歌教学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师生通过教学活动预期达到的结果或标准,是对学习者通过教学以后将能做什么的一种明确的,具体的表述。主要描述学习者通过学习后预期产生的行为变化。简单地说,教学目标就是我们想做什么,怎么做以及做完以后的结果是什么的表述。

在《音乐课程标准》中,义务教育阶段音乐课程目标表述为三个维度:情感态度价值观、过程与方法、知识与技能。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关注的是通过音乐课堂教学,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培养学生的音乐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理解音乐文化,陶冶学生高尚的情操。通过体验、模仿、探究、合作、综合的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的音乐想象力,增强学生的独立意识,引导学生敢于发表戏剧的想法,培养学生的协调能力和合作能力,以音乐为主线了解先关文化。知识与技能目标,则关注了学生音乐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学习。

我们提出过 “唱会歌、唱好歌、会唱歌”的唱歌教学理念。“唱会歌”----能够按照歌曲中所蕴含的基本音乐要素的要求唱会歌曲;“唱好歌”-----在教师引导下,有情感地、发自内心的动情地歌唱;“会唱歌”-----在掌握了正确、有效的歌唱技巧后,自主、自信地、主动地演唱歌曲。

这三个层次的学习过程,也是学生进行不同层次的审美体验的过程。在学会歌曲的过程中,学生会对歌曲的音乐基本音乐要素进行有效的审美体验;在有情感地演唱歌曲的过程中,对歌曲所蕴含的内在的情感进行审美的体验,而学生优美的歌声也是审美体验的一个重要内涵;当学生能够灵活地运用歌唱的技能技巧进行自由的演唱时,学生将在自己的演唱中对音乐作品进行全面的、自觉的审美体验。

同时,在这三个层次的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学时时刻刻也在体现着过程与方法目标。因此将唱歌教学的课程目标与“唱会歌、唱好歌、会唱歌”的教学理念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我们不难总结出唱歌教学的课堂教学目标:

基于歌曲的音乐意境,体验歌曲的音乐情感,学习与歌曲相关的音乐知识、歌唱技能以及音乐文化;提升感受音乐、用歌声自主表达音乐情感的能力。

基于歌曲的音乐意境,体验歌曲的音乐情感,学习与歌曲相关的音乐知识、歌唱技能以及音乐文化;----这既是过程与方法目标的体现,也是教学的知识与技能目标,也是“唱会歌”的歌唱教学过程。

提升感受音乐、用歌声自主表达音乐情感的能力。-------音乐课程的最终目标,学生感受音乐、体验音乐、表现音乐的能力的培养过程,也是“唱好歌、会唱歌”的教学过程。

二、分年段的唱歌教学知识、技能目标

在《音乐课程标准》中,对知识与技能目标作了如下具体的阐述:9

1、音乐基础知识

学习并掌握音乐基本要素(如力度、速度、音色、节奏、节拍、旋律、调式、和声等)、常见结构、体裁形式、风格流派和演唱、演奏、识谱、创编等基础知识。

2、音乐基本技能

学习演唱、演奏、创作的初步技能,能够自信、自然、有表情地演唱和演奏课堂乐器,掌握浅显的音乐创作方法。在音乐听觉感知的基础上识读乐谱,在音乐表现和创作活动中运用乐谱。

3、音乐与相关文化

了解中外音乐发展的简要历史和有代表性的音乐家,初步识别不同时代、不同民族的音乐。认识音乐与姊妹艺术的联系,感知不同艺术门类的主要表现手段和艺术形式特征;了解音乐与艺术之外的其他学科的联系。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已学过的知识,认识音乐的社会功能,理解音乐与社会生活的关系。

由此我们可以发现,知识与技能目标涵盖了音乐知识、技能以及音乐文化与相关文化的目标要求。在本章,将采用分年段的形式,针对唱歌教学提出各年级所涉及的知识、技能目标中音乐基础知识和音乐基本技能的要求。对于音乐与相关文化的目标要求,教师在教学时依据教材内容要求完成相应的教学目标。

分年段音乐知识、技能目标:

一年级:

一、音乐基础知识

1、音乐基本要素

(1)能从听觉上区分声音的强弱、长短、高低。

(2)感受十六分、八分、四分、二分节奏的时值长短,并用多种形式读、拍出八分、四分、二分节奏。

(3)感受四分休止符的时值,用动作准确地表现出停顿的时值长短。

9

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

2011版 (3)通过对比,感受声音的强弱。 (4)感受四二拍、四三拍的节拍感。

(5)感受音乐旋律的起伏、初步感受音高的变化。

二、演唱技能

1、在自然呼吸的基础上,初步掌握缓吸缓呼、急吸急呼的歌唱呼吸方法。初步养成歌唱前的呼吸准备习惯。

2、学会在气息的支撑下,用连贯的声音、轻声地歌唱。

3、能够从听觉上区分连贯、跳跃的声音,感受不同的声音对表达歌曲情感的作用。

4、感受声音的力度变化对表达歌曲情感的作用。

5、感受正确的咬字、吐字方法。

二年级:

一、音乐基础知识

1、音乐基本要素

(1)认识八分、四分、二分音符。

(2)采用多种形式读、拍出八分、四分、二分节奏,用适当的节奏型模仿自然音响。 (3)感受四分、八分休止符的时值,用动作准确地表现出停顿的时值长短。 (4)从听觉上区分四二拍、四三拍,并用动作表现不同的节拍。 (5)能够区分不同的歌曲情感。

2、识读乐谱

(1)认识do、re、mi、fa、sol、la、si七个唱名. (2)在学会歌曲的基础上,模唱乐句的歌谱。

二、演唱技能

1、能够演奏多声部节奏,初步感受声部概念。

2、在自然音区,能够保持优美、自然的歌唱音色,保持声音的流畅、统一。

3、能够控制声音的音量,表达歌曲情感。感受歌唱时的鼻腔共鸣。

4、能够采用缓吸缓呼的呼吸方法,继续唱好连音。

5、能够初步做到唱歌前的呼吸准备,能够在教师指导下掌握歌唱中的换气技巧。

6、能够用连贯的气息,优美的声音,表达抒情、优美的歌曲情绪。

7、在说话的基础上,做到演唱时能够清晰地咬字、吐字,。

三年级:

一、音乐基础知识

1、音乐基本要素 (1)认识十六分音符。 (2)认识四分、八分休止符。

(3)感受附点八分、附点四分音符的时值。 (4)认识小节、小节线、终止线。

(5)认识力度记号,认识力度在表现歌曲情感的作用。 (6)认识速度记号,感受速度对歌曲情感表达的作用。 (7)认识顿音记号,以及对歌曲情感表达的作用。 (8)认识连音线。 (9)认识反复记号。 (10)认识换气记号

(11)认识节拍、四二拍、四三拍。 (12)感受旋律对歌曲情感表达的作用。

2、识读乐谱

(1)能够在钢琴伴奏下,独立视唱乐句、短小乐段的歌谱。 (2)听辨、模唱简单音程。

二、演唱技能

1、学唱简单的二声部合唱歌曲,初步建立二声部合唱声部概念。

2、在自然音区的基础上,逐步扩展演唱音区,保持良好的歌唱音色,保持声音的流畅、统一。

3、能够采用急吸急呼的方法唱好顿音、跳音。能够用连贯的声音,表达欢快、活泼的音乐情绪。

4、能够控制声音的力度,自由、自信地运用不同力度的声音表达歌曲的情感。

5、掌握声断气连的演唱技巧。

6、感受歌唱的口腔、喉腔共鸣。

7、在歌唱中能够结合歌唱发声,清晰地咬字、吐字。

四年级:

一、音乐基础知识

1、音乐基本要素

(1)认识附点四分音符,附点八分音符。 (2)认识切分节奏。 (3)认识升记号、降记号。 (4)认识重音记号、保持音记号。 (5)认识三连音。

(6)认识波音、上滑音、下滑音、前依音、颤音。 (7)认识弱起小节。 (8)认识延长音记号。 (9)认识四四拍。

(10)学习四二拍、四三拍、四四拍的基本指挥手势。 (11)认识八三拍,学习八三拍的指挥手势。 (12)感受旋律线的走向对音乐情绪的表现作用。

2、常见结构

(1)感受二段体歌曲的乐段划分。

(2)感受乐句的特点,能找出相似乐句,能通过视唱给乐句加上合适的结束音。 (3)通过视唱乐谱,将乐句按照合适的顺序排列成乐段。 (4)感受民族五声调式的结构。

3、识读乐谱

(1)能够在钢琴伴奏下,独立视唱乐句或乐段的歌谱。 (2)进行三度音程的二声部视唱练习。

(3)能够在钢琴伴奏下独立完成简单的二声部的识谱视唱,保持准确的音准,节奏。

二、演唱技能

1、能够自由、自信地采用不同的演唱速度、力度来表达歌曲情感。

2、能够运用连贯的气息,采用连音、顿音、跳音的演唱技巧表达歌曲的情感。

3、在演唱二声部合唱歌曲时,能够在保持声部音准的同时,建立声部的均衡、和谐概念。

4、能够在歌唱中保持较好的口腔、喉腔共鸣。

5、能够掌握演唱歌词的归韵技巧。

五年级:

一、音乐基础知识

1、识读乐谱

具有在钢琴伴奏下,独立视唱完整的歌谱,保持准确的音准,节奏的能力。

二、演唱技能

1、能够自由地选择力度、速度、不同的演唱技巧表达歌曲情感。

2、能够保持良好的歌唱音色,保持高、中、低音区的音色统一。

3、具有一定的二声部合唱能力。

六年级:

一、音乐基础知识

1、风格流派

通过聆听、演唱,感受歌曲的音乐风格。

2、识读乐谱

具有较稳定的内心音高概念、较强的内心节奏感,能够独立、准确地视唱歌谱。

二、演唱技能

1、具备一定的歌唱技能,能够自信地用歌声表达歌曲的情感。

2、具有较强的二声部合唱能力。

三、教学目标确定策略

教学目标是教师教学的方向标,是教学所需要达成的最终效果,是评价教学活动的主要依据。教学目标的制定应遵循以下原则:

1、教学目标的行为对象是学生而不是教师。

如果这样来表述一个教学目标“能够听辩乐曲的主题,了解曲作者的名字,能运用音乐要素分析进行曲的主要特点。”这是对学生最终能力达成的一个预设。

而同样的一个教学目标,表述为“使学生能够听辩乐曲的主题,了解曲作者的名字,培养学生运用音乐要素分析进行曲的主要特点的能力。”这是对教师教学行为预期效果的一种表述,而不是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表述。

2、教学目标中,对于最终达成效果的阐述必须是切实、具体的。

“能用连贯的气息,优美的音色演唱歌曲,表现对老师的热爱之情。”这是对通过教学后,学生歌唱的最终状态的一种具体表述。它是具体的,实实在在的可实现的一个预设目标,对学生的歌唱技能和歌唱状态提出了明确的要求。

3、教学目标中所涉及的教学行为方式必须是明确、可操作的。

在教学目标中,对过程与方法目标的阐述必须是明确、具体,可以转化为教师实际教学行为的。例如:“通过聆听、模唱、律动的方式感受歌曲的旋律,通过对歌词的深入理解感受歌曲的音乐形象,用有弹性的声音表现歌曲欢快、活泼的情绪。”

4、教学目标必须是面向全体,而不是个别的音乐基础较好的学生。因此,我们设定的教学目标是最基础的,面向大多数学生的,因为我们义务教育阶段的音乐教学总体目标是培养音乐的爱好者,而不是专业的音乐人才。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机械立体停车库设计下一篇:军训结营仪式发言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