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经济发展论文

2022-05-15

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工业经济发展论文(精选3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摘要:当前正处于工业经济转型阶段,在这个时期,强调多行业的平稳协调发展意义显著。食品工业作为我国经济的重要支柱,肩负着改善民生,提升国民生活质量水平的重担。在工业经济转型背景下,食品工业发展机遇与挑战并存,我们要充分认识到由此带给食品工业的发展和选择,跟紧未来的发展动向,紧抓机遇,迎接挑战。

第一篇:工业经济发展论文

坚持新型工业化道路 如图发展冷湖循环工业经济

经过长期建设特别是经过“十五”时期的发展,冷湖以钾资源开发为龙头的盐化工业经济有了长足发展,对地区经济的带动作用显著增强。但从整体看,资源综合利用、循环发展水平不高,产业链条短,竞争能力弱,工业发展水平仍处于初期阶段的较低层次。因此,坚持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快循环工业经济建设是实现冷湖“十一五”规划目标的必然要求。

一、立足实际,加快冷湖循环工业经济发展的基本思路和工作任务

经过充分调查研究和不断调整发展思路,构建冷湖循环工业经济发展的基本思路是: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坚持以增强地区综合经济实力为目标,依托盐湖资源优势,全面促进产业升级:坚持依靠科技创新带动工业化,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现工业发展与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以改革开放为动力,优化发展环境,提升企业管理水平,努力走出一条符合冷湖产业特色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按照以上思路,提高资源综合利用率,加快冷湖地区循环工业经济发展的任务主要是:

(一)进一步确立资源加工业的主导地位。今后几年,资源加工业增加值继续保持在80%以上,并基本形成以资源加工业为主的循环工业框架。

(二)增加循环工业经济投资规模,提高投资效益。

(三)工业经济运行质量、效益及吸纳就业的水平显著提高。

实现上述目标,必须保持工业的持续快速发展势头,做大工业总量,使盐化工业成为冷湖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促进工业化与城镇化协调发展,形成特色鲜明、优势突出、布局合理的工业发展格局。下大气力拉长产业链条,发展特色经济和优势产业,实现工业经济增长质量、效益、结构和生态环境相统一。同时,积极建立加快工业化进程的支撑和保障体系,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

二、大力发展资源型经济。全面促进盐化产业升级

以察尔汗盐湖、东西台盐湖资源综合开发为依托,重点发展马海湖、昆特依、大盐滩三个工业矿区,坚持以资源的综合利用和精深加工为发展方向,着力发展盐湖化工产业链,进一步提升发展层次,提高发展能力,增加产业附加值,全面提升产业结构。同时,深入抓好做好马海湖、昆特依两个正在开发的盐化工业矿区的规划管理工作,在“四统一”和“开发主体单一化、投资主体多元化”的原则下,大力推动盐湖资源开发向深度、广度发展,拓宽盐湖化工产业发展空间。进一步加快盐湖资源开发先进适用技术的引进,增强资源综合开发和加工能力,并力争今后几年内摆脱资源开发单一化的局面,建立资源综合利用和产品多样化的盐湖化工产业结构。

三、大力培育新的工业经济增长点

经过多年的实践,我们认识到,要推进冷湖新型工业化和循环工业经济建设,必须抓好工业项目建设。一是坚持以企业为主体,认真做好工业项目的前期工作,围绕地区产业发展重点,规划、筛选和论证一批工业项目,建设工业项目库,把工业产业发展落实到具体项目上。二是加强项目的对外推介,增强招商引资和争取国家、省、州支持的吸引力。三是认真抓好项目的组织实施,有计划、有步骤地实施一批产业间关联度、附加值高,资源消耗低的项目,加强项目建设过程各个环节的管理,提高项目建设质量。四是在今后几年将着力抓好察汗斯拉图芒硝深加工项目、高纯镁砂项目、一里坪晶间卤水综合开发项目等一批带动全区经济发展的重大工业项目,落实一批中小项目,保持项目建设的连续性,不断增强工业发展后劲。

按照“谁投资、谁收益、谁承担风险”的原则,落实企业投资自主权,建立市场引导投资、企业自主决策、融资方式多样、宏观调控有效的投资体制,增强吸引内外资的能力,为加大地区工业投入搭建平台。进一步加大政府在技术改造等方面的资金支持,引导投资方向,不分内外,不分所有制形式,重点支持优势循环工业产业发展。

大力发展民营企业。切实把民营经济作为冷湖工业增长的重要途径,积极营造民间投资和创业发展的有利环境,引进省内外、州内外民营企业参与冷湖结构调整和兴办企业,引导州内外民间资本到冷湖自主创业。同时,健全社会服务体系,加大对民营企业的扶持力 度,提高民营经济的发展水平。积极运用产业政策等手段,支持民营企业发展,扶持民间投资建设项目。针对冷湖地区工业发展现状和实际,把发展民营工作作为振兴地区经济、增加就业的重要举措,加强对民营企业的宏观指导,鼓励民营企业加大各种合资合作力度,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做强做大。

四、认真做好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

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始终把建设节约型经济作为冷湖地区循环工业经济健康协调快速发展的重中之重,认真处理好开发资源与保护环境的关系,积极探索适合冷湖区情的循环经济之路。

一是处理好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的关系,着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大对资源的勘探力度,增加后备资源,保证资源接续。进一步摸清家底,加强科学规划,合理统筹开发和使用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水平,延长资源服务年限。坚持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合理利用水、土地、矿产等自然资源,提高共生伴生资源、再生资源回收和综合利用水平,在现有各工矿区积极推行“资源——产品——再生资源”循环发展模式,建立健全有利于节约资源和生态保护的生产方式,走低投入、高产出,低消耗、少排放,能循环、可持续的发展道路。

二是大力推进资源节约,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结合冷湖资源开发的现状和资源特点,积极做好科学配置和产业布局工作,组织合理的工业链,大力推广资源利用率高以及污染小的先进适用生产技术,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使用。加强对环境污染的监督管理,下决心淘汰产品质量低、浪费资源大、污染环境严重和不符合循环经济发展要求的落后生产能力。同时,对新上工业项目和新建工业企业严格执行产业政策和环保标准,杜绝污染环境和破坏生态的现象发生。加快节能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的推广应用,不断规范各工业企业合理利用资源,努力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增强地区工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五、全力优化发展环境,为循环工业发展提供保障

就冷湖地区目前工业发展水平而言,进一步加强工业基础设施建设,着力解决制约工业发展的瓶颈问题,是发展冷湖循环工业经济的重大问题。目前,马海湖、大盐滩等主要工业矿区的道路、供电等基础设施仍然比较滞后,在很大程度上造成开发成本过高,加之工业产品外运的交通条件较差,对今后冷湖资源型循环工业经济的发展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因此,建议州委、州政府能够在矿区道路、电力、工业产品外运通道等工业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对冷湖予以帮助和扶持,进而为我们进一步加快冷湖地区循环工业经济发展创造必要的条件。

与此同时,我们将继续坚持依法行政,规范行政执法行为。全面推行政务公开,实行行政公示制、行政过错责任追究制、服务承诺制。尊重企业的市场主体地位,搞好对企业的引导和服务,切实解决多头执法和“三乱”等问题,努力减轻企业负担。着力打造“信用冷湖”、“平安冷湖”,坚持依法治区,进一步加强经济法制建设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维护社会稳定,营造有利于投资和发展的法制环境。大力加强安全生产管理,实行对安全生产重大事故的责任追究制,完善伤亡事故赔偿和生产安全事故经济赔偿制度,建立安全生产的长效机制。

切实加强和改进对冷湖循环工业发展的组织领导,把推进新型工业化摆在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严格落实推进新型工业化规划和产业政策,加强对地区循环工业发展的协调、指导和督查,努力在全区形成密切配合,齐抓共管,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的强大合力。

作者:中共冷湖工委 冷湖行委

第二篇:工业经济转型背景下食品工业的发展、选择与展望

摘 要:当前正处于工业经济转型阶段,在这个时期,强调多行业的平稳协调发展意义显著。食品工业作为我国经济的重要支柱,肩负着改善民生,提升国民生活质量水平的重担。在工业经济转型背景下,食品工业发展机遇与挑战并存,我们要充分认识到由此带给食品工业的发展和选择,跟紧未来的发展动向,紧抓机遇,迎接挑战。

关键词:食品工业;工业经济;转型;展望

一、工业经济转型背景下食品工业的发展

(一)我国食品工业发展现状

随着国民经济水平的提升,人民物质生活水准也得到了提高,人们在食品方面的消费额大幅度增加,刺激了我国食品行业的迅猛发展。从《2019年中国食品工业运行报告》得知:全国食品工业经济效益保持了平稳较快增长,规模以上食品工业企业达36881家,实现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4.4%,比全国工业5.7%的增速低1.3个百分点;实现营业务收入92279.2亿元,同比增长4.5%;利润总额为6697.1亿元,同比增长6.8%,主营业务收入利润率为7.3%;食品工业资产占全国工业6.2%,创造营业收入占全国8.7%,实现利润总额占全国10.8%。我国食品工业的发展,地区之间也存在差距。东部地区继续保持领先地位,2019年东部地区实现主营业务收入7.98亿元,比2015年的4.97万亿元增长60.3%;中部地区充发挥农业资源优势,将其积极转化为产业优势,食品工业发展也相对理想,以濮阳为例:濮阳农业资源优势明显,建市以来,当地政府就高度重视食品工业的培育发展,通过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吸引了木伦河集团、郑州金苑等一大批国内知名食品加工企业入驻。特别是“十二五”时期以来,食品工业迅速发展壮大,形成了以粮食加工、食用植物油加工、果蔬深加工及食品酿造等生产为主导的20多个门类组成的比较完整的现代食品工业体系,品牌不断叫响,产业效益不断提高。而西部地区则凭借政策优势,也获得了一定发展。

(二)食品工业安全问题探讨

工业经济转型背景下,我国食品工业发展过程中食品安全事件屡禁不止,一旦发生影响重大,要严把食品质量生产源头关,坚持食品安全“零容忍”。企业要加强管理与安全检测,政府部门要对食品种植养殖和生产加工环节加强督查,建立合格食品产地准出制度,对发现的问题风险及时采取市场控制和信用管理措施,推动食品工业朝着良性循环的方向发展。分析造成食品安全事件原因有:食品安全链式供应和食品安全监管缺乏交流,各自为政情况突出;食品检测设备技术相对落后,存在很多安全隐患;部分食品加工企业的食品安全监督管理标准不规范,与安全需求相矛盾;食品安全事件发生后的执法情况相对薄弱;食品安全社会期望值较高,结果确不尽如人意。

(三)工业经济转型下食品工业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经济迅猛发展,食品工业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一些食品行业正朝着国际化的方向发展。但在工业经济快速转型的今天,依旧存在不少问题:就目前大环境而言,当今世界正在面临着环境污染加重以及经济发展缓慢等问题,食品工业必然需要转型,但是如何加快食品行业发展,推动食品工业转型升级,与信息化、工业化更加融合,使食品行业更有深度,这些都是工业经济转型下需要面对的基本问题。其次,缺乏创新。创新是发展的源动力,在发展的基础上进行创新,才可以更好的保证食品加工业的发展;再者,在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忽略了环境问题,缺乏发展和保护并举意识;发展方式粗放,产业结构亟待优化;某些工厂生产设备落后、市场的发展机制缺乏健全性等等。

二、工业经济转型背景下食品工业的发展路径和未来展望

(一)工业经济转型背景下食品工业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工业经济转型背景下食品工业发展面临许多的机遇:首先,我国的消费需求日益增加,特别是对食品消费的支持越来越多;其次,我国是农业大国,现代农业发展速度加快,为食品工业的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原料供应;第三,现代科学技术水平的快速发展也为食品加工行业带来了更多新技术、新工艺,通过新产品开发和质量安全保障取得市场优势;另外,国家对食品工业的重视程度不断加深,为了支持食品行业发展出台了很多优惠政策,这对食品加工行业的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起到了很大帮助。

我国食品工业虽在国际上有一定的地位,在机遇面前也伴随着巨大的挑战。首先,在工业经济转型背景下,促进食品工业进一步发展需要实现产业结构的不断优化调整;其次,能源短缺的问题也不容忽视,在发展过程中必须注重节能减排,大力发展绿色加工产业;第三,食品安全问题关系到每个人的身体健康,是一个重要的民生问题,必须得到重视。要健全相关的监督体系,完善相应管理措施,切实保障食品安全;第四,随着外国企业不断进入我国市场,对本土食品企业带来了不小的冲击,为此本土食品产业必须借助技术创新努力提升核心竞争,稳占行业优势,在国际市场上站稳脚步。

(二)我国食品工业发展的基本构思

在工業经济转型背景下,为了保障其健康稳定可持续发展必须结合实际,明确基本发展路径。首先坚持创新理念,发挥现代科学技术带来的优势,强化食品工业的内在驱动力、自主研发能力以及创新能力。其次,要完善食品企业为主体的多渠道,政府要做好支撑工作,培养高科技人才,提高科技创新水平,为食品行业提供更多的优秀人才,还可以通过建设官方的平台,为食品科技创新提供更多融资渠道,形成政府牵头、多方共同参与的局面。同时还要积极推动食品产业的结构优化,实现产业优化升级,引导大型食品加工企业尽快转变生产经营模式,注重技术研发,促进食品生产龙头企业的做大做强。

(三)食品工业转型升级的有效途径

1、互联网时代为食品工业转型发展提供了动力

当今时代是信息技术时代,互联网背景下,食品工业实现优化转型。首先“互联网+”为食品工业的转型树立了新的发展形象,不断引导着食品行业与国际接轨,使食品行业更加网络化,智能化。互联网之所以在食品领域有广泛应用,归因于用户思维,简单来说就是以用户为中心,给用户提供想要的商品;互联网为食品工业的安全提供更新的手段,将食品生产的各个环节都纳入到监控中,增加食品安全的监督管理力度。例如:伊利集团就是互联网与工业融合创新试点企业的带头企业。食品安全的核心就是预判、沟通和开放,想要实现整个产业的数字化生产,就需要发挥互联网所带来的优势,强化对风险的预判,将消费者在线上的体验模式强化构建起来,真正与互联网有机结合起来。

2、食品4.0和食品工业转型发展

我国的工业转型发展强调五大转型以及五大升级目标的实现,在经济转型背景下食品工业发展应该遵循对应的要求和发展路径。五大转型是指内在创新驱动转型、绿色低碳转型、智能制造转型、服务化转型、内需主导以及消费驱动转型;五大升级指的是行业结构、技术结构、产品结构、组织结构、布局结构等等的优化。工业4.0是一项高科技战略计划,坚持智能制造的主导作用,智能化物流。工业4.0发展模式和“互联网+”在食品工业发展过程中的应用,有效促进了发展理念的更新,进一步优化了发展模式,强化了发展路径,大大减少了人工成本支出,提高了生产效率,为我国食品工业实现转型升级提供强有力的保障。工业4.0的到来,加快了我国食品工业转型升级步伐,我国相关食品企业必须顺应高科技发展趋势,注重生产技术升级,发展智能生产、绿色制造。发展定位从大规模生产制造逐渐转向柔性生产、个性化服务、高端定制化,用质量竞争代替价格竞争,我国的食品工业将朝着更具战略性的方向发展。

三、结语

综上所述,工业经济转型背景下食品工业的发展面临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食品行业必须把握先机,正视不足,积极优化,将现代化技术有效应用到其中,解决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真正为食品工业的升级转型提供有效保障。

参考文献:

[1]吴林海,李壮,牛亮云.新中国70年食品工业发展的阶段历程、主要成就与基本经验[J].江苏社会科学,2019(05).

[2]马长路,句荣辉,汪长钢,柳青,林少华,贾红亮,焦扬.基于就业导向的“食品质量安全管理”课程建设的探索[J].农产品加工,2018(24).

[3]张莎,陈志宇.互联网视角下食品企业的创新路径分析[J].现代商贸工业,2017(32).

[4]陈慈航.当代食品发展经济对食品产业的影响[J].饮食科学,2017(18).

[5]刘慧平.基于视觉导引的AGV系统研制[D].中国计量大学,2016.

作者:马彦英

第三篇:东北老工业基地机械工业发展趋势分析

摘要:随着“十一五”时期国家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的实施,东北机械工业具有了更好的发展环境和更强的发展潜力,表现出了良好的发展态势。投资科技创新以及对外合作是其发展的主要动力。应通过投资多元化、产业集聚、科技创新等措施进一步促进东北机械工业发展。

关键词:东北老工业基地;机械工业;推动因素

一、引言

中国东北老工业基地包括吉林、辽宁和黑龙江三省,是中国工业基础比较雄厚、实力较强的工业基地[1](P16),其机械工业在全国的比重很大。中国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机械工业是伴随着20世纪50年代初期国家大规模的重点建设发展起来的。中国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机械工业经过“一五”(1953—1957年)到“四五”(1971—1975年)时期发展壮大,在全国的地位举足轻重,对中国的工业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十一五”时期,国家“关于加快东北老工业基地改造”的政策给东北机械工业发展带来了历史机遇,其发展环境得到了进一步改善。东北三省机械工业各有所长,互为补充,目前已形成较为完整的机械工业体系。吉林省是中国最大的汽车生产基地之一,中国第一汽车集团公司是中国产量第一,能够生产重、中、轻、轿车等各种车型的综合性汽车制造基地,另外还有长春轨道客车股份有限公司等著名企业;辽宁省以汽车、机床、通讯计算机三大产业为主,汽车和机电等产品在全国具有重要影响,大连造船厂是中国八大造船场之一;黑龙江省是电站设备、车辆和飞机等产品的重要产地,哈尔滨航空工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和哈尔滨电站设备集团公司在中国飞机和电站设备制造领域具有领先地位。

东北三省机械工业占东北地区工业的比重很大,机械工业的发展对整个工业的发展起重要的推动作用。笔者针对东北老工业基地机械工业的发展动因进行分析,并对其发展前景进行展望。

二、东北老工业基地机械工业的发展概况

经过五十多年的建设和发展,东北机械工业已成为一个门类齐全、布局合理的工业体系。东北机械工业对整个东北地区经济的发展乃至全国经济发展的全局具有重要影响。随着国家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的实施,东北机械工业有了更好的发展环境和更强的发展潜力,表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进入21世纪以来,东北机械工业的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步伐明显加快,增长质量有了很大提高,机械工业综合实力和科技实力得到提升,吉林省和辽宁省机械工业总产值全国排名稳居前10名①。东北机械工业作为东北工业经济支柱产业的地位和作用得到进一步体现。

汽车工业是东北老工业基地机械工业的支柱产业。我国汽车工业生产可分为四大区域:东北地区、上海与江苏、北京与天津、湖北与重庆,其中东北地区的地位最为突出。东北地区的汽车工业决定着东北工业经济的发展方向。东北汽车工业紧紧抓住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的历史机遇,以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为重点,体制创新和机制创新为动力,在生产、投资、新产品开发和对外合作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汽车工业的发展,带动了计算机软件、汽车零部件等产业的发展。汽车工业网络平台的建立,促进了汽车贸易和服务业的发展。中国第一汽车集团公司、金杯汽车股份有限公司以及哈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等企业为东北汽车工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其中,中国第一汽车集团公司是中国最大的汽车生产基地,拥有6大系列产品,销售占中国国内市场份额的18%。中国第一汽车集团公司被中国汽车联合会授予“机械行业核心竞争力十佳”荣誉称号,并且被美国著名杂志《财富》(中文版)评为中国最受赞赏的企业。中国第一汽车集团公司对东北汽车工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带动作用,一汽—大众汽车有限公司、中国第一汽车集团哈变速箱厂以及中国第一汽车集团哈轻型车厂等在东北地区各省的机械工业发展中起重要作用。

东北机械工业经济整体上保持稳步快速增长,表现出生产、销售同步增长的态势。工业增加值和产品销售收入的增长幅度基本保持10%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率2004年最高,为28%,产品销售收入增长率2005年最高,为39%。同时,东北机械工业的生产规模在不断扩大,企业数从2001年的2 566个增加到2006年的5 437个,职工平均人数从2001年的111万人增加到2006年的128万人,企业数和平均职工人数均表现出逐渐上升的趋势,这是东北机械工业不断壮大的重要表现。值得注意的是,重点骨干企业增势明显,这是全行业增长的重要基础,投资的拉动使市场对机械产品的需求势头不减。重点考核的机械工业企业,基本上左右着全行业的经济发展走势。

机械工业是整个工业发展的动力,对整个工业发展起主导作用。近年來,东北机械工业增加值在整个工业增加值中所占的比重较大,平均比重均达到17%以上。可以看出,东北机械工业对东北地区工业经济的发展具有强有力的推动作用,对东北三省经济的整体运行产生重要影响。

三、东北老工业基地机械工业推动因素分析

作为东北老工业基地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柱,东北机械工业具有其自身的特点与优势,投资、科技创新以及对外合作等因素是其发展的主要动力。

(一)投资对东北机械工业的发展具有关键性作用

随着国家“关于加快东北老工业基地改造”政策的启动,东北机械工业得到了调整、充实和完善,发展环境显著改善。东北机械工业借国家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历史机遇,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自身的调整与改造。

吉林省以汽车为产业龙头,建设国内最大、最强的汽车工业基地;以优势特色产品为重点,大力振兴东北机械工业。吉林省计划2006—2007年围绕轿车规模化、重型车高端产品平台技术以及零部件系统化等投入180亿元,建设35个重点项目。2008—2010年围绕提高整车国际竞争力和专用车系列化等投入220亿元,建设35个重点项目。国家批复国债项目中,轿车车门等19个项目被列入国家国债专项计划。黑龙江省采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将微型汽车和发动机、大型超临界火电机组以及蒸汽燃汽联合机组等产品作为机械工业重点发展的产品。黑龙江省计划建设机械工业项目197项,总投资约300亿元,其中申请国债项目约79亿元。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首批东北老工业基地改造项目,黑龙江省批准实施37项,其中机械工业17项,项目总投资30亿元。辽宁省以汽车、电工电器和机床工具等行业为重点行业,通过自主开发与引进技术并举来提高机械工业的整体水平。辽宁省机械工业列入东北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工业专项国债项目55项,总投资约107亿元。35个项目已经安排资金计划,项目总投资约60亿元,其中国债资金约5亿元。

不难看出,投资对东北机械工业的拉动作用比较明显,支撑着东北老工业基地机械工业的持续较快增长。政府投资作用突出,民间投资与外商投资的作用日益增大。特别是在全球金融危机的背景下,东北机械工业仍然表现出较强的投资潜力,这表现出东北机械工业仍然会继续保持良好的发展态势。

(二)科技创新是东北机械工业发展的重要保障

东北地区有多家企业建立了科学技术中心,通过建设技术中心,进一步增强了企业的自主开发能力,促进了行业结构优化和产品进一步升级。通过引进技术和合作形成的中档轿车、汽车零部件等重点产品发展很快。通过二次开发和自主开发形成的重型卡车、轨道交通设备等优势特色产品,在竞争中经受住了考验,市场地位不断提高。

东北机械工业的一些产品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例如,吉林省中国第一汽车集团公司与国防科学技术大学共同研制的红旗CA7460,是我国第一辆自主驾驶轿车。红旗CA7460自主加强系统的总体技术性能和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这一成果将有力地推动我国汽车智能化的研究进程。辽宁省大连重工·起重集团与美国罗宾斯公司合作设计制造的我国首台最大的全断面隧道掘进机(TMB),达到国际先进水平。黑龙江省哈电站集团引进美国GE公司设计制造技术生产的400MW级的重型联合循环燃汽轮机,是目前国际上最先进、容量最大的重型燃汽轮机,是中国能源调整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东北地区已成为全国机械工业重要的科研、技术、生产基地,是中国著名的机械科研中心。东北机械工业的人力资源丰富,每万人拥有国有企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和在校大学生数都居全国第一位[2](P115)。东北地区科研力量雄厚,拥有吉林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和东北大学等国内著名的高等院校,这些院校在中国机械科研领域具有重要地位。目前,吉林大学汽车工程学院是我国汽车工业科学研究的重要基地,其汽车设计制造学科是国内汽车专业领域最早且惟一的国家级重点学科,拥有众多汽车相关学科的著名学者。东北机械工业充分借助东北地区的教育科研优势,建立了以企业为主体,科研院所和大专院校协同参加的科研成果向企业转化的机制,如吉林省160多个企业与吉林大学等科研机构和大专院校建立了长期、稳定的技术合作关系,并且建立了一些产学研基地。通过联合开发和联合公关,增强了企业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和创新能力。一些重点骨干企业采用了可靠性设计等先进技术,缩短了产品开发周期,新产品开发从数量到质量都有了较大提高。

东北机械工业有多个项目获得省级科技进步奖,其中吉林大学完成的汽车盘式刹车片生产线工艺及装备的研究与开发等项目获得了一等奖。同时,东北汽车工业中多个项目获得中国汽车工业科技进步奖,其中中国第一汽车集团公司等完成的汽车工业用机器人开发与应用和吉林大学完成的在用车辆智能化检测系统新技术研究等项目获得了一等奖。

科研和技术优势是东北机械工业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科技创新使东北机械工业的产品经受住了市场经济竞争的考验,在东北机械工业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增强、行业结构优化等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随着科技成果转化机制的进一步完善,产学研基地的进一步建立,科技创新对东北机械工业发展的作用也会进一步加强。

(三)对外合作促进了东北机械工业的进一步发展

东北机械工业进一步明确了国际合资与合作对增强企业自身实力的关键作用,采取多种形式招商引资,加快与国际大型企业集团经济与技术合作的步伐。通过国际互联网、国外驻中国商务机构以及省市政府常驻国外机构等,以日本、韩国、美国等地区为重点与国外企业寻求资金、技术等方面的合作。

2002年,中国第一汽车集团公司与日本丰田汽车公司签署合作项目。根据协议,双方就实现中高档轿车、微型车和中高档SUV(运动型多功能车)三个领域的生产达成一致意见。中国第一汽车集团公司与日本丰田汽车公司的合作对中国汽车工业的发展和产业格局具有重要影响。2003年,金杯汽车股份公司通过与日本丰田汽车公司的合作,使轻型客车后续产品的推出得到技术支撑,巩固了金杯客车在市场上的地位。2004年大连重工·起重集团与韩国集装箱集团进行了关于岸边集装箱起重机的合作,合同总金额达4 399万美元。哈电站设备集团通过与日本三菱公司、日本东芝公司等8个著名公司合作,引进了11项高新技术,缩短了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大连冰山集团通过与日本三洋等国际大公司合资合作,引进了巨额外资和先进生产技术,市场竞争力不断增强。2006年,一汽大连客车厂与韩国大宇客车株式会社签订意向书,共同出资成立客车合资公司。这一时期,东北机械工业还与美国GE公司、美国通用公司以及德国西斯公司等国际著名企业进行了广泛的交流与合作。

对外经济合作的快速发展在提高东北机械工业的对外开放水平,增强工业经济发展的动力,弥补国内市场的不足,推动经济结构的调整等方面起到了重要而积极的作用。当前,世界经济明显放缓,东北机械工业的发展也面临着新的挑战。与此同时,新的机遇也随之出现。对外经济合作的深入,可以帮助东北机械工业进一步开拓海外市场,增强国际竞争力,进而推动东北机械工业的整体、全面发展。

四、“十二五”时期东北机械工业发展的趋势与对策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东北机械工业的发展具有生产稳步快速增长、汽车工业的支柱产业地位日益突出等显著的特点。我们综合分析东北机械工业发展中的积极因素和存在问题,对“十二五”时期东北机械工业发展的趋势进行展望,并且提出促进东北机械工业继续发展的政策建议。

(一)对东北机械工业发展趋势的展望

投资拉动是东北机械工业发展的关键。固定资产投资是拉动东北机械工业保持持续增长的重要因素,而决定投资增长的重要因素是国债投资、外商投资和民间投资[3](P9)。近年来经济增长的态势表明,国债投资实际上逐步发挥了一种经济机制的作用,通过它可以促进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和消费的增长。随着东北经济的持续增长、投资环境的不断改善以及投融资体制改革的稳步推进,可以预期外商直接投资和民间投资应该会继续较快增长。从消费角度分析,对东北机械工业影响最大的是汽车工业。当前,载货车逐步向重型化方向发展,重型车产品将受到用户越来越多的青睐。经济型轿车总体走势较好,但实际的市场份额未能得到有效提升。

国际市场环境对东北机械工业具有重要影响。中国机械工业对主要国家和地区的进出口额均保持增长,金额最大的仍然是亚洲市场。日本是中国机械工业最大的贸易伙伴,除日本外中国的贸易伙伴按交易额排序依次为美国、德国以及韩国。目前,由于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东北机械工业的发展受到一定阻碍,汽车等工业产值出现比较明显的下滑。虽然适当经济政策调控以及原材料价格下降等因素对东北机械工业发展具有有利的一面,但是国际市场价格波动、汇率调整以及贸易保护等不利因素的影响仍然不可忽视,可以预期未来东北机械工业受国际市场影响,整体发展速度将会相对减缓。

综合以上分析,我们认为目前东北机械工业未来发展的挑战与机遇并存,通过适度调整,可以保持东北机械工业的持续发展。预计“十二五”时期东北机械工业的增加值、产品销售收入、利润总额以及出口交货值等指标会出现稳步上升的变动趋势,机械工业整体发展具有较好的发展态势。

(二)促进东北机械工业进一步发展的政策建议

为进一步促进东北机械工业的发展,提出如下政策建议。

1. 深化体制改革,实现投资多元化。国有资本要向关系到国家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大型企业集中。鼓励民营资本进入机械工业,放宽民间资本的各种准入条件。同时要积极吸收外资,进一步提升东北机械工业的竞争能力。通过促使各种资本的融合,实现投资多元化。

2. 发挥产业聚集效应,建立特色产业集群。产业集群是我国地区性经济差距拉大的重要原因,应该按产业集群思想整合东北机械工业资源,建立以汽车、电力装备和机床装备等为核心的产业集群[4](P81)。通过产业集群充分发挥东北机械工业的比较优势,提升东北机械工业的竞争力。

3. 吸引和储备人才,保持科技创新优势。完善人才市场配置机制,把市场配置作为人才流动的基础手段。同时,进一步促进企业、科研机构以及大专院校的合作。利用良好的合作机制,推动高新技术向企業转移,进一步提升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

注釋:

①文中的数据资料均来自《中国机械工业年鉴》。

参考文献:

[1]刘祖晴.东北老机械工业基地如何调整改造[J].中国机电工业,1996,(12).

[2]马树才,胡立杰,王永刚.壮大东北装备制造业的战略思考[J].社会科学辑刊,2005,(6).

[3]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2003年机械工业经济形势分析与前景预测[J].机电信息,2003,(10).

[4]张奎燕,张万强.振兴东北经济区装备制造业的战略构想[J].社会科学辑刊,2003,(4).

责任编辑:武玲玲

责任校对:关 华

The Development Trend Analysis on the Machinery Industry in Northeast Old Industrial Base

Sun Hao1, Shi Zhuxian2

(1.Research Center for National Conditions, Tsinghua University, Beijing 100084, China; 2.Research Center for Quantitative Economics, Jilin University, Changchun 130012, China)

Key words: northeast old industrial base; machinery industry; driving factor

作者:孙皓,石柱鲜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英语专业发表论文下一篇:高校道德教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