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半地下室框架结构设计论文

2022-04-11

近日小编精心整理了《建筑半地下室框架结构设计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摘要】随着当前社会发展中,人们对房屋建设和施工要求的不断提高。在结构设计过程中底层框架结构逐步成为当前设计的重点,更是保证建筑工程在设计和应用中抗震性能和质量完整的关键。底层框架结构在当前房屋抗震设计中是不可忽视的设计方法。本文就当前底层框架抗震墙砖房的抗震设计进行分析与浅述。

建筑半地下室框架结构设计论文 篇1:

框架结构中半地下室设计探讨

摘 要:随着城市的发展,地下室越来越多,针对其出现的问题有必要进行研究探讨。本文主要探讨半地下室设计的方法、设计模型以及地下室的抗浮问题、不均匀沉降问题、地下室裂缝问题等几个方面简要介绍,针对以上问题提出了一些解决方案,希望能给出半地下室结构设计有益的建议及改进措施。

关键词:半地下室;计算模型;计算方法;框架结构

1. 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们的生活水平快速提高,人均拥有小车的数量不断攀升,然而土地资有限,这样促使建筑物不断往地下发展带有一层或多层大底盘地下室的多或高层建筑日益增多,地下室越来越大,功能越来越复杂。因此针对地下室结构的设计也比较复杂,其中所存在的问题繁多,主要有:防水问题、外墙裂缝问题、不均匀沉降问题、抗浮问题等等[1]。

2. 常规设计方法及存在的问题

对于半地下室的设计通常采用的方法主要有两种:一种设置剪力墙,考虑是在地下室的挡土一侧受力情况设置剪力墙,剪力墙的设置一般只高出填土高度的 100-300mm,因为需要考虑建筑上通过大窗来进行自然通风采光,所以并不是沿底层柱全高设置。这种方法是较早普遍采用的一种设计方法,但在长期的实际运用中,通过理论分析以及结构计算,发现其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容易导致整个框架结构的竖向刚度出现不均匀情况。导致底层的侧向刚度较上部几层的刚度大的主要原因有:1、地下室四周设置了刚度比较大的剪力墙;2、侧向土体的约束。因此也导致引起结构在变形内力等效应上也极不均匀,对结构的抗震性能非常不利。

2)导致短柱的出现,存在发生剪切破坏的可能。采用这种方法设计,地下室容易出现短柱:由于剪力墙对框架柱的侧向约束,加上窗户所在的高度范围内就形成了短柱。由于短柱净高很小,而柱的截面高度又是不变的,短柱的延性较差,在地震中大多会发生剪切斜拉破坏,非常不利于抗震的。

基于以上两点,目前在半地下室结构中已严禁采用该方法,并且建筑抗震设计规范条作为强制性条文明确规定在框架结构中应避免出现短柱。

为了避免由于方法一所造成的结构对抗震的不利作用,结构设计人员提出新的方法,并已经应用于半地下室的设计中。即在主体结构外围另外设置挡土结构,即挡土结构与主体结构完全脱离,两者一般间距为1.5m以上,这是为了保证地震时,互相不发生碰撞。该方法是现在比较认可,但还是有其应用的局限性,主要表现为:容易造成空间浪费,由于挡土结构与主体结构完全脱离且必须保持一定的间距,这就要求建筑物的四周预留出一定的空间来满足设计的要求,从而导致了土地的浪费。施工也存在不利:由于设置独立挡土结构的基础持力层比较深,处理起来非常困难,也因此会造成造价比较高,不经济的问题。

3 计算模型

3.1 外墙计算模型

地下室外墙一般分为砌体砖墙和钢筋混凝土墙两种。这两种外墙的施工顺序是有区别的:砌体砖墙施工时,通常是先砌墙后浇框架柱,而且一般认为外墙与框架柱和基础底板链接为铰接。如果半地下室的上部无窗洞,则外墙可按照四边铰接考虑。如果半地下室的上部有较多的窗洞,应视为外墙三边铰接而一边自由,即不考虑外墙与地下室顶板的连接;对于钢筋混凝土外墙,一般认为底部与刚度很大的基础底板或基础梁链接为固定支座其相连;外墙顶部的支座条件应视具体情况而定。如果半地下室的上部无窗洞,则外墙顶部可视为铰接;如果半地下室的上部有较多的窗洞,一般认为外墙与地下室顶板的无连接。

3.2 框架柱计算模型

地下室框架柱除受到竖向轴力和节点弯矩之外,在水平方向还受到直接侧压力和外墙传来的间接侧压力。直接侧压力的计算较为简单,一般采用水土压力和室外地面附加荷载叠加组成;而间接土压力的取值要复杂得多,因为间接土压力影响因素较多,要考虑外墙与支座的连接情况,以及外墙与柱的刚度比的大小。实际上外墙由于自身具有面外刚度,有挡土墙的性质,其侧压力只有一部分传给柱,具体能传递多少需要通过有限元方法分析;目前的SATWE程序及其它多数设计软件并没有考虑这一点,设计时可采用简化计算来考虑:当半地下室外墙为钢筋混凝土墙,且上部有较多窗洞时,假定外墙的侧压力完全传给支座,可以将外墙侧压力简化成矩形荷载。外墙侧压力由四部分组成:侧压力、地下水位以上土压力、地下水位以下土压力和水压力。

3.3 PKPM软件建模方法

PKPM软件可以考虑地下室与上部结构共同作用,但地下室外墙按支撑在顶板和底板之间的单向板考虑,这种模型对于层高较小而柱距较大的无窗洞地下室计算误差不大。而对于柱距与层高接近的地下室,外墙按单向板考虑不合适,会导致外墙水平方向配筋偏小,而竖向配筋偏大;由于没有考虑柱的侧压力,将使柱的计算不安全。特别是对于上部有较多窗洞的半地下室,按此模型考虑不符合实际。建议在分析地下室对上部结构的影响时,将上部结构与地下室一起建模计算,而进行地下室设计时,外墙采用手算或其它软件计算,地下室框架柱应考虑侧压力,可以按简化方法计算出线荷载后作为柱间荷载施加到模型中。

4. 地下室设计的主要问题

抗浮问题:沿海地区,如广东、福建等,地下水位较高,当基础埋深又较深时,对于大底盘地下室部分,由于结构自重较小,可能出现结构自重小于水浮力的情况。所以设计者在设计时必须采取相应的措施使得结构能够抵抗水浮力的作用,保持稳定。有两种思路可以解决这个问题,其中一个思路是增加结构的自重,比如增加结构构件截面,或者在结构底板上或地下室顶板上填土增加配重,目的都是靠自身重量抵抗住水浮力的作用;另一个办法是拉住,比如在基础底设计抗拔桩或抗拔锚杆,抵抗水浮力的作用[2]。合理地确定抗浮设防水位。地下室抗浮的一些对策:

(1)增加基础配重。此种方法有点在于造价低,易于实现。

(2)增加地下室顶板的厚度。这种方法的优点是:增加了地下室的重量,不增加基坑坑底标高的。此种方法的缺点是会增加地下室顶板框架梁的负荷,而且由于板厚有限。这种方法解决抗浮问题的效果也是有限的.

(3)设置抗浮桩。这是一种解决抗浮问题行之有效的方法。。

地下室对裂缝控制:地下室对裂缝的出现是十分严格的,是防止地下室出现渗流问题,外墙裂缝宽度控制主要依靠配筋量,配筋量往往决定裂缝宽度,规范要求控制地下室外墙裂缝宽度应控制在0.2 mm之内。针对混凝土的体积较大,在混凝土内部热量而不易散发的问题,一般是采用热量较少的水泥作材料,减少热量,因为混凝土内部温度急剧上升,而混凝土表面散热较快,这样就形成内外的较大温差,较大的温差会使混凝土出现温度应力,譬如使混凝土表面产生一定的拉应力。当拉应力超过混凝土的抗拉强度极限时,混凝土表面就会产生裂缝。故设计时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设置后浇带是减少一次性浇筑混凝土的体积,减少热量的产生,从而减少温度应力的出现。但应恰当地设置后浇带,较长久性变形缝已有很大的改进并广泛使用。(2)加入掺和料也是一种常用的办法,譬如加在混凝土中掺入微膨胀剂。这种掺和料能很好地减少混凝土的膨胀,从而很好地控制混凝土的裂缝。(3)减少不规则边界,设计时尽量少采用凹凸形式,这样能减少混凝土产生裂缝,如果出现不规则的地方应采用附加钢筋方法减少裂缝的出现 [3]。

5. 结论

随着我国建筑物带有一层或多层地下室的,其中由于半地下室设计难度大,同时地下室出现的问题众多,主要有:地基承载力及变形问题、抗浮问题、外墙裂缝问题等等。本文从下面这几个方面:设计方法、设计模型、以及地下室基礎和地下室裂缝控制等等方面进行探讨以及提出改进的建议,希望对框架结构半地下室设计有一定的帮助。

参考文献

[1] 中元国际工程设计研究院.建筑工程设计实例丛书—结构设计50.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

[2] 陈新农。地下室结构设计的影响因素与技术措施[J].建筑技术与应用,2011(3)

[3] 吴建虹.高层建筑地下室抗浮设计的几个问题.广东土木与建筑,2002,8:3-5

[4] 李广信,吴剑敏.关于地下结构浮力计算的若干问题,土工基础.2003,3(17):5-7

作者:陈天云

建筑半地下室框架结构设计论文 篇2:

底层框架抗震墙的抗震设计

【摘要】随着当前社会发展中,人们对房屋建设和施工要求的不断提高。在结构设计过程中底层框架结构逐步成为当前设计的重点,更是保证建筑工程在设计和应用中抗震性能和质量完整的关键。底层框架结构在当前房屋抗震设计中是不可忽视的设计方法。本文就当前底层框架抗震墙砖房的抗震设计进行分析与浅述。

【关键词】框架;砌体;抗震

随着近年来社会不断发展中,人们对房屋质量要求的不断增加,在房屋施工和设计的过程中,对其各个性能要求日益提高和增加。地震作为近年来对房屋危害的主要形式,其在设计的过程中对房屋抗震性能要求不断的提高和增加。未经抗震设防的底层框架抗震墙砖房,由于其在设计的过程中底层的纵横墙的数量与当前建筑施工设计中的不对称,造成其在设计过程中出现极大的转差,在强烈地震作用下,由于底层的抗侧力刚度和极限承载能力相对于来说较为薄弱,因此容易造成其各种不良现象的出现。相对于第二层薄弱,结构将在底层率先屈服、进入弹塑 性状态,井将产生变形集中的现象。底层的率先破坏将危及整个房屋的安全。

1.房屋的平、立面布置应规则、对称

随着当前社会不断发展过程中,人们对各种地震灾害的认识不断加深,通过对历次震害调查说明,其在设计过程中对各种提醒和结构要求的不断复杂化和设置的不完善以及不合理,造成当前房屋抗震性能的不够和设计的不够合理和完善。对于底层框架抗震墙砖房,其在设计的过程中设计模式的不足使得出现了钢筋混凝土房屋抗震性能的不够,因此其在施工和设计的过程中对房屋的平、里面的对称和规格要求日益严格。即房屋体型宜简单、对称,在结构设计和布置的过程中对称的设置方案能够有效的提高房屋的整体性,降低由于地震作用下出现的各种扭转局面。

2.房屋的高度要限制、高宽比要适当

在唐山大地震中,未经抗震设防的底层框架抗震墙砖房的破坏较为严重。其主要原因是 底层没有设置为框架抗震体系。在震害较为严重的底层框架砖房中,底层为半框架沿街一 跨为框架另一跨为砖墙承重体系,底层为内框架体系以及底层大部分为框架体系而山墙与楼梯间墙处不设框架梁柱等。

随着近年来人们对建筑施工质量和设计质量要求的日益增加,各种自然灾害抵抗能力在建筑工程施工中的要求日益增加和提高,通过对底层框架抗震墙砖房的模型试验和一系列分析研究,深入的探讨和了解建筑工程施工中的各种抗震性能和抗震方式,是当前建筑工程施工措施和施工管理方式的前提和关键因素。增强过渡楼层和房屋整体抗震能力的抗震设计方法和构造措施。对当前房屋在建设过程中其规则的制定有着深刻的影响,是对房屋较为规则且沿竖向较为均匀和满足增强过渡搂层及房 屋整体抗震能力要求的;其房屋总层数和总高度可适当放宽。

(1)房屋的总高度指室外地面到檐口高度,半地下室可从地下室内地面算起,全地下室 可从室外地面算起。

(2)上部砖房部分的层高,不宜超过3.6m。上部砖房部分横墙的间距大4.2m的房间面积在一层内大于该层总面积的1/4时为横墙较少,对于上部砖房部分横墙较少者房屋总高度应降低3.0m,总层数应减少一层。底層框架抗震墙砖房总高度与总宽度的最大比值,应符合表2.2-2的要求。

3.第二层与底层的侧移刚度比要控制

在地震作用下底层框架抗震墙砖房的弹性层间位移反应均匀和减少在强烈地震作用下的 弹塑性变形集中,能够能够提高房屋的整体抗震能力。对底层框架抗震墙砖房的弹性和弹塑性位移以及层间极限剪力系数进行了分析,在分析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底层框架抗震砖房第二层与底层侧移刚度比的合理取值范围为1.2~1.8。根据不同设防烈度的地震作用强弱和既安全又经济的抗震设防原则,底层框架抗震墙砖房第二层与底层的侧移刚度比值在6度时不应大于3.0,在7度时不应大于2.5,在8度时不应大于2.0,在9度时不应大于1.5;且均不应小于1.0。

4.抗震墙的最大间距限值

底层框架抗震墙砖房的抗震墙间距分为底层和上部砖房两部分,上部砖房备层的横墙间距要求应和多层砖房的要求一样;底层框架抗震墙部分,由于上面几层的地震作用要通过底层的楼盖传至底层抗震墙,楼盖产生的水平变形将比一般框架抗震墙房屋分层传递地震作用的楼盖水平变形要大。因此,在相同变形限制条件下,底层框架抗震墙砖房底层抗震墙的间距要比框架--抗震墙的间距要小一些。底层框架抗震墙砖房的底层框架抗震墙具有一定的承载能力和较好的变形、耗能能力,而上部砖房部分的,变形和耗能能力相对比较差。为了避免底层过多强于上部砖房的抗震能力。

5.底层钢筋砼抗震墙的高宽比

在实际工程中,底层框架抗震墙砖房的底层钢筋砼墙的高宽比往往小于1.0, 通常把高宽比小于l的钢筋砼墙称为低矮墙。

高宽比小于1.0的低矮钢筋砼墙是以受剪为主,由剪力引起的斜裂缝控制其受力性能, 其破坏状态为剪切破坏。结合底层框架抗震墙砖房中的底层钢筋砼墙为带边框的钢筋硷低矮墙的特点,文献2进行了带边框开竖缝钢筋砼低矮墙的试验和分折研究,试验结果表明:放入砂浆板和钢筋砼板的带竖缝钢筋砼墙的抗震性能明显优于整体钢筋砼低矮抗震墙,这 种开竖缝的抗震墙具有弹性刚度较大,后期刚度较稳定,达到最大荷载后,其承载力没有明显降低,其变形能力和耗能力有较大提高,达到了改善低矮墙抗震性能的目的。

6.底层框架抗震墙砖房的结构体系

底层框架抗震墙砖房的底层受力比较复杂,而底层的严重破坏将危及整个房屋的安全,加上地震倾覆力矩对框架柱产生的附加轴力使得框架柱的变形能力有所降低等因素,对底层的抗震结构体系的要求应更高一些。

(1)底层框架抗震墙砖房的底层应设置为纵、横向的双框架体系,避免一个方向为框架、 另一个方向为连续梁的体系。这主要是由于地震作用在水平上是两个方向的。一个方向为连 续梁体系则不能发挥框架体系的作用,则该方向的抗震能力要降低比较多。同时,也不应设 置为半框架体系或山墙和楼梯间轴线为构造柱圈梁约束砖抗震墙的状况。这是由于底层的地震剪力按各抗侧力构件的刚度分配,半框架体系或山墙为构造柱、圈梁约束的砖抗震墙体系中,砖墙较框架的抗侧力刚度大得多,在地震作用下,砖墙先开裂和肢坏,加上砖墙的变形能力较框架要差得多,会形成砖墙构件先退出工作,导致加重半框架或部分框架的破坏。

(2)底层框架抗震墙砖房的底层应设置为框架抗震墙体系。在6、7区底层为小型商店时, 其抗震墙可为框架填充墙;当底层的砖填充墙较少时应设置一定数量的钢筋砼抗震墙,在8、9度时,均应设置一定数量的钢筋砼抗震墙,使底层形成具有二道防线的框架抗震墙体系,有利于提高底层的抗震能力。

7.结束语

随着当前社会发展中,房屋抗震性能要求的不断提高,在底层框架抗震墙砖房的设计过程中综合当前社会技术措施进行综合分析与设计是提高和保证设计质量的关键,更是当前房屋质量设计的主要要求。

作者:袁洪玲

建筑半地下室框架结构设计论文 篇3:

论底框结构剪力墙的布置原则和方法

摘要:剪力墙主要承受风荷载或地震作用所产生的水平剪力的墙体。底框结构剪力墙主要结构是框架,既由梁柱构成,很小一部分是剪力墙,墙体全部采用填充墙体。底框结构因其特殊的建筑形式,目前在一些中小型城市抗震设计中得到广泛应用。本文探讨了底框结构剪力墙设计中布置原则和方法。

关键词:底框结构 剪力墙 布置原则 方法

0 引言

越来越多的剪力墙结构小高层住宅楼拔地而起,这些剪力墙结构小高层住宅楼在质量上还存在着一些通病,主要表现为剪力墙板混凝土成型质量差、混凝土实体回弹检测强度不高等。剪力墙又称抗风墙或抗震墙、结构墙。房屋或构筑物中主要承受风荷载或地震作用引起的水平荷载为主的墙体,防止结构剪切破坏。对于12~16层的小高层建筑结构,采用既可以保证结构的刚度、位移,又可以使室内空间方正合理。所以剪力墙结构得以普遍应用。底框架结构中的剪力墙既是承担竖向荷载的主要构件,又是承担水平力的主要构件,在地震中起第一道防线的作用。所以在设计时要考虑底部剪力墙承担100%的水平地震作用,而框架只承担小部分的地震力作为安全储备。下面就谈谈底框结构剪力墙的布置原则和方法。

1 剪力墙及其结构的内涵

剪力墙是利用建筑外墙和内墙隔墙位置布置的钢筋混凝土结构墙,属于下端固定在基础顶面上的竖向悬臂板。竖向荷载在墙体内主要产生向下的压力,侧向力在强体中产生水平剪力和弯矩,因为这类墙体具有较大的承受水平力(水平剪力)的能力,固被称为剪力墙。即能抗住水平力(剪力)的墙(混凝土结构)。剪力墙不能随便拆除,剪力墙任意拆除会带来建筑物的安全隐患。剪力墙常见于10层以上的建筑物,特别是电梯间的墙,还有楼房边角处的较为完整的墙体(门窗洞口较少),10 层以下的建筑,一般没有剪力墙。剪力墙结构是用钢筋混凝土墙体构成的承重体系。剪力墙结构指的是竖向的钢筋混凝土墙板,水平方向仍然是钢筋混凝土的大楼板搭载墙上构成的一个体系。能有效控制结构的水平力,剪力墙结构抗侧刚度较大,发生的变形基本为弯曲型变形。此种变形由正应力引起,变形时一侧受拉一侧受压(框架结构抗侧刚度较小,层间变形随层高上升而减小,发生的变形基本为剪切型变形,由剪应力引起)。剪力墙结构的必要条件:抗震设计时,墙承受的第一振型底部地震倾覆力矩不大于结构总底部地震倾覆力矩的50%。

2 底框结构剪力墙的布置原则

剪力墙结构是利用建筑物墙体作为建筑物的竖向承载体系。由梁和柱为主要构件组成的承受竖向和水平作用的结构就是框架结构。由剪力墙组成的承受竖向和水平作用的结构就是剪力墙结构。由框架和剪力墙共同承受竖向和水平作用的结构就是框架剪力墙结构。底框结构是我国现阶段经济条件下特有的一种结构,具有“头重脚轻”、上刚下柔、的特点,为保证实现“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用不倒”的抗震原则,在我国内地及广大中西部地区临街建筑中普遍采用。《建筑设计抗震规范》(GB50011-2001)明确规定了底层框架第二层与底层侧向刚度比,6、7度时不能大于2.5,8度不能大于1.5,且均不能小于1,想要达到这一目标,就必须在底部框架中布置一定数量的的抗震墙。

2.1 “一”字形平面布置

在剪力墙抗震设计中,应尽可能设计简洁、规则的建筑平面,建筑结构的刚心与质心相一致,并用来减少地震作用下结构产生的扭转效应。剪力墙结构中所有竖向荷载和水平力都由钢筋混凝土墙体承受,所以剪力墙应该沿着平面主要轴线方向布置。由于底框结构的剪力墙属于低矮墙,抗剪刚度很大,墙肢的布置较长、平面形式复杂多样,经常出现局部刚度过大,受力过于集中的现象,有时会出现只布置极少的剪力墙就满足上下层抗侧刚度比限值的情况。所以,剪力墙的方案布置、墙量的多少、墙片的大小应该符合要求。剪力墙以处于受弯工作状态时,才能有足够的延性,所以剪力墙应当是高细的。剪力墙如果太长时,会形成低宽剪力墙,就会由受剪破坏,剪力墙呈脆性,不利于抗震。剪力墙要沿两个正交的主轴方向依次布置,坚持“均匀、对称、周边、分散”的原则来布置剪力墙。墙片高宽比1.5左右为宜,墙片平面不要采用提高抗侧刚度的“L”“T”等平面形式,而是应该采用“一”字形布置。因为只有弱化每一单片剪力墙的刚度,才有可能实现均匀分散多道设防的抗震目标。

2.2 满足高度和层数的限值

纵向抗震墙应在外纵轴布置开窗洞的抗震墙或剪力墙,这样能够增强横向抗倾覆的能力,避免剪力墙边柱产生过大的压力和拉力。底层框架剪力墙间距要满足最大横墙间距限制,2001版《规范》中有明确规定,6、7度时不应大于2.5,8 度时不应大于2.0,且均不应小于1.0。底层与底部第二层侧向刚度应接近,第三层和底部第二层侧向刚度的比值,6、7度时不应大于2.0,8度时不应大于1.5,且均不应小于1.0。控制剪力墙的最大间距,符合设计规范的要求。房屋的总高度指室外地面到主要屋面板板顶或檐口的高度,半地下室从地下室室内地面算起。全地下室和嵌固条件好的半地下室应允许从室外地面算起;对带阁楼的坡屋面应算到山尖墙的1/2高度处,室内外高差大于0.6米时,房屋总高度应允许适当地增加,但不要超过1米。底部框架抗震墙房屋的底部和内框架房屋的层高,不应超过4.5m。同一轴线上的连续剪力墙过长时,应用楼板或小连梁分成若干个墙段,每个墙段的高宽比应不小于2。每个墙段可以是单片墙,小开口墙或联肢墙。每个墙肢的宽度不宜大于8.0m,以保证墙肢是由受弯承载力控制,充分发挥竖向分布筋的承重作用。计算内力时,不考虑墙段之间的楼板或弱连梁的作用,每个墙段作为一片独立剪力墙进行计算。

2.3 底层框架柱网的设置方法

框剪结构,它是框架结构和剪力墙结构两种体系的结合,吸取了各自的长处。用钢筋混凝土墙板来代替框架结构中的梁柱,能够承担各类荷载引起的内力,并能有效控制框架结构的水平力,底层为框架形式,在底层内柱纵、横轴线的内、外墙中均设柱,纵横两向形成框架。底部框架结构的柱网在7.5m左右,框架梁上悬墙数目不应超过一道。控制框架梁上仅设有一道悬墙,柱网过大会使梁断面及配筋出现异常现象,限制框架梁上的悬墙数目,柱网尺寸。

3 底框结构剪力墙的布置方法

首先考虑建筑物的周边,可以从四角到四边均匀布置,然后考虑楼电梯间,再考虑一些平面转角处,最后看看剪力墙间距较大的位置中间点缀一两片墙。剪力墙宜短不宜长,在开始布置时只要满足一般剪力墙的最小长度即可,后面可以根据计算要求逐渐加长。剪力墙应沿2个主轴方向都有布置,使之形成直角更好地发挥抗震作用。底框结构剪力墙的设置应与上部砌体结构相协调,抗震设计的原则是沿楼层间侧移刚度应均匀变化,而不允许各层间发生突变。底部框架-剪力墙部分为两层的砖混底框结构,可以通过开设洞口的方式形成高宽比大于2的若干墙段。剪力墙结构的楼盖结构一般采用钢筋混凝土平板,可不设梁,这样可节约层高。

总之,随着城市化发展以及建筑用地的紧张,高层建筑将日益增多。有抗震设防的高层建筑结构设计,要考虑正常使用时的竖向荷载、风荷载外,还必须使结构具有良好的抗震性能,做到小震不坏、大震不倒。有足够剪力墙或有核心筒的建筑,对维持整体稳定有利,并很大程度上减弱框架的受力,对一般建筑尽可能做框剪结构,避免做纯框架结构,以节约建筑材料。

参考文献:

[1]张晓辉.浅淡底框结构在抗震设计中的应用[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 2010,(25):200-202.

[2]姜牛.底框结构剪力墙设计中的若干问题[J].民营科技,2010,(11):326.

[3]刘新波.建筑结构设计的“四项基本原则”[J].住宅产业,2010,(12):59-61.

作者:何钢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选煤厂煤尘防治与现场管理论文下一篇:预算会计制度改革创新分析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