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工程专业论文

2022-05-14

第一篇:生物工程专业论文

国家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背景下生物工程专业《微生物生态学》教学改革探讨

摘要:生态文明建设和国家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要求下,对《微生物生态学》的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对本科学生所要求掌握的知识内容有了更宽、更深以及与应用相结合的要求。在生物信息学和测序技术快速发展的世代,《微生物生态学》有了新的内涵、宽度和深度,而现有并没有形成关于二代和三代测序技术条件下微生物生态学知识的教学体系,该文就国家工程专业知识认证背景下《微生物生态学》的教学改革和提升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生物工程微生物生态学教学改革本科学生

国家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是成果导向教育(Outcome-based education, OBE),OBE以学生的学习成果(learning outcomes)为导向进行教学设计和教学实施,该成果强调学生在最终学习过程后证明自己真正具备的能力,而非单一的学生的考试分数。因此,在课程教育教学过程中应重点培养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提升学生应具备的综合素质(专业素质和道德素质)和职业发展能力。《微生物生态学》课程学习,有助于学生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个人工作的首位、有助于学生形成以解决生态环境问题为核心目标的科研思维、有助于建设生态文明、推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同时对学生深刻认识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意义,正确处理个人发展、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的关系。

微生物生态学定义为研究微生物与其生存的生物和非生物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及作用机理的一门学科,是生态学和微生物学发展形成的交叉学科,也是生态学的分支学科。微生物生态学不仅与生态学和微生物学的发展密不可分,还与土壤学、化学、环境科学、环境工程、食品科学、农林学、公共卫生及微生物流行病学等有着密切联系,因此微生物生态学的教学提升可有效提升学生在以上学科领域的专业综合素质。同时,《微生物生态学》课程内容设计多学科交叉内容,《微生物生态学》教学是培养具有交叉学科思维的创新人才的重要过程。国家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中生物工程专业中要求学生毕业五年后预期达到:具有生物学和工程学理论应用的能力、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较强的独立工作能力、具有系统解决生物工程专业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综合素养等培养目标。《微生物生态学》教学的提升对学生契合工程认证中培养目标要求具有重要意义,但目前《微生物生态学》教学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思考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方案,是工程认证中持续改进的重要内容。

随着分子生物学、微生物学、生物信息学研究手段的快速发展,微生物生态学知识、理论呈现爆炸式的增长;同时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的发展对《微生物生态学》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微生物生态学》课程教学中凸显出了一系列问题,现对问题进行如下叙述。

1 微生物生态学知识和理论发展迅速

近年来,随着测序技术的高速发展,以及生物信息学、高通量技术在生态学中的应用[1],微生物分子生态研究中常用的技术由之前的核酸探针、分子杂交(原位杂交、分子克隆等)和分子指纹(T-RFLP、RAPD、AFLP等多态性分析技术)等技术转变为高通量测序、宏基因组等技术,对微生物生态的研究更加精细和全面[1]。生物信息学时期微生物生态学的知识具有数据量大、统计方法多、生态学概念更复杂等特点[2]。因此,对学生知识掌握要求也更高,不但要求学生有深厚的分子生物学和微生物学等知识,还对学生在生物信息学、数学等学科方向有所拓展,能够掌握基于大数据的微生物分子生态分析手段(扩增子高通量测序、基因芯片和宏基因组等),以及对分析数据的深入解读和更深地理解数据中存在的生态学问题。但是由于基于高通量(二代和三代)测序和生物信息学的微生物生态学知识起步于21世纪初(特别是454焦磷酸测序技术[3]发展和mothur软件[4]开发后),近十年来逐步完善和深入,在《微生物生态学》本科教学的教材、教案中并没有大量涉及新兴的内容和知识,对新的知识没有系统的整理和归纳,很难系统地将近十年来的知识融入教学体系中,提升学生对新知识的了解。虽然,在个别课堂教学中会加入少量有关基于測序技术和生物信息学的微生物生态知识,但是这些知识还没有形成体系,而且缺乏统一的标准。如需解决以上问题,需要形成更新的《微生物生态》教材和教案,在课程体系中不仅仅局限于传统的微生物生态知识,而是将传统《微生物生态》和《现代分子微生物生态》有机结合,合理配比两部分知识内容,体现传统与现代的结合,以及新知识、新理论的突破。

2 《微生物生态学》部分内容应在《微生物学》等课程的基础上深入,赋予更深的内涵

《微生物生态学》中对为不同环境中微生物的种类、微生物的适应性做了大量的介绍,但是这部分内容比较基础,而且在《微生物学》及其拓展内容中有大量介绍。此外,有关微生物间的生态关系在《微生物生态学》和《微生物学》中内容基本重合[5]。在《微生物生态学》中应该赋予微生物生态关系更深的内涵和知识要点,应从如何利用理论计算、大数据模拟、科学实验设计研究阐明微生物的生态关系,微生物生态关系如何赋予微生物适应性和生态功能,如何通过微生物生态关系知识了解微生物的生态位,如何利用生态学理论体系赋予微生物生态关系更深的内涵等方面更深层次地阐述微生物生态关系,就《微生物学》课程体系中微生物生态关系进行拓展和深入。此外,更应结合生物信息学时代微生物生态学的新内涵和新知识,合理地分配《微生物生态学》课程教学内容和知识要点,使《微生物生态学》的教学不局限于什么环境有什么微生物,而结合分子进化学、群落组装等知识更加深入地了解这些微生物为何会在特定环境中存在[6],以及如何存在,甚至是微生物如何形成特定的群落。

3 《微生物生态学》教学需要实验实践和计算机课时的支撑

工程认证背景下,强调学生在最终学习过程后证明自己真正具备的能力,特别是创新创业能力,但是现有的《微生物生态学》教学体系中只有理论教学,而没有实验实践和计算机模拟课时。《微生物生态学》在环境(环境微生物生态)、人类健康(如肠道微生物生态)、农业(农业微生物生态学)、工业(工业微生物生态学)等许多领域都有特定的含义和应用价值,也与地球演变[7]、生物地球化学循环[8]等过程密切相关。以上知识在学生创新创业中有很广阔的应用前景,但是由于缺乏实验实践课程教学,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只注重考点内容,没有课后的延伸延展,且在学习过程中由于没有直观的理解,死记硬背的方式不能让学生真正理解微生物生态知识,从而不能使《微生物生态课程》与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和社会需求有机联系在一起,对本科生综合素质提升作用比较有限。在教学过程中增设实验实践教学,深入了解微生物生态学在环境、人类健康、农业、工业等领域的重要作用,可以让学生讲课程知识与其应用现状、前景相结合,更加直观地理解《微生物生态学》的理论知识要点和应用技术关键,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符合国家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目标导向。另外一方面,在《微生物生态学中》有大量的生物信息学分析、大数据分析、统计分析和理论计算知识,需要深入的计算机知识储存,而且还有大量的R语言、Perl、Python等计算机程序。在《微生物生态学》中如果能有效地结合生物信息学、生物统计学等相关知识,对生态环境中的微生物的生态模型进行模拟,得出微生物生态学的普适结论,不但有利于学生掌握《微生物生态学》的理论知识,而且有利于提升学生综合素质。

4 《微生物生态学》教学内容与手段需要有效创新

《微生物生态学》这门课程知识覆盖范围极为广泛,对各领域的发展意义重大,教师要加强对教学内容与手段的把握。以海洋微生物的相关知识教学为例,针对海洋环境中的微生物特点以及未来的海洋资源开发前景,对知识点进行拓展,帮助学生掌握一些前沿的操作技能和理论性知识[7]。海洋微生物学理论教学创新应关注不同学科之间在内容上的交叉性,并通过综合性的实践任务帮助学生掌握这些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生物信息学、生物海洋学﹑海洋生物形态学、生化和遗传学﹑海洋生物生理等内容的交叉部分不能作为了解性内容被一带而过,而是以此为切入点为学生设计实践任务[8],以任务驱动学生对微生物生态学知识的实际应用进行探索,帮助学生掌握其基本应用规律。此外,《微生物生态学》教学内容还应包括一些前沿的新兴技术,促使学生了解其发展并掌握其应用。教师要意识到这些新技术将会推动海洋微生物研究领域的创新发展,让学生在学习中有更多的新发现,以培养学生对相关知识点的综合应用能力,促使他们了解实践应用方面创新成果。

5 结语

国家工程教育认证背景下,本科生综合素质能力是教育能力提升的直接体现,大学的教育的目标是提升本科生的综合素质能力。国家生态文明建设和“双碳经济”条件下,《微生物生态学》的教育尤为重要,提升《微生物生态学》教育教学水平,为祖国乃至全世界培養综合型生物工程人才。以课程体系为纽带,提升本科生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整合学校和社会资源,提升学生的职业发展能力,对提升生物工程专业学生的就业和产出(Output)水平意义重大,进行课程教学改进,有助于生物工程专业教育认证通过。

参考文献

[1] LEHO T,MADS A,STEN A,etal.Perspectives and Benefits of High-throughput Long-read Sequencing in Microbial Ecology [J]. Applied and Environmental Microbiology, 2021,87(17):e00626-21.

[2] HIRSCHP R,MAUCHLINE T H,CLARK I M.Culture-independent Molecular Techniques for Soil Microbial Ecology [J]. Soil Biology and Biochemistry,2010,42:878-887.

[3]王梦雨,王颢潜,王旭静,等.基因编辑产品检测技术研究进展[J].生物技术进展,2021,11(4):438-445.

[4] SCHLOSSP D, WESTCOTTS L, RYABINT,etal.Introducingmothur: Open-Source, Platform-Independent, Community-Supported Software for Describing and Comparing Microbial Communities [J]. Applied and Environmental Microbiology,2009,75:7537-7541.

[5] 李明源,张甜,朱明军,等.转型发展视域下专业集群课程微生物学的课程建设探索[J].生命的化学,2021,41(6):1316-1320.

[6] ZHOU J Z,NING D L.Stochastic Community Assembly:Does It Matter in Microbial Ecology? [J].Microbiology and Molecular Biology Reviews,2017,81(4):2-17.

[7] LI X Q,MENG D L,LI J,et al Response of Soil Microbial Communities and Microbial Interactions to Long-term Heavy Metal Contamination [J].Environmental Pollution,2017,231:908-917.

[8] 谷亚冰,刘征华,孟德龙,等.生物冶金过程中的关键微生物及其碳循环代谢途径研究[J].微生物学报,2018,58(4):672-683.

作者:孟德龙 夏令 尹华群 刘学端

第二篇:新工科背景下安全工程专业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探索

摘 要:为培养满足新工业革命要求、专业国际互认的安全工程专业毕业生,在回顾安全工程专业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工作的基础上,系统剖析了国内外工程教育培养模式、安全工程专业教育及课程体系特征,并对安全工程专业新工科、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研究现状进行了综述,得出了新工科背景下安全工程专业工程教育专业认证面临的一些问题,最后,从专业属性特征、人才培养目标与能力、人才培养体系改革与优化上探索了新工科背景下安全工程专业工程教育建设问题。

关键词:新工科;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安全工程

一、概述

目前,隨着互联网技术、微制造技术以及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世界范围内迎来新一轮工业技术革命浪潮[1],如德国的“工业4.0”战略,美国的“工业复兴”,我国的“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一带一路”等[2]。工程教育与工业发展紧密联系、相互支撑,近年以来我国工程教育规模世界第一,但《世界竞争力年鉴》却显示我国工程师的合格程度处于世界末端[3],且现有工程人才难以满足新产业革命人才需求[4]。在工程教育上,存在人才培养体系不完善、结构不合理、继续教育体系缺失以及国际化程度不足等问题[5]。2016年,教育部提出“新工科”概念,2017年达成“复旦共识”,颁布《教育部关于开展新工科研究与实践的通知》,制定“新工科”建设的7条行动路线——“天大行动”,形成了新工科建设的“北京指南”,发布《教育部关于推荐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的通知》。这一列研讨活动的开展标志着以“新工科”建设为主题的工程教育改革进入一个崭新的阶段,新工科建设与发展研究已经成为我国教育研究重要课题。

专业认证是国际通行的工程教育质量保证制度,也是实现工程教育的国际互认和工程师资格国际互认的重要基础[2]。我国在2006年正式启动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试点工作,2016年6月我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体系实现国际实质等效,为深化工程教育改革提供了良好契机。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应考虑新工科的相关要求,“立足国际工程教育改革发展前沿,研判发达国家工程教育新趋势、新策略,以面向未来和领跑世界为目标追求,提出新工科人才培养的质量标准”[6]。本研究将结合国内外安全工程教育基本情况,探讨新工科背景下安全工程专业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一些基本问题。

二、安全工程专业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基本情况

安全科学是研究避免和控制人类生产、生活、生存过程中人为技术、自然因素或人为-自然因素所带来的危险、危害、意外事故和灾害的学问,是生产和社会发展的一种动力和基本保障条件。2007年高等学校安全工程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研究制定了《安全工程专业本科教育认证标准》,2008年安全工程专业被列为教育部10个认证专业范围,在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开始了首次认证工作,目前全国已有30所高校安全工程专业通过了认证[2]。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工作的执行,使得各校安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体系更为完善,促进安全工程专业特色教育发展,满足了安全工作的行业特征,为矿山、化工、建筑等行业培养了大量安全工程人才。

三、安全工程专业人才培育现状及研究现状

(一)国内外工程教育培育模式

1. 国外工程教育培育模式:国外开展了大量的工程教育模式研究,主要有[3,7]:能力导向教育模式,关注核心能力培育,在欧美等国企业界和工业界得到广泛应用;成果导向教育模式,美国、英国、澳大利亚、南非、马来西亚、欧盟等采用此种模式;构思-设计-实施-运行模式,倡导一体化课程计划;合作教育模式,又称“产学合作教育”,如德国的“双元制”模式、英国的“三明治”模式和澳大利亚的“TAFE”模式等。

2. 国内工程教育培育模式:教育部于2010年启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目前共有208所高校参与,如卓越计划班(大连理工大学的校企合作班“大工-三一卓越计划班”“大工-米其林卓越计划班”)[3]。

(二)国内外安全工程专业

1. 国外安全工程教育及课程体系特征

国外安全专业主要关注公共健康问题,主要解决企事业单位职业活动中的人身安全健康与财产损失等问题[8-9]。国外安全专业基本可以分为两类[9-10]:(1)专业名称与职业健康相关,如美国加州大学河滨分校的环境健康与安全项目,东南俄克拉荷马州立大学、美国南哥伦比亚大学的职业安全与健康专业,澳大利亚巴拉瑞特大学的职业医疗和安全, 中央昆士兰大学的职业安全健康处,等;(2)专业与安全相关,如印地安纳大学伯明顿分校和蒙大拿州立大学比林斯的安全科学专业,圣爱德华大学的公共安全管理,等。

在课程体系上,均大量设置通用安全科学课程, 以便解决各个行业中具有共性的安全健康问题, 设置少量行业背景课及行业安全课程, 辅之以一定比例的医学、心理学类课程, 使学生重点掌握通用安全科学技术方法知识, 学生的就业岗位主要是各个职业领域的安全管理。

2. 国内安全工程教育及课程体系特征

至2016年为止,我国开设了安全工程本科专业的高校达到167所[11]。由于各高校依托行业背景以及制定的专业方向不同,安全工程人才培养体系上存在很大的差异,如,南华大学安全工程专业开设核安全、建筑安全和化工安全3个方向[12],湖南工学院开设工业安全和建筑安全2个方向[13]。

国内安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体系通用化程度不高,需要各高校根据各自行业背景以及办学特色,确定人才培養体系。

(三)安全工程专业新工科、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研究现状

分别以“专业认证+安全工程”以及“新工科+安全工程”在知网、万方、维普等数据库进行检索,发现较多围绕专业认证标准[14]、人才培养体系[15]、实践教学体系[16]等角度开展,景国勋等[17]探讨了新工科背景下安全工程专业建设问题,易灿南等[2]研究了新工科、工程教育背景下的安全工程专业课程改革问题。

综上:1. 国内外安全工程专业定位的差异导致了人才培育体系上的差异,国内安全工程专业方向定位上的差异也导致了人才培养方案的显著差异,因此我国安全工程专业工程教育应该根据专业定位、企业要求制定相关方案;2. 较少文献探讨了新工科背景下安全工程专业建设的有关问题,新工科建设迫在眉睫,如何根据新工科建设要求促进我校安全工程专业建设问题成为首要问题。

四、安全工程建设与发展的几点思考

(一)专业属性特征、人才培养目标、能力要求与毕业要求

工程认证对接华盛顿协议,基于“以学生为中心,以能力为导向”原则,人才培养着眼于专业人才的“毕业要求”达成,侧重于扎实专业技术技能与综合工程素养培养;而工科背景下,新科技革命、工业革命、产业革命、新经济和新起点等对工程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除了对专业知识要求外,还要求在全球视野、工程伦理意识、创新意识、合作意识、发展意识和服务意识等方面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更宽广更高要求[7]。因此,需基于新工业革命对工程应用型人才需求的调查分析,界定新工科背景对专业人才能力要求,深入比较分析新工科与工程认证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能力要求,以阐述新工科背景下工程认证专业属性与特征并界定新工科与工程认证两者对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能力要求与毕业要求。

(二)人才培养体系改革与优化

基于所界定人才培养目标与毕业要求,结合我国企业注册安全工程师与注册安全评价师等工程能力要求,进行人才培养体系改革与优化:

1. 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与方案优化:以学生为中心,以能力培养为导向,充分吸收卓越计划等工程教育模式优点,对我国当前安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深度融合、重构与优化。其次,对现行的安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标准方案进行补充与优化,建立起面向双背景的开放式安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2. 教学课程体系与教学资源优化:构建模块式课程体系,即将若干门课程组成一个模块,再由若干模块组合成课程体系,最后基于课程模块进行实践活动。同时,加强各课程模块的资源整合优化,加强工程训练。此外,在课程体系中,以素质选修的形式,开始全球视野文化课程,以及培养学生工程伦理意识、创新意识、合作意识、发展意识和服务意识等系列素质拓展课程模块。

3. 课程教学方法与考核模式改革:采用注重实践的“工程范式”:以“做中学”和“基于项目的学习和教育”的基本指导思想,在教学中营造虚拟工程世界,从而培养学生的工程能力。授课过程中组织“研究性”学习,通过基于问题的学习、基于项目的学习、基于案例的教学或者讨论式教学,全面改善教学效果。在考核模式上,增加工程能力培养环节如课程小论文、工程分析汇报、实操、设计方案等方面考核内容。

4. 师资培养与考核评价体系改革:基于课程模块设置情况,组织开展以主讲教师为主体的工程培训和教育,通过合理设计工程培训和教育的内容及方式,以全面提升其工程能力。同时,基于工程要求,调整课堂考核指标体系,加重“工程范式”教学方式占分比重。

5. 工程实践与产教融合模式改革:首先对传统实践教学进行改革与优化,通过调整实验内容、选取更具工程性质的课程设计题目、组织开展以具体实践任务为目标的实训活动等方式,全面提升实践能力;其次,以课程模块为基础,组织学生申报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再次,借鉴德国、美国等一些发达国家工程实践教学的成功经验与我国卓越计划教学方式,开启校企联合教学方式。

五、结束语

1.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是促进安全工程专业培养国际化的一个途径,而新工业革命给工程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应该在充分理解两者对人才要求的基础上,重构或优化人才培养体系。

2. 国内外工程教育模式、安全工程专业课程体系特征表明,安全工程专业教育可以借鉴国外优秀的教育模式,但是又要充分认识到在人才定位以及专业定位上的差异,思考本校安全工程专业工程教育建设问题。

3. 新工科背景下,安全工程专业工程教育专业教育认证应立足于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指南,充分结合新工科对安全工程人才的要求,融合两者之要求,明确专业属性特征、确定人才培养目标与能力要求,并对人才培养体系进行改革。

参考文献:

[1]陈以一,李晔,陈明.新工业革命背景下国际工程教育改革发展动向[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4(6):1-5.

[2]易灿南,胡鸿,刘美英,等.新工科、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双背景下课程教学改革研究——以《工业通风》为例[J].安全,2019,40(2):43-46.

[3]崔庆玲,刘善球.中国新工科建设与发展研究综述[J].世界教育信息,2018(4):32-45.

[4]光明网.“新工科”新在哪儿[EB/OL].http://edu.cnr.cn/list/2017040

3/t20170403_523690794.shtml,2017-04-03.

[5]吳旭东,朱泓,孟凡芹,等.新工业革命背景下我国工程教育发展的战略选择[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6(2):21-25.

[6]http://www.moe.edu.cn/s78/A08/moe_745/201704/t20170412_302427.html

[7]周开发,曾玉珍.新工科的核心能力与教学模式探索[J].重庆高教研究,2017,5(3):22-35.

[8]傅贵,余妍妍.安全工程专业学历教育方案的中西对比研究[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04,14(1):39-41.

[9]吴超.中美高校安全类学科专业教育现状的比较研究[A].中国职业安全健康协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

[10]赵丽丽,李振明,郭磊.中澳安全工程专业本科课程设置比较[J].安全,2008,29(7):62-65.

[11]http://blog.sina.com.cn/s/blog_4d19aa510102wg37.html

[12]蒋复量,李向阳,谭凯旋,等.专业认证背景下的安全工程专业特色教育研究与实践[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10,20(1):12-18.

[13]易灿南,胡鸿,刘爱群,等.以职业能力为导向的安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体系改革——以湖南工学院为例[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7(12):113-114.

[14]宋守信,杨书宏,傅贵,等.中美安全工程专业教育及认证标准对比研究[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12,22(12):23.

[15]朱方,吕保和,刘宏.专业认证背景下安全工程专业的实践和创新能力培养体系研究[J].安全,2015,36(1):60-62.

[16]任玉辉,王文才.以专业认证为导向的安全工程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6(15):88-89.

[17]景国勋,程磊,袁东升.“新工科”背景下的安全工程专业建设与发展思考[J].河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19(02):102-107.

作者:胡鸿 易灿南 廖可兵 刘美英 滕广平 耿伟乐

第三篇:基于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对制药工程专业建设的思索

摘要:本文基于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研究背景,以及专业认证的意义、要求和标准,分析了河南工业大学制药工程专业现状和建议采取的发展策略,依据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要求和标准,为制药工程专业的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体系提供参考。

关键词:工程教育专业认证 制药工程 专业建设

随着科技水平的快速提升,我国正逐步向世界制造业中心地位迈进,这一发展过程必将伴随着对工程技术类专业人才的大量需求。同时,经济发展的全球化趋势愈演愈烈,高等院校工程教育的国际化倾向也愈来愈明显。在这样的发展背景下,如何提高我国高等院校的工程教育质量,培养出适合全球化生产的工程技术类专业人才、如何使各国的工程专业人才执业资质趋于等效,成为当今教育界、工程界广为关注的焦点问题。

制药工程专业是集药学、生物学、工程学等为一体的交叉学科,培养从事药品生产制造的工程技术类人才,毕业生应具备产品开发、工艺和设备设计能力、产品检验等基本技能,是一个实现药物制造、注重实践的过程。如何满足制药产业对制药工程专业技术人才的需求,培养出具有竞争优势的制药专业人才,提升我校制药工程专业在我国乃至国际上的专业地位,一直是本专业教师思考和关注的中心问题。

本文从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视角,探索我校制药工程专业的发展,希望为我校制药工程专业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体系的确立提供一定的参考。

一、我校制药工程专业的现状

我校制药工程专业办学较早,2002年时已经在生物工程专业下设立了制药工程专业方向,以三大制药中的生物制药为办学特色。本专业具有较好的学科支撑条件:第一,专业教师以具有博士学位的中青年教师为主;第二,具有药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第三,微生物学和发酵工程是本校传统优势学科,学院建立了河南省工业微生物菌种选育与保藏工程实验室,设立了发酵—分离—制剂—分析—包装整条生产工程流程的专业教学实验室,可以为培养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技能训练提供良好条件。

二、我校制药工程专业培养目标的建立

在我国高等教育的工程教育体系中,技术性、实践性、综合性的内容相对薄弱,而理论性和学术性的内容较多。我校制药工程专业也存在类似问题,导致研究型人才与应用型技术人才短缺。为了改变这一现状,首先,我校制药工程专业按照工程教育认证的标准,充分调研已通过认证的高水平高校,学习它们的专业工程教育理念,借鉴它们在认证过程中的先进经验及教训;其次,我校制药工程专业广泛调研国内外制药行业,了解它们对专业技术人才的需求;最后,我校制药工程专业跟踪调研毕业五年后的毕业生薪酬、职称与职位晋升、职业满意度等情况,为培养出具有坚实的制药领域理论基础、完备的工程技术能力、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制药业高级工程专业技术人才奠定基础,力求把我校制药工程专业办成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需求,具有明显专业优势,在同类教育中有鲜明特色的专业。

三、我校制药工程专业课程体系的建设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核心是课程体系的建设,遵循这一原则,我校制药工程专业可以在现有课程设置的基础上,适时地调整和补充一些关于前沿技术的选修课,加大实验课程的比重,尤其是综合性设计实践的设置比例,鼓励学生参与教师的日常科研和各类竞赛项目。

为了克服校内资源有限的弊端,我校制药工程专业还可以充分利用社会资源,与制药企业联合,利用寒假、暑假,或是最后一年的实习时间,组织学生深入企业,真实地接触生产实践,全面了解生产过程,熟练掌握生产环节,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这样一个从基础到实践的培养过程,能保证学生获得较为全面的锻炼,为学生走出校门,走向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我校制药工程专业师资队伍的建设

制药工程是一个涉及生物、药学、工程学等众多学科的交叉学科,教师必须具有复合的知识结构、较高的综合素质。但由于大部分教师基本是“由学校到学校”,毕业后直接走上教师岗位,缺乏工程实践经验,教师队伍非工化趋势严重,影响到制药工程专业的教学质量。此外,我校制药工程专业部分教师科研任务较重,疲于奔命,无法保证教学时间和教学质量,这对于培养综合素质高、实践能力强的制药工程专业化人才是一个巨大挑战。

笔者认为,要想培养一支高素质、高质量的制药工程专业的师资队伍,我校可以采取多项措施,提高师资队伍的整体水平。如我校制药工程专业可以从制药行业聘请高学历、高职称的专业人才,既可以对专职教师进行中短期培训,提高他们的工程实践经验,又可以作为学术带头人,指导培养青年教师,形成良好的人才梯队;我校制药工程专业可以直接把高学历、高职称专业人才请入讲堂,开展实践教育,充实教师队伍,提高制药工程专业的整体教学水平;我校制药工程专业可以把本校教师送到已通过制药工程专业认证的院校或是技术水平较高、规模较大的制药企业进修,以提升他们的实践能力,丰富他们的复合型知识;我校制药工程专业还可以提供有利于教师安心工作的软、硬条件,保证教学时间。同时,我校制药工程专业还可以组建结构合理的教学团队,不仅肩负起向学生讲授专业课的任务,也要积极承担学生职业教育的指导工作。

五、结论

对于我校制药工程专业来说,制药工程专业认证是一个新的契机,其过程就是不断学习、不断完善、不断提高专业建设的发展过程。我校只有从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角度出发,以认证的要求和标准作为指导思想,构建适合我校基本情况的制药工程专业工程教育认证体系,才能使我们制药工程专业的学生成为具备理科基础、工科背景的国际化制药工程专业技术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冯淑华,林强,李可意.制药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探索[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 (21).

作者:张兰 尹艳丽 胡元森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环境规划设计论文下一篇:机器人技术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