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科病房护理风险管理论文

2022-04-15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儿科病房护理风险管理论文(精选3篇)》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摘要】目的:探讨护理风险管理在儿科病房中的应用效果。方法:以我院2019年2月至2021年2月儿科病房收的126例患儿为研究对象,根据就诊顺序进行分组,各63例,对照组患儿接受常规护理,研究组又开展护理风险管理,比较两组不良事件发生率、住院时间、家长满意度及护理安全质量。

儿科病房护理风险管理论文 篇1:

护理风险管理在新生儿重症监护中的应用探究

摘要:目的:分析护理风险管理在新生儿重症监护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2019年1月~2020年12月收治于我院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的150例患儿做为对照组,予以传统形式护理;将2020年1月~2020年12月收治于我院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的150例患儿做为观察组,实施护理风险管理。结果:观察组患儿治疗期间护理风险事件及并发症发生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儿治疗时期护理质量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新生儿重症监护中开展护理风险管理可提高護理质量和治疗安全性,有效控制风险事件、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关键词:新生儿重症监护;护理风险管理;护理质量;风险事件

新生儿免疫系统、器官组织发育不全,抵抗力差,缺乏语言表达,对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有一定影响。传统护理虽有一定效果,但达不到理想状态,新生儿的皮肤和器官对刺激很敏感,而且情况变化很快[1]。如果发现不及时或观察不准确,护理不到位,容易延误患儿的抢救和治疗,造成不必要的伤害,甚至死亡,造成护患纠纷,因此新生儿重症监护室的风险护理的开展也非常重要。除了特殊的环境外,新生儿重症监护室还应做好病情监测,减少不良事件的发生,以提高患儿的治疗效果,对保证医疗质量具有重要意义[2]。研究分析护理风险管理在新生儿重症监护中的应用效果,总结如下。

1资料、方法

1.1基础资料

将2019年1月~2020年12月收治于我院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的150例患儿做为对照组;将2020年1月~2020年12月收治于我院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的150例患儿做为观察组。对照组内有85例男、65例女;日龄1~14d,日龄均值(6.94±2.23)d。观察组内有88例男、62例女;日龄1~16d,日龄均值(8.21±2.43)d。两组患儿比较各方面基础资料无明显差异,P>0.05。

1.2方法

对照组实施传统形式护理,以病情护理为主。

观察组开展护理风险管理,主要方法:①加强基础护理,增加对体征、症状、病情变化的观察,在喂奶过程做好看护,喂养完成帮助患儿拍背,并保持正确体位,减少呛奶和误吸风险;洗澡过程,调节好水温并做好保暖。加强消毒工作,严格显著探视人员。强化护理人员洗手依从性,每次进入病房需要穿着经过消毒的鞋帽、工作服并佩戴好口罩。③将护理人员分为多个小组,定期选择有针对性的病例进行预演,或是针对常见的风险事件进行情景模拟,锻炼护理人员应急能力以及护护、医护人员的协作能力。完善人员配置,根据科室情况以及不同护理需求,对护理人员的配置进行最合理优化。④加强安全管理,合理安排护理人员的排班,保障护理人员每天工作时间精力充足,减少护理失误。保障各项操作规范性,若在实施操作时患儿躁动明显,比如抽血护输液操作,需要两名护理人员配合完成,避免发生必要的损伤。加强用药安全管理,护理人员要熟知每名患儿需要应用的药物的用药禁忌、药理作用,在用药时遵医嘱掌握正确换算应用剂量,在用药过程中对滴注速度予以合理控制。④加强器械、设备管理,护理人员必须对工作过程常用的医疗器械熟练掌握,了解各项器械、设备的性能,应用设备前先确认运转情况,定期做好保养工作,若发现仪器存在问题,无论是大是小,均需立即停止应用,绝不能心存侥幸。有些患儿治疗过程需要进行心电监护,需根据实际情况对报警音量及上下限进行调节,护理人员每天交接班时,要做好监测仪器数据的检查和记录。⑤护理质量随机抽查,成立风险管理小组,定期和不定期对护理人员的操作以及护理文书的书写进行抽查,一旦发现有不规范的护理行为,若没有导致不良事件,则予以口头形式警告,若有不良后果产生,则予以处罚。提倡科室进行老带新活动,鼓励高资质护理人员为低资质护理人员传授经验。

1.3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儿重症监护治疗期间护理风险事件及并发症的发生情况。从应急能力、服务意识、技术水平、护理文书等多个方面评价两组患儿治疗期间的护理质量,总分100分。

1.4统计学方法

两组患者的临床数据应用SPSS25.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数资料采用百分比表示,数据对比采取X2校验,当P>0.05时表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当P<0.05时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当P<0.01时表示差异具有显著性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儿护理风险事件及并发症发生率

观察组患儿治疗期间护理风险事件及并发症发生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1。

2.2两组患儿治疗时期护理质量评分

观察组患儿治疗时期护理质量评分(96.75±4.35)分,对照组患儿治疗时期护理质量评分(90.14±3.82)分,观察组患儿治疗时期护理质量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

3讨论

护理风险管理认为是主动性更强的护理模式,基本原则是减少护理风险,持续提高护理质量,若有保障获得满意效果,首先护理人员要不断的提高业务能力和自身素质,培养职业道德的同时也要具备高度的风险识别、应对能力,通过经验总结、细致观察、预见性的评估,发现影响临床效果和安全性的风险因素,以预见性和循证理念帮助其预防和处理[5]。这种护理方法也非常适用于新生儿重症监护的护理工作,能够根据患儿和重症监护工作的特点,加强安全管理、基础护理、设备与器械管理。获得结果:观察组患儿治疗期间护理风险事件及并发症发生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儿治疗时期护理质量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

综上所述,新生儿重症监护中开展护理风险管理可提高护理质量和治疗安全性,有效控制风险事件、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参考文献:

[1]王艳芳.新生儿病区护理风险管理的方法及应用效果分析[J].中国基层医药,2018,25(12):1627-1629.

[2]刘佳宁.护理风险管理在新生儿科护理中的应用效果分析[J].实用临床护理学杂志(电子版),2019,4(47):154-155.

作者:初新 吕雪 吴雪雪

儿科病房护理风险管理论文 篇2:

护理风险管理在儿科病房中的实施效果

【摘 要】目的:探讨护理风险管理在儿科病房中的应用效果。方法:以我院2019年2月至2021年2月儿科病房收的126例患儿为研究对象,根据就诊顺序进行分组,各63例,对照组患儿接受常规护理,研究组又开展护理风险管理,比较两组不良事件发生率、住院时间、家长满意度及护理安全质量。结果:研究组不良事件发生率(1.59%)较对照组(11.11%)更低(P<0.05);研究组患儿住院时间较对照组更短,家长满意度及护理安全质量评分较对照组更高,组间数据有较大的差距(P<0.05)。结论:护理风险管理可以减少出现不良事件的情况,缩短患儿住院时间,提高家长满意度及护理安全质量,在儿科病房护理中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关键词】护理风险管理;儿科病房;不良事件;护理安全质量

儿科病房患儿年龄较小,病情复杂多样,突发症狀多,加之患儿表达能力及自控能力差,护理难度较大,一旦出现护理差错则会增加风险事件发生率,导致医疗纠纷[1]。因此及时识别护理风险并处理突发事件,最大限度规避风险事件、提高护理安全质量一直是儿科病房护理管理中的重要内容。护理风险管理主要包括风险的识别、处理、评价等内容,以最大限度消除安全隐患为目的[2]。为此本研究探讨护理风险管理的应用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我院2019年2月至2021年2月儿科病房收的126例患儿,所有患儿家属均自愿参与本次研究,精神认知状态良好,且排除临床资料不全及不愿配合本次研究者。由不同护理方案均分成对照组和研究组,两组各63例,其中男66例,女60例,年龄2岁~9岁,平均年龄(5.32±0.91)岁,病程1d~6d,平均病程(3.78±1.12)d;疾病类型:肺炎43例,肾病综合征20例,过敏性紫癜26例,泌尿道感染18例,发热性惊厥12例,其他7例。两组患者在上述基本资料方面具有可比性(P>0.05)。

1.2 方法

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即基础护理、用药护理、健康指导、病情监测等。

研究组又开展护理风险管理,具体为:(1)成立风险管理小组:全面评估分析儿科病房可能存在的风险问题,通过小组讨论提出相应的干预措施,强化小组成员培训,开展风险管理教育及专业技能培训,提高小组成员风险预判能力及专业技能。(2)健康教育:主动与患儿家属沟通,采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其讲解疾病相关知识、临床表现、治疗方法、注意事项、转归等,并提醒家长约束患儿行为,远离热水、插座等危险物品,预防意外。(3)加强巡视:强化病房巡视次数,检查各管道是否固定妥善,护栏是否牢固,输液速度是否正常,并向家长讲解相关注意事项,确保患儿自身安全。(4)完善护理风险管理制度:根据儿科病房可能出现的护理风险事件制定并完善护理风险管理制度,一旦出现用药错误、坠床等风险事件需及时上报,通过小组讨论改进护理流程,避免类似事件的再次发生。强化病区抢救工作组织管理,确保各急救药物及抢救设备数量及性能。

1.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出现不良事件情况、住院时间,两组患儿家长满意度采用调查问卷的形式进行评价,满分100分;采用我院自拟的护理安全工作质量调查问卷评价两组的护理安全质量,满分100分。

1.4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不良事件发生率

研究组患儿不良事件发生率(1.59%)较对照组(11.11%)更低,两组比较(P<0.05),见表1。

2.2 干预效果

研究组患儿住院时间较对照组更短,家长满意度及护理安全质量评分较对照组更高,两组比较(P<0.05),见表2。

3 讨论

护理风险是指护理人员在护理工作中因操作不当或患者自身不当行为所导致的不必要损害风险。儿科患者多未形成完善的交流能力,难以准确表达自身感受,患儿家长常因担心患儿安危而出现各种负面情绪,一旦出现护理风险则易引发护患纠纷[3]。护理风险管理是近年来发展较快的一门新兴学科,主要通过一系列合理的干预措施控制潜在风险,通过正确评估风险因素,提高护理人员风险识别能力及专业技能,强化病房巡视、帮助家长正确认识疾病等最大限度降低护理风险,确保患儿自身安全,提高护理安全质量[4]。本研究结果表明,研究组患儿不良事件发生率(1.59%)较对照组(11.11%)更低,两组比较(P<0.05);研究组患儿住院时间较对照组更短,家长满意度及护理安全质量评分较对照组更高,两组比较(P<0.05)。

综上所述,护理风险管理可以减少出现不良事件的情况,缩短患儿住院时间,提高家长满意度及护理安全质量,在儿科病房护理中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 马小霞.护理风险管理在儿科病房中的应用分析[J].中外女性健康研究,2019, (3):169-170.

[2] 邵琪.护理风险管理在儿科病房中的应用体会[J].名医,2020,82(3):164-164.

[3] 赵欣.护理风险管理在儿科病房中的实施体会[J].中国医药指南,2019,17(18):216-217.

[4] 赵春华,余艳丽.护理风险管理在儿科病房中的实施与效果分析[J].中国卫生产业,2016,13(19):44-46.

作者:曹大华

儿科病房护理风险管理论文 篇3:

新生儿病区护理风险管理的方法与效果观察

【摘要】目的:分析新生儿病区采取护理风险管理的措施,并探讨干预后的效果。方法:随机选取我院新生儿病区2010~2012年收治的500例患儿,对患者采取针对性的护理风险管理进行干预,对比干预前、干预后缺陷发生率以及家属满意率。结果:患儿在干预后发生缺陷的概率明显低于干预前,家属满意率明显高于干预前,组间数据对比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新生儿病区通过护理风险管理进行干预,能够提高家属满意程度,降低缺陷发生率,具有极大的临床意义。

【关键词】新生儿病区;护理;风险管理

护理风险具有难以预测性以及突发性等特点,常常会受到客观原因、主观原因的限制[1]。新生儿病区患儿具有无陪护、病情较快变化、不典型等基本特征,使医护人员在医疗护理工作中面临最大的挑战,因此,促进护理服务质量全面提高,有效降低护理风险发生率,对确保护理安全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回顾性分析我院新生儿病区2010~2012年收治的500例患儿的临床资料,现总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随机选择我院新生儿病区2010~2012年收治的500例患儿作为研究对象,男280例,女220例,年龄在0~9d,平均年龄在(3.2±1.1)d,体质量在2.2~5.3kg,平均为(3.5±1.0)kg。本组研究对象中300例剖宫产,200例顺产。

1.2方法

1.2.1完善风险管理机制: 通过医护人员以及医生建立护理风险管理效果,做好讲评护理质量的工作,及时找到护理工作中存在不安全的原因,构建针对性的防范对策,防止护理工作中出现风险问题。另外,还应该全面修订、审视护理规章制度,使医护人员工作责任能够确切的规范,根据新生儿病区常见的突发缺陷,制定应急方案,使操作流程得以完善。

1.2.2环境的优化措施:需要规范化管理新生儿用品以及病房,减少医护人员由于奔波所付出的精力和时间。全面健全仪器的检测制度以及操作规程,给护理设备安全使用提供保障。另外,还应该严格定量、定位急救器械、药品以及设备的工作,每隔一段时间对医疗设备进行针对性的维修、保养以及检查。在没有使用设备仪器时,则将电源关掉,防止有着过重的用电负荷。

1.2.3重视隔离消毒避免感染:医护人员在进入新生儿病区实施护理工作时,应该要换鞋、更衣、戴口罩、戴帽子等,同时要做好全面的消毒,避免将细菌带入新生儿病区。医护人员还应该重点管理交叉感染的薄弱环节以及高危因素,新生儿所使用过的物品,均要严格做好杀菌、消毒等措施,采用紫外线消毒新生儿的洗澡间、操作间、陪奶间进行消毒处理。倘若新生儿存在传染疾病、特殊感染等情况,则应该设置分离式,将新生儿隔离,将标记挂在窗栏位置。相关部门要应该严格做好监测感染的工作,给生物学指标与要求互相符合提供保障。

1.3统计学原理: 本组研究数据均采用SPSS 15.0统计包进行分析处理工作,通过t检验计量资料,组间数据对比具有统计学差异以P<0.05表示。

2结果

2.1对比干预前、干预后发生缺陷的概率: 新生儿病区采用护理风险管理措施进行干预前,发生缺陷的概率为20%,采用风险管理措施进行干预后,发生缺陷的概率为7%,干预前与干预后的数据对比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详见表1。

讨论

因为新生儿病情有着较快的变化,且相对复杂,属于风险管理的重要对象。因此,对潜在风险因素、易疏忽的风险因素进行评估,并且提出针对性的预防措施,采取针对性的护理管理措施进行干预,对健全安全护理管理机制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2]。本文通过对我院新生儿病区采用环境优化、预防感染、重视消毒隔离、完善风险管理制度等措施进行护理风险管理干预,能够再一定程度提高护理人员避免风险的能力。医护人员在强化风险防范思想后,一旦发现新生儿病区中隐藏的风险,可以在最快的时间内进行应急处理,有效预防安全隐患,使工作质量得到提高,并且提高患者的满意程度。我院新生儿病区采用护理风险管理措施进行干预后,新生儿出现臀红、渗出液体、留置套管针脱出等缺陷的概率为7%,相对于干预前明显降低(P<0.05)。患儿家属在采取风险护理措施进行干预前,满意率为94%,干预后满意率为100%,组间数据对比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

研究表明,医护人员在采取护理风险管理措施对新生儿病区进行干预时,应该加强风险防范意识,促进专业水平明显提高,全面贯彻风险管理,降低病区发生缺陷的概率,从根本上提高患儿家属满意程度。

参考文献

[1] 何少玲.对新生儿科护理行为实施风险管理的分析与干预探讨[J].医学信息(中旬刊),2011,8(06):966-967.

[2] 郑华蓉.新生儿病房护理安全隐患与管理对策[J].中国医药指南,2011,7(31):877-878.

作者:曾蕾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网络空间言论自由法律论文下一篇:互联网思维多媒体教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