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乡村振兴调研报告

2023-03-10

报告是日常生活与学习的常见记录方式,报告有着明确的格式。在实际工作中,我们怎么样正确编写报告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关于《农村乡村振兴调研报告》的相关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

第一篇:农村乡村振兴调研报告

农业农村局关于乡村振兴战略的调研报告

党的十九大首次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进一步把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作为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把农业农村摆上优先发展的位置,必将有力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

X要实现由农业大县向农业强县的跨越,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更应该提升服务成效,推动乡村振兴战略。

一、工作目标

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真正的建立起逐步健全城乡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的现代化。

根据X实际,以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干部队伍,建立以农产品优质化品牌化、产业融合化多功能化为突破口,构建高效优质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深入推进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的农业两区建设,切实保护和提升好基本农田的生产能力,确保粮食安全和优质农产品有效供给,构建绿色化循环化可持续的现代农业生产体系;

加快构建以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农业企业为新型主体,家庭经营与产业化合作经营和农业社会化服务相结合的现代农业经营体系。为广大城乡居民提供安全绿色、环保、优质的农副产品供给。

二、X年乡村振兴战略目标任务

(一)发展壮大特色农业。

继续抓大型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和设施蔬菜基地的发展,X年新增露地蔬菜面积X亩,设施蔬菜面积X亩,培育X家蔬菜专业合作社,争取省、市级蔬菜产业项目X-X个,项目资金X-X万元。开展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和蔬菜种植大户的技术培训,加快发展葡萄、蓝莓、杨梅、茶叶等特色农业。

(二)继续狠抓粮棉油生产。

抓好粮棉油优质高产创建和大规模连片种植工作,粮食播种面积X万亩,总产突破X万吨,棉花播种面积X万亩,总产X.X吨,油菜播种面积X万亩,总产X.X万吨;加大技术引进、试验和示范推广,重点开展无公害生产,标准化生产和集成技术、优化模式应用。做好科技抗灾、减灾工作。推广稻田综合种养、粮经饲统筹发展等模式。

(三)加快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积极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培育新增规范化农业经营主体

X个。大力发展农民合作社联合社,提高合作层次,扩大合作范围。深入引导优势产业集群集聚发展,促进龙头企业转型升级。支持返乡下乡人员创业创新。

(四)深入推进农业产业化。

加快我县一区五园建设;争取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创建、农业产业园建设、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等项目;大力发展休闲观光农业,X年农产品加工总产值达X亿元,农产品加工产值与农业总产值之比达X.X:X。加快一二三产业融合,创建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新业态示范园。新增农业三品一标产品X个,确保农业三品一标产品合格率达到X%。

(五)强力推进科技服务。

科技培训组织X名技术指导员,培训科技示范户X户,建设好科技试验示范基地X个,培训新型职业农民X名。逐步推进农业科技信息化工作,开展农村实用人才认定工作。

植保工作抓好农作物病虫统防统治、监测、试验示范等工作,确保农作物病虫害损失控制在X%以内。土肥工作落实耕地保护与质量提升示范区建设,大力推广秸秆综合利用技术,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X%。

(六)发展生态农业。

发展农村新能源,加大小型沼气工程的建设力度,打造特大型生物天然气与有机肥循环综合利用工程亮点,优化小沼工程建设的升级版,加强后续服务。减少化肥农药施用量,推广有机肥;做好土壤重金属污染监测工作。

(七)加强市场监管。

进一步加大宣传培训和市场执法力度,双管齐下做好农业行政执法工作。

开展专业培训X人次以上,发放各种宣传资料X份,重点整顿种子市场生产乱象、农药经营主体不规范行为,从严打击处罚假劣种子、化肥和假劣违禁农药销售行为,完善农资纠纷处理流程,摸索农产品质量案件查处,做到市场检查覆盖率X%,双随机抽查率X%,案件结案率X%,农民投诉回复处理率X%。

三、工作举措

(一)引导“地”的流转,优化乡村振兴环境

X、推进土地合理流转,促进农业规模化经营。

“地”是农业生产、农民生活、农村发展的载体。X县土地平整、肥沃,但长期以来,农业大而不强、多而不优,农民增收缺乏新动力、新途径。特别是农村耕地“碎片化”,路渠修不通、机械难掉头,技术、人才、新型农村经营主体,都无法进入田间、融入生产。

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保持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三十年。”给农民吃了定心丸,使他们放心地将手中闲置土地流转出去。土地流转是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基础。

X、加强耕地设施建设,不断夯实农业基础。

一是加大高标准农田建设。要进一步整合国土整治、农业综合开发、商品粮(棉、油)基地和优质粮食产业工程等项目资金,按照田地平整、土壤肥沃、路渠配套的要求,集中力量、加快建设旱涝保收、高产稳产的高标准农田。

二是大力抓好农田水利建设。在抓好大型泵站更新改造、大型灌区续建配套及蓄水保水工程建设的同时,加强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加强丘陵地区抗旱水源建设,加大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力度,改善农村水环境,提高农田的旱涝保收能力。

三是改善耕地质量。加快实施沃土工程,进一步扩大测土配方施肥和土壤有机质提升项目规模,鼓励农民发展绿肥、秸秆还田和施用农家肥,促进土壤改良,提高耕地质量,夯实农业基础。

X、培育地域特色产业,促进三产融合发展。

优化农村产业结构、促进三产深度融合,需要有载体支撑。现代农业“产业园”“科技园”“创业园”就是这样的载体。立足

X的农业禀赋和发展优势,总结过去“一区五园”等好作法,为更好地出经验、拼实力、树牌子,今后农业发展要“布局三区、建设九园”。

一是精细农业发展区,要对接沿江改革开放先行区,以发展绿色设施蔬菜、种植高效旱地作物方向,以X万亩为目标,以绿色蔬菜产业园、小池农民工创新创业园、城郊农业等旱地作物试验园等为重点支撑,探索出一条开放型农业发展之路。

二是现代农业示范区,要对接产城融合示范区,以综合种养提质增效为方向,以X万亩为目标,以杨柳湖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园、康宏现代农业产业园、现代乳业生态产业园为重点支撑,建设两湖地区现代农业发展样板。

三是农旅一体观光区,对接禅文化旅游区,以发展特色经济林、木本油料、林下经济和蕴含禅文化的农副旅游产品为方向,以X万亩为目标,以柳林玫瑰谷、杉木林苑科技为代表的农旅融合园,油茶、蓝莓产业园,鄂东特色生态农业示范园为重点支撑,建设全域旅游的多样性、差别性旅游目的地。

X、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建设现代农业示范园。

根据县境内区位、产业和资源禀赋,按照差异化、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发展方向,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布局,建设各具特色的现代农业示范园区(“一区五园”)。

(二)提升“人”的素质,奠定乡村振兴基础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最关键的就是“人”,包括从事农业生产活动的人(劳动者)、服务三农工作的人(服务者)。就是要在继续推动农业人口转移进城、降低乡村人口占比的同时,注重解决农村人口和农业劳动力的老龄化问题,

X、培育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干部队伍。农业干部是一个钮带,上联系党委政府,下联系着群众百姓,对上是领导者的“三农”工作参谋,对下是引领“三农”发展的排头兵。

要培育一支热爱本职工作,能扑下身子为农业现代化贡献自己的力量,奉献自己的青春,不怕苦,不怕累,为农民群众解决问题的农业队伍。

培育一支新型职业农民。加大对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带头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培训力度,提升经营管理水平。

培育一支返乡创业队伍。引导部分农民工返乡,来自农村的大学生回乡,在城市长大的科技人员下乡,到农村去创业。高起点发展现代农业、乡村休闲旅游养老等产业。

(三)发挥“钱”的引领,满足乡村振兴需求

“钱”。就是要广辟来源、多措并举,按照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理念,配置公共资源优先向“三农”倾斜。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理念,不能只停留在文件上、停在口头上,而要贯穿于乡村规划制订的过程中,贯穿于有关政策制定的全过程中,把发展普惠金融的重点要放到农村,加强对乡村振兴的金融支持,引导社会资本共同参与乡村的振兴。”

X、适应结构调整,完善基础设施投入机制。

发挥财政资金的调控、引导作用,促进农业结构调整财政支持农业结构调整,发挥财政支农资金在农业结构调整中的引导和调控作用,必须抓住关键环节,给予支持,才能发挥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第一个是“桥”的作用,即怎样把千家万户的小生产与千变万化的大市场很好地连接起来。这就需要解决好三个问题:

一是培育市场和开拓市场。二是向农民提供准确的市场信息,以信息指导农业结构调整。三是大力培育“龙头”企业,发展中介组织,形成“公司农户”的经营模式,通过订单协议等形式,把公司和农户联系在一起。

第二个是“脑”的作用,即怎样才能提高农业科技含量,提高农民的科技素质,发挥科技在农业结构调整中的推动作用,这就需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搞好新技术、新品种的引进、示范和推广。二是通过农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搞好对农民的科技培训,提高农民的科技素质。

坚定落实科教兴农战略,完善社会服务组织,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进一步调整。农村第一产业的调整,应依靠科技进步,重点抓好品种更新换代,加快发展优质品种,以适应加工增值,满足市场的需要。

第二产业的调整应把农副产品加工作为重点,并通过关、停、转,并与集镇建设相结合等途径,改变生产过于分散的现状,形成更高的集约化生产。应以产前、产中、产后包括信息在内的各种社会服务为主,广泛发动并组建各种民营组织,把现在农村中的各种专业协会、专业人员普遍发动和组织起来,完善社会服务体系,改变第三产业发展滞后的现状。

X、绿色生态为导向,建立完善农业补贴制度。

资源生态保护是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基础。“要全面落实农业“三项补贴”改革,稳步推进国内渔业价格补贴改革。强化耕地、草原、林业、湿地等主要生态系统农业补贴补偿政策,实现农业“休养生息”,生态资源可持续利用。

探索农业突出环境问题治理和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的有效扶持政策,重点解决耕地重金属污染、地膜污染,推进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和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支持化肥、农药减量增效和绿色防控。

X、搞好项目规划,推动农业产业融合发展。

调整农业和农村产业结构,应以维护良好的生态环境,维持良性的生态循环为主旨,搞好总体规划和项目管理。按照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予以切实认真的审查,凡不符合要求的就不予立项。通过总体规划和立项审查的两道关口,使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能充分起到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长期持续稳定发展的作用。

推动粮经饲统筹、农林牧渔结合、种养加一体,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延长农业产业链,延伸价值链,培育农业产业新业态,实现农业生产者与市场无缝对接,提高农产品有效供给。同时,充分利用好国际资源和市场,合理调剂国内余缺,弥补我国耕地和水资源不足的制约,实现补充国内市场需求、促进结构调整、保护国内产业和农民利益的有机统一。

X、突出扶持重点,健全高效的市场调控机制。

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以健全市场机制为目标改革完善农业支持保护政策。

一是发挥金融保险政策的杠杆作用。当前重点是加快构建全国农业信贷担保体系,并尽快实现实质性运营,为农业适度规模经营主体提供信贷担保服务,解决“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建立完善农业保险政策,重点发展符合适度规模经营需求的多层次、高保障农业保险产品与服务。

二是继续深化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改革。在坚持市场化改革取向和保护农民利益并重的基础上,巩固完善最低收购价政策,完善大豆目标价格,推进玉米收储制度改革和棉花补贴政策转型调整,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

三是支持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和发展壮大新型经营主体。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壮大。积极优化龙头企业生产环境,完善财政税收政策,引导其重点发展农产品加工流通、电子商务和农业社会化服务,在增强供给效率的同时,带动农民增收致富。

大力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加大力度支持代耕代种代收、大田托管、统防统治和统运统销等市场化和专业化服务,转变传统农业小而散的生产方式,推动现代农业发展。

第二篇:实施乡村振兴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调研报告

“十四五”时期是xx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市委xx届x次全会深刻把握振兴发展新要求和人民群众新期待,提出了全市“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十个突破性进展”的主要目标,其中之一就是农业现代化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我们要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市委部署要求上来,立足市情实际,抓好贯彻落实,努力在现代化新xx建设中展现省会担当、作出省会贡献。

一、打造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压舱石”

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把“巩固、增强、提升、畅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八字方针落实到农业生产领域,就是要大力实施科技兴农、质量兴农战略,优化资源要素配置,推动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当好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压舱石”,争做农业现代化建设排头兵。稳步提升粮食生产能力。牢记习近平总书记考察xx时,关于“中国粮食”、“中国饭碗”的殷切嘱托,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提高机械化、水利化、科技化、标准化水平,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建设高效节水灌溉、灌区续建配套、防汛抗旱等水利工程,通过应用大型农机具、发展农业物联网等手段提高农业产出率,打牢稳定粮食产能基础,使“中国饭碗”装上更多xx粮食。到2025年,力争地表水源工程水田区灌溉保证率达到xx%以上。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实施农业科技创新重点专项工程,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平台建设,着重在生物育种、农机装备、智能农业、生态环境等关键领域开展攻关,促进农业科技成果加速转化。强化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建设,以市场为导向,以发展现代农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化为目标,加快发展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区,推进农业科研、推广及生产基地一体化,促进重大高新技术成果转化落地,形成园区引领,辐射带动全市高效农业发展的新格局。完善农技推广服务体系,加快形成“市级农业科研推广机构+县级农业推广机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科技人员队伍”三位一体的三级农业科技服务网络,解决农业科技服务“最后一公里”问题。到2025年“互联网+农业”高标准示范基地总面积达xx万亩。

二、建设国家高品质农产品基地

围绕种好“中国粮食”、端好“中国饭碗”,调整优化农业结构,引导优势品种集群集聚,打造一批高品质农产品生产基地。实施优质粮食工程,鼓励发展地表水灌溉,扩大绿色、有机水稻规模,重点建设五常、方正、通河等绿色水稻基地。稳定玉米种植面积,逐步增加鲜食玉米、高油大豆、杂粮杂豆、设施蔬菜等高效作物种植面积,重点建设双城、巴彦等加工型玉米基地和巴彦、尚志、依兰等优质大豆生产基地。加快发展林下经济,扩大以食用菌、经济林果、北药等为特色的林下产业规模,重点建设尚志黑木耳基地、通河大果榛子基地、宾县养殖基地和五常刺五加等森林北药基地。

三、推动农业全产业链融合发展

以“粮头食尾”“农头工尾”为抓手,以农民分享产业链增值收益为核心,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推动种养加结合和产业链再造,提高农产品加工业和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水平,创建国家级农村产业融合先导区。大力发展农业市场信息、农资供应、农业绿色生产技术、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农机作业及维修、农产品初加工、农产品营销等多元化多层次多类型的农业生产性服务。大力发展农业新产业新业态。依托绿水青山、田园风光、乡土文化等资源,开发农业多种功能,积极发展生态观光、都市农业、休闲渔业、农事体验、乡土风情、农耕文化展示等现代农业景观区块,打造一批集餐饮、度假、观赏和娱乐于一体的乡村旅游精品线路。

四、健全现代农业经营体系

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完善承包地“三权”分置制度。保持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贯彻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三十年政策。加快培育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构建符合国情和发展阶段的以农户家庭经营为基础、合作与联盟为纽带、社会化服务为支撑的立体式、复合型现代农业经营体系,提高经营规模化、合作化、产业化、社会化水平。到2025年,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达x万个以上,实现x—x户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境内上市。五、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聚焦“工业立县、工业强县”,突出抓项目、强园区、优环境、惠民生、补短板,推动县域经济发展速度、总量、产业层次、财政实力全面提升,营造竞相发展、争先晋位的良好氛围。积极落实“百千万”工程,狠抓产业招商,制定农业项目招商图谱。以“两头两尾”为抓手,聚焦工业、突出优势、产业链和产业集群谋项目,以项目建设带动县域固定资产投资快速增长。推进县域园区特色化、专业化提档升级,突出发展食品和农副产品精深加工业,提高工业在县域经济中的比重。打好寒地黑土、非转基因、绿色有机优势牌,加强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地理标志农产品认证和管理,组织一批农产品和食品加工龙头企业与国际标准对接,提高农产品竞争力。实施兴村强县示范行动,集中建设好国家农业产业强镇。

六、深入实施乡村建设行动

把乡村建设摆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位置,统筹规划设计,科学组织施策,高质量推进基础设施补短板,大力度强化公共服务补强,进一步完善乡村水、电、路、通信、广播电视、物流等基础设施。打好环境整治硬仗。加强乡村治理,启动乡村治理体系建设试点县及乡村治理示范村镇建设。实施“x+x”行动,开展农村垃圾革命、厕所革命、污水革命、能源革命、菜园革命和xx民居建设“x+x”行动,全面完成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任务。坚持“尊重民意、整村推进、室内为主”,探索推广适合北方高寒地区改厕模式,科学稳妥推进农村改厕。同时,积极开展xx民居建设行动。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加快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推动乡村人才振兴。大力加强农村新文化建设,培养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新型农民,要注重开展对农民的劳动技能培训,包括加强对进城农民务工人员的劳动技能培训和文化培养,努力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要积极发展农村卫生事业,逐步建立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科学文化传播阵地,繁荣农村文化事业,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加快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推动乡村人才振兴。

七、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

坚持精准施策,落实“四个不摘”,保持现有帮扶政策总体不变,巩固现有脱贫攻坚成果。健全防止返贫监测帮扶机制,对脱贫县、脱贫村、脱贫人口开展监测,定期核查,及时发现,及时帮扶,动态清零。持续发展壮大扶贫产业,增加农民收入。要围绕农民经营性收入、工资性收入、财产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提升,打好经营增收、就业增收、多元增收三套“组合拳”。通过种、养、加、销各环节同时发力,发展、改革、创业、就业多措并举,推动形成农民持续快速增收的综合机制。研究脱贫攻坚任务完成后接续推进减贫工作,探索建立解决相对贫困的长效机制,加强脱贫攻坚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有效衔接。

第三篇:打好“三张牌”助力乡村振兴(赋能农村发展助力乡村振兴工作经验总结)

近期,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向重点乡村持续选派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的意见》,这是在充分总结脱贫攻坚经验后的一项重要举措,为进一步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开创乡村振兴大好局面指明方向,注入动力。人才聚则事业兴,事业兴则国家强。要坚持“派强用好”与“严管厚爱”双管齐下,用好人才这张“王牌”,助力乡村振兴的美好愿景早日照进现实。

打好人才“选拔牌”,任人唯贤“尺度”清。干部人才队伍是助推乡村振兴战略的中坚力量,要把好“三关”,把真正愿干事、能干事、干好事的干部选出来、用起来、留下来。把好“政治关”,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标准,把党性纯洁、信念坚定、明辨是非的干部选出来;把好“能力关”,坚持“任人唯贤、人尽其才”的原则,结合地域实际,对队伍进行科学搭配、优化组合,发挥人才最大效能;把好“作风关”,坚持“能者上、优者奖、庸者下、劣者汰”的用人导向,持之以恒端正干部作风,营造风清气正的干事创业氛围。

打好人才“管理牌”,责权明确“戒尺”严。驻派干部不仅需要在改善农村产业布局、提升基层治理效能、改善群众生活水平上专研发力,也要成为基层党建的带头人,使基层工作不断在党的指引下实现突破、开创新局。同时,驻派干部和村“两委”班子共同作为乡村振兴工作的第一责任人,不仅要守好自己的“责任田”,还需做到遇事共商、问题共解、责任共担,共谋乡村发展。此外,要严格考勤、请销假、工作汇报等要求,明确请示报批流程,让纪律成为规范言行、强化担当的有力手段。

打好人才“发展牌”,严管厚爱“方向”明。组织“招贤纳士”是基础,建立完善的人才培育、人才发展制度是“筑巢引凤”的根本保障。定期对驻派干部进行分级培训,可帮助干部人才掌握专业知识、学习先进经验,提高履职水平。不定期开展与驻派干部的谈心谈话,可及时掌握干部思想动态,排解负面情绪,激发干事创业热情。建立健全容错纠错、干部晋升和福利保障制度,可解除干部的后顾之忧。此外,适时开展先进典型评选活动,不仅可对品质好、业绩优的干部形成精神激励,同时可在社会营造学习先进、干事担当的良好氛围,吸引更多社会力量关注基层、奉献农村、助力乡村振兴。

第四篇:基层干部 答好乡村振兴“高考卷”(赋能农村发展助力乡村振兴工作经验总结)

基层干部

答好乡村振兴“高考卷”(赋能农村发展助力乡村振兴工作经验总结)

又是一个炎热的夏季,一年一度的高考即将拉开序幕。今年是“十四五”规划开局之年,乡村振兴这张“高考卷”也铺在了基层干部面前。基层干部要捧起“书”,带好“笔”,在“考场”上发挥实力答好试题,才不负党和国家的信任和重托。

以人民为“书”,把握乡村振兴的“主旨”。乡村振兴战略的远景目标是到2050年,乡村全面振兴,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全面实现。归根结底,始终是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因此,要答好这份“考卷”,必须以人民为“书”,放下身段、弯下腰杆,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原则。要当好群众“贴心人”,问寒问暖问需求。人民群众想要的、说出口的需求要满足,人民群众暂时没想到的、没有提出的要求也应该提前谋划到。也要当好基层“小学生”,问计问招问经验。须知“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基层干部要常常倾听群众的意见和建议,及时总结群众工作的经验、汲取草根乡土智慧,从而团结群众凝聚人心、因地制宜发展产业,破解乡村治理的各种难题。

以勤劳为“笔”,绘出乡村振兴的“蓝图”。读书时,老师常说“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这句话的道理不止在学习方面,基层工作也是如此。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基层干部是政策的“执行人”和“传声筒”,倘若丢了“勤”字,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政策落地就会打折扣甚至变了“味”。“业精于勤,荒于嬉”,平凡的岗位也能创造伟大的奇迹,在脱贫攻坚的“考场”上,数百万扶贫干部同人民群众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共同铸就了一个惊艳世界的脱贫奇迹,交出了一份人民群众满意的“答卷”。榜样就在前方,广大基层干部要再接再厉,继续争做业务“多面手”、岗位“老黄牛”,用勤劳填充人生底色,用勤劳在乡村振兴“考卷”上绘出美好蓝图。

以乡村为“考场”,珍惜乡村振兴的“舞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最广泛最深厚的基础在农村,最大的潜力和后劲也在农村。国家大力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对基层干部来说,既是一次大考,也是一次珍贵的锻炼机会。这意味着今后会有越来越多优秀的年轻人带着使命和担当来到农村,会有越来越多好的政策和方针惠及农村,会有源源不断的资金和产业涌入农村……农村广阔天地,大有可为!基层干部要以乡村为“考场”,不当夸夸而谈的“花架子”,只当脚踏实地的“泥腿子”,扎根基层、奉献基层,在磨练与摔打之中快速成长,在乡村大“舞台”上挥洒自己的汗水和智慧,交出一份无愧于党、无愧于人民、无愧于时代的答卷!

第五篇:强化农村法治建设助推乡村振兴战略

强化农村法治建设

助推乡村振兴战略

区司法局

2018年9月26日

近年来,全区司法行政系统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为引领,深入学习贯彻中央和省市区委关于乡村振兴战略的决策部署,找准司法行政服务大局的切入点,整合各类法律服务资源,有力促进了基层干部法治观念进一步增强,农民法治意识进一步提高,乡村依法管理的水平进一步提升。

一、

现状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区农村依法治理成效明显,广大农民的法律意识、维权意识不断增强,基层干部依法决策、依法办事的能力不断提高,农村法治保障水显著改善,和谐稳定的法治环境基本形成。

(一)法治宣传特色明显。充分把握乡村法治宣传教育的规律和特点,主要从三个方面入手增强乡村普法工作实效,使农民学法时坐得住、听得懂、学得进。一是活跃农村法治宣传教育形式。改变过去老办法和“灌输”、“填鸭”方式,将普法宣传与丰富农民文化生活相结合,通过以案说法、图文析法、现身说法等生动活泼的形式,把抽象的法律条文变成深入浅出、通俗易懂的群众性语言,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广大农民法律意识。针对农民生产生活特点,避开农忙季节,既充分利用农民赶集等时机摆摊设点宣传,也采取走村串户、流动宣传的形式送法上门。二是从农民切身利益和关注热点难点问题出发。把涉及农民生产生活的法律法规和案例编成通俗易懂的小册子,印制成普法挂历、挂图等,让农民群众一看就懂、一学就会。在内容上,除了宪法、民法等基础法律外,还根据需要增加了合同法、土地管理法、婚姻法以及“三农”政策等。三是坚持便民利民工作原则。

(二)民主法治创建扎实推进。将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创建作为加强乡村法治建设的有力抓手,高标准落实创建要求,确保顺利通过上级验收。一是扎实开展乡村法治建设。联合相关部门指导村居对村规民约、社区公约进行专项梳理,确保达到规范标准。发挥法治学校功能,指导村居两委会成员定期集中学法。村居法律顾问每月为留守老人、未成年人上1次法治课,并解答农民法律问题。依托“六合普法”、“法润民生”微信群,每日推送法律解析、以案释法等。二是大力营遵法守法氛围。结合美丽乡村建设、乡村规划等,与相关街镇协调,因地制宜打造法治文化阵地或进行提档升级。先后在马鞍黄岗村、程桥长青社区、冶山四合墩社区建成3个省级法治文化建设点。三是法治创建成效显现。充分融合法治要素与民俗文化,采用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普及法律。坚持每月印发一期法治农民画挂图发放到全区所有村居,做到法治宣传栏每月有更新。目前,在全区104个村(社区)中,省级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有57个,创建率达54.81%。建成省级法治文化示范点3个、市级示范点9个。

(三)人民调解网络基本建立。树立为党分忧、为民解难工作理念,最大限度地把矛盾纠纷吸附在基层、消除在萌芽。一是加强源头预防。指导村居调解组织每周开展排查,发现纠纷苗头及时主动介入调解,遇有重大纠纷或纠纷苗头,做到及时稳控并上报。今年以来,全区村居调委会共排查化解矛盾纠纷3252件,调解成功率达95%以上。二是做到关口前移。在村居便民服务中心设置纠纷调解窗口,做到及时受理,妥善处置,防止纠纷激化。对不适合调解的纠纷,引导当事人咨询律师或通过法律援等助等法治渠道妥善处置。三是强化力量保障。抓住调解员选聘、培训等环节,提升基层调解员队伍专业化水平。此外,引导村居干部、法律顾问等参与人民调解,增强工作合力。

(四)村级法律服务平台初步形成。围绕群众需求,积极整合系统资源,提升服务质量,努力做到公共法律服务“均等普惠”。一是服务网络覆盖乡村。村居司法行政服务站实现全覆盖,功能集法律援助、法律咨询、人民调解、法治宣传于一体,能够及时满足乡村群众法律需求。二是服务资源有效下沉。指导律师、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与村居签订了法律顾问聘任合同,实现村居法律顾问全覆盖。两年来,为群众提供法律服务800余人次,开展法治讲座81场,为村居起草、审查合同162份。三是服务质量显著提高。加强服务质量监督,建立健全工作台账、首问负责、服务评价、定期考核等制度,对工作人员的服务态度、工作流程、业务水平等方面进行全面考评。

二、存在问题

通过近几年来的努力,我们在乡村法治建设方面取得了一些成效,但是依然存在着一些薄弱环节。如:农民法律意识还不强,有些农民不清楚自己享有哪些合法权益,在自身权益遭到侵害时,不知道运用法律武器来维护,使小纠纷演变成大案件。农村法律资源供给还不够充足,专业法律服务力量还比较缺乏。基层干部依法治理能力和法治素养还需进一步提高,以言代法、以权压法的现象还没有完全消除,乡村干部依法搞经济建设、处理社会事务的能力和水平还不高。这也是我们下一步工作的努力方向和做好司法行政事业的不竭动力。

三、工作措施

下一步,我们将进一步深刻领会中央和省市区委乡村振兴战略的决策部署的深刻内涵,围绕司法行政职能作用发挥开展调研,认真查找工作中的薄弱环节,以更加清晰的思路推动我区乡村法治建设水平再上新台阶。

(一)建立基层依法治理推进机制。把民主法治创建作为推进乡村法治建设的重要抓手,从组织领导、工作要求和工作保障等方面,细化和量化创建指标。一是坚持和谐稳定主线。把社会和谐稳定作为乡村法治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进一步完善矛盾纠纷排查、预警、处置等各项工作机制,真正筑牢维护社会和谐稳定防线。二是狠抓乡村干部学法。着力提升村居“两委”干部法治素养,以及依法决策、依法行政能力。三是推进民主制度落实。推进“四民主两公开”和基层民主监督等制度的落实,促进村级重大事项做到充分民主、依法决策。

(二)建立农村普法宣传机制。针对乡村普法工作特点,一是开展以案释法。深入开展法官、检察官、行政执法人员、律师、公证员、仲裁员等“以案释法基层行”活动,运用真实具体的案例普及法律知识、传播法治理念,使司法、执法、法律服务过程成为向群众弘扬法治精神、培育法治信仰的过程。二是推进法治实践。在强化“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动态管理的基础上,积极建设“崇德尚法”新型村(社区)。充分发挥司法行政服务站的衔接指导作用,以持续推进“法护人生”“法进家庭”“法润村居”三大行动为载体,开展“德法涵养文明、共建绿色生活”“立法治家规家训、传良好家风家教、评诚信道德家庭”等活动。三是打造法治队伍。围绕乡村普法特点,抓好普法讲师团、普法联络员、普法信息员的遴选、培育和管理工作,完善考评机制,打造一支高水平乡村普法队伍。

(三)建立矛盾纠纷调处机制。围绕区、街镇党委政府中心工作,树立超前预防、主动调解、联动调解理念,最大限度地把矛盾纠纷吸附在基层。一是拓展调解组织覆盖面。按照制度健全、程序规范、作用发挥的总体要求,加强乡村调委会建设,深入开展基层调委会示范点创建工作,提升乡村调解组织整体建设水平。加强乡村调解员教育培训,促进业务水平提升。二是增强纠纷化解主动性。全面落实纠纷调解网格化管理,利用村居现有网络实现农村生产和农民生活区域纠纷排查网络全覆盖,推行矛盾纠纷排查“格长制”,明确集排查、核实、报送为一体的工作责任,组织人民调解员和网格员下沉到网格,对各种矛盾纠纷隐患开展“拉网式”“滚动式”排查。三是提高纠纷预防的前瞻性。进一步完善矛盾纠纷排查、预警、处置等各项工作机制,做好基层社会矛盾纠纷的分析研判工作。加强重大节日、敏感时期前的重点排查和超前排查,切实做到不漏排、不漏报、不漏调,努力把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四是推动调解工作的信息化。充分发挥远程视频调解优势,为基层调解组织提供律师咨询、法律援助、公证等专业力量支持,弥补基层专业力量不足的短板。

(四)建立农村公共法律服务机制。围绕“服务质量”这一核心,进一步提高公共法律服务群众认可度、满意度。一是强化服务队伍。加强律师、公证、基层法律服务队伍建设,坚持需求导向,推动法律服务资源下沉乡村,多渠道开展公共法律服务。二是优化服务手段。发挥好“六合普法”、“法润民生”微信群作用,实行法律顾问、人民调解等法律服务力量集中供给,实现公共法律服务“零距离”。三是加强服务监管。以考核的刚性要求倒逼乡村法律服务质量提升。

(五)建立村居干部法治能力提升机制。着力增强乡村干部法治素养,促进乡村干部法治意识和依法办事能力提升。一是强化法律学习。以多种形式,组织乡村“两委”干部通过集中培训、集体学习、个人自学等方式学习法律,逐步增强法治素养。二是提升学习实效。围绕乡村法律法规及政策中的常见问题和误区,开展以案释法,并通过微信群等方式及时推送乡村“两委”干部,增强乡村“两委”干部依法办事的能力水平。三是提供专业保障。充分调动乡村法律顾问积极性,让他们积极参与到村级事务决策中,当好参谋助手、把好法律关,在潜移默化中增强乡村干部法治能力。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年度档案整理工作总结下一篇:农村小学教导主任述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