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预测下届领导人

2023-06-29

第一篇:2022年预测下届领导人

2018-2022年中国智慧停车行业预测分析

2018-2022年中国智慧停车行业影响因素分析

一、有利因素

(一)产业政策扶持 自智慧停车自兴起以来,国家和各政府部门不断颁布相关政策,为其营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有效推动了智慧停车产业的发展进程。2016年11月,国家发改委颁布《关于开展城市停车场试点示范工作的通知》,重点提到要推动“互联网+停车”和车位共享新业态发展,并确定北京、深圳、成都、苏州、荔波县等5个城市为第一批城市停车场试点示范城市开展先行先试,从资金和政策上予以支持,更好的推进城市停车场建设。2017年2月,国务院印发《“十三五”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发展规划》,提出提升交通发展智能化水平,促进交通产业智能化变革。2017年9月,交通部发布《智慧交通让出行更便捷行动方案(2017—2020年)》,进一步规范城市停车新秩序、鼓励车位资源错时共享,以大力推动智慧交通出行信息服务体系建设,促进“互联网+”便捷交通的快速发展。

(二)停车市场需求大

近年来,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现代化和城镇化进程加快,城市人口也越来越多,交通拥挤和安全等问题也十分严重,目前我国汽车保有量也正以每年20%左右的速度快速增长,每年新增车位需求和每年实际建设停车位数量的缺口不断扩大,车位缺口将持续加剧,停车市场需求巨大,智慧停车行业发展前景广阔。

(三)“互联网+”带动发展 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互联网+”逐渐成为创新2.0下的互联网发展的新业态、经济社会发展新形态,推动经济形态不断地发生演变,从而带动社会经济实体的生命力,为改革、创新、发展提供广阔的网络平台。“互联网+停车”通过互联网把分散的停车场联接起来,破除信息孤岛,实现有限停车资源的优化配置,以深度融合的方式推动以智慧停车场、停车APP等为代表的“互联网+停车”新业态迅速发展,全方位智慧解决城市停车问题,助力智慧交通及智慧城市升级。

(四)技术推动发展 从传统传感到影像感测,再从影像感测衍生出可识别技术。中国在汽车相关领域的科学技术水平不断提高升级,有效支撑着智慧停车行业的发展,帮助用户更快地找到车位并简化车主的进出场流程,带给车主更好的停车体验。不仅如此,在大数据、智能化技术发展的前提下,智慧停车设备不仅可以有效采集相关数据信息,通过大数据手段对这些数据进行二次分析也得以实现,从而协助解决、改善或优化智慧停车发展进程中存在或潜在的问题或不足,推动智慧停车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二、不利因素

(一)停车场资源严重不足

我国停车产业化建设领域起步较晚,却也赶上了智慧交通爆发的时代浪潮,智慧停车成为当前大趋势,但面对日渐激烈的市场竞争和不断增大的市场需求,我国停车场资源严重不足的问题,依然是智慧停车发展进程中的最大障碍。我国大部分城市的车库产权十分分散、容量偏小,产权问题也降低了部分车库对外开放共享的积极性,车位配建不足、传统停车场“散、乱、小”、整体利用率低等突出问题严重阻碍了停车场的智能化改造,加大了智慧停车发展的难度。

(二)市场竞争环境有待改善

近年来,政府密集出台智慧停车相关政策,各大企业也纷纷响应加入布局,市场上涌现出大量的智慧停车衍生产品,比如智慧停车APP,但由于厂家背景的不同,市场上不同厂家云平台的联网出发点、信息收集和管控的深度不同,表现出的深度和联网的范围也都不同,各个企业又各自为阵、互不兼容,以至于市场上没有一款可以全国通用的智慧停车APP,产业和产品标准化体系有待健全。虽然停车场管理及控制行业目前处于上升阶段,市场需求量大,但存在部分不具备研发实力及售后服务能力的厂商采用低价策略销售低质产品,给行业内的优质厂商带来一定的竞争压力,行业竞争有所加剧,不利于行业健康发展,市场监管力度有待加强,市场竞争环境仍需进一步改善。

(三)智慧停车场覆盖率低

当前国内大多数停车场依然采用传统刷卡或取票的出入口控制方式对停车场进行管理,对ETC、视频识别等智能技术应用不足,许多停车场仍然采用人工收费等相对落后的管理手段,并且收费乱象问题也难以杜绝,智能化建设存在许多不足。相关数据结果显示,全国各城市智慧停车场覆盖率都在6%以下,而其中84%的城市智慧停车场覆盖率不足1%,与其他发达国际相比,智慧停车普及率低,整体水平不足。

(四)智慧停车场存在管理乱象

智慧停车场的建设与管理因其归属的不同,从设计、建设、经营管理各个环节设计到规划、城建、公安、交通运输、工商等多个部门。因此,每个部门因为职权范围所限都只是各行其是、各司其职,监管职权相对分散,不能充分、有效、合理的发挥已建成智慧停车场的作用,造成了部分资源浪费。

2018-2022年中国智慧停车系统市场规模预测

2016年,我国智慧停车系统市场规模为62亿元,同比增长21.57%;2017年,我国智慧停车系统市场规模为80亿元,同比增长29.03%,

我们预计,2018年我国智慧停车系统市场规模将达到102亿元,未来五年(2018-2022)年均复合增长率约为23.33%,2022年将达到236亿元。

图表 中投顾问对2018-2022年中国智慧停车系统市场规模预测

2362501892001501005002018E2019E2020E2021E2022E126102153中国智慧停车系统市场规模(亿元)

数据来源:中投顾问产业研究中心 2018-2022年中国新增机械式停车库项目数量预测

2017年,我国新增机械式停车库项目数量为2516个,同比增长13.6%。

我们预计,2018年我国新增机械式停车库项目数量2835个,未来五年(2018-2022)年均复合增长率约为11.52%,2022年将达到4385个。

图表 中投顾问对2018-2022年中国新增机械式停车库项目数预测

5,0004,0002,8353,0002,0001,00002018E2019E2020E3,1703,5553,9504,3852021E2022E中国新增机械式停车库项目数量(个)

数据来源:中投顾问产业研究中心

第二篇:2018-2022年中国食品制造行业预测分析

2018-2022年中国食品制造行业影响因素分析

一、有利因素

(一)食品安全监管加强

随着国家对食品安全的日趋重视、消费者食品安全意识的加深以及权益保护意识的增强,食品安全和质量控制已成为食品生产制造企业的重中之重。近年来国家不仅实施了严格的食品安全法,更是在政府工作中重点推进食品安全工作决策部署,加强食品安全和质量监控,强化源头严防、过程严管、风险严控监管措施,加快解决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突出问题,提高食品安全治理能力和保障水平,有利于食品制造行业健康发展。

(二)电商零售快速发展 在我国,线上平台已成为发展速度最快的分销渠道,许多食品品牌逐渐实现了商品零售由线下到线上的转型,食品电商与传统的便利店、杂货店、超市和卖场相比,更符合人们现代化方便快捷的生活方式,能够满足市场多样化、个性化需求,在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的今天得到市场的青睐。越来越多的食品制造企业和厂商纷纷投入食品电商零售加入线上零售平台,并且取得了可观的经济效益,有效带动了产业经济发展。

(三)高新技术应用广泛

食品科学是高度综合的应用性学科,其他科学领域的重大科技成果都会直接或间接带动食品工业的技术创新。信息技术、生物技术、纳米技术、新工艺新材料等高新技术的迅速发展,与食品科技交叉融合,不断转化为食品生产新技术,如物联网技术、生物催化、生物转化等技术已开始应用于从食品原料生产、加工到消费的各个环节。营养与健康技术、酶工程、发酵工程等高新技术的突破催生了传统食品工业化、新型保健与功能性食品产业、新资源食品产业等新业态的不断涌现。

二、不利因素

(一)资源环境约束

中国社会和经济发展始终面临着资源和环境的双重约束。一方面,由于传统的食品制造设备很少考虑环境及食品安全等属性,一定程度上导致了资源浪费,污染生态环境,加工食品的质量安全也难以得到保证。另一方面,产业链上部分环节的食品制造及包装机械耗能颇高,废弃物排放量大,大功率电机、废水处理、烘干及杀菌设备等生产成本高,造成了资源环境得不到充分有效地利用。当前,我国的整体经济向可持续发展,创造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食品工业成为共同目标,有效解决食品工业环境资源问题迫在眉睫。

(二)国际竞争激烈

全球经济发展进入了创新推动和产业振兴的时代,食品行业竞争格局不断向多领域、全链条、深层次、全利用、高效益、可持续方向发展,从根本上发生了广泛深刻的转变,将对地影响我国食品制造业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食品跨国集团在全球范围内通过资本整合,以专利、标准、技术和装备的垄断及人才的争夺,将人才、技术优势迅速转化为市场垄断优势,不断提升核心竞争力,采用兼并、控股、参股等多种手段实现食品工业重组,对竞争力相对较弱的食品企业带来严峻的挑战。

(三)产业面临转型升级

食品制造产业长期以来的以数量扩张为主的粗放型发展方式仍然未得到全面改变,随着市场需求的转变和国际竞争日趋激烈,产业结构亟待优化调整。一方面,我国食品生产企业品牌发展良莠不齐,自主品牌的培育建设能力不足,食品制造企业组织结构、产品结构不尽合理。另一方面,我国食品制造企业规模与产业集中度近年来虽有所提升,但仍然存在大企业不大,小企业不小,大中型企业数量偏少的问题。市场竞争结构离散,食品工业兼并重组力度尚且不足,集约化进程比较缓慢,以至于无法形成规模经济和专业化协作优势。推动产业升级和结构优化调整,促进食品制造业发展方式改变的任务依然不可懈怠。 2018-2022年中国食品制造行业销售收入预测

2017年,中国食品制造业销售收入为23,118亿元,同比下滑2.12%;2018年1-7月,食品制造业销售收入为11,013亿元,同比下滑21.72%。

我们预计,2018年我国食品制造行业销售收入将达到20,806亿元,未来五年(2018-2022)年均复合增长率约为2.73%,2022年将达到23,177亿元。

图表 中投顾问对2018-2022年中国食品制造行业销售收入预测

25,00020,00015,00010,0005,000020,80619,76619,96421,36123,1772018E2019E2020E2021E2022E中国食品制造行业销售收入(亿元)

数据来源:中投顾问产业研究中心

2018-2022年中国食品制造行业利润总额预测

2017年,中国食品制造业利润总额为1,851亿元,同比下滑7.48%;2018年1-7月,利润总额达到850亿元,同比减少下滑26.56%。

我们预计,2018年我国食品制造行业利润总额将达到1,570亿元,未来五年(2018-2022)年均复合增长率约为4.33%,2022年将达到1,860亿元。 图表 中投顾问对2018-2022年中国食品制造行业利润总额预测

2,0001,5001,00050001,8601,5701,4371,4941,6062018E2019E2020E2021E2022E中国食品制造行业利润总额(亿元)

数据来源:中投顾问产业研究中心

第三篇:2018-2022年我国对影视产业的预测分析

影响因素分析

一、有利因素

(一)政策利好

2017年9月22日,中国广播电影电视社会组织联合会电视制片委员会、中国广播电影电视社会组织联合会演员委员会、中国电视剧制作产业协会、中国网络视听节目服务协会联合发布《关于电视剧网络剧制作成本配置比例的意见》。要求,各会员单位及影视制作机构要把演员片酬比例限定在合理的制作成本范围内,全部演员的总片酬不超过制作总成本的40%,其中,主要演员不超过总片酬的70%,其他演员不低于总片酬的30%。

(二)优质内容有望带动观影热情 从2017年单片票房成绩来看,“内容为王”属性越发突显。暑期档国产优质军旅题材大片《战狼2》以56亿票房成绩问鼎中国票房冠军;《羞羞的铁拳》以22亿票房带动国庆档票房成绩同比增长超过40%;非好莱坞外语片中,《摔跤吧!爸爸》豆瓣评分高达9.1分,并凭借着口碑的力量在国内收获12亿票房。这些现象表明,随着观众对电影质量要求提升,具有优质内容的高口碑作品将成为观众的首选,“内容为王”属性越发突显。随着我国影片内容制作质量的提升,单片票房天花板有望不断提升。

(三)伴随网生内容精品化的发展,视频付费市场进入高速发展期

2014年中国视频付费用户规模为945万;至2015年,在《盗墓笔记》等会员剧的带动下,付费用户规模迅猛增长,全年付费视频用户规模增长至2200万。数据显示,截止2016年12月,中国视频有效付费用户规模已突破7500万,增速为241%,其中爱奇艺占据行业用户规模的40%。2017年,爱奇艺、优酷、腾讯、乐视视频等主要视频网站付费会员数量均超过2000万,中国视频付费用户已经超过1亿。目前,国内网民数量已达7亿,会员人口红利的释放还在初期,随着自制内容的不断提升、各平台对不同用户群体的深耕及付费模式的不断创新,2017年中国付费用户规模已破亿,随着付费用户的不断增长,未来中国视频付费市场想象空间巨大。

(四)大数据实现最优化匹配 大数据正在成为具有价值的资产,大数据思维和大数据技术正在成为主流管理模式,影视企业正在将大数据应用作为未来发展的重中之重。未来影视行业,得用户者得天下。目前,基于互联网+大数据获得客户成为必须的手段和主要途径,而“80后”和“90后”及其爱好和习惯成为获得用户的必要条件。过去影视行业投入巨额广告和赞助各种商业活动,现在则在大数据的帮助下,将精准营销做得更高效,做得更好,影视企业花最少的钱办最好的事。互联网除了提供大数据,还提供了传播渠道。以前发行一部电影,都是要各个地方跑,现在网络、微信给了影视传播很大助力。

二、不利因素

(一)产能过剩 明星高价片酬背后,折射的是影视行业产能过剩后的恶性竞争。影视公司由于以项目制为主,资金需求集中,同时资金回收周期较长,这导致影视行业常年缺钱。不断上涨的影视内容制作成本,让越来越多的影视公司难以自给自足。

有意思的是,有一种说法是,中国影视行业最不缺的就是钱。这话也没错,近几年来越来越多的热钱涌入这个行业。 2015年前后,资本对文娱行业的热情前所未有的高涨,在二级市场言必称“文娱”的背景下,融资、杠杆、对赌成为文娱行业的常态,这一轮资本的大举进入,流向有两个,其一是对影视公司的股权投资,其二是项目投资,也就是直接投资电影电视剧项目。

大笔资金进入,正面的效果是推高了行业整体产值。以电影为例,2015年,中国电影票房达到440.69亿人民币,同比增长49%,创下过去三年增长率新高。2016年春节档,票房的同比增幅达到67%,周星驰的《美人鱼》创下33亿票房纪录,这也是中国大陆市场第一次见证票房超30亿人民币的电影诞生。

与此同时,环境也变得更加恶劣。资本趋利,金钱裹挟下全新的利益链条纷纷现身:为了更好看的投资收益,数据造假逐渐常态,买收视率、刷豆瓣评分,甚至是恶性竞争刷水军。近来,连锁场都已经渐成常态。

产能大增、演员片酬继续水涨船高,但需求端却并没有迎来新的增长。

(二)人才缺乏

人才缺乏已经成为制约中国电影产业发展的一个瓶颈。现在拍电影经常遇到的困难并不是缺钱,好的剧本、优秀导演及演员非常缺乏。中国电影产业要想持续健康发展,培养各个环节的优秀人才迫在眉睫。

(三)质量降低

不少影视从业人员热衷参与资本运作套现,而不专注于内容创作,对于行业发展存在较大隐患;上市公司收购影视资产有业绩要求,推动内容创作周期“短平快”,这种运作方式可能导致内容创作不成熟;当前成熟的制作团队有限,而资本对于影视行业的追逐,使得市场快速扩张,摊薄了人力资源,可能进一步降低内容质量。

“保底发行”逐渐变味,并成为行业发展无法忽视的痛点。保底发行一直存在于电影行业,该协议的初衷是由保底方承担责任人的角色,保证作品的内容质量,如今却成为转嫁风险的一个工具,部分运作方为了自己的利益,甚至弄虚作假。股份制投资电影的形式令参投方争相追逐各自利益的最大化,专注于资本运作而忽略了对内容的把关。

(四)存在一些政策问题

目前,影视行业的“霍尔果斯”现象值得行业反思。“霍尔果斯”等地出台了非常优惠的税收政策,很多影视公司或明星个人工作室会把注册地放在这些地方,实际上只是一个空壳,并无实际业务产生,当政策一旦发生变化,这些公司又会像候鸟一样迁徙到下一个政策更有竞争优势的地区,这样的政策过于粗放,对提高当地文化产业的发展并没有起到很好的推动作用,政策制定者需要提高这些政策的质量。

广播影视业收入预测

2016年,全国广播影视业创收收入13,625.88亿元(不含财政补助收入),比2015年增长5.14%。

我们预计,2018年我国广播影视业收入将达到15,166亿元,未来五年(2018-2022)年均复合增长率约为7.85%,2022年将达到20,518亿元。 图表 中投顾问对2018-2022年中国广播影视业收入预测

25,00020,00015,00010,0005,00002018E2019E2020E15,16616,30317,70519,08620,5182021E2022E中国广播影视业收入(亿元)

数据来源:中投顾问产业研究中心

电影票房收入预测

2017年,中国电影总票房达到559.11亿元,同比增长13.45%。我们预计,2018年我国电影票房收入将达到738亿元,未来五年(2018-2022)年均复合增长率约为18.23%,2022年将达到1,442亿元。

图表 中投顾问对2018-2022年中国电影票房收入预测

1,6001,20073880040002018E2019E2020E1,0638861,4421,2542021E2022E中国电影票房收入(亿元)

数据来源:中投顾问产业研究中心 电视剧市场规模预测

2015年,我国电视剧市场规模达到了约882亿元,其中电视广告约429亿,版权收益约222亿元,海外销售约5亿元,网络电视剧广告约200亿元,用户付费约25.6亿元。

我们预计,2018年我国电视剧市场规模将达到1,398亿元,未来五年(2018-2022)年均复合增长率约为15.62%,2022年将达到2,498亿元。

图表 中投顾问对2018-2022年中国电视剧市场规模预测

2,4982,5001,8892,0001,3981,5001,00050002018E2019E2020E2021E2022E1,6222,172中国电视剧市场规模(亿元)

数据来源:中投顾问产业研究中心

第四篇:2018-2022年中国童装行业发展预测分析

影响因素分析

一、有利因素

(一)全面二孩政策开放

2015年10月29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建议》提出“全面实施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的政策”。自2013年局部开放二胎政策以来,中国新生婴儿数量增长率显著提高,预计伴随着这次政策的全面实施,未来新生婴儿数量的增长将保持甚至超过目前的增长率。随着新生婴儿数量规模的高速增长,我国0-14岁人口数量也将持续增长,给童装市场带来更大的市场空间。

(二)8090后进入婚育高峰期

随着8090后进入婚育高峰期,2012年以来中国迎来第四次婴儿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1-2015年我国0-14岁人口数量逐年攀升,2015年增速达到7.26%,人口数达到2.42亿人;2016年0-14岁人口数量占总人口比例达到16.64%,为2010年以来的最高值。根据联合国测算,我国2012年0-14岁人口增速由负转正并在此后8年内持续正增长,人口数将于2020年达到2.61亿峰值。2013年11月与2015年10月,我国相继启动实施了“单独二孩”和“全面二孩”政策。据国家卫计委的测算,2016年约有9,000万对育龄夫妇符合条件,预估此后每年将新增250万新生儿。庞大的适龄消费人群为童装市场发展奠定了基础。

(三)实体经济再次焕发生机

2017年大谈线上线下融合新零售,这也给予了线下实体商业走出冷冬期的机会,2017年商务部也称线上线下融合发展将带动实体商业焕发生机,因为越来越多的实体商业开始拥抱互联网,拥抱线上,包括传统商超也纷纷进行所谓的“站队”。

服装企业也不例外,例如海澜之家已经分别与天猫、京东和腾讯达成合作,或许作为一家大型上市服装企业,能够与各个电商巨头合作是其自身优势。这对于一直专注于线下门店的快时尚品牌来说,实体经济的复苏无疑不是一块好的敲门砖。快时尚品牌C&A相关负责人2017年曾表示,C&A一方面会将渠道下沉至二三线城市,另一面在童装市场会加大开店,尤其是开设独立童装店的力度。由此来看,线下门店仍然是其发力重心,而这也符合当前发展趋势,选择发力童装市场是主要选择方向。

2017婴幼儿及儿童服装消费安全状况调查报告的调查对象主要选择在大中型城市,报告显示婴童服装的购买渠道的选择方面,专卖店/母婴店、网络平台和百货商场专柜是购买频率最高的三个地方,分别达到71.22%、46.35%和45.08%,这在一定程度上反应出至少在一二线城市的婴童服装的线下实体店也是主要选择。

(四)产业集群

2017年11月,国内首个以“童装”为主题的“童产业”特色小镇“中国·童装小镇”正式揭开神秘面纱。这个坐落于青岛即墨的童装小镇吸引了众多行业大咖前来参与,小镇也收获颇丰:首次对外发布童装小镇LOGO和吉祥物云宝,与深圳市腾讯计算机系统有限公司、红纺文化等公司进行了战略合作签约,创创商学院北方校区启用,首届全球IP高峰论坛······众多合作项目的迅速、高调落地,正在无声的向世人宣示“中国·童装小镇”的发展野心和十足的发展自信。

(五)童装消费安全 2017年5月12日,由京东童装、中国服装协会、乐友孕婴童联合发布的《中国婴童装消费安全白皮书》暨京东童装升级品质联盟发布会在京举行。自2014年京东童装品质安全联盟项目启动以来,京东一直致力于童装商品质量的把控,目前已建立起一套完善的质量保证体系。2015年更是联合多家知名童装品牌发起“童装品质险”,推出优质童装打标项目,为童装消费市场提供了更多舒适、安全的着装选择。到了2017年,京东童装品质联盟进一步升级,从“单品”、“品牌”、“京东平台”三方入手,推出品质保证“三步走”计划。

二、不利因素

(一)服装制造成本上升

近年来政府陆续出台了一系列有关就业、工资分配、社会保障、劳动者权益保护等方面的重大政策措施,如建立健全最低工资制度、贯彻实施《劳动合同法》及建立健全社保体系等,工资水平的增长和社保体系的建立导致企业用工成本也逐步提高。此外,近年来服装企业的原材料价格也呈上涨趋势。劳动力和原材料成本的上涨,使得服装产品制造成本不断上升,经营压力增大。

(二)童装质量问题

消费者对童装的质量非常敏感,质量的好坏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其消费。而在我国童装的抽检中,不合格率一直较高,童装质量问题不断。随着《婴幼儿及儿童纺织产品安全技术规范》作为强制性标准于2016年6月1日起正式实施,对童装审核条件的严格化,将会在一定程度上减少童装的质量问题。

销售规模预测

2016年,我国童装销售规模约为1,450亿元。我们预计,2018年中国童装销售规模将达到1,760亿元,未来五年(2018-2022)年均复合增长率约为8.25%,2022年将达到2,416亿元。

图表 中投顾问对2018-2022年中国童装销售规模预测

2,5002,0001,5001,00050002018E1,7601,9182,0912,2582,4162019E2020E2021E2022E中国童装销售规模(亿元)

数据来源:中投顾问产业研究中心

第五篇:2018-2022年中国对书店行业的预测分析

影响因素分析

相比当当、京东这些网上书店的低价策略以及多类型的长尾竞争,高额的经营成本成为阻碍实体书店发展的主要原因。持续上涨的房租、高额的人力成本,资金的短缺等因素都在桎梏实体书店的发展,而对于面向个人的中小型书店和独立书店,这些因素的影响尤其突出。 网络书店价格低,促销方式多样。随着各大网络书店推出价格战等强势的促销策略,实体书店逐渐成为样品间,消费者只看不买成为实体书店的常见现象。

随着科技的发展,阅读方式变得更加多样,手机阅读、电子书市场迅速崛起,但是调查报告显示目前全国仍有高达51.6%的人更倾向于纸质阅读的方式,同时人均纸质图书阅读量从2009年到2013年实现翻倍增长,随后三年一直维持在4.5册之上。国民阅读倾向和人均纸质阅读量充分表明目前纸质阅读市场仍然非常可观。

一、驱动实体书店发展的模式:

书城的用户从购书群体转向文化阅读群体,书店的盈利点由图书销售向场景化背景下的多元化服务转变。过去实体书店的核心是吸引更多的购书群体促进图书销售,现在实体书店的核心是为文化阅读群体提供良好的环境提升用户体验,进而通过其他附加服务来盈利。

二、发展逻辑:

(一)明确阅读群体,诚品书店定位精英化、凤凰Mall面向一般化文化消费人群、先锋书店面向大学生及知识分子阶层、方所书店专注高端人群、老书虫书店专注外文阅读。

(二)构建多元化服务实现盈利,诚品书店、凤凰Mall均通过带动商场消费来获得租金等收入,先锋书店、方所书店通过销售创意性产品来实现盈利,老书虫书店通过更加专业化的增值服务实现盈利。

虽然在互联网和大数据的冲击下实体书店行业不是很景气,但是国内仍有一大批书店勇于变革,不断寻找自己的定位和独特的核心竞争力,这其中既包含复合的商业模式也包含许多别具一格的独立书店。其中TOP10书店如下:

图表 国内TOP10实体书店(排名不分先后)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图书零售市场规模预测

《2017年中国图书零售市场报告》显示,2017年,中国图书零售市场总规模为803.2亿元,较2016年的701.2亿元同比增长14.55%,延续了近年来的增长势头。网上书店渠道依然是市场增长的主要推动力,实现了25.82%的增长。

我们预计,2018年中国图书零售市场规模将达到905亿元,未来五年(2018-2022)年均复合增长率约为12.51%,2022年中国图书零售市场规模将达到1450亿元。

图表 中投顾问对2018-2022年中国图书零售市场规模预测

1,4501,5001,20090060030002018E2019E2020E2021E2022E中国图书零售市场规模(亿元)9051,0241,1521,293

数据来源:中投顾问产业研究中心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感动中国十大物下一篇:2011年春教学工作计划

热门文章

预测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