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音乐教学促进农民工子女健康心理形成的三个原则

2022-10-05

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 广大农民纷纷进城务工, 大量的人口迁移和随之而来的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日趋突出, 近些年来, 社会学、教育学界对给予农民工子女平等的受教育权利、如何切实解决好农民工子女入学难等政策性问题进行了深入思索和热烈讨论, 笔者认为, 从更为深入的层面上看, 如何针对农民工子女的特点对他们展开有效的教育、教学活动, 提高教学效果, 是摆在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个更为迫切与现实的课题。小学音乐教育是整个音乐教育的基础阶段, 是实施美育的重要手段和途径, 是小学必修课程之一。音乐教育对于小学生智力的启迪, 人格的塑造, 想象力、创造力的培养等都有不可替代的独特作用。但是, 笔者在教学活动中发现, 由于农民工子女受生活环境、生活质量、媒介环境等因素的影响, 他们具有的特殊心理品质与心理状态, 一部分学生的心理健康因此受到影响, 因此对这一群体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就成为小学教师面临的重要课题。音乐是情感的艺术, 是人类精神世界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运用音乐课教学活动对农民工子女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促进他们健康心理形成的重要途径。笔者所在的学校位于城乡结合部, 在校学生中70%是农民工子女, 近年来, 我们运用音乐教学活动对他们开展了一些心理健康教育的探索与实践, 本文将针对农民工子女的心理特点、小学音乐教学对促进农民工子女健康心理形成应遵循的原则提出初步思考。

1 农民工子女心理问题的表现及产生原因

农民工子女的心理问题综合归纳, 具体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 孤僻、苦闷和忧郁。这部分学生由于社会环境与学校环境之间的反差、个性与现实的差距等原因缺乏适应能力和心理调节能力, 有的不愿与城市长大的学生接触, 甚至故意逃避学校集体活动。 (2) 学习问题。多数农民工家庭父母忙于生计, 对孩子疏于管理, 从而使得子女的学习成绩差。 (3) 自卑心理。由于部分学生家庭经济, 生活条件的差距而产生自卑心理, 从而不善言辞、不善交往。 (4) 与家长关系紧张。农民工大部分来自偏远贫穷的地区, 城市与家乡间的差异, 以及对富裕生活的追求, 使得他们将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孩子身上, 但是, 他们文化素质低, 缺乏教育的方法, 因此, 把生活中的压力都转移到了无辜孩子的身上。

2 运用音乐教学促进农民工子女健康心理形成的原则

由于基础音乐教学的目的和教学内容的特殊性, 音乐课的教学方法不同于一般学科普遍采用的教学方法, 而试图运用音乐教学促进农民工子女形成健康的心理则更需要在把握音乐教学应该遵循的基本的参与性、情感性、愉悦性、创造性等原则的基础上进行整合与创新, 在此方面, 笔者认为, 应主要做好以下三个结合。

2.1 参与原则与人文关怀原则的结合

在教学中, 笔者发现, 与城市长大的小学生相比, 部分农民工子女由于幼教阶段受教育质量较低, 加之部分学生家庭经济困难, 生活条件艰苦, 没有条件接受音乐启蒙教育, 所以他们在音乐课上的表现往往是被动的、羞怯的, 甚至是逃避的。面对这种情况, 教师要对他们给予“特殊”照顾, 概括地讲, 就是要给予他们更多的人文关怀用鼓励、爱心吸引他们积极地参与教学活动, 用音乐巧妙地溶解他们的羞怯与惆怅让他们感受到老师、集体的温暖, 使他们在音乐课堂上内心和谐。

2.2 情感原则与相容性原则的结合

在心理健康教育中, 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保持人格上的平等、情感上的相容, 创造出无拘无束、相互交流的氛围, 形成师生间最佳的“心理场”, 才能对学生的心理发展起到有效的促进作用。“音乐是情感艺术音乐给人情感的移入比其他艺术有力得多, 能更直接更有力地进入人的情感世界情感, 是音乐审美过程中最活跃的心理因素, 是音乐审美感受的动力和中介”。音乐教学中牢牢把握住情感性原则, 不时点燃学生的情感火花, 能打开学生的心灵之窗使他们在情绪的勃发中, 享受美感, 陶冶性情。上文提到的农民工子女心理问题的表现, 对小学音乐教师教学中的相容性原则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 即首先要求教师与学生之间要保持人格上的平等、情感上的相容, 其次教师还要引导城市居民学生与农民工子女学生实现相容, 最后, 就是要通过课程内容营造出和谐向上的课堂氛围。教师在教学时要一往情深, 教学的语言、神态要充满对音乐的浓厚情趣。同时按照不同的教学内容、教育对象, 精心安排好语境, 在把握好语感的基础上, 把学生的兴趣引到学习中来, 使学生进入高昂振奋的心理状态, 情不自禁地参与到学习中来, 达到以语激情, 以情感人, 以情激思。

2.3 愉悦性原则与赏识性原则的结合

审美的愉悦性是音乐艺术的本质特征, 音乐能够给人以享受, 因为音乐有愉悦性。让学生保持良好心境, 使学生充分感受音乐愉悦, 是音乐教学获得成功的一个前提条件。音乐作为人类的一种精神食粮, 人们之所以需要它, 是因为它能够给人以愉悦, 能使人在精神上产生美感。而赏识教育提倡人性中最本质的需求就是渴望得到赏识、尊重、理解和爱, 就精神而言, 每个孩子都是为得到赏识而来到人世间, 因此要注重孩子的优点和长处, 逐步形成燎原之势, 让孩子在“我是好孩子”的心态中觉醒。信任、尊重、激励、理解、宽容、提醒是赏识教育的基本操作原则。可以看到, 保持学生的良好心境, 使他们充分感受音乐的愉悦, 既是音乐教学获得成功的前提, 也是音乐教学的目的之一, 学生处于愉悦状态的时候, 有利于形成优势兴奋中心, 变“苦学”这“乐学”, 这就是所谓“乐 (音乐) 即是乐 (快乐) ”的道理。在音乐教学法中融入赏识教育, 不仅给学生带来极大的快乐, 而且会使他们对音乐产生浓厚的兴趣, 变“要他唱”为“他要唱”, 进而产生持久的音乐学习动力。在音乐课教学中, 笔者经常会遇到以下情况:一是要求学生在课下查找资料, 农民工子女因为家庭不具备上网条件或是没有相关文化资料, 而家长也没有能力帮助解决的;二是进行课堂视唱练习时学生出错率高, 而且“屡教不改”;三是由于音乐基础过差不能实现与其他学生同步进步。对于这些情况, 笔者往往注意发现他们的优点并及时表扬, 不当众批评学生, 更为重要的, 就是通过音乐欣赏与音乐学习中的音乐愉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运用愉悦消解学生的尴尬, 让孩子们在愉悦中进入音乐的世界。

摘要:运用音乐课教学活动对农民工子女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促进他们健康心理形成的重要途径。在此方面, 应主要做好三个结合, 即参与原则与人文关怀原则的结合、情感原则与相容性原则的结合、愉悦性原则与赏识性原则的结合。

关键词:音乐教学,农民工子女,心理健康

参考文献

[1] 金亚文.小学音乐新课程教学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

[2] 金亚文.小学音乐新课程教学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

[3] 周泓.赏识教育的基本理念[EB/OL].赏识教育网.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农村学校教育现状分析与对策初探下一篇:提高林业调查规划设计质量的方法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