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研究生教育研究论文

2022-04-30

要写好一篇逻辑清晰的论文,离不开文献资料的查阅,小编为大家找来了《国际研究生教育研究论文(精选3篇)》的相关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摘要:本文分析国内国际研究生招生管理工作中出现的问题,介绍发达国家国际研究生招生工作的经验,提出我国应努力拓宽招生宣传渠道、建立严格的招生录取机制、优化国际化教学环境、提高服务保障水平等招生对策。

国际研究生教育研究论文 篇1:

浅谈我国研究生教育国际化培养模式

[摘要]本研究以教育学等理论为基础,对我国研究生教育国际化的进展及现状进行了分析,从导师队伍、教学内容以及教育观念缺少国际化等几个方面分析了我国研究生教育国际化存在的问题,在借鉴分析现有文献资料的基础上,通过对国家研究生教育国际化发展经验进行深入分析,依据我国研究生教育现状提出了研究生教育国际化培养模式。

[关键词]研究生;国际化教育;发展对策

近些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与以往相比高等教育在国家的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职能作用[1-2]。而研究生教育对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以及综合国力的增强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研究生教育与人才培养的国际化要求把我国的研究生教育的发展和改革放到世界教育发展的大背景下,从国际化的视野对人才培养的综合性能力进行培养,对人才的综合素质进行检验与考察,在现实需求的基础上明确我国研究生国家化教育发展的方针和政策[3]。高标准以及国际化的研究生教育不仅仅是发达国家高等教育与国际教育接轨重要标志,也是发达的、健全的一流大学的根本特征[4]。在高等教育逐步走上国际大众化的大环境下,研究生国际化培养已成为提高研究生的国际竞争力和促进高校发展的主要途径。同时,研究生教育是社会培养高层次人才的重要途径,因此要大力加强对研究生的国际化培养,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提高研究生的国际竞争能力,开展国际化的学术交流是推进研究生教育国际化的重要途径[5]。目前我国已是一个名副其实的研究生教育大国,但总体上看,研究生教育还不能完全跟得上国际发达国家的步伐,还没有完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培养国际上有竞争力人才的需求,我国研究生教育及研究生培养质量与国际上一些先进国家的水平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研究生发展方式、类型结构、培养模式、质量评价等方面仍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为了实现建设研究生教育强国的战略目标,必须充分认识到我国高校研究生教育国际化存在的问题和面临的挑战。

本研究将在大量查阅相关文献的基础上,分析我国研究生教育国际化和国际交流的现状与不足。通过对研究生教育国际化的发展历程中可能会遇到的问题,培养模式进行深入分析研究,通过对师资队伍建设,国际合作与交流,研究生课程设置,实施保障机制和措施的研究,提出研究生教育国际化的发展对策和建议。以研究生教育国际化为培养目标,通过对研究生教育国际合作与交流的发展现状与趋势进行分析,探讨研究生教育国际合作与交流培养模式的新举措、新方法,以期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为我国社会和经济建设输出更多的国际化高层次人才。

一我国研究生教育国际化的进展及现状分析

研究生培养模式经过多年的建设和发展,在国内外很多国家都已经取得长足进步。但是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培养模式和培养方案。我们国家从1978年恢复了研究生招生制度,在教育指导方针下,随着教育体制的改革我国的留学生教育得到重视,在一些人出国的同时也开始有不少海外人员到我国学习、交流、访问,这也是我国研究生教育走上国际化发展道路的开始。随着教育理念的不断更新,1995年中共中央、国务院提出科教兴国战略,这个战略的提出又进一步确立了高等教育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并奠定了我国建设先进水平的一流大学的基础。1996年原国家教委制定的《全国教育事业“九五”计划和2010年发展规划》指出要适度扩大高等教育规模,进一步提高我国教育质量[6]。从1999年国家调整了研究生的招生政策,开始扩大研究生的招生规模,从此我国研究生教育进入了快速发展的时期。2001年我国加入WTO后,经济和教育都处于一个更为开放的竟争环境中,这对于我们国家来说既是一个机遇也是挑战,因此要想在世界中有立足之地,我国必须加快高等教育的国际化进程。在2004年举办的中外大学校长论坛上,国际化教育成为一个重要主题[7]。罗尧成在深入分析了我国研究生教育国际化的现状的同时,提出我国研究生教育国际化存在的问题主要是尚未明确研究生教育国际化目标;高校教师和研究生的国际交流机会相对来说较少;学术合作及交流的国际化不够;教学内容、教育资源、教学方法的国际化水平不高;研究生高等教育国际化的配套设施不够完善[8]。王根顺认为,我国研究生教育国际化观念不完善、高校教师和研究生国际化程度都较低、国际化课程体系的设置不合理、资源国际化水平不高[9]。赵伟认为我国研究生教育国际化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我们对国际化重要性的认识不足;尚缺乏国际化、科学化的办学理念;外国留学生比例较小;国际性学术交流、科研合作还没有广泛展开;师资水平低等问题[10]。顾丽娜认为我国研究生教育国际化存在培养制度未与国际接轨、国际化意识和国外优秀教育资源引入不足等问题[11]。目前我国已是一个名副其实的研究生教育大国,但总体上看,研究生教育还不能完全适应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需求,培养质量与

国际先进水平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12-13]。研究生发展方式、类型结构、培养模式、质量评价等方面仍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为了实现建设研究生教育强国的战略目标就必须认识到我国研究生教育国际化存在的问题和面临的严峻挑战[14-16]。

二我国研究生教育国际化存在的问题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改革和发展,我国在高等教育国际化道路上取得一定的成就,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在研究生国际化教育中还存在一定的问题,下面将从导师队伍、教学内容以及教学观念等几个方面进行简单论述。

(一)导师队伍缺少国际化

作为高校教师本身就应该具有国际视野,理解和掌握与本专业相关的国际化知识,并应具有一定的国际交往能力和较强国际竞争能力。我国研究生教育国际化的前提是研究生导师队伍的国际化,研究生教育的国际化要求较多的导师具有国际化的教育背景。虽然近年来我们国家对教师公派留学的支持力度较大,但我国教师人数较多,综合来看当前我国高校教师国际交流的机会并不多。到国外参加国家会议的费用也比较高,年轻教师主持项目的比例并不多,所以有一些年轻教师就没有经费支持他们出国参加国际会议,从而导致他们和国际上一些知名学者的交流机会较少。导师缺少国际化,直接影响到国际间交流与合作的开展和研究生的教育国际化[17]。由于种种原因国内外籍教师来我国进行讲学、交流的数量也不多。这就导致研究生直接与外籍教师接触的机会也比较少。

(二)教学内容缺乏国际化

教学方法、教学理念以及教学内容的国际化水平不高。教师的灌输式讲授在我国的研究生教学中仍占主导地位,研究生进行创新的研讨式、启发式学习的教学方法运用的较少,在教学内容方面体现国际化的课程内容偏少,有些教材用了很多年,并没有事实更新,没有紧紧围绕国际上相关学科的前沿问题和热点话题。在研究生课程设置中还是单纯的对外语进行考察,并没有设置足够的专业英语等课程,很多都使用中国翻译的英汉对照教材,很少使用英文原本教材。考试往往是通过一张卷子来衡量学生对知识把握的情况,即使有的学校开设了专业英语这样的课程,也并没有采用“听、说、读、写、译”等几方面全面的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考察。对于研究生除了上课以外,看论文查文献是学习的一个主要的组成部分,但是有些学校并没有购买外文图书馆,严重的影响了研究生对所学专业的前沿的跟踪和把握。

(三)研究生国际化教育观念还需加强

研究生教育观念国际化是加快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前提和基础[18]。不应局限于国内,应从全球的视角出发,深入认识研究生国际化教育的本质和作用。在我国一些高校在研究生人才的培养目标的定位上并没有体现出国家发展对研究生教育国际化的标准要求。部分高校并没有明确研究生教育国际化的培养目标及途径。例如在研究生选课方面仍然是针对不同的专业开设不同的课程,并没有真正做到选课可以跨学科、跨学院的完全开放,让学生自由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课程。

三对我国制定研究生教育国际化政策的启示

(一)研究生国际化教育的培养目标确定

广泛征求研究生导师的意见,发挥学科组的作用。在讨论的基础上进行论证,确定研究生的国际化教育培养目标,规划未来五年本学科的研究生国际化培养方案,而不是针对所有专业都是设定一样的培养目标。统筹教师开设研究生课程时应注意从国际化层次水平考虑,从内容、方法到评价体系都要尽可能做到达到国际化水平。在培养方案制定后找到切实可行的操作方法,明确任务,确实按照研究生国际化教育的培养方案和标准进行教育工作的实施。

(二)师资队伍国际化建设的实施

高校教师队伍应该贯彻“信息共享”和“人才共用”的建设理念,学习国际一流大学的管理方法,接收其先进管理思想和制度体系,但是我们并不是照抄照搬,而是在此基础上形成符合中国高校现状的管理体系和管理措施。在学科中聘用国外的讲座教授或者客座教授,进一步拓展具有学科交叉领域的国外讲座教授数量。聘请海外学者来校讲学,让研究生体验国际先进教学模式,扩大学生与国外教授的接触和交流机会。同时,采取走出去的发展战略,每年在国家支持的基础上,学校可以自筹经费选派1~2名年轻教师到国外一流大学进行访问、进修、以及开展合作研究等,以此来提高研究生教师队伍的国际化水平。

(三)国际化教学课程的推进与建设

改善课程设置与内容,适应国际化教育需求,将最新的相关领域科研成果或国际方面的内容与学生分享。在课程设置方面可以设置相应的外语课程,使用国外名牌大学的英语原本教材,设置专业外语等课程。并且在考试时对专业英语的“听、说、读、写、译”等方面进行考察,在学生主动学习的基础上从制度上要求学生达到一定的课程国际化水平。邀请海外学者讲学,并为学生创造交流的机会。虽然现在的条件很难达到每个学科都请外教给研究生上课,但是可以充分利用网络多媒体等手段推进网络教学。通过网络教学和学习来适应国际化的需要。

(四)联合培养与国际化合作交流

对于有课题的研究生导师应该组织学生每年组团选择性参加一些在国外举行的国际会议,拓展研究生学术国际化视野。利用现有资源开展国际合作研究,充分发挥学校与国外高等学校签订的校际交流与合作办学模式,并尽快与美国、加拿大等院校建立和加强合作关系,例如支持国外知名高校和国内高校合作办学,建立国际共享的实验室。尽可能多地让研究生参与和接触国际项目,积极支持教师与研究生参加其他高校的国际科研计划,拓展合作领域并与国外高校建立科研合作及研究生合作培养的关系。另一方面要积极争取海外优质教育资源,鼓励双方共同承担教学、管理工作。

四结束语

本研究对我国研究生教育国际化的进展及现状进行了分析,并从导师队伍、教学内容以及教育观念缺少国际化等几个方面分析了我国研究生教育国际化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研究生国际化教育的几点启示,即在研究生教育的培养目标设定、师资队伍建设、教学课程设置和联合培养与国际化合作交流等几个方面可以加大国际化力度。

参考文献

[1]熊博晖.研究生教育中的国际交流与合作研究[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6(3):72-75.

[2]徐岚,许迈进.中韩研究生教育国际化的比较研究[J].比较教育研究,2003,24(11):52-57.

[3]裴文英.高校发展视野中国际化人才培养研究[J].江苏高教,2007(6):79-80.

[4]房刚.我国研究生教育国际化的探讨[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8(S1):23-25.

[5]李素琴,闫效鹏.研究生教育国际化初探[J].中国高教研究,2003(11):59-61.

[6]雷钧.对1999年以来我国高校扩招政策的分析[D].华中科技大学,2003.

[7]张小燕.研究生教育国际化的发展战略[D].大连理工大学,2009.

[8]罗尧成,束以明.我国高校研究生教育国际化:现状分析与对策建议[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9(11):58-63.

[9]王根顺,张艳增.我国高校研究生教育国际化的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0,23(3):1-3.

[10]赵伟.对推进研究生教育国际化的思考[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3(10):10-13.

[11]顾丽娜.高校研究生教育国际化策略研究[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7(S1).

[12]赵伟.对推进我国研究生教育国际化的思考[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3(10).

[13]韩晓娜.我国研究生教育国际化策略研究[J].西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6(4):83-85.

[14]钟敬玲,吴松.中外合作办学与研究生教育国际化[J].中国研究生,2006(1).

[15]罗尧成.对我国研究生教育课程体系改革的思考-基于调查问卷统计结果分析的建议[J].高等教育研究,2005(11):61-67.

[16]刘丽霞.美国大学国际化发展浅析[J].江南大学学报,2007(3).

[17]杨昊.我国研究生教育国际化问题及对策初探[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3(17).

[18]黄欣.高校研究生国际化培养问题研究[D].天津大学,2011.

作者:宋永明

国际研究生教育研究论文 篇2:

新时代我国高校国际研究生招生工作探析

摘   要: 本文分析国内国际研究生招生管理工作中出现的问题,介绍发达国家国际研究生招生工作的经验,提出我国应努力拓宽招生宣传渠道、建立严格的招生录取机制、优化国际化教学环境、提高服务保障水平等招生对策。

关键词: 国际研究生   招生工作   对策研究

从全球范围看,各国已将招收国际学生作为国家政治、经济、文化发展战略之一。2008年5月26日,日本政府提交了《今后教育振兴基本计划改革报告》,明确了将“接收30万国际学生计划”正式定义为国家战略[1](57-59)。英国政府非常注重国际教育的发展,在《战略》中,英国政府提出,“要建立一个面向所有海外学生的富有国际竞争力的、可持续发展的国际教育体系”[2](86-93)。教育部制订的《留学中国计划》,2020年留学生规模达到50万,截至2018年,来华留学生总计49.22万人,已实现既定目标。国内外国际学生规模迅速增长,具有一定的国家战略意义,也带来了一些问题。本文就国内来华留学研究生招收管理出现的问题,在借鉴发达国家国际学生招生经验的基础上,对我国高校国际研究生招生工作提出一些思考和建议。

一、国际研究生招生工作的重要意义

1.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促进国家对外贸易发展。

2018年,全国人大一致通过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宪法修正案。加强国际教育,招收国际学生,正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实现国家伟大战略的有效举措之一,可以促进国家对外贸易发展,推动国际经济、科研、文化交流与合作。世贸组织《服务贸易总协定》将国际教育服务贸易方式分为四类:跨境交付、境外消费、商业存在、自然人流动。其中,境外消费是国际教育服务贸易最主要的形式[3](5-11)。2015年一年间,澳大利亚就招收了49.82万名国际学生,创造了逾190亿澳元的出口额和13万个就业岗位[2](86-93)。留学生教育便成为教务服务国际贸易的新兴产业。显而易见,大量来华留学生不仅能增加直接的教育服务收益,还能拉动相关餐饮、交通运输、旅游等服务产业[4](19-30)。

2.促进高等教育国际化,实现内涵式发展。

有学者认为,高等教育国际化最显著的标志体现在以吸引海外留学生为主的教育输出水平上,包括国际学生输入的规模、质量及影响力等方面[5](88-92)。发达国家正是在国际学生的发展规模基础上,注重生源质量的把控,提高高校国际化水平。招收国际研究生,是提高来华留学生教育质量,促进我国高校国际化发展的内在需求。在一定程度上,不但能够增强高校师生跨文化意识,加强跨学科的课程建设,而且促进高校整体各部门、各领域高质量、高水平发展,有效提升高校国际化办学水平和推动学校内涵式发展。

二、我国高校国际研究生招生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1.缺乏足够的宣传力度。

目前,我国来华国际学生规模与发达国家仍有差距。国内高校国际研究生数量参差不齐。多数高校招生宣传主要采取线上方式,宣传渠道较为单一,依托本校招生宣传中英文网站、“留学中国”网等信息平台开展国际学生的招生宣传。通过对部分高校招生网站调研发现,一方面,高校招生宣传网站不够丰富。国际研究生来华学习,需要了解高校的硬件,也需要软件实施,比如校园文化。另一方面,招生信息更新较慢,有些高校仍是前几年的招生简章,国际研究生不能及时了解最新招生信息。此外,还未充分利用线下宣传方式及毕业生宣传。留学基金委和各省教育厅组织一些教育展,积极鼓励高校走出国门,去生源目标国进行招生宣传,扩大学校影响力,但考虑成本,有些高校未能走出国门招生。同时未重视挖掘优秀毕业生资源,校友宣传的积极效应未体现。

2.招生入学门槛不够高。

一方面,国际研究生留学申请材料不丰富。申请我国政府奖学金的材料一般包括学习申请表、签证表、最高学历学位证书及成绩单、来华研究计划、推荐信、导师接受意向书、有效护照等。对于一些学科背景要求高的专业,对申请人的材料未明确提出更高的要求,如工作经历、科研能力,如小论文等,招生老师不能准确了解该生的学习情况。另一方面,招生录取程序不够严谨。高校缺乏国际学生统一入学标准和规范的招生程序。

3.缺乏国际化的教学环境和师资。

国际研究生留学因素之一是丰富的英文课程。大多数来华留学生官方语言是英语,汉语水平低,目前一些高校英文课程不够丰富,无法满足优秀的国际学生的合理需求。此外,学科领域缺乏国际化师资。由于学校投入不足,国际化师资队伍不够壮大。多数教师因语言沟通能力受限,英语课程教学质量一般,一定程度上影响国际研究生来华留学的动机。

4.留学生服务保障机制不够完善。

来华留学的国际研究生主要来自亚非国家,经济欠发达,奖学金是他们主要的考虑因素。国内獎学金与发达国家相比,种类少,奖学金生名额少,经费渠道相对狭窄且资助力度不够大,某种程度上影响招生的吸引力。此外,国内缺少专门负责国际学生咨询的社会机构或部门,无法提供留学生关于签证、奖学金、勤工助学、就业指导等各类咨询服务,不能充分满足国际研究生的合理需求。

三、发达国家国际研究生招生工作经验

1.招生宣传力度加大。

为了招收海外留学生,英国高校成立了留学事务办公室,负责留学生的海外宣传招生、举办各类教育展、汇编多种语言的宣传材料。教育咨询服务中心是英国文化委员会的一个重要机构,主要从事高等教育的海外市场开发,为大学和学院提供广泛服务[6](5-34)。日本政府通过加大宣传日本文化和海外教育,吸引更多留日学生。除了积极举办留学展外,日本外务省建立运营了有关日本留学的官方宣传网,Study In Japan(http:www.studyjapan.go.jp)[7]。德国为了招收国际学生,专门成立DAAD机构,提出丰富且有号召力的宣传口号,编制多语言的宣传手册,同时加大海外宣传力度,扩大海外影响力。

2.招生录取门槛高。

京都大学招收国际研究生,不仅注重对申请者的身份、留学材料的审核,而且加强对申请者的学术创新能力和研究能力的考核。哈佛大学非常规范申请者的入学标准。不但考查学生的个人素养和综合社会实践能力,而且加强对个人的学习能力、科研能力和语言水平的考查。同时,哈佛大学严格招生录取程序,层层筛选,择优录取。通过设立各学院国际学生招生办公室,将招生职能下放到学院,学院聘用专家组审核材料,决定拟录取名单,然后汇总到学校招生董事会,投票决定录取名单。

3.加强国际化课程建设。

为了吸引国际学生,英国高校非常注重国际化课程的研发,全方位、多层次地提供国际学生相关课程。德国DAAD每年投入近500万欧元用于扶持德国高校的暑期学校项目,提高德国高校在海外的知名度。据统计,目前德国已开设了350个暑期课程,这些课程基本采用英语授课,学分亦被认可[8](42-50)。澳大利亚为了培养全球精英人才,将跨文化教育纳入高等教育教学课程体系中。同时,通过增加国际化内容、开发联合办学课程和引进多语言学习等方式,加强课程国际化建设,提高英文授课率。

4.优化服务保障政策。

发达国家吸引全球国际学生,重要的政策是形式多样的奖学金。如德国,为优化留学环境,设立有专业精细化的提供外国留学生服务的社会机构,为外国留学生享有与本国学生同等权利提供必要的服务,采取“咨询”“生活辅导”“收费服务”等多种方式,提供住宿、社交、文化、语言学习、课程辅导等全方位、精细化的支持服务[8](42-50)。

四、我国高校国际研究生招生对策研究

1.努力拓宽招生宣传渠道。

招生高校需进一步利用线上互联网等信息技术平台,设计布局好本校国际学生招生的中英文网站。丰富网站内容并及时更新,以便国际研究生全面了解和掌握各类奖学金申请的动态信息。加强国际学生在华学习、生活等文体活动参与的宣传报道,以便吸引更多的优秀国际学生,让他们感受到中国就是他们的第二故乡,拓宽国际视野,拥有世界格局。积极主动参与教育部和各省组织的海外招生教育展,加强学校的海外宣传。对有意向的国外高中和大学,可以进一步交流与沟通,主动招收优质生源。高校教师海外出访学习,可以携带国际学生招生宣传手册,加强国际学生对学校的了解认识。努力构建校友联络机制,加强校友宣传辐射效应。高校应在网站上建立国际学生校友电子通讯录,开发国际校友资源,并与校友保持联系,让校友参与到宣传母校招生工作中,扩大母校影响力。学校结合招生实际情况,可颁发校友荣誉证书。

2.建立严格的招生录取机制。

各高校应在国家公布的来华留学生标准的基础上,根据各自优势学科的特点、特色和人才需要,制定留学生招生标准和入学条件,并严格按照该标准招生[10](48-52)。语言水平只是入学标准之一,除专门的语言测试如TOEFL(美国)、IELTS(英国)、JLPT(日本)、Test Da F(德国)等以外,国外值得借鉴的面向外国留学生专业学习的入学考试主要有三种考核方式:一是以美国为代表的北美考试模式,主要是SAT考试;二是以德国为代表的欧洲模式,即Test AS考试;三是以日本为代表的亚洲模式,即“日本留学考试”[11](53-56)。为了更好地将奖学金分配给真正优秀的学子,保证奖学金的使用价值,可以培养杰出的爱华友华学生,各高校应借鉴发达国家国际学生招生录取经验,学院招生工作人员初审申请者材料,研究生导师加强对学生的语言能力和专业水平的综合测试,并通过院级招生工作专家组,发挥各学科专家的作用,进一步审核学生材料,再汇总到校级招生工作委员会,层层筛选、选拔优秀来华学生。

3.优化国际化教学环境。

国际高等教育的衡量指标之一是具备一支国际化的师资队伍。师资国际化不仅包括拥有海外留学背景的高校教师、专职及兼职外籍教师,而且包含赴海外进修和访学的高校公派优秀中青年教师。为了提高国际化水平,世界名校以各种优厚的人才政策吸引优质师资。瑞士联邦工科大学的外籍教师高达50%,剑桥、牛津、哈佛、耶鲁大学的外籍教师的比例均高于四分之一。日本庆应义塾大学提出到2020年外籍教师的比例达到11.7%的目标,其余大学也提出了7%—10%的目标[12](35-39)。除更好地吸收和培养国际学生外,我国高校还应努力引进优秀外籍老师和具有海外留学背景的教师,加强师资国际化建设。同时,高校应派优秀的青年骨干教师赴海外进修和访学,学习国外先进的教学和科研方法,提高英语水平,积累国际教育经验,促进国际交流与合作。适时优化培养方案,着力开发英文课程,提高英文课程质量。

4.提高服务保障水平。

对于一些有意向来我国留学,但客观原因不允许的国际学生,可以通过企业奖学金等其他奖学金支持、帮助和鼓励他们来华学习,提高技能。河海大学设有中港集团奖学金、中国水电顾问集团昆明院奖学金等企业奖学金,持续招收、挖掘更多国际优秀学生,培养和打造国际高端人才,促进企业健康稳定发展。同时,我国可借鉴发达国家经验,建立奖助金机制,通过“助教金”和“助研金”减免学费和生活费等方式,吸引国际研究生,并促进其认真学习汉语及专业课程,增强知华友华爱华意识,促进中外文化交流。为了更好地稳固现有国际生源,吸引更多优秀学生,高校应提供更优质的管理咨询、后勤保障等服务,如提供留学生招生、学术发展、签证、就业创业等咨询后勤保障服务。澳大利亚移民局为了吸引留学生,简化签证手续,降低考察标准,并在10个工作日完成个人签证手续。我国应增加政府机关和公安部门联合举办的优秀国际学生在华就业、创业讲座,提供更多灵活的签证制度和就业创业保障政策,解除学生的后顾之忧。

参考文献:

[1]高立平.策略与启示:对国外大学招收国际学生的考察[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0(4).

[2]刘强,荆晓丽.部分发达国家视域下的中国国际教育发展研究[J].比较教育研究,2016(10).

[3]吴敬.国际教育服务贸易背景下留学生教育现状及对策研究[J].高等建筑教育,2012(3).

[4]方寶,武毅英.高等教育来华留学生的变化趋势研究——基于近十五年统计数据的分析[J].高等教育研究,2016(2).

[5]王军.我国来华留学生教育的基本定位与应对策略[J].中国高教研究,2014(8).

[6]易红郡.英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策略:留学生视角[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2(1).

[7]潘嘉屹.日本接收留学生政策的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8.

[8]张伟.德国招收外国留学生策略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13(12).

[9]黄容霞,叶青.澳大利亚高等教育国际化探析[J].煤炭高等教育,2016(5).

[10]朱志龙.留学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构建[J].高校教育管理,2010(2).

[11]夏青.来华留学生入学考试制度改革探析[J].高等理科教育,2011(02).

[12]陈曦.日本高等教育国际化策略——以“留学生30万人计划”为例[J].比较教育研究,2010(10).

基金项目:2019年南京农业大学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立项课题“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下的来华留学研究生生源质量保障机制研究”(编号:yjsjg1917)。

作者:吴睿 蒋苏娅

国际研究生教育研究论文 篇3:

教育学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及其培养

摘 要:教育学研究生作为教育研究的新生力量,其科研创新能力关系中国教育的发展。高校可以从研究生自身、研究生导师、研究生课程与教学、评价激励机制和学术氛围营造等方面探寻教育学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策略。

关键词:教育学;研究生;科研创新;着力点;培养策略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和知识经济的到来,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科技创新人才需求呼唤教育创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成为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建设创新型国家、使我国从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转变的突破口。研究生教育作为整个国民教育体系的上层,代表着国家的高等教育水平,在增强国家自主创新能力中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教育学研究生作为教育研究的新生力量,其科研创新能力关系中国教育的发展,关系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因此,探讨教育学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的着力点和策略势在必行。

一、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内涵

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是指研究生在学习和继承前人知识、经验、理论、技能的基础上,运用创造性思维方式对知识的再创造或对于事物规律的再认识,提出新概念、新思想、新技术、新方法、新设计,并创造性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者孟万金对研究生科研能力结构要素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表明创新能力排在重要程度的首位。可见,科研创新能力是研究生科研能力的重中之重,是最核心的要素。

二、教育学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的着力点

教育活动的对象是人,人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决定了教育的复杂性和教育研究的灵活性。因此,教育学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和其他学科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有一定的相似之处,但也有其独特之处。笔者认为,教育学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的着力点主要有以下5个。

1.培养教育学研究生的问题意识和创新意识

陶行知指出:“发明千千万,起点在一问。”教育学研究生应该强化问题意识,对已有研究成果进行批判性继承,从跨学科、多维理论视角思考问题,尝试选用不同的研究方法,不断提高科研创新能力。

2.培养教育学研究生的科研创新和团队合作精神

在教育研究中,许多教育问题不是研究者个人的力量就能解决的。因此,教育科研创新需要研究生具有科研创新精神和团队合作精神,有积极进取的心态、坚定不移的信念、锲而不舍的毅力、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魄力、不计个人得失与合作团队共攻难关的心胸,这样才能在科研创新中克服种种困难,产生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合作效应,最终实现教育科研创新的理想。

3.培养教育学研究生的创造性思维方式

创造性思维方式是人类在探索未知领域中,充分发挥认识的能动作用,突破固定的逻辑通道,不断以新颖方式和多维角度的思维转化来寻求获得新成果的思维活动。教育学研究生应该保持一颗好奇心,多读书、多思考,放飞自己的想象力,及时记录顿悟和灵感,同时辩证地看待问题,把“求同”与“求异”思维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不断创新研究成果。

4.培养教育学研究生的历史、国际和本土视野

视野决定高度。教育科研创新需要教育学研究生具备历史、国际和本土视野。以史为鉴才能开拓创新,我们需要对前人的教育思想、理论观点或已有研究成果进行重新梳理或总结,使其系统化,或者赋予其新的解释,进行创造性丰富和发展。另外,伴随着经济全球化发展,国际教育改革为我国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很多机遇和挑战。一方面,我们应该找寻世界教育图像中的中国坐标,把教育研究放在国际视野下进行审视,批判学习西方的教育思想、理念和方法等;另一方面,我们应该坚守本土视野,把教育研究和我国的国情、教育改革发展的实际结合起来,用本土视野审视教育理论和实践问题。

5.培养教育学研究生实践关怀和教育实验的能力

教育实践是教育科研创新的活水源头。教育理论源于实践、高于实践、引领实践,因此教育科研创新需要培养教育学研究生的实践关怀和教育实验能力。教育学研究生应该深入教育实践,读懂教育、读懂学校、读懂校长、读懂教师、读懂学生,在此基础上进行教育实验和教育研究,架起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之间的桥梁,使教育理论能够真正引领和指导教育实践。

三、教育学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的策略

随着我国研究生规模的迅速扩大,研究生教育中出现了一些问题,使得研究生的科研创新能力不强,影响到我国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和教育科研创新。《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要更新人才培养观念,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创新型高素质人才。我们应该从多方面探寻教育学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的策略。

1.研究生应制订学习和科研计划,提高自身科研创新能力

教育学研究生作为教育研究的主体,应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制订学习和科研计划,保证充足的时间进行学习和从事科研活动。教育学研究生不仅要积累丰富的专业知识,还要涉猎其他学科的知识,从跨学科的角度思考问题,保持对教育科研的兴趣,增强问题意识和创新意识;从理论学习和教育实践中发现真问题,不断培养自己的创造性思维习惯,主动接受新理论和新思想,大胆假设,合理质疑和联想;努力将科研意识转化为科研行动,变“要我搞科研”为“我要搞科研”,不断提高科研创新能力,尝试科研创新。

2.研究生导师应言传身教,指导研究生科研创新

研究生导师是研究生的思想引领者,导师自身所具备的严谨治学的态度、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思维方式和创新能力,潜移默化地激励和影响着研究生对学术的执著和对科研创新的追求与渴望。因此,研究生导师应该以身作则,言传身教,以自己的人格魅力、治学态度和科研创新追求熏陶和教育自己的研究生,引领其进行科研创新。

3.完善课程设置,夯实研究生科研创新的基础

课程是培养教育学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基础环节。我们应该完善研究生课程设置,实现课程多元化,符合创新型复合人才培养的要求。一方面,加强基础课程和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的设置;另一方面,增加跨学科课程和实践课程的比例。跨学科课程和实践课程的学习和研究有助于开阔研究生的视野,增强他们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为其科研创新奠定基础。

4.改革教学方法,鼓励研究生科研创新

传统讲授式的课堂教学形式和方法不利于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我们应该改革研究生课堂教学形式和方法,更多地采用小组合作研讨、学生成果展示(汇报)与教师引导总结相结合的方法。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注重研究生的主体地位,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和方法,鼓励学生进行创新性思考,踊跃发表自己的独特观点和见解,让课堂成为学术交流与争鸣辩论的主阵地。

5.建立健全评价激励机制,助力研究生科研创新

在评价研究生教育科研创新时,除了量化评价,还应适当考虑研究生自身的成长和发展。同时,还应该建立健全评价激励机制,为科研创新的研究生及其导师颁发荣誉证书或给予一定物质奖励。另外,要鼓励研究生建立科研创新团队,在相互交流与合作中激发科研创新的欲望和灵感,在相互激励与帮助中进行科研创新。

6.营造自由开放的学术氛围,推进研究生科研创新

思想自由是教育学研究生科研创新的重中之重,营造“自由开放、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学术氛围才能真正推进研究生的科研创新。一方面,我们要提供必要的科研经费支持,更新图书资料,让研究生能够及时了解教育学最新的学术动态和前沿知识;另一方面,要邀请国内外教育专家学者举办专题讲座,召开国内或国际学术会议,定期举行学术沙龙、学术论文大赛和学术成果展示等活动,为研究生提供科研交流和展示的平台,使研究生置身于百家争鸣的学术氛围中,鼓励他们独立思考,大胆创新,积极发表自己的观点和见解,参与各种学术讨论和辩论,进而激发研究生的科研创新意识,培养其科研创新能力,推进研究生的科研创新。

参考文献:

[1]陈至立.在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二十二次会议上的讲话[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6,(3).

[2]孟万金.研究生科研能力的结构要素的调查研究及启示[J].高等教育研究,2001,(6).责编:文 博

作者:连红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成本控制下桥梁工程论文下一篇:造价控制的园林工程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