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新闻专题片的电视新闻论文

2022-04-11

写论文没有思路的时候,经常查阅一些论文范文,小编为此精心准备了《基于新闻专题片的电视新闻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基于新闻专题片的电视新闻论文 篇1:

基于新闻专题片的电视新闻论文 篇2:

基于新闻专题片的电视新闻论文 篇3:

传统媒体在“华夏文明传承创新”中的引领策略

【摘要】本文从发挥华夏文明传承作用出发,基于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不同特点,分析了传统媒体的相关机制,提出了媒介融合在“华夏文明传承创新”中发挥引领功能的几种途径。

【关键词】新媒体时代;传统媒体;华夏文明;引领策略

随着当今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每一个领域无时无刻不在发生着变化。以网络和手机为代表的新媒体已经深度渗入了传播领域。互联网已经被公认为是继电视、广播、纸质媒体之后的“第四媒体”,而手机,尤其是智能手机出现以后,也开始被冠以“第五媒体”的称号。信息技术支撑的新媒体,重视基于互联网传播技术的普遍使用所带来的传播方式的变化,如博客、微博、微信等。

一、传统媒体面临的新形势及数字技术引领下的媒介融合

从早期的报纸到广播、电视,再到今天的网络,媒体的时代变迁展示了媒体和时代的关系。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由于全球性的经济衰退、广告直邮、互联网以及24小时电视新闻的冲击等原因,传统纸质媒体的发行量持续下降,广告收益也逐年减少,传统媒体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境。如今,我们需要正确了解新媒介环境和发展趋势:网民规模呈急剧上升趋势,在媒介受众人数上占优势;在使用媒介时间上也逐渐占有优势,网络已成为人们消费的主流媒介;网络媒体在与传统媒体的竞争中,能迅速抢占传统媒体的市场份额。

“第四媒体”互联网的数字技术不仅融合了不同媒介的表达形式,还打破了媒介之间的壁垒,使同一内容多介质传播成为可能。信息采集、生产、传播、存储、显示之间,已经具备了联盟的技术基础。具体来讲,就是新媒体的数字化,将使报纸、杂志、广播、电视、互联网、手机、移动电视等媒介形式的未来变得难以区别且充满想象。

“媒介融合”是在从报纸—电台—电视—网络—手机的发展进程中不断产生新媒体的过程。国内外各种新闻传播媒体纷纷开辟网上新闻传播新领域,网络报纸、网络广播、网络电视应运而生。作为新兴媒体,网络以其开放、互动、多媒体、超链接等特性,迅速地改变着人们获得信息的方式。

真正的媒介融合是媒介形态、结构、技术、功能、流程乃至传播方式的融合,是融合报刊、广播、电视、电影、网络、音像、出版、娱乐、体育等多个产业在内的庞然大物。网络融合了手机、数字广播、数字电视、数字电影、数字杂志、数字报纸、桌面视窗等形式,时下最流行的博客、播客、维客(Wiki)等新媒体以文字、图片、影像等形式,制作、发布、传播各种信息,传播与分享日记、资讯、技术、体验和观点内容等。网络的交互性表现在许多方面,如即时通信工具(QQ、飞信等)、BBS论坛、SNS网站、微博、微信等。通过这些新媒体,用户不仅可以随时保持沟通、浏览符合自己喜好的信息,更能轻松发布信息或评论。

二、传统媒体的应对策略

近年来,传统媒体正不断地遭受着来自快速演进的信息技术和日益强大的互联网的严重冲击。传统媒体为了摆脱困境,为了自身前途的发展,进行改革与改进势在必行。

(一)传统媒体自身的建设和改革

传统媒体应发挥团队合作、新闻鉴别和筛选、内容质量、品牌知名度和舆论号召力等方面的优势,将相对固定的目标受众和媒体人才长期吸引在自己周围,维持自身在这些人群中不可替代的地位。

1.内容改版,权威报道,把握第一解释权。在内容上,传统媒体要做到精耕细作,权威报道。针对网络媒体的实时报道和快速反应,报纸在抢时效的同时,应利用自己采访写作、编辑制作时限略宽的“优势”,准确把握事实,全面报道新闻,反观新闻背景,透视新闻前景,引述专家点评,在第一时间推出“解渴”的全面、深度的报道,力求取得后发制“网”的效果。全面准确的报道将强化报纸的权威地位,引导读者在从网络媒体获得信息后,向报道求证细节和权威解读,形成“组合式阅读”。针对网络媒体的海量信息,报纸要栏目突出、观点明确,帮助读者从无序的海量信息中解脱出来,快速获取有效信息,享受阅读。我们知道,真正能打动读者的报道,不是只报道事实,而往往是对事实的解释,解释往往比事实自身更直接、更深刻、更有力、更难以改变。因此,传统媒体不仅要做新闻事件的报道者,还要做社会现象的阐释者。

2.发挥规模优势进行深度报道。报纸报道应不求最全,但求最深。报纸的深度报道已成为大报稳定读者群、遏制发行量下滑的重要因素。如今,报纸无须背负“报道一切”的包袱,正好可以抓大放小,搜罗读者关心的重大选题,深入挖掘,充分利用最新消息、新闻背景、新闻前景、专家点评、本报评论、新闻图表等多种新闻元素,制作美观大气的深度报道版面。如《河南日报》的“十八谈”“新十八谈”、河南电视台的“十八谈映象版”、河南电台的“魅力大中原”等都是主流媒体利用规模优势进行深度报道的典范。

3.突出评论,增强传统媒体的必读性、必看性。评论是报纸的灵魂与旗帜,因此,传统媒体要充分发挥其舆论引导作用,利用公信力打造自己品牌化的内容产品。评论是独家文章,因而评论版就成了建立稳定读者群、吸引忠实读者的重要阵地。如《河南日报》去年推出的“九论”“新九论”等。

(二)打造品牌提升竞争力

在现代媒体竞争中,品牌是一种战略性资产和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源泉。好的品牌更容易获得读者的认同,在读者中享有更高的可信度和更强的说服力,因此能拥有稳定的受众群体,对广告客户也更有吸引力。究竟如何打造传统媒体的品牌?这需要通过科学的市场调查,了解市场动态和读者需求,对市场情况进行认真的分析;明确传统媒体在市场中的地位、在读者中的地位,了解受众人群的年龄、阅读喜好等信息,进而确定传媒的风格、形式,从而精心策划,打造精品栏目。

1.锻造阅读与收视品牌。传统媒体要在发展中保持自己的特色,要担负起推介精品节目、吸引读者阅读和打开电视、收音机的任务,就必须选择更新颖的选题角度、更丰富的内容素材、更灵活的表现方式,从而打造一个阅读和收视品牌。

对广播电视来说,在做好广播电视节目宣传推广的同时,还要重视对节目资源的挖掘和利用,大量增加有广播电视特点的节目内容,以提高播出的品质、品位和品格,形成广播与电视的交相呼应。

对报纸来说也是一样,“一个报业的业务可以不断变化,甚至载体也可以从纸媒变为显示屏,但真正作为‘报纸’而获得受众认知和认同的,往往就是它所拥有的品牌,正如《河南日报》《大河报》之于河南日报报业集团,《南方日报》《南方周末》《南方都市报》之于南方报业传媒集团”[1]。

2.塑造服务品牌。传统媒体要稳定受众,就要强化其服务功能,向家庭生活贴近,从文化生活、社会生活、家庭服务等诸多领域关注读者家庭生活的需要,这是广播电视能否贴近读者、留住老受众、争取新受众的关键所在。因而,采取相应措施,既满足被服务者的需要,又打造传统媒体的服务品牌,可谓一举两得。

3.打造原创品牌。传统媒体只有拥有独家新闻、独家特色内容,才能体现其自身的立场和形象,真正赢得受众的认可与认同。因此,编辑记者应该积极创新、树立精品意识,以新视角、新观点、新发现,吸引受众、引导受众。针对当下热点、社会焦点,传统媒体还可以进行深入报道,发掘荧屏节目背后的故事,发表独家评论,表明自己的立场与态度。只有这样,传统媒体才会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在未来的发展中,传统新闻媒体必须和新媒体进行更深层次的融合,多方位、多渠道地开展合作和互动,取人之长补己之短。这样,既有助于各自在自身领域的发展,又可以相互扶持,挖掘潜能,使彼此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和更多的发展机遇。因此,传统新闻媒体的新媒体化势在必行,这也是整个传媒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三、传统媒体在“华夏文明传承创新”中发挥引领作用的策略

近几年比较流行的一句话“民族的才是世界的”,足以表明人们开始重新审视民族文化、传统文化,传统文化迎来了又一个春天,整个社会掀起了一阵传统文化的复兴浪潮。目前,中原经济区建设已上升为国家战略,而“华夏文明的传承创新”是中原经济区建设的一个重要任务。在华夏文明的传承创新中,笔者认为传统媒体要充分发挥引领功能,应注意把握好以下几个关系和原则。

第一,民族化和世界化的关系。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河南文化遗产撑起华夏历史文明半壁江山,河南是华夏文明的发源地,太昊伏羲氏和黄帝轩辕氏都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是根文化的源头。每年农历三月初三举办的黄帝拜祖大典,以及会期长达一个月的淮阳太昊陵庙会,已成为中华儿女拜祖寻根的盛典。中原文化博大精深,河南是华夏历史文明的重要承载区,是中华民族核心价值思想的发源地。因此,传统媒体要围绕黄帝文化、黄河文化、河洛文化、姓氏文化、武术文化、戏曲文化等,着力打造以相关文化为代表的知名文化品牌。传统媒体一方面要弘扬我们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这是我们民族精神的源泉;一方面要立足于我们的民族文化,这是我们立足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基础,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基础。同时把这些传统的、民族的文化元素用足,也有利于华夏历史文化的世界传播。如前几年,河南日报、河南电视台对中原文化的解读,就很好地向世界传播了中原文化。

第二,全球化与本土化的关系。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文化以旅游为平台,可以找到市场、扩大影响;旅游以文化为灵魂,可以丰富内容、提高质量。河南省在文化旅游方面有着突出的优势,河南是“中国历史的自然博物馆”,安阳的殷墟、开封的城摞城、洛阳的龙门石窟、郑州的“天地之中”古建筑群,在全国、全世界都是唯一的,文旅结合基础良好,同时以演出、展示等表现形式的各类文化产品加以辅助,打造全国乃至全球华人“寻根游”“考古游”“休闲游”的目的地,叫响独特的卖点品牌,具有相当可观的发展前景。[2]在这些方面,传统媒体要加大宣传力度。《大河报》的《厚重河南》栏目,已开办十年之久,栏目文章对河南厚重的历史文化进行新闻的观照,对河南的历史文化进行了深度的挖掘和传播。[3]

第三,发挥文化载体作用,培养中原文化“名角”。发端并成型于河南的汉字,是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是中华民族的基本标志,更是中华文明的显著标志;发轫于中原的“四大发明”,更是成为中国文明古国的重要符号。[4]努力培养中原文化的“名角”,实施河南文化名人名家培育工程,塑造文化领军人物,造就更多的名人大家,让二月河、张海、王立群、李树建、李佩甫等名家大师在河南真正发挥引领作用,是宣传和推介中原文化的重要途径。因此,传统媒体要发挥优势,将文化名人和名人文化广泛传播开来,弘扬名人的精神,感召世人。

第四,提升地区文化品牌升级。豫剧是中国除京剧以外的第一大剧种,河南演艺杂技在国内外也广有市场。近年来,河南省着力振兴豫剧、曲剧、越调等传统剧种,抢救和保护地方特色剧种,发展歌舞剧、交响乐等现代艺术形式,打造出一大批精品文艺工程,如大型实景演出《禅宗少林音乐大典》《大宋东京梦华》、歌舞剧《程婴救孤》《风中少林》等优秀剧目。出版传媒行业要以此为基础,依托科技创新提升优势文化产业,推进广播影视、新闻出版、文化艺术等核心层产业升级。如河南卫视的《武林风》《梨园春》《华豫之门》等节目,还有2012年重点推出的姓氏文化栏目《知根知底》等,都很好地彰显了河南的地方特色和优秀文化。

第五,做大做强文化产业。近年来,河南省高度重视文化建设,把文化发展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坚持一手抓经济跨越发展,一手抓文化跨越发展,使中原崛起的过程成为硬实力与软实力同步增强的过程,河南文化产业取得了较快发展。在历史文化资源、风景名胜资源、动画影视资源、动漫创意资源以及文化实体等的开发上都取得了很大成果。比如,电视专题纪录片《发现中原之美》共26集,专题片按18个省辖市行政区划和交通线路为板块,以历史文化、山水风光、知名企业工业游、农业生态游为主要内容,努力制作出了一张“河南名片”,在全球范围内打造“大中原文化”的旅游品牌效应。

第六,网络等新媒体的助推。事实证明,网络可以有效增强文化的传播力。传统媒体通过与门户网站(如新浪、搜狐视频)和专业视频网站(悠视网、优酷网、土豆网)合作,能让更多的观众,尤其是省外、国外观众收看到华夏文明的宣传推介。新媒体是宣传的重要载体,网络论坛、网络推手的参与是扩大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影响力的途径。新媒体有着传输快捷、信息海量、多媒体、互动的特点,这些都是传统媒体无法比拟的优势。传统媒体要注重与新兴媒体的对接与融合,借助新媒体的优势,比如“报网互动”“台网互动”等,通过网络平台推广品牌,培养、争取潜在的年轻读者。

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和国家硬实力的增强,我国文化领域和文化软实力的发展、提升变得越来越迫切。为此,我们一方面要传承,一方面要创新。探讨华夏文明传播策略,是盼望能让华夏文明跨出国门、走向世界,为中华民族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之源和奋进之力;让其他民族、其他国家的观众也能了解和走进中华文化的精神画廊中来。

参考文献:

[1]施宇.论新媒体时代报业核心竞争力的打造[J].新闻爱好者,2012(12下).

[2]李玉先.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研究[J].内蒙古电大学刊,2012(11).

[3]施宇.论提升城市形象传播力的路径选择[J].新闻爱好者,2012(8下).

[4]任宇涵.传承创新中原文化的途径分析[J].文教资料,2012(25).

(作者单位:河南日报报业集团)

编校:赵 亮

作者:予心言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学籍管理系统软件开发分析论文下一篇:糕点食品行业质量安全分析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