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雕塑情感化设计论文

2022-04-30

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城市雕塑情感化设计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摘要:随着经济文化快速发展的需要,城市景观环境中公共艺术成为了提升城市整体形象的重要手段之一,并在国内迅速地发展壮大起来,作为一种文化形态和开放体系,与建筑和自然相互渗透交叉,传达着城市的文化理念。

城市雕塑情感化设计论文 篇1:

The Abandoned

摘要:首先,在现代社会当中,雕塑越来越被应用于各个公共空间当中,公共化设计的城市公共雕塑与展示空间的研究工作成为当前城市建设工作的重点。本设计将围绕公共化设计的城市公共雕塑的展示空间进行阐述。 其次,因为注重精神情感的共鸣,同时追求视觉的简约性,城市雕塑在当前的展示空间应用广泛。现在的空间雕塑设计接大部分追求印象性。而后,许多现代雕塑都喜欢抽象风格,更是与城市公共空间相结合运用到了极致。最后,本文以自身毕业的设计为例,将雕塑与城市在空间中的应用相结合,来表现本次设计的主要目的。

关键词:雕塑;极简主义;展示空间;城市

1绪论

1.1本雕塑设计发展

雕塑的出现以及雕塑的发展与人类的生产活动紧密相连,其中关于宗教,哲学等社会意识形态问题还会对其具有决定性的直接影响。最早的石器时代,就已经出现了原始的石雕,骨雕等很多雕塑作品。

雕塑可以在大体上分为两种,中方雕塑和西方雕塑。最早的西方的雕塑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主要是为了宗教和魔法服务,也就是所谓的最古早的巫术。墨西哥是最早的雕塑文化诞生地,随后是玛雅文化发展,把雕塑发展成了大型的雕塑。根据这些国家的文化,他们把雕塑大致分为了两种类型,一种是专门为民间、宗教和魔法服务的,另一种就是专门为了统治阶级所创造的。

我国的雕塑艺术最早可以回溯到大约在公元前的四千年左右。为我国雕塑的发展奠定了基础的是石器时代。关于秦朝的兵马俑的设计,规模就非常宏大、真实、具有生机。达到了雕塑史上的一大高度,是美另一种的完美体现。雕塑是美术最重要的表现形式之一,其中包含着各类多样的,极具表现力的,具有装饰性的作品。

1.2城市公共雕塑的象征性含义

城市公共艺术雕塑的定义,具体可以代指一个城市的代名词,他是由一个城市内在形象所产生。它的象征性表现可以被分为两个部分,其一是可视的显性标识象征,其二是不可视的隐性标识象征。

城市雕塑可视的显性标识象征包含两种情况,第一种:借助于某一具体事物的外在特征,根据设计师所表达的构思所想,通过设计师对原本事物特征的外在描绘和具体制作展示,从而引起欣赏者的丰富联想,进而去领悟到设计师的创作初衷,由此可以引发双方的情感共鸣。

第二种:根据民族风俗民族习惯和信仰,本体可以选择大众所接受的具体物,暗指某样表达的内在。我们再来了解下不可视的隐性标识象征,同时也是能够代表城市的标志性雕塑作品,都是通过不可视的象征意义,运用象征性的创作手法,对具体城市的内在运用抽象的概念具体以雕塑为主要表达形式展示出来。

显性象征更类似于具体的抽象概念,而隐性象征则为深层次的抽象概念,在现代社会城市发展进程越加快速的背景下,大部分城市为了突出自己的城市特色,城市雕塑越来越贴近生活顺应民意。

1.3The Abandoned的概念构想

人类走向文明和成熟的标志就是城市的出现,城市说的通俗点就是城市聚落,各种自由职业者集聚形成的较大聚居点,人口较稠密的地区。就历史发展来说,城市的出现是必然的结果。

本次设计的最初的概念构想就以大莱普提斯(Leptis Magna)灭亡后的失落之城为具体,来表现我对于失落的城市文明的一种表现理解以及在创造,真实还原我对失落城市的具体认知。根据城市的不同区域,会对其表现出一个大型的,破落的雕塑群体做具体展示。

1.4The Abandoned的具体分析

城市的毁灭意味着旧的时代格局的结束,也意味着新朝代的开始,城市的等级会越来越文明,越来越繁荣。

The Abandoned作为一个象征着失落城市的雕塑作品,他是运用象征性的表达手法,根据我的理解分析由几个不同的部分所组成,虽然每个部分的可视性不同,但具体表达的都是一个含义,那就是枯萎的衰败的城市。也是我根据历史发展,战争因素,以及城邦制度再由内心的想法感悟所具体设计出的失落城市的展示。

1.5本章小结

城市标志性雕塑条件:塑造被大众所接受的个性化的艺术形象,标志性雕塑的艺术形象,是对城市空间和内在进行一种具体代指。

每一个时代的人们总会以自己标志性的城市雕塑表达自己城市独特的文化,让其城市精神的表達更加强烈,从一个侧面体现着所处时代、所处地域的文化历史内容。由此,城市雕塑可以说是城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2 The Abandoned的展示

2.1  本雕塑设计的背景和意义

历史上有许多的城市根据时代发展和毁灭,大莱普提斯(Leptis Magna)就是被留下来的古老城市遗迹之一,也是利比亚境内的古罗马重要的沿海城市之一。

The Abandoned所表现的是一个象征着枯萎的死城,也就是另一种意义上的失落城市,根据大莱普提斯的遗址和的死城作为本次的设计背景,根据本设计的具体展示引发欣赏着对城市的发展的思考,以及对于更好生活追求的向往,另一方面也用于提醒欣赏着城市的毁灭是历史的必然结局,也是新美好时代的开始。

2.2  The Abandoned的主要内容

The Abandoned作为一个雕塑设计作品,它最主要的表达内容就是失落城市,城市一般都是由不同的部分组成。The Abandoned主要包括城市的中心建筑,中心建筑旁边繁荣的商业区,以及几个特色建筑,在商业区四处所分散着的居住区,以及各种用来放松的湖泊、公园,以及小广场。每一个单体的设计都有着具体的作用,组合在一起才是真正的完整的设计。

2.3 The Abandoned的设计制作方式

使用Rhinoceros建模软件对设计作品进行建模,根据建立好的模型进行拆分,把所有的零件进行统一归纳,记录好所有的零件,统计每个零件的大小形状。

根据零件的大小形状用pvc板进行剪裁制作,把各个剪裁好的零件用彩漆颜料喷涂,塑造出一种生锈的氧化效果,最后根据最初建模的各个部位用胶水进行组合还原,这就是本次设计的主要方式。

2.4 The Abandoned的使用材料

本次的设计作品使用材料共有三种,胶水、PVC板子和彩漆。

胶水是一种连接两种材料的半固体材料,一般以也液体表现,多种多样,大部分情况下用于日常生活的方便。

彩漆就是各种颜色的涂料与油漆混合而成的彩色漆料。

PVC板是以PVC为原料制成的一种类似于软压缩泡沫的板材,可薄可厚。

2.5本章小结

每一个设计师的设计作品从最初的构思、内容、使用材料和制作方式都是经过了很长时间的思考的,每个设计师对作品所表达的内容以及思想也都不同,一千个人当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希望每个人的设计作品都会得到认可。

制作一个设计作品的时候会得到很多建议,每一个建议都是希望自己作品更好的祝福,我们要学会耐心的聆听。

3 The Abandoned

3.1 The Abandoned的格局

本次设计的布局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解析,空间的分布以及高低的分布。

从空间的分布上来讲,城市都是一个个具体群落的组成,有大有小,有聚有散,包括商业区,住宅区,娱乐区以及公园广场等组成的一个整体。

本次设计就是根据城市具体的一些公共设施在布局上面错落有序的分散开来,按照城市的分布规律进行组合,一般情况下中心建筑和商业区都会在一起,这就是市中心的位置,市中心肯定会有一些野了的地方,在往旁边就是一些住宅区了,当然也有很多居民会分散在城市边缘地带,边缘地带一般都会环绕着大片的生态区和河流。

从高低起伏来讲,一个城市不会所有的建筑都是一样的高度,他们会有一些高低的差异,一般写字楼都是很高的,街边的小店会低一些,居民楼属于有高有低,选择这样的方式来进行格局的分布。

3.2 The Abandoned的总结

本次的设计是一个以雕塑为主要展示方式的设计,他有着多样化的区分,多个部分。运用多种材料进行灵活组合而成。

主要的表達内容被遗落的城市,主要运用象征性的表现方式来表达我对本设计的概念构思。

3.3 本章小结

一个作品要想成功离不开各种外在的因素,如空间,距离以及外在环境,每个作品的制作都要充分考虑到各种条件,要充分地考虑到空间的使用率,作品的构成完整和作品最终效果的展示。

4结论

本文多方面解析了城市和雕塑,其中包括了城市的发展雕塑的发展,对本次设计作品的概念构成,背景历史以及主要内容,和本次设计的格局以及具体总结,并指出人类和城市的关系问题,根据艺术追求的表达,雕塑能够满足我们对美的表现,为城市的发展做出一定的的作用。同时要考虑到设计与空间环境相结合。

致谢

对于本次论文的开始准备以及后期修改,孙鲁宁导师非常温和的对我进行指导,对于内容的确认,目录的条理以及整体的方向,至此,我非常感谢我的导师孙鲁宁。

参考文献:

[1]潘明莹.《雕塑的发展史》 [J]. 成人教育出版社,2019(03)

[2]吴柏义.《标志性雕塑的象征性意义》 [J].安徽大手雕塑设计有限公司,2018(04)

[3]郭文光.《湖南民间雕塑艺术的渊源与特征》.2008中国工艺美术学会理论委员会2007年年会

[4]廖卫东.《影响雕塑创作的几个因素》[J].齐鲁艺苑. 2013(03)

通讯作者:孙鲁宁。

作者:李鸿硕 孙鲁宁

城市雕塑情感化设计论文 篇2:

论城市景观环境中公共艺术游戏化设计

摘要:随着经济文化快速发展的需要,城市景观环境中公共艺术成为了提升城市整体形象的重要手段之一,并在国内迅速地发展壮大起来,作为一种文化形态和开放体系,与建筑和自然相互渗透交叉,传达着城市的文化理念。相对于架上绘画来讲更具有公共性、开放性和互动性的特点,有利于营造和构建舒适的空间环境,创造更适宜现代人们居住生活的公共区域,是城市景观环境中不可或缺的整体性要素之一。公共艺术游戏化设计是通过“游戏”的形式为大众提供了一个宣泄情绪、释放情感,并与伙伴们沟通交流的场所和平台。使人们在简单的“游戏”活动中沟通交流,认识自我,认识他人,体验内心的真实感受,在“游戏”的环境中不再孤单寂寞,在艺术的氛围中享受生活。

关键词:景观;公共艺术;游戏;互动

1 公共艺术游戏化设计的观点阐述

在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的今天,人们在满足了基本的物质需求的同时也对舒适的生活环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公共艺术便由此应运而生了。提到公共艺术,人们首先联想到的可能就是“景观”、“建筑”、以及“园林”这些在空间及范畴上都极大而极广的词语,若追溯具体形态时头脑中则会浮现出各类形形色色的城市雕塑及园林小品之类。其实不然,公共艺术包含的范畴很大,凡是公众的、民主的、开放的,与私密和封闭的个人性质相对立的艺术设计行为都可归类为公共艺术,它是相对于贵族化、私人化的艺术形式而言的。它不仅囊括了像城市雕塑、环境建筑、园林景观、地景艺术及壁画壁饰等这些无论从空间表现形式还是艺术处理方法上都极其张扬宏大场面的艺术门类之外,它更涵盖了人们生活中处处可见的微妙细节之处,像公共设施、标识等这些时刻影响着人们工作及生活且容易被忽视的城市配套设备,是一门触及多领域的综合性学科。而公共艺术对人们的影响也远远超出了博物馆、剧院这样的传统艺术欣赏场所,当我们行走在大街上,漫步在公园里,就可以感受到艺术的气息,因此许多城市都以此来提升城市文化形象、促进城市文化建设。

因此,在现代社会生活中,公共艺术作为一种为大众服务的艺术门类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一个城市或一个地区物质层面和精神层面的发展程度高低,形象地传递了人们生活方式和审美水平的个性特征。它所呈现出的审美水平的高低已经逐渐成为了衡量一个城市甚至是一个国家精神文明程度的不可或缺的标尺和参照体系。

再来解释一下“游戏”,一提到“游戏”这个词语,人们便会以习惯性思维不由自主地联想到儿童,联想到那些经常被成年人们视为没有意义的天真的玩耍,其实并非如此。“游戏”是人类的本能,它是人类成长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人生来就有着追求“游戏”的自然天性,并对“游戏”有着原始的冲动感和强烈的渴望感,因此它并不是儿童的专利,而是人们常常在有意识或无意识的情况下随时都在进行着的不同性质的行为活动,并且会伴随着年龄的增长一直延续到生命的尽头。

“游戏”的实质是对消极情绪的宣泄和释放,当人们被烦恼充斥时,“游戏”可以消除现实的紧张感和焦虑感,愉悦兴奋地表达自己的精神与情感,使疲乏的身心得到有效的放松和缓解,置身于悠然的境地中。因此,“游戏”作为一个能产生愉悦情绪的过程,不仅是儿童的天性使然,甚至对于老年人来说,在精神文化生活方面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因此,公共艺术游戏化是本文要阐述的主题,通过公共艺术作品营造出具有游戏感的情境与氛围,为人们带来轻松愉悦的心情。

至于对公共艺术中“游戏”一词的理解,本文中特指的是公共艺术所具备的游戏性质的核心特质和它本身呈现出的本质属性,在概念上等同于趣味性、可玩性、娱乐性的抽象理解。因为“游戏”的基本特性就是它能够产生趣味性,在投入之后可以获得无差别的满足,所以它既可以是一件作品的形式,也可以是一件作品的内容,既是过程,也是目的。

值得一提的是“公共艺术游戏化”观点中的“游戏”并非纯粹意义上的游戏,不能与其混为一谈。与纯粹游戏不同的是,具有“游戏感”的公共艺术意图满足的是人们的深层心理需求,虽具有游戏的基本特征,但不完全具备单纯意义上的游戏快感。它不会像游乐场中的过山车一样刺激,也不会像马戏团里的游戏节目一样热闹,远远不及玩纯粹游戏那样来的那么畅快淋漓。但公共艺术中有效的“游戏”互动是单纯游戏中体验不到的,它通过“游戏”的形式为大众提供了一个宣泄情绪、释放情感,并与伙伴们沟通交流的场所和平台。使人们在简单的“游戏”活动中沟通交流,认识自我,认识他人,体验内心的真实感受,在“游戏”的环境中不再孤单寂寞,在艺术的氛围中享受生活。所以它并非是一种严格意义上的游戏概念,而是一种略带游戏规则和游戏性质但更偏重“游戏感”的公共艺术设施,着重强调的是被放置空间中所围绕的“游戏”氛围和“游戏”味道,它不仅是游戏的乐趣,更是情感交流的乐趣。

所以,公共艺术游戏化的主题观点是对具有抽象“游戏感”的公共艺术的概括,其中的“游戏”是指使公共艺术具有同纯粹游戏相同的核心价值特性,即“可玩性”、“趣味性”。

2 公共艺术游戏化设计的价值意义

2.1 公共艺术游戏化设计的普世价值

公共艺术是衔接人与艺术之间的媒介,它拒绝高高在上、远离生活的神圣艺术和设计师或艺术家孤芳自赏的个性杰作,而更多的是面向大众,反应人们普遍追求的文化艺术。带有游戏性质的公共艺术将公众的参与性作为创作的切入点,通过“游戏”的形式吸引大众目光,让大众去接近它、体验它,从而消除人与艺术之间的距离感,为大众提供一种通俗化、平民化的艺术表现方式。

人性化的艺术不应只停留在精神层面上,更重要的是要表现在物质形态上,在对人们的生活方式进行优化和改善的过程中,将能否满足人们的需求,即是否安全舒适、健康环保以及对弱势群体的关照等作为衡量艺术水准的高低是其价值意义的重要体现。

社会发展的速度越快,精神文明的程度越高,人性化的诉求就会越多。游戏性的共艺术以独特的艺术魅力、人性化的使用功能、平实的艺术语言传递着积极的精神内涵,用自身潜在的普世价值感染着每一个人,使人们在心灵的最深处产生强烈共鸣和感悟。

2.2 公共艺术游戏化设计的娱乐价值

从字面含义就不难理解,它的另一个很重要的价值意义就是娱乐价值。当步履匆匆的人群偶尔驻足在钢筋水泥铸造的突兀高耸的现代建筑物中时,周围冰冷而毫无生机的环境也许会使人感到一丝的孤立和失落感,即使有电子技术来弥补大众艺术的需求,但常常也会使人们不免感到缺少人文情感的交流和沟通。但是在开放的公共空间内进行的,由公众自由参与的公共艺术却可以使环境中的文化含量丰富起来,改善现代都市人文景观的建设,在引发表层的艺术审美效果的同时,又会在一定程度上使这种效果升华为一种超越平庸化的精神力量。

它的娱乐价值是区别于其他公共艺术的标志性特点,并且为公共艺术提供了一种全新的形式和更多的可能性。它以非传统的艺术造型手法,使公众脱离了惯性的思维模式,开始从非传统的视角去审视和体验艺术作品。通过营造“游戏”的互动体验情境,使人们在心理情绪上在然而然地融入到了游戏的氛围,体会游戏的娱乐趣味,拉近人与人、人与艺术之间的距离,让公众轻松地感受,快乐地参与并白然地交流。其具有的娱乐价值大大增强了环境中人文情感的交流和传达,有利于建立一个平稳和谐的高品质空间环境,使人们获得欢愉,体会环境带来的优美感、自然感和生命感。

2.3 公共艺术游戏化设计的创新价值

创新是最根本的表现,没有创新,就没有发展,没有创新,艺术就失去了生命力。通过研究受众群体的心理变化就会发现,当人们反复看到同一种艺术形式和主题内容的艺术作品出现在各个场所时,不但会产生视觉审美疲劳的现象,感到乏味和缺少新鲜感,而且,地域性的文化特征也会随之消失,陷入“千城一面”的窘境。

创新是人类社会进步和发展的永恒话题,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创新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公共艺术游戏化的创新价值正在于,发掘“游戏”蕴含的普世价值和娱乐价值的同时,创造出更新颖的形式来吸引公众,使公众的知识、经验、思维、情感模式等在“游戏”的互动过程中发生创新性的改变,创新出公众与公共文化空间之间的新的共融关系。

3 公共艺术游戏化的设计原则

原则是观察问题、处理问题的准则,当然在艺术的创作中也缺少不了客观性的原则指示。

(l)环境原则:每一件公共艺术作品都必然与周围的公共空间环境发生联系,环境因素是公共艺术价值体现的必要条件。出于对环境的保护和对资源的节约和再利用,在材料的选择上,可以选择经过处理的第二次回收材料,减少使用原材料和对环境有害材料的使用。绿色生态是人类生存的物质基础,所以,在进行艺术创作的同时要着眼于环境保护,树立保护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并始终保持着科学合理地运用自然资源的态度,将绿色生态意识贯穿到城市公共艺术的设计过程中,倡导绿色,宣传环保。

(2)人性原则:公共艺术是服务于公众,为满足公众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而创作的,公共艺术的成功与否和水平的高低完全取决于它满足于公众需求的程度,所以设计是否人性化是衡量公共艺术价值高低的重要标准之一。具有游戏性质的公共艺术的创作应从以人为本的人性原则出发,充分考虑到它的意义所在,将以人为本贯彻到设计创作的全过程中,从而满足人对自身的心理及精神需求。

(3)多样原则:从艺术造型的角度审视公共艺术作品,它主要包括了形式、色彩、材料及空间几大方面的构成要素。从感知公共艺术的角度讲,可以看作是视觉、嗅觉、触觉等几方面的不同感官认知方式。而从环境与公共艺术的关系来看,则可以分类为,自然形态,人工形态等组成方式。这就注定了公共艺术的表现方法和手段是多种多样的,要增强公共艺术的公众互动性,就要充分利用这特点,通过采取多样性的设计原则使游戏化后的公共艺术达到有效互动的艺术效果。

(4)互动原则:的互动性是公共艺术创作中的重中之重,要实现公共艺术与公众之间自由顺畅的交流是其艺术价值的根本所在。所以,在设计之初就要坚持互动原则,从整体出发,充分考虑好各部分因素的内在联系,在满足了基本需求目标的基础上,增强公共艺术的互动性,达到和谐共融的目的。

4 公共艺术游戏化设计的发展建议与展望

艺术本身是扬弃、否定和升华的过程,它是运动和不断变化的,要反对一切僵死呆滞的格局和氛围,呼唤艺术的无尽可能性与创造性,发展极具趣味性、娱乐性的游戏化公共艺术。

作者:马娳超 谭杰

城市雕塑情感化设计论文 篇3:

当代城市雕塑在公共空间中的精神营造

摘要:当代城市的发展越来越重视整体城市内在结构的重组化、精细化。人作为日常生活的主要参与者影响着生活设施的转变,那些立于公共场所的雕塑,不仅用于装饰、美化城市,同时它也能丰富城市居民的精神享受,营造精神气氛。城市雕塑成为城市精神追求的寄托,对城市精神文化和精神营造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是文章重点探讨的内容。通过文献查阅、概念分析、列举城市雕塑所营造的精神氛围对城市雕塑在公共空间的重要性进行分析,探讨城市雕塑作为公共空间文化的艺术介入,塑造精神氛围的必然趋势。

关键词:城市雕塑;公共空间;精神营造

引言

随着市民对城市公共设施要求的提高,城市雕塑在城市公共空间中不再是简单的装饰作用,而更加注重城市精神氛围的营造。城市公共空间是具有公开性、透明性、公众互动性等性质,它不仅是城市在地域上的容积概念,更重要的是进入人们内心的空间理念,它能够带给人不同的精神情愫。城市公共空间在人们的生活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是提供人们参与各类活动的重要场所,营造符合当代市民需求的公共场所,是当代设计师不可推卸的责任。当代人们“快节奏、高压力”的生活方式渴望获得一个相对安静舒适、充满灵魂的公共空间。城市雕塑在激活城市空间、提升市民日常生活品质方面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一、城市雕塑的发展及类型

(一)城市雕塑的发展

城市雕塑是对雕塑的继承与创新,使城市雕塑艺术美的价值得以实现。雕塑艺术源于西方,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我国城市雕塑在西方侵略者侵占我国领土的苦难中诞生。当时的城市雕塑无论是创作、技法还是材质都是沿用西方传统的手法。随着新中国的成立,国家经济得以发展,对艺术的追求也越来越强烈,同时艺术受苏联的影响颇大。直到十九世纪八九十年代,我国的雕塑艺术才得以发展,形成自己的艺术语言。城市雕塑的灵魂在于传承,外观细节上传承日益精湛的创作技法,内在传承作品独有的精神价值,含蓄生动、寓意深远。市民可以借助雕塑作品了解时代的沧桑、事件的振奋、思想的气息,城市雕塑不再局限于一个简单的作品放置在公共空间中,而是塑造有自身内涵价值,可以与周围环境营造精神情愫的雕塑作品。

(二)城市雕塑的类型及作用

城市雕塑的类型较多、涵盖的范围较广但都有独特的内在含义,它的创作往往与当地的民俗风貌、民间传说、历史沿革、地理特征紧密相关,从不同的视觉角度阐释着艺术性,调节着公共空间的气氛,丰富着公众的精神。当代城市雕塑作品注重简练的设计语言、丰富的设计内涵,追求时代特征、科技元素、与人的精神营造和艺术思维。城市雕塑大约能够分为主题性雕塑、纪念性雕塑、装饰性雕塑、标志性雕塑、陈设性雕塑、实用型雕塑,等等。

主题性城市雕塑的主题非常明确,具有鲜明的主题思想,反映时代或历史事件,如当代雕塑家王红亮的“狼牙山五壮士”的五个英雄形象,生动地表达了人物视死如归的革命情感;纪念性城市雕塑是记录历史重大事件或缅怀杰出人物的化身,以回忆纪念的方式让人们记住永恒的伟人精神;装饰性城市雕塑以修饰和美化空间为主,运用洒脱随性的设计手法,依附于环境和建筑,对整体空间环境起到装点作用,营造出舒适轻松的情调;标志性的城市雕塑代表着一个城市或地区的形象,是城市文脉继承与创新的城市景观创作;陈设性城市雕塑是以展示的方式陈列出一组或多组雕塑,让公众在城市公共空间中看到群组雕塑作品;还有一种是雕塑家的个人作品展示,围绕一个主题,创作一系列作品供人们欣赏;实用型城市雕塑是集雕塑与建筑于一体的,如卡拉特拉瓦(santiagocalatrava)设计的阿拉米罗大桥,犹如一把竖琴,周身散发着浓厚的雕塑气息,典雅优美,却丝毫不影响它的实用性,主脊到桥边的双翼作为行人和自行车道的桥梁,建筑雕塑成为城市公共空间中重要的艺术的形式。

優秀的城市雕塑应该是设计师、决策者和市民相互协调的成果,它可以制约三者的发展同时也可以用来促进三者的共同进步。三者相互平衡的关系构建了城市雕塑的“维度”,让雕塑在城市公共空间中释放自身的魅力。

(二)城市雕塑在公共空间中的意义

城市雕塑作为城市外部空间的艺术品,从材质的选用到艺术手法的雕琢和工艺的制作,都要经过艺术家认真的思考。雕塑作品营造的空间氛围是通过作品材质的选用,艺术家制作作品的肌理、造型、动态、颜色等表达出来的。现代城市雕塑通过自身主题的表达,迎合空间主旨创造出有精神内涵的空间氛围,注重丰富市民的精神享受,寄托市民的精神情感。

二、城市雕塑在空间环境中的精神营造

城市雕塑作为城市公共空间重要装饰的组成部分,频繁地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不仅要营造出城市雕塑自身的特点,还要与周围环境相协调,因此城市雕塑在整体设计规划中所营造什么样的氛围便显得至关重要。设计师在不同的空间设计不同形式、材质的雕塑所产生的效果,达到的艺术效果不尽相同,在空间环境中所创造的精神气氛也不同。然而,公共艺术与公众之间的对话,艺术作品与人的互动关系是公共艺术创作的灵魂,无论是尺度问题还是形象问题,都围绕着这一精神而展开。所以,无论城市雕塑营造怎样的精神氛围,都是符合大众心理需求的。

(一)城市雕塑在公园中的精神营造

城市公园是一座城市的心脏和市民休养娱乐的重要场所,城市雕塑在公园中的作用不断提升,它摆脱传统思想的束缚,运用新型材料创作外形独特具实用功能的公共设施。城市雕塑与整体环境形成和谐统一的关系,成为市民聚集精神的空间。

雕塑家安尼施.卡普尔(Anish Kapoor)作品以曲线为主,Kapoor创作的雕塑“云门(Cloud Gate)”是他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位于芝加哥世纪公园。它看起来像一个豆,芝加哥人通常称之为“豆”,它是由一些不锈钢板焊接和抛光的,型态大、柔软、简单。雕塑“云门(Cloud Gate)”材质具有高反射、折射的特性,利用自身不锈钢材质的特点,处处折射市民的生活姿态,妙趣生辉,远眺“云门”,周围的景象尽收之中,呈现出另外一番景象,将作品和周围环境形成了一种对话与融合,将人的感受领进了不同的空间中。人的感受不再局限在欣赏城市雕塑,而是置身其中与雕塑和周围的环境形成交流,营造出让人、城市雕塑、公园环境为一体的精神空间。让人们尽情地感受艺术带来的精神洗礼。这种精神在市民体验中实现,在精神上超越现实而又不脱离现实(如图1)。

(二)城市雕塑在广场中的精神营造

城市广场作为公众共用的场所,是人们悠闲放松、文化活动的主要集聚地。城市广场中的城市雕塑有传统的大型人、物雕塑、有较小巧“亲和型”雕塑,同样也有打破常规尺度概念夺人眼球的雕塑。

弗洛伦泰因.霍夫曼(Florentijn Hofman)主要创作大造型的雕塑用于城市公共空间,他的作品主要以大众化的材料为主,可以很容易地搜集并创作。2011年,霍夫曼创作的作品“stor gul kanin”(大黄兔),以鲜明的姿态出现在恩厄尔布雷特(engelbrekt)广场中心,专门为瑞典的双年展创作的。一个高13米的黄色兔子像无意掉落在瑞典广场中央,成为城市广场上赫然夺目的主题。空旷的广场被兔子庞大的体形占据了很大的位置,这样超大型的尺寸挑战了常规意义上的城市规模和尺度的概念。这个巨大的雕塑给人以震撼的惊叹,营造出全新的广场空间,同时改变了人们原有的尺度感,去试着适应这样一件巨大而醒目的作品。城市广场的开放性造就了市民随性的体验,市民在巨型兔子旁边随意摆出姿态拍照,在兔子的耳朵上面休闲、玩耍,营造了轻松愉悦的氛围。城市公共空间的雕塑,不论是迎合空间尺度与空间整体和谐统一的精致雕塑,还是运用大尺度超级显眼的巨型雕塑,都能够给予人们精神上的追求(如图2)。

(三)城市雕塑精神营造的作用

当代城市雕塑艺术的核心是人的“普适价值”,尽管表现形式多种多样,但都符合公众审美,被公众认可,是一种抒发大众情感的艺术。它能够让公众在雕塑艺术的海洋里潜移默化地受到启示,释放着自己的热情与活力。如已故法国雕塑家妮基.德.圣法勒(NIKI de SaintPhalle)的马赛克雕塑《街道上的舞蹈》(Dancing in the Streets),这些雕塑以传奇^物为题材,其活跃的形式和火热的姿态为城市增添了蓬勃的生机。雕塑的尺度介于人与建筑之间,有空间调节,形态调节的作用;雕塑的颜色及材质有营造空间氛围的作用,成为公共空间中精神营造的標识。

三、城市雕塑在公共空间中的价值取向

(一)城市雕塑与公共空间的精神追求

雕塑艺术是对一个事件、一种情感、一段历史的形象诠释,当代城市雕塑更加注重人们精神层面的感知,设计师希望通过自己的作品雕塑使公众、与整个城市空间氛围产生一种情愫,营造出有灵魂的作品,塑造一座风采神韵的城市。如卡夫尔福伊尔曼(carole Feuerman)的雕塑《幸存的瑟瑞纳》(Survival of Serena)。雕塑形态优美、宁静,仿佛是真实存在的,以至于让我们唯恐打扰到她的酣睡。罗伯特.印第安纳(Robert Indiana)在纽约市中心55号大街的美洲大道上创作的雕塑《爱》,辨识度非常高,市民在这里拍照。同时它出现在唱片封面、电影场景甚至我们生活中的大小事物上,它被运用到个个地方,成为恰当的艺术元素。城市雕塑在城市公共空间中营造的精神价值在不同的时代、场合表达得淋漓尽致。城市公共空间用雕塑点缀,便有了灵动感。公众在整个空间中的视线有了层次,整个空间的次序感增强。城市雕塑与空间环境相互衬托,雕塑不再孤立,环境不再单调,整体性把握大环境的和谐统一,创造性地展示它们特有的个性,设计出能释放人们对整个公共空间的舒适情愫。

(二)城市雕塑的美学价值

城市雕塑作为人们视线中的“风景”影响着人们的生活质量,更重要的是提升了人们的审美。公共空间的雕塑作品设计作为高层建筑与人们活动之间的装饰物,有把美还原给社会的意义。雕塑在城市的公共空间,成为市民共同欣赏的作品。人的审美往往受个人的主观能动性影响,受到整个空间环境的营造影响,融入环境感知和个人情绪等。审美活动的发生是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双向的作用。主体与客体各自处何种状态,对于审美发生关系很大。审美重在对人心理的影响作用,这种影响是深层次的、全面的、广泛的、持久的。因此,审美的方式一般是熏陶,通过经常性与美的作品相接处,对人的心理渐渐产生微妙的改变。城市雕塑对增强城市公共空间的审美特性,提升市民的审美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结语

城市雕塑在公共空间中营造精神氛围的作用不断提升。设计师在追求与空间“对话”过程中个性设计的同时,也要培养与城市环境空间“同台演出”的视觉度。艺术工作者创造孕育一件雕塑作品,不仅要反复推敲作品自身的设计感,同时要斟酌考虑城市大环境下的城市地理位置、城市文化主题等因素,让雕塑和谐地融入城市公共空间。城市公共空间中城市雕塑不能以单调的形式出现,而应赋予其精神灵魂。设计师需更加注重雕塑在公共空间中所营造的精神价值,在当代艺术设计甚至其未来的发展中呈现出更多触动人们心灵的空间景象。

作者:冉兴娟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自我评价下小学英语论文下一篇:网箱设计与养殖技术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