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考中医范文

2022-05-19

第一篇:思考中医范文

从“思考中医”到“中医思考”

(100029)卫生部中日友好医院谷万里

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和综合国力的迅速提升,中国在世界上的影响力不断增强,中国传统文化也随着中华民族的自信心的增强得以开始了新的复苏。中医学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组成部分,至今仍然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作出了重要贡献,必然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以中医学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学术体系与现代科学体系之间的差异引起了社会有识之士的困惑和思考,近年来有关的研究书籍也层出不穷。如《思考中医》、《哲眼看中医》、《挽救中医》、《走进中医》、《小说中医》、《中医趣谈》、《中医与传统文化》、《文化中医》、《大话中医》、《中医文化对谈录》等等。其中以《思考中医》和《哲眼看中医》影响最大,成为近年来中医药出版界的畅销书,得以再版或多次重印。这些著作或从传统文化层面、或以当代科学的视角,对中医学进行了多方位的剖析,内容涉及医史、医理、医案、哲学、传统文化、中医的困境、政策等诸多方面,可谓包罗万象,其科普性也为普通读者提供了一个了解和认识中医的机会,读来确实令人受益匪浅。阅读学习这些著作,给了我们一个重新“思考中医”的平台,坚定了相当多的中医界从业人员的自信心,也为更多群众找回了看中医的信心。

但是,仅仅从文化和哲学理论甚至现代科技层面对中医学进行阐述是远远不够的,我们必须清醒的看到,中医学之所以在近代消灭中医思潮以及西方文化和医学的强烈冲击下能够历经磨难而没有灭亡,靠的不是理论论证,而是真实可靠的临床疗效,是广大人民群众的认可和信赖。这一切都是以中医临床有效为前提和基础的,否则,对中医理论的探讨就会变成文字游戏。只有临床疗效才是中医生存和发展的关键。

一、临床疗效决定中医理论

中医药学之所以能够历数千年而不衰,对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做出巨大贡献,关键在于临床疗效。临床疗效是中医药学存在的底线,也是中医药学能够发展的根本所在。如果临床无效,根本没有必要浪费大量的时间和金钱去进行中医药学的研究,根本没有必要进行中医药现代化、中西医结合的讨论和研究,中药也就不存在了,而可能被“天然药物”或“植物药”、“动物药”的命名所取代。

中医药学兼有科学与人文的特点,符合时代发展的潮流,这是我们的优势所在。但是,如果我们已经没有了能够体现中医药学临床疗效的中医医生,谁还会相信历史文献上所记载的中医药学的疗效?曾经的辉煌只不过是被后人当作谈论的神话罢了。老百姓看不到、亲身体验不到中医药学的疗效和价值,谁还会去寻求中医药治疗?因此,临床疗效是底线、是根本,疗效是硬道理。同时,临床疗效是检验中医理论是否正确的标准,没有实实在在的临床疗效,实验做得再科学、再漂亮,理论再符合“科学”,政策、资金再支持,中医迟早要走向衰亡。因为老百姓最看重的是疗效。中医药学从产生至今,就植根于人民群众之中,至今仍在发挥防病治病重要作用的发展历史已经证明了这一点。临床疗效决定存在,存在决定中医药学的发展。

中医药学的存在价值要靠自身临床疗效来体现,不但要能治疗一般疾病和疑难病证,更重要的是能够解决西医至今仍然解决不了或解决不好的临床问题,才能体现中医药学的优势,这也是中医临床科研和基础研究的出发点。我们的中医药大学的当务之急是培养出更多的真正的中医药人才,满足时代发展对中医药的需求,从而力挽狂澜,弘扬中医药文化、振兴中医药事业。

二、从“思考中医”到“中医思考”

我们不能仅仅停留在“思考中医”,而应及时完成从“思考中医”到“中医思考”的转

变。我们要以博大的胸怀和海纳百川的气度,用中医学的观念和眼光,重新审视现代科学理论和西医学,是吸收其精华,将其纳入中医理论体系,这种以中医为主体的思考,笔者称其为“中医思考”。

在中医学的发展历史上,这种“中医思考”不胜枚举。如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中所用的柯黎勒就是从国外引进的。孙思邈在《千金方》中就引用印度“五明学”的部分内容,并收载支存法的支太医方十多个。危亦林的《世医得效方》中则引进了大量的阿拉伯医学的理论和验方,如番木鳖、葫芦巴、破故纸、乳香、没药、砂仁等都是由国外传入的。王清任、唐容川、张锡纯等人的著作也可明显地看到吸收了西方医学的若干观点并融入传统医学体系的内容。张锡纯说:“盖西医用药在局部,是重在病之标也;中医用药求原因,是重在病之本也,究之标本原宜相顾”,“取西药之所长,以济吾中药之所短”。可见,历代医家都善于把国外医学的精华吸收过来,为我所用,丰富和发展了中医药学。

如对中药的研究,我们在批评按照西药途经研究中药的同时,不应忘记将西药纳入中医的理论体系,进行西药中药化的研究,不但可拓宽中药的种类,而且对促进中西医结合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下面以高血压病的治疗为例,对“中医思考”作一具体阐述。

高血压病是一种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多发病和常见病,因此降压新药层出不穷,虽已发展到多达近百种,有利尿剂、阻滞剂、钙拮抗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RB)、阻滞剂六大类降压药,但在控制血压、改善临床症状上仍不尽理想。临床常见同一降压药在不同患者的降压效果和不良反应有较大差别。

中、西医学对高血压的发病机制,从不同的理论体系出发有各自的认识,治疗理念上也有较大的差异。中医重视气血、脏腑、阴阳的平衡,强调心理、整体、环境的调整,辨证使用中药能有效改善高血压病的症状;西医注意血压指标及危险分层,使用抗高血压药可有效、迅速控制血压,但临床症状改善有时不理想,如失眠、便秘等长期困扰患者,有的患者还因药物本身的不良反应而新增加一些不适表现。在中西医两套理论的指导下用药,根据中医辨证选用抗高血压西药,可以减少或避免不良反应,明显提高原有西药使用的准确性,降低使用盲目性,避免其副作用。临床已有报道,钙通道阻滞剂对痰湿壅盛型、血脉瘀阻型高血压,β受体阻滞剂对于肝阳上亢型高血压,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对阴虚阳亢型或肝肾阴虚型疗效较好。降压西药的辨证应用,是中西医两种医学适应证的交集,更体现了高血压当代个体化治疗的最新理念。

20世纪80年代以来,西医学对于高血压的治疗不仅关注降低血压,而且对靶器官损害及相关疾病加以重视,并按照循证医学开展了大样本多中心观察研究,降低了并发症和死亡率的发生。降压治疗能明显降低心血管疾病及其并发症的发生率,降低其所致的病残率和死亡率。西药着重于降压治疗,具有确切的降压效果和靶器官保护作用,广泛适用于某类型高血压或高血压的某项并发症。降压药的研究虽然日新月异,但是还缺乏完全无副作用和更长效的药物,仍需终身服药。不少病人服用降压药后血压虽有所下降,但临床症状未解除,少数病人甚至加重,生活质量反而有所下降。但是如果从中西医结合立场出发,分别从中、西医理论对高血压病进行全面、系统的认识,除借助现代诊察手段外,融合中医的四诊、辨证,通过中西药理的相互渗透、有机结合,贯穿中医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思想,在中医个体化的辨证用药指导下应用降压药,具有更好的针对性,可以提高降压药的疗效、减少药物用量以及不良反应,在迅速有效地控制血压的同时,使患者的临床症状得到缓解,并将副作用降到最小。

降压药辨证应用的研究是一项很有意义的工作,通过“中医思考”,将对降压药的临床应用提供新思路和指导方案,是中西医结合在临床药学领域的有益探索。在不增加患者医疗费用和风险的前提下,为克服西药毒、副作用,发挥药效和寻找新的用途提供了可靠的思路与方法。不但能丰富中医药学的内容,而且有利于中西医的交流、融合,虽然目前关于降压

药中医辨证应用的研究还不成熟,很多方面还需要完善、改进,但非常值得我们去克服困难努力完成。

三、结语

中医学更加关注以患者的症状变化和个体感受,体现了“以人为本”的当代医学模式。我们以前所做的中医科研,多为了证明中医的现代医学疗效机理。存在的必然有其合理性,中医学理论体系其实并不需要西医学的验证,反之,在全面继承中医学的同时,应以中医的理念和眼光,采取“拿来主义”,通过“中医思考”,将西医学的精华纳入中医学的理论体系,为中医学的阴阳五行、四诊八纲、气血理论服务,才可能为中医学的发展作出无愧于时代的真正贡献。

第二篇:思考中医

近百年的中国,中西文化激烈碰撞,其结果是中国的文化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传统文化被西方现代科学文化所取代。在科学的副作用日益显现的今日,人们开始呼吁保护传统文化,但此时,我们只能眼睁睁地看着传统文化的死去——理解、传承、应用都存在问题,这样的境地离文化的消亡还算远吗?中医由于与传统文化及传统哲学渊源太深,很多哲学概念直接参与了构建中医理论,所以中医的命运也就无可避免地被卷入这百年争论的围困之中。百年来的几次废医运动,包括最近网上某大学教授还在发起的废除中医的签名活动,中科院某院士对中医理论的批评,无不因于此。所以现在谈保护中医,发展中医,首先应当谈保护传统文化,理解传统文化,发展传统文化。前不久《新京报》上发表了一篇题为《中医的生存环境不能再透支了》的文章,但什么才是中医的生存环境呢?

中华民族依靠了中国传统文化,依靠了中医学几千年之久,就是现在,对一些现代医学来说束手无策的疑难病,中医依然不失为一种希望。《思考中医》的写作正是出于作者对中医的信念和感情及对中医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作者希望通过这部书,切实地为中医解决一些问题,特别是认识上的问题,因为《思考中医》非常明确地指出,中医问题不在理论,而在对理论的认识。同时正如《思考中医》所说,中医是中国传统文化最具代表性的分支领域,因此,《思考中医》在解决对中医的认识问题时,自然也澄清了部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本文试就以下几方面谈一谈《思考中医》带给我们的启示。

一、在勾勒中国传统文化大线条的同时,引发深层的哲学思考

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正确理解是正确理解中医的前提和基础。对于中国传统文化,《思考中医》很明确地赞成梁漱溟先生的认识:“中国传统文化,如儒家文化,道家文化,佛家文化,皆系人类文化之早熟品。”基于此,《思考中医》首先以不无代表性的杨振宁教授对中国文化不元代表性的理解为例,对比地提出了自己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几点认识。

(一)从中国传统文化“理,治玉也”的解释,反映出中国传统文化不仅仅是一种精神或一种境界。她不仅在寻求对自然规律的认识上毫不逊色于近现代科学,更进一步的是,她已经非常明确地表达出了要在认识自然规律的基础上顺应自然规律去解决问题的高超思想。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理”,历来是引起争议的焦点之一。《思考中医》从《说文》:“理,治玉也。”的解释,揭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大的特点——整体观。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最根本特点,也是与现代科学文化的最大分歧所在。中国传统文化强调的这个整体,既是精神的,又是物质的;既是器质的又是功能的,既是体,又是用。总之是方方面面的统一。这也是与唯心论最大的不同。《思考中医》通过对传统文化中“理”的涵义的揭示,引发了对这两种哲学差异的深层思考。

(二)中国传统文化是归纳法和演绎法的结合。《内经》中有:“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的话,《思考中医》认为术数就是传统文化中的推演的一面。

(三)中国传统文化不仅有实验,而且,很可能是更高超的实验——内证实验法。因此,中医理论既不是单纯的不具备理论结构的经验医学,也不是仅凭思考得出来的结果,而是两者结合的产物。

关于实验,人们每每会想到科学的种种成就、种种作为。从两个铁球同时落地,到现在常规的各种实验室,生物学中的大白兔,小白鼠……,《思考中医》在这里大胆地提出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特殊实验方法——内证实验法,这是一种与科学实验截然不同的实验方法。这种方法很可能与中国特有的文化及哲学的产生有着密切的关系。从大量的文字记载上都显示了这种内证实验方法存在的可能性,在《新编中医基础理论》一书中也同样明确地提出了这种观点。《思考中医》认为,正是这种特殊的实验使得传统文化及中医的理论完全可以信受。但遗憾的是,这两种实验由于机理不同,传统文化的内证实验不能被现代科学再现,我们没有直接相信她的可能,只有通过其产生的理论结果反作用到实践中的实际效果来印证,这是

造成现代人接受中医的困难所在。但总之,不管你个人信与不信都不应当否认中医理论的产生与实验有关。

(四)有无中介是传统文化与现代科学在应用上的最大差异,这种差异造成传统文化在应用和传承上的客观难度,使其在应用和传承上无法逾越主观因素的影响。

二、揭示出传统文化的独特研究方法问题

中国传统文化独具特色,与别的文化差异明显,而产生这种差异的根源在文化的核心——哲学。所以钱穆先生有言:讨论文化要自其汇通处看,不当专自其分别处寻。若研究文化问题,不能从其汇通处看,不能从其总体上求,则最多仍不免是一种文化之偏见。

《中医学导论》中指出中医学的危机与不足,共八条,其中第二条是:独特理论体系的封闭结构阻碍了学科的顺利发展。为此,突破原有理论体系是发展中医学的关键。

第四条:中医学的许多认识和思想正确性高、准确性差;且大多无法用现代科学手段加以研究。如不对这些人类认识的“粗产品”加以科学提炼,中医学将永远踏步不前。

第五条:方法论和方法虽有某些特色,但却与现代科学方法论存在着时代的差距。还有第八条:最为关键的是中医理论自身的缺陷,许多基本概念含糊不清,有不少是无法证伪的哲学术语的移植,对这类概念的内涵和外延若不清晰地予以确定,发展中医只能是纸上谈兵,因为明确概念是共同进行任何科学研究的前提和出发点。

《当中医遇到西医》引中国中医研究院的研究员陈小野的观点:倡议彻底革新,尤其强调方法学的现代化。他指出,中医只应用现代技术并不足够。他在《中医理论现代化概述》中断言:“中医传统方法论与现代科学方法论的最根本区别,在于其非实证性和非逻辑性。”种种这些认识大都是抓住了文化之异,大多最终集中在了方法论的不同上。《思考中医》很鲜明地指出:“现在大家身边所感受的都是现代文化的气息,都习惯了用一种文化视角去看待问题,去思考问题……我的意见,中医至少不是局限在科学文化这一层面的东西,所以光从这一层面去看待它,研究它,就难免会出问题。” (P4143)“中医是这样的一门医学,它整个地是偏向于形而上的一面,是以形而上统形而下,是以治未病统治已病,而我们现在却在完完全全的用形而下的眼光去看待它,把它当作一门完完全全的形而下的学问,治已病的学问。我们提倡科研,提倡现代化,提倡现代中医教育,完全就是用现代科学这个形而下的筛孔去对中医进行过滤,滤过去的是精华,是可以继承的东西,滤不过去的东西,就是糟粕,就要扬弃掉,大家想一想这个通不过筛孔的部分是中医的哪一部分呢?必定是形而上的这部分。对上述问题我们思考清楚了,我们就会发现,原来我们所采用的现代教育方式,我们所采用的现代中医教育路子,只是一条培养造就下工的路子。”

说到哲学,《思考中医》没有过多地涉及,但对中国哲学的总体精要还是提到的,如“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基于此,《思考中医》得出一个结论:现代科学讨论的领域,实际上是气聚合以后的这个领域,对于气聚合以前即“夸克”之前是什么样,现代科学还无力回答,甚至难有希望回答(P2223)。《思考中医》总结性地指出:“传统文化,传统中医,虽然的确是道器合一的统一体,虽然它强调要形气相依,形神合一,但总的侧重却在道的一面、神的一面、气的一面,所以她是一门以道御器,以神御形,以形而上御形而下的学问。”(P24)

如此看来,制约中医发展的瓶颈在哲学。中医这个用中国传统文化思想观察人体生理、病理的学问,果真换了现代科学的方法论,就可以得到“科学的中医方法”进而解决人体生理、病理的问题了吗?我可以想见,那样的唯一结果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医,从理论到方法的全面消亡——中医有可能成为当代的哥白尼、布鲁诺!

这么说并不是承认中医不讲科学(广义的),只是大家在争论和指责之前应先就“什么是科学”达成必要的一致,进而再谈论方法问题。但很肯定的一点是,中医不同于现代科学。中国传统文化的方法论也不同于唯心主义的,它在日常生活中可以找到大量的实际印证,这

一点不在此文中展开,但有必要一提的是:正是其自身的这一特点给迷信以可乘之机,但科学不应走到另一个极端——把一时证明不了的全部否定。

三、倡导适合中国传统文化的解释方法

提到认识,自然需要概念、需要解释。《思考中医》所解释的内容中,有两个非常值得关注的内容:一是语言文字;一是时间。解释方法的特点是:突出以字释义,特别注重借助字形及《易经》的卦象做解释。

对于中国的语言文字,《思考中医》也是充满了感情,它深深感悟了汉字独特的释义能力的魅力。

先看“病”这个字。现在的中医教材如《中医基础理论》(1984年版高等医药院校教材)中并没有见到对病的明确定义,而《思考中医》从病的造字角度对中医 “病”的含义做了解释,指出“疒”本身已代表“疾”的意思,那么下面为何用“丙”呢?《思考中医》从传统文化角度分析“丙”为南方,为火,为心,这样一来,发掘出中医“病”这个概念的三重含义:第一,人出现影响正常生理活动的状态,所谓“疾”的状态;第二,疾的相关性问题;第三,相关性中最重要的是疾与心与神明与精神的关系。这样一来我们对“病”这样一个概念大体把握的同时会惊讶发现这样一个概念的内涵与现代世界教科文组织提到的健康概念有着很大的重合。再来看“脉”。《中医基础理论》(1984年版)的定义:脉,即血脉,又可称经脉,为血府,脉是血液运行的通道,脉道的通利与否,营气和血液的功能健全与否,直接影响着血液的正常运行。故《灵枢决气》说:“雍遏营气,令无所避,是谓脉。”而《思考中医》同样从造字上解释:脉为“月”+“永”;月者,太阴之精也;永,长也,象水坙之长;所以脉的概念一下非常直观:象水之长,为阴之精,最关键的是脉象“月”反映“日”一样,反应人体之阳。对中医里的重要概念“证”更是从古代写法到现代简化字等多个角度予以解释。在解释“证”这个字时,《思考中医》连带性地解释了中国传统文化对语言的理解。中国传统文化中语是语,言是言,是两个不同的含义。“论难为语。”“直言为言。”又有“言,心声也”之说。通过这种重新的解释工作,一方面使文字从单纯的抽象概念落实到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本初意象,展现出传统文化的深邃思想;另一方面,还纠正了以往很多概念的错误。如对“肝者,罢极之本”中的“罢极”的理解,通过对传统文化中“极”概念的探讨得到“罢极”这个概念指促使年与年、岁与岁之间交替的功能;“肺主治节”中的治节《中医基础理论》(1984年版)作治理调节讲,但《思考中医》从《素问》中“节”的含义,联系肺的生理功能得出“肺主治节”应从天人相应、人体与外在节气的关系去理解。病机一词,《说文》有“主发谓之机。”从而用病机是疾病发生、发展、变化的最关键因素的解释取代了《中医基础理论》(1984年版)病机是疾病发生、发展与变化的机理的解释。同时对“十九病机”中的数字“十九”从《周髀算经》找到:“十九岁为一章——”的解释,从而提示了《内经》成文的严密性,正如作者感叹中国的汉字是 “一字之安,坚若盘石;一义之出,灿若星辰。”对“小肠者,受盛之官”中受盛的理解,更是一改从唐王冰以来一直作复词的解释,挖掘出了小肠作为重要营养吸收场所供养五脏的重要功能。这样的例子还很多。通过上面提到的例子,我们已经可以清晰地看到作者回归经典,探寻回归传统解释法的思路。首先,对其中个别字的解释是否有迁强之嫌,先不细究;其次,也不应将其看作一种简单的回归,应当看到,这样的思路第一,直接沟通串联了古今,使今天每人每时每刻都在使用而并不自觉的文化找到了根基;第二,这样的做法与海德格尔对文字的痴迷大有相似之处,而海德格尔的痴迷源自语言与其希望建立的不同于以往知识论的新哲学的密切联系。那么这其中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解释方法的暗合难道仅仅是一种巧合吗?再来看一看“时间”。作者从造字上发现“时”表达的是日地关系,时间直接反映一种日地关系下的阴阳的状态,所以中国先圣非常聪明的将时间这个一直困扰着西方的概念直观为一种“象”,这个象即可轻松地纳入五行系统从而非常方便使用。这一点只有《思考中医》如此明确地给予揭示。以往也有注意到的,所以有不少关于中医与时间医学的文章,但《思考

中医》最直截了当地指出:中医是完完全全、彻头彻尾的时间(时相)医学。而绝不是部分的时间医学。沿着这个思路,《思考中医》对中医得出一个精辟的比喻:开方就是开时间。时间这个问题最能体现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象数问题和相关性问题。可能这一思路也会对当今哲学及现代医学极具启示的。

汤一介先生一直在倡导创建中国的解释学,《思考中医》在这方面的大胆实践也为这一问题提供了更多的思考空间。

四、系统地阐明了《伤寒论》中的六经辨证的理论体系

这一部分应当是《思考中医》主要的工作——导论《伤寒论》。

六经辨证一直是公认的来自于《伤寒论》的中医重要辨证方法之一。但历来对此争论颇多,且现代的中医教科书上也没有见到对于这种辨证方法及六经这一概念的清晰解释,像《思考中医》这样系统地解释,恐怕还是头一次。

《思考中医》从六经的本义、经义、府义、运气义全方位地阐述了六经,并对六经病的欲解时、欲剧时、脉证提纲和治法等多方面进行深入细致的阐述,使六经辩证成为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将脏腑,经脉,时间,治法联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思考中医》揭示出中医中时间作为“象”的一种,进而用五行使之与反映生理、病理的六经相联系,让人大有开千古疑窦之叹,《思考中医》真可称得上中国的普罗米修斯!通过这样的导读,让人们清晰了对《伤寒论》这部经典的认识,它绝不仅仅局限于外感病,它用六经将人体的生理、病理与外界环境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思考中医》细致地阐发了其间的联系,使《伤寒论》为万世立法垂方的雄浑姿态跃然纸上。

五、提出了很多疑难病的治疗新思路

由于《思考中医》揭示了很多崭新的对传统文化、对中医的解释,因此,自然而然对一些疑难病提出了崭新的治疗思路。如高血压,颈椎病,老年性痴呆等等,非常值得临床关注、验证。

六、收集了一些非常有代表性的神奇医案

用清肺剂配理中汤加砂仁外敷神阙穴治愈老年重症肺炎;天津盲医仅用不同数目的绿豆、葡萄干等治病;小柴胡汤化截止住了吗啡无效的癌痛等等,从不同的角度展现了中医的博大精深。

如果说中西之争的积极意义,恐怕就应当是其促进了文化的反思。从《医林改错》的思想可以看出,即使没有后来的中医遇上西医,中医也好、中国传统文化也好,也会从自身中出现这种反思的局面。两种文化,两种文化下的医学的相遇,大大加速了这种反思。《思考中医》让这种反思增添了很多的理性成份,增添了很多值得深入思考的题目,当然,诚如《思考中医》所说,他还仅仅是针对一部《伤寒论》,中国的文化经典还很多,中国文化更是浩如烟海,真正对其做客观深入的反思自然不是简单之事,怕是要几代人的努力。《思考中医》从传统文化中发掘出的与当今哲**流的暗合更是给予我们很大的启示和无比的信心。由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自身特点,使其在表达上永远存在问题,所以中国传统文化历来讲究写意,《思考中医》抓住了这一个大特点,很好地运用了“象”这一中国传统文化的工具,使我们在“意”上空前地接近了中国传统文化及中医的精髓,其间一些逻辑上的失误在所难免,但从上述文化之特点上说是完全可以理解的,我想看《思考中医》还是需要一些写意的。

《思考中医》的历史功绩有多大,就留待历史做答吧。

参考文献:

[1] 刘力红:《思考中医》,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年

[2] 陈勇:《钱穆传》,人民出版社,2001年

[3] 区结成:《当中医遇到西医》,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5年

[4] 何裕民 刘文龙:《新编中医基础理论》,北京医科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

社, 1996年

[5] 印会河:《中医基础理论》,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4年

[6] 何裕民:《中医学导论》,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04年

第三篇:思考中医 读后感

对中医的小彻大悟 ——《思考中医》读后感

本着怀疑与揣测的态度阅读了刘力红教授《思考中医》这部书后,我对中医的理论有了不甚彻底的了解,但是对中医的态度却发生了巨大的改变。

我原本是不相信中医的。我自己是相信科学的,并且自小都接受着来自于西方自然科学的严谨教育,所以对事物的认识都讲究证据、讲究系统的认识过程;加之如今是“西医”学生中的一员,在认真学习中医理论之前,对中医难免存在诸多抵触,尽管我是中国人,尽管中西属于祖国医学,尽管我还没有认真去了解中医;身在祖国的大环境里,时常会接受各样涉及中医的信息,包括有关于江湖郎中的,关于传统秘方治百病而后来被证伪的,村里的只靠搭脉庸医。。。。。。所有这一切让我对中医充满怀疑,让我对中医的经络、针灸敬而远之,也造成了我——一个对学医充满激情的青年——毅然决然地走上了学习西医之路。可是《思考中医》这本书纠正了我太多的盲目认识。在刘力红教授、名老中医的带领下,我有幸轻松地去体会中医的精髓并解开心中堆积已久的这些疙瘩。

中医,有自己的思想理论体系。中医是基于阴阳五行学说和藏象学说的实践科学,有自己独立的诊治体系,作为一门科学,是勤劳智慧的中国人民在长期的劳动实践中探索和总结并不断向前发展的一门科学,是在长期的历史演化中由中国无与伦比的哲学与中国人民对人体健康的认识相互作用而发展形成的一门科学,她曾挽救了无数先人的生命,延长了无数中华儿女的生命,为中华民族的繁衍与昌盛乃至世界人民的卫生保健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否认和亵渎中医的价值,是不理智和不负责任的行为。那些以中医为幌子搞迷信、随便给膏药偏方贴中医标签的人也对中医的科学性蒙上了一层阴影。什么事物,只有自己先相信,谦虚的去经历、去学习、去感受之后,给出的评论才具有可信性,关键的是自己也多了一次提升的机会。一开始就否定,注定一无所获。对中医的认识也同样如此。中医本身有丰富的玄学思维,不认真体悟,是很难去理解的,在中国尚如此,更何况西方国家对中医的抵触了。如刘力红教授所言,中医没有像西医那样系统、严谨地科学试验,但中医确实存在着一种可以被称作“内证实验”,我们无法去证明它是否存在给他人看,但我们自己确实能感受到,并且这种感觉是有共性和规律的,是为无数中医工作者证实了的。正如一个人伤心,用西医的理论怎样去证明,或许有一天科学的发展足以解释人的思维,正如或许有一天科学可以解释中医理论里现在还解释不了难题一样。阅读此书后,我常用基督教来和中医作比,没有人看到基督降生,更没有人看到耶稣为世人流血而死,但谁又能否认基督教对世界和平所产生的影响?也没有人看见中医的经络,更没有人可以解释为何中医只有五行学说,而不是六行、七行,但谁又能能够否认中医对维护中华民族健康所作出的巨大贡献?

中医讲究中庸之道。中医学讲究阴阳平衡,只要阴阳平衡就不会有病,所以中医注重从整体治病,调理各个脏腑与与经络之间的阴阳平衡,而不局限于某个器官。也就是说肝病可能是由肾病和肺病引起的,而肝病又有可能引起心病和脾病。中医学是和中国传统哲学一脉相承的,“不为良相,则为良医”,就是这个道理。中庸是什么?“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庸”即用,加起来,就是“用中”,意思是讲求适度,不偏不倚,适中。可以看出,中医是很贴近自然的,不刻意强求完美,适中就可以了,过犹不及!中医还讲究天人合一,顺应自然。无论是中国的伏羲女娲人首蛇身图,还是古埃及金字塔的狮身人面像,都不止一次的告诫我们,人是集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于一体的生物,而从养生的角度讲,当然要顺应自然,因为人毕竟是在上百万年之久的演变过程中相互作用而成形的,忽略人的自然属性,自然就是在和自己的生命对抗!

中医强调以人为本,讲究辨证施治。中医非常重视人的感受,如果你感觉不舒服,就算西医查出没有病,中医就会认为你有病。心主神明,这个感觉是非常非常重要的治病依据。中医是从不“一刀切”的,看病非常注重辨证施治,同病异治,异病同治,在中医看来是很正常

的事情,相同的疾病可以因人、因病程而有不同的表现,不同的疾病可能因为治病阶段的不同而产生相同的症状,这将导致治疗思路的巨大变化。中医除了对药物的数量有要求外,很少用数值去衡量病人的病情,而数值正是西医诸多诊断手段孜孜以求的结果,这给西医临床医生提供里方便但同时也对误诊埋下了祸根。中医里除了一些最根本的理论基本不变外,没有什么是绝对的!一切以病人健康为本,一切视病人病情来定。

中医有很先进的健康理念。在中医里,将医生分为两个等级,即上工与下工。上工指的是非常高明的医生,下工是非常普通,非常一般的医生了。《灵枢》里讲“上工守神,下工守形”。神是什么?神是无形的东西,属于道的范畴,属于形而上的范畴,上工守的 就是这个。换句话说,就是能够守持这样一个范畴的东西,能够从这样一个层面去理解疾病,治疗疾病,那就有可能成为上工。反之,如果守持已经成形的东西,从 形而下的这样一个层面去理解疾病,治疗疾病,那只能成为一个下工。所以,《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说:“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 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守神就是治未病,未病就是尚未成形的病,在未成形的时候你拿掉它,不是轻而 易举的事吗!等成形了,甚至等它牢不可破了,你再想拿掉它,那就不容易了,那就会吃力不讨好。西医也逐渐意识到预防医学的重要性,但是我们学西医的自己也知道,自从“预防医学”的概念被提出到现在,除了在某种程度上提示我们的医学工作者某些疾病可能的病因和要劝诫别人不要吸烟喝酒外,它在西医临床上还有被更深远的运用吗?所谓“防治”,是先防后治,治后再防,“疾病的预防”在医学活动中应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西医远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而中医历来是防治一体,以治“未病”为最高境界,所以中医的诊治思路在一定程度上是有先进性的。

当然,必须承认,中医也有自己欠缺的地方。中医因为自己的基本理论是无法去证伪的,所以给中医的现代化及发展带来了很大不便,加之现在中医的医学培养模式完全也效仿西医,而现代人更急于求成,所以真正能懂得中医精髓、精通中医学问的人也越来越少了。中医的复兴可谓困难重重。另外,中医未必能治本,西医未必只治标。中西医各有自己的理论体系、诊治方法、行医特点,也都是以“治本”为目标的,治标、治本或标本兼治,是对病情轻重缓急的调整。中西医应相互尊重、相互借鉴,设想有一天,发展成熟的中医和西医并行不悖,共同存在,在疾病时来临时,人们总是有多一种选择,无疑是对人类健康的多一重保障。西医学生不可妄自尊大,中医学生更不可妄自菲薄,中西医的和谐、成熟、健康发展是人类所共同需要的!

作为西医学生,我将会尊重中医;作为中国人,我更支持中医的发展。希望中医能够快速发展成熟,和西医相互为用,共同在维护人类健康的医疗活动中发挥应有的价值!

第四篇:中医教育的现状与思考

甘肃省临泽县中医院(734200)张建栋周青

中医药学博大精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组成部分,是中华民

族对人类文化的一个伟大贡献,她为中华民族几千年繁衍生息做出了巨大贡献,为当今中国人民生命健康提供了重要保证。毛泽东说:“中国对世界有大贡献的,我看中医是一项”,“中国中医药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应当努力发掘,加以提高”。近一个多世纪以来,由于西医进入中国并逐步占据统治地位,更由于许多国人自贬并歧视中医,

中医药地位日益下降,发展处境艰难。中医教育也面临着严重的挑战。

问题一:“弃中学西”异化培养中医学生

目前我国在中医院校一直搞中西医结合,设置的课程都是些又中

又西的科目,甚至有的学校设置的西医课时超过了中医课时,把西医理论学习和理化知识定为了必修课,而把中医经典课目降成了选修课程。结果强势文化的西医吞掉了中医,我国的中医教育呈现了严重的西医化。 通过调查,目前在各级各类中医医院中,从中医院校毕业的学生中,经过西医系统进修者占96%以上,他们对现代医学知识的掌握已远远超过对中医药理论知识的掌握,中医院中医药理论知识几乎成为现代医学知识的补充。 中医院校的很多学生们都“弃中学西”了,并把西医文化看成是一种时尚,却把中国土生土长的中医学术抛至脑后,其中不乏有很多人基本不看中医古籍。中医的望闻问切 1

和针灸、按摩等都是需要在实践中学习和提高的,但是由于在学校学习期间的训练不多,造成学生们毕业后普遍不会用中医思维看病,成了名为中医实则以西医为主。中医药的研究生教育更是令人担忧。几乎所有的研究生研究课题都是实验性质,根本没有突出中医药学术特色,甚至有的除涉及中药名外,论文内容完全与中医无关。他们的临床实践能力也可想而知。如此培养的硕士、博士,恐怕很难产生像蒲辅周、岳美中这样的名医了。这样的学院派、实验派中医成为主流后,中医将何去何从?

问题二:师承教育与现代制度的摩擦

以师带徒、师徒传承的师承教育是我国中医人才培养的传统模式,中国历史上,传承数代甚至数十代的中医世家也有不少。几千年来,这种模式造就了一大批医术精湛的名医。 但现今的中医职称和执业资格制度,导致真正的中医越来越少。现今的状况是靠这些50岁以上的掌握有纯中医技能的中医师们撑着,照此下去,再有10年,中医药学要翻身就难于上青天了。中医最大的危机是后继无人。在中国医院看病,没有人愿意让一个年轻人号脉。人们都说老中医好,可如果想成为一名老中医是一项长线选择,是成长周期长的“投资”。正因为这个长周期、回报慢,中医医生也成了贫穷医生的代名词,许多中医院校毕业的学生毕业都转了行。中医就适用‘师傅带徒弟’的培养模式,可是这不能获取医师资格证书。就拿号脉来说,100多种脉象需要长期的实践才能学会,光靠几年的大学学习,只能说是对中医有了肤浅的认识。一直活跃在社会底层的“草药郎中”,是平民百

姓寻医问病的重要依靠力量。但是按照现行执业中医师考试制度,民间中医很难通过资格考试,所以他们多因无法领到执照而不能公开行医,这样将使本来就很脆弱的民间中医的生存更加艰难。而且这些“草药郎中”秉承中医世家家族内传承的模式,一些重要的药方或成药制造方法极其保密,现行行医执照制也会使这些秘方面临失传的危险。

面对中医教育的问题,已引起了国家的高度重视,正在改变这一现状,个人认为应做好两个方面的工作。

1.中医正规教育体制改革是当务之急。“中西杂夹”的教学模式培养的人才“不中不西” ,既不能当西医使用,也不能当中医使用。所以,中医药院校教育中,应当少讲西医内容,中医、西医分开讲授,而且中医在前,西医在后,以免西医理论先入为主;重视传统,重新认识中医经典的重要作用;改变课本“亦中亦西”模式;同时加强学生中医临床实践能力的培养。 2.民间师徒传承是继承发展中医的根本途径

师带徒是历史上中医学培养人才的固有的有效的做法,通过口传心授,将基本理论、中医特色、临床疗效传承给徒弟。徒弟在抄方侍诊中,了解老师的思维方式、治病用药方法,不仅增强徒弟的从医信念,而且在学习中悟出新意而不断发展创新。因此,根据中医学实际,培养高层次临床型实用人才,师承教育不失为一种好模式。鉴于中医学是一门继承性极强的医学科学,而师带徒是继承与发展中医学的一种比较成熟的模式,故国家应该将师承教育纳入到中医教育之中,成

为其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同时,建议有关部门应根据传统中医特殊成才规律,结合现代执业医师资格要求,制定专门的资格认定和执业监督办法,使有真水平的民间中医公开化、正常化、合法化;同时,引导和规范民间中医市场;目前一刀切的执业医师考试内容中有太多的西医知识,用来考中医医师执照并不合适,应设计适合民间中医的培养方向和特色的试卷。对于这些没有合法身份的民间中医,正确的“引”远胜于单纯的“堵”:鲧治水以堵,失败告终;禹治水以疏导,终于成功。只有以某种合理的方式将他们纳入国家队,给予及时指导,才可能让那些真正有疗效的中医药发挥救死扶伤的作用。

总之,现在以院校教育为主,但也应尊重历史和客观现状,保持中医教育的多元性,且应给师承方式培养出的医师一个不同于院校教育要求的认可方式。如果简单化地剥夺那些殚思竭虑为民服务的民间中医的行医资格,其实是对生命的漠视和对历史的背叛。

第五篇:建湖县中医院员工节思考

医院文化是推动医院健康持续发展之本

——改制为民营的建湖县中医院举办“员工节”八年间

“´立足于打造制度型医院,努力向文化型医院迈进。”建湖县卫生局副局长、中医院院长耿曙光说,“要把不断提高医疗技术水平、服务质量和让病人满意作为今后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努力探索以´卖健康´为导向的发展新思路。”

今年11月16日在以“成长、成就、跨越”为主题的第八届员工节文艺晚会上,耿曙光院长在致辞中对过去8年的发展路程作了回顾,要求大家珍惜目前所取得的成就,站在新起点,努力实现历史性跨越。

举办员工节是为了增强员工的归属感、安全感,打造优秀团队,进而推动医院健康持续发展

每年举办一届员工节,直接推动医院健康持续发展

成立于1978年的建湖县中医院进入新世纪后的发展遇到前所未有的瓶颈,由于政府投入不足,加之经营和管理水平落后,医院债务累累,正常运转难以维持。在此背景下,2003年6月26日,在医院职工代表大会的表决同意下,县政府通过公开竞拍将医院产权转让给上海慈航集团,注册为营利性医院,冠名建湖慈航医院,并保留建湖县中医院冠名权。以耿曙光为首的新一届领导班子,立足于医院实际,确立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西医(因为西医能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当医院形成一定规模,有一定的病人,有足够的资金作保障后,再加大投入,大力发展中医事业,让中西医并重发展。

知难而进,点燃发展希望

面对没有政府投入、扶持;面对民营医院在种种政策上的壁垒;面对医院“民营”身份的尴尬;面对员工对医院发展和自身保障的担忧。如何发展?人是决定因素。员工节——旨在激发医院活力、增强员工的归属感、打造优秀团队、激发全体员工激情的催化剂应运而生。

“我为慈航自豪、慈航为我骄傲”为主题的第一届员工节庆祝活动拉开了帷幕,点燃了全体员工重新奋斗、再次创业的热情。尽管医院没有政府的投入和政府或其它上级部门项目支持,但只要大家齐心协力,转变经营观念,利用民营医院体制灵活(成立企划部。医院把县内及周边地区的医院、诊所作为输送病员的渠道,建立了完善的客户关系网)和薪酬杠杆的积极作用,借助资方的先期投入(投入800多万元更新购置CT、CR等先进设备,从县院引进3位专家,组建了神经内科、神经外科和骨外科),一定能够创造出属于自己的发展平台。

第一个月就扭亏为盈,第一次做到日住院人次突破100人大关,第一次做到病床使用率同比上升10个百分点,第一次做到住院月收入突破50万元,第一次„„。

评点:2003年下半年,经营理念的确立,服务的推陈出新,人才和设备的引进,直面市场成立企划部,特别是员工节的创办,为今后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摸着石头过河,难免会出现问题

2004年,全体员工在“我为慈航自豪、慈航为我骄傲”的感召下,努力拼搏,积极贡献。全年实现业务收入2100万元,同期增长35% ,收治住院一跃突破4000人次;年手术超过1800台次。从县院引进胸外科、普外科、儿科、麻醉科等四名专家型学科带头人;普外科、泌尿科与市一院专家横联,上海瑞金医院、省人民医院高级专家不定期来院会诊、指导;成为南京中医药大学教学医院;中西医结合脑血管病专科、中医消化内科创建成为盐城市重点临床专科;改造门诊楼和设立急诊输液;计算机网络建设使支持保障工作迈上了信息化路程,内部程控电话实现了通讯联络和指挥的快速、便捷。

虽然医院取得了较快发展,但政府和社会一直对医院充满排斥情绪,在他们眼里民营医院就是为了 1 经济效益,只会宰病人(其实医院的医疗收费比同城同类公立医院要低很多,而且服务还要好)。面对这一现实,医院选择“家、文化”作为第二届员工节的主题,它是第一届员工节主题的延续,就是让员工把医院当成自己的家,无论外界怎么看,医院始终是我们自己的港湾、归宿。

2005年初,医院为一病人行阑尾炎手术时,由于并发症导致死亡,如发生在公立医院,本是普通的医疗纠纷。但,由于医院姓“私”, 政府和社会对它存有偏见,一方面病人家属通过砸、闹、围堵、烧纸等手段,要求高额医疗赔偿,另一方面政府向院方施压,通过满足他们的要求尽快解决纠纷。最后,医院不得不妥协。这次中医院人称为“阑尾炎事件”的纠纷所产生的后果不但损害医院的经济利益,更是大大影响了在社会上的声誉。直接导致医院住院病人下降到日均60人左右,但中医院人并没有被打倒,“家、文化”在支撑着他们,中医院人不会抛弃自己的家,只会让它变得更富有、更温馨,一方面加强医疗质量、医疗安全的管理,另一方面通过资助困难病人、社会捐赠、公益宣传等做好社会公关工作,到下半年,逐步走向发展正轨。这一年员工节的主题是“服务、发展”,中医院人相信不管姓“公”,还是姓“私”,只要坚持全心全意为病人提供优质、价廉的服务,政府和社会总有一天会接受你,中医院也一定能发展的更快、发展的更好。

进入2006年,随着新建中高档病房楼的运营,医院业务收入以30%增幅在快速发展。但,一件事的发生导致了形势急转直下。2006年11月初,上海资方拟将上海慈航集团的股权进行转让(包括建湖县中医院在内),本来股权转让是合法的,但由于政府和社会对医院的长期排斥和歧视,医院虽然在快速发展,但员工仍缺乏安全感,这次突如其来的股权转让,更是让员工危机感达到极点。于是,11月16日员工节这一天,引发员工集体上访,要求政府收回医院持续了一个多月时间,对医院发展造成了严重影响,这一年的员工节主题为“创业、发展、和谐”,虽然并不和谐,但医院还是坚持举办了员工节,就是是告诉中医院人,要只争朝夕进行第二次创业,只有持续发展自己,不断壮大自己,才能创造和谐医院,让自己有归属感和安全感。

点评:改制后的三年半时间里,医院取得的成绩是值得肯定的,从亏损到盈利,再到较快发展,医院走过了一条不平凡的路。变革是需要付出代价了,建湖县中医院也不例外,她经历了“阑尾炎事件”,经历了“职工上访”……,每一次都可能把她打倒,但她仍然屹立不倒,为什么呢?建湖县中医院是医院全体员工的家,是他们创业、发展的平台,是他们和谐家庭的保障。

站在拐点,中医院人选择了继续发展

1月12日县政府与上海资方签订补充协议,政府注资15%,仍是医院的举办者,承诺给予中医院和员工公平待遇,才平息**。最初的几个月,员工情绪低落,思想不稳定,普遍对工作缺乏热情;普遍对医院没有信心。为扭转局面,医院作了大量的工作:

从加强团结,确保稳定入手,医院领导班子成员向员工灌输“稳定压倒一切”、“不管医院姓公姓私,都必须为病人服务”、“ 所有权不是最重要的,平台是我们的最重要”的简单道理,逐步调动起了大家的积极性。

着眼效益,坚持考核,体现多劳多得的分配制度。院部为打破“人心涣散,等、靠、要、看”现状,通过业务收入的增长提高员工的待遇:用效益提高,力保每一位职工的档案工资;用提速发展,力求每一位职工奖金发放。

细化管理,确保两个效益同步增长。一方面严格控制成本,提高收入含金量。另一方面始终围绕医疗质量,强化医务人员效益和安全意识,设立安全风险基金,落实到个人。

服务创新,促使内涵质量建设整体推进。重新布局门、急诊;成立服务中心;开展“护士在您身边”——服务之星、温馨护士站评选活动等等,使医院的医疗质量和服务水平整体提高。

为消除政府和社会的偏见,恢复医院非营利性性质,对外重新挂牌建湖县中医院。

医院组织60多位同志旅游,放松心情;开展护士节庆祝活动;组织中层干部和部分员工到省中医院、昆山中医院、盐城市各中医院参观学习;11月16日医院成功举办了第五届员工节。

这一年的员工节主题是“自立、图强”。世界上没有救世主,中医院只有靠自强不息,才能生存、才能发展,才能做大做强。

2 评点:2007年是医院发展的拐点,中医院在阵痛后,重新站了起来。这一年,当地政府和主管部门情愿或不情愿的接受了建湖县中医院;这一年,医院找到了今后发展的方向;这一年,医院全体员工懂得了发展靠自己、成功靠图强;这一年医院全体员工首次每月能领到奖金。这一年,对建湖县中医院来讲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发展没有终点,只有一个又一个的新起点

数字看发展:2008年实现主营业务收入达3425万元,较2007年增长47.50%,总收治入院5365人次,手术台次2180台;2009年,全年实现主营业务收入达4450万元,较2008年增长30%,总收治入院超7000人次,手术台次2570台;2010年,全年实现主营业务收入6300万元,较2009年增长40%,总收治入院超8000人次,手术台次3500台。

2008年,医院发展速度、员工士气是空前的。

改变职能部门工作作风,实行职能干部下临床蹲点服务制度。

加大科技兴院力度,创造医院优势、特色品牌。5月9日,成立了江苏省中西医结合学会心脑血管病研究中心;创立名医馆;获准成为省中医药局中医“治未病”重点试点单位;11月份,成立了全县第一家显微专科。

加快医院基础建设步伐,强抓发展机遇。7月份,对2号住院楼进行了装修改造,并于10月1日正式投入运营,将内科分为2个病区,新设康复科病区,病区增加到10个。

成功地组织三十年院庆系列活动。编撰了院志,举行了大型了文艺晚会等,在社会引起强烈反响。 这一年的员工节是和三十年院庆合办的,主题是“服务好、技术更好”。通过一年的快速发展,医院摆脱了困境,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和病人群,开始向现代和传统医疗技术并重发展的方向迈进。

2009年,中西医并重发展得到进一步强化。

注重中医药事业发展,成功举办冬病夏治和膏方节。中医院毕竟姓“中”,中医院最大的优势就是中医特色,用中医特色树立自己的品牌,况且发展中医药事业,中西医并重发展也是医院的发展战略和历史责任。三伏天,中医院将小儿敷贴、针灸、推拿、治疗鹅掌风等传统优势进行整合,开展冬病夏治工作,服务病人2000余人次;与省中医院合作举办首届膏方节,全年完成500多料,赢得省厅、市局领导的赞誉。全年中医药参与率超过了10%。

强抓执行力,推行部门、科室工作联系单制度。

增添了高压氧舱、制氧机、妇科聚焦超声治疗仪、微电脑婴儿培养箱、血凝仪等医疗新设备。 开展 “延长服务链,展示新形象”系列惠民服务活动,为每个病床配备两个茶瓶,为病人免费提供日用品,为住院病人提供免费早餐等。

这一年的员工节主题是“从制度型医院走来”。员工手册的应运而生,让医院有了属于自己的“法典”,“团队、博学、敬业、创新”的院训精神,“民在心中,医在德上,为人类健康服务” 的医院宗旨,“秉承传统文化,坚持突出中医特色,积极引进现代科学技术,建设现代化的中西医结合医院”的发展战略,让医院有了努力方向和道德标杆。举办的“从制度型医院走来”、“感动2009”文化论坛,让员工懂得了制度的重要性。

2010年,医院始终在发展的快车道上前进。

以全市第二高分顺利通过省中医药局组织的“二级甲等中医医院”复审。 先后投入1000多万元,购置磁共振、DR、数字胃肠、胃镜、DSA。

与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建立合作医院,并成立建湖心血管病诊治中心。 特别是中医药事业得到了进一步发展,成功举办“中医江苏行,健康你我他”活动;冬病夏治活动;引进中药颗粒剂;第二届膏方节活动,服方者达800多人。

这一年员工节的主题是“成长、成就、跨越”。

评点:这三年是医院快速发展的三年,是医院实现跨越奠定基础的三年,是中医院人分享成就的三年。这三年的发展告诉我们:世界上没有救世主,生存要靠自己,发展要靠团队,只有努力工作,奋发图强,团结协作,博习好学,注重创新,关爱生命,关爱健康,才能为医院、为自己创造美好的明天。

3

在笔者看来,如新医改方案、中医条例等好的政策,如果缺乏细则,缺乏监督,很可能会成为一纸空文

八年来有发展的困惑

院改制八年来,对当地经济建设,社会事业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一直承担着医院救死扶伤,公益性事业非营利目的,中医药继承、发展的责任,但发展中面临的困难和困惑始终困扰着医院。

事业单位改革的举措其本身无可厚非,因为当它已成为政府、社会的累赘时,只有通过变革才能获得重生。医疗是具有非排他性和不充分的非竞争性公共产品(准公共产品),无论是公立医院还是民营医院,它们向老百姓提供的都是公共产品,只要按政府规定的价格标准向消费者收费供应,政府都应一视同仁,在政策和资金上给予公平待遇。

所有制的改变没改变建湖县中医院承担同类公办中医院应承担的义务,却改变了原来中医院应享受的国家有关中医政策和同类公办中医院应有的各类资助、补助和帮扶。

国家中医药条例第二十五条明确规定:“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根据中医药事业发展的需要以及本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状况,逐步增加对中医药事业的投入,扶持中医药事业的发展。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将中医药事业经费挪作他用。”还规定:“非营利性中医医疗机构,依照国家有关规定享受财政补贴、税收减免等优惠政策。”但中医经费至目前为止尚未拔付。

新医改实施方案规定,民营医院在医保定点、科研立项、职称评定和继续教育等方面,与公立医院享受同等待遇;对其在服务准入、监督管理等方面一视同仁。我们在科研立项、服务准入等方面没有享受到应有的待遇。在监督管理方面,同样受到歧视,如“阑尾炎事件”、“上访**”,就是因为不公平待遇,才导致社会的偏见和员工的危机感。

上级中医院对口支援工作,也因为是“民营”,没有得到支持。 创建全国农村中医工作先进县也没有得到支持。

由于民营医院,市卫生局未将医院列入中医院行列。年终市对县考核中医这一块是“零分”,医院为争取省厅、市局的项目、资金上的支持,冠上民营医院的帽子后,只有看看别的县中医院有份,不管建湖县中医院成绩有多大,对当地中医事业发展贡献多大,因为你姓“私”,什么都没有你的份。

单位还是个人应该得到的奖项,如市文明单位、优秀院长等从来没有青睐过我院。医院不是为了要名誉,是为了让上级政府和主管部门认可医院。

新医改方案已出台一年多的时间,公立医院改革各地都在尝试,建湖县中医院用以员工节为灵魂的医院文化推动医院发展值得借鉴

对公立医院改革的思考

《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中提出:“坚持公共医疗卫生的公益性质,坚持预防为主、以农村为重点、中西医并重的方针,实行政事分开、管办分开、医药分开、营利性和非营利性分开,强化政府责任和投入,完善国民健康政策,健全制度体系,加强监督管理,创新体制机制,鼓励社会参与,建设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不断提高全民健康水平,促进社会和谐。”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公立医院改革是大势所趋,无论是在现有体制上进行改革,还是改变体制,只要可以盘活资产,使诊疗水平、医疗质量大大提高,医疗资源得到优化整合,让政府减轻负担,让医院得到发展,让老百姓受益,政府都应该给予支持。

强化政府责任

改革的形式可不同,但无论怎样改,必须符合“非营利性,公益性,有利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这样的基本原则。因此政府要建立一个公平的监管机制和投入计划,让公立医院和民营医院在公平的环境下,共同发展。

4 用企业文化提高医院运行效率

公立医院改革首先要解决效率问题,目前在政府投入不足的情况下,必须确保医院高效率运行,才能健康持续发展。

企业界流传这么一句话,“三流企业靠生产,二流企业靠营销,一流企业靠文化”。 不管是公立医院还是民营医院,必须靠一种精神力量来统治、管理,即企业文化,才能永续发展,才能为员工和社会不断创造价值。

很多医院也在加强文化建设,比如将文化印刷成了精装本、上了墙,也组织学习、考试,但为什么依然没有成效?为什么“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如何让医院文化真正深入到医院经营管理的各个方面?笔者认为建湖县中医院通过用以员工节为灵魂的医院文化推动医院健康持续发展的做法,值得推广。

每年举办一届员工节,是为了通过这一平台,诚意正心,循序渐进,人人参与到文化建设当中去。员工节不是单纯的文化娱乐,应该站在医院生存和发展的高度,围绕定位“我们的组织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的课题展开,如主题是什么?针对什么问题?转变什么、如何转变、谁来转变?高层、中层、基层怎么做?各个管理模块和管理条线如何联动?如何组织并控制过程?如何评估和改进等等。建湖县中医院每年都会根据医院发展方向和当年实际情况,先确定员工节的主题,然后针对主题安排系列活动,加以推进。建湖县中医院通过八年八届员工节的举办,已经形成自己的核心价值,全体员工围绕着“核心价值”,团结合作,共患难,共进退,推进医院健康持续发展。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生命美文范文下一篇:宿舍文化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