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就业与创业论文

2022-05-15

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大学生就业与创业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摘要:从当前高职院校大学生就业与创业指导教学的整体情况来看,仍然不容乐观,还存在不足,因而应当从当前存在的突出问题入手,探索和研究大学生就业与创业指导教育的科学策略,努力培养大学生的就业与创业能力。

第一篇:大学生就业与创业论文

论大学生创业与就业的本质区别及创业优势

摘 要:依据对民营企业创业者与就业者之间本质区别的观察,对创业和就业的概念予以了全新的定义,运用比较法,从八个方面对创业与就业的本质区别深入地进行了阐述。同时还指出了大学生创业的独特优势,进而得出结论:在知识经济时代,大学生理应成为社会创业队伍的生力军和主力军,应在创新创业中成就青春梦想,并为实现“中国梦”做出应有贡献。

关键词:大学生;创业;就业;本质区别;创业优势

在当今市场经济条件下,大学生毕业后走向社会有两大职业生涯选择方向即就业与创业。就业与创业具有本质上的区别,两者的作用和价值体现具有天壤之别。然而,由于大学生们对这两者的本质区别和创业优势的认识并不是很清楚,致使他们的创业意识比较淡漠,创业激情不高。因此,大学生们想得最多的是大学毕业后怎样去寻找一份就业工作,而却没有很主动地去思考怎样去创业。这种没有雄心壮志的职业生涯理念是极其被动和陈旧的。另外,在高校的创业教育中,也普遍存在着不管学生有无创业意识,只是一味地讲授“怎样去创业”,而未能充分地讲清楚大学生“为什么要去创业”和“为什么能创业”这些十分重要的问题。为破除大学生们只想就业这种陈旧的职业生涯理念,树立勇立时代潮头、引领社会发展去大胆创新创业的新理念,以及完善大学的创业教育,大学生们和从事创业教育的老师们有必要深刻认识大学生创业与就业的本质区别以及在知识经济时代,大学生理应成为创新创业的主力军和生力军的问题。

一、大学生创业与就业的本质区别

总地来说,创业是指创业者投入一定的资本、

智力、精力和时间等去创办属于自己的企业或事业单位的行为。

就业是一个相对于创业而言的对称概念。就业是

指就业者到别人创办的企业或事业单位去找一份相对稳定的工作,通过劳动获得一份工资收入的行为。

大学生创业与就业相比较具有以下本质区别:从创业与就业之间的关系看

从创业与就业之间的关系看,创业与就业之间是相互依存的。但是创业是主动的,就业是被动的;创业是就业的前提,就业依赖于创业。没有创业也就没有就业,如果社会上创业的人少了,那么社会上就会出现大量的失业者。

(一) 从解决社会就业的角度看

从解决社会就业的角度看,创业者不但解决了自己的就业问题,而且还提供了解决他人就业的工作岗位,从而能为国家解决就业问题排忧解难;而就业者只能依靠创业者来解决就业问题,在社会劳动力供大于求的情况下,就业者也就加重了社会就业的负担,为国家解决就业问题增大了压力。例如,2013年,全国大学毕业生将近700万人,如果大学毕业生中有10%的人去创业,那么全国创业的大学

毕业生就有70万人,一个创业的大学毕业生若能解决10个大学毕业生就业,那么700万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大学毕业生的创业者们就可以自我解决了。如果大学毕业生们都不去创业,等着社会、国家为他们解决就业问题。相应地,社会、国家就要提供700万个就业岗位。可想而知,社会、国家

为解决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其压力和负担是何等之大。2010年8月,一项有关大学生自主创业的教育部重点研究课题披露,我国大学生的自主创业率仅为1.94%[1],北京毕业生创业者仅为1%[2],这样看来,我国大学毕业生的创业率也实在是太低了。难怪中国出现了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更难怪2013年公务招录2万多人,而报考人数多达200万,出现了100:1的百人争一岗的残酷现象。

(三)从自主权和才华施展的角度看

从自主权和才华施展的角度看,创业者的自主权大,才华可以得到充分施展。这是因为企业是属于创业者自己的,因此创业者有权对自己的企业进行自主经营管理。在这种条件下,创业者有多大的能耐都可以在企业这个平台上最大限度地施展出来,从而也就能充分地发挥自己的才华。而就业者的自主权也就比较小了,才华的施展往往会受到很大的限制。这是因为企业不属于就业者的,就业者没有权利按照自己的意志对企业进行自主经营管理,就业者只能在企业分工的狭小岗位上发挥自己有限的作用;就业者在经营管理方面,虽然也有很多好的金点子,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往往不能被别人认同和采纳,千里马往往没有伯乐来发现和赏识。因此,就业者的知识和才华往往无用武之地,施展不了。这种情况在家族企业里表现尤为突出。

(四)从社会贡献的角度看

从社会贡献的角度看,如果将一个创业者和一个就业者进行比较,那么一个成功的创业者比一个就业者对社会的贡献要大得多。

1.创业者创办企业可以夯实一国民族经济的基础

这一贡献对中国当前和今后的经济发展尤为重要。我国在改革开放的初始阶段,多数人只知道去就业而不知道去创业。这是因为以前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创业者是国家,作为个人只能去就业,因此,人们压根儿就没有创业的意识。再加上中国人缺少资本,缺乏技术,不会经营,不懂管理。因此绝大多数的中国人,只知道去就业(打工),不知道或无法去创业(当老板)。那时,由于中国劳动力多,生产资料少,因此,中国的劳动力想就业都很困难。为解决中国众多劳动力的就业问题,邓小平力推改革开放,制定各种优惠政策吸引外资到中国来投资开办企业,从而解决了中国大量过剩劳动力的就业问题,进而也促进了中国经济的发展。从全国总体上看,除了浙江省采取以创业为主的经济发展模式外,全国各地大都是以依赖引进外资为主的经济,而自主创业的民族经济占的比重都很少。外资之所以不远万里到中国来投资,主要是因为中国有廉价的劳动力和优惠的政策,生产成本比较低,利润比较丰厚,他们并非是真心实意地来帮助中国发展经济的。然而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劳动力的工资水平在不断的提高,土地价格也在不断的上涨,税收等优惠政策也逐渐地被取消。这样一来,外资企业的生产成本也就在不断地上升,利润水平也就会随之不断地下降。这时,外国资本为追逐高额利润,就会把企业从中国转移到工资水平比中国低、土地价格比中国便宜、税收比中国优惠的其他国家去了。这样就会影响中国经济的健康发展和中国劳动力的就业问题。中国的自主创业的民族经济(草根经济)比较少,引进外资企业比较多,随着生产成本的提高和利润的减少,外资在中国随时都有出逃可能的这种经济现象,可称之为中国是“无根经济”。怎样使中国从“无根经济”变成“有根经济”呢?唯一的途径就是要号召、动员和鼓励中国人,特别是中国的大学毕业生去自主创业,去创办属于中国人自己的民族企业,让企业的根深深地扎在中华大地的沃土之中。这样中国经济的发展就可以逐渐地摆脱对引进外资的依赖,从而可以夯实中国民族经济的基础,进而抗击外资大规模出逃给国家经济、政治、社会带来动荡的风险,使中国经济立于不败之地。可见,中国人创办属于自己的企业,对夯实中国民族经济基础的贡献是何等之大。而中国人只是单纯地去就业而不去创业,那么将会永远沦为外企的打工者,这样就会强化中国对引进外资的依赖,长期受制于外国资本,并长期受其剥削而为他们创造大量的利润。如此长期这样恶性循环下去,中国要想真正成为富国和强国是不可能的。因此,中国人特别是中国的大学毕业生必须要奋发起来去创业。

2.创业者创办企业可以为国家创造更多的社会财富

创业者与就业者的个人相比较,创业者可为国家创造更多的社会财富。例如,腾讯控股有限公司于1998年创立时,公司的创业资本仅有50万元,只有一间10多平方米的办公室。而现在腾讯控股有限公司在深圳的总部就有一座高190多米,面积达8.8万平方米的腾讯大楼;2013年,腾讯公司的总营收为604.37亿元,按通用会计准则,净利润为156.63亿元。[3]2013年9月4日腾讯控股有限公司公司股票每股为417港元,市值达7749.82亿港元,合美元约1000亿美元,成为中国首个市值超1000亿美元的互联网公司,从2004年每股股价4美元至今,腾讯股价累计上涨超过100倍。[4]2014年3月7日,腾讯每股最高阶为646港元,市值达到12002.63亿港元,市值达1558亿美元。又如,马云创办的淘宝网,预计今年全年的销售额将占中国整体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超过百分之十;2012年11月11日一天的销售额就达191亿元,而2013年这一天竟然达到了350亿元。

3.创业者创办企业可以解决社会大量的就业问题

创业者创办企业可以解决社会大量的就业问题,从而为国家排忧解难,并为社会稳定做出贡献。还以腾讯股份公司为例,腾讯股份公司1998年创立时,当时创业团队仅为5人,而现在腾讯股份公司的员工达成千上万人,服务数亿网民,成为全球市值名列第三的新型互联网企业。又如阿里巴巴集团员工数量:从创业时的18人到2009年的12000人;阿里巴巴B2B平台:支撑起1096万电子商务专业人员;淘宝网购平台创造:37.3万直接就业岗位、106.3万间接就业岗位;淘宝网购平台为物流业创造10.8万就业岗位。2009年9月10日,阿里巴巴董事局主席马云在阿里巴巴十周年庆典演讲中畅谈阿里巴巴下个十年的具体目标:第一,阿里巴巴要成为全球1000万家中小企业生存发展的平台;第二,为全球1亿人提供就业机会;第三,为全球10亿人提供物美价廉的消费平台。[5]

4.创业者如能把创新和创业结合起来,就可以起到引领社会发展的作用

创业者如能把创新和创业结合起来,就可以起到引领社会发展的作用,使人类社会向更高层次发展。例如,比尔盖茨自1976年创立微软公司至今,他和他的团队缔造了一个庞大的微软帝国,几乎主导了全球软件业的发展,使得windows操作系统走进千家万户,推动了个人电脑业迅速的发展,拉动了互联网蓬勃兴起,从而掀起信息技术革命,进而改变了世界,开创并引领人类社会迈进全新的信息时代。

又如,腾讯公司董事长马化腾把英文界面的ICQ开发成一个中文的ICQ软件,从此,把创新与创业相结合踏上了创业的征途。马化腾创立的即时通讯软件QQ,改变了人们通讯方式和生活方式,使中国互联网在全球的发展中,已经不仅仅是跟随者,在一些方面已经成为领导者。马云创立的淘宝网,已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传统的商业模式。可见,创业者若能把创新与创业相结合,并取得成功,就能引领人类社会向更高层次发展。而就业者,只能被动地适应社会的发展变化,去更新知识和技能求得生存。如果就业者不能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而及时地更新知识和技能,那么他的生存都会受到威胁。

(五)从经济收入的角度看。

从经济收入的角度看,创业成功者的收入一般都很高,他们可以发财致富。例如:比尔·盖茨2013年财富为727亿美元,再次夺得全球首富宝座,并连续20年蝉联美国首富。[6]《2013年胡润IT富豪榜》9月23日在上海发布,42岁的马化腾以620亿元财富成为IT新首富。[7]由王中军、王中磊兄弟在1994年创立的华谊兄弟传媒股份有限公司,2009年10月30日在首批创业板上市,由于股价上涨,华谊兄弟的股东们创富成功,按发行价格计算,股东们的市值分别为:王中军12.55亿元、王中磊3.27亿元、马云3.95亿元、江南春1.69亿元、鲁伟鼎1.69亿元、孙晓璐0.54亿元、冯小刚0.82亿元、张纪中0.62亿元。[8]

而就业者一般来说只能获得养家糊口或温饱有余余而不多的收入,大多数就业者想发财致富是不太可能的。

(六)从抗挫折能力的角度看

从抗挫折能力的角度看,一般来说,创业者抗挫折的能力比较强,而就业者抗挫折的能力比较弱。由于受到主客观因素变化的影响,人们在职业生涯的过程中,无论是创业还是就业都不可能总是一帆风顺的,经受某些挫折是不可避免的。但是,在抗挫折的能力方面,创业者一般都比就业者更强。这是因为创业者具有不怕风险和挫折的胆量和勇气,更具有丰富知识和经验的聪慧头脑和不屈不挠的拼搏精神,他们在困难面前敢于勇往直前,绝不退却,千方百计地去寻找摆脱困境的办法,从而渡过难关,最终到达成功的彼岸。例如,比尔·盖茨在搞产品试验时,没有钱买电子元件,这时他去找他的老师,他的老师借给他几百美元,从而开始艰难起家;他在他的事业发展过程中,也发生了十次大的失误和挫折,如开发微软BOB、Windows me、平板电脑、SPOT手表、微软Money、Dos4.0、微软电视、使用网络会议软件、软件Linux以及与NBC之间合作的失误,但是比尔·盖茨都能把它们化解了。又如,乔布斯成就了苹果,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方式。但是苹果公司在1996年却即将宣布破产。2000年,乔布斯成为苹果公司CEO,他力挽狂澜,随后十年,他推出了改变世界的一系列苹果产品,从而使苹果又重新走向了辉煌。再如,马化腾在创立腾讯公司后,开发中文QQ新产品,由于该产品受到使用者的欢迎,用户迅速增大,由于使用QQ产品不收费,而支付给运营商的运营费用却在不断地增大,当公司资金短缺而难以支撑时,马化腾差点以60万元的价格把开发的ICQ中文软件给卖掉了。由于ICQ中文软件没有卖掉,后来他四处筹钱,他拿着20多页经过6次修改的商业计划书开始寻找风险投资商,后来找到了IDG和盈科数码,获得了第一笔投资,从而使腾讯公司摆脱了困境,逐步走上了快速发展的轨道,现跃身为世界级知名企业。而就业者在社会分工细化的当今,已失去了劳动的独立性,一旦失业就很难就业。

(七)从综合素质和能力要求的角度看

从综合素质和能力要求的角度看,创业对创业者的综合素质和能力要求比较高,而就业对就业者的综合素质和能力要求相对要低得多。这是因为,创业者不仅要掌握与创业相关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而且还要学会对企业内部人、财、物的管理和企业外部的市场经营活动以及处理好社会各种公共关系,还要熟知财务、税务、金融、谈判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可见,创业对创业者的综合素质和能力要求得比较高,创业者应是个通才。正如中国科学院大学管理学院院长成思危所言,创业者应具备四维知识结构,即第一要有创新的思想,有新的创意和点子;第二要有脚踏实地的精神,不能眼高手低夸夸其谈;第三要善于处理人际关系,交往能力较强;第四要不怕失败,有百折不挠的精神和较强的心理承受能力。[9]因此,大学毕业生要想去创业,那么在大学学习期间就应围绕将来创业所需要的知识和能力,全方位地进行学习,从而做好创业的充分准备,不打无准备之仗,创业成功往往属于在创业上做好了充分准备的人。

而就业者相比较而言也就比较单纯了,他只要掌握与就业岗位工作要求相适应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也就能胜任工作了。这是因为在现实工作中,由于企业分工比较细化,每个人往往只干某种专业工作中的某一方面的事情。也正因为如此,许多就业的大学毕业生在学校里学了很多知识,而到了单位工作时只用上了一点知识,就是这个道理。

(八)从风险的角度看

从风险的角度看,创业者的风险比就业者的风险要大得多。这是因为,创业者在创业的过程中实实在在地投入了资本、智力、精力和时间等,如果由于种种原因而导致创业失败,这时创业者的所有投入几乎都将化为乌有,因此,创业者的风险比较大。而就业者的风险,不外乎是由于种种原因而导致就业者临时性失业,失业对就业者来说并未造成很大的经济损失,失业后再去找一份工作,那么失业的风险也就化解了。当然,按照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则,风险大收益往往也就很大,风险小收益往往也就很少,风险和收益两者之间往往成正相关关系。

二、大学生理应成为社会创业队伍的

生力军和主力军

在知识经济时代,大学生理应成为社会创业队伍的主力军和生力军。这除了创新创业更能实现大学生的青春梦想之外,还因为,大学生(包括大专、本科、硕士、博士毕业生)这个群体与社会上其他的群体相比较,具有得天独厚的创业优势,这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大学生生受到了较多的良好教育

大学生群体与社会上其他社会群体相比,受到的教育是最多。一般来说,大专毕业生受到了15年的教育,本科毕业生受到了16年的教育,硕士毕业生受到了19年的教育,博士毕业生受到了22年的教育。这么多年的教育,他们掌握了丰富的文化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再加上专业技能的实训和实习,他们也掌握了一定的技能。因此,大学毕业生的综合素质比其他社会群体要高得多。因此,大学生具备了从事创业的知识、技能和能力条件,在知识经济时代更是如此。

(二)大学生具有良好的创业特质

大学生与其他社会群体相比,他们年轻有为,最富有梦想,最敢想敢干,最敢于创新,最具有活力。大学生具有的这些良好的特质,也为大学毕业生从事创业提供了先天性的条件。

(三)有些大学生拥有自主创新的技术成果。

在大学里,有些大学生已开始进行科研工作,从而形成了自主创新的科研成果。如果把创新的科研成果与创业相结合,把自己的科研成果在自己的创办的企业里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和产品,其成功率也就更大了。关于这一点,拥有科研成果的大学生应向爱迪生、比尔·盖茨、马化腾等人学习,把创新和创业有机地结合起来是最有作为的。

(四)大学毕业生在校时也接受了良好的系统的创业教育。

现在党和国家已开始重视创业教育了,在本科院校,现已将创业作为一门必修课,国家财政每年还拨出专款,用于培养创业指导教师和对有志创业的大学生进行免费创业模拟培训,这也使大学生具备了从事创业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五)有些大学生在校时便进行了创业实践体验

现在大学不仅重视对大学生进行创业教育和培训,同时还创造条件,给大学生进行创业实践体验,在校内创办属于自己的“小企业”,在创业的实践操作中,积累了一定的成功经验和吸取了一些失败的教训,这为大学生今后走出校门去从事创业也打下了坚实基础。

(六)国家在政策上对大学生创业也给予了一定的支持

大学生走出校门去创业,有自己得天独厚的优势,但也存在一些劣势。如没有资本,没有创业经验,没有人脉关系,没有现成的市场等等,这给大学毕业生的创业也带来了一定困难。为帮助大学毕业生克服创业初始阶段遇到的困难,现在国家各级政府都制定了一系列支持大学生创业的优惠政策,从而为大学毕业生创业创造了宽松的外部环境和强有力的政策支持。

综上所述,大学毕业生理应成为创业队伍的主力军和生力军。另外需要强调和提醒的是,大学生如果在学校已做好了创业的充分准备,已具备了创业的基本条件,那么毕业后就可以直接去创业;如果有些大学生有创业的意愿,但毕业时的主客观条件还不完全具备,那么也不要勉强马上去创业,为提高自己创业的成功率,也可以选择走先就业后创业之路。走这条创业之路的大学毕业生,在选择就业企业时,企业类型应该与自己将来准备在哪方面去创业相一致;就业时,不要计较眼前的利益得失,到企业去就业的目的,不是为了去拿高一点的薪水,而是为了去学习别人创业是怎样成功的经验和教训,是怎样进行企业内部管理和外部市场经营的,学习好之后再去创业,这样创业的成功率就可大大地提高了。

三、结语

大学毕业生创新创业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致2013年全球创业周中国站活动组委会的贺信中所表示的那样:青年是国家和民族的希望,创业是社会进步的灵魂,创业是推动社会发展、改善民生的重要途径。希望广大青年学生把自己的人生追求同国家发展进步,人民伟大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刻苦学习,脚踏实地,锐意进取,在创新创业中展现才华、服务社会。激励更多青年特别是青年学生开启创业理想、开展创业活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全社会都要重视和支持青年创新创业,提供更有利的条件,搭建更广阔的舞台,让广大青年在创新创业中焕发出更加夺目的青春光彩。[10]大学生们应充分地认识创业与就业的本质区别和自身创业的优势,激起创业热情,积极行动起来响应党的创业号召,投身到创新创业的队伍中去,通过创新创业来承载起振兴中华的伟大历史重任,在创新创业中实现青春的梦想。

参考文献:

[1]中国经济网.大学生自主创业率不足2%,是什么导致创业如此难[EB/OL].[2014-01-10].http://qucujinhui.blog.163.

com/blog/static/89896044201091491211692/.

[2]新华网.大学生创业现状:北京今年毕业生创业人数仅1%[EB/OL].[2014-01-10].http://www.cq.xinhuanet.com/2013-07/12/c_116506180.htm.

[3]快讯:腾讯控股公布2013年全年财报[EB/OL].[2014-01-10].

http://shizheng.xilu.com/20140324/1000150001371228.htm.

[4]腾讯公司成为中国首个市值1000亿美元的互联网公司[EB/OL].[2014-01-10].http://tech.qq.com/a/20130916/009469.htm.

[5]马云畅谈阿里巴巴未来十年:解决1亿人就业[EB/OL].[2014-01-10].http://www.byywee.com/page/M0/S79/79175.html. (下转至80页)

作者:郑光贵 魏力

第二篇:高职院校大学生就业与创业指导教育

摘 要:从当前高职院校大学生就业与创业指导教学的整体情况来看,仍然不容乐观,还存在不足,因而应当从当前存在的突出问题入手,探索和研究大学生就业与创业指导教育的科学策略,努力培养大学生的就业与创业能力。

关键词:高职院校 大学生 就业与创业 指导教育

在我国高职院校教育改革持续深化的新形势下,培养大学生的就业和创业能力已经成为重要的教育目标,得到了越来越多高职院校的重视,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大学生就业与创业能力的提升。党的十九大提出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与培训,已经将职业教育上升到战略层面,这就需要高职院校在就业与创业指导教育方面进行不断的改革和创新,使就业与创业指导教育能够符合形势发展需要,既要成为高职院校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同时也要在培养专业化、职业化、综合化人才方面取得突破。

一、高职院校大学生就业与创业指导教育的重要性

一方面,加强高职院校就业与创业指导教育,对于推动职业教育改革至关重要,职业教育的最重要目标就是促进学生就业,在“双创”背景下还要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这就需要大力推动就业与创业指导教育创新,既要培养学生的专业素质,也要培养学生的就业创业能力,因而一定要在指导教育方面下功夫;另一方面,加强高职院校就业与创业指导教育,是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举措,特别是由于就业与创业指导教育可以从多个方面进行,既要开展思想教育,也要开展理论教育,更要开展实践教育,因而对于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具有十分重要的支撑作用。

二、高职院校大学生就业与创业指导教育的制约因素

高职院校在开展就业与创业指导教育方面,虽然已经给予了一定的重视,但仍然存在很多制约因素,导致就业与创业指导教育的深度和广度不够,需要进行改革和创新。深入分析当前就业与创业指导教育存在的制约因素,突出表现为三个方面。

1.存在观念制约。就业与创业指导教育是高职院校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在新形势下,更要给予重视。但当前有很多高职院校在就业与创业指导教育观念方面仍然缺乏创新,导致就业与创业指导教育不能很好的开展。比如一些高职院校认为职业教育的最终目标就是让学生充分就业,因而不重视创业教育,甚至认为高职院校学生不具备创业能力,开展创业教育并不符合职业院校的办学目标等等。由于这些观念的存在,很多高职院校尽管也开展就业与创业指导教育,但更多的是就业教育,这就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就业与创业指导教育的內容与模式,创业指导教育的缺失更导致学生缺乏创业意识、创业激发和创业精神,毕业后能找到工作成为大多数高职院校学生的目标,这与我国大力实施的“双创”不相适应。

2.存在环境制约。良好的就业与创业指导教育环境,对于促进就业与创业指导教育工作的深入开展至关重要,但当前很多高职院校在打造就业与创业指导教育环境方面相对比较薄弱,同样会制约就业与创业指导教育的深入开展。文化具有重要的引导性作用,尽管当前很多高职院校在开展就业与创业指导教育的过程中,运用了很多方法,而且也发挥了方方面面的力量,但由于没有创造就业与创业文化体系,导致高职院校的就业与创业文化出现缺失,必然会制约就业与创业指导教育的持续性以及指引性,这其中至关重要的就是很多高职院校没有将就业与创业纳入到校园文化建设当中,缺乏对就业与创业的宣传和引导,就业与创业教育过于形式化,同样会制约就业与创业指导教育的开展。

3.存在机制制约。健全和完善的就业与创业指导教育工作机制,能够使这项工作步入规范化的轨道,但当前我国很多高职院校在就业与创业指导教育机制建设方面还不够全面,必然会制约就业与创业指导教育的开展。比如个别高职院校的就业与创业指导教育工作基本上都是通过课堂教学的形式进行,由于缺乏同就业与创业实践的有效结合,这种灌输式的就业与创业指导教育不可能实现既定的目标,因而应当建立更科学的机制。还有一些高职院校的就业与创业指导教育缺乏与时俱进,无论是教育内容还是教育形式,有的甚至已经是10年前的模式,不适应新形势下对高职院校大学生能力、素质以及方方面的要求。

三、高职院校大学生就业与创业指导教育的创新路径

针对高职院校大学生就业与创业指导教育存在的制约因素,高职院校应当运用创新思维,把就业与创业指导教育放在战略高度进行研究和探索,从高职教育的目标和任务出发,将就业与创业指导教育作为重要的教育内容,从解决问题出发,探索出一条符合高职院校大学生就业与创业指导教育的有效路径。

1.改变就业与创业指导教育观念。随着党和国家对职业教育重视程度的不断提升,职业教育已经纳入到“顶层设计”的层面,特别是在“双创”的大背景下,必须把就业与创业作为职业教育的重要导向,只有这样,才能使职业教育发挥更大的作用。高职院校最重要的任务就是培养专业人才,在当前“双创”的背景下,促进大学生就业与创业工作已经得到了各个层面的重视,因而应当更有效的开展就业与创业指导教育。高职院校在开展就业与创业指导教育的过程中,应当不断创新观念,将就业与创业指导教育作为高职院校的办学目标之一,发挥方方面面的积极作用,共同开展这项工作。要将就业指导教育与创业指导教育紧密结合起来,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目标,进行分类指导教育。

2.营造就业与创业指导教育环境。要把打造就业与创业环境作为开展就业与创业指导教育的重要举措,将就业与创业文化纳入到校园文化体系当中,加大就业与创业的宣传和引导,使大学生持续接受就业与创业指导教育,切实发挥就业与创业文化的引导性作用。高职院校除了要开展好就业与创业指导教育课教学工作之外,还要切实加强就业与创业指导文化建设,积极营造浓厚的就业与创业氛围,比如可以多开展一些就业与创业辅导报告会,让学生接受洗礼;再比如还可以多开展一些就业与创业方面的演讲比赛、职业技能大赛等等,培养学生的就业与创业精神。通过营造就业与创业指导教育环境,可以极大的培养学生的就业与创业意识,更能够使就业与创业指导教育更深入的开展,因而应当在这方面下功夫,以期取得更好的效果。

3.完善就业与创业指导教育机制。职业院校在开展就业与创业指导教育过程中,要把健全和完善就业与创业指导教育机制作为重要措施,形成科学的运行机制,努力提高就业与创业指导教育的规范化与系统性。要大力加强就业与创业指导教育制度建设,对于常规性工作应当以制度的形式固定下来,明确工作流程,强化考核机制建设;对于通过探索和实践已经取得突破的就业与创业指导教育工作模式,也要建立长效机制,并不断丰富和发展,形成科学的就业与创业指导教育制度。要适应形势发展需要,不断创新就业与创业指导教育工作内容和形式,比如应当将“通识教育”作为就业与创业指导教育的重要方法,着力培养大学生的综合素质,进而使自身的就业与创业能力得到拓展。

综上所述,高职院校就业与创业指导教育对于培养学生的就业创业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导向作用,同时也是当前高职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高职院校应当进一步提高就业与创业指导教育的重视程度,加大就业与创业指导教育的资源整合与投入力度,改变就业与创业指导教育观念,营造就业与创业指导教育环境,完善就业与创业指导教育机制,强化就业与创业指导教育功能,使就业与创业指导教育能够发挥更大作用。

参考文献:

[1]卢雅斯.探讨如何更好开展高职院校就业创业指导工作[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7(04):1-6.

[2]蒲娜.高职院校大学生就业与创业指导工作的现状及其优化举措[J].西部素质教育,2017,3(02):97+99.

[3]侯静.高职院校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创业指导课教学内容探究[J].学园,2016,(02):158-159.

作者简介:白玲(1984.05—)女。辽宁海城。助理研究员。大学本科。研究方向:大学生就业创业,大学生征兵。

作者:白玲

第三篇:促进就业视域下提升大学生就业与创业能力的路径研究

摘 要:新常态下,大学生就业是高校必须高度重视的关键问题,而提升大学生的就业与创业能力是促进大学生就业的重要举措与有益尝试。从促进就业的视角来看,经济转型周期的就业市场竞争激烈、传统人才培育的体系相对滞后、大学生急需形成科学的职业规划,因而提升大学生的就业与创业能力不仅非常必要而且十分迫切。在此背景下,高校应该立足学科教学体系的持续优化,充分发挥就业指导中心的平台价值,积极探索校企联合培育的教学模式,继而打牢学生的专业知识基础,培育学生的综合实践素养,提升学生的环境适应能力,最终有效助力学生高质量就业和助推学生科学创业。

关键词:促进就业;大学生;就业与创业;市场竞争力

引言

大学生就业是高校必须高度重视的关键问题,而提升大学生就业与创业能力是促进大学生就业的重要举措与有益尝试。大学生就业问题是高校教育教学管理的重要内容,是促进经济发展、稳定居民就业、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工作。近年来,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持续扩大和经济转型发展进程加快,大学生就业市场竞争压力日趋增大,许多大学生由于缺乏足够的社会经验与职场历练,往往难以找到合适的工作,从而对职业生涯的发展带来不利影响。同时,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政策引导下,部分实践能力稍强的学生也尝试着自主创业,希望获得较好的收入与职业发展,但从实践效果来看,有关部门仍需进一步完善相关的保障工作。在此背景下,笔者在促进大学生就业的研究视域下,分析高校提升大学生就业与创业能力的必要性与具体路径,以期为我国大学生的高质量就业与创业提供助力。

一、促进就业视域下提升大学生就业与创业能力的必要性

在促进就业视域下,要想科学、精准、高效地分析提升大学生就业与创业能力的路径,首先必须对提升大学生就业与产业能力的必要性进行有效剖析,从而可以有的放矢地探究具体的落地策略。基于此,笔者从转型期市场竞争、传统高校人才培育模式、大学生职业发展规划三个维度,来分析促进就业视域下提升大学生就业与创业能力的必要性。

(一)经济转型周期的市场竞争激烈,提升大学生就业与创业竞争力刻不容缓

经济转型周期的市场竞争激烈,大学生面临着就业难和创业难的双重困境,提升大学生就业与创业竞争力刻不容缓。首先,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招生规模的持续扩大,每年的大学毕业生数量也在逐步增加,这无疑给就业市场增加了更多的竞争压力。其次,在经济转型期,由于我国经济增速的逐步换挡,社会总就业岗位的增速有所放缓,就业岗位的增量难以满足每年快速上升的大学生毕业求职量,并且非应届生的就业竞争也对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形成一定的冲击,这会加剧就业市场的竞争。再次,长期以来,我国就业市场存在供需的结构性失衡问题,这将进一步导致就业市场的竞争压力增大,不利于大学毕业生的高质量就业。除此之外,由于我国高校专业开设结构有待优化,许多专业的就业范围偏窄,大学毕业生难以找到符合自己心意的工作岗位。在此情况下,许多大学毕业生都集聚在对专业属性要求不强的岗位竞争中,这也进一步加剧了市场中对专业属性要求不强的就业岗位競争,既不利于减轻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压力,也不利于提高大学生求职的体验。由此可见,提升大学生就业与创业竞争力刻不容缓。

(二)传统人才培育的体系相对滞后,需要强化对大学生就业与创业能力的培育

传统人才培育的体系相对滞后,高校传统的教育教学体系已经难以满足促进就业视域下的学生需求,立足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高校需要强化对大学生就业与创业能力的培育。长期以来,由于我国高等教育重理论而轻实践、重基础而轻技能的教育模式使得高校大学生的理论素养较高,但实践能力与专业技能应用水平不高,这在就业市场与产业领域是致命的缺陷。当前,“眼高手低”是企业对许多高校大学生的普遍评价,这也充分说明了人才培育模式亟待创新和调整优化。传统的理论教育难以真正提升大学生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导致其难以真正在就业市场与创业领域立足,这从本质上来说是不利于大学毕业生的就业与创业。因此,高校必须要将大学生就业与创业能力的培育放到更高的高度,要以人为本、实事求是,积极采取新的思路、新的举措、新的方法来培育学生的就业能力与创业能力,真正为学生的求学和工作解除后顾之忧。

(三)帮助大学生科学进行职业规划,引导大学生高质量就业与科学创业

帮助大学生科学进行职业规划是高校教育教学的重要目标,因而必须要提升大学生的就业和创业能力,进而引导大学生高质量就业与科学创业。众所周知,由于就业市场的竞争日益加剧,创业领域的难度持续增大,许多大学生在毕业期往往感到迷茫,不知所措,进而影响自身求职面试的发挥,更不会对学生自身的创业活动形成正向反馈。相反,由于学生的就业与创业都缺乏相应的科学规划,其职业生涯容易走弯路,因此可能会丧失宝贵的应届求职优势,这将完全不利于大学毕业生的职业成长。因此,高校有责任、有义务通过提升大学生的就业与创业能力,从而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自己、客观分析市场,要将自身的优势、兴趣与产业企业的需求相匹配,进行符合自身情况的职业规划,并结合市场机遇,制定自身的职业生涯规划,进而为学生找到符合自身实际情况的职业发展方向与路径,真正助力学生走上更好的职业道路。

二、促进就业视域下提升大学生就业与创业能力的路径

立足前文促进就业视域下提升大学生就业与创业能力的必要性分析,结合高校目前的客观现状与大学生就业创业的客观需求,笔者从学科教学体系、就业指导中心平台、校企联合培育三个方向,来探究促进就业视域下提升大学生就业与创业能力的具体路径。

(一)立足学科教学体系的持续优化,打牢学生的专业知识基础

立足学科教学体系的持续优化是促进就业视域下提升大学生就业与创业能力的首要路径,其核心目标是打牢学生的专业知识基础,确保学生无论是选择就业还是创业都具备内在的核心竞争力。第一,高校各学科的专业设置要更加务实、科学、合理,在确保学科全面性的基础上,高度重视社会、经济、文化、科技领域在发展过程中对专业人才的需求情况,高校要积极地根据市场的人才需求来开设相应的专业,并且基于需求来动态调整招生的规模,以期达到供需动态平衡状态。第二,高校要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课堂教学质量,进一步增强学科教学的实效性与时效性,具体措施包括:首先,要强化师资力量,并且加强年轻教师的培养,注重招揽复合型人才,满足多元化需求;其次,要持续改善学科教学的环境,让学生能更好地掌握基础知识;再者,高校要转变理念,必须加速教学理念的更新,多管齐下,真正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学有所得。第三,高校要特别重视与学生就业创业相关的各类从业资格证书的考取,在社会高度分工的现代经济体系下,专业资格证书是衡量学生专业能力的有效指标之一。虽然高校不倡导唯证书论,但基础的从业证书是学生顺利就业与创业的最低门槛,故而高校应该加强对这方面证书考取的关注。总而言之,通过多管齐下,高校可以有效地打牢学生的专业知识基础。

(二)发挥就业指导中心的平台价值,培育学生的综合实践素养

发挥就业指导中心的平台价值是促进就业视域下提升大学生就业与创业能力的关键路径,其核心目标是培育学生的综合实践素养。就业指导中心让学生在校期间就可以切实体验到就业与产业的艰辛,锻炼学生面对压力、迎接挑战、抓住机遇的素质与能力。首先,就业指导中心要给予学生就业与创业相关的实践指导,有条件的就业指导中心还可以协助学生对自身的实际情况进行评价,引导学生制定正确的职业发展规划。其次,就业指导中心要积极争取学校资源,引导高校整合自身的平台资源,为学生的就业与创业提供一个窗口,以一定的经济支持与行动辅助实现对学生就业与创业的高效赋能,真正提升学生的就业与创业能力。再次,就业指导中心要成为引进优质企业的重要窗口,要弥补学生与企业之间的联系鸿沟,为优质企业与大学生之间拓展良好的沟通渠道。最后,就业指导中心还要充分借助高校的实践活动来强化学生的就业创业能力,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培养他们的就业与创业能力,如开展暑期“三下乡”活动,就是培育学生综合实践素养的重要方式。

(三)探索校企联合培育的教学模式,提升学生的环境适应能力

探索校企联合培育的教学模式是促进就业视域下提升大学生就业与创业能力的重要路径之一,其核心目标是提升学生的环境适应能力,让学生能汲取企业精英们的就业与创业的经验,继而为自身的就业与创业提供有利的条件。首先,在现代市场经济体系高度发达的时代,引入企业力量来助力高校人才培育既符合人才培育的客观规律,同时也是学生强化实践能力的现实需求。目前,许多大学已建立了校企联合培训体系,因而校企协同发力培育人才已经成为大学生就业与创业能力培育的重要方式。企业的精英人才在就业与创业方面都具有丰富的经验,通过将其引入到高校,对学生的就业与创业进行来自一线的指导,此举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热情,并引导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同时,高校立足于就业指导中心的搭建,通过牵线搭桥,学生可以有效地参与企业实习,并借助企业平台的支持来探索就业方向。当然,在此过程中,高校也必须高度重视并满足企业人才招揽的客观需求,要配合企业做好人力资源管理,唯有如此,才能真正地调动企业的积极性,才能真正让学生有获得感,提升学生的环境适应能力。

结语

总而言之,在当前国内外宏微观环境下,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大学生的就业压力与创业难度仍会持续加大,而大学生提升自身的综合能力是有效应对就业市场竞争的根本性举措。在大学生强化自身能力的过程中,高校应该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主动担负起大学生的学科教学、实践培育、就业创业引导等相关责任。高校提升大学生就业与创业能力的路径主要有:首先,高校要立足学科教学水准的不断提升,聚焦专业教学时效性与实效性的增强,确保学生学有所成、学有所得、学有所用,真正用专业知识武装自己,形成内在的核心竞争力;其次,高校要整合现有资源,充分发挥当前普遍构建的就业指导中心的价值与作用,内联学生,外引企业,做好学生与企业、学生与创业平台的牵线人、引导者,培育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最后,高效还应该高度重视企业教学资源的引入,要借力企业在就业与创业方面的独特优势,调动企业的积极性与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全面提升学生的环境适应能力。通过以上这三个维度的工作赋能,大学生的就业能力与创业素养能大幅提升,最终有效地促进大学生的高质量就业与创业。

参考文献:

[1] 王振海.供给侧改革视域下的大学生就业创业能力提升策略[J].科教导刊,2021,(17):176-178.

[2] 南洋.以高质量就业為导向的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提升路径[J].黑龙江科学,2021,(11):90-91.

[3] 马浩浩,顾水英,剡晓旭,李妍.地方师范院校非师范专业大学生就业创业能力提升研究与实践[J].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2021,(10):75-78+81.

[4] 樊继福,刘鲜婷.以分类指导全面提升大学生就业创业能力的探索[J].陕西教育:高教版,2021,(5):77-78.

[5] 郑翔予,郭保麟.基于供给侧改革背景论大学生就业创业能力提升策略[J].投资与创业,2021,(9):45-47.

[6] 范巍.基于现代企业需求理论下的大学生就业创业能力培养分析[J].营销界,2021,(20):64-65.

[7] 郝志远.基于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大学生就业能力提升研究[J].山西青年,2021,(5):18-19.

[8] 李菊菊.以人力资源需求为导向的大学生就业创业能力提升研究[J].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2020,(22):196-198.

[9] 刘军龙,张相春,刘炜.“互联网+”背景下提升大学生就业创业能力的策略[J].中阿科技论坛:中英文,2020,(8):166-169.

[10] 杨晓龙.新时代财会专业大学生就业创业能力提升路径研究[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0,(11):124-127.

[11] 曲凤东.以提升社会适应能力为导向的大学生就业创业教育分析[J].中国集体经济,2020,(3):147-148.

[责任编辑 晓 群]

作者:姚星宇 赵宇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电类专业职称论文下一篇:员工安全健康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