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工艺论文范文

2022-05-10

第一篇:民间工艺论文范文

“三驾马车”推动民族民间工艺传承教育

【摘要】 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及文化传承,是现代高等教育的四项基本职能。作为民族区域自治地方的高校,在做好前面三项职能的前提下,结合地方民族特色,对当地文化进行传承尤为重要。技能类、创意类、理论和实践并重类三个类别的不同的课程设置,就如同在高校推动民间工艺传承教育的“三驾马车”,做出积极的努力和探索,为地方民间工艺文化的发展、经济社会的发展贡献学校力量、学校智慧。

【关键词】 民间工艺;传承教育;实践探索

作为民族区域自治地方的高等院校,凯里学院经过多年的发展和摸索,确定了“三性三型三做”的发展思路和理念,其中“民族性”“民族做特”的发展理念,特色日渐明显,成果日渐丰硕。目前,全校开设民族民间文化课程的有体育学院、音乐与舞蹈学院、美术与设计学院、教育科学学院、人文学院、大健康学院等相关教学单位,开展民族民间文化教学与研究的单位有凯里学院苗族侗族文化传承与发展協同创新中心、原生态民族文化研究中心、《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编辑部、苗侗博物馆、黔东南民族食品研究发展中心、黔东南民族医药研究发展中心、黔东南中国传统村落与发展研究中心、凯里学院黔东南州原生态民族歌舞研究中心,还专门成立了民族文化艺术学院(同美术与设计学院合署办公)、民族教育办公室。依托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建设有2018年度省级“人文社科示范基地”授牌单位1个、中国苗侗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实践基地1个、省级非遗工作站1个、凯里学院大学生艺术设计创新创业(省级)训练中心1个、凯里学院双创空间1个、凯里学院大学生创业园1个,另有相关联的校内实训、实验室20余个、相关的校外实习实践实训基地30余家。

目前,凯里学院在民族文化与传承方面主要有三条脉络,一是依托民族民间文化技能传承与发展的初中起点的五年一贯制民族传承大专班(与州政府联合办学,有民间工艺传承班、民间音乐舞蹈传承班等等),二是依托民族民间文化创意与开发的本科教育(如产品设计专业、美术学专业等等),三是依托学校平台而开办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培训工作(我校是2015年文化部命名的全国58所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培研修学校之一)。

一、以技能为主的专科课程设置

传承班教育的课程设置以工艺技能培养为主线,辅以必要的文化素养课程,旨在培养工匠或小学、幼儿园工艺传承教育师资。民族文化传承班,只招收不满18周岁黔东南籍并且报考我校的考生,报考后还要进行专业术科考试。众所周知,目前,很多本科院校已经不再招收大学专科,能招收五年一贯制大专的更是少之又少。由于我校位于民族文化集中的黔东南,为了更好发扬和传承民族民间文化,我校在2008年开办这一特色专业,获得州政府的支持和贵州省教育厅的特批。特别是近年来,全国很多开办本科的高校基本少有五年制大专的培养了,但是为了对当地的少数民族民间文化有更好传承教育,教育厅在每年学校上报招生计划后,对少数民族民间文化传承班(美术教育、音乐教育)专业和学制是特批的。

在课程设置方面,民族文化传承班主要有通识教育课程模块、专业基础课模块、专业技能课模块、集中实践模块等等。通识教育课程模块主要是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比如实用英语、应用文写作、心理学、教育学、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三笔字、简笔画等等。专业基础课主要是让学生对专业开始入门,主要课程有设计素描、设计色彩、图案基础、图形创意、计算机辅助设计等等。专业技能模块是学生在具备一定专业基础的前提下,对黔东南州民族民间工艺技能进行深入和学习,主要课程有苗侗刺绣、蜡染、银饰、土陶(黄平泥哨)等工艺及服装设计基础等等。其中,刺绣、蜡染、银饰、土陶等工艺课程为主要特色课,从大三开始,几个课程轮次开展3-4回,每次64-80课时。比如2018年执行的人才培养方案,一个学生从入学到毕业,他要学习刺绣、蜡染、银饰、土陶每门课需要达到320学时。另外,民族文化传承班(民族民间音乐)专业,也需要适当地上一些民族民间工艺的课程,从大二开始,每个学期都有16课时,课虽然不多,但是可以帮助学生了解当地的民间工艺与文化。集中实践模块的功能是让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实践动手能力,主要是专业实训、艺术采风、教育实习等等,在专业实训、艺术采风的集中实践环节,老师会安排学生到当地的民间工艺企业去参加实训,还要在当地的民族村寨进行考察、实践。另外,每周五,凯里市有一个民族民间工艺品市场,老师也可以根据教学需要,带学生到市场上去参观、考察,乃至淘一些旧的蜡染、刺绣、服装等等。

所有这些课程、实践,都是为了提升学生对当地民族民间传统工艺的了解以及一些技艺的掌握。当学生完成学业,通过教师资格证的考试,在黔东南当地的幼儿园、小学任教的时候,他们能够很好地把自己学到的知识传递给他们的学生们,实践着服务社会、文化传承的光荣使命。

二、以创意为主的本科课程设置

本科教育的课程设置适当穿插民族民间工艺的相关课程,学生们可以通过不同的层面和渠道,了解当地传统工艺文化,增加当地同学的文化自信,并借此热爱当地传统文化,热爱地方,更好地服务地方。凯里学院的本科教育,与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当地手工艺文化产生的“反应”,主要是体现在专业限选课和专业任选课中。实际上,作为民族地区的高校,开设具有黔东南当地特色课程的本科专业比较多,比如说美术与设计学院的产品设计、美术学,建筑工程学院的建筑学、土木工程,教育科学学院的教育学类相关专业。

从课程设置的模块来看,本科生的课程也分为了若干个模块,如通识教育、专业基础教育、专业核心教育和集中实践教育等模块,相关课程模块的功能基本一致,主要在于课程设置和上课深度及侧重点不同。本科教育的民族民间工艺相关课程,主要以专业限选课(方向课)、任选课及少数专业核心课的形式呈现,侧重点不以相关工艺的技巧为主,而是以了解该工艺,知晓其工艺流程,主要是要有一定的设计能力。以美术与设计学院的产品设计专业为例,该专业定位于培养具有民族工艺设计理论和设计能力的应用型人才,即在了解民族民间工艺与技能一般流程的基础上,重点培养其设计能力、创意能力及营销能力,开设的主要课程有图案设计及图形创意、蜡染工艺品设计与制作、刺绣工艺品设计与制作、银饰工艺品设计与制作、陶艺工艺品设计与制作、服装服饰设计、产品营销等等。在实际的课程进程计划中,蜡染、刺绣、陶艺、银饰等课程各学习80学时,但是在了解了一定的工艺流程后,更多的是让学生结合当地相关文化,进行产品开发设计。在此之前,学生还要学习图案及图形创意设计、产品设计原理、产品设计程序与方法等先修课程,后面也要学习产品包装、产品营销等相关课程,经过四年的学习,毕业生可以在民族民间相关产业的中小企业担任产品的开发、设计、制作、营销等工作。

对于美术学师范专业,专门开设有一个民艺方向,在三年级分专业方向时,便主要学习以刺绣、蜡染、陶艺、银饰等为主的民间工艺相关课程,这些课程的课时量均为96课时,这些课程的学习可以为他们以后在幼儿园、中小学任教后提供一些开发基础教育校本特色手工课的相关能力。

无论是美术与设计学院非师范的产品设计专业还是师范的美术学专业,乃至是其他学院的其他相关专业,也不管是什么性质的课程,学习当地的民族民间工艺课程,进一步加强学生对于立足当地民间工艺的创意思考,一方面能夠很好了解当地,更重要的另一方面,就是能更好服务于地方经济发展。

三、理论和实践并重的培训研修课程设置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培研修计划的课程设置,是完全独立于我校的学历教育的,课程的设置严格按照国家关于“强基础、拓眼界、增学养”的要求,旨在对当地的传承人群进行再教育。2015年,我校入选当时文化部主办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培研修计划”高校。该项目的培训,主要是面对黔东南当地的民族民间工艺特别是国家级、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项目的传承人群,其课程设置根据文化和旅游部的相关要求开展,主要课程分为理论课程模块、实训课程模块、考察课程模块等等。理论课主要向参训学员传授苗、侗等少数民族文化、美术基础理论知识和民族文化产品经营理念;实训课程主要教授银饰、刺绣、蜡染、剪纸等传统手工技艺的制作应具备的工艺知识、设计知识与手工制作流程、制作技艺等。考察课程主要是组织学员到传统手工技艺非遗博物馆及加工、销售企业进行了参观考察,让学员了解黔东南非遗保护和传统工艺品市场现状。培训结束前举办成果汇报展,一则为凯里学院非遗传承人员培训成果展示;二则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现状以飨观者;希翼得到关注和形成共识。从2015年7月份的第一期国家级培训项目开始,我们一共开展了银饰培训项目3期,刺绣培训项目7期,蜡染培训项目3期,另有针对小学师资和聋哑人的项目各1期,其中省级培训3期,国家级培训12期。截至2020年9月已经完成了15期约900人次的培训,与当地的银饰、蜡染、刺绣相关企业及代表性传承人形成了良好的合作与互动,也为当地的非遗带动脱贫攻坚贡献了力量。另外,还有3期各20人的蜡染、刺绣、银饰研修班,也将在最近开展。这些课程虽然不是学历教育的内容,主要面向的对象也不再是学生,而是以非物质文化为业的传承人群。但是,在学校开办这样的培训班,学生可以通过跟来校参加培训的传承人群进行交流和互动,近距离接触到传承人和传统手工艺,对于学生的发展,特别是学生对于传统手工艺的了解,起到了良好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吴平勇.传统手工技艺的非正规教育传承模式研究[J].西北民族大学,2013.

[2]李雪梅.传统手工艺在高校教学中的传承与创新[J].美术文献,2019.

[3]杨洁.试论高校教学中传统手工艺的传承与创新[J].明日风尚,2019.

作者简介:

赵同波,男,山东人,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工艺设计。

作者:赵同波

第二篇:走进民间工艺大师,继承与发展传统文化

【摘要】为了让更多的学生了解各类民间技艺的制作过程,让优秀的民间艺术传承下去,丰台七中孙晨老师近三年来通过参观民间艺人、非物质文化遗产继承人邱志刚先生工作室,走进北京民俗博物馆,邀请民间艺人走进学校等丰富多彩的活动进行民族传统文化的教育及传承活动,其间,学生们亲临其境的了解并感受了民间艺术精品,通过活动学生纷纷感慨:亲自感受到传统民间工艺的制作过程,才发现原来其制作过程如此有趣,对民间工艺及中国传统文化有种发自内心的喜爱,希望有更多的机会了解和喜爱民间艺术,让优秀的民间技艺更好的传承下去。

活动背景:

近年来,我国受中国社会转型期的影响,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飞速发展,使得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发生改变,民族民间文化的生存环境日益恶化,通过了解、发现,我校学生很多已经不会滚铁环、格房子等这些在我们老师小时候长玩耍的游戏已经在现在我校学生中严重缺失。就以丰台区2010年开展的丰台区中小学生民族体育项目运动会为例,夹包、推铁环等项目学生很多都闻所为闻,更何况是参加比赛,所以民族传统精粹在我校开展难度很大。

难怪我们经常看一些新闻报道常说,很多民间老艺人感叹“绝活”后继无人,整个社会缺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意识。而我们的教育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脱节,致使公民尤其是年轻一代越来越远离本民族的传统文化。

我校在学生中进行调查,了解学生需求,在结合我校资源优势下,2010年开展了走进民间艺术家中进行传统文化教育活动的首次尝试。2011年和2012年分别进行了走进北京民俗博物馆,和邀请10位民间艺术大师走进学校传承民间艺术活动,使活动形式更加多样,覆盖范围更加广阔。

目前,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许多现实的东西都能通过电子产品虚拟出来,但情感却越发的淡漠,我国本土优秀的传统文化随之被代替。随着我国经济的转轨,我国教育变化给了我们教育者更大的空间,给了学生更多的机会。

我校从2010年开始,由孙晨老师组织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民族民间艺术活动,这些活动的开展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的校园生活,使学生思想得到教育,团结协作等各方面能力得到发展。面对新形势,我一直在思考怎样去适应即符合素质教育的又能更好让学生喜欢的开展团日活动。根据我校团委长期以来探索与挖掘资源,提出增进学生热爱传统文化, 增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意识活动。 现在学校高度重视,已将每年四月定为学校传承传统文化传承月。

2010年4月及2011年4月孙晨老师带领学生们走进民间工艺大师、非物质文化遗产继承人邱志刚家及北京民俗一条街,亲临其境的欣赏与学习了布老虎、泥人、花灯、鸡吃米、棕人、毛猴、剪纸等这些老艺人亲手创作的、渐渐淡出学生视野的民间艺术瑰宝的制作。学生刚开始认为这些老物件,“不登大雅之堂”,心中还是怀的对高科技现代玩具的崇拜心理,根本看不起这些“土里土气”的作品,但随着艺人们的讲解及其现场演示制作的过程,学生们开始兴奋起来,就如花灯艺人邱志刚先生演示为例,不一会的工夫,外形宫灯的样子 ,内以剪纸粘一轮 ,将即绘好的图案粘贴其上 。燃灯以后 热气上熏 ,纸轮辐转 ,灯屏上立即出现人马追逐、物换景移的影像 。一下子同学们激动起来,感慨于,原来现在靠电池可以出现的效果早在古代就有比这更先进的了。

慢慢的学生对这些民间艺术越来越感兴趣,也越来越兴奋起来,提问的学生也是一个接着一个,随后邱老师细致而有趣味性的回答着学生的各种问题,又详尽的介绍了许多民间艺术的历史和趣谈,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接受着民间传统艺术的熏陶。

同学们在赏析过后,每名学生都亲手制作了属于自己的独特民间工艺品,通过动手做一做环节,学生们积极参与,热情很高,学生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感受到民间艺术的魅力,更加深了学生对民间传统艺术的喜爱。通过活动不仅使学生了解我国几千年传承下来的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世界文化遗产中的重要作用还大大提升了学生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识和兴趣。有了这种形象的,深刻的认识,学生就能够真正认识到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文化在世界文化领域的重要价值,从而激发学生们的爱国情怀。

2012年4月,传承民间传统工艺进校园活动推动高潮,举办了“民间艺术进校园”校园开放日活动,我校全体师生与家长共同参与其中。我校联合北京市玩具协会邀请了10位市级民间艺术家走进校园,民间艺术家向孩子们展示和传授了毛猴、蛋雕、绒花、面塑、泥塑、万花筒、内画、葫芦工艺、中国结、脸谱等传统艺术。这些艺术作品激发了孩子们的好奇心,孩子们通过学习和亲身动手实践,不仅锻炼了创造能力和动手能力,还深刻感受到民间艺术的魅力,实现了民间艺术与校本课程的有机结合,活动受到社会及媒体广泛好评与关注。

民间艺人们在活动结束前激动的对学生说:“民间艺术大都是口传心授,少有固定的继承群体,缺乏科学有效的组织学习,更没有专业的研究与创新。许多民间美术逐步走向了固步自封,后继乏人的死胡同,有个别艺术形式正面临消失的危险。因而,这些民间艺术的教育和传承,不仅是民间文化资源,更是一个民族古老生命记忆的延续,同时,也是一个民族生存精神、生存智慧及活态文化存在的认知过程。

活动后学生们反思自己:通过学习、实践、讨论、交流,原来原本认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是专家和国家文化部门要做的事,首先与我们关系不大,再者离我们太远。今天转变了这种看法,并树立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就在我们身边的意识。

活动过后学校教育中也在反思,我们将这种古老的承载着浓厚情感和乡土气息的艺术形式和文化植根于学生之中,让其汲取民间美术的养分,接受民间文化熏陶,了解本土文化的内涵,激发其热爱家乡,热爱乡土艺术的热情,这无异于为这些面临衰退的民间美术留下了一块更为广阔、更加充满希望的沃土。

作者:孙晨

第三篇:新媒体视域下青岛民间工艺传播策略研究

【摘要】党的十八大明确指出:“要构建和发展现代传播体系,提高传播能力。”新媒体传播的出现,极大地改变了信息传播的方式。本文以青岛民间工艺作为研究内容,将数字化作为研究载体,探讨运用现代多媒体技术如何将传统资源保存、转换、再现成可共享、可再生的数字形态,实现青岛民间工艺文化与数字信息技术的有机融合,为青岛民间工藝的传播提供新思路和方法。

【关键词】新媒体;民间工艺;传播策略

我国传统民间艺术是我国优秀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经济和文化的双重载体,它在很大程度上包含了较强的文化性、历史性和社会性等特征。在互联网时代,借助于互联网手段创新数字化技术应用,在大众娱乐生活中努力渗透,促进青岛民间工艺的传承与发展,是我们的责任和义务。不断地挖掘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借助于多元化的互联网渠道进行传统文化工艺的传播,能最大化地实现资源的整合、保护和传承,在新的时代绽放新的光芒。

一、新媒体传播的理解

新媒体作为一种新兴的大众媒介,一直以来没有一个准确具体的概念界定。我们现在所理解的新媒体是相对于传统媒体而言的,通俗地说就是在广播形式、报刊形式等传统媒体形式之后出现的新型媒体形态。概括其内涵主要指利用互联网新技术、网络新技术等新型技术手段和方式向用户提供信息,这种新型的传播形态和媒体形态,又被称为“第五媒体”。新媒体具有交互性强、传播即时性、海量信息性、资源共享性等特征。常见新媒体形式有数字广播、手机、数字电影、网络媒体、触屏媒体、3D电影、数字杂志等,形式多样,涵盖范围宽广。新媒体有着良好的发展前景,更是未来媒体发展的趋势。

新媒体技术这种新型媒介形态,是基于移动互联网技术支撑的。它能实现更大程度的互动,传播方式的多样性,使得我们更易于获取自己最想得到的信息,并可对信息自由地重新诠释。近年来,随着新媒体技术逐渐成熟,多领域发展过程中慢慢地走入民间工艺领域,这种新的探索,使得新媒体技术在民间工艺的数字化传播研究变得更有意义,它的优势逐步显现出来,通过循序渐进的保护和传承中的探索应用,逐渐建立起了一种不同于传统保护模式的机制。

二、青岛民间工艺的发展传播现状

(一)青岛民间工艺类别

青岛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重点历史风貌保护城市,在悠久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经过不断的创新创造、扩大交流、深度融合,形成了形式多样、具有鲜明特色、资源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从表现形式角度区分,主要包含民间文学类、传统技艺类、节庆民俗类、表演艺术类。青岛民间工艺类具体细分包含胶州地区的剪纸、葫芦雕刻、宗家庄木版年画、平度的草编工艺、虎头鞋虎头帽等传统工艺。青岛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种类多、品味高,形成了参与性强、体验空间大、娱乐性强、休闲功能完备、地域特色鲜明等特征。

(二)青岛民间工艺传播现状

近年来,随着新媒体的发展,如何借助于互联网技术推进民间工艺的现代传播,国家也越来越重视,新形态下实现青岛民间工艺的传播值得我们思考和研究,从传统文化发展角度而言,也就决定了文化发展的重点。从青岛民间工艺现代传播的发展中可以看出,传统工艺文化艺术内容因为得不到足够的重视而流失,传统工艺文化传播手段缺少创新等,都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青岛民间工艺的有效传承。

1.传播途径和传播范围小

青岛传统民间艺术因其自身的独特性而产生的自身的限制,使得现代传播面临着一些主要问题。由于大多数的民间传统文化根植于民间且分布在各个地区,在传统媒体的单一传播模式下,要想做到针对性传播比较难,现有的民间工艺品牌的传播范围较小,传播途径比较单一,都使得传播的意义和效果大为削弱。在新媒体时代下,以新媒体技术为核心的大众传播必然成为民间工艺文化传播的新路径。

2.信息传播的有效性不强

省内外民间工艺品展览、展览馆展出等现有的民间工艺宣传形式,宣传力度不够,在传播过程中,由于受各个地域文化的差异、工艺复杂等因素制约,无法完全深入地展示其艺术和文化特质,片面的宣传使得宣传的有效性降低,传播的对象在认知上就存在片面,这样更容易引发传承危机。

3.市场产业化运作程度不高

文化是一个城市发现的灵魂。要想实现青岛民间艺术文化的动态传播,以此推动青岛民间艺术发展,就要促进城市传统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促进城市传统产业升级,民间工艺产品的创新可以有效地改善产业化运作低的问题。民间艺术与市场的结合是民间艺术可持续发展的必然之路。新时代背景下,文化产业化发展进程较快,更需要我们结合实际,实现创新性的发展。

三、新媒体视域下青岛民间工艺传播策略

(一)借助于互联网实现民间工艺文化资源整合

从民间回收传统工艺品,做好分类、记录,研究艺术品的特色价值,开设独具民间工艺特色的手工艺馆、美术工艺馆等。除了静态展示外,在此基础上借助于互联网技术对民间工艺资源进行优化,将真实有效的文化资源拍成宣传片,动态展示更直观和有吸引力,或整理成电子书籍,相对于静态书籍来讲,它的受众更为广泛。多种新兴文化资源整合形式的运用,能够对民间工艺文化进行有效传播。

(二)搭建保护与传播平台

1.搭建专业的新媒体传播平台

充分利用网络化技术手段进行动态数字博物馆的建立,有效实现科技与艺术的结合。数字博物馆的虚拟现实技术,可以带给受众更强的现场感,身临其境的消费心理得到发挥,参观者可以不受时空限制,更为全面、便捷地了解民间艺术魅力。采取多种媒介方式宣传民间工艺,借助传播平台最有效地实现传播和推广。

2.构建青岛民间工艺网络互动平台

利用官方网站、打造专属APP等方式,从青岛工艺、制作工艺、民间工艺品赏析、工匠艺人、交互体验、教学视频、论坛与留言等方面构建网络互动平台,通过参与体验感的交互,全方位传播青岛民间工艺文化,最大化地促进民间工艺的有效传承。多媒体交互系统的建立和推行,有助于让受众随时随地了解青岛民间工艺的相关信息,交互体验的同时更及时地得到人们的反馈。

(三)青岛民间工艺品研究成果的数字化

新媒体视域下,在建立数字化信息库时,着重对民间工艺品信息的备注,民间艺术品网站的建设能实现民间艺术品与市场相结合,有利于民间艺术品的传播和市场化操作,也为民间艺术品的手工艺人提供了展示的平台,有利于激发民间手工艺人的创造创新意识,将更多的优秀工艺作品推向市场。通过移动互联网的大范围宣传,让更多的人了解青岛民间工艺品,在传播优秀文化理念的同时,推动青岛民间工艺的产业化发展。

(四)从民间招募民间工艺艺人,搭建手工艺人才培养平台

青岛民间工艺艺人之间的传承模式缺乏创新,造成工艺方法流失,口手相传受到时间和地域的限制,不利于有效的传承。民间工艺多来自民间,年龄较大是这个行业的突出特点,如何改观这种老龄化现象,避免后继无人,让更多的年轻人参与到传统手工艺艺人的行列中来,是当前及未来要改观的难题。构建青岛民间艺术全局性动态网站,结合数字电视、音频播放等形式进行民间工艺的学习和培养,通过数字媒体的形式实现工艺的传递之路势在必行。

(五)将民间传统艺术融入现代设计

大力发展艺术与设计产业,延续城市文脉。民间艺术图案的创新设计,可以通过新媒体技术得以实现。将民间传统文化融入现代设计中去,可以更好地体现设计作品的文化内涵和价值,全面解读青岛民间工艺图案设计内涵,使民间文化真正地为“生活服务”。当今,许多包装中有剪纸元素,使得包装具有美感的同时,也起到了传承中国文化内涵的作用,剪纸装饰图形设计越来越多地被应用到食品、服装、陶瓷、书籍等各类产品包装设计中。深入研究青岛民间工艺中的美学和设计意蕴,使民间工艺造型和装饰图案等方面得到创新和提高。

四、结语

新媒体环境下,新媒体几乎覆盖了全球的各个角落,为传统民间工艺提供了新的发展方式,使其有了新的生存空间。新媒体为青岛民间工艺的展示和传播提供了新的平台,多角度融合、多思维整合,全面、直观、真实、互动性更为清晰,实现现有信息资源的有效传播。进行民间工艺品牌文化的塑造,提供民间工艺展示的新思路和新方法、实现线下线上销售等功能。有利于塑造民间工艺品牌的知名度,借助平台,可实现民间工艺与消费者的无障碍、无距离沟通,加强品牌认知,传播品牌文化,保护、传承和发展民间工艺。

参考文献:

[1]王彬雪.大数据时代下对传统民间艺术的保护与传承研究[J].艺术科技,2015(4).

[2]宋方昊,刘燕.文化产业视野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与传承策略[J].山东社会科学,2015(2).

[3]张增龙.民间艺術资源在云时代的管理[D].太原:太原大学学报,2014.

[4]陈峰.民间艺术在新媒体时代下的传播与发展[J].大众艺,2014(16).

[5]孙丽国.论高密民间剪纸艺术的保护与传承[J].科技信息,2014(5).

作者:马应应 王静静 陈园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团体保险论文范文下一篇:旅游开发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