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精神创新发展

2022-08-09

第一篇:延安精神创新发展

弘扬延安精神 创新思想政治教育

楚雄医专延安精神研究会工作检查汇报材料

延安精神是党的政治优势和宝贵的教育资源。在新时期, “延安精神进校园”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和具体体现。我校高度重视“延安精神进校园”工作,在楚雄州延安精神研究会的领导下,坚持把延安精神教育纳入学校德育教育和素质教育之中,将弘扬延安精神与大学生素质教育创新工程结合起来,通过不断完善延安精神“三进”工作体系,大力实施“一体两翼”工程:即以培养适合国家和社会发展需求的人才为主体,以强化学生的政治信仰和创新能力为两翼,以延安精神塑造人,以社会实践锻炼人,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青年学生走上成才之路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

一、明确责任,加强领导

为了进一步弘扬延安精神,保障我校延安精神研究工作有序推进,学校党委高度重视,将延安精神进校园纳入学校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精神文明创建工作领导管理体系,于今年3月初正式成立了延安精神研究会楚雄医药高等专科学校分会,由学校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姚天春任会长,将全校教职工、在校学生吸纳为分会会员,形成在校党委统一领导下,学校党政工团各部门各司其职,协同配合的工作格局。同时分会还拟定了章程、工作要点,明确了研究任务,按照“从上到下,从党员到群众,从教师到学生”的思路,开展研究工作和推进“延安精神进校园”活动。为切实推进延安精神学习研究和进校园奠定了扎实的组织基础。

二、加强学习,提高认识

在工作中,学校党委制定了《楚雄医专2011年干部理论学习计划》、《2011年中心组理论学习安排》、《中共党史学习教育活动方案》等文件,将延安精神学习纳入学校党团组织和教职工理论学习内容,通过中心组学习、支部学习、教师例会等,采取集体学习和自学的形式,认真学习新时期延安精神的有关内容,领会实质。同时学校还把弘扬延安精神作为培训学生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的重要内容,有针对性地对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进行革命传统教育。通过学习使师生们认识到新时期的延安精神不仅仅是自力更生艰苦朴素的精神,更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创业精神。为此,在新的时期开展“延安精神进校园”活动有着无比重大的现实意义,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新世纪人才的重要途径,从而为这项活动的开展提供了思想基础。

三、精心部署,认真组织

我校坚持把“延安精神进校园”活动作为进一步加强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全面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强化措施,丰富载体,取得良好效果。

(一)充分发挥课堂主渠道作用, 紧密结合学情和学风的实际,积极推进延安精神入心入脑。

开展延安精神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的“三进”工作,是“延安精神进校园”的主要环节。因此,学校政治教研组积极探索工作路子,在政治课和形势政策课教学中,融合、渗透延安精神的相关内容,引导学生正确处理个人与社会、科学与人文、知识与道德的关系,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人文素质和道德素质。同时学校还坚持以“三生教育”为德育教育的抓手,将延安精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三生教育”教学中,特别是结合医学生职业精神培 2

养的需要,通过“三生教育”,让学生从“生命存在、生命价值、生命权利”等角度,提升对生命的理解、敬畏,培养“珍爱生命、善待生命”的责任意识,树立一个医学工作者以“仁术”服务社会的职业道德,用延安精神引导全体学生努力做人民欢迎的、白求恩式的医务工作者。

(二)充分发挥主阵地作用,紧密结合学校实际,积极推进延安精神进师德师风。

教师肩负着教书与育人的双重责任。推进延安精神进校园,首先就要推进延安精神进师德师风。为此我校今年重点组织实施了“以生为本、教真育爱”主题实践活动,通过开展学习教育、学习杨善洲先进事迹、传统教育、结对帮扶、一线体验等系列活动,让全体教师牢固树立以学生为根本的思想,自觉把德育教育放在优先位臵,以自身高尚的品德、良好的职业道德、优良的教风,去影响学生,真正做到为人师表。同时通过活动的开展,加强师德校风建设和教师职业操守教育,加强党纪党风教育和廉政文化建设,增强党员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的党纪观念和廉政意识,使广大教职工养成善思勤勉、笃行的学风,求真务实、真抓实干的工作作风和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生活作用,使延安精神通过教师落到实处。

(四)充分发挥文化作用,紧密结合文明创建和和谐校园建设的实际,积极推进延安精神进校园

1、加强学校精神文明建设,注重校园文化发展,着力提升校园环境品位,发挥环境育人功效。学校2010年通过确立了“砺志笃行、大医精诚”的校训,“远志勤业、厚德济世”的校风,“博学善导,敬业求真”的教风,“虚心好学、善思勤勉”的学风。加大校园宣传文化建设,把思想道德、专业素养、行为品 3

德以及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等教育体现于学校文化宣传的内容之中。坚持“医学生誓词”宣誓制度,并形成宣誓制度,编制并确定了校徽、校旗、校歌,建立了校史馆,把承传延安精神优良传统与开创学校现代文化紧密结合,把学校自然文化建设与人文文化建设紧密结合,逐步形成了学校处处有文化的学校环境氛围。

2、打造校园文化活动品牌,丰富校园文化生活。在学生文化活动,我校形成了以团委为主导,以各学生社团、团总支、学生会为依托的格局,组织开展了大学生文化艺术节、社团文化节、“五〃一二”国际护士节、“大学生心理健康活动周”、模拟面试大赛、职业生涯规划大赛、书画展、辩论大赛、配乐诗朗诵比赛、护理技能操作大赛等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成立了学校健美操队、校合唱团、校礼仪队,形成了一批具有医专特色的校园文化活动品牌,既丰富了青年学生的业余生活、夯实了大学生的专业基础,也提高了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实现了思想政治教育和专业学习的最佳结合。

3、积极引导学生社团健康成长。学生社团活动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拓展了新领域、新载体和新途径,已经成为了解学生思想动态、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要载体。截止目前,楚雄医药高等专科学校共有学生社团16个,上设社团联合会,负责所有社团的日常事务处理和协调工作。学校各社团在校团委的指导开展活动,实现校团委的指导与学生社团的自我管理相结合。各学生社团积极发挥各自的优势和能动性,精心策划,悉心组织,开展讲座、演讲、读书征文、文艺演出、体育竞赛、公益服务等系列活动,形成了社团每周都有活动,活动丰富多彩、各具特色的良好发展态势,极大 4

地丰富了校园文化生活,在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促进学生成才就业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4、结合重大节庆日开展主题教育活动,不断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学校利用每年的“五〃四”、“七〃一”、“十〃一”等重大节庆日,广泛开展“学党史、知党情、跟党走”,“诚实守信、明责践行、修身报国”,“我与祖国共奋进”,等系列主题教育活动,通过“永远跟党走、信仰代代传”宣誓,“十八岁成人礼”宣誓,“与信仰对话——万场党史报告进校园”等活动。特别是今年,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唱响共产党好、社会主义好的时代主旋律,充分表达我校广大青年学生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心声和永远跟党走的坚定决心,学校组织了“五月的鲜花——党的恩情永不忘——纪念中国共产党建党90周年征文活动”、“纪念建党90周年红色经典诗歌诵读比赛活动”、“党在我心中〃党史知识竞赛”“纪念建党90周年文艺晚会”等系列活动,大力弘扬延安精神,加强革命传统教育和党的光辉历史教育,有力宣扬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一步激发了青年学生成才报国的热情。

四、以社会实践为手段,拓展渠道,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创新性与实效性,积极推进延安精神进社会实践。

楚雄医药高等专科学校致力于探索和建立实践育人的长效机制,积极组织大学生参加社会调查、生产劳动、科技竞赛和勤工助学等社会实践活动,引导大学生走出校门,到基层去、到群众中去,有效增强了青年学生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1、坚持实践育人,不断丰富“第二课堂”活动内容。校团委坚持将“第二课堂”与第一课堂紧密结合,积极鼓励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将大学生假期社会实践活动与专业学习相结合、与服务社 5

会相结合、与创新创业相结合,构建了立足校园、面向社会的社会实践体系,每年都坚持开展“五〃八世界红十字日”、“三下乡”活动,3.5志愿者日关爱留守儿童活动,义务测量血压进社区活动等一系列服务社会的实践活动,坚持每年寒、暑假都安排“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并把“三生教育”作为社会实践重点内容,组织“社会实践优秀论文” 评比表彰,通过在实践锻炼中融入“三生教育”,培养学生对待患者生命健康职业道德精神,培养大学生刻苦钻研、精益求精、恪守职责、认真负责的职业美德,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效益和育人效果。

2、大力推进学生志愿服务活动,把学习、宣传、弘扬延安精神落脚到服务社会、服务基层、服务群众的社会实践活动。学校青年志愿者协会秉持“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利用课余时间深入街道、社区、村委会、敬老院和农民工小学等地积极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先后与楚雄州特殊教育学校、鹿城镇敬老院和东瓜镇白塔邑村民黄永福老人建立长期点对点帮扶。

3、积极倡导无偿献血,弘扬“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仁爱精神,2010年有398名学生参加无偿献血,献血总量达到86100毫升,400余名学生自愿报名参加无偿捐献造血干细胞活动,有267名同学合格并完成标本采集工作,形成和倡导了学生“救死扶伤、奉献社会”的医学精神。学校2010年被云南省红十字会表彰为“全省优秀志愿服务集体”。

4、倡导独立自主、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帮助青年学生树立勤俭节约、自立自强的意识。学校至今校园环境卫生由学生负责打扫,把校园劳动作为培养学生艰苦奋斗精神的课堂。用“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精神去塑造学生自力更生的品质和顽强拼搏、 6

战胜困难的勇气;用勤工俭学活动和校园文化氛围去熏陶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用延安精神拓展“教育与劳动相结合”的新途径。

2011年7月1日

第二篇:弘扬延安精神 促进学校发展

弘扬延安精神

促进学校发展

——师宗县雄壁镇中心学校用延安精神办学育人经验交流材料

近年来,雄壁镇中心学校始终把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与弘扬延安精神结合起来,坚持用延安精神办学育人,让延安精神走进校园、走进课堂、走进师生的头脑,用延安精神融入到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工作的方方面面。

一、以科学发展观指导,形成用延安精神办学育人的良好氛围

延安精神是中国历史上最具有创造意义的革命精神,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的集中概括,也是中华民族美德的具体体现。多年来,学校在开展“用延安精神办学育人,创办一流学校”活动中,涌现出了许许多多感人至深的事迹,收到了显著的成效,也取得了一些成功的经验。然而,在成绩面前,在新的条件下,怎样继续弘扬延安精神,继续发扬“勇敢战斗,不怕牺牲,不怕疲劳和连续作战的作风”,继续克难攻坚、创造新奇迹、夺取新的胜利,这是面临的新课题。上鸭子塘完小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加强自身建设,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结合学校总体办学目标,紧紧围绕学校的中心工作,创造性地开展用延安精神办学育人工作。

首先,我们继续组织教职工学习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和胡锦涛同志关于延安精神的论述,深刻领会延安精神的实质和科学内涵。其次,根据学校发展的实际和研究小组的工作需要,适时发展“延安精神研究会”成员,先从学校领导、班主任,逐步发展到各科教师。扩大研究人员队伍,增添了新鲜血液,为用延安精神办学育人奠定了思想基础和人员保障。在此基础上,结合学校的总体办学目标和中心工作,研究制定了《延安精神研究小组工作实施方案》和年度工作计划。确立了“校园建设营造整体美、延安精神营造心灵美、名人佳作营造艺术美、绿色校园营造环境美”的思路。坚持“两个纳入”,实行“三个结合”,做到“四个贯穿”。 “两个纳入”即:将延安精神纳入学校发展的总体规划之中,纳入教育教学的年度实施计划之中;“三个结合”即:把延安精神教育与素质教育相结合,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相结合,与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相结合;“四个贯穿”是:把延安精神贯穿于课堂教学之中,贯穿于社会实践活动之中,贯穿于领导班子建设和教师队伍建设之中,贯穿于校园文化建设和师生员工的工作生活之中,不断拓展和创新用延安精神办学育人的内容,不断创造教育教学质量的佳绩,不断提升学校规模和办学档次,努力促使学校又好又快发展。

二、将延安精神融入学校管理,构建学校又好又快发展的机制

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西山民族中学的搬迁,给民族教育带来了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但是,由于长年封闭在深山老林间,与外界交流少,使之与先进学校的差距拉大。2003年,张贤校长从民职中调到西民中时,审时度势,确立了“科学管理,从严治校,努力把西山民族中学办成全县最优秀的初中重点学校”的奋斗目标。确定“两年打基础(到2005年)、三年初见成效(到2006年),四年、五年(到200

7、2008年)出品牌”的实现途径。

1、引导教职员工正确解读奋斗目标的重要性。宏伟的目标只有达成全体教职员工的共识,才能充分调动积极性,为实现目标而进行顽强地拼搏和忘我地工作。因此,引导教职员工正确解读学校奋斗目标尤为重要。第一,这是学校和谐发展的必由之路。随着教育综合改革的不断推进,教育发展呈现良好势头,县市之间、校际之间的教育质量竞争日趋激烈,出现了你追我赶的大好局面。面对这种形势,张贤校长理性地、深层次地作了分析:“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教育作为一个特殊市场,已显现出优胜劣汰的规律。随着竞争的机会越来越大,优质教育占领市场,教育质量低劣的学校必定门可罗雀,到时候连教师本身的职业功能都无处体现。因此,我们要从根本上认清教育市场的属性,尊重客观规律,这样才能赢得教育的制高点……目前,西民中必须抓住弥勒教育各个阶段的入学都处于高峰期的机遇,将学校办成品牌学校,这样才能占领弥勒初中教育的制高点。”杨学诗书记进一步阐述道:“一所学校,教学质量和其他文化建设上不去,品位低劣,就没有人理解,没有人同情,没有人支持。”因此,我们要竭尽全力办好学校,为人民提供优质教育。第二,这是教师自身成就事业、体现人生价值的需要。我们的教师受党和人民培养教育多年,都有很强的自尊心和成就体现人生价值的愿望。然而,没有良好和谐的工作环境,只靠“单枪匹马”是难以实现的。要大家团结一心努力工作,实现目标、办成名校,才能成就名师。通过解读,使大家认识到,创建名校关系到学校的生死存亡,关系到教师实现人生价值,与教职员工的职业利害攸关。在统一思想认识后,全校教职工人心思定,人心思上,人心思发展,更加坚定了“创优”信念。

2、抓好师德师风建设。常言说:“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大计,师德为本。”可见师德建设之重要。重视教师队伍建设,培养一支具有现代教育理念和专业化发展的教师队伍,是学校走内涵发展的基本保证。首先,组织广大教职工认真学习《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弥勒县学校教职工六条禁令》和《弥勒县学校教职工十条禁语》,倡导教职工要做到“爱岗敬业、爱校如家、爱生如子”,“以良好的心态适应每一位学生,以极大的努力服务好每一位学生”。其次,对教师进行“群体攻坚”的团队意识教育,大力弘扬人文精神、合作精神、敬业精神和改革创新精神。逐步树立现代的思维方式、工作方式、教育方式、学习和生活方式,努力形成讲奉献、讲大局、讲品位、讲合作的良好氛围。第三,加强法纪教育。编印出《西山民族中学法纪宣传教育读本》,做到人手一册,促使教职工依法从教、依法行政。第四,开展“体验式”教育。为了让年轻教师珍惜工作环境,每逢暑假组织青年教师跋山涉水到山区,把录取通知书亲手发送到家长及新生手中,关注山区农民子弟读书难的问题。每学年都派出老师分别到西

一、西

二、西三中学、东山中学支教,与山区教师同吃、同住、同工作。支教回来后,老师们深有感触地说:“同样的大学生,同在一片蓝天下,同拿国家的俸禄,但工作生活环境竟有天壤之别,如果我们不珍惜优良的环境努力工作,不把教育质量赶上去创造一流成绩,那么,愧对党和人民的殷切厚望,简直是浪费教育资源。

3、狠抓教学能力的提高。为适应培养名师的需要,我们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法。一是聘请省、州、县有关专家和全国知名学者、名优教师作为顾问,适时邀请上海方略教育集团专家莅临我校为师生上示范课,进行相互交流和磋商教育教学心得和经验。我校是“上海方略教育集团培训会员校”之一,每年支付10万元培训费。每个教研组都组织教师参加“上海方略教育集团”的远程教育培训。与此同时,积极争取“弥勒县中学英语、语文教师课堂教学技能竞赛”、“红河州初中英语、语文教师课堂教学大讲赛”、“云南省中考研讨会”(红河片区)等大型教研活动在本校举行,让教师足不出户就目睹名师风采。二是组织教师到建水、个旧、玉溪等地名校考察学习取经,加强校际之间沟通,促进教师相互磋商、取长补短。2006年暑假,组织全校教职员工一行140余人浩浩荡荡开进北京,观光祖国首都,领略北大、清华校园风采,对开阔视野、凝聚人心收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三是狠抓校本培训。重视本校内专家、名师的作用,充分发挥他们的研究成果直接指导教育教学,避免“墙内花开墙外香”(例如,云南省特级教师杨学诗书记、红河州中小学教育教学工作视导团常任专家、红烟园丁奖获得者张贤校长、杨凤副校长、以及弥勒县“红烛奖”获得者陈宝艳、高永清老师等,都要根据自己工作的侧重点,每学期为教师举行专题讲座,指导学校管理、德育工作和教学科研)。四是抓教师的校本考试。如2006年底,学校组织100多名一线教师进行业务考试,促使他们研究“课标”、研究教材、研究教法、研究考试,努力提高教学效率。

4、继续建立和完善激励机制。首先是强化级部管理,实施“教职工二级聘任制”。“一级聘任”是校长聘任年级部主管校长(即副校长),“二级聘任”是级部主管校长“组阁”本级部领导,再聘任班主任和学科老师。大胆放权给年级部主管领导,实行“谁聘用、谁管理、谁考核”,让他们有职、有权、有责,并与校长签订年度目标管理责任书。其次是“绩效分配制”和“三类课程考核制”,体现“多劳多得、优劳优酬”的分配原则。第三是“推优晋级考核制”。即把对教师的师德要求、教学成绩、教研成果等方面进行细化、量化。考核中,特别加大“班主任工作、教学成绩、教研成果”的加分比重,让确实有突出成绩的教职工优先晋级或评优,打破论资排辈的做法。第四是强化“民主评议制”。即学校领导每年一次接受教职工民主评议;上课教师同时接受学生评议和本年级内部教师互评。要求学校领导的“民主评议”优秀率不低于80%,党员教师和年级部领导的“学生评议”优秀率不低于70%,低于要求者,亮出“黄牌”警告。第五是“表彰奖励制”。学校根据不同的岗位设立了“教学质量突出贡献奖”、“教学能手奖”、“优秀班主任奖”、“优秀后勤工作者奖”等多个奖项,每学年结束,大张旗鼓地表彰奖励,为全校教职工提供了展示聪明才智的平台,学校里的教职工没有一个闲人。能干事的给他们岗位,干成事的给他们地位,干得优秀的给他们名誉和表彰奖励。进一步激发了教职工的工作积极性和主人翁精神。

5、唤醒和鼓动学生自主学习。爱因斯坦说过:“唤起学生的独创性表现和求知爱好,是为人师者至高无比的秘方。”由于历史的原因,西民中的生源不是拔尖的,前几年是经其他学校录取筛选后剩下的三四类学生。面对这种状况,不少教师士气低落,个别教师还说:“这样的学生,哪个老师来教也教不上去。”张贤校长、杨凤副校长等领导认真分析后说:“这种观念必须改变!”并提出:“学生入学成绩与别人相差二三十分,只能说明他们„沉睡‟的思维尚未觉醒,„天赋‟的面纱尚未揭开,„自信心‟尚未找到,不能说明他们与别人的智商差距很大。即他们具有很强的可塑性,决不能把生源差作为自己不努力的挡箭牌。”于是,学校组织教师开展如何喊醒学生、开启心智方面的探究活动,老师们认真了解学生的家庭情况,对每个学生的脾气、性格、作风、生活习惯了如指掌,认真分析考试成绩差的原因,从激发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动机、兴趣、情感、意志、性格)入手,培养“内驱力”。在教师中掀起了“喊醒学生、鼓动学生学习”的热潮。党总支书记杨学诗写的《怎样消除民族生的自卑心理》等文章正是在此基础上物化的研究成果。

6、学校领导冲在教学第一线,狠抓教学质量。俗话说,榜样是无声的命令。喊破嗓子不如做个样子。学校的三位副校长蹲点到教学第一线,引领控制本级部的教育教学。如王家声、李华友、杨凤副校长分别出任初

三、初

二、初一年级部的“主管校长”,并担任班主任,上满课时。其他领导成员如教务主任、政教主任、教科室主任等一律担任班主任上满课时,并且都得了优异的教学成绩,为教师做出了表率。此外,学校建立了“培养造就名师、管理使用名师”的制度,“名师”不是用来做装饰招牌,而是要为提高教学质量勇挑重担,如果不能为学校提质升位作贡献,那么名师也名存实亡。因此,既有领导带头冲锋陷阵,又有一大批名师紧紧跟上,使教育质量“接力棒”的成功传递提供了保障。

三、弘扬传统、拓宽领域,不断创新用延安精神办学育人的内容

青少年正处于长身体、长知识的时期,尤其是初中阶段,世界观逐渐形成。西民中从中学生的认识特点出发,从知、情、意、行入手,让学生树立远大理想,使之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1、继承革命传统,让延安精神薪火相传。为了让师生继承和发扬革命传统,我们经常组织共产党员、延安精神研究小组成员、班主任到蒙自查尼皮,参观瞻仰中共云南省第一次代表大会纪念馆,缅怀革命先驱为人民的独立和解放抛头颅、洒热血的英雄壮举和丰功伟绩。为了对师生员工坚持不懈地进行艰苦奋斗教育,将西一滥泥箐老学校和西一镇黑路丫(1949年解放战争时期,中共弥勒县委、县人民政府临时所在地)作为西民中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利用清明节,组织共产党员、共青团员重走西山游击革命战争线路,徒步30余里到“教育基地”参观,了解游击时期革命前辈奋斗的事迹,祭扫烈士墓,让青少年懂得,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教育他们养成自强不息、知难而进、孜孜以求、志存高远的品质,珍惜大好年华,加倍努力学习回报党、国家和人民。每学年对初一学生军训,磨炼意志、增强体魄,进行入学纪律和国防意识教育,对学生尽快适应中学的学习和生活,收到了事半功倍之效。

2、创建“五星级”文明卫生宿舍。“五星”包括:卫生星、纪律星、团结星、文明星、学习星。将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养成教育与延安精神结合起来,并纳入创建“五星级宿舍”活动中。要求学生从点滴小事做起,从每天节约一分钱、一粒米、一滴水、一度电做起,养成爱护公物、崇尚节俭的良好风气。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生动活泼的活动中学会生存、学会求知、学会健体、学会审美、学会做人、知荣明耻,使之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者和接班人,达到了寓教于乐,“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3、充分发挥课堂主渠道的作用,让延安精神走进课堂。首先是政治课教学中增加了延安精神的主题内容;其次是注重德育在各学科的全面渗透,把延安精神渗透到政治、语文、历史、地理等学科教学中;第三是举办别开生面的“延安精神主题班会”,对学生进行系统的教育。让学生知道,延安精神是长征精神的继续和发展。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不屈不挠、艰苦卓绝的所有革命斗争,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以及改革开放中所取得的巨大成就,都是延安精神的继承和发扬,因此,延安精神也是与时俱进。

4、开展帮贫济困和感恩教育活动。西民中的学生大多来自高寒山区贫困农民家庭,由于多种原因,大多数农民子弟读书难的问题依然存在。不少学生为了求知欲望,在学校用开水泡饭、薄衣挡风寒,艰难地度过三年寒窗。学校把扶助贫困学生安心读书完成学业作为办学的着力点之一。在扶贫教育中,首先是共产党员带头,对特困生实行一帮一结对扶贫;其次是全体教职工开展阶段性集中捐助形式;再次是向社会各界倡议援助。从2007年1月至今,学校共筹集资金18.05万元,用于扶助贫困学生。其中,教职工捐资1.8万元,社会各界捐资8.65万元,学校压缩其他开支,节省划拨7.6万元。社会捐资中,昆明邦越培训公司(LP-3)72000元,香港鲍斯高基金会10000元,邵瑞义副主席、上海市离休干部黄宣镇、红河烟厂职工张锡光,每年每人对口扶贫3人,每人500元,计4500元,为特困生解决了燃眉之急。在此基础上,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让学生增强忧患意识,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恩,感谢老师的教诲之情,感谢社会上所有人的关爱。一是宣读“中考誓言”,向父母、向学校、向老师表决心,用实际行动把感恩之情落实到提高考试成绩上;二是受外界资助的学生,每学期结束时向资助者汇报思想道德表现、家庭和学习成绩进步情况,报答感谢之心;三是探索“感恩”教育的新形式。例如,2007年6月23日,西民中与昆明邦越培训公司LP-3班学员在本校举行“爱心接力,成就梦想”大型感恩教育活动。让受助学生和父母与资助者面对面“零距离”接触,使学生的心灵受到激烈的震撼。四是开展“爱心传递”活动。学校经常组织师生到山区贫困中小学捐资助学,开展“手拉手、心连心”活动。经常组织共青团员和少先队员到“弥阳敬老院”为孤寡老人做好事。特别是今年“5·12”四川汶川大地震后,全校师生对遇难同胞表示深切哀悼,纷纷伸出援助之手,帮助灾区抗震救灾。全校捐资额达47829元,为灾区人民献上爱心。同时免费接收了从四川绵阳市秀水中学的初三学生邓清雯到我校插班就读,为灾区人民提供温暖的港湾。

5、挖掘本地教育资源。学校非常重视搜集本地区、本民族,甚至是本校校友在各行各业中的佼佼者和目前在校师生中涌现出来的先进模范人物、先进事迹作为师生学习的榜样,以坚定学生的理想和学习信念。例如东山镇彝族人张冲,从一个山里娃成为抗日名将的故事;革命烈士、彝族阿细人杨治廷在敌人的屠刀下宁死不屈的英勇事迹;西一镇野猪塘村段文奎、大平地村武自立从小在农村边劳动、边放牛、边读书,成为新中国的大学教授的经历整理出来,教育和启迪学生。促使学生认识到:“山区人、农村人也不是傻瓜”,只要善于学习,“山沟里也能飞出金凤凰”的道理,引导他们去掉自卑心理,树立自信心。与此同时,学校把教职工和学生中涌现出来的优秀教师和品学兼优的学生,通过大会表扬、橱窗宣传、撰文在报刊登载事迹介绍等形式,树立学习榜样。让大家直观地看到“什么叫严谨治学、诲人不倦”,“什么叫爱生如子、爱校如家”,“什么叫不怕困难、顽强拼搏”,“什么叫助人为乐、不怕脏累、甘为铺路石”……例如,黄向云,一位彝族青年教师,平时不善言辞,“纳于言而敏于行”,当人民生命财产受到不法分子威胁时,挺身而出,在身遭数刀后仍然与歹徒殊死搏斗。事情发生后,学校立即宣传。他的英勇事迹受到了各级领导、社会各界人士的褒奖和赞扬,被红河州委州人民政府授予“红河州见义勇为公民”的称号。

6、创建平安校园、构建和谐社会。牢固树立“以人为本、安全第一”的思想,抓死安全责任不放松。学校聘请了法制副校长,邀请公、检、法、司领导以及县安监局、县交警队、消防队、地震局、气象局领导、专家为师生作法制报告和安全教育。举办“珍爱生命、远离毒品、遏制艾滋”的签名承诺活动,师生参与率达100%。针对目前全国校园安全案例不断出现的状况,把安全教育作为办学的着力点之一,抓死安全责任制不放松。配备学生安全防范知识读本,做到人手一册,做到警钟长鸣,防患未然。成立“创安办”,充实和完善学校“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加强食堂管理,定期组织学生对食堂的“食品卫生、饭菜数量和质量、服务态度”等方面进行考核,考评量化结果与奖惩挂钩。在食堂内随时摆放公平称,接受师生的监督。

7、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按照西民中延安精神研究小组年度工作计划,重大节日举行庆祝纪念活动。每年组织一次全校性冬季田径运动会和一次夏季球类运动会,参与人员达100%。让每位学生都选择适合自己的项目,发挥特长,向着“更快、更高、更强

”的目标,年年刷新学校记录;每年“建党节”来临之前,都在全校学生中开展“党在我心中”的征文比赛活动,让学生进一步认识“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的道理;每年元旦来临之际,都举行隆重的辞旧迎新文艺晚会,邀请县延安精神研究会领导、县“关工委”、县老干部文艺队一起同台联欢,充分发挥师生的个性特长,学生自编自演的文艺节目异彩纷呈、盛况空前。既活跃了校园文化,又陶冶了学生情操。

8、开展民族团结教育,各族师生和睦相处、和谐发展。西山民族中学是名副其实的民族大家庭,师生中有汉、彝、壮、苗、傣、回、白、侗、蒙古、仡佬、哈尼、拉祜等12种民族,145位教职工中少数民族占46%,2860名学生中少数民族占61%。学校重视民族教师与汉族教师、民族学生与汉族学生之间的团结和睦。一是采取了汉族学生与民族学生“一帮一”手拉手活动,使民族生尽快过语言关,增进相互了解,提高交际能力。二是每年一度中秋节,正是学生“每逢佳节倍思亲”之时,学校拨出专款给各班师生欢度佳节,让远离父母的民族学生感受到民族大家庭的温暖,使师生其乐融融。三是重视培养少数民族干部。张贤校长在校本培训中,明确提出了“要建成一支正义之班子和仁义之班子”的目标。“正义”即为讲学习、讲政治、讲原则、讲正气、讲奉献、讲效益。“仁义”即为讲团结诚信、讲理解支持。注重取长补短,促人发展,助人成功。并指出了实现目标的途径:加强道德修养,以德建其威;练就过硬的领导作风和业务素质,以事立其信。推行了“当周校长”负责制,让领导成员轮流值周锻炼,体验“校长”的工作。采取了“指路子、压担子、结对子、搭梯子、建台子”的方法,提高了民族干部和民族教师素质。少数民族教师与多数民族教师之间团结协作,齐头并进,出现了“比、学、赶、帮、超”的态势。彝族女副校长杨凤2006年获“红烟园丁奖”,傣族副校长李华友2006年被评为红河州优秀共产党员,彝族教师高永清、石菊仙先后被评为“弥勒县红烛奖”,彝族教师张碧成2007年被评为红河州优秀教育工作者。四是针对民族学生开展教育教学研究。由本校教科室牵头的《民族学校新课程改革学生适应性研究》被省教科院批准立项。实施两年多来,对提高少数民族学生的学习能力、考试能力取得了明显的效果。

四、把延安精神与校园文化建设相结合,挖掘和传承学校文化底蕴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创建具有独特品质魅力的校园文化,是提升教育内涵的重要方面,是一所学校成长进步、持续发展的核心动力,也是促进学校教育教学上升到全面优质教育不可缺少的要素。

1、建成西民中“校史展室”和“党员活动室”。西山民族中学是中共云南省委省人民政府于1951年在西一镇滥泥箐村创办的一所民族中学,其目的是为纪念西山人民在解放战争中为革命作出巨大贡献,让更多的老区各族人民子弟培养成为民族干部和社会建设人才。在各级党委政府的关怀下,励精图治、革故鼎新、自强不息,已走过了58年的风雨历程,具有悠久的历史和光荣传统。为了发扬艰苦奋斗的传统和丰富校园文化内容,先后建起了“校史展室”和“党员活动室”。“校史展室”展出了“校园由来”、“领导关怀”、“教师教学”等八大块内容百余幅照片,体现了学校各时期的重大活动;“党员活动室”设置了“学校的总目标”、“做有规定”、“学有榜样”和每个党员要完成的“具体工作任务”等十大块。并配置了三套电视机、DVD、音箱配套设备和两个微机接收电脑联网的多媒体。同时配备了《井冈山》、《长征》、《八路军》、《新四军》、《大决战》、《延安颂》、《开国领袖毛泽东》等100余部电影和电视连续剧,时常为师生放映,为师生进行延安精神和革命传统教育提供了直观生动的教材。西民中党员活动室被中共弥勒县委命名为基层党组织“党建示范点”。

2、让校园每个角落成为陶冶学生高尚情操的育人场所。学校从校园规划、建筑设计、部局安排入手,形成具有自己独特的风格。力图使学校的每一面墙、每条标语、每一扇门、每条小路、每条流水、每一棵树、每个角落都具有文化品位,体现人文精神。学校在校园内设置了校园文化长廊,在教学楼墙体显眼处悬挂革命领袖、著名科学家、文学家画像、生平事迹及其名言警句。在教学楼、食堂、宿舍过道旁张贴了文明礼貌用语等,让学生低头不见抬头见,潜移默化熏陶学生,营造用延安精神育人的氛围。

3、运用教育管理理论,总结提升办学经验,积淀学校文化底蕴。西民中非常重视教育教学、教育管理的研究,将教育反思心得体会写出文章物化教研成果。在校长张贤、党总支书记杨学诗的带动下,全校教师全员参与,教育科研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局面。老师们结合教育教学过程进行反思,肯定成绩、发现问题,总结成功经验,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张贤校长写的《校长应树立的几个科学发展观》、《强化学校管理,提高教学质量》、《走进名校,探索学校管理的空间》等多篇文章发表在《弥勒教育》、《红河教育》等刊物上;杨学诗书记写的《中考政治答卷反映的主要问题与对策》、《课余写作大有裨益》等10多篇论文发表在《课程教材教学研究》、《思想政治课教学》等省级、国家级刊物上。对指导教育教学工作产生了更大的社会效益。至今,西民中汇编了校刊《扬帆》四期,《教师论文集》3集,汇集各类文章346篇。教师所写的论文100多篇被《云南日报》、《云南教育报》、《中小学德育》、《课程教材教学研究》、《思想政治课教学》、《人民日报》等报刊发表,充溢着浓厚的学术风气。在基础上汇编了《真抓实干,努力托起明天的太阳》、《加强民族团结教育,构建和谐校园》、《弘扬延安精神,创办一流学校》等三本专集。分别汇总了多年来学校德育工作、教育教学、学校管理的经验特色文章。为积淀学校文化底蕴、传承用延安精神办学育人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4、加强绿化美化建设,创建州级绿色学校,努力创设具有西民中特色的高品位的花园式学校。

科学发展观告诉我们,良好的环境有竞争力,良好的环境是生产力,良好的环境可以塑造高尚的人格魅力。学校领导非常重视良好校园环境的育人作用。张贤校长积极主动联系和争取社会各界的支持,在红烟集团等企业的无偿扶助下,把学校东边38亩土地让给西民中,使校园面积达到了138亩。并且根据美学原理,帮助学校修建池塘——学海;兴建田径(绿茵)场、植草种树,硬化道路和建设大门;拆除原来的封闭式围墙,换成花纹型栏杆,成为开放式学校,已投入资金达1600万元。校园内乔木、灌木、花、草、藤互相补充,弯弯曲曲的石板小径盘旋于“学海”周围,穿梭于草坪之间,与小巧玲珑的“小桥流水”互为衬映、相得益彰。如今,当你站在大门外的东边向西望去,恰似“扬帆起航”的建筑形象映入眼帘。前面是一个椭圆形的大池塘,清澈见底,鱼儿蹦跳;后面是宽广的大草坪,绿草茵茵。其间一年四季鲜花盛开,树木枝繁叶茂,松鼠出没,小鸟鸣叫,好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景象。对调节学生心理,形成良好校风、教风、学风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在上级领导和社会各界的支持下,在全校师生员工的共同努力下,西民中在用延安精神办学育人中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学生群体精神面貌健康向上,德、智、体全面发展。2006—2007连续两年中考高分段人数创全州初中学校第一,沈梦香、李莹中考成绩位居全州第

三、四名。在参加省级各科竞赛中,获省级一等奖6人,省级二等奖10人,获州级奖52人。70位学生被分别评为省、州、县“三好学生”和“优干生”;教师参加州、县级课堂技能大讲赛,陈宝艳、张海艳、龚艳、姜雪静、毕芬兰等获得一等奖;教师中,有2人荣获“红烟园丁奖”,有1人获红河州劳动模范,有1人被授予“红河州见义勇为公民”称号,有29人被评为州县优秀教师、优秀教育工作者和“县红烛奖”;学校18年一直保持县文明学校单位称号,2003年评为“红河州文明学校”,今年已申报省级文明学校,并经州级通过评估。学校先后被评为“云南省民族团结教育先进学校”、“县先进基层党组织”、“县平安校园”、“红河州消防先进学校”。被授予“省民族团结教育示范学校”、“中学生毒品预防教育基地”、“县基层党建工作示范点”、“红河州创建绿色学校”。受到了省州县和上级主管部门的表彰和奖励。

回首往事,我们坚定踏实、无怨无悔;展望未来,我们豪情满怀,创优信念倍增。成绩只属于过去,功劳已成为昨天。延安精神永远是我们办学育人的精神支柱,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动力源泉,是我们克故制胜的法宝。我们要继续用延安精神办学育人,促使学校又好又快发展。

第三篇:弘扬延安精神开创企业发展新局面

摘要:延安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自身价值的展示和弘扬,是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华民族永恒的精神财富。通过此次参加加强作风建设提高执行力的培训班学习,对延安精神的实质和现实意义有了更深更新的认识,延安精神与时俱进,依然在指引着我们时下的工作、学习、生活。本文就延安精神的学习进行了思考,分析了弘扬延安精神的现实价值和意义,指出在实际工作中如何运用延安精神解决问题,以及对个人如何学习延安精神的途径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弘扬精神开创新局面延安 引言

延安精神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尤其是近代以来民族精神的积淀和升华,是党的建设历史经验的科学总结;党中央在延安十三年的历史证明,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有了坚定的理想信念和强大的精神支柱,就能克服任何困难,战胜任何强大敌人。努力学习和掌握毛泽东思想的真谛,继承和发扬伟大的延安精神,对于加强自身建设、改进工作作风,坚定理想信念、提升思想境界,立足企业实际、坚持科学发展,不断开创公司发展新局面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弘扬延安精神的必要性

1.1弘扬延安精神是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的必然要求

与时俱进是延安精神的本质要求。在新形势下,我们弘扬延安精神,是为了解决现在的问题。现在的情况和延安时期的情况有了很大的不同,要根据现在的‘实事’去求现在的‘是’。”把延安精神等同于“迷恋于过去”,“跟不上时代”,是“保守”、“僵化”的看法是毫无根据的。要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的能力,继承和发扬延安精神,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如果摒弃了延安精神,没有了理想信念,不坚持正确理论的指导,脱离人民群众,一味追求个人享乐,党员的先进性就无从谈起。

1.2弘扬延安精神是企业二次创业发展的现实需要

目前,我们面临3至5年内火电发展的低谷期,也是公司发展的关键期和攻坚期,能否在困境中求得突破,将直接关系着企业的兴衰。深化企业改革,推进企业长期稳定健康发展,要求大力加强干部作风建设,提高干部思想境界、提升企业文化软实力。学习延安精神、弘扬延安精神能为企业长期可持续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成为团结职工群众克服困难、迎接挑战、抓住机遇、促进发展的发动机。我们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切实做到发展要有新思路、改革要有新突破、各项工作要有新举措。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作为延安精神的立足点,对我们企业二次创业,加快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第四篇:感受延安精神 弘扬延安精神

——赴延安学习考察心得体会

延安,我从小向往的圣地。平时,我只能从书本里、电影中、报刊杂志上了解到它光辉的历史、神圣的印象、雄伟的身影。总是期盼着有朝一日能亲临延安去瞻仰它的风采、感受老区人民淳朴的风情和老一代革命者们的高尚的风范。这次有幸在区延研会的组织下去延安参观学习、了却了一生的夙愿,在感激之余也产生很多感慨,收获之大无法用一言表述。

延安是举世闻名的中国革命圣地,这里留下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战斗的足迹。翻开中国现代革命史,延安这个名字都闪耀着光辉。从1935年到1948年,中共中央和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就是在这里战斗生活了13个春秋,他们在延安的革命活动留下了大量革命文物和遗址,这里是我们新中国红色政权的摇篮。怀着崇敬的心情,我们到王家坪、杨家岭、枣园参观了毛泽东、朱德、刘少奇、周恩来、张闻天、彭德怀等中央领导的故居和中央机关办公地。我很难想象,他们就是在这种及其简陋艰苦的环境中,以雄才大略、运筹帷幄、决胜千里,指挥了全国的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就是在这黑暗、狭小的土窑洞中,在一张不足一平米的小炕桌上,毛泽东主席写下了一篇又一篇决定中国命运、指导中国革命的光辉著作,在这里领导和指挥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奠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强大基石,培育了永放光芒的“延安精神”,谱写了可歌可泣的伟大历史篇章。延安,作为中国新民主主义的革命圣地而永载史册。

以往延安在人们心中的形象也许是高山深沟、满山窑洞、黄土高坡、乡间小路、高粱玉米等联系在一起。而当我真正走进这座城市时,却惊喜地发现,延安已加快了向现代化城市迈进的步伐。鳞次栉比的高楼、整齐清洁的大道、形色各异的橱窗、傲然挺立的钟楼、花团锦簇的公园、川流不息的车辆、南腔北调的游客,可以毫不夸张的讲,现代文明正渐渐渗透到了延安的各个角落。走进延安,置身于宝塔山下、漫步在杨家岭、王家坪、延安革命历史纪念馆,仰望那傲然耸立的巍巍宝塔,心中热血涌动,久久不能平息。就是这普普通通的宝塔,作为延安时代的象征,像一把火炬照亮了中国革命的航程,见证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推翻三座大山的卓越功勋,成为人民心中一座不朽的丰碑。

在枣园,在延河畔,我目睹着这绿中透蓝、清澈明净的延河水,是她在这黄土高原上养育了延安人民,也养育了一代伟人和一代功勋,没有延河水,恐怕延安精神也难以存在,也正是这延河的无私奉献也造就了南泥湾精神也创出了“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于是不由自主地感悟到延安精神的精髓所在。

在延安,我就是这样常常不由自主的被感染,因为延安有着不可抵御的魅力。参观延安的革命旧址,达到了我多年的心愿,但真正在我心中留下深刻烙印的还是“延安精神”,正是以毛泽东同志为首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延安时期形成的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延安精神”,引导和激励着我们党领导全国人民前赴后继、勇往直前,最终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追思革命前辈艰苦卓绝的奋斗历史,感悟延安精神的巨大力量,在这里,我真正懂得了共产党的伟大。我也终于明白了为什么这么艰苦的环境依然抵挡不住大批中华名族优秀儿女冲破反动派的层层封锁奔向延安,将自己的青春和热血汇入中国革命的滚滚洪流的热情。使我深深明白了什么是“延安精神”。延安精神就是中国共产党人在延安时期培养和发展起来的光荣传统和革命精神。延安精神贯穿和渗透了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灵魂和精髓,传承和升华了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坚持和发展了井冈山精神和长征精神,是近代中国人民革命斗争经验的结晶。是中国共产党人在理想信念、思想品德、工作作风等方面优良传统和作风的集中体现。结合当今中国,延安精神告诉我们,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都需要一种坚定、奋斗、科学的精神。没有这种精神、就不可能客服艰难险阻,战胜强大的敌人。延安精神无论是过去、现在还是将来,都充满了旺盛的活力。中国共产党要始终保持自己的先进性,就必须和延安精神紧密地结合起来。

记得现代革命诗人在《回延安》中写的一句“几回回梦里回延安……”这句诗在我心中萦绕半生,从孩提时,延安一直是我心中的一块北斗星一样的神圣土地,如今,我为有机会到这里与伟人们战斗生活过的地方亲近、感到由衷的自豪和幸福。延安之行使我坚信,在党的领导下,只要我们始终如一地坚持和发扬延安精神,就一定会把祖国建设的更加繁荣昌盛。我也希望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在这充满挑战的人生征途上,能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延安精神贯穿于自己工作之中,通过我们一代又一代的努力,必将使延安精神更加发扬光大。

第五篇:坚持创新发展 弘扬工匠精神

姓名:曹东亮 学号:1552818 专业:机械电子 联系方式:15770705419 上课时间:星期三8-10节课 任课教师:周莉莉

2016-12-13

同济大学

上海市嘉定区曹安公路4800号 承诺书:

我承诺:我所呈交的课程论文,是本人通过学习、研究所取得的原创性成果。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任何他人创作的、已公开发表或者没有公开发表的作品内容。本论文的原创性声明的法律责任由本人承担。

背景:

自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把党和国家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以来,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人民历经30余年艰苦奋斗,国家的综合实力和国际影响力空前提高,为带领全国人民夺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阶段的伟大胜利,不断开拓发展新境界,即到二〇二〇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我们党确定的“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从而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五大发展理念,集中反映了我们党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极大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发展观。其重大意义正如全会所指出,这是关系我国全局发展的一场深刻变革,影响将十分深远,为全党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

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坚持创新发展,必须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臵,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等各方面创新,让创新贯穿党和国家一切工作,让创新在全社会蔚然成风。”因此作为在校大学生我想结合我的理解和实践来探讨创新发展对于国家、社会的影响,以及如何把创新发展正确的运用到我国的制造业、工业中去与工匠精神像结合,来促进我国从制造大国到制造强国的转变。

一、创新发展是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

创新是发展的源动力。在习近平的执政思路中,“创新”始终占

2 据着重要位臵,他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源泉,也是中华民族最鲜明的民族禀赋。”无论是在推进改革中强调“把科技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臵”,还是在经济转型中提出“科技发展的方向就是创新、创新、再创新”,抓住了谋划未来发展的关键。随着创新发展理念的落实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我国将走出一条民族复兴的创新发展之路。为什么习总书记在重大会议再三强调创新的重要性并把创新提升到“民族进步的灵魂”如此之高的高度,回顾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历史我们其实不难得出原因。

中国共产党的创新发展史就是一部人类社会创新发展史的辉煌篇章。十月革命的胜利和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发生,马克思主义的传入,以陈独秀、李大钊为代表的中国知识分子放眼看世界,为寻找中华民族的出路选定了共产主义道路,1921年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开始了中国共产主义实践探索。从第一次国共合作到“七.一五分共”, 由于幼年的中国共产党缺泛指导思想的理论创新,对国民党右派的妥协退让,放弃了对同一战线和武装斗争的领导权,致使革命失败。期间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同志开始了理论创新探索,毛泽东发表了《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和《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等文章,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实践相结合,深刻地分析了中国的社会形态和阶级状况,解决了中国民主革命的对象、动力、领导者及同盟军的问题。从挺进井冈山到“七七事变”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成功地实现了两次生死攸关的大转折:第一次是从国民革命失败到土地革命战争的兴起,中国共产党在失败中总结教训,成功的找到了一条符合

3 中国实际的革命道路——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正确道路。第二次是从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到遵义会议的召开,停止了“左倾”路线在党内的统治,重新确定了毛泽东同志在党的领导地位,挽救了红军、挽救了革命、挽救了党。期间毛泽东及时总结了井冈山斗争的经验,相继写了《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和《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等三篇文章,从理论上说明了中国革命采取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这样一条道路,是由中国的特殊国情决定的。这就是“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它创造性地解决了中国革命的道路问题,为中国革命指明了方向,是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光辉典范,它极大地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宝库。第二次国共合作到抗日胜利,毛泽东发表了一系列重要的文章,如《论持久战》《新民主主义论》《论联合政府》等。通过这些文章,毛泽东做出了中国革命分民主主义和社会主义两步走的战略部署,创造性地提出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概念,他在政治、军事、经济和思想文化上等方面形成了比较完整的思想体系。在1945年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毛泽东思想被确立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在解放战争和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时期,毛泽东思想在军事原则、战略策略和政策、国家政权理论、革命转变理论等方面,均有新的重大发展。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在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曲折历程中,毛泽东在工作重心转移、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中国工业化道路、经济体制改革、民主政治建设、思想文化建设、执政党建设等方面,提出了许多重要思想观点,特别是创立了社会主义社会矛盾学说。为什

4 么说毛泽东思想是党的集体结晶?正是因为毛泽东思想正是一种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在长期革命斗争的实践中逐渐形成的;是一种创新与实践结合的经得起时间考验的产物。正是由于毛泽东思想并不是简单的生搬硬套,而是在实践中创新,所以其才有长远的生命力。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以邓小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总结建国以来正反两方面的经验,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实现全党工作中心向经济建设的转移,实行改革开放,开辟了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新时期,逐步形成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路线、方针、政策,阐明了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基本问题,创立了邓小平理论。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以江泽民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中,加深了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和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认识,积累了治党治国新的宝贵经验,形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根据新的发展要求,深刻认识和回答了新形势下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形成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十八大后,以习近平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提出了“中国梦”、五大发展理念等,正是我党有着创新发展澎湃源动力,党的理论才能不断创新丰富,中华民族走上了伟大复兴的康庄大道。

创新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基点。近来,关于创新驱动发展的政策措施密集出台,《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明确提出了建设创

5 新型国家“三步走”的目标。在今年5月30日召开的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上,习近平同志指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是应对发展环境变化、把握发展自主权、提高核心竞争力的必然选择,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破解经济发展深层次矛盾和问题的必然选择,是更好引领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保持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必然选择。”并进一步提出了具体要求:“夯实科技基础,在重要科技领域跻身世界领先行列;强化战略导向,破解创新发展科技难题;加强科技供给,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主战场;深化改革创新,形成充满活力的科技管理和运行机制;弘扬创新精神,培育符合创新发展要求的人才队伍。可以说,创新驱动发展的目标明确、部署科学,关键在于大力实施、加快落实,尽快让创新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基点。”这些重要论述,阐明了创新在我国目前发展阶段的战略地位和重大作用。其中强调的科技创新,作为我个人的理解,科技创新不仅仅是国家层面的义务,更是我们企业的责任,面对着生产成本以及劳动力价格的上涨,势必一些生产水平低下的企业必将受到冲击;面对国外对核心科技的垄断,我国一些企业看上去产量高,但其实利润却微乎其微。在这种社会形势下,科技创新以及是迫在眉睫,作为生产水平低下的中小型企业应该考虑调整生产模式,引进先进设备,加强品牌效应;作为大型企业和国有企业不应该只考虑利润最大化而应该加强发展核心技术,从长远考虑,打造中国制造的“新标签”。

“万众创新”是时代的主旋律。树立崇尚创新的发展观,让创新在全社会蔚然成风,国家才有光明前景,社会才能充满活力。习总书记指出:要着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抓住了创新,就抓住了牵动

6 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牛鼻子”。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我们必须把发展基点放在创新上,通过创新培育发展新动力、塑造更多发挥先发优势的引领型发展,做到人有我有、人有我强、人强我优。创新发展是全民参与、全民推动的宏伟事业。弘扬创新文化,倡导敢为人先、勇于冒尖的创新精神,使创新成为全社会的一种价值导向、一种思维方式、一种生活习惯。激活民间智慧和创造力,激发创新创业活力,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鼓励发展众创、众包、众扶、众筹空间,最大程度地释放全社会创新潜力,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形成人人崇尚创新、人人渴望创新、人人皆可创新的社会氛围。中国人民是勤劳勇敢、聪明智慧的,也是富于创新创造精神的。只要中国人民心往创新上想、劲往创新上使,什么人间奇迹都能创造出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将在亿万人民的创新创造中梦想成真、梦圆世界!国务院出台《关于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见》,“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发展的动力之源,也是富民之道、公平之计、强国之策,对于推动经济结构调整、打造发展新引擎、增强发展新动力、走创新驱动发展道路具有重要意义,是稳增长、扩就业、激发亿万群众智慧和创造力,促进社会纵向流动、公平正义的重大举措。开始了又一次全民的创新发展新征程。

创新发展不仅需要有创新的勇气,更需要工匠的精神,否则创新发展是不能持之以恒。

二、工匠精神是创新发展的立足之本

从国际发展形势看,新一轮科技革命蓄势待发,一些重大颠覆性

7 技术创新正在创造新产业新业态,这为中国创新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在世界近代史上,中国屡次与科技革命失之交臂,令人扼腕叹息。今天,中国在科技创新领域的巨大进展使我们具备了参与和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潜力,历史将不能容忍我们丧失这样的重大发展机遇。从国内发展形势看,随着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市场需求、产业结构、供给能力等都发生了深刻变化,迫切需要依靠创新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加快培育新的发展动能,推动社会生产力水平整体跃升。创新已经成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的关键。

正是在这样的重大关头,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审时度势,把创新在国家发展中的地位提升到了新的高度。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作政府工作报告时提到“鼓励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工匠精神”首次出现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让人耳目一新。

工匠精神是创新发展之本。工匠精神是一种态度,一种信仰,一种追求,一份挚爱,一门手艺,一种事业。 工匠精神,是一份专注,一份坚持,一份严谨,一份细致,一份诚信,一份执着,是一种品质,是敬业之魂。哲,他培养出来的一流木工匠士,正是来自于这种精神。他呼吁:“中国制造”是世界给予中国的最好礼物,要珍惜这个练兵的机会,决不能轻易丢失。“中国制造”熟能生巧了,就可以过渡到“中国精造”。“中国精造”稳定了,不怕没有“中国创造”。千万不要让“中国制

8 造”还没有成熟就夭折了,路要一步一步走,人动化(手艺活)是自动化的基础与前提。要有工匠精神,从“匠心”到“匠魂”。相信随着国家产业战略和教育战略的调整,人们的求学观念、就业观念以及单位的用人观念都会随之转变,“工匠精神”将成为普遍追求,除了“匠士”,还会有更多的“士”脱颖而出。工匠精神不仅体现了对产品精心打造、精工制作的理念和追求,更是要不断吸收最前沿的技术,创造出新成果。

工匠精神内涵是:精益求精。注重细节,追求完美和极致,不惜花费时间精力,孜孜不倦,反复改进产品,把99%提高到99.99%。严谨,一丝不苟。不投机取巧,必须确保每个部件的质量,对产品采取严格的检测标准,不达要求绝不轻易交货。耐心,专注,坚持。不断提升产品和服务,因为真正的工匠在专业领域上绝对不会停止追求进步,无论是使用的材料、设计还是生产流程,都在不断完善。专业,敬业。工匠精神的目标是打造本行业最优质的产品,其他同行无法匹敌的卓越产品。淡泊名利。用心做一件事情,这种行为来自内心的热爱,源于灵魂的本真,不图名不为利,只是单纯的想把一件事情做到极致。

工匠精神是立于不败之地的法宝。当今社会心浮气躁,追求 “短、平、快”(投资少、周期短、见效快)带来的即时利益,从而忽略了产品的品质灵魂。因此企业更需要工匠精神,才能在长期的竞争中获得成功。当其他企业热衷于“圈钱、做死某款产品、再出新品、再圈钱”的循环时,坚持“工匠精神”的企业,依靠信念、信仰,看着产品不断改进、不断完善,最终,通过高标准要求历练之后,成为众多

9 用户的骄傲,无论成功与否,这个过程,他们的精神是完完全全的享受,是脱俗的、也是正面积极的。 中国很多企业的产品质量搞不好,原因虽然很多,但最终可以归结到一个方面上来,就是做事缺乏严谨的工匠精神。中国的产品质量不如日本,重要原因之一就是人家做事比我们更严谨,更具有工匠精神。据统计,全球寿命超过200年的企业,日本有3146家,为全球最多,德国有837家,荷兰有222家,法国有196家。为什么这些长寿的企业扎堆出现在这些国家,是一种偶然吗?他们长寿的秘诀是什么呢?他们都在传承着一种精神——工匠精神!可见工匠精神之重要,没有这种精神,生存都成问题,又何谈创新发展。

要为培养工匠精神营造良好的环境。随着中国经济的崛起,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中国人的消费结构、消费习惯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今天,“物不美价廉”已无法满足人们的需求,人们更在乎的是产品的附加值。目前中国的制造业结构不均衡,以工匠精神为特色的中高端制造业严重不足,大家口袋里有钱,却买不到中意的产品,由此中高端消费市场长期为欧美、日韩等国垄断。雪上加霜的是随着生产成本的增加,属于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的中国制造业,它引以为傲的人力与成本优势正在丧失,与此同时,美国等发达国家提出了“再工业化”“本土回归”“重振制造业”的战略思路。竞争加剧、外需萎缩、内需不足、成本上升,中国制造业的全球市场也在不断萎缩,中国制造业面临着严峻的生死挑战。工匠精神不单代表着一种新的生产理念,它也是中国制造业的转型方向,是转型的必备条件。工匠精神既是一种技能,也是一种精神品质,更关乎着一个国家的工业

10 文明。我们的国家、社会是怎么看待工业生产,工业生产恪守怎么样的标准,心怀怎么样的期待。一个国家工匠精神匮乏的背后,其实是工业文明的匮乏,品牌、百年老店、匠人、企业文化以及一整套相关的体制机制,乃至社会心理、共识和氛围。我们应该向德国、日本学习,培育“工匠精神”,我们既需要“大国工匠”等榜样的激励,更需要党和政府的高效作为,完善崇尚实业、崇尚工匠精神的体制机制、法律法规,并花大力气营造现代制造文明的价值观和时代精神,让有工匠精神的劳动者活得体面、有尊严,让有工匠精神的企业拥有健康的市场竞争环境,让工匠精神成为一种社会共识与社会心理,让工匠精神发扬光大。

三、弘扬工匠精神从我做起

李克强总理在参加一个有关钢铁煤炭行业产能过剩的座谈会时,举例说中国至今不能生产模具钢,比如圆珠笔的“圆珠”都需要进口。1895年圆珠笔就已经被发明了,高铁、大飞机都造得出来,圆珠笔珠竟然还不能生产!如果不是总理说出来,估计好多人和我一样真不知道。我是学机械电子的大学生,这对我触动很大,工匠精神必须青少年开始树立,作为国家未来中坚力量的大学生更是必须要有工匠精神,时不我待,从现在开始做起。

树立工匠精神必须从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开始。工匠精神是一种信仰,是一种发自内心的强大力量,人生观价值观是工匠精神源动力。没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是不可能树立起工匠精神的,建立什么样的人生观价值观是当下高校生首先必须解决的问题。12月7日总书记在北京召开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指“我国高等

11 教育肩负着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大任务,必须坚持正确政治方向。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只有培养出一流人才的高校,才能够成为世界一流大学。办好我国高校,办出世界一流大学,必须牢牢抓住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这个核心点,并以此来带动高校其他工作。”“思想政治工作从根本上说是做人的工作,必须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不断提高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让学生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指明了当前高校思想工作的方向和方法。我们每一位学子都应该在大学这个人生极其重要的美好时光里,加强思想理论学习,提高自我修养,树立起牢固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逐渐培养起工匠精神,将自己培养成一个有理想道的人才。

发扬工匠精神,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努力学习。当前大学生最重要的任务就是要静下心来努力学习,为提升自我的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当今繁华缤纷的世界里诱惑无处不在,我们需要用工匠精神鼓励自己,鞭策自己,用工匠师干一行,爱一行,精一行的精神来学习每门功课;像优秀工匠师一样放下功利心、浮躁心、投机心,拾起公德心、钻研心,恒久心,弥补信仰的缺失,诚信的缺失,感恩的缺失,在学习中去提升自己的人格,修炼自己的心性,每天踏实、用心、精细、严谨的将功课学通学精;像优秀工匠师一样每天反思反省,实务精进,磨炼灵魂,修炼心智,做一个快乐进取的优秀学生;像优秀工匠师一样,多一份专注心,少一份功利心,多一份精进心,少一份浮躁心,多一份感恩心,少一份利己心。要把实现“中国梦”当作信仰,把实现“中国制造”当作学习的动力,努力学习,将以优异的学习成

12 绩去面向人生新的征程。

参考书目:

1.《20世纪中国的三大理论成果》段寒冰

2.《让创新在全社会蔚然成风》《 人民日报 》( 2015年12月18日 07 版)

3. 百度百科“工匠精神”

4. 有关习近平论“创新”讲话(在百度查找)

13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延安考察学习心得下一篇:乡镇组织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