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微博谣言事件

2022-07-14

第一篇:关于微博谣言事件

微博与微信传播谣言的危害(1)(精选)

微博、微信与微信传播谣言的危害

从农耕时代到工业时代到信息时代,技术力量不断推动人类创造新的世界,也不断的改变着人类生活的面貌。现阶段的信息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其中微博、微信与微信等软件产品的发展是颇具代表性的,与我们的生活也可谓是息息相关与密不可分的,对我们的日常活动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可以毫不夸张的说,微博、微信与微信已经成为了现代社会组成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谈到微博、微信与微信的发展历程,可以说是与移动互联网的兴起相同步的,根据最新的第3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止2012年12月底,我国网民规模已达5.64亿,其中使用手机上网的人群占百分之七十以上,而微博、微信与微信正是借助手机移动互联网这样一种便捷而高效的平台,从无到有,从默默无闻到人尽皆知,迅速地集聚起了大量的人气,形成了自己稳定的用户群体。

所谓微博、微信即微型博客(MicroBlog)的简称,即一句话博客,是一种通过关注机制分享简短实时信息的广播式的社交网络平台。同时微博、微信是一个基于用户关系的信息分享、传播以及获取的平台。用户可以通过web、 WAP等各种客户端组建个人社区,以140字(包括标点符号)的文字来发表信息,并实现即时分享。微博、微信很重要的一个特征就是发布信息的迅捷性,可以在短时间之内就快速的进行传播,2009年8月新浪网在我国率先提供微博、微信服务,从此微博、微信开始正式进入中文上网主流人群的视野并快速流行起来。

微博、微信,对于这个时代来说,是一把双刃剑。在微博、微信上,可以美人美言,也可以恶语相向;可以赞美他人,也可以无理谩骂;能揭露真相,也能散播谣言;能将人捧上天,也可以让人自得自满,摔入地狱。(马驰)

微信是腾讯公司于2011年1月21日推出的一个为智能终端提供即时通讯服务的免费应用程序,微信支持跨通信运营商、跨操作系统平台通过网络快速发送免费(需消耗少量网络流量)语音短信、视频、图片和文字,同时,也可以使用通过共享流媒体内容的资料和基于位置的社交插件“摇一摇”、“漂流瓶”、“朋友圈”、”公众平台“、”语音记事本“等服务插件。微信提供公众平台、朋友圈、消息推送等功能,用户可以通过“摇一摇”、“搜索号码”、“附近的人”、扫二维码方式添加好友和关注公众平台,同时微信将内容分享给好友以及将用户看到的精彩内容分享到微信朋友圈。截至2013年11月注册用户量已经突破6亿,是亚洲地区最大用户群体的移动即时通讯软件。

微信微博、微信都属于“圈子”类软件。该类软件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定位功能

微信可以使用“查看附近的人”,用户可以查找本人地点地理方位邻近的微信用户。体系除了显现邻近用户的名字等基本信息外,还会显现用户签名档的内容。这就方便了消息的流通,谣言不需要到处散发,它会随着你的移动而使周围人都知道它。

二、独特的语音优势

在大街上、餐厅、公园等公众地方看见有人把手机当成对讲机用的时候,你却不知道那是微信,那么你绝对out了。微信不仅支持文字、图片、表情符号的传达,还支持语音发送。但同时,对于有关部门对于谣言的检测是及其不方便的,因为语音没有文字那么好搜索。

三、大量用户

根据去年微信团队宣布的官方数据,在5000万的用户中有活跃用户2000万。如此庞大的人流量,极其容易引起谣言的传播。

四、稳定的人际关系

“有这样一种说法。微信1万个听众相当于新浪微博、微信的100万粉丝。这种说法有点夸大,但仍然有一定代表性。在新浪微博、微信中,僵尸粉丝和无关粉丝很多,而微信的用户却一定是真实的、私密的、有价值的。”《创业家》新媒体业务负责人表示。微信关注的是人,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才是这个平台的价值所在。微信基于朋友圈的营销,能够使营销转化率更高。

五、方便的信息推送

微信大众帐号可以经过后台的用户分组和地域操控,完成精准的音讯推送。一般大众帐号,可以群发文字、图片、语音三个类的内容。认证的帐号则有更高的权限,不仅能推送单条图文信息,还能推送专题信息。据称,在推送的打扰方面,下一版别的推送将悉数撤销声响提示,以便把私家信息和内容音讯区别。

值得注意的是,微信的信息推送服务难免会步微博、微信的后尘,使用户反感繁多的垃圾信息。(任运宇) 在微信与微博、微信如此方便的时代,不可避免的也伴随着一些隐患的出现。网络谣言近年来声势喧嚣,影响日增,成为困扰社会和谐发展的一大难题。对于社会、个人、政府都有着巨大的影响。

(一)引发社会震荡,危害公共安全,损害公众利益。由于网络谣言的传播速度快捷,范围广,一旦一些危言耸听的谣言形成了一定规模,就会造成不良的影响,引起广大市民的慌乱,从而造成社会的不稳定。如我们所知的2011年抢盐事件就是如此。2011年3月,日本发生里氏9.0级大地震,导致福岛核电站发生核泄漏,我国一些网民开始热议核辐射的影响。网络谣言乘虚而入,称海盐受到核污染,导致抢盐风潮发,“碘盐可以预防核辐射”上升到“海盐变核盐不能再吃”,公众陷入恐慌,开始抢盐。之后全民辟谣,又导致全民“退盐”的社会闹剧。这一事件最后的得益者是背后造谣的谋利组织,广大民众不明事实,自身利益受到的了严重损失,造成了不小的社会震荡。

(二)扰乱人们的思想、心理和行为。现在人们对于谣言已经要了一定的免疫力,但是当面对关于自身利益的事件,人们就容易失去了理智,失去了判断力,从而下意识觉得这就是真的,一传十,十传百,到最后,弄的人心惶惶。比如,地震、瘟疫等。面对有关自身安全的那些重大突发事件,人们往往会先入为主,心理承受能力被削弱,恐慌、焦虑的情绪就容易蔓延,结果就促成了造谣者的目的。(蔡欣)

微博、微信中的谣言传播种类及其成因

取近年来具有典型性的几则微博、微信谣言,根据其传播动机、传播形式的不同进行类,并对每一类微博谣言的成因进行简单归纳。 1.恶搞名人型

2010年12月6日晚,新浪微博上开始流传金庸的“死讯”。凤凰卫视主持人闾丘露薇马上在微博辟谣称是假消息:“金庸昨天刚出席树仁大学荣誉博士颁授仪式。”这是一起典型的恶搞名人型微博谣言。率先在微博上发布这一谣言的传播者是谁已无从考证,其主要目的在于利用金庸的名人效应吸引受众球哗众取宠的庸俗目的。造谣者在恶搞中体验到网狂欢的同时,严重侵犯了金庸的名誉权,也为“公众堕落”付出了代价。

2.商业策划型 2010年11月2日深夜到11月3日凌晨,新浪微博爆发了一次匪夷所思的“张国荣复活”事件。在短短两天内,新浪微博上关于此事的评论多达近3万条。后来证实这是一出商业策划。上海一家公关公司为了向客户展现自己的实力,以“郭敬明+舞美师爆料”的形式炒作了这条假消息。据传客户对炒作结果十分满竟,后来还签订了一笔千万元级的年单。公关公司利用微博传播谣言,进行炒作,其目的是吸引受众注意力,牟取商业利益。

3.捣乱取乐型

“广州白云机场,金鹿航空737,起落架放不下来,现在要迫降了。”这是国内一门户网站于2010年6月8日中午在微博发出的消息。该微博一经发表,便吸引了众多网民的关注,很多人开始挖掘更多信息,网民又“披露”出更多“细节”,包括航班低空通场尝试重力放轮、失败后重新拉高放油,其间机场关闭,大量消防车赶到,其他航班备降深圳等。8日中午,先后有多家媒体的记者前往白云国际机场求证,结果机场不曾关闭,一切正常运行。也没有任何航班要迫降。造谣者在微博上发布假消息,属于故意捣乱“逗你玩”,没有商业目的,只是通过“忽悠”广大受众,达到满足其取乐的低级趣味而已。

4.制造恐慌型

2010年11月中旬,一条“广州海珠区女子莫名失踪”的消息在新浪微博上发布后引发众多网友关注,并纷纷转帖。之后,不少网友风传广州发生多宗类似案件,甚至还有微博称出现多宗抛尸案。一时间,网络舆论哗然。12月7日下午3:53,广州公安微博发布澄清公告:“多名女子失踪被卖器官纯属谣言”。此类谣言是某些别有用心的人发布的,目的在于故意扰乱社会治安,制造恐慌,属于违法行为。

5.传统媒体缺位型

2010年4月29日上午,江苏泰兴中心幼儿园发生血案致32人受伤,其中29名为儿童,引起社会各界的轩然大波,联系之前发生的福建南平惨案,人们渴求了解事件的真相。第二天,大量谣言通过微博散布,伤害程度、死亡的人数也不停在变,这与官方没有一个孩子死亡的通稿差异巨大。显然微博上发布的这些消息很多是谣言,没有确切的消息源也没有得到证实。在泰兴惨案中,所有的媒体几乎都引用泰兴市政府网站上4月29日的同一则简单的官方通报《泰兴镇中心幼儿园发生持刀行凶事件受伤人员得到迅速救治》,传媒告知信息的功能受到极大削弱。

微信上疯传的假消息

“酒驾一律拘役六个月”“暴恐分子扮成干活的人敲门施暴”等,无一不传播着混淆视听、制造恐慌的负能量。前段时间,“人贩子进京”谣言满天飞的时候,一些很少上网的老人,都心急火燎提醒子女“看住孩子”。(朱成树) “媒体本不是谣言的主要制作者,但正是因为传统媒体的缺位而造成谣言蔓延。人们为了寻求信息而转向微博、微信,从一定程度上说,微博、微信此时就扮演了传统媒体的重要角色。网络上的易传和便利又加速了信息的流动,大众无法辨别真正有效和准确的信息,一时间,网络成了谣言的温床。

微博、微信谣言传播的控制:加强监管、增强信息透明度、提升用户素养微博、微信中的谣言大肆传播,不仅严重损害了这一新兴媒体的公信力,而且产生了很多负面的社会影响。

如何控制微博、微信谣言传播呢?根据传播学理论,信息控制对于其控制对象产生作用主要通过以下五个环节:信源控制、信息内容控制、环境控制、传播过程控制、传播效果控制。具体说来,笔者认为,应从如下三个方面对微博、微信谣言传播进行有效控制。

一要加强对微博、微信信息发布的监管。微博、微信中一旦出现谣言传播,提供微博、微信、微信服务的网站有义务删除或屏蔽这些内容。提供微博、微微信服务的网站应加强对微博、微信信息的管理,起到微博、微信后台“把关人”的作用。微博、微信上都是匿名者,发布的信息数量庞大,监管虽然不易,但提供微博、微信服务的网站仍应从规章制度、技术手段、信息发布流程和处罚措施等方面积极探索行之有效的监管办法,遏制谣言在微博、微信上的蔓延。必要时,也可对微博、微信用户实行“实名制”或“有限实名制”,即前台匿名,后台实名。目前我国采用网游实名制有效遏制未成年人沉迷网络游戏,微博、微信完全可以借鉴该经验,在后台对注册用户进行实名登记,使微博、微信用户更负责任地发布信息,从而防止谣言在微博、微信上的泛滥。

二是发挥传统媒体在增强信息透明度,控制微博、微信谣言传播中的作用。在社会危机事件发生后,公众始终是半信半疑,如果在这个时候传统媒体可以及时、全面、客观地报道最新的事件进展,增强信息透明度,微博、微信谣言便没有滋生的土壤。微博、微信谣言传播以后,传统媒体及时发布客观报道,也会起到很好的辟谣作用。

三是对微博、微信谣言传播进行控制,最终有赖于微博、微信用户素养的整体提升。微博、微信用户素养除了从信息的接受和消费者角度来规范外,还需要从信息的生产者这样一个角度加以扩展。微博、微信用户素养除了包括对微博、微信信息的选择和辨别力、对微博、微信信息内容的批判性思考和解读能力之外,还要涵盖通过“赋权”促进健康的微博、微信媒介社区的建设能力,不仅表现为一种媒体素养,还表现为一种社会素养,或者说公民素养。(朱厚贵)

如何提高微博、微信用户的素养,具体如下:首先,微博、微信用户要具备对纷繁复杂、瞬息万变以及海量的微博、微信信息的基本的辨识与分析能力,要能去伪存真,履行个人“把关人”职能。微博、微信用户除了对信息基本的事实客观性进行判断外,还要排除信息环境所带来的干扰。在微博、微信这样一个“去中心化”的媒体中,用户这样一种高层次的判断、分辨能力,显得尤为重要。

其次,微博、微信用户要有对微博、微信信息的批判性解读能力,也就是说,要对微博、微信信息的观点正确性进行甄别。微博、微信上传播的信息不是来自专业媒体,而是来自素养良莠不齐的各种微博、微信用户。多元的信息环境,常常会引发微博、微信用户的跟风和盲从。因而微博、微信用户要学会批判性地接受信息,不应该成为被动的受众,而应该是观点与意图的主人。

再次,微博、微信用户要具备合格的信息生产与再生产能力。微博、微信用户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受众,他们以写微博、微信、跟帖、互动、转发甚至恶搞等方式直接参与信息的生产与再生产。微博、微信用户要加强作为信息传播者的责任意识,具备传播者应该具有的素养,要负责任地发布信息和言论、进行信息转载等再传播。对于不能验证真实性的信息,以及有损他人合法权利、危害社会稳定、有损公序良德的微博、微信信息,不予转载。

最后,微博、微信用户要有理性参与公共事务的能力,防止“恶搞名人”、“捣乱取乐”、“制造恐慌”等现象出现。微博、微信用户要用建设性态度参与微博、微信上的各项事务,即使处于匿名状态,也不要把微博、微信当成个人情绪宣泄的场所或“玩具”,要具有“网络公民意识”,共同维护微博、微信和谐”。(张谦)

第二篇: 从马航事件看微信和微博

3月8号,马来西亚航空公司飞往北京的MH370航班,于凌晨2:40失去联系,原本北京时间6:30分抵达北京,机场里接机人苦苦期盼,等来却是网络上航班失去联系的消息。

从马航失联事件中,相信大家不难看出,微博和微信作为目前国内最热门的两大移动互联网平台在传播、产品等方面体现巨大的差异性:

1、微博的公开性与微信的封闭性

微博天生就是一个传播和媒体的工具,而微信最早的出发点和核心就是社交工具,举个例子,微博就像是在广场上的演讲,可以迅速广而告之,人与人之间不需要特定的关系维系,任何人都可以发表消息,任何人都可以旁听,你可以把消息传出去,也可以发表你自己的想法和观点;而微信就像我们朋友圈子在自家举行的沙龙聚会,这是一个封闭的社交圈,不是你想来就来,另外,受限于我们的朋友和微信的圈子限制,就是通常说的“人以群分”,一个圈子交往的大多数人的见识、视野等大致是一致的,这会直接影响到我们对消息的判断,会出现趋同化的倾向;另外,微信里大家都是熟人、朋友、生意伙伴,即使你说的观点我不同意,我也不好意思反驳啊,在微博里,即使是批评性的评论也是在帮助信息进一步传播,甚至帮助传播得更广;所以,微博的开放性让信息能得到快速更新,去伪存真,及时纠错,而微信的封闭性在信息迭代上容易滞后,我们获取的信息容易受圈子的限制(包括个人和关注的公众账号),纠错能力会相对较低;

2、信息发散性流动与点对点流动

微博与微信两者之间最重要的差别:微博重信息发散状流动,微信重信息点对点流动。微博消息发布后,可以形成迅速传播,杜子建在《微力无边》里提到“传播,就是人的接力”,微博的信息发布后,会经历一个相对较慢的传播过程,而当用户转发积累到某个点的时候(这个点和围观者的数量、质量有很大关系),会出现一个非常快速的增长的过程,。这是典型的“蒲公英式”传播,尤其是凭借大V的号召力(杜子建提到的“点客”),可以完成非常广泛的传播,但它又影响到同时其他微博帮助传播,而这些微博都拥有一定数量的粉丝量,其本身就有很大的传播率,迅速形成信息洪流,遍地开花,星星之火形成燎原之势。反观微信,它更具有朋友圈子的特性,是个深社交的平台,用户发布的内容虽然没有限制,但是你影响到的只是你的朋友圈,你的熟人圈子,一个即使特别好的观点或者信息,非通讯录里的其他人是看不到的,同时由于用户原创的内容不能转发,这不能行成有效果二次传播、造成了信息传播的中止,在这点上,微信不能形成某条信息的信息洪流,无法引爆,微博相比微信的优势就体现在信息传播的速度和广度上;,但由于微信是好友间的传播,这种信息的真实性更容易被人接受;

3、微博微信产品的设计与限制

微博由于媒体性的特性,在产品设计上是极力鼓励用户去转发和传播信息的。

在微博里,你看到感兴趣的信息,只需要点击“转发、确定”,瞬间将信息转发到微博里,它的快速转发使用户在信息对自己造成的影响的同时马上参与该信息的转发传播,既是围观者也是参与者,形成病毒式的链式传播。微博在信息发布上是没有任何限制的,这适合于系列事件和重大事件的状态的及时跟进和传播,比如马航失联事件;但是频繁的信息骚扰会极大的影响到用户的体验和感受,信息过于频繁会给用户造成困扰,最终造成用户流失甚至品牌的负面影响;

而在微信中,由于张小龙极端的注意用户体验,避免信息骚扰,基于社交内核的基础上,在信息传播速度以及便捷性都做了大量限制。比如我们在在“朋友圈”中原创发布的普通内容并不能被直接转发,用户看到感兴趣的内容必须先复或截屏,这大大的增加了用户的操作成本,极大的限制了内容的快速传播,不能行成有效的二次传播、造成了信息传播的中止;比如目前微信公众平台每天只能群发一条信息,信息折叠,像马航这种系统性的大事件不能及时跟进更新信息,单一信息的冲击力和传播力有限,无法形成一套组合拳;另外,一条帖子的转发和传播是有数量限制的,当分享到一定数量时,后面转发者只有自己可以看到,但是你的朋友们却看不到,这样就很容易造成信息搁浅,信息不会形成病毒式传播;但是,由于极大的照顾到了用户的体验,用户的忠诚度和使用频率会大大增加,高质量的用户很容易在微信平台沉淀和积累下来;

4、微博微信的特性差异和企业定位

微博是广传播、浅社交、松关系;

微博信息传播很广,但是用户之间的关系是很浅的,彼此之间即使没有关注也可以互动,查看,这就造成了用户之间的关系纽带很松散,可以随时流失或者中止。同时信息传播的高频率的更新会造成用户的信息遗漏,找不到自己想要的信息。如果企业需要进行品牌曝光以及营销活动的推广,微博的传播是病毒式几何级传播,速度极快,从这个角度上说,微博非常适合打造企业品牌和推广

微信是窄传播、深社交、紧关系;

微信传播信息范围相对有限,但是用户之间必须是好友关系,熟人关系,这种关系的维护和纽带在线上和线下都是相当紧密的,彼此之间是有现实情感维系的;同时微信的信息是主动关注,主动获取,用户关心的都是自己想要的信息,从而使信息的传播更加精准化;现在是大数据分析、精准营销、效果营销、许可营销的时代,微博过多信息很难精准定位客户,微信可以让企业与客户进行高效沟通,加深顾客对品牌的忠诚度,继而为企业带来再次消费与口碑效应,这种传播速度虽然慢但影响却极深,信任度很高。因此相比而言,微信更适合做销售转化以及客户关系管理,包括客服、交易、重复消费、售后维护等。

所以,无论是微博还是微信,它们都有自己的优势和用处,我们不必急于做出非黑即白的二选一的决定,充分利用平台的差异性和特点为自己服务,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三篇:关于雷锋的所有谣言:真相现已揭开!

2017新年伊始,网络疯传一个某电视节目的片段,号称知名电视评论人的梁某,信口雌黄,他在节目中讽刺雷锋、暗嘲焦裕禄、抵毁志愿军英雄、美化美国士兵.....并在节目中振振有词:“历史有时候很难经得起推敲,而有些英雄典型的形象不见得是人们心中所想的……”

梁某说:“出于政治部门的宣传,出于一厢情愿的美化,或者出于某种动机的炒作,容易把一个人弄得很完美。就说这人好事都是他的,他什么地方都是完美的没有缺点。”随后他就把矛头指向了雷锋同志。“雷锋是个挺冲动的人,好自我表现,说不好听点就是愿意显摆,雷锋写日记就是一种自我表现的冲动,所以他后来会配合记者的摆拍,雷锋是个自我表现欲很强的人……”

雷锋被抹黑的事,这不是第一次,可能也不是最后一次。 争论的背后,固然有为出名而疯狂炒作的网络推手,有用心险恶煽风点火的某些势力,但也有一些是生长在网络时代、和网络一起成长的“网络e族”——他们是这个时代的普通青年……雷锋是真实的吗?这并不单单是对雷锋本身的质疑,更是对青年所成长的网络时代的拷问。当网上掀起老人跌倒扶不扶的争论,当微博上充斥着捐款会被挪用还捐它干啥的论调,当宣称“好人得不到好报”的网帖大肆传播之时,一些年轻人难免会陷入困惑。

雷锋一天能捡300斤粪?雷锋为省电用合现在30多块钱一节的电池打手电看书?雷锋有皮夹克、手表等高档行头,还是艰苦朴素的偶像?雷锋绝对是富二代,要不他哪来那么多钱捐款?雷锋做好事从来不留名,但总是记在日记里?每次雷锋做好事的时候,都恰好遇到了摄影师? 雷锋是“影帝”还是模范?

关于“雷锋”的谣言

1、“每次雷锋做好事的时候,都恰好遇到了摄影师”

基本上每一名中国人的脑海里,都保留着很多雷锋的照片:有头戴军帽持枪立正的,有擦汽车的,有帮助战友学习的,有扶老携幼的,有给战友让饭的,有给伤病员送月饼的,有到储蓄所取钱的,还有为人民公社捡粪的……然而在当下,这些曾经振奋了亿万中国人的照片,却变成了质疑雷锋精神的“铁证”,比如:(1)、《雷锋擦汽车》。

有人吐槽:哪有擦汽车还佩戴荣誉勋章的?明显是伪造,是假的。(2)、雷锋送老奶奶回抚顺。

有人吐槽:雷锋是在出公差回部队的路上偶然间遇到了老奶奶并送回家,同时给摄影师CALL了个电话。同时大连《新商报》副总编辑王盛波说:“这张照片上的老太太就是我奶奶,而在拍这张照片之前,雷锋根本没护送过我奶奶回抚顺。”显然是假的。(3)、雷锋在帮助战友学习。 有人吐槽:很明显是在训练或者执行任务间隙,此时摄影师神一样的出现了。(4)、雷锋把自己的饭让给战友。 有人吐槽:当雷锋把自己的饭让给战友时,摄影师又神一样的出现了。(5)、雷锋到储蓄所取200元钱。

有人吐槽:神一样的摄影师无处不在……取个钱还躲在柜台后拍人家。(6)、雷锋去抚顺西部医院给伤病员送月饼。 有人吐槽:这次雷锋是和摄影师一起去的……

不仅是神一样的摄影师和“摆拍”动作受到吐槽,很多网友还质疑:

1、在1960年前后,照相可是个稀罕事,而在雷锋参军的两年多留下的照片却高达两百多张,一定是作假;

2、雷锋(雷锋所在部队)很早就“预感到”自己(雷锋)会牺牲,成为全国人民学习的榜样,所以提前派摄影师跟随,预留200多张照片下来,供全国人民今后瞻仰。

难倒雷锋真的是“影帝”,真的是其所在部队造出来的“神”么?

答案:真相原来是这样的

事实上,网友们的质疑也没有错。雷锋生前留下照片共计300余张,其中有223张都出自雷锋生前战友、原沈阳军区工程兵宣传助理员张峻之手。而且早在上个世纪80年代,张峻接受采访时,就已经公开言明:自己所拍摄的雷锋照片中,一些属于“补拍”、“摆拍”。

△张峻和雷锋的合影。一名大尉张峻为啥要为一名普通战士雷锋摆拍这么多的照片?

因为有一个我们应该知道的常识、细节被忽略掉了,那就是:雷锋生前已经是从原沈阳军区涌现出来的全军典型。这张照片拍摄于1960年8月,是张峻给雷锋拍的第一张照片。在这张照片上,刚刚入伍8个月的雷锋胸前还别着参军前获得的“鞍钢先进生产者”的奖章;在这个时候,雷锋的事迹刚刚受到原沈阳军区的重视,并调查核实雷锋的事迹。在平时就喜欢照相的雷锋请求张峻为其照相,才有了这么一张照片。 雷锋的事迹受到《解放军画报》、《解放军报》等军队媒体转载,之后《中国青年报》等全国性大报也开始转载,雷锋的名气开始从军队向全国扩展。直到1962年春节前后,原总政下达指示,要为雷锋举办一个个人学习毛主席著作标兵展览。原沈阳军区接到命令后,决定由张峻以及四五名成员组成班子为展览进行前期准备。其中最重要的工作是补拍照片。因为雷锋做了好多好事,都过去了,没有留下照片,所以要补。

鉴于补拍照片工作的严肃性,当时的原沈阳军区工程兵党委给筹办小组约法三章:

第一,补拍内容必须是雷锋曾经真实做过的事情,不能搞假新闻;第二,能补的补拍,不能补拍的画幻灯;(这里的能不能,主要讲技术手段,像雨夜送大娘,你再去找回来,下雨再来一遍?这个不可能)第三,补拍的照片要经得起推敲。 然而这些补拍的照片纷纷出现了问题。比如因为摄影技术不过关,深夜学“毛著”无法拍摄,照片变成了雷锋在白天打着手电学习;比如雷锋在8月里为人民公社捐款,照片里的雷锋却穿着棉衣;比如,没有找到那位老大娘,而是找别人代替,等等。因为照片经不起推敲,同样也遭到了原沈阳军区领导的质疑。然而,照片的补拍和幻灯片的制作还没完成,雷锋就突然离世,这些原本用于“学毛著标兵”的展览被用作了规模更大的对雷锋的追忆仪式上。

自摄影技术发明以来,就被赋予了记录历史画面的神圣职责,而因为一些比如时机消逝、天气、光线、没有抓拍住等技术难题和人为原因,摆拍一些符合历史事实的照片,也是在允许之列的,而且也是当时国际上的通行做法。

比如这张:这张照片是前苏联叶夫根尼·哈尔杰伊拍摄的苏联士兵将红旗插上德国帝国议会大厦的照片。然而,大多数人不知道的是,这幅照片是叶夫根尼·哈尔杰伊于1945年5月2日,也就是苏联占领德国议会大厦第3天布置拍摄的。也就是说是摆拍的。这张照片是二战时美国一幅著名摄影作品,《国旗插在硫磺岛上》。赢得了次年的普利策摄影奖,后来被制成雕塑,被视为美国精神的象征。而事实上,当作者赶到时,升旗仪式已经完毕,国旗早就插好了。于是,为了见证历史性的时刻,只好再插一遍,这也是摆拍的。1945年8月14日,时值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一位水兵在时代广场的欢庆活动中亲吻了身旁的一位女护士,这一瞬间成为传世的经典历史画面。而事实上,据照片男主人公吉姆·雷诺尔斯回忆,这张照片拍摄于1945年5月,从创意、构图,直至被吻护士小姐身体的姿态,都是经过精心策划的。不凑巧的是,这幅照片拍成后因种种原因未能及时发表,而在3个月后才公布于世,以至于造成季节服装与时代背景的错位,也是摆拍。

至于这张的拧螺丝细节:雷锋在修车。有网友表示:不过汽车挡泥板底下貌似没有螺丝哦。

雷锋生前战友季增说:这张照片就是我当年现场抓拍的,是一张很正常的纪实照片。老式卡车前轮挡泥板里面有一个连在底盘上的支撑杆,挡泥板下设有固定支撑杆的螺栓,螺栓在挡泥板下面。

2、“雷锋做好事从来不留名,但总是记在日记里”

其实雷锋不是参军以后才开始写的日记。那时的雷锋还叫做雷正兴,1956年11月,年满十六岁的雷锋被推荐到望成县委做公务员。平时写日记、能写日记,在当时算是文化人的特征。对于好学上进的雷锋来讲,写日记不仅能锻炼文字,还有提高文化素养和人生格调的意思,于是在1957年的秋天,雷锋开始学着写日记。

在雷锋的日记里,大多数都是摘抄的文字,有毛主席的文章段落,有科学技术的内容,有会议的记录等等,自己的经历只是其中一小部分。

雷锋去世后,1963年1月18日,原沈阳军区政治部要求《前进报》社编选《雷锋日记》,由党政组组长董祖修负责。当月下旬,董祖修从军区文工团借来十人,将雷锋遗留的九本日记、笔记,全部抄录下来,准备仔细核对后进行选编。 不久,雷锋的日记本、笔记本共9本,连同雷锋其他遗物一起,被征集到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作为宝贵的精神财富,长期珍藏。△收藏在军博的雷锋日记原件

雷锋日记抄件在上交之后,经原总政宣传部审查,共选辑121篇,约4.5万字,于1963年4月由解放军文艺出版社出版。这是在全国范围内发行的第一本内容丰富、文字准确的雷锋日记。这本日记的出版,满足了全国人民学习雷锋的急需,也成为对雷锋的“永久纪念”。

对雷锋遗留下的日记,工作组都是按照时间顺序,一天一天地核实、鉴别。其中雷锋记录生活、工作、学习的日记,很容易认定;但很多日记记录了一些富有深刻寓意的精辟论断、名言警句等,就必须仔细分析,因为里面有的是雷锋写的,有些似乎不是。对照雷锋的笔记本可以看出,雷锋平时看了很多书,做了不少摘记,有的注明了出处,有的却并未注明。雷锋日记里引用最多的是毛主席语录。

可见,雷锋日记,所记录的并不光是自己的生活工作经历,更多的则是他通过摘录、记录进行学习的一片“自留地”,我们在出版发行《雷锋日记》时,只是选择性的摘录了他的一些好人好事和精彩作品,一定程度上带来了这种光记好事的错觉。

3、“雷锋绝对是富二代,要不他哪来那么多钱捐款?” 有的网友说,雷锋作为一个小战士,一个月津贴6元,哪来那么多钱捐款,一定是假的。对此我们先看转帖自中国军网的一篇文章:网上有人质疑雷锋捐款的事迹可能是编造的:50年前,雷锋为庆祝抚顺市望花区人民公社成立,送去200元;辽阳地区遭受洪水之灾,他寄去100元;战友小周的父亲病重,他寄去10元;一位妇女车票和钱丢失,他为这位妇女买了车票。仅他的这一小部分事迹就已经支出300多元。他仅在部队2年零8个月,当时部队津贴最高每月只有8元,就算他拿最高津贴标准,合计收入也只有256元。他哪来的那么多钱来捐款?其次,让我们看一下两笔大额捐款的情况: 第一笔是200元捐款。1960年5月的一个星期天,当雷锋路过抚顺市望花区驻地时,看到成千上万人在庆祝和平人民公社成立。从苦难中走来的雷锋为支援人民公社发展生产,就赶紧去银行取出200元现金(当时存折里只有200多元钱),跑去送给新成立的人民公社。但公社干部说“只收心意不收钱”。雷锋解释说:“这钱是人民给我的,我现在把它还给人民,支援人民公社发展生产,你们一定要收下这笔钱,就像作父母的收下自己儿子的钱一样,是不必客气的。”说了半天,公社只收下100元钱。1960年11月11日,和平人民公社专门写了“感谢信”,送到雷锋生前所在团。

第二笔是100元捐款。1960年5月,辽阳地区遭受洪灾。雷锋在给和平人民公社捐款后没几天,从报纸上得到消息后,对曾经工作并入伍的地方(弓长岭工地在辽阳)的人民群众受灾感同身受,希望自己能为灾区群众做点啥,于是赶紧把公社干部没有收的那100元现金给辽阳市委寄去,请他们转交给受灾群众。辽阳市委领导考虑既要肯定和鼓励这种高尚行为,又不能给这名普通战士带来经济和生活负担,于是在1960年6月6日,以市委名义给雷锋所在团邮来了“感谢信”,同时退回了雷锋捐赠的100元钱。

所以,这两笔捐款是在周转中进行的,实际只用了100元,完全在雷锋的收入范围内。

按照该文所示,雷锋在当工人的时候,工资是很高的,其工作后的总收入高达1340元,入伍前一定是有较大数额的存款的,确实完全有能力进行支付。

但有的网友依然不死心,列举出了《致中共辽阳市委的信》(1960年8月28日)中的第三段,对雷锋入伍时的存款数额提出质疑:信中显示:雷锋在给中共辽阳市委的信中明确:入伍前只有40块的存款,如果他入伍前真的只有40块的存款,那后边的巨额捐款确实很难完成。 但如果他说的是假话,隐瞒了存款数额呢? 事实上,他在这封信里确实隐瞒了存款数额。 据雷锋所在连队司务长蔡云回忆(《蔡云:我陪雷锋作报告》),蔡云是知道雷锋先捐给了和平公社100元的,与后来雷锋在致辽阳市委的信中所说的“自己入伍时带来四十元”不符,于是就问雷锋,为何在信中这样写。雷锋本人的回答是,他从工厂入伍时本来带了将近200元,但在回信中确实采取了“隐瞒战术”,因为雷锋怕辽阳市委得知自己已经捐助和平公社100元后,拒绝接受自己的捐款,所以在信中故意隐瞒。 王玉珍,当时的储蓄员,96年退休。无独有偶,当初给雷锋办理储蓄业务的七百储蓄所储蓄员王玉珍回忆(《王玉珍:50年前我给雷锋办储蓄》),抚顺望花区和平人民公社成立时,雷锋确实来储蓄所取款(因雷锋的存款在当时属于大额,故对这个个子矮小、操南方口音的解放军战士早已相识),取走了存折上的203元中200元。

4、“雷锋有皮夹克、手表等高档行头,绝对是艰苦朴素的偶像”

当时雷锋确实是买过皮夹克、手表的,比如这几张图:2012年2月20日,京华网刊登《京华时报》关于《雷锋全集》出版发行的报道,该报道的网络稿件题目是《〈雷锋全集〉还原真实雷锋 雷锋也有皮夹克》,此文中该书主编邢华琪引述雷锋同乡、工友、好朋友易秀珍的回忆,证实雷锋有皮夹克。邢华琪引述的易秀珍回忆报道原文如下:

雷锋从农村到了鞍钢以后,还一直穿着在农场工作时发的工作服,油泥很多,还打着补丁,周末下了班,洗了澡,许多同事都换上整整齐齐的衣服,上街看电影或者参加舞会。雷锋没有衣服可换,同事就劝他买件换洗的衣服。听人说的多了,雷锋带着积存的钱到了百货公司,买了皮夹克。后来党的八届八中全会公报发表,工厂里做了传达,听到党中央指示厉行节约、反对浪费、勤俭建国,雷锋找来一个包袱,把新买的衣服全部包起来,压在箱底。后来雷锋入伍,在排演一个叫做“老刘的故事”的时候,有人提出集体朗诵的演员不一定都穿军装,提议去市文工团借几套衣服。雷锋从皮箱里翻出了皮夹克和当时买的裤子等交给了导演。演出以后,雷锋再也没动过这件皮夹克。

据雷锋的工友张建文回忆,当时鞍钢文化生活很丰富,周末经常有舞会。团组织动员大家参加,很多人劝雷锋参加舞会要穿得好点。雷锋会开拖拉机,去了不久就是正式工了,工资36块多,很高了。当时年轻人都喜欢买件皮夹克穿,冬天御寒、又时尚。雷锋就拉着我去寄卖店转,我家里困难,他就买两件,他自己是棕黑色的,送我一件黑色的,还有手表也是他一块,我一块,属于比较便宜的“小三针”。 而且这件事还构成了他的一段成长经历。关于这一点,《解放军报》有过采访:“雷锋把穿着皮夹克的照片寄给望城县委的老领导。县委赵阳城书记看到了雷锋这个照片,回信批评了雷锋,全国人民正在勒紧裤腰带,你怎么能穿皮夹克?希望你艰苦奋斗,永不忘本。雷锋读后非常惭愧,从此再也没有穿过那件皮夹克。”

所以,雷锋有这样一段成长经历,算不上他作为一个先进人物应该洗掉的“污点”,它恰恰展示了雷锋怎样从一位热爱生活的好青年一步步成长为用更高标准要求自己的伟大战士。与参军之后的艰苦朴素也并不矛盾。

5、“雷锋为了给部队省电用当时一毛二合现在30多块钱一节的电池打手电看书”

这则谣言,其实源于这张照片:图片的内容是雷锋深夜读书学习的样子,但这个图片中雷锋的手和手电筒的影子显示,有强光来自雷锋的正上方。

第一点中,已经说过,这是摆拍的照片。由于当时的技术较为落后,雷锋在夜晚持手电筒读书的照片很难拍摄,所以整成了白天。

而且众所周知,在我国部队中,入夜后是要按照规定的时间统一熄灯的。雷锋用手电筒看书,其实并不是为了省电,而是不能开灯打扰战友休息。和省电、艰苦朴素不沾边。

6、“雷锋是捡粪便的高手,一天能捡300斤粪便”关于雷锋捡大粪的三篇文章出自于三个出处。分别是《雷锋全集》(人民武警出版社2003年版)的第309页(《一封祝贺信》1961.2.13)、第199页(《一辈子学习毛主席著作》)和第30页(日记,1961年2月17日)。截图如下:雷锋一天能捡300斤粪?于是引发了质疑和吐槽。 经某些网友精密计算如下:

按照成人.成人每次排便100~300g重,考虑到风乾、遗漏等因素,平均按每砣粪便150克计;儿童减半为75克。 第一次如果雷锋能够捡300斤,雷锋发现一坨粪便用时11秒,按照正常步速行走的话,必须雷锋每走11步就有一砣粪便

第二次雷锋每走

8、9步就有一砣屎!

第三次雷锋必须保持发现一坨粪便用时2.8秒,才能完成。 这个精密计算貌似搞的很专业,但忽略了两点:

1、忽视了牲畜,特别是骡马牛羊等粪便的存在。雷锋描述的抚顺望花区在当时是城乡接合部,而当时的农村还没有农用机械存在,普遍使用骡马车,道路上随处可见罗马牛羊等牲畜,牲畜的粪便也随处可见。虽然在第三条中,以拣小孩粪便开始,但并不代表雷锋会一直拣小朋友的粪便。基于此,经历过缺少农机时代的农村人和见识过骡马牛等粪便的童鞋应该深知其分量。

2、忽视了东北的严冬。在抚顺的春节期间,牲畜粪便掉在地上会很容易冻结,虽然增加了捡取难度(这也是为什么雷锋要用锹镐的原因),但却保存了粪便中的水分,粪便的重量也会比其它时节大上许多。

7、“雷锋是世界军人的偶像” 这事本来都是过去式了,结果因为新浪微博:老李头06(原新华社记者李竹润)的一篇“辟谣贴”,而迅速点燃。 老李头06在微博中声称,西点并无雷锋现象,是自己当初在新华社工作时,主观上的大意导致了西点军校学雷锋这样的谣言诞生。在上世纪80年代的美国西点军校招生简章上,一幅图片展示了课堂黑板上贴有一幅雷锋画像。

2002年9月,抚顺市赴美代表团向西点军校赠送雷锋照片的情景。

中国驻美大使馆原第一秘书田志芳在“雷锋讲坛·大连分坛”上展示了西点军校赠给他的这样一张画报,证实了美国军人曾研究过雷锋精神。抚顺雷锋纪念馆馆长张淑芬曾经带着雷锋像访问过西点军校,西点军校教官和学员也曾专门回访过抚顺雷锋纪念馆,这是早就有人证物证的事实。事实上,假如我是西点军校,出于深入了解对手、研究对手的初衷,我一定会好好研究“雷锋精神”和“雷锋现象”。

而对于我们中国来讲,西点是不是大张旗鼓的学雷锋其实都与我无关。

西点军校对“雷锋精神”和“雷锋现象”进行深入研究才是值得我们警惕的事情。在山泉水清,出山泉水浊。人的成长会受环境影响,雷锋的成长亦然。雷锋在县委当公务员时,县委书记张兴玉连一颗旧螺丝钉都舍不得扔,却自掏腰包帮助穷苦老人。雷锋在部队的一天晚上生病了,营长把自己的棉大衣盖在了他的身上。雷锋向灾区捐款,团政委韩万金得知后,热情宣传他的善举,而韩政委自己把工资捐给灾区,却只字不提……那些年,雷锋不仅无需甄别鱼龙混杂的网络信息,周围还有许许多多充满正能量的榜样。反观当下,“宁愿在宝马车上哭”“有钱就是任性”“网络炫富”等不良价值观披着娱乐的外衣,以无厘头和戏谑的方式为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利己主义寻找代言,像温水煮青蛙般侵蚀着青年人的心灵。 一个颠覆了英雄的社会,结果是注定的!

前苏联能以20万党员建立苏联,能以200万党员打败强大的法西斯,却也能以2000万党员的规模轰然倒塌而使得巨大的前苏联遭到了肢解。为什么?

1941年,在彼得里谢沃村面对纳粹绞架慷慨赴死的女侦察员卓娅,那个被奉为民族英雄的卓娅,那个激励苏联红军将士在前线奋力厮杀并最终取得卫国战争的胜利的卓娅,在上个世纪90年代初,已牺牲半个世纪的她被一支毒箭射中。 “卓娅当年神经病发作,她不是烧了德军战车而是烧了老百姓的房子,被乡亲们送给德军处决的……”美国前中情局雇员彼得·施瓦茨在《胜利,美国政府对前苏联的秘密战略》一书中以骄傲的口吻说:“谈论苏联的崩溃而不知道美国秘密战略的作用,就像是调查一件神秘的死亡案件,而不考虑谋杀。” 苏联解体前夜,一个个民族英雄被所谓的公共知识分子推倒了,别有用心的舆论操纵了对英雄的快刀,伴随着苏联整个社会舆论对历史对英雄的否定和丑化,苏军中英雄主义和爱国主义的基础也流失殆尽,军心士气一落千丈,组织纪律也开始崩溃,前苏联在自我否定中轰然倒塌。一个不尊重英雄的民族是可悲的!

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我们民族的脊梁、英雄、精神,赋予我们今天奋力前行的不竭精神动力,对此我们应倍加珍惜、精心呵护,时刻提防历史虚无主义射向我们的毒箭!

△《拒绝冷漠,雷锋归来》战士战死了的时候,苍蝇们所首先发见的是他的缺点和伤痕,嘬着,营营地叫着,以为得意,以为比死了的战士更英雄。但是战士已经战死了,不再来挥去他们。于是乎苍蝇们即更其营营地叫,自以为倒是不朽的声音,因为它们的完全,远在战士之上。 的确的,谁也没有发见过苍蝇们的缺点和创伤。

然而,有缺点的战士终竟是战士,完美的苍蝇也终竟不过是苍蝇。

——鲁迅《战士和苍蝇》

第四篇:浅谈微博传播对网络舆论的影响—以宜黄强拆事件为例

2010年全国新闻学子优秀论文征集

浅谈微博传播对网络舆论的影响

—以宜黄强拆事件为例

作者简介: 姓名:吴文苑 指导老师:包鹏程

就学单位:安徽大学新闻传播学院 专业:新闻学 TEL:13865935586 收信地址:合肥市经开区九龙路111号安大新区新闻传播学院100号信箱2010级研究生吴文苑收 电子邮箱:2006wuwenyuan@163.com 浅谈微博传播对网络舆论的影响

—以宜黄强拆事件为例

摘要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和广泛应用,网络舆论出现、发展并在舆论界中牢牢站稳了一席之地。随着网上不同的传播渠道的出现,它们各自不同的传播特性给网络舆论的发展带来了不同的新变化。作为新兴传播工具,微博在近段时间不断成就一个个热点话题,它的出现对网络舆论有着怎样的影响,已成为一个值得思考的重要问题。本文试从网络舆论形成和发展不同阶段及影响来探讨微博传播带来的影响。

关键字 微博 网络舆论 影响

《2010年中国公民的网络表达与公共管理分析研究报告》指出,随着新媒体发展,互联网已成为中国公民表达诉求,抒发意见,监督权力,建言献策的重要途径。网络舆论已达到任何机构都无法忽视的地步。近年来发生的诸如厦门PX事件、七十码事件等都体现了网络舆论的巨大监督作用。

2010年9月10日,江西宜黄县因拆迁引发一起自焚事件,因在此前已发生多起类似拆迁自焚事件,所以起初并未引起舆论关注。但后来,一种新兴媒体形态的介入使得宜黄事件的传播效应不断放大,当事人的维权行动也因此获得了极大的帮助。这种新兴媒体形态就是微博。微博在2008年开始在我国加速发展,大量微博网站纷纷出现,比方说新浪微博。在宜黄事件中,微博一直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记者邓飞微博直播“女厕攻防战”,当事人之一钟如九开微博使外界在第一时间了解宜黄事件的进展,潘石屹等网友致力于微博“网聚” 传播等等。结果,宜黄县委书记、县长被立案调查,率队拆迁的常务副县长被免职,被网友们认为是微博的维权力量开始发酵,由此引发对微博的舆论影响力的讨论。

纵观宜黄事件,从知名记者利用微博来直播,到当事人自己开微博发布第一手讯息,再到众微博博友围观、力撑、呼吁,用舆论压力迫使事态转向,“微博维权”为现代信息社会公民权利抗争开辟了一条新路,本质上是公民基于表达权、知情权,所采取的披露信息、影响舆论的一种方式。可见,微博已成为发布信息和发表言论的重要途径,在网络舆论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微博的加入究竟对网络舆论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呢?本文试从网络舆论不同发展阶段及其影响对此进行分析。

一、萌芽期——与手机媒体相结合

微博与手机相结合,创新了原有的网络传播方式,使微博的4A的特色(Anytime,Anywhere,Anyone,Anything)更加突出,且因其渠道透明化具有独特优势:信息保持原生态,理解偏差减小。

宜黄事件里,钟如九通过手机用微博发布了信息,几乎可以说不受没有任何时间和空间的限制。甚至在她被政府控制后,其远在北京的兄长也利用她的微博账号,继续发布信息。任何人只要有手机,就可以随时随地发布微博。微博字数少,几乎可以随写随发,还可以加入图片,音频和视频。而微博舆论传播圈也因此具有平民准入原则,削弱甚至消解了中心话语权。手机终端的便捷性,加上实现了实时搜索,使得利用微博网络直播成为极为简便的事情,而阅读微博者也同样可以随时通过手机阅读信息,发表言论。

据互联网监测研究机构DCCI互联网数据中心预测:截至2011年底,中国互联网不重复的微博独立用户数将达1亿。该机构的调查称,近四成微博用户用手机访问微博。微博与手机相结合,是对网络交互行为的一种延伸。微博用户可通过手机,随时随地发布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无论走到哪儿,微博用户都可以一直保持移动在线状态,能即时了解事件动态,阅读别人对事件的评价,并且发表自己的意见;可以借助手机媒体成为即时的报道者,对亲历或亲眼目睹的事情及时进行简洁的报道,并有可能超过传统媒体报道速度和广度。这可以丰富舆论参与者对现实的把握和对意见的表达。

微博上信息传播速度快、扩张范围广也与手机有关。当一个新闻事件发生后,微博作为一个跨媒体的传播工具,用户通过网络和手机能够在数小时,甚至是几分钟内就能将新闻事件会播发出去。所以,微博的用户只要在事件的现场,就能够随时对现场情况进行直播。

二、扩散期——关注和转发的核裂变式传播

在浏览他人微博时,只要点关注,就成为了该用户的关注者,或者说是粉丝。当事者发布的信息可以被关注者第一时间看到,转发的信息又会被关注者的粉丝看到,形成辐射传播,舆情遍地涌动的局面。微博这种传播使得舆情实现强扩散。在宜黄事件中,钟如九的微博内容被海量转发,很多人鼓励钟家人,并呼吁宜黄官方立即放人,就连地产大佬潘石屹、任志强也用微博加入围观、呼吁的网民大军,而他们本身就有很多粉丝,他们用自己的影响力将传播范围不断扩大。

一个微博用户发表的内容可以即时被关注者或好友看到并转发,而每个转发者的好友或关注者又可以看到被转发的内容,因此,微博里信息的扩散不再是一对一的传递或一对多的传播,而成为一乘以多再乘以多的核裂变式传播,这种即时快速膨胀的传播方式有着其他传媒难以比拟的扩散优势和传播效能。

具体说来,在微博使用中,只要对某用户加关注,即表示你愿意接受其即时更新信息。甲发布信息后,对甲加了关注的粉丝们都可以实时接收信息。如果粉丝乙觉得这条微博不错,他可以点击转发,这条信立即同步到乙的微博里,同时,乙的粉丝们都可以实时接收信息,同样会按照这种方式进行信息传,然后循环往复,实现极速传播。这种传播形态的传播速度之迅捷,方式之便利,远非以往的媒介所能比拟。在宜黄事件中,对钟如九关注的名人们,就利用自己的关注度增加了众人对宜黄事件的关注量。

三、成熟——微博领袖的整合与推波助澜

有关宜黄事件的报道中指出,刘长的求助信息在微博发布后,原本没什么关注度。经网络意见领袖慕容雪村转发了之后,转发开始以几何级数增加。不到一个小时,这条微博已被转载近千次,到当天上午,这条微博已被转发2700多次,并获得了超过1000条评论。由于微博的即时性,令亿万网民有身临其境之感,互联网已经炸开锅。网友不停地转发微博,甚至给带队堵人的宜黄县委书记邱建国的手机发短信。之后腾讯微博将正在进行的机场“女厕门”事件推到了微博页面的首页,产生更广阔的影响力和主流意见。

前面讲到,虽然每个博友因其粉丝数量而影响力相差很大,但一经引起众博友关注,尤其是知名博友关注,信息就会像病毒一样海量传播出去。这点其实和第三点是重合的。网上意见领袖的引导,直接改变了网络关注的焦点,动员起了网民们的关注。随后,大批网民转发信息、呼吁,形成强大舆论。微博舆论领袖的影响不仅在传播数量——舆论形成的标度包括舆论量度和聚议量,还在于信息和评价的质量——权威意见的出现。大量的言论环绕权威意见出现循环,逐渐有序化,形成主导舆论。具有广泛社会影响的舆论领袖的重要言论把局部意见聚合为整体,提出指导性见解。主流意见被坚持不懈地扩散,形成舆论声势,在人们的思想深处形成观念的合力。

尼尔·波兹曼认为,与其说媒介即信息,不如说媒介“更像是一种隐喻,用一种隐蔽但

有力的暗示来定义这个世界。”一种信息传播新方式带来的影响并非只有它传递的内容,更大的意义在于,它重构了传播速度,信息来源,传播数量以及信息存在的语境,从而在更深刻的层面上影响社会和文化的发展。

四、影响——半实名制与微博圈

基于前三点,微博传播的特性对舆传播的帮助和引导作用明显,对网络舆论正面影响的壮大十分有益,在这第四点里则主要阐述对负面影响在一定程度上有所遏制。

网络有海量信息的优势,但同时也有信息过载的问题:海量言论并不被引起注意,成了“聋子式”言论。波兹曼曾引用过英国诗人柯勒律治的著名诗句“到处是水却没有一滴水可以喝”,用这句来描述我们面对的现实环境很贴切:在信息的海洋里,我们看似拥有数不胜数的大量信息,但实际上我们根本找不到什么有用的信息。

分析说来,网络舆论有两大缺陷:一是缺乏思想深度,权威性不足,监督力度和效果随之降低。二是把关人相对缺失,匿名口水贴泛滥。言论不负责任,甚至有网络暴力。微博从某些方面来说对这两大缺陷进行了弥补。

首先,微博圈的积极作用不容小觑。微博上的传播是一种基于社交的人际网络传播,这种人际网络大致分两种,一是原有人际关系网在微博上的延伸;一是兴趣相投有着共同信息需求而产生的人际关系,比如同样热爱曲棍球的人聚到一起讨论,他们有共同话题。所以,微博用户通常关注的是他的朋友、熟悉的人,发烧友,或者是名人,因此微博就像一个实名制博客,而信息的选择完全由用户主导,用户可以自由选择他认为可信的或者相对熟悉的人发布的信息,并进行转发,从而形成关注热点,而这些信息的可信度相对高些。除了普通用户在微博上发布突发事件、记录生活,更有不少名人还在微博上发布自己的信息。2009年9月,李开复通过新浪微博最先对外公布了自己辞去Google职务的消息。在网络实名制尚未建立的大环境下,相较于网络媒体和网络论坛发布的匿名信息,微博在信息的来源上更为可靠。

其次,在微博转发的过程中,网民其实已经做到了对信息的筛选工作,有些类似行使了把关人的职责。他们一般转发的都是自己感兴趣并且判断为真实的,这些信息有可能是微博主高度关注的新闻,也有可能是他人对某件事情恰如其分的评价。而且转发使得微博传播范围渐广,多样信息的碰撞有助于实现宏观意义上的信息真实,即以多信源的宏观竞争机制消解单一信源的不确定或失真。信息传播过程实际上也是博客过滤的过程。而信息一旦被认定为失实的,微博会迅速进行自我修正,真实信息会取代失实信息。这种自我修正机制也恰恰是微博的一大特色。

当然,作为网络组成部分之一的微博也存在各种问题,它同样继承了网络传播的各种缺陷,包括上述所讲的真实性问题和信息海量的问题,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微博传播对网络舆论负面影响也只是一定范围内的小的纠正,还有大量问题及其可行性措施需要我们来探索。

 [美]尼尔·波兹曼:《娱乐至死》,章艳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版,12页

参考文献

[1]刘津.博客传播[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 [2]邵培仁.媒介舆论学[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9. [3]刘建明.社会舆论原理[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 [4]许卓.微博客的传播优势及发展前景探析[J].今传媒,2010.

[5]微博对网络舆论生成模式的影[EB/OL].http:///mt/content/2010-02/12/content_4790425_2.htm2010-02-12.

响,

第五篇:关于“加强舆情应对、有效处置网络谣言、改善网络舆论生态”的调研报告

关于“加强舆情应对、有效处置网络谣言、改

善网络舆论生态”的调研报告

xx县委政法委

(2019年5月)

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与普及,网民数量急剧增加,网络舆情也异常活跃,如果对网络舆情处理不当,不仅可能诱发民众不良情绪,而且还会导致突发性公共事件的发生,影响社会的和谐与稳定。加强网络舆情的有效引导,有助于化解网络舆情危机,保持社会稳定,也有助于提高政府的公信力。按照市委政法委通知要求,我县围绕“加强舆情应对、有效处置网络谣言、改善网络舆论生态”开展了专题调研。现将具体情况汇报如下:

一、我县网络舆情的发展现状

网络舆情是社会舆论的一种表现,是公众对某种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具有一定倾向性的意见在互联网上的公开表述。据我县网信办掌握,3月份我县共监测研判网络舆情79条。其中3月16日至31日,监测转办网络舆情33条。按照舆情分类,涉及环境保护方面4条、城建物业方面5条、城市管理方面6条、教育方面4条、信访举报和利益诉求方面12条、突发事件2条。4月份1-15日,监测网络舆情82条,分析研判转办24条。按照舆情分类,涉及住建规划方面9条、交通管理方面7条、城市管理方面4条、信访举报和利益诉求方面8条、突发事件6条。4月份,共监测研判网络舆情147条,转办处置网络舆情30条。按照舆情分类,涉及城建物业方面13条、交通管理方面13条、城市管理方面7条、生态环境方面6条、国土规划方面5条、保险医疗方面4条、农业农村方面4条、社会治安方面5条、营商环境方面4条、教育方面1条、信访举报和利益诉求方面40条、其他45条。从目前的情况来看,网络舆情的发展现状可以归纳为以下三个特点。

1.庞大的网民规模极易引发网络舆情。手机网民已达到40.1万,其中53.2%的网民的个人月收入不超过3000元。另外,“高中和大专以上学历人群中互联网普及率已到了较高水平”“网民的增长动力来自低学历人群,截至2018年底,网民中小学及以下人群占比提升至10.9%”。这些来自于不同收入阶层的网民,受教育程度不尽相同,对于同一个事物会倾向于听取自己容易接受的某些侧面,必然在网上出现各种的言论和情绪。

2.网络舆情发展日趋多样化。一方面受过初高中以上教育年轻劳动者比普通百姓知识丰富,他们对社会现象和现实问题更具有强烈的发声冲动,并且善于运用最新的网络舆情工具。这让网络舆情多了不少深度和理性。另一个方面,每个网民对国家政策、法规、社会、经济、民生,以及网民自己的身边事等方方面面都能通过网络发表自己的意见和见解。

3.网络舆情已成规模。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逐渐全面地渗透到生活工作中,网络越来越成为人们生活的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特别是以“微信”“微博”为代表的自媒体的广泛运用,通过网络来表达舆情已成为信息时代的新型和时尚实用的生活方式。

二、当前网络舆情引导中存在的问题

1.相关单位重视程度仍有不足。目前政府部门和机关干部对网络舆情均已重视,对不良舆情对社会稳定产生的危害也普遍有所认知。但与之有关的社会团体、电信运营商、网络运营网、各类媒体等相关单位却存在着淡漠的心态,对自身在网络舆情引导中的作用认识不足,危机意识淡薄。此外,个别政府部门仍然存在着责任落实不到位,推诿扯皮现象,对舆情发展预知不足,急于删堵,缺乏工作技巧,有时疲于应对。

2.相关单位交流沟通尚有不足。政府部门之间、政府部门和网络运营等相关单位之间,网络运营商与电信运营商之间等仍然存在信息交流互通不够,从而不能很好地根据现有信息准确判断和预测网络舆情的发展变化,对网络舆情的可能造成的心理情绪影响和政治影响缺乏正确认识,使得各个部门无法充分发挥正确高效的引导。

3.网络舆情引导方式仍有不当。网络舆情的形成,往往与相关部门和人员处置失当密切相关。在网络舆情初发时期,相关单位特别是一些政府部门和官员反应滞后,现有舆情处置机制应对性不强,应对方法少,加之个别事件背后存在网络推手,舆情引导工作难度大。

4.事后总结和反馈相对缺乏。随着网络舆情数量的不断增加,许多舆情的产生机理、爆发成因、消弭过程已经被广泛认知,相应的引导方式和手段也日趋完善。然而新情况、新问题也在不断出现。所以舆情消弭后的总结和反馈仍然不能放松,同时对舆情结束后的追踪也要重视和加强。

三、加强网络舆情引导的对策建议

1.加强政府网站建设。提升政府网站信息的公开化、透明化,提高政府网站的公信力,吸引更多网民关注政府网站的发展和信息的变化。政府部门要继续完善官方门户网站,不断拓展服务功能,以门户网站为基点,加快电子政府建设,从而使网民愿意将政府网站作为信息接触的发源地。加强政府官方网站沟通公众与政府部门的桥梁功能,在重大网络舆情事件中,不断通过政府网站发布权威信息,并及时回应网民质疑,从而增加人们对政府网站的信任度和依赖感。

2.加强业务培训和网络舆情研判。针对当前网络舆情工作知识不系统、不全面的实际,建议组织全市网路舆情工作专业培训。同时,建立政府网络舆情研判机制,这一机制包括网络舆情的信息收集、信息分析、网络舆情发展方向的预测等环节。可以委托专业社会调查机构开展专题性社会调查研究,掌握现实动态和社会基本面的反响,从而敏锐捕捉和追踪一些带有苗头性、倾向性或群体性的问题。通过分析判断找出这些问题形成的根本原因,提出解决问题,引导舆论的对策和建议。

3.及时处理网络舆情事件。任何信息只要第一时间占据了人的头脑,其后的信息,无论是多么正确和合理,都很难改变前面信息的地位和影响。因此,政府要在网络传播中获取主动地位,主导网络舆情的走向,关键就是如何保障政府的信息能第一时间进入人们的头脑。也就是说,当网络舆情危机出现后,政府要能第一时间发布权威的信息,同时保障该信息的准确性和易接受性,并通过有效渠道能使公众在最大范围和程度上了解该信息。对违法犯罪行为,公安机关要加大打击和震慑力度。

4.加强网络评论员建设。在交互开放的网络中,网络上出现大量虚假信息和极端言论,受众无所适从,他们对于评论权威的依赖会更强烈。在我国大部分论坛的参与群体中“意见领袖”是必然存在的,他们文字表达能力强、分析问题深刻、有独特见解的网民的发言往往影响甚至左右其他网民的看法,进而对整个论坛的舆论方向起到了引导、控制的作用。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各种安全防范措施下一篇:关于英文的道歉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