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一卡通项目进度管理论文

2022-04-12

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校园一卡通项目进度管理论文(精选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摘要:校园信息化建设是我国教育事业与当前信息化社会接轨的重要工程,为此务必要大力发展校园信息化建设。应用项目管理理论的同时也是对该理论的解决实际问题的可行性的检验以及本身的不断丰富的过程,利用一般的管理思想去实施高校信息化建设,会降低该项信息化工程实施的效率。

校园一卡通项目进度管理论文 篇1:

一体化校园信息服务平台的研究与设计

摘 要:哈尔滨工程大学以一站式服务理念构建了一体化校园信息服务平台,文章从设计思想、建设原则、系统架构、安全保障等方面详尽阐述了体化校园信息服务平台的建设思路与建设内容,对高校建设校园信息服务平台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关键词:一体化;一站式;PC、APP多终端;应用聚合

一、引言

随着信息技术的蓬勃发展,高校信息化建设也有了重大进展。特别是近年来,移动互联网已经渗透到人们生活、学习、工作的各个领域,手机、Pad等移动终端已经成为师生学习生活必不可少的工具,移动互联网正在深刻改变着信息时代人们的社会生活。哈尔滨工程大学在逐步建设并完善的统一身份认证、人事管理、科研管理、财务管理、学工以及一卡通等一系列跨部门信息化应用系统的基础上,利用已有校园网、互联网网络环境,为学校规划并完整构建了同时支持PC和不同移动终端的一体化信息服务平台,以实现全终端的一站式信息服务平台,面向学生、教师、管理者、访客等多个角色提供个性化信息化服务。

二、一体化校园信息服务平台的设计理念

我校一体化校园信息服务平台依托互联网技术并结合学校已建成的统一身份认证、统一流程平台、人力资源系统、科研系统、财务系统、学工系统等学校公共支撑平台及各管理信息系统,打造统一的后台管理,实现PC、手机及PAD等各类终端无缝连接,并充分利用如微信等互联网应用,实现各类信息一个平台发送,多终端同步,实现PC与手机、PC与PAD的互动式体验,强化用户使用体验的便捷性。

1.展现我校特色,统一服务门户

该系统以服务学校教学和管理为核心,以体现学校信息化建设成果和特色为重点,以融合学校信息化管理服务手段为实现途径,注重创新性和时效性,力求信息化服务全方位、多视角和高浓缩,发挥移动互联网的技术优势,为用户提供方便快捷、优质高效的信息服务。

2.紧跟技术发展,融合信息服务

当前高校师生作为移动互联网用户的主流人群,其移动应用服务的需求日渐高涨,大量的移动互联网应用占据了广大师生相当多的网络消费时间,从而使得大量的移动互联应用迅速崛起。我校紧跟技术发展,融合信息服务,为师生的生活、学习、工作等信息服务提供可控的移动化支撑,并提供一个集中式的校园信息服务平台, 移动信息服务结合PC版的一站式大厅,可以为我校师生提供更为便捷、更为统一、更为先进的信息化服務。

3.注重用户体验,服务学校发展

我校在学校原有数据移动化呈现的基础上,需聚焦于利用新的信息界面交互方式,统一各版本的UI风格,融合我校独特的VI标识,结合信息化服务的规律和特点,创造一站式的、独特的、全新的校园应用体系,增强系统粘性,提高运营水平,并可以依托统一平台持续探索转化模式,在为师生提供基本信息服务的同时,利用大数据分析技术了解、预测学生行为特征,真正做到注重用户体验,服务学校发展。

三、一体化校园信息服务平台的建设思路

高校是一个独立而复杂的社会生态系统,校园内信息化建设更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系统工程。由于涉及到众多领导、教师、学生,而每个参与主体都有各自的需求和愿景,故如何满足各方需求、统一意见、以统领全局的高度去建设一体化校园信息服务平台便考量着设计者的智慧及远见。因此我们认为应该从实际出发、科学规划、统一布局、协调发展、逐步推进才能确保平台建设的成功,一体化校园信息服务平台建设主要秉承以下建设思路:

(1)科学规划。学校的信息系统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正因如此项目的建设必须进行有前瞻性的科学规划,在设计之初便将各种有利和不利因素进行充分考量。

(2)逐步推进。项目的整体建设过程中各个因素相互影响,故建设方案必须得有计划、有步骤地实施,且方案设计必须接地气、能落地。因此方案的设计必须得遵循学校各机关部门的原有办事习惯,结合办事流程制定分布实施的规划,逐步推进项目进度。

(3)协调发展。项目的整体建设过程中各个因素相互影响,任何一个因素成立不当,都将对项目的建设产生严重的影响,因此必须考虑到各个因素的内在联系,在方案规划和方案实施工程中确保各个因素、各个环节协调发展。

(4)关注基础。项目建设目的为提供一体化校园信息服务,项目本身关系到全校领导、师生、家长和校友的切身利益,项目的内容建设及技术建设必须是着地气的,因此建设方案应注重基础服务、基础管理、基础资源,基础内容和服务的完善及可靠是确保项目受到用户认可的关键,切不可偏离基础,更不能脱离实用。

(5)全面丰富。项目主要为校内用户提供基础、全面、快捷的服务,以及为校园管理者提供高效优质的管理手段,因此用户的使用粘性是项目成功与否的关键指标。而粘性的基础是全面且丰富的校园应用,因此项目建设必须关注校园应用,必须坚持应用的快速迭代和多彩丰富。

四、一体化校园信息服务平台的总体架构设计

平台所需建设功能总体上分为三部分,应用平台、支撑平台和管理平台。其中应用平台为普通用户可操作应用集,支撑平台为不可见的支撑服务组件,管理平台供系统管理者进行系统配置统计分析等操作。(如图1所示)

1.应用平台设计

应用平台功能包括用户可见的全部功能点,又细分为公共应用和校园应用。公共应用指无需校内账户权限即可访问的应用,方便校外来访人员使用;校园应用指与个人校园账号联系紧密的应用,访问时需要至少进行一次登录认证,具体权限可以在管理后台进行灵活的配置。

2.支撑平台设计

支撑平台是一体化校园信息服务平台所有应用的基础支撑。平台提供了多种与PC、智能终端的连接机制,具备可扩展和分布式的能力,提供包括用户身份认证、权限分配管理、通知实时传递、应用组件配置等功能。

3.管理平台设计

管理平台是为一体化校园信息服务平台提供全面支撑的系统,管理员用户可以通过PC或PAD在管理平台进行用户组管理、权限管理、应用管理、统计数据分析等系统操作,同时可以进行数据管理和细粒度权限设置。

五、一体化校园信息服务平台的建设内容

为实现平台建设目标,平台建设的内容主要涉及以下几方面:

1.消息中心

消息中心是用戶所有校园相关信息的汇聚中心,消息来源众多,应以可扩展、易查看、全平台同步为设计原则。消息中心设计上分为办公消息、个人消息及自订阅消息,能从学校网站、应用系统中自动同步消息,也支持利用本平台发送消息,同时消息的接收方支持多种条件筛选,可按部门、各类组织机构等。支持设置多消息来源,用户可按喜好订阅消息。用户个人的消息需与个人中心联动,支持提醒。消息中心与学校统一通信平台实现对接,通过电子邮件、短信、微信等方式统一对外发布消息。消息中心支持用户消息的分类聚合,可以根据消息来源、消息类型进行灵活分组,并在各组右上角进行组内未读消息数标注,可以批量设置已读组消息,也可批量删除组消息。用户可以自己创建临时消息组,设置消息组的组员,并设置消息组的发送者范围,可以编辑和删除消息组,也可查看所有自己创建的消息组的状态和内容。发送的消息支持图文、链接、业务流程等多种消息源的展示,消息中的图片和文件等可以保存在本地 。支持同一部门、组织、团队的消息共享和群发。支持与主流信息发布平台(如QQ、微信、微博)等实现信息传递。支持消息的已读回执,方便消息发送者获得准确反馈。支持消息的跨平台查阅,在PC浏览器端提供桌面提醒,在APP端提供桌面通知,在微信等第三方应用端提供通知推送,并在设备支持的情况下在明显位置提供未读数标注。

2.多重身份的个性化支持

支持工作区概念,提供面向多重校内身份的个性化支持。可以基于身份、岗位、部门等属性建立各种身份所适合的个性工作界面。在符合平台总体规范的基础上,实现不同身份的个性化需求。支持一个用户同时具备多重身份的能力,支持用户快速在自己的不同身份中进行切换,以获得不同的工作和服务界面。

3.资源空间

资源空间能够将学校办公资源、教学资源、科研资源、生活等各类信息资源进行集中展示。用户可以快捷地看到与个人相关的资源的数量和状态,点击后即可查看相关资源,可显示资源标题、上传时间、更新时间、简介、下载量和来源等信息。用户可以收藏资源、自定义收藏资源的类型。用户可以上传自己手机和PC上的文件,支持上传格式化数据、图片、文档、视频、程序安装包等常见格式,支持资源上传状态查询,在移动端上传时,支持对图片进行压缩,减少用户移动端流量使用。用户可以分享自己上传的资源,选择资源种类,管理审核后将相关资源开放。支持按组织架构等设置不同类型的资源审核管理员,如教务处审核管理员、学工处审核管理员、院系审核管理员等。用户上传的资源可以在pc和移动端在线查看,并支持文件下载。用户可以按照标签和资源类别分类查询,用户可以在pc端创建、编辑和删除标签,并与移动端同步,标签数量无限制。支持资源的多种分类检索,按照资源类型可分为工具资源、科研共享资源、软件资源、慕课、网络课程、多媒体课件、图书、讲座视频、课堂录像、案例库、试题库等。提供个人资源的管理,支持资源上传、下载、分享、评价。

4.日程中心

日程中心旨在用户查看公开日程和管理个人日程。日程中心同步抓取展现多种公开日程,比如针对学生的招聘日程,针对教师的会议日程等。与办公、教务、科研、超级课表等各应用系统实现对接,定时抓取同步相关日程,并对不同类型的日程分颜色进行标注。用户可以自主创建日程,设置日程起止时间、主题、备注等,系统自动根据用户设置的时间长度在日程表中进行标注。系统可以自动对用户填写的日程时间进行提醒。用户可以创建重复性日程,比如课程和例会等,并可设置每天的时间段,尽量简化用户操作。支持为他人创建日程,管理员或有权限的用户可以在管理平台创建日程,并将该日程分配给用户或用户组,并可以自定义用户组。支持组织机构内的日程共享。可以设置日程源可见权限和管理权限,并可在管理平台查看日程源的同步情况,设置日程源的同步时间。支持日程的优先级、重要程度设定。支持日程冲突检测,提供标准接口供其他系统调用,对用户及相关系统及时推送冲突通知信息。提供日程订阅服务等日程同步方式,支持日程中心数据与移动终端自带的日程APP数据同步,支持日程提醒。

5.群组协作

可按照学校管理的实际需求建立一定的群组,群组协作分为:官方群组、非官方群组。群组协作建立之初就建设好官方群组,如:教师按部门建工作群、学生按班级建班级学习群等;对于非官方群组,用户可自己申请建设群组,用户申请建设后,后台管理员审核,并进行人员审定,审核通过后,申请人管理该群组;支持群组管理员对本群组人员进行审核,对本群组信息进行监督,有问题可提交后台管理员;支持总管理员对每一个群组进行管理:可关、可加群组、设定群组范围和大小等;支持用户一个人发信息,所在群组人员都可以见;可见人可以对信息进行评论、点赞等; 支持群共享空间,用户可上传作业、课件、文档等相关资源至群共享空间。

6.个人中心

个人中心可以根据个人身份特征展现特定信息与应用,如个人基本信息、通讯信息、家庭成员信息、人事信息、科研信息、财务信息、资产信息、奖励信息、学工信息、教务信息、党团信息、图书信息、成绩信息、缴费信息等。可以操作个人相关的业务、应用、资源等。用户可灵活设置个人昵称、个人照片信息、个人办公地点、个人联系方式、手机号码绑定等基础信息,支持个性化头像修改。用户可以自由切换身份,移动端APP和PC端需根据用户所选身份呈现相关内容,管理员可以配置各种身份的权限,也可以灵活设置各身份的呈现内容。

7.应用中心

应用中心实现应用的跨平台发布和集成,支持PC、APP和微信等第三方应用平台无缝切换使用;支持自主配置生成应用,支持从页面、业务流到数据的无编码全流程生成,应用一次生成即可同时在PC、APP和微信等第三方应用端进行呈现,并且在APP端应以原生应用方式呈现,不能以网页形式进行加载。支持通过配置的方式集成第三方应用,集成校内及公用APP,提供相应的开放API。

8.与学校其他应用的对接

实现与学校流程平台对接要求,全平台可以无缝集成学校统一流程平台,能与统一流程平台的节点、数据、消息等进行深度对接和融合,实现学校业务流程的全平台化。实现从业务流配置到业务流应用化,到全平台发布的、到数据跟踪分析的、无须编码的完整操作配置功能。移动端要有明显的流程办理入口,能与原流程平台进行无缝授权登录,能够显示与用户个人相关的待办任务、待审核任务、已办任务等,能够显示某个业务的实时办理状态,并在APP中相关位置进行标注提示,并在业务状态有变化时通过APP给用户推送提醒。PC端有独立的办事中心,能在首页直接看到常见办业务入口,也能查看用户所能看到的业务流全集,点击后能立即进行办理。并能看到与用户参与的业务流的办理情况。

实现学校统一身份认证与授权平台、统一流程平台、统一通信平台、统一站群平台、统一支付平台、数据交换与共享平台、电子邮件等平台(系统)等实现深度集成与无缝对接。

9.國际化支持

系统支持多语言,能够快速定义多种语言的界面、表单及内容。在架构及数据层面提供多语言支持。对多种终端、多种语言的交互提供完善支持,支持多语言界面实时切换,根据用户实际的终端配置自动展现不同语言的使用界面。支持无需程序编码的方式下实现多种终端适配和多种语言适配。

六、平台建设原则

平台建设过程中,坚持如下原则:

1.标准化和一致性

平台必须遵循“信息化校园”建设中制定的各项技术开发标准和数据标准,并运行在信息化基础平台(校园信息门户平台、统一身份认证平台、共享数据库、数据交换平台)之上,实现身份认证集成、页面集成、数据集成等。

2.实用性和可扩展性

平台所采用的主要技术和产品具有成熟、稳定、实用的特点,实用性放在首位,既要便于用户使用,又要便于平台管理。为适应应用不断拓展的需要,应用平台按照模块化开发,最终能够实现模块的组合和分解,能够适应业务管理需求的变化和长期发展,为业务积累和快速实施提供技术上的支持,减少平台维护的工作量, 降低平台的维护成本。

3.可靠性和稳定性

从平台结构,技术措施,平台管理等方面着手,确保平台运行的可靠性和稳定性,达到最大的平均无故障时间。

七、平台安全性设计

(1)平台从物理层、网络层、平台层、应用层、管理层综合考虑平台的安全风险,并提供相应的防范措施与紧急部门理预案。

(2)平台设计在考虑信息资源的共享便捷性的同时,充分考虑信息资源的保护和隔离,并针对不同的应用和不同的网络通信环境,采取不同的措施,包括用户安全性、数据安全性、运行安全性等。

(3)设计具有灵活、方便、有效的用户管理机制、身份认证机制和授权管理机制,保证关键业务操作的可控性和不可否认性。确保合法用户合法使用平台资源。

(4)应用分级保护原则,平台有多种信息和资源,每类信息对保密性、安全性和可靠性要求不同。以应用为主导,科学、合理划分信息权限等级,并依据权限等级确定安全防护措施。

(5)为数据库、存储环境、应用平台提供备份和恢复机制,保障故障快速排除。

(6)平台采用数据库与应用程序分离设计,从网络上使数据库服务器只与必要服务器通讯,数据库口令设计满足复杂度要求。

(7)在数据使用上,严格控制数据访问权限,数据流通采用数据交换平台实现,避免业务平台间数据直接读取。

(8)在数据流通过程中遵循数据流通中间表机制,数据流通过程不改变源、目的平台的业务结构。

八、结束语

本文详细描述了一体化校园信息服务平台的设计过程,该平台依据一站式服务理念,构建一体化校园信息服务平台,实现一站式信息发布、一站式消息发布、一站式日程服务、一站式应用管理等功能。以信息门户为展现形式,打造统一信息内容,PC、APP、微信等多终端、全平台信息展示与应用的服务平台,为师生提供全生命周期、多终端、一体化的信息化服务。

参考文献:

[1]刘邦奇.从数字校园到智慧校园我国推进校园——信息化发展的现状、策略及趋势[J].教育信息技术,2016(11).

[2]张言林,李博,王文博,张财学,张刘通.基于数字化校园的手机app客户端设计初探——东北林业大学“移动校园”手机APP客户端设计[J].设计,2014(2).

[3]蒋东兴,付小龙,袁芳,吴海燕,刘启新.大数据背景下的高校智慧校园建设探讨[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S1).

[4]章冲,杨东,陈俊,李准.基于iOS平台的移动智慧校园系统设计与实现[J].软件导刊,2016(2).

[5]黄荣怀,张进宝,胡永斌,杨俊锋.智慧校园:数字校园发展的必然趋势[J].开放教育研究,2012(4).

[6]张凯,宓詠,闫华,向望,刘百祥,吴庆杰.“i复旦”——复旦大学校园移动应用的开发与实践[J].武汉大学学报(理学版),2012(S1).

[7]陈晓慧.基于Web Services的数字化校园门户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东北大学,2011.

[8]胡钦太,郑凯,林南晖.教育信息化的发展转型:从“数字校园”到“智慧校园”[J].中国电化教育,2014(1).

[9]陈颖.基于情境感知的智慧校园体系及运营模式探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4.

[10]张兴.基于数字化校园的管理、教学一体化设计与应用研究[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3(11).

(编辑:王晓明)

作者:曲英涛 杜军

校园一卡通项目进度管理论文 篇2:

关于校园卡在数字化校园中的应用与发展

摘 要:校园信息化建设是我国教育事业与当前信息化社会接轨的重要工程,为此务必要大力发展校园信息化建设。应用项目管理理论的同时也是对该理论的解决实际问题的可行性的检验以及本身的不断丰富的过程,利用一般的管理思想去实施高校信息化建设,会降低该项信息化工程实施的效率。

关键词:校园卡;校园;项目

一、校园卡建设中项目管理的应用基础

(一)校园卡项目是 IT 应用型项目

项目管理理论在高速发展的 IT 行业领域里显示了出极为强大的生命力。IT项目主要类型包括:计算机通信及微电子技术研发、网络工程组建、网络系统集成、系统软件与应用软件开发、IT 咨询与服务、商务电子化、医疗远程化等应用型项目。因此,校园卡项目显然属于高校校园信息化的 IT 应用型项目。作为信息化项目,校园卡项目以 IT 技术为技术核心,加之高校在该项目实施中涉及到学校与商家和投资方等多方面的关系,特别是牵涉到校内多个部门子系统的应用与管理,因此这种技术上的复杂性、专业的综合性决定了校园卡项目实施起来有较大难度。因此,校园卡项目的实施过程必须依据 IT项目的特点,遵循项目管理的原则和规范化的流程来实现相关管理。

校园卡项目管理的内容基本涉及了一般项目管理的管理内容。校园卡项目本身的范围较大,具体而言,实施校园卡项目的过程可归纳为:立项、可行性分析、规划设计、过程控制、项目收尾等过程。其主要的活动内容包括:可行性分析报告的撰写、确定目标、方案设计、建立组织、计划编制与进度控制、成本和质量控制、沟通与激励等。这些内容涉及经济学、管理学、计算机软件开发、会计、人力资源、等多种学科领域的知识运用。

(二)校园卡项目的特点

目标不确定性、技术复杂性、风险不确定性、需求多变性等 IT 项目具有的这些特点决定了其管理的复杂程度要高于其他项目。校园卡项目具有 IT 项目的属性在高校实践中具有如下特点。

(1)模糊性与不确定性。在项目开始时学校只是追求一些初步功能的实现并不会提出确切的目标,对校园卡能为学校管理影响具有一定模糊性,但在校园卡实施开始后,又认为一卡通相关功能的实现与学校自身需求有一定差距,这也体现出了需求的不确定性。

(2)唯一性。不同学校的校园卡项目具有其独有的属性,难以模仿,即使在同一所高校,不同时期的内容和要求都会有不同。

(3)紧迫性。为了不影响师生的正常学习生活和工作。校园卡項目一般都选择假期开始实施,新学期开学时投入使用,项目的每个任务在时间上都有明确要求,因此这也使得校园卡项目具有相当的时间紧迫性,需要统筹规划,紧密衔接,确保项目建设的顺畅运转。

(4)综合性。作为一项涉及面较广面的项目,校园卡项目工作横跨学校的诸多管理部门,甚至校外银行、通信等行业。在解决相关问题时往往需要运用多种学科知识,体现出了组织综合性和知识综合性的特点。

二、学院校园卡项目的进度控制

为了项目能按照预定的日期完成甚至提前完成,必须有效地控制该项目的进度。项目进度计划是实现进度控制的基本依据。能否实现进度控制是项目成败的关键因素。其中项目进度控制是项目控制的重要任务和环节。任何项目的实施和执行过程总不能完全按进度计划来进行,总是会受到技术、环境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因此,在项目实施过程中通过项目进度控制随时掌握项目建设的最新动态,并根据实际情况随时做出调整,总体上保证项目的顺利完成。

项目进度控制的关键是掌握项目实际进度的实时跟进原则,通过与原项目进度计划对比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纠正措施。作为一个系统工程,校园卡项目的任何一个子系统建设出现问题都会对整个项目产生较大影响。因此,学院考虑到当前一卡通项目工期紧迫的现实,采用日程倒推技术确定每天的详细工作内容并有现场负责人每天实施监督控制,发现问题立即解决,及时与项目领导小组以及核心技术人员沟通;每周召开两次例会,实行集中反馈,统一协调和调配资源,及时更新进度计划。

三、校园卡项目管理的团队建设

(一)校园卡项目技术人员队伍组建

作为专业知识综合型的应用系统,校园卡系统要求信息技术与管理等各项实践应用性较强的专业学科实现知识相互交叉渗透。因此为了推动校园卡项目的发展需要建立一支业务知识娴熟、信息技术过硬、管理知识丰富的复合型人才队伍。因此校园卡的人力资源队伍构建要求掌握以下四个原则:

(1)项目管理层要深入了解校园卡的基本原理和每一个应用环节,把校园卡的管理思想运用到学校的日常工作中去。

(2)除了要有扎实的技能和良好的心理素质,校园卡系统管理人员还应有高度的安全保密意识和责任感。系统维护技术人员则要具有扎实的技术基础、良好的服务意识,在对系统的管理与维护过程中还务必要结合本校管理的业务流程特点与信息化管理需求。

(3)为了更好的实现校园卡项目的功能,学校财务人员需要进行知识结构的更新,特别是需要补充学习网络和信息技术等计算机知识。

(4)提高对一线业务操作人员的工作要求。一线操作人员在日常工作中最直接面向校园卡用户,为了能及时反馈各用户问题,在实践中需要规范他们每个操作。必须对其进行定期轮岗与培训,使其熟知各环节之间业务的关联关系,实现工作的有效配合。

(二)注重校园卡复合型人才的培养

校园信息化的建设与实施需要懂管理的高端信息人才。这样的复合型人才不仅要具备扎实的基础知识和技能还需要涉猎多项专业知识以及有在实践中多次摸爬滚打的实战经历。当前复合型人才应当具备高校管理、信息技术、业务流程和项目管理等多领域相关知识。

作为一种持续发展和变革的过程,高校校园的信息化需要大量复合型人才。然而目前学校的这种复合型人才还较为缺乏。因此建立一支既能熟练应用信息技术、又懂管理的人才队伍需要一个过程和一定的时间。为此学校要创造条件尽量通过各种途径对这类人员在不同的技术层面、业务层面和管理层面分别给予学习和锻炼的机会,通过采用适度换岗和业务交叉达到不同专业技术与业务管理之间的互通。另外还要着力研究吸引稳定信息化人才的相关政策和措施。最后通过建立、健全人才竞争和激励机制,稳固和发展高水平的信息化人才队伍,加大对有信息技术和业务管理能力的复合型业务人才的培养力度。

高校校园信息化的实现和管理还需要研究解决大量的问题,需要不断创新和发展,需要更多的复合型人才把信息化建设作为自己的终生事业来对待。作为高校需要要努力挖掘这类人才,尽可能让他们多在各种岗位上锻炼实践,培养出自己的人才。

参考文献

[1] 赵亚萍,鲁东明.美国高校信息化推进机制分析及其启示[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1(01):23-26.

[2] 任伟民,赵禹骅.项目组织结构的设计问题研究[J].东方电器评论,2002,(3):20-26.

[3] 任玉珑,吴锐,朱宁.层次型 Agent 在工程量工作分解结构中的构建及应用[J].重庆大学学报,2002,(5):142-145.

[4] 刘臻.从美国大学看高校信息化中的深化应用和改革创新[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0(11): 6-8.

作者:万虹

校园一卡通项目进度管理论文 篇3:

浅谈民办高校数字迎新系统建设与应用

摘要:本文主要介绍了数字迎新系统在民办高校的建设与应用实例,可为其他同类高校建设数字迎新系统提供参考。

关键词:数字迎新系统;高校迎新

迎新工作是新生进入校园、近距离接触学校的第一步。如何提高迎新工作的效率,让新生在入校时就能感受到来自学校的人性化信息服务,一直是学校领导及广大教职工关注的焦点。

往年的迎新工作基本上是从新生现场报到开始的。由于学校每年安排的新生报到时间仅有一天,因此在报到当天,学生要经历财务缴费、院系报到、分配宿舍等环节,这就导致经常出现新生排队时间过长的情况。这不仅影响了新生的入学体验,而且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另外,在迎新现场,工作人员基本是手工记录新生报到信息,迎新相关的统计数据很难及时提供给学校领导查看。

建设数字迎新系统就是要改善传统迎新工作中存在的诸多问题,优化迎新流程,将部分迎新工作前移,简化迎新现场报到流程,为新生报到提供满意的信息化服务。

● 迎新流程优化

迎新工作是一项学校级的系统工作,涉及部门众多,除了各院系之外,招生办、财务处、教务处、学工处等部门都涉及到迎新业务。在项目建设初期,笔者通过走访、与工作人员面对面交流,发现有如下方面急需优化:

第一,分班级、分学号问题。作为具有文科特色的民办高校,存在专业报到率偏低、男女生人数偏差大等实际情况。在以往的迎新工作中,为了均衡班级人数及男女生比例,分班级、分学号工作是在新生报到之后进行的,这就导致需要使用班级学号数据的相关工作,如制作校园一卡通等,要延后进行或者使用其他替代方案。

第二,校园一卡通问题。制作校园一卡通,需要学生提供姓名、学号、照片等信息,但由于学号及照片都要等新生入学之后才能获取,为了保证新生使用校园卡就餐、出入宿舍等更加便捷,以往的操作方式是新生入学当天,发放无记名临时卡,一个月之后再拿临时卡换取正式卡。這种操作方式不仅给学生带来了不便,而且还造成了卡片的浪费。

第三,分宿舍问题。随着人们信息化应用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学生选择通过网络缴纳住宿费用,但是也有部分学生选择现场缴纳。目前的宿舍分配方式是:对于提前缴纳费用的学生,可以提前分配好宿舍,报到现场即可领取钥匙入住;对于现场缴纳费用的学生,须现场分配宿舍,但由于现场只有一位工作人员手工分配宿舍,所以学生排队时间偏长。

第四,在传统迎新过程中,各报到环节基本上是手工操作,迎新相关的统计数据无法实时呈现,后期手工整理数据非常繁琐而且容易出错。

通过多次讨论、各方协调、综合评估,笔者将图1所示的传统迎新流程进行优化,形成了如图2所示的数字迎新流程。

由图2可以看出,有了数字迎新系统,迎新流程最大的改变是部分环节可以提前进行。在新生现场报到之前,即可完成采集照片、预报到、分班级分学号、制作一卡通等事项;同时,现场分配宿舍环节由原来的一人手工操作改变为分散到各院系在系统里进行操作,从而缓解了排队时间长的问题。此外,在迎新之前及迎新现场,各环节操作都是在迎新网站上进行的,各环节的操作数据可以实时同步,有效保证了数据的准确性,也为实时统计数据提供了基础。

另外,在迎新网站上,管理员可以发布学校新闻、校园生活指南、报到注意事项等最新消息,以便学生提前熟悉并更好地适应全新的大学生活。

● 系统设计与部署

根据优化后的数字迎新流程,并结合学校信息化建设实际情况,笔者设计了如图3所示的系统部署方案及如下页图4所示的系统功能框图。

由图3可以看出:

(1)只需要准备两台服务器(物理机或虚拟机均可)即可搭建出数字迎新系统,无需更多的硬件资源。

(2)迎新网站与数据库物理分离,有效保证数据库的安全性。

(3)鉴于学院的数据平台已稳定运行,数字迎新系统可与数据平台对接,以便自动同步教职工数据,为后续分配迎新工作人员操作权限做准备。

由图4可以看出:

(1)迎新网站可以通过电脑网页、手机WAP登录,无需安装客户端,方便了新生及迎新工作人员的使用。

(2)在新生报到前及报到现场,系统可以通过录取通知书号码进行新生身份识别:新生通过录取通知书号码登录迎新网站进行网上预报到;在迎新现场,各报到环节使用扫描枪扫描录取通知书上的条形码,从而在系统里快速查询到新生的信息,加快了业务处理速度。

(3)学院领导通过电脑网页、手机WAP可以实时查看缴费情况、报到率等统计数据,了解最新情况,为科学决策提供量化依据。

(4)迎新流程在系统里是可以配置的,若迎新流程后续有变化,无需二次开发即可在系列里快速配置出新流程。

考虑到项目进度紧张、资金预算有限等实际情况,迎新系统采用了购买成熟产品加部分功能定制开发的模式,通过公开招标的方式进行。

● 上线使用情况

经过一个月左右的现场部署与测试,本迎新系统于2017年8月10日正式上线运行,同时开放给新生进行网上预报到。截止到现场报到前一天,网上预报到率约60%,同时迎新工作人员在系统里完成了分班级、分学号、分配宿舍等操作,为现场迎新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在9月初的新生报到现场,迎新系统通过了现场多用户并发使用检验,运行平稳,为广大新生及迎新工作人员提供了良好的使用体验。

新生在现场报到时即可获知其所在班级、学号、辅导员信息,拿到校园一卡通;同时,在手机上可实时查看自己的已报到环节、待报到环节,这较之以往的传统迎新方式,大大提升了入学体验。

迎新工作人员使用扫描枪扫描录取通知书上的条码即可在系统里快速查找到新生信息,无需翻找纸质资料,加快了业务办理速度,也使得迎新现场的排队情况得到缓解。

学院领导在手机或电脑上可实时查看各环节的报到率、缴费情况等统计数据,这比之前第二天才能看到手工统计数据的情况,有了质的飞跃。

需要说明的是,有些新生没有进行网上预报到,或者预报到时上传的照片不符合要求,则现场拿到的一卡通卡片上是没有照片的,正式入学后可到一卡通中心补打照片。

● 完善后续工作

目前,本数字迎新系统已经基本满足了学院的迎新需求,笔者后续计划通过对信息服务进行整合处理,不断扩展服务性能、尝试创新应用,为师生的校园生活带来更丰富的信息化体验。

参考文献:

[1]李珊娜.北京交通大学迎新系统的建设与实践[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4(13):71-72.

[2]陈松,王伟林.高职院校数字化迎新系统设计与应用[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4(24):51-52.

作者:公露华 林家钦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新型城镇化建设生态文明论文下一篇:内涵界定下大学廉政文化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