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学学科导论论文

2022-05-16

想必大家在写论文的时候都会遇到烦恼,小编特意整理了一些《会计学学科导论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摘要】:企业的经济活动总是以两类形式存在的:业务活动和财务活动。所以,企业管理业也分为两个侧面,即生产经营管理和财务管理。财务管理,是在一定的整体目标下,关于资产的购置,资本的融通和经营中现金流量,以及利润分配的管理。

第一篇:会计学学科导论论文

计算机学科导论课程思政建设初探

摘要:阐述了“计算机类学科导论”教学团队未来“课程思政”建设目标和举措,针对教学理念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推进课程思政教育改革、指导青年教师发展、开展教学等五个方面进行研究。

关键词:学科导论;思政建设;教学团队

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

1 背景

学科导论作为“计算机类学科导论”教学团队的核心课程,是计算机学科的专业基础必修课程。认知与导学是该课程的基本目标和任务。在高等教育的过程中专业课教育和思政课的教育处于各自独立的状态,导致这一情况主要是因为传统的高等教育体系中思政教育主要针对德,专业课的教育主要针对智,虽然“德”与“智”这两种教育在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已得到足够的重视,但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国家急需创新型专业人才,这样的人才培养是需要专业培养同思政培养二者相融合才能完成的。在“计算机类学科导论”教学团队长期多年的不断教学探索研究中发现,专业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主要注重专业知识的讲解,忽视学生的思想政治的教育,往往认为这部分是思政课教师的职责。这使得学生缺乏明确的学习目的和动力,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1]。習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政会议上提出关于“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这就要求教学团队在讲授专业课的时候,要发挥思想政治工作作用,深挖学科导论课程中的思政要素,积极主动课程的思政建设,从而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

2 教学理念的创新

“计算机类学科导论”教学团队通过深入学习“课程思政”的丰富内涵,体会到课程思政的本质是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传承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文化,培养社会主义合格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栋梁之材[2-3]。教学团队树立协同育人的教学理念,因为不论是“三全”育人还是“十全”育人,其体现的正是协同育人的理念,同时深刻牢记一切教育教学活动的根本目的在于培养出更高质量的人才,为实现这一目标,教学团队将学生的获得作为教学输出的检验标准,明确专业课和德育课的教学目标,使教学团队的教师紧紧围绕目标展开教学,让学生围绕目标而进行学习[4]。

1)在教学内容上,“计算机类学科导论”教学团队将学科导论这一门核心课程作为落实“课程思政”的建设重点,将深度挖掘学科导论的课程特点,有针对性地设计教学内容,旨在将思政教育恰当地融人课程教学当中。教学团队深知要将学科导论专业课程和德育相结合,在课程内容中寻找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国家情怀、国际视野、创新思维、专业伦理、学术修养、工匠精神等相关元素,把正确的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传递给学生[5]。

2)在教学方法上,教学团队为充分发挥学科导论这一核心课程的价值渗透作用及对学生的价值引领作用,针对学生思维活跃,传统的教学模式和说教模式难以触及学生内心的特点,教学团队深入研究了当前学生喜欢的教学方式,计划通过研讨教学、情景模拟、翻转课堂、反转讲台、双语教学、网络开放式教学等方式,让学生对课堂教学活动产生兴趣,并积极主动加入其中,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素养,提高应用和创新知识的能力。

3)在课堂教学中,教学团队计划充分将思想政治教育和专业高度契合,将思政教育融人课堂中,从而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灌输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计算机类学科导论”教学团队将不断探究、总结、完善在课程思政下的专业课教学理念,牢记并贯彻习近平“正确认识远大抱负和脚踏实地,珍惜韶华、脚踏实地,把远大抱负落实到实际行动中,让勤奋学习成为青春飞扬的动力,让增长本领成为青春搏击的能量”的讲话精神,以学生为本,以就业为导向,以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为目标,在教学过程中将专业知识与情感教育合二为一,努力帮助学生树立远大的人生目标,使学生有为社会拼搏的动力,从而实现专业知识传授与价值观教育同频共振。

3 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

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是当前高等教育的主要目标,高校思政教育的任务是对学生进行马列主义的教育,是高校办学的重要指标。“计算机类学科导论”课程思政教育目标是将专业课程和思政课程有机地结合起来,确定相关的知识,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承优良的中华传统文化。培养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价值取向、政治信仰及社会责任感。

1)“计算机类学科导论”教学团队年龄结构合理、学历层次高、实践资源丰富,同时与学院、学校、企业协同搭建教育平台,为学生量身制定指导方案,通过教师自身丰富的工作经验和其他优秀优质工作经验案例,结合思政教育的特点,针对不同学生制定个性化人才培养方案,实现学生综合能力的显著提升,创新学以致用的实践平台,坚持德育为本,以课程思政为依托打造春风化雨育人模式。

2)“计算机类学科导论”教学团队长期致力于教学改革与提升,追踪学科专业发展前沿,致力于为本专业的学生奠定基础理论,服务于后期的专业课程学习。注重课程资源建设,以课程资源建设及课程教学改革为实现手段,以云计算及相关知识体系为合作基础,通过建设一批具有示范性和引领性的教学资源,努力探索地方高校如何实现在线开放课程建设,探索实施专业课程综合改革的手段、方法和过程[6]。通过探索合作教学模式、校企合作协同育人教学模式、网络在线开放教学模式,紧密结合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培养理论扎实,实践过硬的实用型IT工程复合型专业人才[7]。

3)“计算机类学科导论”教学团队在不断改革传统课堂教学方式的同时,努力探索研究性教学、双语教学、网络开放式教学等新型先进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在线上教育资源建设的基础上,增加学生自主学习环节,培养学生主动性学习;加强课堂互动,反转讲台,让学生走上“十分钟讲台”,参与教学互动[8]。此外,专门设计源于科研的科学问题在专业基础课程中的应用项目,简化问题模型,以专业基础课程中的知识点为主要技术基础,设计课程项目的题目,使得学生既能较早地接触科研,又能很好的消化课程知识。同时,教学团队重视开展研究性教学和信息化教学,积极展开虚拟实验系统建设工作,实现核心课程群的虚拟实验平台,为学生提高开放、创新的实验环境,不断推进学科专业发展。

4)“计算机类学科导论”教学团队积极探索、不断完善和创新课程思政、校外导师、产学研合作等一系列人才培养路径,进一步修订完善人才培养方案,打造高水平的人才培养模式,让教学团队的教师在教学中树立使命感,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具有获得感。教学团队高度重视实践教学,重点搭建校企合作平台,实施校企合作,联合制定“3+1”卓越工程师培养方案。在校外企业设立实践基地,采用项目教学,任务驱动,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加强综合素质的培养[9-11]。现有的校外实践基地包括:苏州乐米科技有限公司和江苏恒沁科技有限公司,均为规模软件企业;通过参与真实的项目,加深学生对专业基础课程的理解,增强学生感性认识。

4 推进课程思政教育改革

“计算机类学科导论”教学团队以学科导论为课程思政重点课程致力于辐射带动所有计算机专业科学,深入挖掘学科导论课程中八大知识单元的德育的内涵,把思政教学融人教学大纲中,贯穿教案修订中。使得课程思政建设取得显著的成效。同时“计算机类学科导论”教学团队充分发挥基层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教师带动引领作用,积极探索专业课程和思政课程融合的元素和内涵,实现切实增强专业+思政课程协同育人实效。

1)学科导论课程思政设计以八大知识单元为基础,“计算机类学科导论”教学团队针对计算机类各专业的学生绝大多数来源于考高理科生的现状,通过访问调查等形式充分了解到绝大多数学生表示思政课程与专业课程无关,只有专业技术与工作挂钩,对思政课程的学习觉悟不高等问题特点,针对性设计学科导论的课程思政方法路径,在把握学科导论是计算机学科各专业的重要的基础入门课程,在整个课程设计中贯穿教学过程融人爱国主义教育、道德法律教育等,致力于提升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起到对激发学生学习的良好激励作用,相比单纯专业性教育显著提高学生的学习自觉性。

“计算机类学科导论”教学团队深知,学生通过学科发展历史和中国互联网、物联网的应用将感受到祖国的强大,深刻领悟“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深刻内涵,油然而生为国家发展学习的激情。此外,通过计算机行业实例教育学生,对学生的教育将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通过不断推进思政课程的教育改革,可使学生不但关注专业学习,也会关心时政、心系国家经济发展,这些关注将无形中拓宽学生的视野,为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提供强大的助力。

2)“计算机类学科导论”教学团队长期主动积极展开“学科导论思政”的探索,不断深度挖掘学科导论的八大知识单元的课程思政元素,不断发现完善学科导论与思政元素的衔接点,致力于打破思政课与专业课“两站皮”的状态,在教学团队坚持不懈的努力下,学科导论的八大知识单元的思政元素挖掘工作已取得初步成果,教学团队不断强化课程的育人功能,推进德育和智育的协同作用,目标打造课程思政的“金课”。

5 指导青年教师发展

“计算机类学科导论”教学团队通过多年的教学经验深刻体会到,教学团队以立德树人为引领,培养具有创新性的工程人才为目标。在以思政为基础的学科导论的课程建设中,要寻找学科导论与思政的结合点,把思政教育融人专业课堂中。教学团队的教师在准备课程中不断深入探索各个知识单元、知识点中的思政元素。首先这就需要教师具有较高的政治素养,要求教师关注时事新闻,学习党中央的重要会议精神。其次,教师要深入掌握本专业的专业知识,并利用多种教学方法传授专业知识。教学团队长期致力于指导青年教师的发展,团队带头人在本学科和行业具有一定的学术造诣,良好的师德水平,在指导青年教师发展方面做出了一定贡献。为进一步加强、推进青年教师的全面发展,为提升教学团队甚至学院、学校青年教师的综合实力,教学团队聚焦于以下四个方面。

1)提升教师自身的品德修养。教师是传授知识的为目的的,教师自身的思想品德是课程思政成败的关键。教师本身要接受思政的教育,坚定成为党执政的支持者,然后努力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传播者,学生思想健康成长的引路人。“计算机类学科导论”教学团队将进一步加强教师思想道德修养,对新上岗的教师进行岗前培训,师德师风培训,思政专题培训等,提升青年教师的育德能力。从而使得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积极主动对思政教育的探索和挖掘,自然地融入专业课程教学中。

2)教师是课程思政过程的关键因素。课程思政本身意味着教育结构的变化,即实现知识传授、价值塑造和能力培养的多元统一,在传统的课程教学中往往由于各种原因导致以上三者的分离,然而课程思政从某种意义而言正是对这三者重新统一的一种回归。“计算机类学科导论”教学团队将进一步指导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在教育中积极探索实质性介入学生个人日常生活的方法,旨在将教学与学生当前的人生遭际和心灵困惑相结合,积极主动帮助解决学生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和困惑,了解学生认知和实践的隐形根源,进而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影响。

3)坚持“科研反哺教学”的思路。“计算机类学科导论”教学团队安排所有青年教师参加到团队负责人的科研团队,选择有条件的教师到国际顶尖研究团队3-6个月短期研修,或者到国内中科院及985高校的国家重点实验室访问学习,全面提升青年教师的专业素养和能力。

4)按照学校對于青年教师的培养要求,制订一系列针对青年教师学术骨干培养计划。教学团队将定期举办新教师专题研讨会,鼓励新教师参加各项教学活动,比如教师讲课比赛、微课大赛、多媒体课件大赛、教授风采观摩课等,以提高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和专业水平。大力鼓励督促青年教师参与思想政治学习会议,定期到马克思主义学院进行交流学习。同时把课程思政纳入青年教师培训,开展研讨交流,不断提高教师对课程思政的认识。

6 开展教学研究

课程思政所展现的是一种创新思维,强调在讲授专业课的过程中自然融人思想政治教育。这一做法在以前是未曾关注的,之前专业课和思政课程是各自独立分开的,所以这就更需要创新思维。需要用新的思维,新的思路,新的方法来解决这一个新的问题。开展教学研究有利于更好地解决如何把思政更好地融人课程中。

1)构建课程思政的教育评价体系。合理的课程思政的教育评价体系可以评价出课程思政是否取得成效,是否可继续改进和发展。而教育评价是构成业务学习,反馈业务成果的有效手段之一。合理的“课程思政”教育评价范围是多元化的,所有授课教师和学生都应该参加到评价体系中来。评价应该侧重发展性,注重思想政治素质发展的过程,注重描述性评价而非区分性评价。此外,评价结果更主要运用于教师教学的改进和引导学生的发展。“计算机类学科导论”教学团队定期组织“课程思政”教育评价教研活动,结合教育评价中的各项反馈,不断优化、完善、加强课程思政的艰涩。

2)定期开展课程思政的研讨会。全面落实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引导“计算机类学科导论”教学团队成员及学生,坚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力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教学团队制定一系列学习计划并展开学习研讨会,包括学科导论等专业课程如何实现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而行,形成高效协同效应的途径和实践等问题,使教学研究工作制度化、常态化、规范化。

3)通过开展教学研究,将“课程思政”的学习研究成果转化为成熟的教学资源。“计算机类学科导论”教学团队都具备良好的科研背景和精力,都是优秀的共产党员,具备深刻理解挖掘隐藏在学科导论八大知识单元中的思政元素,揭示和提炼渗透在知识链中的逻辑规律。通过开展教学研究,教学团队努力将“课程思政”的学习研究成果注入教案编写中,及时更新教学内容和实践任务,保证教学的新颖性和正确思想政治导向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胡华,贺武华,陈建华,以学生为本和以学习为中心:学科导论课的两翼追求[J].教育学术月刊,2014(7):100-104.

[2]韩小雅,张广,高校课程思政的内涵及完善路径[J].西部素质教育,2020,6(5):28-29.

[3]胡洪彬.课程思政:从理论基础到制度构建[Jl.重庆高教研究,2019,7(1):112-120.

[4]闫绪娴,孙国强,新生专业导论课特点内容及教学方法探索[J],物流工程与管理,2012,34(9):173-175.

[5]谭苏燕,章庆娥.课程思政背景下国家认同感融人大学英语教学的实践研究[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20(9):97-98,159.

[6]胡蓉,赵全友,专业导论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实践[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7,13(26):159,163.

[7]张静,尚海龙,李荣斌,基于校企协同育人模式的《专业导论》课程改革与实践[J].科技视界,2019(1):43-45.

[8]刘隽,范国睿.高校“课程思政”改革背景下师生互动对于学生自我收获感与满意度的影响机理——基于结构方程模型的实证分析[J].现代教育管理,2019(5):117-123.

[9]谢昆,向朝春,陈立万.地方高校应用型教学团队建设要点和途径[J].教育与职业,2015(23):53-55.

[10]赵冰华,应用型本科院校优秀教学团队建设实践[J].教育现代化,2019,6(74):63-65.

[11]孫丽娜,贺立军,高校基层教学组织改革与教学团队建设[J].河北学刊,2007,27(5):162-165.

【通联编辑:谢媛媛】

作者简介:姜艺(1974-),上海人,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人工智能、教育信息化等;朱俊武(1972-),江苏扬州人,通信作者,教授,博士生导师,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人工智能、智能软件和教育信息化。

作者:姜艺 朱俊武

第二篇:浅谈财务管理学科导论的认识与感悟

【摘 要】:企业的经济活动总是以两类形式存在的:业务活动和财务活动。所以,企业管理业也分为两个侧面,即生产经营管理和财务管理。财务管理,是在一定的整体目标下,关于资产的购置,资本的融通和经营中现金流量,以及利润分配的管理。本文从财务管理学科的简介、起源与发展、特点、地位与职能、专业培养目标和前景几个方面分别介绍财务管理这个学科,浅谈对其认识和

感悟,并分析其未来发展方向。

【关键词】:财务管理

(一)财务管理学科简介

财务是随着商品生产与交换的形成与发展而产生的本金投入与产出活动。按学科分类来说,财务管理是会计专业主干课程,财务管理属于第一层次学科,它与会计学是两门并列的学科。它的发展与金融市场学、数理经济学、投资学的关系密切。财务管理是对企业资金运动及其所体现的财务关系所行使的直接管理,它的主要目的是优化财务状况和提高财务成果,属于理财学的范畴,是组织财务活动的一项工作,是研究有关资金的筹集和有效使用的学科。简单地说,财务管理是组织企业财务活动,处理财务关系的一项经济管理工作。现代财务学是建立在企业价值最大化的目标基础上,重点探讨在公司特别是股份有限公司这种现代企业制度的主要形式下,如何对公司经营过程中的资金运动进行预测、决策、分析。按照财务管理对象,财务管理学可分为筹资管理学、投资管理学、营运资本管理学、收益分配管理学等。财务管理环节一般分为财务预测、财务决策、财务预算、财务控制、财务分析等几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阶段。

(二)财务管理的起源与发展

早期是作为微观经济学的一个分支而诞生的,它是属于微观经济理论的一个应用学科。企业财务管理大约起源于15世纪末16世纪初。其演进分为萌芽时期、筹资财务管理时期、法规财务管理时期、资产财务管理时期、投资财务管理时期、财务管理深化发展新时期。

一、西方财务理论研究现状:1.围绕资本市场展开研究。2.未从总体上研究理论结构。3.未涉及财务制度建设。4.重视实证研究。其中,西方财务学主要由三大领域构成,即公司财务、投资学和宏观财务。其中,公司财务在我国常被译为“公司理财学”或“企业财务管理”。

二、中国财务理论研究现状: 1.围绕经济体制改革展开,重视制度建设。 2.重视引进国外理论。 3.从总体上研究理论结构。4.着重规范研究,引进实证研究。

(三)财务管理的特点、地位与职能

财务管理是在一定的整体目标下,关于资产的购置(投资),资本的融通(筹资)和经营中现金流量(营运资金),以及利润分配的管理,是基于企业再生产过程中客观存在的财务活动和财务关系而产生的。

一、财务管理具有以下特点:1.财务管理是一项综合性管理工作。财务管理主要是运用价值形式对企业的经营活动实施管理。通过价值形式,把企业的一切物质条件、经营过程和经营结果都合理地规划和控制,达到企业效益不断提高、财富不断增加的目的。因此,财务管理既是企业管理的一个独立方面,又是一项综合性的管理工作。2.财务管理与企业各方面具有广泛联系。在企业中,一切涉及资金的收支活动,都与财务管理有关。每一个部门都会通过资金的使用与财务部门发生联系。每一个部门也都要在合理使用资金、节约资金支出等方面接受财务部门的指导,受到财务制度的约束,以此来保证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3.财务管理能迅速反映企业生产经营状况。财务是企业正常经营的命脉,它的运作状况即各项财务指标可以直接反映了企业的生产经营状况。

二、财务管理是企业组织财务活动、处理与各方面财务关系的一项经济管理工作。它通过对资金运动和价值形态的管理,像血液一样渗透贯通到企业的生产、经营等一切管理领域。从财务管理在企业的的地位上来说,财务管理是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渗透到企业的各个领域、各个环节之中。财务管理直接关系到企业的生存与发展,从某种意义上说,财务管理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一个关键。

三、财务管理的职能可以概括为两个方面,一个是财务保证职能;二是财务调节职能。所谓财务保证职能,即指保证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货币资金需要的职能,或者说,财务保证职能的经济内容,就在于保证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货币资金周转各个阶段上的屋子运动与资金运动的充分一致性。从企业管理系统上看,企业的管理系统包括生产管理系统、营销管理系统、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和财务管理系统。公司财务无论在任何国家、任何公司的任何时期都是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企业管理系统中发挥重要作用。

(四)财务管理专业培养目标

作为一名财务管理专业的本科生,我们应本着严谨求实的态度,夯实专业知识,为以后的实际工作打下坚实基础。通过归纳,财务管理大学本科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一、掌握管理学、经济学、财务与金融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财务管理既是企业管理的一个独立方面,又是一项综合性的管理工作。财务管理工作与管理学,经济学、金融学密不可分,是经济领域综合知识的运用。

二、掌握数学、金融管理的定性和定量的分析方法。效用理论、线性规划、对策论、概率分布、模拟技术等数量方法在财务管理工作中的应用与日俱增。财务风险问题与财务预测、决策数量化受到高度重视。

三、具有较强的语言与文字表达、人际沟通、信息获取以及分析和解决财务、金融管理实际问题的基本能力。财务管理是组织企业财务活动,其根本的工作性质是处理财务关系的一项经济管理工作。管理工作中,人与人的沟通必不可少,语言文字交流能力直接影响财务管理工作的结果。

四、熟悉我国有关财务、金融管理的方针、政策和法规;企业在国家宏观环境中生存,国家的政策法规必须遵循,这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财务人员必须熟悉政策变动和法规调整,为企业创造良好的财务环境。

五、了解本学科的理论前沿和发展动态。同时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了解本学科的发展态势是必要的,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前提下,综合财务实践,培养财务管理能力才是最终目的。

(五)财务管理就业前景

在当前金融危机的严峻形势下,我们更应将课本知识联系实际,将理论结合创新,认清当前形势,为未来国际经济环境的好转做好准备。据调查,财务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去向定位,主要是企事业单位的中高级理财负责人,与同一层次其他相关专业人才相比,其专业知识与技能面临着高一层次的要求。因为现代企业要求财务管理人员不仅仅承担传统会计的记账、内控、预算等基本职能,而且要更多的承担企业投融资决策、利用金融工具实现风险规避和企业理财、完成企业兼并收购重组等关系到企业发展的重要责任,从问卷调查结果看,企业对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实际操作能力要求较高,我们学生也希望能在学校学到更多的财务管理实践知识,。因此,财务管理专业的知识结构需要优化,我们需要在课程学习中综合更多的实践,从而达到财务管理的综合目标。

【参考文献】

[1]黄菊波 《新中国企业财务管理发展史》(M),经济科学出版社,1996, 5

[2]郭复初《现代财务理论研究》(C),经济科学出版社,2002,2

[3]彭韶兵《财务管理》(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6

作者:李百玄

第三篇:《训诂学导论》评议

摘要:《训诂学导论》是学者许威汉的著作,这部著作从各个方面探讨了有关训诂学的相关问题,全书主要分为总论和分论两大部分,深入浅出地阐述了训诂学的理论体系以及传统训诂学的发展历程,而且,在讲述理论的同时又间以举例,夹叙夹议,相得益彰。

关键词:

训诂;训诂学;词汇学

文献标识码:A

《训诂学导论》的作者为著名学者许威汉,许威汉,1926年1月生,浙江省苍南县人。著名语言学家全国优秀教师,上海师范大学教授。1949年毕业于无锡国学专修学校,1954年就读于复旦大学,先后从国学大师唐文治(清进士,位至尚书)攻古文献从知名学者郭绍虞、张世禄攻文学理论和语言学。从教四十余年,主要从事词汇学和训诂学的研究。出版《训诂学导论》、《汉语词汇学引论》、《汉语学》、《语林探胜》、《简明诗律》和《南北朝的诗和散文》等专著十余部。主编《现代语言学系列》、《古汉语资料汇纂》等二十余部,发表于《中国语文》、《古汉语研究》、《宏观语言学》(英国)及港澳台刊物等论文百余篇。

《训诂学导论》是一部有关于训诂学导论的著作,从宏观上作者将此书分为两大部分,即总论和分论,书后又附录了一篇作者与其学生合写的一篇文章,文章题目为《试论20世纪传统训诂学的新发展》,总论主要包括七个部分,涵盖有训诂的内容,范围、实践的形式等。在总论的第一部分作者谈到了什么是训诂与训诂学,作者总结前人的相关理论的基础上进一步指出“训诂就是对语言,主要是对古代语言作解释,用语言解释语言(包括方诉词语)是训诂的一般含义,对古文献语言作解释是训诂的特定含义”在谈到什么是训诂学时,学术界比较通行的说法是把训诂学跟文字学,音韵学并立起来认为“训诂学也就是语义学”,但作者却认为训诂学既是传统的汉语语言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文字学、声韵学、语义学、历史语法学、文言修辞学及校勘学的综合运用,在此基础上作者给训诂学所下的定义是这样的“它是以古代文献的训诂为研究对象,以语义为主要研究内容的一门独立学科,是语言学里具有综合性和实用性特征的人文性很,强的技术科学。”在“训诂的内容”这一部分作者指明解释字义(词义)是训诂学的核心内容,除此之外还兼及解释文句、分析篇章、分析表达方式,分析时空关系等内容在总论的第三部分是关于训诂的范围问题,作者针对传统训诂学以经书为中心的局限,提出训诂的范围必须扩大一方面要把语言的历史的每一个时代看作有同等的价值,另一方面也要重视对方俗语词的研究。在谈到有关训诂学的原则问题时,作者指出对于语义的训释,单靠静态的分析是不足的,语言的稳定性和渐变性决定了古今汉语的继承和发展关系,解释古语要懂得语义的历史演变情况。总之“从事训诂,必须有发展的观点,动态分析和静态分析要相结合”在总论的其它部分中,作者还谈论了训诂学的用途,指出了从事训诂学研究工作的重要意义,激励后学之恳切情意,跃然笔端。总论最后作者列举了训诂学的常用术语,并将之归类。为刚接触训诂学的初学者提供了便利,是为本书一大特色。

总之,在总论中,作者或理论阐释或举例实证,廓清了训诂学的理论框架。作者既借鉴了前人或同辈学者的理论成果,又结合自身的训诂实践,多有创见。

在本书的分论中,作者用了十二章的篇幅来具体阐述训诂学的相关问题,在第一章,作者以俞樾的《古书疑义举例》为例,谈论训诂学的相关问题,作者高度评价了俞樾这部著作的学术价值,对此书的内容、方法、体例等多有论述,指出“《古书疑义举例》涉及训诂学方方面面,逐例选举作证,间加说解,见识精湛,新意叠出,实言简语赅,入木三分。”尤其难能可贵的是,作者不仅仅高度赞扬了俞氏严谨务实,不泥旧说的治学精神,而且也就俞氏此书中所出现的问题和不足大胆地进行批评,从而使后学者不但能从俞氏这部著作中汲取丰富的训诂学知识,而且能够站在俞氏的高度上发俞氏所未发,从而推动训诂学的发展。在第二章里,作者阐述了训诂的五种方法。其一为以形索义,也称形训,作者针对汉字表意的特征,指出“因形索义”是指通过字形的分析去了解字所记录的词的本义,也就是“依形求义”的训释方法。其二为因声求义,也称声讯,作者指出自汉字创立之初,字的音义之间只存在偶然的关系,但随着字(词)音的确立和汉字的演化发展,汉字的音义之间就存在着密切的关联,于是通过声音训诂便逐步具有了科学性“这种'因声求义'(声训)是训诂学的一种重要方法,它往往成为探求和贯通语义的根本途径。”其三为据文证以,即要重视语言环境的利用,在汉语字(词)中,一词多义的现象相当普遍如何准确地分析字(词)的语义,不能够脱离当时的语言环境也不可以离开文献语言或凭字形或凭字音去妄加推测。其四为析词审义,析词审义是指分析词的结构关系(顾及词与词之间的结构关系)以审意义。其五辨体明义,作者指出有些古代作品由于文体风格的关系,用词往往袭用古义,因此我们必须结合文体风格来去理解词语的意思。此外,古代辞赋、骈文及律诗常用对偶形式来表达,构成对偶的词往往是词性相同或词义相同的,根据这一规律,我们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去更好的理解作品的词义。总之,作者在此章中对训诂的方法作了较为全面的阐释,其中既有理论分析,有间以举例论证,夹叙夹议,甚得训诂之精要。在第三章中,作者主要列举了互训,义届,推因三种训诂的方式,前一章“训诂的方法”从运用上着眼,本章从表现上着眼,作者先对互训做说解,什么是互训呢?互训就是指意义和用法相同或相近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词的相互解释,互训是以古书中训释词和被训释词在词义上的基本共同点为依据的,作者指出互训也有其局限“互训是指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一组词有相对的同义,而不是指在一切语言环境中一组词有绝对的同义”因此我们不能认为,既然可以互训便可以不加区别。然后作者对义界,推因等其它训诂的方式作了阐述,既指出了它们可取的方面,也谈到了它们的局限性。第四章是词义的引深与褒贬,在本章中,作者首先指出词义的引申即指一个词由本义推演而形成新的意义。但词义引申的情况较为复杂“因为引申义总是该词所代表的概念的某一特点发展起来的。而任何事物特点都是多方面的。从一个本义出发就可能朝着不同的方向引申出新义。”关于词义的褒贬色彩,或者说词语的感情色彩是与准确地训释词义密切相关的一个问题,作者指出“词的感情色彩,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内一般是稳定的,但也会发生一些变化。”变化的原因包括社会因素和语言因素的变迁。在第五章中,作者强调要重视对方言俗语的词义的训释,因为方言俗语的存在是一个客观事实,历代以来,虽然有部分学者对方俗语词作了研究,也出了一些较有价值的著作,但从实际要求来看,距离还是相当大的。为什么方俗词义如此难释,作者主要列举了三个方面的原因:第一,可以作为引证的材料很缺乏,几乎没有合适的,字书,词典可以查。第二,记录当时口语的文字往往有多种写法,而且抄写的人和刻印的人文化水平较低,错别字不少。第三,中古,近古双音结构的语言单位占多数,但是又没有固定下来,某一语言单位是词还是词组有时会使人捉摸不定。有时合成词的两个词素的次序不固定,有时出现不规则的缩语,都使人难以确定词义。第四,有些少数民族的借词,还没有成为汉语词汇的一部分,需要从少数民族的古代文献中找对音的词。但是方言俗语的训释在训诂学的发展上具有重要意义,正因为如此,作者指出“要克服这方面的困难。首先思想上要正确对待,重视探索,其次是充分利用工具书及其它有关专书,深入求证。”第六章是外来用语的词义,我们知道汉语词汇非常丰富,它在发展过程中和其他民族语言一样,也会受到其他民族语言词汇的一些影响。汉语中存在着很多的外来用词,本书作者将汉语的外来词(包括音译和意译的)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来自国内各兄弟民族的,另一种是来自国外的。第七章是训诂要籍的介绍,包括专门的注释书,还有笔记,札记等。第八章讲训诂学的发展简史,作者将训诂学的发展历史作了分期:萌芽期(先秦)——兴盛期(两汉)——保守期(魏——唐)——中落期(宋——明)——复兴期(清),并且对各个阶段训诂学的发展概况做出了评议。例如对于汉代训诂学的成就作者就给出了很高的评价,“汉代训诂的成就,给后世语言文字的分析研究做出了范例,提供了丰富的资料,为后世语言学所借鉴。如果没有汉代人的训诂实践和理论探讨,后世训诂学发展要困难得多”并且作者对于学术界的其它不同观点能够理性的加以批判,提出自己的意见,例如在评议魏晋南北朝时期我国训诂学的发展概况时,作者谈到“齐佩瑢认为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中国训诂学处于'训诂学的中衰'(《训诂学概论》第四章)时期,这话说得过头了点。其实这个时期的训诂基本上沿着两汉高潮的余波发展,也有新的成就,只是和汉代训诂学高峰比较起来不显得那么突出,有些地方表现出保守倾向”当然,对于作者有些意见,笔者不敢苟同,例如作者提出清代朴学的发展是受到西方发达科学的影响,的确在明末清初时,随着一批西洋传教士的东来,一部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思想传入中国并影响到了一批开明的知识分子,但是传播的深度和广度都很有限,并且有相当一部分用我们今天的话来讲是自然科学知识,中国古代重视人文教育,换句话说就是通过四书五经等儒家经典来加强知识分子的伦理道德修养,对于西方的科学技术更多的是像对待工匠的技术那样去认识的。即使后来,随着鸦片战争的爆发,更多的西方文化涌入中国,对国人的思想观念造成巨大冲击,当时的洋务派依然力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笔者窃以为当时具有此种思想观念的知识分子依然占有相当大之比例。更何况在明末清初之际。清代训诂学规模之空前,非有赖于相当数量之知识分子群智群力不可。而以区区零散之西洋科学断不至于此等之境界,笔者认为清代训诂学之所以成绩斐然,与清代学者继承前人经验,并且在训诂学的方法论上有所创新是分不开的。所以即使西方的一些科学思想影响到了当时的学者,但是最主要的还是中国学者群自身思想与实践的发展使然。在第九和第十章中,作者主要谈到了训诂学的发展现状与未来,作者提出要在继承前人成就的基础上,在科学的语言理论的指导下,不断开拓进取,推陈出新,加速训诂学的发展,并且指出目前的当务之急是建设训诂学工作者的队伍。与此同时,加强训诂学的学科理论建设也是一项迫在眉睫的工作。第十一章是关于古书的阅读,作者主要谈论了在阅读古书时需要注意的一些问题,包括注意古籍部类,注意丛书类书等,其中牵涉到版本学、校勘学等相关学科的内容。第十二章的题目是“在实践中加深和提高”,作者列出了古书训释的二百个例子,将理论与实践紧密地结合起来,从而达到了空洞的说理所达不到效果。

书末附录《试论20世纪传统训诂学的新发展》一文,系作者与卓有建树的学生徐时仪教授合写,目前少见同类文章问世。用为附录,似可为训诂学林园地的开掘与拓展略供参考。

总而论之,作者在本书中深入浅出地阐述了训诂学相关理论和中国传统训诂学的发展概况,而且作者不是空洞地理论说教,而是结合大量的训诂实践来阐述的。除此以外,本书体例严谨,论证翔实,虽然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但无疑有助于后学者得训诂学之精要。

参考文献

[1]许威汉.训诂学导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7):11.

作者:焦杰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人生没有彩排议论文下一篇:趣味教学法游泳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