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族婚俗范文

2022-05-20

第一篇:彝族婚俗范文

彝族人的婚俗

白彝人的婚俗

白彝是彝族的一个支系,广泛分布于师宗罗平和泸西,其婚俗充满着欢声笑语。

白彝婚姻旧社会是包办婚姻,结婚年龄比较小,十

六、七岁结婚是比较普遍的现象。女孩的联姻对象首选舅舅家,因母亲是舅家人,意为还亲。若不嫁舅舅家则需征得舅舅的同意方可以另嫁他人。舅家以外的人中又以沾亲带故的作为优先考虑对象。若有自由恋爱而想结合的,只能选择私奔,断不能得到亲友的接受和承认。在白彝人家,若有合适的配对对象,孩子一出生就得答应许配给舅舅家,就算女方比男方大。舅舅家不要方能另嫁他人,要不,用彝家人的话说,就是一棵树桩头都得守着。所以,在旧时的彝家,表兄妹夫妻的现象普遍存在。孩子的终身,可能在

五、六岁,甚至两、三岁时就已经定下了。

订婚需请媒人,带上一斤酒,半斤红糖,到女方家,过个仪式就算订婚了。孩子到了婚嫁的年龄,再请媒人出马,这时的聘礼稍重些,不过也就两、三斤酒,一斤左右的红糖而已。用现在的眼光来看,简直是不可想象的,但在物质极端匮乏的旧社会,这已经是“重礼”了。媒人这时是为商定结婚的日子而来。需指出的是,媒人在这其中一直起着双方信使的作用,是个比较麻烦的角。

正式结婚之前头一天,男方须牵一头牛到女方家,喂养到婚礼结束后再选个日子牵回去,如果牵来的是母牛,生了小牛后,则把小牛留给女方家。这不知出于什么样的目的,有时牵到女方家的牛又瘦又小,可以看得出,纯粹出于应付差事的目的,不免引起女方的抱怨。男方送到女方家的聘礼也很简单,最多十公斤酒,一公斤左右的红糖,稍好一点的人家除此之外还能送一些面粉。有的也送玉米饭做成的白酒(这种白酒不是液体白酒,而是玉米饭加入酒药发热而成,比玉米饭稀,甜味,吃时,加入开水调匀饮用),解放后,随着生活条件的好转,聘礼也渐渐加重,由送酒,到送火腿,再到现在的送现金。

双方的婚礼一直持续三天。因婚礼中女方的种种刁难,新郎要找八个腰圆膀大的伙伴协助讨媳妇。女方来客人的第二天天黑后(天黑后才能进新娘家),新郎在媒人的陪伴下到女方家来了(倒插门的则看生辰,有的头天晚上来,有的第二天早上才来),所找的八个伙伴则第二天一大早赶来。这天新郎所起的作用只是在晚餐时给客人倒酒(可见晚餐也应该吃得很晚的)。这天晚上还有一个内容,就是男方和女方分别找能唱的人对歌,有些婚礼能通宵达旦。在彝族的婚礼中,唱歌对歌是一项重要的内容,边喝酒边唱歌,从来客人的第一天就唱,直到新娘出门时还唱。只是不同时间,唱的内容不同,第一天唱日常生活中的衣食住行,第二天新娘出门时则唱各种各样的神,门神、路神、灶神、财神等等留下来,不要随新娘一起走。新娘已经出门很远了,唱的还在唱。

第二天一早,婚礼中的各种风俗算是全面展开了。

一大早,新郎所找的伙伴也来了。首先进行的内容是新郎由新娘的哥哥带着在供桌香位前磕头认亲,所说的认亲是指和新娘正式成为一家人,新娘该叫爹的跟着叫爹,该叫妈的跟着叫妈,该叫舅舅的跟着叫舅舅,该叫叔叔的跟着叫叔叔。新娘的舅舅给新郎挂红。只是,这头不是好磕的,这亲不是好认的。-认完父母后,在认其他亲戚时,新娘的伙伴便用早早准备好的荆条往新郎脖子上便套,阻止新郎跪下磕头,新郎的伙伴便把新娘的伙伴拉开,保护新郎磕下头去。有的地方在新郎磕头时,不是用荆条套,而是用事先准备好的锅烟灰就往新郎的脸上抹,新郎伙伴也用准备好的锅烟灰展开反击,双方乱作一团,从屋里撵到屋外,不一会儿功夫,个个成了大花脸,严重的整个脸都成了黑色,就两只眼珠的白色眼仁一会儿翻左一会儿翻右,甚是滑稽。

看看时间差不多了,管事的便吩咐:“不要玩了,赶快去挑水,挑完水回来吃饭。” 于是,新郎和伴郎便各自拿起水桶去村外水井挑水。当然,这挑水也是一项艰巨的任务,新娘的伙伴会乘人不备,抓起沙子泥土往桶里扔,一旦被扔进泥沙,新郎只好重新回去挑。这样,新郎的伙伴就得高度戒备,看到有抓泥沙的过来,得赶快保护好水桶。但是,防不胜防,新郎要挑回一桶干净的清水,往往得往返几趟十几趟,有时眼看就快挑到家了,距成功仅仅一步之遥,一把泥沙或懊糟让挑水的功亏一篑。偏偏什么时候挑回水,客人什么时候才能吃饭,并且需要挑三挑干净的水。所以,这一礼俗对新郎来说是个不小的挑战。

其间的欢声笑语,常常引得附近的汉族同胞也来看热闹。 挑完水,可以吃饭了。饭前,新娘及伙伴们把新郎送来的白酒调匀好给每桌送去。吃饭时,唱祝福歌的亲友长者便再次为新娘唱歌。吃完饭,得娶亲上路了,这时新郎须弄点饭菜及酒到供桌上供起来,大门上则只放一碗酒。做完这些事后,就到大门外等候新娘。这些年有嫁妆的,嫁妆已早早被新郎的伙伴装好车,在门外等候了。

新郎送来的东西,新娘家不会全部留下,而是留下大部分,少部分仍的带回去,这叫留有余地。

出门时,新娘由哥哥带着围着场院转三圈,送亲的伙伴们跟在新娘的后面。新娘在出门时已是泣不成声了,边哭边跟着哥哥围着场子转圈。转完三圈后,一行人便出发了,走到村外时,男方女方要拖着悠长的调门各吼三声,意为让阴间知道,阳间有人结婚嫁人了。 新郎送来的东西,大都用瓶子、罐子或是袋子等器物装盛,女方把这些东西放在背孩子的背単里,由一个女伴背着,用围腰布盖在上边,伪装得像是真的背着孩子一样。一路上,男方便向女方讨要这些东西,女方不给,男方便来搜,女方说:“小心别弄了我的孩子。”送亲的人中有时真有背孩子的,于是男方便不敢怎么造次,只好拿一瓶酒来赎。一路上充满着欢声笑语。

到新郎家时,一行人并不急着进村,就在村外玩,挨时间,看看天色将晚,新郎便先回家通报准备,天将黑时再和媒人一起到村外叫新娘一行进村回家。须说明的是,天不黑,新娘是不会进村的,新郎媒人须再三地来请,最后,新郎的伙伴们便拖拽的拖拽,推搡的推搡,把新娘请进村去。到村子边时,新娘的伙伴们取出袈裟,一个人把袈裟穿起来,后面四个人各拉一角,新娘和伴娘躲在袈裟下,其余的伙伴们把她们团团围住,不让新郎见到新娘。稍富裕些的人家,新娘伴娘着一样的装束,更是让人分不清谁是新娘谁是伴娘。到门边时不急于进去,由新郎的妹妹舀来一瓢水,新娘伸出手来攒点水左边弹弹,右边弹弹,再往屋里弹弹,嘴里说:“你的祖宗在什么地方?”之后才跟新郎的妹妹一起进屋。进屋之后再进新房,这时才能取去袈裟。这时,新郎伙伴和新娘伙伴便对歌,是戏谑的内容。一直到很晚。

第二天一早,各种礼俗一一展开,首先进行的是“生火”,新娘到厨房里去生火,灶膛里的火本是着得很旺的,新娘要做的是把火拢的更旺,但实际情况是新娘在添柴的过程中,故意乱捅一气,把火捅熄是最吉祥的。这样的礼俗其象征意味大约也是生活艰辛的,充满挫折的。其次是“抢裤子”,裤子是女方缝制的麻布料裤子,异常结实,新娘及其伙伴保护裤子的决心异常坚决,导致男方不能得手,于是只好打一瓶酒来赎,那酒须女方众人分而饮之。

然后是“抢笸箩”,在一只大笸箩里装上饭,男方来抢。 不管是“抢裤子”还是“抢笸箩”都是娱乐性很强的礼俗,当时,兴这样的礼俗不知是出于什么目的,现在看来,很容易让人想到吃饭穿衣这样人生最基本的需要。

这天早上,女方来送亲的还有一项内容,就是唱歌,唱的内容是为新娘子说话,比如,我家来的姑娘什么都不会,望婆家多多体谅,多多教导。唱歌的为新娘子的长辈。

这些内容进行完了,新娘及送亲的一干人就去串山,熟悉环境。饭熟了,新郎叫上自己的伙伴上山去叫。新娘出门和进门都须躲在袈裟下。

中午饭上,男方杀一只公鸡,女方杀一只母鸡,煮熟后,媒人给每一桌的客人分鸡肉,鸡头、鸡脚、鸡翅则自己留下。新郎和伴郎一桌一桌的给客人们倒酒。倒到新娘一桌时,则对新娘说:“孩子他妈,来接酒。”引起了客人们的起哄。

中午饭过后,新娘和伙伴们去更远的地方串山,新郎和他的伙伴们须去找。女孩子们半真半假地躲起来,说是半真半假,一方面,她们须保持女孩的矜持,另一方面,她们又渴望和男孩子们嬉戏。所以在山上,姑娘们很快就被小伙子们找到,找到后,就在山上对歌,打闹。新娘倒是躲得很紧,不易被找到的,看看天色晚了,才会自己走出来。

晚饭后,由新郎伴郎给新娘伴娘倒酒,新娘伴娘躲在袈裟里手中各拿一个碗,在新郎伴郎倒酒来时,故意把手一缩,那酒便倒空了,于是新郎伴郎便来抢碗,抢不到就唱歌,对歌。酒须倒三次,倒的酒双方分饮。

双方一个晚上又是唱歌对歌。

又是一天到来时,该回门了,新郎由媒人陪着和新娘及新娘的伙伴们回到新娘的娘家去。结婚礼俗告一段落。

春节过后,新娘新郎相伴到娘家拜年,由新娘给缝一件长衫,衣服是精制的,什么时候做好,什么时候才能回去,并且是穿着这件新娘缝制的衣服回去,婚礼正式结束。

讲述:彭云珍(女,1936年出生)

记录整理:彭勇林

后记:

彝族的婚俗随着社会的发展不断的变迁,上述婚俗盛行于上世纪

五、六十年代之前,跟我记忆中的婚俗有着很大的不同,当然,主要是简化了很多礼节,特别是近些年来,包个餐厅,一顿饭解决,已简到不能再简的程度。

我大姐结婚的时候,正值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彝族婚事早在五十年代由父母包办改成了自由恋爱,父母的意见只能作为参考。大姐和大姐夫也是自己相中的,有没有恋爱过不得而知,但绝对没有父母包办。我那时不到十岁,记得大姐夫首先来我家干了一段时间的活,后来大姐就跟他走了,再来的时候,他们挑来了火腿、沙糕、饼子等。到结婚的日子,头天晚上,来了很多客人,那时,客人送的礼不是现金,而是脸盆、茶壶、热水瓶、铝锅等日常用品。因为客人多,这些东西也就接得多,作为嫁妆给姐姐拿去一些,自己留下一些,用不完的就请村里的小卖部代为销售。晚上吃饭的时候,几位年长者同座一桌,给新娘子——我的姐姐唱祝福歌。第二天早上的礼俗有荆条套头,挑水,到了吃饭的时候,几位年长者又开始唱祝福歌。吃过饭,娶亲的队伍即将出发,嫁妆早由姐夫的伙伴装到了牛车上先一步走了,需要特别说明的是,嫁妆中除了客人送来的脸盆、水壶等物品外,还有父亲特别买的一台缝纫机,这在当时算是稀有物。我也跟去送亲了,但姐夫家那边并没有请客,该行的礼俗也就没有行了。在我的记忆中,姐姐她们这一班人结婚时男方家似乎都没有请客。

那时,物质生活虽不如现在丰富,但大多数人家已是吃穿不愁,所以,吃饭时,会有加饭甚至喂饭的习俗。现在分析,这应该是彝民好客的性格反映。所谓加饭,就是不断地给客人盛饭,客人已表示已吃饱,但因担心客人怕羞不好意思再吃,于是,乘客人不备,主人便眼疾手快在客人碗里又加上一勺。渐渐地演变成只要般配的人都可以相互加饭。所以,在彝家的喜事上要特别担心被加饭。再后来,因大家都对加饭提高了警惕,不容易加了,有些人便干脆在饭锅了抓起一把饭直接往别人嘴里喂进去,这样喂进去的饭当然是不会有人吃的,所以,喂饭就纯粹地变成了一种娱乐。这样的娱乐尤其在新娘出嫁的当天午餐时为甚,安放餐桌的院子里,到处都是饭粒,这可乐坏了村里的鸡狗,尤其是狗们,它们在餐桌下钻来钻去,大快朵颐,有时会为一块肉争得头破血流,免不了遭到人们的脚踢棒打。

近些年,彝族青年结婚,男方女方都要操办,客人送礼一律是现金。不少人家选择到城里或是镇上包餐馆。就算在村子里办的,礼俗也简化了许多,新娘家来客人的那天晚上,吃饭时,仍有长者用彝语给新娘唱歌,但是,随着彝族语言的丢失,很多地方已不再唱了。然后,由舅舅给新娘装箱子。第二天也仅是磕头、打花脸,打的花脸也不再是染黑,而是染红。

另外,随着物质生活的富裕,新郎的聘礼也变成了现金,并且还要给新娘的父母兄妹等家里人每人各买一套衣服。新娘的嫁妆也越来越丰富,衣柜、电视、摩托、冰箱、洗衣机、微耕机等等都可作为嫁妆的内容。

可以看出,彝族的婚俗是越来越简化了。在物质生活越来越丰富的今天,彝族的传统文化却面临着消失的危险,如果再不加以抢救,不久的将来,我们的民族就将变成名义上的彝族。

第二篇:凉山彝族自治州彝族语言文字工作条例

1992年4月29日凉山彝族自治州第六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通过,1992年9月26日四川省第七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一次会议批准 2009年3月21日凉山彝族自治州第九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修订通过,2009年5月27日四川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九次会议批准

第一章 总

第一条 为了保障和促进彝族语言文字的学习、使用和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及《凉山彝族自治州自治条例》的有关规定,结合凉山彝族自治州实际情况,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 彝族语言文字是彝族的重要特征之一,是凉山彝族自治州(以下简称自治州)的一种主要语言文字。使用、规范和发展彝族语言文字是自治州的一项重要的自治权。

第三条 自治州各级国家机关坚持语言文字平等原则,保障各少数民族公民在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活动中使用和发展本民族语言文字的自由。

自治州各级人民政府应当重视和加强学习、使用、发展彝族语言文字工作,积极推广双语教学。

自治州各级国家机关、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及其他组织应当加强彝族语言文字的学习和使用。

第四条 自治州内通用彝族语言文字和汉族语言文字。

自治州各级国家机关教育和鼓励各民族公民互相学习语言文字。提倡彝族干部在学习、使用本民族语言文字的同时,学习、使用全国通用的普通话和汉文;鼓励汉族干部学习、使用彝族语言文字或者当地其他少数民族语言文字。

自治州各级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人民政府办公室、信访、民族事务、民政、工商、公安、广播电视等有关部门,应当配备彝族语言文字专业人员。

自治州企事业单位可以配备彝族语言文字专业人员。

第五条 自治州内的单位和个人,使用彝文应当遵守国务院批准的《彝文规范方案》。

第六条 自治州各级国家机关开展彝族语言文字工作,要为促进自治州的民族团结、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服务。

第七条 自治州各级人民政府应当重视和加强彝族语言文字工作,把彝族语言文字工作经费纳入本级财政预算,并根据经济发展水平和彝族语言文字工作的实际需要,逐步增加投入。

第八条 自治机关重视和加强彝族语言文字专业人才的管理和培养,有计划地做好彝文翻译和彝文古籍整理等专业人员的培养培训工作,提高彝族语言文字专业队伍的素质。

第九条 自治州各级国家机关把执行本条例作为考核国家机关工作的一项内容;各级人民政府对认真执行本条例取得显著成绩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

自治州人民政府每三年举行一次彝族语言文字工作会议。

第二章 彝族语言文字的使用

第十条 自治州各级国家机关在执行职务的时候,使用彝、汉两种语言文字;根据实际情况,也可以使用其中一种。

自治州国家机关公布法规和重要文告,应当同时使用彝文和汉文,下发文件和宣传学习材料,根据实际需要,可以同时或者分别使用彝文和汉文。

第十一条 自治州召开重要会议、举行重大集会时应当同时使用彝、汉两种语言文字;一般会议,根据实际需要,可以同时或者分别使用彝族语言文字和汉族语言文字。

自治州和各县(市)以及彝族聚居乡(镇)举行人民代表大会,应当同时或者分别使用彝族语言文字和汉族语言文字。

自治州内以彝族群众为主的各种会议,主要使用彝族语言文字,同时做好汉语文翻译工作。

第十二条 自治州内制定或者公布的选举文件、选民名单、选民证、代表候选人名单和代表当选证书等,应当同时使用彝、汉两种文字。

第十三条 自治州各级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应当同时或者分别使用彝、汉两种语言文字审理和检察案件,应当为不通晓彝、汉语言文字的诉讼参与人提供翻译,法律文书应当根据实际需要,使用当地通用的一种或者几种文字。

第十四条 自治州各级国家机关,在受理和接待彝族公民的来信来访时,应当使用来信来访者所使用的语言文字。

第十五条 自治州各级档案部门,应当做好彝文文书的立卷存档和彝文档案材料的收集、整理、利用和管理工作。

第十六条 自治州人民政府应当将彝族语言文字列入考录国家公务员、聘用工作人员、招生考试等的内容,具体办法由有关部门制定。

第十七条 自治州各级国家机关、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及其他组织考录国家公务员、聘用工作人员或者晋升专业技术职务职称,优先录用或者晋聘能够熟练使用彝、汉两种语言文字的人员。

自治州在考录国家公务员、教师等人员时,应当按比例录用各级各类学校彝族语言文字专业的毕业生。

第十八条 自治州各级国家机关重视开展彝族语言文字教学。以招收彝族学生为主的中、小学校和班级实行彝、汉双语教学,完善两类模式并重并举的双语教学体制;州内大中专院校、职业技术院校、中小学校等彝族学生占一定比例的学校,应当开设彝族语言文字课或者彝语会话课。

自治州重视和加强彝文教材建设,满足双语教学发展的需要。

第十九条 自治州各级国家机关重视在成人教育中开展彝族语言文字教育。州内各级国家机关、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及其他组织,要对彝族职工进行彝族语言文字教育;在彝族村民和居民中,首先用彝文扫除文盲,并加以巩固提高;彝族领导干部要提高自己使用彝族语言文字执行职务的能力。

第二十条 自治州国家机关重视彝族文化事业,加强彝文报刊、图书编译出版工作,发展彝语广播、电视、电影、电子政务和网络建设,鼓励和支持使用彝族语言文字进行文学创作。

第二十一条 自治州各级文化、广播、影视机构应当开办彝语广播影视频道、频率,制作和编播满足公众需求、内容丰富健康的彝语节目和影视作品,加强彝语演职人员队伍建设。

第二十二条 自治州各级人民政府及有关组织,要有计划地收集、整理、编译、出版彝文纸质、镌刻、口碑等典籍作品。

第二十三条 自治州新华书店、邮政和电信部门应当做好彝文图书、报刊的征订发行工作;开设彝族语言文字电报、电话、书信和邮件的传送业务。

旅游、交通运输等行业应当同时或者分别使用彝、汉两种语言文字提供服务。

第二十四条 自治州各级国家机关、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及其他组织的公章、单位名牌、会标、文件版头、证照、奖状、公告、公益性广告、永久性标语、个体工商户招牌、公共活动场所的牌匾、灯箱、交通标识、城市建设中具有一定规模的建筑物名称、明确行政区域界线走向的界桩、街路巷地名标牌、有重要意义的碑文、汽车门徽等社会用字应当同时使用彝、汉两种文字。

驻州中央、省属行政单位和民航、铁路、邮政、通讯、金融、保险、连锁店等服务机构的单位名牌、证照、广告、灯箱等社会用字应当同时使用彝、汉两种文字;提倡使用彝族语言服务。

自治州内生产的工农业产品的商品名称和商品说明书,可以同时或者分别使用彝、汉两种文字。

第二十五条 自治州内的彝文社会用字使用标准:

(一)以国务院1980年批准的《彝文规范方案》为准;

(二)彝文用字规范、工整、易于辨认;

(三)彝文翻译准确;

(四)彝汉文字大小相当,字体协调美观;

(五)横写彝文在上,汉文在下;竖写彝文在右,汉文在左;环写彝文在外环,汉文在内环或者彝文在左半环,汉文在右半环。

第二十六条 自治州内的广告、美工、装璜制作商制作面向社会的彝汉文对照的各类招牌、证照等,应当符合第二十五条的规定。

第三章 监督和管理

第二十七条 自治州各级人民政府的语言文字工作部门,是本级人民政府主管汉族语言文字、彝族语言文字和其它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的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彝族语言文字工作的规划、指导、监督和管理。其主要职责是:

(一)宣传贯彻党和国家语言文字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督促检查本条例的贯彻实施;

(二)负责组织和推广规范彝文工作;

(三)负责彝文古籍的搜集、整理、保护、编译和出版工作;

(四)翻译上级机关和同级机关的公文、会议材料和有关资料,承担同级机关召开的各种重要会议文件的翻译工作,组织实用科普读物的编译和出版工作;

(五)协调彝族语言文字工作部门之间的业务关系,组织业务协作;

(六)管理彝族语言文字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评审工作;

(七)履行其它语言文字工作职责。

第二十八条 自治州人民政府各部门监督和管理本系统的彝族语言文字的使用。

(一)报纸、刊物、图书等出版物、印刷行业和电影、电视的用语用字,分别由文化、新闻出版、广播电视行政管理部门监督和管理;

(二)标语、牌匾和宣传栏、橱窗等用字,由城市管理部门监督和管理;

(三)企业名称、个体工商户名称、广告、商品商标、包装、说明、证照等用字,分别由工商行政、技术监督部门监督和管理;

(四)街路巷地名标志牌、明确行政区域界线走向的界桩、城市建筑物中具有一定规模的建筑物名称的用字,由民政部门监督和管理;

(五)交通标识、大中型汽车、出租汽车门徽的用字由公安交通管理部门、交通运输管理部门监督和管理;

(六)旅行社、宾馆、酒店、旅游景区景点的招牌、标识牌、宣传广告用字由旅游和有关部门监督和管理。

第二十九条 自治州教育行政部门负责监督和管理辖区内彝、汉双语教学的规划与发展,加强双语教学工作力度,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加强双语师资的培养培训工作。

第三十条 自治州加强彝族语言文字的翻译工作。辖区内使用彝族语言文字由各级语言文字工作部门翻译或者核准。

第四章 彝族语言文字的规范和研究

第三十一条 自治州语言文字工作部门遵照彝族语言文字的发展规律,有计划地进行彝族语言文字的规范化工作,促进彝族语言文字的发展。

第三十二条 自治州语言文字工作部门应当加强彝族语言文字的规范化、标准化和信息化工作。

第三十三条 自治州语言文字工作部门应当加强人名、地名等专有名词和新词术语翻译的规范化工作,组织有关专家、学者开展审定和推行使用工作。

第三十四条 自治州各级国家机关加强彝族语言文字科学研究工作,支持学术团体开展彝族语言文字的学术交流活动,促进彝族语言文字科研事业的发展。

第五章 法律责任

第三十五条 对违反本条例第二十四条、第二十五条、第二十六条规定的单位和个人,由语言文字工作部门责令限期整改;逾期不改的,可按每日50元以上1000元以下处以罚款;逾期不缴纳罚款的,每日按罚款数额的百分之三加处罚款。

依照前款规定所处的罚款总额,对非经营活动中的违法行为,不得超过1000元,对经营活动中的违法行为,不得超过5000元。

第三十六条 违反本条例第二十四条规定,拒不整改和改正的,由语言文字工作部门提请有关主管部门对其主管人员和直接责任人给予行政处分。

第三十七条 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在执行职务时,应当使用彝族语言文字而没有使用,或者妨碍公民使用,造成严重后果的,由有关部门依法给予行政处分。

第三十八条 语言文字工作部门的工作人员玩忽职守、滥用职权、徇私舞弊的,由有关部门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六章 附

第三十九条 自治州人民政府可以依照本条例制定实施细则。

第四十条 木里藏族自治县依照法律规定自主制定使用藏族语言文字的单行条例。

自治州内的民族乡,可以使用当地通用的一种或者几种语言文字。

第四十一条 本条例自2009年8月1日起施行。

第三篇:传承彝族风俗:盐边县彝族火把节的由来

众所周知的狂欢夜,是大多西方国家在每年当中最盛大的节日,大家一起狂欢庆祝甚是喜悦。在中国同样有这样的节日,每年,巨大的游行队伍身着各类少数民族服装,舞蹈、欢唱、一片欢声笑语围绕在熊熊燃烧的火堆旁,这就是四川省盐边县当地被称为“东方的狂欢夜”充满彝族风俗与本土风情的传统节日——火把节。

火把节是彝族人民特有的传统佳节,自汉唐起,已沿袭一千多年。火把节一般于每年农历二十四日举行,历时三天。有关火把节起源的记载和传说有数十种,内容丰富,优美动人。其中较为普遍的几种说法是:

一、相传天上的恩梯古兹(彝族神话中的天神)派喽啰到凡间危害众生和庄稼,人们在支格阿鲁(彝族神话中的英雄)率领下毫不畏惧,在农历6月24日这天用火把焚烧了害虫,战胜了天神,于是彝族人民把这天定为火把节,代代相传。

二、书伦撰修《西昌县志》载:……唐开元间,有邓耿诏者,六诏之一也。南诏欲并五诏,因星回节召五诏令饮于松明楼。邓耿妻慈善,惧难止夫勿行,不听,乃以铁钏约夫,背而别。比至南诏,火其楼,诸诏寻夫骸不可识,独慈善以钏故将其骸以归。南诏异其惠,以币聘之,善以夫未葬为辞,既葬乃于樱城自守。南诏以兵围之,三月食尽,善盛服端坐饿以死,南诏寻悔,旌其城曰德源。今滇俗6月24日,比户所松焉。燎长丈余,入夜争先燃之,用以照田祈年,以炬之明暗卜之丰歉。戚友会聚,剁牲饮酒,夷汉同之……。正如《西昌县志.文艺志》(建昌竹枝词)所载:赴宴先知去不回,柴楼烟冷尚余哀,而今火树沿成俗,忍使冰心化作灰;慧心早卜去难回,赠到金杯隐自哀。千古人犹照亮节,吞来六诏已成灰。

三、远古的时候,天上的一个大力士和地上的一个大力士摔跤,天上的大力士被地上的大力士战胜,狼狈地逃到天上,在天神面前拔开弄是非,于是天神不分青红皂白,迁怒于人间,遣派大量的害虫到地上糟踏庄稼,危害人民,人们点燃火把到田间驱除虫害,战胜了天神,这天正好是农历的六月二十四日,彝族人民把这天定为火把节。

火把节不仅仅只是彝族风俗文化的一部分,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地域性传承,盐边县拥有30个少数民族,不同的文化在盐边县这个地方相互交融影响,充分体现了盐边县这座城市的包容。未来,希望将这些文化和习俗,更快更远的传播至全国甚至海外,让所有人都知道盐边县这里的独特文化风情。

第四篇:彝族火把节是所有彝族地区的传统节日

彝族的火把节

每一个民族都有各自的民风民su,我是彝族,我们老家每年都在过“火把节”。我就给大家介绍一下我们彝族的火把节吧! 古时候有个魔鬼canku迫害百姓,群众忍无可忍,就起来反抗。但魔王堡lei久攻不克,于是改为用羊群火攻,就是在每只羊的双角和后腿bang上火把,qu羊进攻,结果获胜,人们为了纪念这次斗争胜利,在那天庆祝,由此形成了火把节。 火把节那天主要活动有斗牛、斗羊、斗鸡、赛马、摔跤、歌舞表演等。

彝族人民认为过火把节是要长出的谷穗像火把一样粗壮。后来人们以此祭火qu家中和田地里的鬼xie,以保人畜平安。节庆期间,寨子里的村民们为了给远道而来的朋友准备晚上丰盛的晚餐,早早就起床忙开了——杀猪宰羊。晚上男女青年点燃松木制成的火把,到村寨田间活动,边走边把松香撒向火把照天祈年,祈求来年丰收;晚上举行盛大的gou火晚会,彝族人民唱歌、跳舞,彻夜狂欢。

我的爸爸的老家是个旧市贾沙乡陡岩村,那里生活着一群勤劳善良的彝族人民。今年暑假,爸爸又带着我和妈妈回老家参加盛大的节日。我们一回到老家,爸爸妈妈忙着去参加火把节晚会节目的主持工作去准备了,而我和哥哥忙着去帮忙。到了下午五点来宾们都来到了寨子里了!村民们忙着摆开桌椅放在街道上,排成一行,像是过长街yan,那场面可热闹了。到了五点半村民们就提着饭菜分发,村里的小孩们在大人们的照看下十个一桌坐好了,吃起香甜的饭菜。到了七点,人们纷纷赶到操场准备观看火把节的晚会。我们小孩都在拼命地去抢位置,等待节目开始。随着动听的民族音乐,“pen”的一声,烟花照亮了整个夜空,村长宣布火把节晚会正式开始。这时村民们都不约而同地点燃起火把,那雄雄的火焰,照亮整个寨子,那真美啊!村民们穿着节日的盛装,随着音乐唱啊!跳啊!„„

火把节不仅是每个家庭传统的节日,也是各家各户亲qie朋友交往欢ju的节日。我爱家乡,更爱家乡的彝族火把节。

第五篇:福州婚俗

订婚仪式:

男方下聘礼:男方父母、媒人带着新郎去女方家订婚。(现可约在酒店内订婚,后大家吃顿便饭。) 男方要送:聘金:3万3,5万3或10万3(议定的聘金尾数必为三字.福州方言三与生谐音,象征婚后多生儿女)。喜庆十色(喜糖5斤2包、2个大猪腿、2只大鱼、2头目鱼干、线面5斤2包(线面要用大红纸包好)、红蛋若干、苹果或桔子若干、红酒2瓶、10只脚脚健全的煮熟后变红的2只大螃蠏{意为十全十美}、一对活鸡{要用三尺三的红绳将两只鸡的脚绑在一起的,得打活结哦。男方回去的时候要把母鸡带回去,这时候母鸡的两只脚用那根红绳绑好。)黄金若干(注意:不一定要订婚时送,黄金何时送双方可以协商) 以上这些东西都要用红纸外包装,或者在送的东西上放上四方的小红纸。

女方回礼:可备一只母鸡,以便与男方订婚送来的母鸡交换下,让男方带回一对鸡(包括对方原来送来的那只公鸡也返还)回去。有的女方家里不事先备母鸡,只是把男方送来的母鸡留下,让男方只带回公鸡去。须回送:新郎内衣一套、新郎西装一套、新郎衬衫一件。新郎男袜一双(不能是白色的袜子)、金戒指一个。其中的“袜金裤”,寓意新郎以后发展为:“活金库”。

至于女方要回送多少礼金给男方,可以在订婚仪式时当场返送,也可以在结婚时,当嫁妆给新娘。

(备注:上方所说,订婚时男方所送“喜庆十色”,女方可将十色中所有的一半返给男方带回。不过,这“喜庆十色”,也是可以商量的,现在许多人都没有送十色,只是随便意思地送点。)

女方置办嫁妆:

一、办些新家需要的电器:根据各人情况,按需办理。如女方有条件,现流行置办“轿车一部”。

二、红皮箱:(个数一般2个,取好事成双之意). 皮箱里装些常用衣物及女方父母办给女儿嫁妆物。

三、红伞:接亲时,伴娘为新娘撑红伞出门,上车,下车,露天.这把伞要求要崭新的而且没有商标, 颜色红色和粉红均可.这也是旧时讨吉利的说法,比如挡灾,辟邪。

四、红塑料桶1个:需用3尺3的红布(男方提供)包裹. (意为新娘马桶,桶内要放上红枣、花生、莲子、桂圆、瓜子,寓意早生贵子)。

五、喜娃:一男一女娃娃一对,讨吉利的说法,多子多福之意。(最好是女方朋友送的,千万不可是新娘本人去买的)。

六、儿童澡盆1个,红色化妆箱1个,镜子一面,红毛巾2条,红牙杯一对,牙刷2把,2把角梳,红脸盆2个。

七、塑料花和花瓶(男方提供);塑料花白色百合花和红色玫瑰花2种颜色各九朵,代表男生和女生,也寓意百年好合和富贵荣华。

接亲:

结婚第一天,男方家要准备两辆以上装饰好的婚车来女方家接新娘与嫁妆,也叫接亲。当新郎的婚车到女方家时,女方家要放鞭炮,放完后新郎方可进入女方家。新郎还要带上新娘手捧花与上等香烟来新娘家。见到新娘时,把手捧花给新娘拿着。同时,把香烟大方地分给女方家人抽。新人在女方家里,拜见完祖先后,要吃太平面(注意:太平面的汤料必须是鸡。而且新娘要吃得慢点,最好不要比新郎吃得快)。新人吃完太平面后,带上嫁妆准备出嫁。在新人出门前,新娘家还要放鞭炮,放完后新人才可出新娘家门。新娘迈出女方家后,千万不可回头,要高高兴兴地往前走,即使是忘带了东西,也不能回头,要叫别人去拿。新人从迈出家门一直到上车前,新娘接出门的时候伴娘要为新娘打伞,车门则有伴娘负责开。当婚车启动准备开走时,女方家人还要再放一次鞭炮。福州女儿出嫁,一定要在上午12点到男方家,一般新娘上午9到10点前就出发接亲了。

吃太平面:

新郎到女方家时,新人一定要吃一碗太平面,新娘接到男方家里后,同样还要再吃一碗太平面。意为保平安。按福州传统,新人在见家人之前,要吃太平鸡面,新郎吃鸡头,预示着一家之主,新娘子吃鸡翅膀,鸡脚,这个要用福州话来讲,大意就是持家有方,多子多福。太平面里还有两个太平蛋,通常要吃一颗留一颗,意思为大家一起平安。

铺床:

福州人要男方家的长辈铺新房的床,长辈要选父母,儿女齐全的表示新人可以象这位长辈那样幸福。然后找1至2个乖巧,聪明,漂亮的小男孩到新床上打几个滚,意将来会生漂亮的男宝宝。如果喜欢生女宝宝,就找一男一女,或者直接女生来打滚好了。还得记得给每个小孩包红包。

见长辈:

下午3到4点,新人就要开始拜见祖宗,及长辈,老人和亲戚,讨红包。福州人叫“见厅”。

酒店设酒宴:

差不多5点新人们就要到酒店迎宾客了,最后就是酒店常见的礼仪了。新人的亲戚朋友就聚在一起喝喜酒,吃喜宴。结婚时在酒店里的仪式可请婚庆公司进行安排。在酒桌上见过与自己同辈的亲戚,那时候也还是可以拿红包的。

回门:

按福州习俗,结婚时,第一天是男方家办酒。第二天,女方家办酒,也叫办回门酒。婚后第二天是回门的日子,娘家要派小舅子去接新娘,新郎要给小舅子钱。然后新郎备礼品,和新娘一起往岳父母家拜见,当日需返回。

至此,整个结婚仪式算是结束了。那我们可爱的新娘,新郎们,就可以带上你们的旅行箱渡蜜月去咯~~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张飞死因范文下一篇:雅舍作者范文

热门文章

彝族舞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