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城融合成功案例

2022-07-04

第一篇:产城融合成功案例

产城融合

近几十年来,包括我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大多数城市都进入了以消耗能源、资源为特征的工业化时代。那时的工厂会产生很大污染,为了保证环境空气质量,只有把工厂区和生活区进行独立分区,这样做的好处是居住区的环境得到一定保证,不足之处是上下班潮汐式交通,出行耗费了大量时间。

那时的另一个特征是城市规模、面积都不是很大,包括成都在内,中心城区也只在一环路以内,通过自行车、公共汽车,基本可以解决日常出行问题。从这两个特征来看,传统城市功能分区是把“产”与“城”脱离开来,这是符合当时的城市发展需要的。

不过到了现在,随着工业文明的提高,高污染、高能耗的行业慢慢退出了历史舞台,各个城市都在发展新兴产业。这种情况下,能不能把产业发展与城市建设很好地结合起来,让大家的出行距离更短,效率更高,这样,“产城融合”的概念就提出来了。

“产城融合”是适应时代发展的必然选择。我们看今天成都的产业发展,高能耗、高污染的行业已经逐步退出,取而代之的是低污染的高端产业,特别是天府新区,一开始就瞄准了高端产业和产业高端。“产城融合”

可概括为:以人为本,全面发展

——到底什么是“产城融合”,它又能解决什么问题,给城市建设带来哪些变化?

一个城市最基本的要素之一就是产业,没有产业就没有就业;另一个基本要素是人口,有人才能把产业支撑起来。换句话说,产业是

城市发展基础,城市是产业载体,两者不可分割、互相影响。

“产城融合”首先是要把产业和人口合理地融合在一起,让城市里不仅有生产,还有生活。

“融合”是把产业和城市看作一个良性互动的有机整体,简单来讲,可以把一个组团式区域看作一个复合型社区,除了产业功能外,再加入相关的城市服务功能,使其基础配套设施齐全,有文化设施、娱乐设施、生活设施等。融合后,人们的各种需求可以就近解决。

城市效率提高了,生活品质也能大大提升。简单说起来就是八个字:以人为本,全面发展。

怎么样才能做到“产城融合”?

沈中伟:“产城融合”不仅是简单地解决产业和人口,还有一个各种设施全面发展的问题。

具体来讲,“产城融合”不是规划单一学科的问题,还与社会学、经济学有着密切关系。

城市发展涉及各个方面,并且是动态、不断变化的。除了规划设计师前瞻性的预判,预留出合理的建设空间、配套设施外,产业结构、自然环境、文化历史等内容都需要相关专业的参与配合,特别是几方面要形成相互融合的局面。

另外,广泛性的公众参与也是很有必要的,天府新区要以人为本,市民在规划建设中也应该提出自己的需求,甚至是城市理想,从而使规划建设出来的新区“人性化”。

目前有些地区的城市规划建设,存在一种以指标体系建设为标准的现象。追求修宽马路,现代化的建筑,但最终出现的结果是,马路很宽,汽车开得很快,但行人很少。这就是只顾指标体系,而没有以人的感受、需求来设计,造成区域内人气不够,缺乏活力,甚至影响人身安全。

区建设中要有导则性的要求,不仅是规划,还有建设、城市管理,各方面、多学科的参与,光以规划指标说话不可行。

“产城融合”的未来图景中肯定不会缺少这样几个景象:首先是区域内产业发达,人才集聚,这是城市最重要的两个方面。然后是功能完备、设施现代、环境优美、出行方便,自然风光秀丽,人文气息浓郁,社区充满活力等等。

第二篇:产城融合汇报材料

关于产城融合调研的汇报材料

xx开发区成立于2003年7月,2006年2月经省政府批准为省级开发区,2013年9月,省政府批复安徽无为经济开发区以“一区一园”模式扩区(一园即城东园区)。新园区迎难而上、砥砺前行,不断加大产业转型步伐、推动城市配套完善、进一步提高产城融合水平。现对无为经开区城东园区产城融合情况汇报如下:

一、成效及现状

三年以来,按照县委、县政府的总体部署,不断加大城市建管投入,城市面貌大幅改善、产业支撑作用显现、产城融合初见成效。

1.城市规模逐步形成。城东安置房一期近10万平方米已建成入驻。福园新村公租房及景观苑小区已开工建设,2018年陆续建成。商住配套、邻里中心、孵化器已规划选址,近期启动挂牌手续,有望于2019年服务园区。城市规模的扩张,为产城融合发展创造了必要条件。

2.基础设施建设日趋完善。一是道路工程建成了通江大道公路改建,支十路、经三路、经四路、支一路、福北路中段、福东北路、支二路、纬二路等x条道路,合计里程达x公里,绿化面积达x平方米;福北路、经四南路、支四路、支一路延伸段、支十南路、站后路、支二路延伸段、纬二路延伸段等8条道路相继开工建设,今年能够建成通车。二是供配电工程新架设了35KV陡沟变至经四路、经四路至经三路、福东路到三只松鼠、光讯3条长xxkm10KV线路,合计供电线路达10km;完成园区110KV张庙变前期工作,为今年10月开工建设做好充分准备工作。三是防洪除涝工程沙湾泵站主体结构竣工;沙湾二期排涝渠13km及10座箱涵全面开工建设。四是污水、自来水等各类管网随道路建设铺设到位。其中一水厂(日供水5万吨)和城东污水处理厂(日处理2.5万吨)实质运行并发挥效益,累计铺设管网xx公里,燃气管道铺设已达18公里。城东园区供热站已选址规划,2019年建成供热。城市水、电、气、暖、路等保障能力大幅提升,为产城融合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存在问题

1、公共配套设施严重滞后。截止目前,无为经开区城东园区已投产企业xx个,在建企业xx个,预计到年底增加竣工项目xx个,现有企业员工xx个,预计明年上半年入驻员工xx多人。但园区公共及生活配套设施建设滞后,无开发类商业、住宅配套,不能满足企业员工居住、金融、文娱等生活所需,严重影响园区产城融合发展。

2、区划调整影响。无为经开区二坝园区已整体划入弋江区,二坝园区经十多年建设,无为财政投入大量资金,基础设施、配套设施已基本建成,华谊等大项目税收稳定,现从新开发新园区,造成资金紧张,无为县财政不足以大量投入无为经开区城东园区建设。

三、提出建议

1、坚持规划先行,优化空间布局。无为经开区城东园区已纳入无为县城市规划,是“三区”中的最重”一区”,符合无为县城市整体发展布局,城东园区紧邻无为中心城区,是无为对外交往的门户,基础设施、服务设施可与无为城东片共建共享。无为经开区主导产业定位为生命健康(健康食品和生物医药)、电力电气及电子信息产业和新能源装备制造产业。要围绕主导产业推动产业调整和转型升级,发挥优势产业带动作用和集聚效应。同时要围绕主导产业开展服务配套,发展新型服务业,加快基础设施配套建设。

2、完善城市功能,增强承载能力。按照适度超前原则,加快基础设施及配套设施建设。尽快形成“五横六纵”干路网格局,根据项目落户情况,完善支路网布局,按照道路建设“四同时”要求,同步完成地下弱电管网建设;加快供热站、11万伏张庙变工程,满足企业供电、供热所需。加快公厕、小型垃圾中转站等环卫设施建设,提高环卫保洁质量。常态化开展环境卫生、违章建筑等专项整治行动,加强道路绿化、公共绿地等管理,营造优美城市环境。尽快完善城东园区商住配套、孵化器、邻里中心建设方案,积极引入优质的开发企业,借助社会资本降低政府财政压力,通过市场化提升产业竞争力。

第三篇:高新区产城融合初步成效

产城融合是新型工业化与新型城镇化良性互动的客观要求,也是园区发展的内在要求和必然选择,归根到底是“产”与“城”在空间、功能、结构、组织等方面相互匹配、有机互动、共同演进、螺旋上升的状态和过程,最终实现“以产兴城、以城聚产”。

扬州高新技术开发区(以下简称“高新区”)是邗江“两区两园”之首,前身为邗江工业园,2001年开始建设,2006年被省政府批准为省级经济开发区,2012年获批更名为江苏省扬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2015年获批升级为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根据省最新数据反馈,高新区在国家高新区中排名第82位,在全省国家高新区排名第9位、顺利完成全省10强的进位目标,现已稳居苏中、苏北综合评价第1名。多年来,高新区始终坚持把产业功能、城市功能、生态功能融为一体,充分发挥区位、人文和资源优势,积极做大平台、做强产业、做美园区,努力构建了宜业宜创宜居的发展格局。

1.规划引领功能分区。高新区历经三轮扩区,目前规划范围北至江阳西路、南至沿江高等级公路、西至乌塔沟、东至古运河,规划总面积60平方公里,建成区及在建区面积约17平方公里、占规划总面积28%,未利用地面积约43平方公里、占规划总面积72%。一直以来,高新区牢牢把握现代化开发园区建设的内在规律,始终以国际视野审视园区发展的区域方位,以战略眼光定位园区发展的时代坐标,按照“一步规划、动态修编、分步实施、长期努力”思路,在遵循城市总体规划的基础上,统筹编制了高新区北园、高新区南园、仪扬河南片区、汊河片区、运西片区、建华片区和沪陕高速南片区7个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和各类专项规划,形成了层次分明、覆盖完整、特色鲜明的规划体系。近年来,高新区北园片区有序实施开发西路两侧“退二进三”,突出地块开发建设、基础设施配套,招引了星地雅苑、书香壹品等商住项目,修建了银柏路、祥园路,串点成线积极融入主城。汊河片区以产城融合规划为引领,推动建设了景泰商业综合楼,出让开发了中书华邸、恒通世茂等项目,完善了华扬西路等汊河学校周边道路。运西片区今年完成控制性详细规划局部调整,明确弹性用地性质,不断满足科教园区发展需求,提升运西片区城市活力。

2.产业基础日渐夯实。高新区坚持“产业兴区”发展理念,狠抓项目招引、企业落户和产业扶持,大力推进各类产业基地建设,先后建成中科院扬州中心(国家级技术转移示范机构)、江苏省数控机床研究院等一批创新平台,精心打造了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国家级科技孵化器)、扬州大学科技园、金荣科技园等一批主题创业载体,逐步形成了以数控装备制造为主导,以生物技术为支撑的产业发展格局。目前,高新区基本单位名录库约2500家企业,其中:国家高新技术企业69家,2019年实现工业开票销售237.4亿元、工业入库税收12.3亿元、一般公共预算收入8.2亿元,分别占全区总量37%、43.1%、14%;

完成服务业入库税收5.1亿元,实现自营出口5.4亿美元、注册外资到账10196万美元。主导产业——装备制造产业,现有规上企业54家,2019年规上企业开票销售110.8亿元、入库税收5.74亿元。目前高端装备制造产业主要发展两大细分领域:数控成形机床作为全省首批高端装备制造示范基地,以及全市首个国家级创新型产业集群,锻压机床国内市场占有率达30%以上,代表企业扬力、扬锻、金方圆等;

粮油饲料机械拥有规上企业8家,国内市场占有率达60%,代表企业丰尚(原牧羊)、迈安德等。支撑产业——生物健康产业,现有规上企业10家,2019年规上企业开票销售30.3亿元、入库税收4亿元。高新区拥有全市唯一的生物健康产业园,总规划面积8.3平方公里,一期启动区3平方公里,主要聚焦三个发展方向:生物制药主要生产抗肿瘤药物、动物疫苗、固体制剂等蛋白质药物,目前已有3个抗肿瘤国家i类新药进入临床试验阶段。代表企业联环、联亚、国药威克等;

保健食品化妆品主要生产营养辅食、健康食品、特殊医疗食品、功能型日用品、医美化妆品等,代表企业完美;

医疗试剂和器械主要生产体外诊断、养老健康、肿瘤治疗仪器。代表企业江苏亚华、开普影像。

3.服务配套初步完善。扬州高新区作为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量极大,扬子津科教园目前有扬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扬州环境资源职业技术学院、扬州商务高等职业学校和扬州教育资产经营有限责任公司等四个单位,每年可对外输送人才众多。基础教育方面高新区第二幼儿园建成开园、正在推进打造华师大邗江实验学校。医疗资源方面二甲标准汊河卫生服务中心近期投用。文体设施方面文化综合服务中心实现搬迁升级,高新区首家城市书房建成开馆,玉盛公园、夹桥河公园、三汊河公园均衡布点。动迁安置方面宏溪三期安置区加快推进,建华三期、怡园四期正在办理手续。园区治理方面结合全市基层“三整合”改革,建成指挥调度中心,构建网格化巡查、快速化处置、精细化管理体系。

第四篇:基于PCAAHP的产城融合测度与评价

摘 要:“产城融合”是产业与城市融合发展,以城市为基础,承载产业空间和发展产业经济,以产业为保障,驱动城市更新和完善服务配套,以达到产业、城市、人之间有活力、持续向上发展。在经济发展进入转型发展的新时期,如何推进产城融合,提升新型城镇化,显得刻不容缓。文章利用主成分分析法(PCA)、层次分析法(AHP)对湖南产城融合进行定量评价,为推进产城融合发展提供借鉴。

关键词:产城融合 PCA/AHP 测度与评价

中图分类号:F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6)04-098-03

产业和城镇化具有较强的互动关联性,城镇化是产业集聚发展的空间载体,产业是城镇化建设的动力源泉,没有产业支撑的城镇化会“空心化”,没有城镇的产业化会“孤岛化”,都分割裂了两者的内在联系,不利于彼此的高质量发展。2011年,我国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互动发展的意见》,该文件明确提出“两化互动、产城融合”的发展理念。近年来,尽管湖南城镇化进程加快,但2014年湖南省49.28%的城镇化率仍低于全国5.49个百分点,要赶上全国平均水平仍需较长时间。在经济发展进入转型发展的新时期,如何推进产城融合,提升新型城镇化,显得刻不容缓。本文利用主成分分析法(PCA)、层次分析法(AHP)对湖南产城融合进行定量评价,为推进产城融合发展提供借鉴。

一、湖南产城融合评价

(一)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产城融合”是产业与城市融合发展,以城市为基础,承载产业空间和发展产业经济,以产业为保障,驱动城市更新和完善服务配套,以达到产业、城市、人之间有活力、持续向上发展。测度产城融合,应从产业发展、城市建设、人的发展三个方面选取一系列指标,构建包括目标层、准则层、要素层、因子层四个层次的产城融合测试指标体系,具体见表1。

(二)计算及结果

因构建的产城融合指标体系涉及因素较多,为确保结果的科学有效,避免各因素之间的干扰,利用PCA降维的思想,把多指标转化为少数几个综合指标,分别测度各城市的产业发展、城市建设、人的发展程度,然后利用AHP确定各准则层的权重,最后确定各城市产城融合的综合得分。为更好地反映湖南产城融合的水平,本次测度范围选取了长沙、株洲、湘潭、衡阳、岳阳、常德、益阳、娄底、怀化、湘西等10个城市。

1.根据评价指标体系建立原始数据矩阵。数据来源《湖南省统计年鉴(2014)》、2014年各地级市统计年鉴、《中国城市建设统计年鉴(2014)》、2013年度湖南省政府工作报告、湖南省统计局网站等。

2.数据标准化处理。对原始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得到标准化数据矩阵。

3.各准则层主成分得分提取。运用SPSS17.0软件对标准化后的指标进行主成分分析,按照特征值大于1,累计贡献率超过85%的原则,提取出能涵盖原始因子绝大部分信息的主成分。最终,各准则层产业发展、城市建设、人的发展提取出的主成分个数为

2、

5、2,具体见表

2、表

3、表4。

通过计算得到载荷因子系数矩阵,显示产业发展第一主成分的权重比为63.287%,在第二产业产值比重、第三产业产值比重、人均税收收入、地均GDP等4个指标上载荷较大;第二主成分的权重比为24.556%,在人均GDP、人均规模以上工业利润收入等2个指标上载荷较大。

通过计算得到载荷因子系数矩阵,显示城市建设第一主成分的权重比为30.453%,在污水处理率、公共设施用地比重、城市维护建设资金支出、每百人拥有公共藏书量等4个指标上载荷较大;第二主成分的权重比为20.118%,在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每万人拥有医生数、居住用地比重等3个指标上载荷较大;第三主成分的权重比为15.772%,在人均城市道路面积、地均固定资产投资额、每万人拥有教师数等3个指标上载荷较大;第四主成分的权重比为14.137%,在工业用地比重、每百万人拥有影院数、每百万人拥有体育馆数等3个指标上载荷较大;第五主成分的权重比为13.27%,在建成区绿地覆盖率、每万人拥有公共汽车量等2个指标上载荷较大。

通过计算得到载荷因子系数矩阵,显示人的发展第一主成分的权重比为71.335%,在人均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市辖区就业率、“三险”参保率等3个指标上载荷较大;第二主成分的权重比为24.946%,在职工平均工资、普通高校在校学生数、普通中学在校学生数等3个指标上载荷较大。

4.计算主成分得分、综合得分。将主成分载荷矩阵分别乘以各地市的标准化数据,得到各地主成分的得分,然后把各主成分得分乘以相应的方差贡献率,最得求得各地市准则层产业发展、城市建设、人的发展的综合得分,具体见表5。

5.层次分析法(AHP)确定权重。在层次分析法中,为了使矩阵中的各指标因子的重要性能够定量显示,引进了矩阵判断标度,如表6所示。

通过Yaahp软件两两比较得到判断矩阵,并对判断矩阵进行一致性检验,λmax=3.257,CI=0.035<0.1,CR=0.046<0.1,证明该判断矩阵具有满意的一致性。经计算得出产城融合准则层产业发展、城市建设、人的发展的权重为W=(0.276, 0.178,0.546)。

6.测度结果。根据各地市产业发展、城市建设、人的发展的综合得分(F

1、F

2、F3)及层次分析法(AHP)确定的权重,利用下面公式计算得到各城市的产城融合度并将其综合得分换算成百分制得分,如表7所示。

产城融合度计算公式如下:

Fj=(0.276×F1+0.178×F2+0.546×F3)

百分制换算公式如下:

G=[Fj/(Fmax-Fmin)]×40+60

式中:G为百分制换算后的值,Fmax为换算前最大综合得分,Fmin为换算前最少综合得分。

二、湖南各地区产城融合分析

利用主成分分析法(PCA)得到湖南省各城市产城融合测度结果,通过与其他相关数据进行全面分析,得出以下结论:

(一)产城融合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呈现一定的正相关性

产城融合水平与很多因素相关,且不同的因素对产城融合的影响程度也不尽相同。通过将10个地级市的产城融合百分制得分与其人均GDP进行比较(见图1所示),显示出两者呈现一定的相同走势。由于可见,产城融合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呈一定的正相关性。

(二)各地市产城融合水平参差不齐,地区差异明显

在10个地级市产城融合度排名中,长沙、株洲、湘潭分别位列前三名,其中排名第一的省会城市长沙百分制得分高出第二名的株洲22.52个百分点,说明位居湖南长株潭城市群的这三座城市在产城融合方面具有其他城市无可比拟的优势;湘西州在10个城市中的产城融合度最低,百分制得分44.56,差不多仅只有长沙的一半,主要原因是土地利用粗放、工业欠发达、经济效益低下等,2013年湘西州辖区的人均GDP为16170元/人,仅为长沙的1/6左右;工业企业单位223个,不到长沙2540个的1/10;产业发展水平得分为-0.849,在10个城市中排名倒数第一。

(三)产城融合水平呈现规模特征

2014年,长沙市、株洲市、湘潭市、岳阳市城镇化率分别达到72.34%、61%、56.55%、52.29%,分别高出全省平均水平23.0

6、11.7

2、7.27和3.01个百分点;而湘西州、怀化市的城镇化率分别为39.88%、41.3%,分别比全省平均水平低9.4、7.98个百分点,比城镇化率最高的长沙市低32.

46、31.04个百分点。2014年长沙市中心城区常住人口为375.76万人,远超其他九个城市中心城区人口规模。正是由于规模集聚效应,长沙市在产业发展(1.036)、城市建设(0.683)、人的发展(0.751)三个方面的得分均排名第一。

三、结论

根据已有的产城融合等级划分标准研究成果,将产城融合水平划分为五个等级,如表8所示。按照此标准将湖南省10个地级市的产城融合水平进行等级划分,长沙属于中度融合型城市,株洲、湘潭、岳阳、常德属于低度融合型城市,娄底、衡阳、益阳、怀化、湘西属于基本分离型城市。

[本文主要源自湖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项目课题(15C0714)《湖南新型城镇化进程中“产城融合”的体制机制创新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 曲建华,曾现洋,徐广印,吴丽美.层次分析法中判断矩阵的比例标度和一致[J].平顶山学院学报,2005(1)

[2] 王霞,苏林,郭兵,李雪.基于因子聚类分析的高新区产城合测度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3(16)

[3] 唐晓宏.城市更新视角下的开发区产城融合度评价及建议[J].经济问题探讨,2014(8)

[4] 孙红军,李红,赵金虎.产城融合评价体系初探[J].科技创新导报,2014(2)

[5] 湖南省人民政府《湖南省推进新型城镇化实施纲要(2014-2020年)》.湖南红网,2014.10

(作者单位:湖南汽车工程职业学院经济贸易学院 湖南株洲 412001)

(作者简介:龙麒任,湖南汽车工程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职业教育、农村经济。)

(责编:贾伟)

第五篇:邵武市产城融合发展改革试点方案

为支持邵武市加快提升城镇化发展质量和水平,探索产业与城市互动融合发展的新型城镇化道路,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服务全省城镇化事业,特制定本方案。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以提高城镇化质量和水平为目标,以产业与城市互动融合发展为主线,以园区升级行动、城区融合行动和旅游区建设行动等“三区行动”为抓手,促进产业园区向城区聚拢、产业活动向园区集中、城市功能向园区拓展,构建要素匹配、功能齐备、服务完善的“产业-城市”空间复合体,形成产业发展、城镇建设和人口集聚协调统

一、互促共进的积极态势。推动规划建设、人口管理、土地管理、环境保护、公共服务、体制机制等关键领域改革,建成“生态美、百姓富”的宜居宜业宜游城市。

(二)发展目标

推动邵武市加快形成以产兴城、依城促产的产城融合发展新格局。

--到2015年,“三区行动”进展顺利,产城融合发展初见成效,产业空间布局与城市空间布局进一步协调,林产加工、纺

— 1 —

织服装和新材料三大主导产业转型升级,生物、食品和旅游等新兴产业培育呈现良好发展态势,“一城四翼”城市框架初步形成,主要产业园区的城市功能得到增强,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基本覆盖新城区,中心城区人口承载力进一步提高。城市建成区面积扩大到24平方公里,市域总人口达到30万人,市区人口达到19万人,城镇化率达到70%以上,三次产业增加值比重调整为16:48:36。人口管理制度、土地管理制度、行政体制机制等各类改革试点工作初显成效。

--到2020年,“三区行动”阶段性完成,产城融合发展目标基本实现,产业空间布局与城市空间布局高度一致,产业发展全面提升,工业壮大做强,旅游业成为重要增长极,主要产业园区的城市功能基本完备,“一城四翼”城区格局基本成型,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全面覆盖新城区,中心城区人口承载力显著提高。市域总人口达到35万人,市区人口达到24万人,城镇化率达到80%以上,三次产业增加值比重调整为10:50:40。人口管理制度、土地管理制度、行政体制机制等各类改革试点工作取得预期效果。

二、主要任务

(一)提升“三区”发展,增强城镇化发展带动力 1. 实施“园区升级行动”

按照产城融合理念,推动产业园区从职住分离向功能复合转变,从单一生产型区域向集生产、生活、生态为一体的多元化、 — 2 —

多功能、多点支撑的城市产业功能区转型。积极打造特色产业园区,以园区积聚企业,以企业振兴产业,重点推进邵武经济开发区、金塘循环经济示范园区、纺织工业园区等三大工业平台建设。邵武经济开发区,规划向香铺、吞源、朱山方向发展,重点发展林产加工业,提升初级产品板材层次,加快室内装饰材料、高档进口木家具、竹制家居用品的发展,着力打造国内最具特色的竹木加工基地,积极争取升级为国家级经济开发区;金塘循环经济示范园区,规划向行岭、下沙方向推进,与屯上、下沙、晒口工业平台连片发展,重点发展以氟、硅、炭材料为主体的新材料,研发高端产品,延伸产业链条,壮大产业集群,扩区升级为省级经济开发区;在水北规划纺织工业园,依托邵武火电厂扩建实施热电联产,重点发展纺织服装业, 以染整环节为中心,上游向棉纺、织造产业延伸,下游向服装加工、鞋帽产业延伸,完善产业链。

夯实园区基础设施。用好用足“低丘缓坡地利用开发”试点政策,拉开园区框架。强化城市功能建设,增强综合承载能力,协调好产业设施、居住设施、服务设施等在园区及周边范围的合理布局,注重与临近区域设施资源的共建共享。强化土地节约集约,提升存量,优化增量,提高园区经济效益和土地利用率。大力推进生态建设,加快形成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园区。科学设臵园区管理机构,强化园区社会管理职能,逐步实现政区合一。配套完善商贸物流体系,促进海关设立监管场所,加快建设集市

— 3 —

场信息、现代仓储、快递配送、多式联运和市场展示及交易、商检及海关报关一站式服务为一体的物流专业园区,打造省级物流园。

2. 实施“城区融合行动”

开展“多规合一”规划管理试点,推进主体功能区规划、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市总体规划等“多规融合”,加强规划之间有效衔接。

按照产城融合目标要求,推进“一城四翼”融合发展的市区格局。东翼,中心城区向东结合金塘循环经济示范园区发展,延伸至吴家塘镇;南翼,中心城区向南依托邵武经济开发区建设,延伸至城郊镇香铺村;西翼,中心城区向西沿生态休闲旅游区向龙斗方向带状拓展;北翼,中心城区向北规划纺织工业园,延伸至水北镇大漠村。将城郊镇、水北镇、下沙镇和吴家塘镇纳入城区统筹发展,逐步形成东起吴家塘镇,西至水北镇龙斗村,南至城郊镇香铺村,北至水北镇大漠村的城市框架,规划控制区面积约220平方公里。

提高中心城区对园区的辐射带动能力,通过城市二环路建设工程,扩大城市建成区框架。推动芹田片区、坪上片区和苦竹湾片区的整体开发,扩大城市容量,为吸引外来人口落户创造洼地环境。按照覆盖园区要求,进一步完善城市公共基础配套设施,坚持公交优先,建设中心客运站和公共停车场等配套设施,完善公交线路和站点设臵,改善城市交通环境。完善市政公用设施, — 4 —

加快城市第二饮用水源、城市排水、管道燃气等设施建设。科学规划公共服务配套项目建设,加大园区公共租赁房、基本生活配套设施建设。积极加大商业业态布局,大力发展专业市场,形成辐射闽赣周边的商贸流通集散中心。发挥“山、水、绿”优势,建设精品山水园林城市。

3. 实施“旅游区建设行动”

积极融入大武夷旅游圈,实现“游武夷金湖、驻福地邵武”。以优良的生态环境为“硬实力”基础,以张三丰太极文化、儒学和平文化为“软实力”依托,加快养生游、文化游、休闲游产品开发。加大和平古镇、金坑红色旅游资源保护开发力度,高水准做好和平旅游度假小镇规划,着力推进和平古镇省级旅游度假区建设,深入挖掘历史文化,整合博物馆、民俗馆、李纲馆等资源,提升天成奇峡、云灵山漂流、国家森林公园等山水旅游景区,打造以文化山水为品牌,以欢乐体验为主导的文化山水欢乐走廊,发展养生旅游;持续开展龙舟赛、摩托车越野赛和太极拳等体育赛事,发展运动康体休闲游;加快温泉项目开发,打响氧吧温泉品牌,将太极养生文化融入其中,形成独具特色的温泉养生产品。加大旅游扶持力度,不断完善吃、住、行、游、购、娱等旅游服务配套设施建设,丰富旅游产品线,提升旅游接待能力和服务水平,打造中国优秀旅游目的地和福建省旅游经济强县。

(二)创新土地管理,促进土地节约高效利用 1. 推进土地征收制度改革

— 5 —

结合产业布局和区域统筹规划,引导项目向产业集中区集聚,在低丘缓坡地试点范围内,依照试点的优惠政策办理有关征地手续、平整土地,条件成熟时支持向国土部申请扩大试点范围。对保留原有的和规划设计的地质遗迹、地貌景观、生态用地,允许只办理农用地征收,不办理农用地转用。允许造福工程、地质灾害威胁搬迁等符合“一户一宅”用地条件的农民,跨村、跨乡镇到规划中心村、中心城镇建房。在符合规划前提下,公共租赁住房、拆迁安臵回迁房项目允许按总建筑面积的一定比例(10-15%)配建商业服务设施,并以划拨方式办理供地手续。全面落实和谐征迁工作法,探索留地(物业)安臵、入股安臵、住房安臵等多种安臵模式,提高被征地农民在土地增值收益中的分配比例。

2. 探索城乡土地利用新模式

按照占一补一的原则,超过上级下达补充耕地任务的耕地数,允许在全省范围内进行指标交易。鼓励开展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工作,允许将群众自愿前提下实施的旧村复垦项目和建制镇用地纳入增减挂钩指标体系,并以实际新增耕地数核定交易指标,提高先行交易指标比例。农村土地整治项目与建新项目可组成项目区整体审批,建新地块不再办理农用地转用。探索农村宅基地有偿退出机制,出台农村宅基地有偿退出办法或意见。允许以自然村(组)为单位,以农户自愿为前提,开展农村住宅臵换城镇住房工作,在城镇规划区内国有土地上新建房屋臵换其原有 — 6 —

农村住房,臵换的城镇住房参照拆迁安臵户的规定办理产权证。允许除宅基地以外的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和农民房屋进行登记、评估、以抵押方式进入国有融资平台或在本市范围内的农业人口之间流转。探索利用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建设农民工宿舍。城区低效工业用地在原土地使用者自愿申请的前提下,由政府收储并公开出让,土地出让收益按一定比例返还给原土地使用者。支持申报列为国土部开展城镇低效用地再开发试点。支持旅游产业发展,四星级及以上旅游酒店、4A级及以上景区的旅游项目优先安排用地指标,不实行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可按现行规定的最低价起始招拍挂出让土地。探索城市生态用地差异化管理模式,将城市绿地划入非建设用地进行管理。

3. 拓展土地规划统筹空间

加强规划调控,探索差别化规划管理。对年度新增建设用地指标给予倾斜,在年度指标不足时允许申请追加,保障产城融合发展项目用地需求。实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两年评估调整,五年滚动修编的动态管理机制。在本市建设用地指标内适当调整建设用地布局,对未列入规划的产城融合建设项目用地,适时修改规划并及时审批。对项目建设给予林地指标倾斜,对低丘缓坡地开发利用试点范围之内涉及的林地给予指标上支持。在全市城乡建设用地指标内,使用乡镇规划确定的有条件建设区,由设区市国土部门审批。

(三)着力绿色发展,持续推进生态市建设

— 7 —

按照绿色、低碳的发展要求,争创国家级园林城市、新能源示范城市,打造绿色生态林业示范点,将邵武市列为省级碳汇造林试点县、现代农业(竹业)发展示范县。加强生态功能区划管理,将邵武市列入全省生态公益林布局优化调整试点,加大生态保护财政转移支付支持,提高植被恢复费及森林资源补偿费返还额度。积极争取《全国农村生态环境保护行动计划》项目资金,重点支持邵武市实施农村生态环境保护项目。

严格节能减排目标责任制,加大减排工程建设,突出重点指标削减,以点带面,有效控制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氨氮等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大力扶持发展节能环保、资源综合利用、新能源等循环经济项目,推广生态型种养模式,鼓励企业探索建立循环经济生产模式。

(四)完善公共服务,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 1. 全面放宽落户条件

实行无门槛的流动人口居住证制度,建立健全户籍与居住证相互补充、有效衔接的人口管理制度,推动居住证持有人与本地居民享受同等公共服务。异地务工人员在邵武市区居住,有合法稳定住所,与居住地用人单位依法签订劳动(聘用)合同或者依法持有工商营业执照或者灵活就业人员及其父母、配偶、未婚子女,均可将户口迁入居住地。省内农业转移人员从农村落户邵武城镇后,允许在一定时期内仍按农村户口享受计划生育政策,继续保留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自主 — 8 —

选择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或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城镇居民医疗保险或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探索省内户籍地独生子女奖励扶助政策委托邵武市管理和异地结算的办法。

2. 大力促进就业创业

完善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政策,建立城乡一体的就业、用工管理体系。持有居住证的异地务工人员,享受城乡劳动力均等的公共就业体系服务,失业后可以在邵武进行失业登记,享受与城镇登记失业人员同等的所有促进就业创业的优惠政策。支持邵武市开展扩大失业保险基金支出范围试点。加强“就业促进、技能培训、就业服务”三大体系建设,持续完善人力资源市场建设。鼓励城乡居民自主创业,按照国家规定在市场准入、小额贷款、税负减免等方面提供优惠政策。全面实行劳动合同制度,到2020年全市规模以上企业职工劳动合同签订率达100%。

3. 推进教育均衡发展

科学规划学校布局,教育用地优先纳入城镇建设规划,加快城区及城乡结合部中小学和城乡幼儿园扩容建设,在旧城改造和新城新区建设中,同步规划建设中小学和幼儿园。在城南区域规划新建一所中学,做好实小水北分校建设工作,改善莲塘中学、城郊八一希望小学办学条件。加快落实义务教育学校教师“以县为主”管理体制,将全市教师人事关系“收归县管”,实行统一管理,统筹配臵。推行城区“小片区”管理模式,大力改善办学条件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义务教育阶段异地务工人员随迁子女

— 9 —

就学纳入邵武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工作范畴,与城市学生享受同等教育。所有高中逐步面向异地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开放招生,平等享有参加中考、高考的权利。省级要将我市新建学校或提升学校纳入扶持保障重点。

4. 完善与区域中心规模相适应的医疗服务配套体系 继续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做大做强市立医院,实施市人民医院异地扩建和市第二医院改扩建,统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妇幼保健院、疾控中心服务能力建设,加大对闽赣周边县市医疗服务辐射能力,进一步提高服务闽赣周边县市群众能力。全面实行国家基本药物制度药品零差率销售改革,调整诊疗服务收费标准,探索总额控制、按临床路径、按项目付费等复合型付费模式。探索实行省定价格幅度内“自主议价”的药品采购制度。建立覆盖全城区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逐步完善市级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疗联合体,开展分级诊疗,引导居民到基层医疗机构首诊。按省直医疗卫生单位的标准核定邵武市医疗卫生事业单位专业技术职称结构比例。按服务人口合理规划增设社区卫生服务站,建立城市医院对口帮扶基层医疗机构的长效机制。各级政府要在医疗卫生服务机构基础设施建设上给予政策支持。支持温泉养生旅游综合体配套,建设养生医院或保健中心。

5. 健全社会保障制度

建立全覆盖的城乡社会保障一体化体系,推动低保、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和医疗救助制度等在城乡居民之间的并轨统一。异 — 10 —

地务工人员已在企业等用人单位稳定就业的,可按省上规定享受同等的城镇社会保险权益。持有居住证的本省异地务工人员,在邵武城镇从事个体经营以及灵活就业的,可以个体经营者、灵活就业人员身份在邵武参加或接续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出台城乡居民社保与城镇企业职工社保、机关社保之间的接续转移办法,全面实现区域范围统一的医保政策。加强保障性住房分配管理,重点发展公共租赁住房。鼓励、引导企业和社会资本参与公共租赁住房建设,支持工业园区和劳动密集型企业建设集体宿舍类公共租赁住房。到2015年以前把符合条件的有稳定就业的异地务工人员纳入当地住房保障范围。

6. 构建坚实基础设施体系

着力构建快捷的综合交通体系,加快邵光高速公路建设,推进顺邵高速公路尽快建设,支持邵武尽快接入国家高速主干网,争取浦建龙梅高速铁路开工,争取对鹰厦铁路邵武段进行扩能改造。实施316国道和205省道改线工程,完善环城干线公路网,加快城区环城路建设和县乡道路、旅游景区公路提级改造,闭合城市道路,交通网络二环初步形成。完善交通场站建设,加强武邵、邵光、顺邵三条高速公路沿线的站场枢纽设施、货物装卸分拣设备及组织、运输装备和通信信息等系统的建设。加快邵武火电厂三期建设,完善城乡电网结构,增强能源保障能力。加快城区旅游集散中心和交通口岸旅游咨询中心建设。推进邵武通用机场建设,加快通用航空事业发展。

— 11 —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保障

建立由省发展改革委牵头、省直相关部门与南平市、邵武市共同组成的联席会议制度,研究协调解决试点工作推进中的重大问题。邵武市要成立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并指定专门办事机构,组织实施试点方案。各级各相关部门要对照方案,各负其责,通力配合,支持邵武市加快推进试点工作,并给予政策、资金、项目支持,保障试点工作顺利推进。

(二)加强资金和政策保障

省级预算内投资加大对邵武市城镇化试点的倾斜支持力度,重点扶持提高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中的民生项目和重大基础设施建设。从财政部代理发行的福建省地方政府债券资金中,适当安排部分资金支持邵武市项目建设。按照财力与事权相匹配的原则,考虑邵武为原中央苏区县和山区县等特殊因素,省级财政加大支持力度。适当放宽政策限制,通过采取专项政策和资金支持的措施,加大财政对产业转型升级的扶持力度。积极争取省上金融部门对邵武改革项目给予信贷资金支持,给予切块专项信贷规模。支持邵武发行企业债券、短期融资券、中期票据帮助企业发展,发行城投债等为基础设施建设募集资金。

(三)加强目标管理

建立目标责任制,明确推进新型城镇化的责任主体,要根据任务,细化措施,狠抓落实。实行项目化精细管理,提高城镇化 — 12 —

试点的科学性,防范和减少风险。对重大发展改革举措和政策,适时组织开展事前咨询论证和事后跟踪评估。建立年度报告制度,及时发现问题,总结经验。强化督促检查,严格责任,严格考核,确保新型城镇化有序健康发展。

— 13 —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叉车岗位描述模板下一篇:包装组组岗位职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