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设提问,激起课堂千层浪——浅谈语文教学中的提问艺术

2022-09-12

1语文教学过程中提问的重要性

从教学的角度来说, 提问, 是一种以启发性为主的教学方法, 是组织课堂教学中所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 一堂课缺少不了提问, 一堂好课更是缺少不了提问。 因此, 课堂提问是一种高超的技巧, 也是一门高深的艺术, 它是技巧和艺术的结合体。 在教学中, 教师只有掌握并善于运用提问艺术, 才能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反之, 如果教师不懂得运用这种艺术, 就会使一堂课变成没有半丝波澜的 “一潭死水”。 作为一名初中语文教师, 笔者认为在语文教学过程中, 巧妙运用提问艺术显得尤为重要。

1.1 激发学习兴趣, 活跃学生思维

好的课堂提问, 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 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 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1.2 促进师生交流, 适时相机诱导

好的课堂提问, 不仅可以促进师生间的互动和交流, 还有助于在课堂上更好地贯彻启发性教学原则。 孔子云:“不愤不启, 不悱不发”, 通过一些恰到好处的提问, 可以适时的启发学生进一步思考, 从而引导学生理解课文的深层次含义。

1.3 实现教师的主导作用, 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好的课堂提问, 不仅使教师真正起到“主导”作用, 还使学生真正处于“主体”地位。 教师通过提问, 可以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 从而诱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 真正做到授人以渔。

1.4 检查知识掌握情况, 深化学生对内容的理解

好的课堂提问, 不仅可以检查学生掌握知识情况, 还可以进一步启发学生领会教学内容, 使学生对所学内容有更深的理解, 从而达到知识掌握更加牢固的效果

2如何提出一个高质量的课堂问题

既然一个高质量的课堂问题可以让课堂效率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那么如何提出一个高质量的课堂问题呢?

2.1 先要从学生处着手

2.1.1 注意结合学生的实际水平

要提出一个好的课堂问题, 最基本的就是要了解学生的认知特点, 结合学生认知水平和能力实际。 只有做到这一点, 教师才能揣摩出哪些地方是学生所不容易领会的地方, 从而提出切合学生能力水平的问题。

【案例再现 】

七年级上册《社戏》

师:大家通过预习, 能否找出这篇文章中出现了哪些人物呢?

生1:鲁迅……

生2:小伙伴、外祖母、母亲、六一公公……

师:同学们能否从课文对这些人物的描写中, 体会出这些人物是什么样的人呢?

生1:小伙伴们很好客

生2:外祖母很疼我

……

【案例分析 】

以上案例在设计问题时, 没有结合学生的实际水平, 致使不能通过提问来充分发挥对学生的引导作用。 在教授初一新生《社戏》时, 应该要认识到学生第一次接触到篇幅较长的小说, 对小说这一体裁也还没有一个系统的认识, 对于如何理解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更是陌生, 所以如果在刚入手时就提出一些需要对体裁知识有所了解才能回答出的问题, 就会出现案例中学生答错的现象。 如果提出需要对文章内容深入了解才能回答的问题, 如:“六一公公是怎样的人? ”“平桥村人具有什么样的品质? ”。 可想而知, 一定会有学生答不出来, 既打击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也会让课堂上的冷场不可避免。

2.1.2 注意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语文是一门比较特殊的学科, 它的特殊主要表现在在对文章的阅读理解上。 所谓一千个读者, 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语文教学过程中, 我们在引导学生对文章的理解上, 不应该拘泥于一个标准答案, 而应该在把握课文主旨的基础上, 发散学生的思维, 让学生敢于有自己的理解, 敢于说出自己的思想。

课堂中的提问, 目的是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 训练和提高思维能力, 因此在语文教学过程中, 我们更应该善于从不同的角度启发学生, 使学生掌握解决同一问题的多种解答方法, 既拓宽思维的空间, 又能培养发散思维能力。

比如, 划分一篇课文的段落, 有时答案不是唯一的, 可以引导学生思考, 假如按照其它标准, 又该如何划分呢? 通过这些训练, 学生就会明确原来解决问题的方法有时不是单一的。 他们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 也会举一反三, 灵活变通。

再如, 在学习了《黔之驴》一文后, 学生已经掌握了基本的课本知识, 此时, 我们可以引导学生思考:社会上哪些人也有"黔驴"的表现呢? 通过这个问题, 引导学生把课内知识与课外相关知识联系起来思考, 既能扩大知识的利用价值, 锻炼学生的能力, 又能引导学生扩大思维的广度, 培养学生的开放性思维。

2.1.3 注意照顾学生的个别差异

每个个体都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存在, 所有学生都不可能是一模一样的, 他们千差万别, 有不一样的知识基础和能力水平。 所以, 我们在进行课堂提问时, 还一定要注意照顾学生的这种个别差异性, 要面向所有学生来提问, 而不能只局限于少数的那几个优等生或差生。 我们要尽力让所有的学生都有回答问题的机会。 笔者认为, 可以通过精心设计一些难度上有梯度的问题, 来解决这个问题。

比如, 在学习《背影》这篇文章时, 可以这样提问: (1) 课文写了谁的背影? (2) 课文哪些地方写到了背影? 其中哪一处描写的最详细? (3) 作者为什么要这么详细的描写父亲的背影呢?

这样一系列问题, 按照由易到难的梯度来问, 简单的问题照顾到了一些能力水平还有待提高的学生, 后面有些难度的问题照顾到了已经有一定阅读理解能力的学生。 这样, 就照顾到了优、中、差所有学生, 让所有学生都积极思考, 投入到课堂学习中, 避免了课堂上部分学生无所事事的现象。

2.2 充分吃透教材, 紧紧抓住文章内容来提问

2.2.1 抓住文题, 调动思维

一篇文章的题目处于文章最醒目的位置, 是文章形神之精华的汇聚之处, 文学大家都重视拟写题目, 以达到先声夺人的效果, 因此语文教师可以紧紧抓住文题, 巧设疑问, 既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又引起学生探究课文的欲望。

【案例再现 】

七年级下《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题目:说说这个题目包含了哪两个地方?

生:百草园、三味书屋

师:通过阅读整篇文章, 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生1:百草园、三味书屋

生2:童年的生活

生3:在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童年生活……

师:说说这篇散文的写作顺序是什么呢?

生1:从百草园写到三味书屋

生2:空间顺序

【案例分析】

这一连串的问题都紧扣题目, 既打开了学生的思路, 又使学生抓住了文章的主要内容。经过适当的点拨, 学生经过思考很快就能明确答案: (1) 题目包含了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两个地方 (2) 写作内容是在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童年生活; (3) 写作顺序是空间顺序。通过这样的提问, 不仅能使学生立即掌握整篇文章的脉络, 也让学生对文章内容的安排也有了一个宏观的了解。

2.2.2 抓住关键, 引导学生

除了可以紧扣住题目来提问, 还可以紧扣住课文中的关键字词, 引导学生去探索、领略它的重要性。当然, 紧扣关键语句提问, 不是离开上下文, 孤零零地去理解语句, 而是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揣摩、玩味。

【案例再现 】

七年级下册《国宝———大熊猫》

师:请大家仔细阅读第16 小节, 说说大熊猫珍贵的原因有哪些?

生:体态可爱、数量稀少、具有珍贵的科研价值

师:“不仅……更”这一关联词说明下文的说明重点是什么?

生:具有珍贵的科研价值

师:课文哪里具体交代了前两个原因?

生:前文

【案例分析 】

教学这一课时, 学生要理解课文由因到果、由果到因的逻辑顺序是比较困难的。 我们紧紧抓住第16 节中“大熊猫之所以珍贵, 不仅因为它体态可爱, 数量稀少, 更重要的是, 它是有着30万年历史的古老动物, 对科学工作者研究古代哺乳动物具有珍贵的价值”这一关键句子, 设计出这样几个问题, 有了这些铺垫学生再来理解课文由因到果、 由果到因的逻辑顺序, 就更容易了。

2.2.3 化难为易, 化大为小

中学生的生活阅历还不丰富, 认知水平也还处于初级阶段若问题的难度过大, 学生一时不知如何回答, 就会导致思维的“卡壳”和课堂的 “冷场”。 想要通过提问来上好一节语文课, 单靠一两个提问也是不够的, 语文教师需要着眼于整节课、 整篇课文, 来谋划、设计出一系列有计划、有步骤的提问, 这样的提问由易到难, 由小到大, 一步步引导学生, 这样才能从多方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案例再现 】

七年级下册《我们家的男子汉》

师:大家一起来仔细揣摩“他的眼泪”这一小标题中, “他看了这句话, 先是大笑, 然后跑进洗手间, 拿起一块毛巾捂住了脸”这个句子, 这句话里他哭了吗?

生:肯定是哭了

师:他为什么哭呢?

生1:他想念我们了

生2:他想念在上海的生活以及亲人

师:他为什么要跑到卫生间去, 还要捂住脸哭?

生1:他难为情

生2:他不愿意被人看见自己哭了……

师:从中可以看出他身上有什么男子汉的气质?

生1:刚强

生2:不愿在人前落泪……

【案例分析 】

这样一个原本有难度, 学生可能一下子回答不出的问题, 在教学中, 我们可以先从浅处进行提问, 在教师一步步的引导中, 学生自己就很容易解决问题了。

2.2.4 结合板书进行提问

板书是教学中不可忽视的重要教学手段, 好的板书, 能帮助学生理清文章的思路, 既有助于教师的“教”, 也有助于学生的“学”。 在教学中, 我们可以在板书的辅助下, 提出问题, 使学生思路清晰, 更容易自己解决问题。

【案例再现 】

七年级下册《我的老师》

师:课文共写了7 件事, 通过黑板上大家归纳出的板书, 请同学们来说一说, 哪几件事情写了老师爱学生?哪几件事情写了学生爱老师?

(学生依据板书反馈出前四件事情写老师爱学生, 后三件事写我们爱老师)

师:课文的重点是写老师爱学生还是学生爱老师? 为什么

生1:重点是老师爱学生, 因为板书上归纳的7 件事中, 写老师爱学生的有四件, 篇幅比较多。

生2:老师爱学生是重点。 因为课文的主人公是蔡老师。……

师:老师爱学生、学生爱老师, 两个内容之间有什么关系?

生:写学生爱老师是为了更好的写老师爱学生, 是侧面反映。

【案例分析 】

这篇课文思路比较清晰, 内容并不算难, 学生完全可以通过自学来解决问题。 因此, 在教学这一课时, 精心设置问题并要求学生依据板书回答, 学生完全可以在板书的帮助下, 游刃有余地解决这些问题。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中提出: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 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 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笔者认为, 要实现这一目标, 离不开课堂教学中教师的引导, 离不开教师自身高超的提问艺术。提问, 是语文教育中使用最频繁的基本教学手段之一, 是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的重要途径。在教学过程中, 精心设计的提问, 就如一缕清风, 又如一颗石子, 必将吹卷起学生心灵的圈圈涟漪, 激射起学生思维的层层浪花。

摘要:提问是语文课堂教学中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 是教师运用得最广泛最频繁的教学手段之一。提问的艺术, 是教师提高课堂效率、启迪学生思维所必需具备的语言技能。本文结合教学实践, 从 (1) 提问对于语文教学过程的重要性; (2) 如何提出一个高质量的课堂问题两个方面进行了探究。

关键词:语文教学,课堂提问,提问艺术

参考文献

[1] 赵国忠, 林安凡.课堂教学的亮点在哪里[J].南京大学出版社, 2012年3月第1版.

[2] 唐晓娟.找准切入点精心设问——提高语文教学效率的良方[J].科教文汇, 2009年第4期.

[3] 韩丛云, 李根婷.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提问艺术[J].河南教育, 1996年底6期.

[4] 杨永才.语文教学中的提问法[J].宁夏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 1992年第3期.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数控技术在机械制造中的有效应用下一篇:电视新闻传播在三网融合下的规制路径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