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竞争力蓝皮书

2023-06-03

第一篇:中国城市竞争力蓝皮书

2009年中国城市竞争力蓝皮书: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

2009年4月14日,《2009年中国城市竞争力蓝皮书: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在北京发布。

本次报告的主题为:“城市,中国跨向全球中”。主题报告中从价值体系、功能体系和要素体系三个方面分析中国城市在全球城市中的位置。将中国城市置于全球坐标系上,探讨其地位及成因,建议其对策。根据报告,中国最具竞争力城市是香港,深圳和上海紧随其后。

一、价值体系:中国城市在全球500个城市中的位置

1、中国城市竞争力在全球城市中的位置

全球:世界城市名列榜首,科技中心位居前列;中国:总体处于全球中等水平,行政级别高的城市排名靠前。

中国前十名的城市排在全球位置依次是:香港(26)、上海(41)、深圳(64)、北京(66)、澳门

(78)、台北(112)、广州(130)、中山(216)、苏州(218)、杭州(222)。

2、中国城市人口在全球城市中的位置

全球:世界进入城市时代,世界大都市化趋势明显;中国:城市化水平还比较低,城市人口规模大。

中国前十名的城市排在全球位置依次是:上海(2)、北京(4)、深圳(18)、重庆(23)、香港(26)、天津(29)、广州(33)、南京(38)、沈阳(40)、武汉(42)。

3、中国城市GDP在全球城市中的位置

全球:寡头垄断的市场结构;中国:个别城市排名靠前,两级分化明显。

中国前十名的城市排在全球位置依次是:香港(7)、上海(12)、北京(23)、深圳(36)、广州(39)、天津(59)、台北(65)、重庆(87)、佛山(95)、杭州(98)。

4、中国城市人均GDP在全球城市中的位置

全球:分布崎岖不平,差异巨大;中国:总体排名落后,与发达国家相差悬殊。 中国前十名的城市排在全球位置依次是:澳门(179)、香港(182)、台北(207)、新竹(223)、高雄(229)、基隆(240)、台中(242)、台南(248)、深圳(261)、广州(263)。

5、中国城市地均GDP在全球城市中的位置

全球:空间分布崎岖不平,区域与层次不分明;中国:港澳台城市排名靠前,大陆城市排名靠后。

中国前十名的城市在全球位置依次是:澳门(4)、香港(46)、台北(57)、高雄(80)、台中(159)、新竹(192)、台南(210)、深圳(227)、基隆(232)、长沙(256)。

6、中国城市经济增长在全球城市中的位置

全球:西欧、北美城市经济增长缓慢,亚洲一些城市成为增长的中心,非洲一些城市继续恶化;中国:经济增长速度领跑全球。

中国前十名的城市排在全球位置依次是:包头(2)、呼和浩特(3)、烟台(4)、东莞(5)、中山(7)、惠州(8)、潍坊(9)、芜湖(10)、威海(12)、合肥(13)。

7、中国城市劳动生产率在全球城市中的位置

全球:北美、欧洲和东亚较高,南亚、非洲和拉美地区最低;中国:整体排名落后,沿海城市好于中西部城市。

中国前十名的城市排在全球位置依次是:香港(173)、澳门(200)、台北(211)、新竹(226)、高雄(230)、基隆(238)、台中(240)、台南(248)、无锡(262)、上海(268)。

8、中国城市专利申请数在全球城市中的位置

全球:发达国家主要城市高度垄断,发展中国家城市异军突起;中国:总体创新能力不强,个别城市迅速崛起。

中国前十名的城市排在全球位置依次是:深圳(33)、上海(47)、北京(56)、中山(108)、台北(129)、广州(169)、南京(199)、杭州(203)、成都(209)、天津(210)。

9、中国城市就业在全球城市中的位置

全球:转型和新兴工业化国家的城市最高,发达国家城市稍弱,落后地区较低;中国:就业率总体靠前,个别较为落后。

中国前十名的城市排在全球位置依次是:泉州(5)、深圳(9)、惠州(10)、威海(11)、北京(14)、东莞(17)、珠海(22)、温州(26)、潍坊(28)、广州(29)。

10、中国城市跨国公司分布在全球城市中的位置

全球:城市经济控制力差异巨大,跨国集中聚集和分散聚集十分明显;中国:五大城市经济控制能力强,其他城市普遍较弱。

中国前十名的城市排在全球位置依次是:香港(3)、北京(7)、上海(8)、台北(17)、广州

(63)、深圳(102)、成都(115)、高雄(172)、天津(191)、澳门(194)。

香港居首北京跌出前三

4月14日,中国社会科学院举行“2009年《城市竞争力蓝皮书》发布暨中国城市竞争力研讨会”。2008年是中国城市在应对全球金融危机的同时,继续加快发展的非凡之年。与沸腾的城市同行,在持续进行的理论、计量、案例和主题研究中,报告又获得了重要进展和新的发现。在理论研究部分,提出了“地均GDP及其增长是测度城市竞争力的适合指标”的重要假设,构造了更为简练的城市竞争力计量模型。

报告对全国294个地级以上城市综合竞争力进行比较发现:香港在多个竞争力排行榜均名列榜首,力压北京和上海,继续在中国城市整体竞争力榜单上排名首位。

中国最具竞争力的前十名城市依次是:香港、深圳、上海、北京、台北、广州、青岛、天津、苏州、高雄。

综合增长竞争力前十名的城市为:鄂尔多斯、河源、清远(三个城市并列)、铁岭、辽源、海拉尔、营口、通化、包头、巴彦淖尔。

经济规模竞争力前十名的城市为:上海、香港、北京、深圳、广州、天津、台北、佛山、杭州、东莞。

经济效率竞争力前十名的城市:台北、香港、高雄、新竹、台中、澳门、深圳、东莞、东营、台南。

发展成本竞争力前十名的城市:香港、海口、亳州、鄂尔多斯、基隆、台北、成都、高雄、三亚、延安。

产业层次竞争力前十名的城市:北京、香港、深圳、上海、台北、新竹、台中、高雄、澳门、台南。

生活质量竞争力前十名的城市:香港、上海、澳门、深圳、北京、台北、克拉玛依、厦门、马鞍山、新竹。

从总体来看,东南高西北低的格局未变,环渤海城市提升速度最快;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和台湾四大区域分享中国城市竞争力前十名城市;特大城市垄断城市体系高端,中等城市最具发展空间;95%的城市综合增长率超过10%,内蒙古城市增长竞争力全国第一;中国城市发展水平内地省份江苏最高;产业层次普遍不高,资源型城市相对较差。

在总体比较的基础上,报告分别对6大区域和22个省区城市进行比较发现:

城市竞争力最强的十个省区依次是:粤港澳、台湾、江苏、浙江、山东、福建、辽宁、河北、内蒙古和湖南。

报告对全国51个重点城市的十二个分项竞争力进行比较发现:

人才竞争力前10名城市依次是:香港、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澳门、杭州、南京、重庆、天津。

资本竞争力前10名城市依次是:香港、上海、北京、深圳、广州、青岛、杭州、天津、澳门、南京。

科学技术竞争力前10名城市依次是:北京、上海、深圳、香港、天津、长沙、武汉、广州、成都、重庆。

结构竞争力前10名城市依次是:香港、深圳、上海、广州、杭州、北京、南京、佛山、澳门、台州。

基础设施竞争力前10名城市依次是:上海、香港、北京、广州、深圳、青岛、天津、澳门、大连、厦门;

综合区位竞争力前10名城市依次是:香港、上海、北京、广州、天津、重庆、杭州、长春、澳门、沈阳。

环境竞争力前10名城市依次是:苏州、威海、香港、杭州、东莞、厦门、扬州、无锡、大连、绍兴。

文化竞争力前10名城市依次是:温州、深圳、青岛、台州、绍兴、东莞、惠州、香港、扬州、长沙。

制度竞争力前10名城市依次是:香港、中山、佛山、苏州、无锡、东莞、扬州、常州、珠海、澳门。

政府管理竞争力前10名城市依次是:香港、上海、北京、澳门、苏州、青岛、无锡、常州、深圳、扬州。

企业管理竞争力前10名城市依次是:佛山、中山、香港、扬州、无锡、唐山、上海、合肥、成都、苏州。

开放竞争力前10名城市依次是:香港、深圳、苏州、东莞、珠海、青岛、厦门、上海、北京、大连。

武汉将成长江中游中心城市

中国未来十大城市群

1京津冀北京、天津、石家庄

2长三角中心城市:上海

包括:沙漠大部、江苏大部、安徽部分地区

3珠三角

广州、深圳、珠海、香港、澳门

4山东半岛

中心城市:济南、青岛

包括:辽宁大部

5辽中南

中心城市:沈阳、大连

包括:辽宁大部

6中原

中心城市:郑州、洛阳

包括:河南部分城市

7海峡西岸

中心城市:福州、厦门

包括:福建部分城市

8长江中游中心城市:武汉

包括:湖北大部和河南省信阳、江西省九江、湖南省岳阳

9川渝中心城市:重庆

包括:四川大部

10关中中心城市:西安

包括:陕西部分城市

一个城市好多快省创造财富的能力,称为城市综合竞争力。昨天,社科院发布了“中国城市综合竞争力报告”。中国最具竞争力的前10名城市依次是:香港、深圳、上海、北京、台北、广州、青岛、天津、苏州、高雄。进入前20名的地级市分别有苏州、无锡、佛山和东莞。“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主编倪鹏飞博士提醒,珠三角城市要进入全球前列,必须要有全球化的视野或者专注某一领域打造核心竞争力,如科技水平。

地理纵深城市竞争力的研究框架

倪鹏飞表示,城市竞争力是,一个城市与竞争对手相比较在竞争和发展过程中所具有的吸引资源、创造产品、占领市场,多、快、好、省、优地创造财富为居民提供福利的能力。根据这一定义,建立一个框架,即:城市综合竞争力=F(增长、规模、效率、效益、结构、质量)。利用中国293个城市2007年截面数据和2004~2007年时间序列数据,

设计一套指标体系,包括规模、增长、效率、效益、结构、就业和质量六个方面,通过使用非线性加权的方法,运用客观数据对中国200个城市竞争绩效进行计量。

省区城市竞争力广东排第五

中国已经初步形成了金字塔形城市体系。294个城市中,已形成了以50强为核心,50~150名为中坚,150~294名为基础的高中低相称的城市体系;以及已形成了以特大城市为先导,大中城市为主体的城市体系。

而在省区城市竞争力方面,广东名列第五。前四甲分别是台湾、江苏、浙江、山东。倪鹏飞介绍,在省区比较,去掉了4个直辖市和2个特区。同时,拥有5个以上地级市的省份纳入比较视野,因此去掉了海南、新疆、青海、贵州、西藏和宁夏6个省份。这是因为城市太少的省份将影响省区的竞争力基尼系数和省区城市竞争力指数,从而影响可比性。深圳、广州进入了全球前50名

城市经济效率竞争力是城市创造价值的投入产出效率的集中表现。该报告认为:人均GDP和地均GDP均可以较准确地表达城市的综合生产率。

在排名中,台北、香港和高雄进入经济效率竞争力前3强,其余前10名依次是:新竹、台中、澳门、深圳、东莞、东营和台南。内地前3强,除东营是资源型城市外,深圳和东莞都是珠三角地区的城市,再次体现了珠三角的实力。GDP总量上中国城市处于全球中等水平,最好的香港在全球排名第7.此外有上海、北京、深圳、广州进入了全球前50,加上51~100名间的5个城,中国城市的前10名都进入了全球前100名。

广州与佛山:制度和企业管理差距最为突出

广州和佛山的解释竞争力排名分别为第5和第13位,两者存在着一定的差距。从各项一级指标可以看出,广州在人才、资本、科学技术、结构、基础设施、综合区位、文化和开放竞争力8项指标上明显高于佛山,而佛山在环境、制度、政府管理、企业管理竞争力这4项指标上高于广州,说明广州在综合实力上仍明显强于佛山。

这两个城市在资本、综合区位、制度和企业管理竞争力指标上的差距最为突出,其中在制度和企业管理竞争力上,佛山分别排在第3和第1名,而广州则分别排在第28和第35名;在资本和综合区位竞争力上,广州分列第5和第4名,而佛山则位于第32和第30名。尽管广州和佛山这两个城市在解释竞争力和各项一级指标上均有较明显的差别,但是两者在一些指标上仍然存在着相似之处。在结构竞争力中,广州和佛山分别排在第4和第8名,说

明它们在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健全经济体系方面表现突出。在环境和政府管理竞争力这两项二级指标上,两者的排名都较为落后。

佛山在制度竞争力和企业管理竞争力两项指标上表现突出,分列第3和第1名,注重产权保护和个体经济决策的自由度,市场经济与法制管理体系健全,政府对企业的审批和行政管制较少,为个体私营经济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制度环境。

“广佛经济圈”的建立应该是两者通过优势互补、实现双赢的最佳选择。人才和资本的自由流动将会提高佛山企业发

苏州与东莞:前者政府管理竞争力领先

在城市综合竞争力排名中,苏州位居前10,排名第9,东莞落后苏州10位,排名第19.从竞争力解释指标分析,两市之间具有以下几点显著的差异。其一,综合区位竞争力的差距,苏州排名第18位,而东莞排名第40位。其二,苏州的政府管理竞争力很强,排名第5位,东莞则要落后很多,排名第23位。总的来说,12项竞争力解释指标上,东莞除了基础设施竞争力和文化竞争力排名领先于苏州之外,其他10项指标都落后于苏州。除了在综合区位竞争力排名上东莞位于后半部分外,其他11项竞争力解释指标排名中,苏州和东莞都处于中上游水平。两个城市有诸多势均力敌的地方,主要体现在三项指标上:开放竞争力、制度竞争力和环境竞争力,苏州分别位居第

3、

4、1位,东莞也不差,分别位列第

4、

6、5位。相比东莞而言,苏州的劣势在于基础设施竞争力,排名第22位,而东莞则位居第14位;优势则在于综合区位竞争力和企业管理竞争力,排名分别为第

18、10位,东莞分别名列第40、23位。深圳与香港:具有极大相似性

香港和深圳的解释竞争力分列第1和第2名,且12项一级指标上有8项指标的差距都在10名之内。在12项一级指标的排名中,香港有10项均高于深圳,而深圳只在文化竞争力和科学技术竞争力两项指标上略高于香港。其中香港在人才、资本、结构、综合区位、制度、政府管理和开放竞争力7项指标上均高居榜首,剩下的5项指标也均排在前8名。

在文化和科学技术竞争力上,香港仅比深圳分别略低1名和6名,由此可以看出香港无论在局部还是整体上都具备很强的竞争力。香港和深圳在综合竞争力中分列第

1、2名,在12个一级指标上,香港全部位于前10名,而深圳都位于前21名,说明两者在综合实力和各分项指标上均具有相当强的竞争力。两者在人才、资本、科学技术、结构、基础设施和开放竞争力六项一级指标上均排在前5名,且差距很小,说明在这几个方面两个城市具有极大的相似性。香港和深圳的产业结构都以第三产业为主,且大都是科技含量较高的行业,如金融、电子产业等。

香港和深圳的综合竞争力位居全国前两名,且各项一级指标都排在52个城市的前列。相对于全国其他城市而言,两者应该进一步加强交流与合作,寻求互利互惠的双赢机制。2009年《城市竞争力蓝皮书》发布中国最具竞争力城市排名———

“2009《城市竞争力蓝皮书》”相关排名

中国最具竞争力的前十名城市依次是:

香港、深圳、上海、北京、台北、广州、青岛、天津、苏州、高雄

城市竞争力最强的十个省区依次是:

粤港澳、台湾、江苏、浙江、山东、福建、辽宁、河北、内蒙古和湖南。

城市竞争力基尼系数由小到大的十个省区依次是:

河北、台湾、河南、浙江、江苏、湖南、辽宁、山东、吉林、山西。

(基尼系数:综合考察居民内部收入分配差异状况的重要分析指标)

名词解释

城市综合竞争力

是指一个城市在一定区域范围内集散资源、提供产品和服务的能力,是城市经济、社会、

科技、环境等综合发展能力的集中体现。

由中国城市经济的定位所决定,城市经济不仅仅是一个普通的市场中的竞争者,而更是区域经济活动及经济发展的组织者。

提高城市综合竞争力的目的不是打垮国内其他的城市竞争对手,而是以其强劲的综合竞争力和经济实力去吸引各种经济资源,吸引其他的中小城市和广大周边地区,构筑有效的经济协作体系,实现一种竞争协作,并且主要以协作为主。

第二篇:中国省域竞争力蓝皮书(区域经济综合竞争力排名)

2012年

2012年全国31个省、市、区经济综合竞争力处于上游区(1~10位)的依次是:江苏省、广东省、北京市、上海市、浙江省、山东省、天津市、辽宁省、福建省、四川省;排在中游区(11~20位)的依次为河南省、湖北省、安徽省、湖南省、吉林省、河北省、内蒙古自治区、重庆市、陕西省、黑龙江省;处于下游区(21~31位)的依次为江西省、海南省、山西省、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广西壮族自治区、贵州省、宁夏回族自治区、青海省、云南省、甘肃省、西藏自治区。

2011年

2011年全国31个省、市、区经济综合竞争力处于上游区(1-10位)的依次为广东省、江苏省、上海市、北京市、浙江省、山东省、天津市、辽宁省、福建省、河南省;排在中游区(11-20位)的依次为四川省、内蒙古自治区、湖北省、河北省、重庆市、湖南省、黑龙江省、安徽省、陕西省、吉林省;处于下游区(21-31位)的依次为江西省、山西省、海南省、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广西壮族自治区、云南省、贵州省、宁夏回族自治区、青海省、甘肃省、西藏自治区。

第三篇:中国物联网产业发展蓝皮书

《中国物联网产业发展蓝皮书(2010)》: 何谓物联网

中国物联网研究发展中心 作者:中国物联网研究发展中

《中国物联网产业发展蓝皮书( 2010 )》由中国物联网研究发展中心(筹)、中国科学院物联网研究中心、江苏中科物联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联合出版,该书包括环境篇、概述篇、产业篇、应用篇、技术篇、战略篇、展望篇、附录篇等内容,共二十章,二十多万字

《中国物联网产业发展蓝皮书(2010)》由中国物联网研究发展中心(筹)、中国科学院物联网研究中心、江苏中科物联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联合出版,该书包括环境篇、概述篇、产业篇、应用篇、技术篇、战略篇、展望篇、附录篇等内容,共二十章,二十多万字,对物联网产业进行了全面系统的阐述。以下是部分内容摘录

物联网定义和相关概念

蓝皮书提出了物联网的定义:物联网(IOT:Internet of Things)是一个通过信息技术将各种物体与网络相连,以帮助人们获取所需物体相关信息的巨大网络。物联网通过使用射频识别RFID、传感器、红外感应器、视频监控、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信息采集设备,通过无线传感网、无线通信网络(如Wi-Fi、WLAN等)把物体与互联网连接起来,实现物与物、人与物之间实时的信息交换和通讯,以达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目的。

外延概念描述之一:物联网是未来互联网的组成部分,是互联网的应用延伸和拓展。未来进一步发展,将可能成为工作平台,因为互联网的发展趋势是从连接人到物。最早是连接人的,后来连接各种各样的服务,现在连接各种各样的物体。它是有着自我配置能力的全球动态网络,在其中,物质和虚拟的“物”都有着自己的身份、物质属性、虚拟特性和可使用的智能接口,并无缝集成到信息网络。它涉及从信息获取、传输、存储、处理、应用的全过程,材料、器件、软件、系统、网络各方面的创新都会促进物联网的发展。

外延概念描述之二:在物联网中,人们将成为商业、信息、社会的积极参与者。从发展战略或者长远目标来说,物联网将建立在标准通信协议基础之上,计算机网络、媒介网络、服务网络将整合为一个全球人们共同拥有的互联网平台和无缝信息网络。

外延概念描述之三:在“物联网”时代,钢筋混凝土、电缆将与芯片、宽带、无线网络整合为统一的基础设施。基础设施更像是一块新的地球工地,世界的运转就在它上面进行,其中包括经济管理、生产运行、社会管理乃至个人生活。下一代互联网将成为公共基础设施,每个人都可以像使用空气、水、电一样使用互联网,并能动态地随着“物”之间的相互连接而改善使用的体验,方便性和快捷性也将大大增强。由此,物联网中的通信将不仅发生在人与人之间,也发生在人与他们所处的环境之间,这样的互动方式无疑将推动人与环境(包括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之间关系的改善及和谐化,也就会推动社会公共空间、公共利益的建设。并且,当物联网能够实现智能化的自我配置、感知环境的时候,那么它的行为自然能够自我管理、自我调整,与环境适应,比如在生命周期结束时,对拆卸、回收利用进行提醒和智能管理,以保护环境。

物联网相关概念

M2M(Machine to Machine)

简单的说,M2M是将数据从一台终端传送到另一台终端,也就是就是机器与机器(Machine to Machine)的对话。但从广义上M2M可代表机器对机器(Machine to Machine)人对机器(Man to Machine)、机器对人(Machine to Man)、移动网络对机器(Mobile to Machine)之间的连接与通信,它涵盖了所有实现在人、机器、系统之间建立通信连接的技术和手段。

传感网

传感网是指“随机分布的集成有传感器、数据处理单元和通信单元的微小节点,通过自组织的方式构成的无线网络”。现在谈到的传感网,一般指的是无线传感器网络,严格来说应当称为wireless sensor network(WSN)。传感网实际上由传感器+短距离传输模块共同构成。传感器种类非常多,常见的有温度传感器、压力传感器、湿度传感器、振动传感器、位移传感器、角度传感器等,据说传感器的种类有3万余种。目前我国从信息化发展新阶段的角度提出传感网,其研究和探讨的重点其实并不是传感器本身,而是聚焦在通过各种低功耗、短距离无线传输技术构成自组织网络来传输数据。泛在网

也被称作无所不在的网络,最早见于施乐首席科学家Mark Weiser在1991年“21世纪的计算”文章中提出的Ubiquitous Computing,因此泛在网概念的提出比物联网更早一些,而且国际上研究Ubiquitous的人也更加多一些,已经有一定的积累。2004年,日本提出了U-Japan、韩国提出了U-Korea的国家信息化发展计划。

对于是谁最先提出泛在网概念,目前还有争议。日本学者认为是他们最先提出:无所不在的网络社会将是由智能网络、最先进的计算技术,以及其他领先的数字技术基础设施武装而成的技术社会形态。根据这样的构想,U网络将以“无所不在”、“无所不包”、“无所不能”为基本特征,帮助人类实现“4A”化通信,即在任何时间(anytime)、任何地点(any-where)、任何人(anyone)、任何物(anything)都能顺畅地通信。“4A”化通信能力仅是U社会的基础,更重要的是建立U网络之上的各种应用。

移动互联网是将移动通信和互联网二者结合为一体,它是一个全国性、以宽带IP为技术核心、可同时提供话音、传真、数据、图像、多媒体等高品质电信服务的新一代开放式电信基础网络,是国家信息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物联网需要一个无处不在的通信网络。移动通信网具有覆盖广、建设成本低、部署方便、具备移动性等特点,使得无线网络将成为物联网主要的接入方式,而固定通信作为融合的基础承载网络长期服务于物联网。物联网的终端都需要以某种方式连接起来,发送或者接收数据(这些数据种类也是多种多样的,如声音、视频、普通信息数据等),考虑到方便性(需要数据线连接)、信息基础设施的可用性(不是所有地方都有方便的固定接入能力)以及一些应用场景本身需要随时监控的目标就是在活动状态下,因此移动网络将是最主要的接入手段。

对全球物联网产业市场规模的数量化预测,是该蓝皮书的一大亮点。

如书中图表7-1(节选自第七章《全球物联网发展现状及趋势》)所示,相关数据的整理和分析显示:2007年全球物联网市场规模达到700亿美元,2008年达到780亿美元,增长10%以上。

图表 7-1 2007-2015年全球物联网整体市场规模变化趋势(亿美元)

数据来源:网舟咨询;数据整理:中国物联网研究发展中心

据预测,未来5年全球物联网产业市场将呈现快速增长的态势,预计2012年全球市场规模将超过1700亿美元,2015年更接近3500亿美元,年均增长率接近25%。这样的增长态势持续下去,未来10年全球的物联网无疑都将实现数量和质量的飞跃,实现大规模普及和商用,走进普通人家。

二、安防、电力、交通行业的中国物联网应用位居前列

《中国物联网产业发展蓝皮书(2010)》由中国物联网研究发展中心(筹)、中国科学院物联网研究中心、江苏中科物联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联合出版,该书包括环境篇、概述篇、产业篇、应用篇、技术篇、战略篇、展望篇、附录篇等内容,共二十章,二十多万字,对物联网产业进行了全面系统的阐述。

其中,对中国物联网行业应用市场进行了分类描述,以及数量化的预测。

中国的物联网产业是全球物联网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正面临大发展的历史机遇。以安防、家居、电力、交通、医疗、物流等为代表的一些国民经济重点行业开始逐渐接受物联网概念,采用物联网相关技术和产品,应用于行业的生产、服务各个环节。

这些行业应用的市场规模和相应的市场份额,如书中图表10-2(节选自第十章《中国物联网产业发展趋势》)所示。

图表 10-2 2010年中国物联网主要行业应用市场规模及份额(亿元)

数据来源:网舟咨询;数据整理:中国物联网研究发展中心

数据整理显示:2010年国内物联网主要行业应用中,安防(安全防护、防入侵、智能家居)、电力、交通3大行业位居前列。安防行业的应用遥遥领先,占据了接近一半的市场份额(43%),规模接近900亿元。其中,智能家居占26%,规模超过500亿元;网络视频监控市场也是其中一个重要应用领域,占到15%的市场份额。电力行业和交通行业是掌握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其物联网应用也获得了较快的发展,市场份额分别达到15%和9%左右,市场规模分别为大约300亿元和190亿元。重要的应用行业还包括物流、医疗、手机支付等,并正在逐渐渗透到其他各行业和经济领域。

三、中国RFID产品市场方兴未艾

《中国物联网产业发展蓝皮书(2010)》由中国物联网研究发展中心(筹)、中国科学院物联网研究中心、江苏中科物联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联合出版,该书包括环境篇、概述篇、产业篇、应用篇、技术篇、战略篇、展望篇、附录篇等内容,共二十章,二十多万字,对物联网产业进行了全面系统的阐述。

对中国物联网产业市场规模的数量化预测,是该蓝皮书的另一大亮点。RFID(射频自动识别)是物联网的核心关键技术,对它的现状描述和预测,可以从侧面反映物联网产业的整体市场规模,如书中图表9-4所示(节选自第九章《中国物联网产业发展概况》)。

图表 9-4 2008-2012年中国RFID市场规模(亿元)

数据来源:网舟咨询;数据整理:中国物联网研究发展中心

2008年中国RFID市场规模已经超过50亿元,2009年实现了25%以上的增长,接近80亿元的市场规模。基于相关数据的整理和分析,据中国物联网研究发展中心预测,2010年中国RFID市场规模将达到120亿元的规模,2012年有望达到200亿元。

6

第四篇:中国信用卡产业发展蓝皮书

2014年10月14日 17:10 中国银行业

——《中国信用卡产业发展蓝皮书(2013)》发布

移动互联网的迅速崛起,尤其是移动互联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广泛应用,使人们可以通过移动终端设备,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进行各种活动,实现随时随地、线上线下的购物与交易。移动互联技术的发展,为信用卡业务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也带来了新的挑战。

从2003年“信用卡元年”开启至2013年,信用卡经历了十年的跨越式发展,在促进消费、拉动内需、推动诚信社会建设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近期,中国银行业协会银行卡专业委员会组织撰写的《中国信用卡产业发展蓝皮书(2013)》(以下简称《蓝皮书》)正式对外发布,《蓝皮书》对2013年中国信用卡产业的运行发展和市场环境进行了概括和分析。

《蓝皮书》显示,截至2013年底,我国信用卡累计发卡量达3.9亿张,比上年增长18.0%,按全国总人口计算人均持卡量为0.29张;交易笔数达46.4亿笔,比上年增长28.5%;交易总额13.1万亿元,比上年增长30.9%。从地域分布上看,大型城市的发卡量和交易量占比均呈现逐年下降趋势,中小城市占比则稳步提高,信用卡市场正由大型城市向中小城市逐渐渗透,中小城市信用卡市场发展前景可观。

从各商业银行主推产品及服务来看,主要呈现以下三方面特征:一是重视电子化渠道建设。如建设银行开通网络、手机、短信、二维码等电子办卡通道,拓展购车分期网上受理、账单分期自助渠道;二是重视境外消费。如中国工商银行推广多币种卡;三是重视跨界合作。多家银行与航空、酒店等旅游类商户以及加油、娱乐等行业持续开展主题营销活动,扩大自身信用卡品牌影响力。

2013年,移动互联网迅速崛起,工信部数据显示,我国移动互联网客户规模已达8.2亿,其中手机客户占比近七成。移动互联技术的发展,为信用卡业务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商业银行基于移动互联技术,不断推动发卡模式创新,以及互联网支付和移动支付模式的多样化。此外,商业银行通过打造信用卡服务平台,向客户提供了“全天候”、“即问即答”、“随时随地”的服务。

然而,在经济和金融全球化的背景下,金融市场竞争更加激烈,中国信用卡产业稳健运行还面临着市场参与主体的日益多元化,产业各方控制能力参差不齐;互联网金融发展尚未成熟,运营过程蕴藏技术风险、信用风险等一系列的挑战。各商业银行在加快相关产业创新的同时,要把握好创新与风险之间的平衡。对金融机构的产品和服务创新,既要给予一定的包容,更要确保合法合规,真正地为经济、金融稳健发展创造良好环境。

信用卡业务规模持续增长 五大行发卡量占半壁江山

2013年,我国信用卡产业继续保持稳健发展的良好势头,业务规模持续增长。在消费经济条件、互联技术条件、政策制度条件日趋成熟的情况下,信用卡产业的市场影响力不断增强。截至2013年底,我国信用卡交易总额13.1万亿元,比上年增长30.9%;交易笔数达46.4亿笔,比上年增长28.5%;累计发卡量达3.9亿张,当年新增6100万张,比上年增长18.0%;累计激活卡量为2.3亿张,当年新增4008万张,比上年增长21.5%;年底活卡率为57.8%。

从主要发卡行发卡量来看,截至2013年底,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交通银行五家国有股份制商业银行共累计发行信用卡19397万张,占全国信用卡总发卡量59.7%。招商银行等12家股份制商业银行累计发行信用卡12065万张,占比为37.2%。其他地方性城商行、外资银行发行信用卡1003万张,占比为3.1%。

从信用卡跨行清算金额看,一般类商户占比最高,为59.2%,较上年上升6.8个百分点。餐娱类、民生类、公益类商户交易金额占比不同程度减少,分别较上年下降5.2个、0.5个和0.7个百分点。

从交易笔数上看,民生类商户是信用卡使用最频繁的商户类型,占比为45.6%,其次是一般类商户,占比为34.5%。餐娱类、公益类、其他类商户交易笔数占比略微减少,分别较上年下降1.1个、0.6个和0.2个百分点。

2013年,从境外交易来看,银联卡(包括借记卡和信用卡)累计交易151.7亿笔,其中99.1%的交易发生在境内,0.9%的交易发生在境外。比较去年世界六大银行卡品牌的全球跨行交易金额,Visa以全年42.5万亿元人民币的跨行交易金额位居榜首,其次分别为中国银联、万事达卡和美国运通。中国银联以32.3万亿元人民币的跨行交易金额位居全球第二位,继续缩小与Visa之间的差距,交易金额增速位居第一。

信用卡借力互联网技术 持续推进业务与服务创新

2013年,我国移动互联网客户规模已达8.2亿,其中手机客户占比近七成。移动互联网的迅速崛起,尤其是移动互联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广泛应用,使人们可以通过移动终端设备,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进行各种活动,实现随时随地、线上线下的购物与交易。移动互联技术的发展,为信用卡业务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也带来了新的挑战。

一是基于移动互联技术,推动发卡模式创新。随着各种智能终端的普及,信用卡行业开始借助移动终端为客户提供办卡服务。与传统模式不同,借助移动互联技术,银行开发了移动终端办卡模式,从办卡到收卡平均时间大幅缩短,甚至最快30分钟便能获悉审核结果。此外,新模式给予了客户更多的申请选择渠道、提升客户申请的便利性,还可以最大程度遏制客户数据外泄的可能,基本杜绝采用假冒证件进行申请的欺诈行为,降低了业务风险,增强账户活跃度。

二是运用移动互联技术,推动互联网支付和移动支付模式多样化。近年来,除网络购物外,互联网支付应用的领域已拓展和延伸至多数信息化行业。互联网支付业务包含四大模式,即商户直联网银模式、网关支付模式、银行卡互联网支付模式和虚拟账户模式。其中虚拟账户模式在互联网支付服务商将资金划拨给卖方之前,银行网银只是充当虚拟账户的充值渠道,其余三种模式的业务开展均是基于银行卡账户来完成交易的。根据艾瑞咨询统计数据显示,2013年中国支付行业互联网支付业务交易规模达5.3万亿元,同比增长46.8%。

由于移动支付的潜在客户是庞大的移动用户群,因此受到市场的充分关注,各参与主体不断加大对移动支付业务的整体投入,积极进行技术形态、业务流程和商业模式的探索与创新,预计未来会有更多的创新应用。

三是借力移动互联技术,打造信用卡服务平台。随着微信、微博等社交媒体迅速崛起和客户量的激增,社交媒体已然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所不可或缺的社交渠道和通讯工具。在原有通过人工电话、自助语音、双向短信、电子邮件、网站网银等与客户沟通渠道的基础上,商业银行采用移动互联技术,充分与新兴社交媒体合作,联手新浪、腾讯等互联网企业,推出如微博、微信的信用卡官方服务号和订阅号等自助沟通渠道,实现了“全天候”、“即问即答”、“随时随地”响应客户的各项需求,并智能化地提供给客户最为需要的服务。

信用卡行业应用移动互联技术,提升服务能力和客户体验。各家银行纷纷建立自有的信用卡业务综合服务平台,包括移动服务平台、APP客户端、Web版网站等。通过综合服务平台,客户即可在线实现信用卡申请、账单查询、商户优惠搜索、市场活动查询、移动商城购物、积分礼品兑换等业务的办理。

信用卡风险管控不断加强 线上交易成安全焦点

2013年,我国信用卡各发卡行积极推动信用卡产业的风险防控与安全体系建设,行业整体安全趋势向好。同时,随着信用卡业务范围和使用场景的不断拓展,非金融支付机构参与程度的进一步深化,信用卡安全新课题不断涌现,各支付参与机构积极参与,共同协作,为构建安全、健康的金融环境持续努力。

一是风险管控不断加强,安全形势整体向好。近年来,银行业陆续推出各项业务管理规范与经营规则,加强信用卡行业的规范管理。中国人民银行[微博]于2013年2月正式发布PBOC3.0标准的《中国金融集成电路(IC)卡规范》,推动银行磁条卡向更安全的芯片卡迁移;2013年7月发布了《银行卡收单业务管理办法》,对收单机构的特约商户审核、检查、监测等环节进行全面规范,防范支付风险。同时,行业内深入贯彻落实四部委有关文件和“两高”关于信用卡犯罪司法解释精神,持续推进银行卡风险联合防范机制,提升全行业风险管理水平。在行业与公安机关的共同推动下,2013年全国31个省、区、市均已成立省级银行卡安全合作委员会,建立起多层次警银直连互通协作机制,并开展了跨地区银行卡快速止付、风险商户暂缓清算、风险信息通报等工作,实现银行与公安经侦部门的密切合作。通过多方共同努力,主要风险指标与全球相比仍处于较低水平,形势整体向好。

二是互联网业务发展迅猛,线上交易成安全焦点。随着互联网业务范围的不断扩大,以及非金融支付机构业务规范程度的逐步提高,越来越多的信用卡用户选择互联网交易方式,交易体量逐渐壮大。与信用卡传统刷卡交易方式相比,互联网交易存在非面对面、跨地域、隐蔽性强、资金转移迅速等特点,更容易遭到不法分子的攻击。近两年互联网支付交易发生的损失占比增长迅速,成为当前行业关注的焦点。为保障互联网交易安全,银行及非金融支付机构采取了各种措施加强自身风险防控能力的建设,保障消费者交易安全。一方面,为消费者提供防钓鱼网站、支付动态密令、短信校验码、支付U盾等安全技术方面的支持。另一方面,通过设立交易监控中心加强了对消费者交易行为的监控,对可疑交易进行主动拦截,形成被动防护和主动防御相结合的风险防控机制,保障消费者的互联网支付安全。

三是业务创新带来安全新问题,交易安全面临新形势。以互联网、手机等为代表的通信手段的普及,以及图形图像和生物特征识别技术的创新,给信用卡业务带来了从发卡到交易全流程场景的变革,通过互联网、自助设备、移动终端等渠道,客户可以随时随地便捷办理信用卡业务。一方面,业务模式的创新必然带来流程重塑,出现了非面对面的身份验证、交易信息核实、风险识别与赔付等有别于传统面对面渠道的新问题和新特征。另一方面,业务受理渠道的拓展,推动了固定地点集中模式向多渠道分散模式的转移,金融脱媒的趋势愈加明显,随之带来的个人信息泄露,不良商户合谋套现、非法中介欺诈等新型违法事件频出。同时,信用卡欺诈手法也在不断变化,作案手法日趋隐蔽,并逐步呈现出国际化、职业化、智能化的特点,使信用卡安全形势面临更多挑战。

针对互联网金融中可能蕴藏的技术风险、信用风险等一系列挑战,商业银行应从产业长期战略发展角度出发,在加快金融创新的同时,也要把握好创新与风险之间的平衡。主要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第一,完善互联网信息安全标准,保障个人信息使用规范。从信用卡产业角度出发,银行经过多年的建设,建立了纵向上包括办法、实施细则和操作规范等层级,横向上包括运行管理、开发管理、测试管理、安全管理和综合管理等方面的信息科技制度,严格执行《中国人民银行信息安全管理规定》。所以,互联网信息安全标准应主要落实在规范与银行合作的商户和第三方支付机构信息安全上,如系统应对涉及个人敏感信息的信用卡卡号、有效期、CVV2等不做留存,加强内部系统风险漏洞排查和人员信息安全管理,避免个人信息通过该途径外泄。同时,鉴于《信息安全技术公共及商用服务信息系统个人信息保护指南》(以下简称《指南》)已于2013年2月实施,该《指南》对个人信息的收集、加工、转移、删除提出了管理要求。但因《指南》只是“指导性技术文件”,并没有强制执行和惩处效力,所以可以在此基础上,结合上述提出的信息安全落实标准,出台专门性、统一性的个人信息保护法律法规和国家标准,切实落实执行、监管,提供处罚和赔偿依据。

第二,加强收单管理,规范信用卡受理市场。随着获得监管部门支付牌照的非金融支付机构数量不断增加,创新业务快速拓展变化,信用卡犯罪手段不断升级,部分收单机构安全意识不到位、业务开展不规范和风险管理能力薄弱等问题仍然会在一定时期内存在甚至进一步放大,亟需加强对收单市场的规范和管理。因此,一是要进一步加强对收单市场各参与机构的规范经营管理,严格遵守相关业务规则,强化商户入网审核、终端管理和交易监控。二是要加大对非金融支付机构的监管力度,严控收单业务外包风险,从入网审核、终端安全认证、信息安全评估、业务规则执行和违规侦测处罚等方面强化风险管理。三是要制定对于合谋欺诈商户的认定标准和处罚、赔付规定,有效遏制商户恶意欺诈行为。

第三,加大套现打击力度,促进信用卡产业健康发展。套现风险已成为信用卡行业的顽疾,且随着支付方式的多样化发展,信用卡套现手法日趋多样,行为更为隐蔽。为维护信用卡市场秩序,共同打击信用卡套现行为,一是可以在“两高”关于信用卡犯罪司法解释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明确界定非法套现行为的构成要件和处罚标准,保障支付各参与方的资金安全,维护良好的支付市场环境。二是收单机构需加强商户管理,加大对可疑交易的侦测和调查处置力度,必要时采取延迟清算、拒绝清算等处理方式,经认定的套现风险商户,加大责任追究与违规处罚力度。三是银行卡清算机构充分发挥平台优势,不断优化异常交易监控,做好套现风险交易提示和共享,降低行业整体损失。四是加强行业合作,积极推进套现风险信息共享,建立相关业务争议机制,做好客户教育与舆论导向工作,提升行业整体风险防控能力,合力推动信用卡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第四,加强社会安全宣导,提升安全防范意识。加强全社会公民信息安全宣传教育,提升个人信息安全风险防范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从源头上防范信息泄露风险,是十分有必要的。各商业银行可以在规范开展业务的同时,高度重视维护金融消费者的安全。一是积极开展信用卡持卡人安全意识教育,宣传安全用卡方式,及时提示新增风险隐患,充分利用微博、微信等新兴传播媒介和传统平面传播媒体开展宣传教育。二是在信用卡交易环节进行安全提示,例如在ATM机待机画面、网站页面操作区域展示提示,通过实时交易短信、支付验证码等方式对持卡人交易真实性予以确认。时刻保持银行与持卡人的信息互动,将最新的安全风险和防范手段告知持卡人。(责任编辑:李立群)本刊实习记者魏天超对此文编辑亦有贡献。本文原载于《中国银行业》杂志2014年第9期。

第五篇:中国社科院《法治蓝皮书》建议逐步取消超生罚款

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2013年《法治蓝皮书》,发布了《中国计划生育法治状况》报告。关于计划生育法治今后的改进方向,报告建议,随着硬性配额与指标及相应强制性手段的消除,公民获得真正自主行使生育权的机会,社会抚养费制度和有关行政处分机制在未来亦应逐步取消。

建议逐步取消超生罚款 专家称逐步过程较漫长

“之所以说„逐步‟,主要是考虑到一个过渡性阶段”,报告建议,如先统一在无论身份、地域、民族或宗教等不同背景,一般都设定社会抚养费的征收条件是从第三孩开始,如此就可改变目前在生育权行使方面所设置的许多不合理的差别对待。

报告表示,这一主张基于对未来的社会发展预期,认为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很可能向欧美国家趋近,家庭的发展模式、生育意愿和生育率也将有类似改变,一个明显的例证即当前育龄人群的生育意愿相对一二十年前已出现明显下降。

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陆杰华表示,社会抚养费过去叫“超生罚款”,是按照上位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口与计划生育法》和下位法,即地方的人口计划生育条例和相关规定征收的,如果要取消,就得修改法律和条例,因此这个“逐步”是一个比较漫长的过程。

陆杰华指出,取消“超生罚款”与当前备受关注的二胎政策是否放开有一定联系,但不是必然联系,因为即使放开二胎政策,生三胎、四胎的话仍要按相关的规定来征收社会抚养费。

他提到,社会抚养费制度是否公平,现在还有很多争议,因为大多数人在实行计划生育,少数根据这个进行制裁,且不太透明,地方征收有随意性,根据自由裁量权,最高的收9倍,有的3倍,有的6倍,如何裁定,如何更透明,需要去思考。

陆杰华认为,取消社会抚养费与否主要在于理念,现在计划生育毕竟还是基本国策,可能还是要长期坚持,今后我们如果由计划生育走向家庭自主生育的话,那时候就没有征收的必要了。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中国工程院院士提名表下一篇:中国共产党的入党誓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