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大学生资助效果评述与改进——基于C校资助育人的实践

2022-09-11

一、新时代教育扶贫与贫困大学生资助

所谓“扶贫先扶志, 扶贫必扶智”。高校学生资助工作的本质是, 当学生自己家庭经济条件难以提供满足其成长和发展需求的基本经济条件时, 由外界力量给予的经济支持和精神帮助。目前我国高校学生资助政策体系包含着奖助学金制度、助学贷款制度、勤工助学制度和减免学费制度等资助内容, 在经济扶贫方面取得了很大成果。但相当一部分资助对象的获得感不强, 在心理状态、学习动机、职业决策等方面还存在很多深层次的问题。这些问题, 是当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在资助工作中的表现, 也是新时代高校资助工作的新任务和新挑战。本文以C校的资助育人工作为例, 对贫困大学生的资助效果进行评价, 并对未来的保障体系改进提出相应建议。

二、贫困大学生自身面临发展障碍

与普通学生相比, 由于家庭教育环境的缺失和不健全, 贫困大学生首先面临的是自身的发展障碍。

(一) 基础和学习动力不足

与普通学生相比, 贫困大学生在学习上感觉普遍吃力。2016年6月, C校学生处将本校73名贫困大学生期末考试与全校平均成绩进行对比, 贫困大学生的成绩平均分比全校平均分低5.34分, 不及格科目数比全校平均多1.3门, 学期缺勤次数比全校平均高4.1课时。另一方面, 超过90%的贫困大学生在校外打工 (不含校内勤工俭学岗位) , 主要从事餐饮服务员、酒店服务员等低端岗位, 每周打工时间平均为11.4小时, 较长的工作时间不可避免地对他们的在校学习造成冲击, “读书无用”论在他们这个群体中间比较有市场。据调查, 在C校就读的贫困大学生中, 18.4%的同学认为现在读书不如去打工, 有5名学生曾向学校提出休学或退学申请。

(二) 成长环境缺乏家庭关爱

家庭关爱在学习过程中起到的是无可替代的作用。家庭关爱的缺乏和成长环境的偏差, 使部分贫困大学生在学习自觉性和学习习惯上存在一定的问题, 作风自由散漫, 畏难情绪严重。另一方面, 当学习和生活上遇到困难的时候, 没有人听他们倾诉和帮助他们排解。长此以往, 导致他们在心理上不同程度地存在一定障碍, 相互之间抱团现象严重, 不愿意与其他同学交往。

三、贫困大学生管理与服务的困境

受到此前一直将注意力放在保障型资助方面的影响, 我国对贫困大学生的管理与服务还存在一定的困境, 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 培养内容和方式有待改进

由于进入高等教育阶段, 贫困大学生的培养和一般学生别无二致, 所学的内容和开展教育的方式均是一样的。经过长时间的检验, 这种培对于普通学生没有问题的养方式对于故而学生而言, 却造成了一些意想不到的结果。如一些专业的实习地点安排比较分散, 为了免去每日奔波的劳累, 绝大部分学生都在实习地点附近租赁房子暂住, 但是这笔租金对于贫困大学生而言却难以负担。导致贫困大学生的实习受到很大的局限, 不利于其成长。

(二) 孤儿职业发展缺少专业指导

目前, 社会各界对贫困生的关心多停留在其完成学业之前和就业, 对于其就业之后的职业发展鲜少关注。由于缺少针对性的专业指导, 他们往往对自己以后的职业发展前景充满迷茫, 虽然学校开设了职业生涯规划、就业指导等课程, 但由于缺乏针对性地职业咨询和通道, 该部分学生对自己的职业定位不清晰, 就业质量普遍不高。以C校2017届孤儿毕业生为例, 该批32名毕业生全部实现了就业, 但是就业的状况令人担忧。该群体专业对口率为75%, 比全校专业对口率低2.3个百分点;入职薪酬为2539元/月, 比全校平均低201元/月;就业状况满意度为83.72%, 比全校平均低6.28个百分点。

(三) 关注方式存在矛盾

对贫困大学生的关注往往存在一种矛盾, 即过高的曝光率与过松的期望值。社会和媒体通常关注于贫困生的生活和学习, 将贫困大学生标签化, 在实际生活和学习上却对他们的要求和期望往往比较低, 这种落差被敏感的贫困大学生觉察到, 也成为他们心理落差的一部分。其心理落差通常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拒绝承认被爱, 否认他们的关心和关爱。“他们只是关注我们这个群体, 而不是关心我。”一位贫困大学生在座谈会上这样说。二是放纵自己, 自暴自弃。个别贫困大学生对社会和学校的各种优待已经形成了依赖, 不愿意严格要求自己。“他们反正要让我过”, “他们反正要让我毕业”……这样的想法在贫困大学生中也有一定的市场。

四、构建贫困大学生管理与服务体系的途径

对于贫困大学生而言, 学校的教育和管理其实在同时完成三项工作, 即生活照料, 学业教育和成长社会化。对此, 本文以C校为例, 通过实际工作措施和成果讲述贫困大学生教育管理与服务体系的构建路径。

(一) 保障生活, 做贫困大学生的亲父母

保障生活, 是贫困大学生教育的基础。保障生活除了给予一定的生活补贴, 提供相应的助学岗位之外, 更要在体制上构建起拟制的家庭环境, 为贫困大学生成长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这种家庭氛围不仅仅是通过帮扶结对进行形式上的牵线搭桥, 更要通过学校现有的管理体制机制, 使相关老师对贫困大学生的成长真正负担起相关责任, 保证其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刻能够得到来自于拟制家庭的引导和关爱。对于贫困大学生的个别问题和合理需求, 还要充分调动各方面的力量, 给予满足和支持。

(二) 结对帮扶, 做贫困大学生的好老师

关注成长、关爱心灵和关心生活是贫困大学生教育的核心内容。对此, C校对贫困大学生们开展了“三关工程”, 由学校领导带头, 教师党员与学生之间一对一进行结对帮扶, 签订结对信息表。结对教师定期到寝室看望学生、邀请学生到家中做客、共进晚餐、一起看电影、一起度佳节。同时, 结对教师还是贫困大学生的学业导师, 负责贫困大学生的课程辅导和技能培养, 带领学生参加职业技能竞赛, 开展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活动。针对部分贫困大学生基础差, 学习动力不足的现象, 帮扶老师还单独对他们进行辅导, “开小灶”。经过师生共同努力, 截止2017年6月, C校122名贫困大学生的成绩及格率达到90%以上, 优秀率达到60%以上。

(三) 情感抚慰, 做贫困大学生的贴心人

贫困大学生们以往的生活经历大多比较困苦和挫折, 在情感上往往表现为不合群、不开朗, 存在一定程度上的心理障碍。这就需要学校针对他们的成长单独搭建平台, 提供机会。为帮助同学们尽快融入大学集体生活, C校定期安排同学们进行春游、秋游等集体活动;定期举行座谈会, 一方面了解了学生近期的一些动态和情况, 另一方面借助座谈会的平台鼓励每个学生积极发言, 让同学们逐步敢于表达, 乐于表达, 善于表达的同时, 也让老师们做到惯于倾听, 善于倾听、乐于倾听。

(四) 职业规划, 做贫困大学生的支持者

人的职业规划和相应的行动, 决定了他们的未来和发展。与传统的教育相比, 贫困大学生可支配的资源更少, 可供其试错和纠错的空间也更小, 这就更需要学校在职业规划和发展方面给予更多的关注和指导。对于贫困大学生而言, 单单将他们按在课堂里面是远远不够的, 还要明确地告诉他们学习的目的和作用, 帮助他们做好职业生涯规划, 从而获得充足的学习动力。新生进校伊始, C校就对每一名同学进行职业测评, 帮助同学规划自己未来的职业生涯。进校后, C校在校企合作单位工作人员、优秀校友中为每名贫困大学生指定一名职业导师, 为同学们提供职业指引, 并为他们将来就业和职业适应打下良好的基础。针对两名有创业意愿的贫困大学生, C校还为其提供了创业项目咨询, 给予其创业资助和补贴, 安排他们优先入驻学校创业孵化园, 帮助他们办理工商营业执照, 并积极争取创业贷款。

摘要:本文以C校实施民政部孤儿高等教育助学工程和学生资助育人相关实践为背景, 以高校贫困学生的未来职业发展为立足点, 对贫困大学生的资助效果和未来改进路径进行了论述, 从生活保障、结对帮扶、情感抚慰和职业发展等方面进行多个层次的资助和育人工作, 通过实际工作措施和成果探索贫困大学生教育管理与服务体系的构建路径。

关键词:资助育人,效果,保障机制

参考文献

[1]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贫困大学生保障工作的意见[Z].2010-11-16.

[2] 尚晓媛.中国弱势儿童群体保护制度[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9.

[3] 孙湉湉.从“兰考火灾事件”探讨中国贫困大学生救助体系的战略构想[J].黑河学刊, 2013 (4) .

[4] 顾莉.我国贫困儿童社会救助问题研究[D]昆明.:云南大学, 2011.

[5] 廖星.新时期学校社会工作介入传统高校学生工作的可行性分析[D].南京:南京大学, 2014.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谈项目交通安全下一篇:纳税会计及其对税务审计的影响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