止痛消炎软膏外敷预防甘露醇致静脉炎的疗效观察

2022-09-11

甘露醇是常用的经静脉输液药物, 在创伤性骨折应用较为广泛, 主要用于治疗广泛软组织创伤及骨折引起的局部软组织肿胀、疼痛, 但由于其为高渗性液体, 浓度大, 且常需一日多次输入且滴数快, 对静脉刺激明显, 容易引起静脉炎, 这不仅增加病人痛苦, 同时降低静脉穿刺成功率影响治疗。我院为预防静脉滴注甘露醇发生静脉炎, 骨伤科采用止痛消炎软膏外敷, 经过1年多的临床观察取得了满意效果,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们选择2009年1月至2009年12月骨伤科住院患者130例, 其中男69例, 女61例;年龄12~96岁;按住院顺序的单双数随机分成2组:观察组65例, 对照组65例。2组患者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1.2 方法

2组患者均选择前臂手背或下肢粗直、弹性好、易暴露的静脉避开皮肤、皮下血管和淋巴索的病理部位进行穿刺[1]确保穿刺顺利一针见血, 切忌用针头在组织中反复探找静脉血管, 以免损伤血管壁的完整性, 穿刺针均采用美国BD公司的22G-Y型留置针。

(1) 观察组的操作方法:甘露醇静脉滴注结束后的当天取大小适合的医用纱布, 以4层为宜, 将止痛消炎膏均匀涂于纱布上约2mm, 敷于穿刺点上1~4cm处, 每天换药1次。 (2) 对照组的操作方法:甘露醇静脉滴注结束后的当天用50%硫酸镁浸湿6~8层纱布外敷纱布外包保鲜膜, 再用湿热毛巾覆盖, 每次20min, 每日2~3次。 (3) 观察时间:静脉滴注甘露醇后1~7d内对患者注射部位进行动态观察。

1.3 观察指标

2 组建立观察表, 及时记录输注甘露醇后1~7d静脉炎发生情况。采用美国静脉输液护理学会静脉炎程度的判断标准[2]。I级:穿刺点疼痛红和或肿静脉无条索状改变未触及硬结;Ⅱ级:穿刺点疼痛, 红和/或肿, 静脉有条索状改变未触及硬结;Ⅲ级:穿刺点疼痛, 红和/或肿, 静脉有条索状改变, 可触及硬结。

2 结果

2 组静脉炎发生比较见表1。

注:χ2=20.54, P<0.01

3 讨论

甘露醇为高渗性脱水剂引起静脉炎的机制与其药理特性有关, 一般认为血浆渗透压的升高是导致静脉炎的主要因素之一[3]。当输入高渗液体时, 血浆渗透压升高, 组织渗透压也随之升高, 血管内皮细胞脱水, 进而局部血小板聚集, 并释放前列腺素E1、E2, 致使静脉通透性增加, 白细胞浸润并产生炎症改变, 同时释放组织胺, 使静脉收缩变硬。药物的渗透压越高, 对静脉的刺激越大, 渗透压7600mosm/L称为高危性药物, 甘露醇的渗透压为1100mosm/L[4], 当快速静脉滴注时, 局部静脉内渗透压迅速急剧地增高, 组织液渗透压亦随之升高, 使血管内皮细胞脱水, 进而局部血小板聚集, 白细胞浸润并产生炎性改变, 使静脉收缩变硬。止痛消炎软膏的药物作用及应用优点, 祖国医学认为静脉炎属于黄鳅痈范畴, 系热毒之外侵, 致气滞血淤, 不通则痛;气血不畅, 凝聚肌肤, 津液输布受阻则肿胀;淤血内蕴, 蕴久化热, 则局部发热;血热内蕴则局部发红。治疗以清热解毒, 祛淤通络为主。外治选用止痛消炎软膏, 方药由独活、天南星、草乌、芒硝、冰片等组成。药物中独活可祛风、止痛、解表;生天南星可镇静止痛, 散结消肿;草乌可祛风湿, 散寒止痛;皂英可开窍通闭, 散结消肿;芒硝可润燥软坚, 清火消肿;冰片可抑制炎性介质释放, 清热止痛。诸药合用具有清热除湿, 散淤通络, 消肿止痛等功效。药物具有渗透性好, 药性温和, 见效迅速, 使用方便安全可靠等优点。表1观察组使用止痛消炎软膏外敷, 静脉炎发生率仅15.38%, 因此, 预防静脉炎的效果较好。但在使用过程中必须注意如有皮肤破损和孕妇不宜应用。

总之, 止痛消炎软膏外敷预防甘露醇所致静脉炎疗效显著、方法简单、经济实用、不污染衣物, 病人易于接受, 值得推广。

摘要:目的 探讨减轻甘露醇所致静脉炎的方法, 预防静脉炎的发生。方法 将130例患者按住院顺序的单双数随机分成2组各65例, 观察组用止痛消炎软膏外敷穿刺点上1~4cm处, 对照组用50%硫酸镁溶液湿敷。结果 观察组静脉炎发生率15.38%, 对照组静脉炎发生率63.08%, 2组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结论 采用止痛消炎软膏外敷预防甘露醇所致的静脉炎效果显著。

关键词:甘露醇,静脉炎,止痛消炎软膏,预防

参考文献

[1] 韦兰春.紫花烧伤膏治疗甘露醇致静脉炎效果的观察[J].护理学杂志, 2007, 9 (9) :44.

[2] 朱佩兰, 方建梅, 王美兰.康惠尔透明贴用于高浓度补钾致静脉炎的疗效观察[J].护理与康复, 2007, 6 (12) :832.

[3] 余淑素, 杨晶晶, 张春霞.利多卡因加山莨菪碱预防静脉炎[J].护理与康复, 2008, 7 (2) :159.

[4] 国家药典委员会.临床用药须知[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2 00 1:37 9.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试析电子电工技术在电力系统的应用下一篇:“互联网+”下的银行信贷发展问题与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