竞技体校文化教育研究论文

2022-04-20

小伙伴们反映都在为论文烦恼,小编为大家精选了《竞技体校文化教育研究论文(精选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摘要根据吉林省体校青少年运动员、教练员的现状和特点以及存在问题和难题,拟探索出适合省体校竞技教育特点的教育模式,总结出青少年运动员教育的多样性,将传统文化教育予以新的内涵,从而培养青少年运动员的类意识,激发出青少年运动员们沉睡的善意,为竞技体育服务提供理论上的支持。

竞技体校文化教育研究论文 篇1:

语文教学中体校运动员人文素质培养研究

一、综述

(一)问题的提出

人文素质教育已成为全球范围关注和研究的课题,世界各国都已认识到体育与文化不可分割,从人类文化和文明的角度发展奥林匹克运动,时代已将体育、教育、文化三者结合,运动员竞技水平的提高有赖于运动员综合素质的提高,而人文素质又是各项素质中的基本内容。

教育部制订的义务教育阶段及普通高中阶段的《语文课程标准》中,都明确了语文学科兼具工具性与人文性的性质,明确语文既是重要的交际工具,又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促进学生形成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及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奠基作用。培养高素质的体育后备人才,践行语文新课标所注重的人文教育精神,已成为时代提出的课题。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经广泛查阅文献资料发现,研究领域在人文素质、运动员人文素质培养、语文教学中的人文素质培养方面都很活跃。如在英美法等发达国家母语历来受到重视,其教学大纲和考试大纲对母语教学的指导思想涵盖了知识、能力、人文等方面的要求,英国足球总会认为足球本质是培养会踢球的全面发展的人。国内杨叔子院士、饶子和院士都高举起人文教育大旗,季羡林等150余位专家在两会民盟提案中对人文奥运做出阐释,杨东平等众多研究者都對中学语文人文教育做出论述。但在体校运动员人文素质培养与语文教学相结合领域的研究却非常匮乏,缺少实操性和应用性强的范例。

(三)培养体校运动员人文素质的必要性

1.国家社会对竞技体育人才培养的重视与要求。体育的文化属性、运动员的人文素质越来越受到重视,国家、社会已认识到运动员文化学习、人文素质水平等关系到一个国家体育人才的素质与水平,关系到到竞技体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2010年国家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运动员文化教育和运动员保障工作的指导意见》;2012年国务委员刘延东强调“要着眼于运动员的长远利益和全面发展,进一步加强运动员文化教育,创新保障机制,提高运动员综合素质,为建设体育强国培养更多更好的体育人才”;2015年国家体育总局在《体育运动学校初中阶段课程实施方案(试行)》中将学生的科学素养、人文素养等综合素质的发展作为培养目标;2015年《国家体育总局运动员体育人文素质培养系列知识读本》正式出版等。

2.运动员竞技水平提高的内在要求。竞技体育人才的培养不是孤立封闭的,竞技水平的提高有赖于文化知识的奠基、认知能力的发展、人文素质的支撑等等,运动员如果不能很好理解战术要求、就无法深刻领悟所从事的体育项目的深层文化内涵、没有明确的训练目的、缺失正确的价值追求,就无法在竞技体育的道路上走得高走得远。曾经冠军搓澡门等等都是很好的例证。加强人文素质的培养是促进体校运动员取得更佳运动成绩、提升运动专业水平的根本保障。

3.运动员自身成长成才的需要。体校青少年运动员处于人生中的青少年时期,处于一生中重要的文化学习阶段,处于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和个性、人格的形成时期,重视人文素质培养,是对青少年运动员成长的高度负责,我们不单要培养专门人才,而且还要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的健康的人,培养能够融入社会、立足社会的人,离开了体育竞技仍然能成为一个有用的人。

因此,发挥语文作为竞技体育人才文化教育基础学科的重要作用,探索体校语文教学中人文素质培养的有效途径,提升体校育人实效,切实为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作出努力,必然应是体校语文教学的任务所在。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本研究以《语文课程标准》为依托,开展校本研究,以体校特殊性为切入点,以本校中学阶段青少年运动员为研究对象,从语文教学实际出发,研究体校青少年运动员学生人文素质现状及培养对策,探索体校语文教学的有效途径,提升体校运动员人文素质。

三、研究方法

采取调查分析法、文献研究法、案例研究法等,立足校本实际,广泛查阅有关体校及语文教学中人文素质培养的相关文献;对本校中学阶段青少年运动员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了解其人文素质及语文学习现实情况及成因,并对研究实践成果进行检测;通过阅读教学、作文教学、综合活动等案例进行对策研究。

四、分析与讨论

(一)基本概念界定

体校。依据国家体育总局颁发的《中等体育运动学校管理办法》,体育运动学校是指政府组织下的青少年业余体育运动学校,主要为国家培养输送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高水平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等。青少年运动员在体校接受系统的体育专项训练,根据不同年龄阶段实施相应文化教育。

人文素质。当代学者对人文素质有不同的阐释,如杨叔子、饶子和、田建国、田照军等。综合各领域关于人文素质的主要观点,本研究认为,人文素质是经过教育等途径,内化于人内心的一种综合品质,是一个人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基本体现,是人最基本的素质,它具体表现为一个人的文化底蕴、人格个性、意志品质、理想观念、道德情操、行为方式、精神情感、品位修养、审美情趣等。

(二)体校运动员人文素质现状及原因分析

本研究对广州体育职业技术学院附属体育运动学校中学阶段218名青少年运动员进行了人文素质及语文学习情况的问卷调查。如:

根据调查数据不难得出以下结论:

1.体校青少年运动员人文素质及语文学习的现实情况。体校运动员学生大都半天学习半天训练,训练比赛任务使他们忽视了文化学习,学习动力不足,兴趣不浓,表现在语文学科中很多学生基本的听说能力都不具备,粗话满口,错字连篇,在文化底蕴、品格修养、理想信仰、道德情操、文化品味等人文素质方面的有所欠缺。

2.体校青少年运动员人文素质现状成因分析。学训矛盾的存在、重视竞赛成绩忽视文化学习、对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等都是造成体校运动员人文素质欠缺的主要原因。高强度的训练、经常性的集训比赛、体校招生选材重在考察学生的体育专项素质技能、追求金牌与竞赛成绩等因素,造成体校学生文化基础参差不齐,文化学习不能得以连贯,学习时间减少,学习兴趣减退。金牌与竞赛成绩的要求消弱了教练、教师、管理者等对人文素质的重视程度,工作重点、育人重心难免会有倾斜,环境和体制都影响着体校运动员学生人文素质的提高。

(三)体校语文教学中运动员人文素质的培养对策

1.在阅读中熏陶培育人文素质。

普通高中及义务阶段《语文课程標准》:“在阅读与鉴赏活动中,不断充实精神生活,完善自我人格,提升人生境界,逐步加深对个人与国家、社会、自然关系的思考和认识”;“语文应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促进学生和谐发展,使他们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可见阅读在人文素质培养中的重要作用。语文教学中绝不能仅仅局限于课本的阅读,而是能够将学生引领到书籍的海洋。雨果说:“书籍是造就灵魂的工具”,开卷有意,书籍是最重要的人类文化和智慧的载体,包罗世间万象、凝聚历史精华,是最为丰富的人文教育素材,能够熏陶培育人文素质。

(1)丰富阅读内容。充分挖掘教材。语文教材中既有经久不衰的经典,又有传达时代讯息的文质兼美的佳作,是学习语文知识、提高语文能力、提升综合素质的主要渠道,教师要用教材中丰富的人文内涵,引起他们的共鸣,引领他们的成长。

编写校本读本。在实践中,将学生的习作编辑成册,这些作文是他们体校生活的写照,记录着他们对训练、对体育、对理想、对奋斗的种种理解;此外,结合运动员学生的学习训练等成长经历、兴趣点等,编写了涵盖文史艺术审美等人文知识、体育文化内涵介绍、体坛名将励志故事等的校本阅读读本。作文集和体校读本,都是他们熟悉的内容,能激发阅读兴趣,丰富学习资源,让学生们在阅读优秀作品中感受体验,传承文化智慧、积累人文知识、理解价值观念、吸收思想智慧、积淀人文底蕴。

创建电子微阅读。建立校园微信阅读公众号,分享有关人文知识、励志故事、体育文化、艺术哲学、情感审美、国家动态、政治经济等等领域的美文佳作,紧扣时代脉搏,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将人文素质的培养潜移默化地渗透到学生的生活中,在学生集训、比赛无法参加文化课学习的时候,也可以通过手机等电子阅读的方式学习,接受人文信息传递,很受学生欢迎。

(2)拓宽阅读途径。除语文课堂外,开拓阅读空间,拓宽阅读路径,如各个班级设立图书角,学校为每个班级配置图书柜及世界名著等图书,利用早读、阅读课、班会、校会等多种渠道进行阅读,从书面阅读拓展到电子屏幕阅读等多种形式的阅读,让学生不在拘泥于语文课本,而是能因时因地地进行阅读,广泛全面的接受阅读熏陶滋养。

(3)指导阅读方法。实践中,指导学生掌握引导式阅读、批注式阅读、背诵式阅读等阅读方法,有法可依,事半功倍,让学生学会读书,进而提高学生的阅读鉴赏能力、提取信息能力,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学会在阅读中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学会主动去读书,养成读书的习惯,让学生在阅读中得到人文积淀,得到成长。

(二)在写作中内化培育人文素质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明确:“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书面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如培根说:“读书可以培养一个完人,谈话可以训练一个敏捷的人,而写作则可造就一个准确的人。”研究中结合体校运动员学习训练生活特殊性,把握适于体校学生写作的契合点,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让写作似融铁铸刚,帮助学生在写作中记录描绘、思考感悟、审视自我、升华情感、沉淀思想、铸就品性,将所学所感升华内化于内心的成长。

1.设计有效特色作文训练题目。

设计符合体校特色贴近体校生活的作文题目、设计提升人文素质的作文题目、设计写作自由度大的作文题目。如开展“奥运”专题的作文训练等,奥运刚刚落下帷幕之际,学生有很多的感受想要表达,这就是很好的契机,设计学生感兴趣的题目,极大地激发他们的表达欲望。学生们在作文中表达了对奥运冠军的敬佩,表达了对体育精神的理解,更加明确了学习训练的目的与目标,把听到看到想到思考到的最终用写作呈现出来。这样的写作过程本身就是受熏陶教育的内化过程,自然成为人文提升的有效途径。

2.打造以读促写的训练路径。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帮助学生养成阅读的习惯,摘录背诵、积累知识、积累名言佳句、积淀文化底蕴;引导学生学会通过他人的人生经验来阅读生活,感受生活中的真善美假丑恶,明辨是非曲直,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养成健康的人格气质,然后去表达自己内心的声音。以读促写,传递文化、传递精神、塑造灵魂、厚积薄发。

3.营造以生为本的和谐表达氛围。

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学生的发展,教师给予学生充分的尊重肯定,创造宽松的表达氛围,让学生敢于畅所欲言,这是对人的根本关怀,也是人文素质的根本要求。有的学生在作文中写比赛的黑幕不公,作为教师不能将之扼杀,而是给予正确的思想引导,这样学生才愿意表达,才能在写作中去思考,在写作中成长,才能不断得到人文素质的提升。

(三)在活动中培育塑造人文素质

《语文课程标准》提及语文教师要创造性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实践活动,拓展语文学习的范围,通过广泛的实践,提高语文综合应用能力。我校研究实践中,立足于体育训练与语文学习的结合点构建体校综合课外活动,充分发挥综合活动在人文素质培育方面的重要作用,引导学生与社会生活接轨,关注时代民生,学习协作交流与表达应用,实践锻炼学以致用,将思维导向落到行为实处,激发共鸣、引导青春人生、焕发生命力量、积德立身精技立业,全面培育塑造人文素质。

1.创设特色性课外活动。

实践中,紧密结合体校训练学习生活的特殊性,去构建与体校青少年运动员学生身心相契合的活动。如在里约奥运会的热情没有退却的时候,学校举办以奥运精神为主题的特色系列活动,如黑板报比赛、奥运冠军回母校等,让孩子们和冠军近距离接触,他们兴奋雀跃,激动得冲到曾经在他们的训练场出现的师哥师姐面前,采访、交谈、合影,写出自己的兴奋与喜悦,画出自己所看所想,谁能说在这种有益的活动中他们没有受到思想的启迪,没有得到精神的成长。

2.注重实效性课外活动。

语文学科要求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提高语文素养,而良好的语文素养正是人文素质不可或缺的部分,而事实中,体校学生往往不会写请假条,不敢发言,一提作文就头疼等等,这都是人文素质缺失在语文学科中的体现。举办奥运征文、冠军讲坛等活动,让学生在他们感兴趣的熟悉的事情中锻炼沟通、协调、表达、写作、思维、审美等能力,在不知不觉中听说读写能力、语文素养得到提升,形成有实效的学习方式,促进人文素质的提升。

3.开展综合性的课外活动。

适宜的综合活动,不是学习某个知识点,不但是训练某方面的能力,而是能够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把枯燥乏味的知识转化为有趣的活动,将课堂进行延伸迁移,将学生引领到人文殿堂接受思维、情感、精神、气质、人格、价值观等多角度多方位的人文洗礼。如在对曾经的校友今日的体坛冠军的采访中,要调动多方位因素参与,提升多方面的能力素养,对体校运动员来说是极佳的人文素质得以提升的方式。

五、结论

体校青少年运动员人文素质水平关系到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质量,关系到竞技体育水平的提高,关系到青少年运动员的全面发展,语文学科兼具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特点决定我们必需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优势,结合语文教学实际提升体校运动员人文素质水平。本研究在实践中提出了结合体校特殊性、运动员学生特点,在语文教学中构建阅读熏陶、写作内化、活动塑造等培育人文素质的研究对策,并通过校本实践及问卷调查、案例分析等证明了這一对策的科学性、实效性和可操作性。第一,学生对人文素质的认知加深了,认识到文化学习、语文学习、综合素质对自身成长的重要性,认识到提升人文素质的重要意义。第二,学生阅读兴趣提高了,阅读量有所增加,人文知识的掌握有所增加,很多同学养成了阅读习惯,掌握一定的阅读方法,懂得通过阅读去学习知识,积淀底蕴,启迪思想。第三,学生写作积极性提高,写作训练卓有成效,征文比赛踊跃参与并涌现出优秀的作品,学生在写作中陶冶情操,受到思想教育,内化培育人文素质。第四,综合活动的开展,丰富了人文教育内容和手段,拓宽学习渠道,化被动接受为主动学习,让学生在活动中得到锻炼,提升素质和能力,在潜移默化中让学生受到人文启迪,收获成长,提升人文素质。

在语文教学中加强体校运动员人文素质培养,可以提高体校语文教学质效,彰显体校语文教学的价值,可以提高体校运动员的人文素质水平,促进运动员全面和谐发展,促进其成长成才,提升竞技体育人才培养的育人水平,促进体育事业的健康发展。

本研究仅对校本语文教学中人文素质培养做出了有益探索和尝试,在更宽广领域的研究还有待于进一步实践和努力。

参考文献:

[1]白慎.浅谈体校语文教学[J].时代教育,2011,(08)

[2]迟志鹏.中学语文教学中学生人文素养提升策略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5,(04)

[3]丁洁.中学语文教学中人文素养的培养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3

[4]倪雅娟.论加强运动员学生人文素质教育之路径[J].浙江体育科学,2013,(03)

[5]田建国.人文素质教育探析[N].《山东教育报》综合版,2016(09)

[6]田照军,崔晓丹,申思明.论人文素质内涵的维度思考[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0

[7]杨东平.向公共生活的教育理论:教育的文化传统与社会使命[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8]杨叔子,余东升.坚持“以人为本”走素质教育之路.中国高等教育研究[J],2010,(07)

(本文系广东省教育科研“十三五”规划研究项目“体校运动员人文素质培养研究——以语文教学为例”(2016YQJK004)研究成果。)

孙晶晶,广州体育职业技术学院附属体育运动学校教师。

作者:孙晶晶

竞技体校文化教育研究论文 篇2:

吉林省青少年竞技教育学课程的必要性研究

摘 要 根据吉林省体校青少年运动员、教练员的现状和特点以及存在问题和难题,拟探索出适合省体校竞技教育特点的教育模式,总结出青少年运动员教育的多样性,将传统文化教育予以新的内涵,从而培养青少年运动员的类意识,激发出青少年运动员们沉睡的善意,为竞技体育服务提供理论上的支持。此研究主要以运动竞赛为龙头,构建以运动的选材、教学、训练、恢复、评价为主体,并讲育人理念和措施寓于其中的“六合一”的竞技教育过程。从而提高青少年运动员学习兴趣,促进教学内容、方法改革。

关键词 青少年 竞技教育学 课程

一、研究背景和意义

青少年在成长的过程中有很大的可塑性的,因此在青少年集中的体校开设青少年竞技教育学的课程能够有效的培养规范青少年的正确思想意识。特别是近几年体育异化较为严重,针对青少年开设竞技教育学课程能使青少年运动员有一个理性的竞技观,从而在源头上避免运动员对体育异化产生的负面作用,规范正确比赛的价值观和竞技观,在夺标的同时也能够为社会为世界树立良好的楷模风范。所以,在体校开设青少年竞技教育学是当今中国体育界所面临头等大事。邓小平同志就曾说过,一切要从娃娃抓起,因此培养青少年的正确的价值观良好的竞赛风范也就显得尤为重要。

二、青少年运动员教育研究的分析

(一)国外体教结合的发展趋势

根据有关资料介绍,美国的青少年运动员的竞技教育和我们国家有着明显差异,美国很早以前就实行“体教结合”的路线,而我国才刚刚兴起“竞教结合”的教改思想。调查结果表明参加奥运会的美国运动员有90%来自高校,而这些接受高水平训练的运动员也同样接受过高等教育。在俄罗斯存在着一个很系统的训练链,运动员一步一步是通过很紧密的计划向上攀爬,这样也同样使运动员有真正意义上的“体教结合”。在《中美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比较》论述了美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社会效益方面:美国后备人才培养的“学校体制”使大约有1/3的学生成为培养对象,有天赋的竞技体育苗子是不会漏掉的,大大提高了竞技体育选材和参训面,同时也吸引了众多家长们来关注参与体育,刺激了整个体育消费水平,而其民族对体育的认同程度较高,使参训学生和家长们能够非常荣耀的激情投入。德国的体育宏观政策的主要原则来源于宪法,政府的体育政策是一种具有综合意义的社会政策,涉及健康、教育、青少年、生态、社会等方面。宪法允许俱乐部和体育联合会有组织上的自治,确定了“独立”和“自我负责”的基本原则。

(二)青少年运动员教育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武汉体育学院社科院院长受新华社记者专访时说:无论业余体校还是运动学校,中国青少年运动员的文化素质教育与训练之间的矛盾一直十分突出,但几乎所有人都把后者作为首选。目前各体校每周至少应该安排12学时以上的文化课,但因为训练任务重,比赛压力大,所以基本上达不到这一最低要求。而且由于学生赛前要强化训练、参加比赛等原因,文化学习常常被长时间中断和耽搁,因此,“绝大多数从事体育训练的青少年,没有完成九年义务教育,始终在一个很低的文化水平上徘徊。”现在体育训练学校开设的文化课存在着教师难教,学生不爱学的问题,还有教材教学内容陈旧与运动训练联系不大,缺乏针对性,学生没有学习兴趣,这样学生的文化水平就难以达到要求。

(三)青少年开设竞技教育学课程的实践教学

吉林体育学院的研究生院针对青少年竞技教育学成立了公关的课题小组,小组经过认真的资料准备和经验性的教学工作后。通过在省体校开设青少年竞技教育学课程,以45分钟的授课形式,共进行了8课时的教学实践。在教学实践的过程中大部分青少年运动员对课程的新异有趣,对课程产生了较大的学习兴趣,特别是在教学的内容中加入了贴近学生生活内容,体育明星案例等。让学生在课堂表现出积极参与课堂互动的热情。在教学手法的设计上会让同学们提出他们心中的体育明星,并且帮助分析这些明星为什么能够取得较好成绩的原因。在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时,采用了PPT的授课形式,又能及时将人文主义情怀灌输到学生们意识当中。通过课后的调查发现,学生表现出对青少年竞技教育学课程教学形式的喜爱,在竞技教育学当中,同学们能够了解他们所想要了解的运动情况和优秀运动员的训练情况,在讲解优秀运动员情况时又能发挥学生自己的情感认识,从而达到培养学生类意识和唤醒学生沉睡善意识的效果。

三、结论

在青少年运动员的培养上既要符合我国的国情发展又要结合具体经济社会发展状况。从社会舆论到教师教练的素质修养提高,以及在青少年运动员的教育内容的设计,教材的选择上,以及价值观引导上都要切实的落实和符合青少年发展的规律性。

因此在面临着我国的后奥运时代,我国要由体育大国向着体育强国的转变必须要从娃娃抓起,而且要对运动员的竞技观有良好的改善,真正的达到厚德夺标的价值取向。这样在面临体校的青少年运动员开设竞技教育学的课程,是必要可行的也是符合当今社会发展的大的趋势。因此,正如熊斗寅先生在竞技教育学的序言中所说的,育人夺标构建了竞教结合的新的体系,这是一次竞技的科学革命。只有将提高运动员的技术水平与育人相结合的精神才能够培养出具有人文与科学共存的体育人才。这对于促进国家的发展也是具有里程碑的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 宋继新.竞技运动学[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8.

[2] 宋继新.竞技教育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3.

作者:高东旭

竞技体校文化教育研究论文 篇3:

我国竞技体育文化迷失现象的分析

要:对我国运动员教育缺失、滥用违禁药物、裁判执法不公、假球、赌球等竞技体育中的文化迷失现象及其原因进行分析,认为人文精神的缺失、价值取向的异化、过度商业化的冲击、体制的弊端、法律的缺位是导致文化迷失的主要原因,提出应让竞技体育回归本质、回归教育,完善竞技体育的管理体制等对策。

关键词:体育社会学;竞技体育;文化迷失

在社会群体印象中,竞技体育已经被“刻板化”,很大程度上被机械地同金牌、冠军、名次划上了等号,再加上奖牌在某种层面上作为考量职能部门成绩的唯一标杆,体育价值观的异化已经不可避免。竞技体育是现代体育的基本形式之一,形式上是通过竞技的方式提高运动技术水平和创造优异运动成绩的一种体育活动。这种对人的体质、体能、心理、运动能力的挖掘,有助于培养健全的人格品质。但是,现代竞技体育越来越强调竞技性,商业化使得竞技日益功利化,金牌、成绩成为唯一的目标。为了体育成绩,运动员正常的文化学习被无情地挤压,九年义务教育在一些体校形同虚设。为了金牌,必要的道德教育被束之高阁,一“金”遮百丑,竞技体育中的使用兴奋剂、黑哨假球、赌球等屡禁不止,且有蔓延的态势,足以引起我们的警觉。

1 我国竞技体育文化的迷失

1.1 竞技体育文化迷失的根源

奥运会主旨是人们要求通过运动培养身心和谐发展的人,为社会服务。正如萨马兰奇所说:“由于体育运动有助于将身体置于为心智服务的位置,它在任何文明需求中都值得具有一席之地。”历史证明,“育人”是运动胚胎的教育属性,它是运动的生命线。运动若失去教育属性,“夺标”也将失去它的社会价值。当前,在运动员培养过程中偏重于抓体能、成绩等“物化”层面的“硬件”建设,忽视了“人格”的培养。中国竞技体育是在举国体制下创造了无数个辉煌,但仅仅使少数“体育强人”登上最高領奖台,而大多数人由于缺乏必要的文化知识而难以在退役后适应社会,成为“社会累赘”。

美国大学对体育人才的培训有专门的法律规定,大学生学习成绩达不到规定标准,无论运动成绩多么出色,都不能参加学校各类运动队,否则就属违法。这与我国的达到一级运动员标准就可以免试上学,某一运动项目特长可以降低分数录取截然不同。二者之间的反差,本末倒置。从而造成我国运动员文化水平越来越低。有研究指出,我国许多优秀运动员在20世纪50年代是大学生,60年代是高中生,70年代是初中生,到了80、90年代则成了小学生。目前,我国从事基础训练的青少年共有31万人,与成为明星的运动员比,这个基数很大。所以,解决好运动员文化课学习问题既是一种人文关怀,也是使竞技体育能对青少年保持一种持久的吸引力的保证。中国奥委会名誉主席何振梁先生的一句经典名言令人警醒,他说:“失去体育的教育是不完整的,失去教育的体育将走向歧途。”奥林匹克竞技的第一要素是体育,第二要素是文化和教育。各国普遍对第一要素十分重视,但对第二要素的重视程度则不同。但奥林匹克竞技决不是单纯的体育“秀”,如果忽视文化和奥林匹克教育,奥运会将失去它的灵魂。有的人太看重比赛的结果,强调夺取金牌,而忽略了文化教育。其实任何体育比赛,大多数人是失败者,成功固然带给人喜悦,但经历了失败的磨练,人会变得坚强,意志品质会得到很大的提高,在人生的旅途上才不会畏惧失败,从失败中奋起。在商业大潮的冲击之下,大力推广把教育与体育相结合的奥林匹克思想愈发重要,如果忽视它,体育活动就必然出现偏差,兴奋剂、黑哨甚至暴力等不良行为将不断出现。因此,国际奥委会鼓励各国(地区)奥委会设立奥林匹克教育研究机构,经常开展体育文化活动,其目的是弘扬奥林匹克精神。

1.2 竞技体育文化迷失的焦点

从20世纪50年代起,一些国家就把兴奋剂作为一种“战略武器”,用于体育赛场上的“和平竞争”,以证明其政治制度的优越性。多年来,大众传媒的关注和跨国公司的巨额赞助加速了高水平竞技体育的商业化。在大型国际比赛中获胜的运动员,可以一举成名,并且给自己带来大量金钱。荣誉、金钱,使一些无法凭自身实力取胜的运动员投机取巧,铤而走险,把获胜的希望寄托在兴奋剂的使用上。这些诱惑同样发生在教练员、俱乐部老板、体育官员和随队医生身上,因为他们的前程和经济利益与运动员的成绩有直接联系,许多证据表明,他们相互勾结,给运动员服用兴奋剂,是兴奋剂猖獗的重要原因。如果将兴奋剂放到体育运动发展的大背景下,我们就会发现,兴奋剂不完全是魔鬼创造出来的,它是竞技体育与人类社会各种诱惑撞击后生下的怪胎。竞技体育的蓬勃发展离不开职业化、商业化;竞技体育对人类自身体能极限的挑战和冲击的严酷性;竞技体育的社会功能及所产生的效益;竞技体育的政治功能及爱国主义、民族主义情绪等等都有意无意地助长了兴奋剂的孳生。

从兴奋剂定义和兴奋剂目录的变化中可以看出,人们先从医学视角,后来从法律视角对兴奋剂进行揭示。反兴奋剂法律认为使用兴奋剂的行为破坏了以下体育价值:体育道德、公平比赛与诚实、健康、优秀的竞技能力、人格与教育、趣味与快乐、奉献与承诺、尊重规则与法律、尊重自己、尊重其他参赛者。其中,主要价值是体育竞赛的公平竞争和运动员的生命健康。竞技体育的本质属性是公平竞争性。竞技体育的目标要求运动员向生理极限挑战,这可能损害运动员的生命健康。竞技体育的目标使运动员的生命健康权利被忽视。美国已经有上百名运动员死于服用兴奋剂,受害人家属中无一人就生命健康损害而提出上诉(至少目前还没有见到这样的报道)。使用兴奋剂的行为既侵犯了运动员的公平竞争权利,又侵犯了运动员的身心健康权利,任其发展,就会对竞技体育造成致命的破坏。正如原国际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所说:“使用兴奋剂不仅仅是欺骗行为,也是走向死亡。首先是生理上的死亡,即通过使用不正当的操作手法,严重(有时是不可逆地)改变人体正常的生理变化。其次是肉体上的死亡,正如近年来一些悲剧性事件所表明的那样。此外,还有精神上的死亡,即同意进行欺骗和隐瞒自身的能力,承认在正视自我和超越自身极限方面的无能和不求进取最后是道德上的死亡,也就是拒绝接受整个人类社会所公认的行为准则。”我们应该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开展打击兴奋剂的斗争,但是反兴奋剂的斗争会十分艰难,在相当长的时间里难以禁绝,但我们必须持之以恒。

1.3 竞技体育文化迷失的指向

吹“黑哨”是裁判员诚信缺失的主要表现。所谓“黑哨”,是指体育运动竞赛中的裁判工作人员收受他人财物在执行比赛裁判过程中枉法裁判,造成偏袒一方,损害另一方荣誉或利益行为的总称。竞技体育商业化是我国体育进入21世纪后体育事业发展的必然趋势。而在竞技体育商业化的过程中,无论是对体育

工作者来说,还是对俱乐部而言,追求功利始终是他们的重要目标。中国职业足球联赛是市场经济的产物,比赛的胜负关系到俱乐部的经济收人和未来发展。各职业俱乐部之间为了生存和竞争,就有可能采取不正当的手段。俱乐部向裁判送“黑钱”,使自己的球队“成绩”上涨,以假象来赢得球迷支持、增加广告收入,事实上,这隐含着体育衰败的危机。因为个人对财富、金钱的欲望极度膨胀,俱乐部和裁判员在重大比赛中暗箱操作,“黑哨”便由此产生。中国赛场发生的一系列的不公正的判罚事件并不是单纯的“自然灾害”,根本原因是裁判们在赛前收受“黑钱”后作出一系列不公正判罚。尽管有人认为它不过是足球界可以自我处理的“家丑”,但是,你出黑钱我吹黑哨的丑态与那些花钱买官的权钱交易何其相似。它不仅可以葬送中国足球,更是肆无忌惮地破坏着我们这个社会正在建立的公平和公正的原则。诚信缺失现象破坏了竞技体育中的公正原则,严重影响到竞技体育的健康发展。“公正原则是奥林匹克竞争的行为规范。奥林匹克精神蕴含了公正、平等、正义的内容,承认一切符合公正原则的优胜,唾弃和否定一切不符合道德规范的行为”。而诚信缺失现象正是“不符合道德规范的行为”表现,它从根本上背离了奥林匹克精神中的公正公平原则。

2 我国竞技体育文化迷失的对策

2.1 弘扬人文精神,让竞技体育回归本质

人文精神是以建立一种平等、和谐、互利、合作的关系为目标,化解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冲突,强调以人为本,重视人的全面发展的精神。而竞技体育的文化迷失导致了人与体育关系的失调,作为主体的人渐渐被异化,成为追逐名利的工具,这与人的发展和达到竞技体育的目标背道而驰。所以竞技体育要弘扬人文精神,树立运动员的主体意识,坚持在竞技运动中“以人为本”,确保竞技体育始终为人的全面健康发展服务。在竞技体育运动中,首先应该满足人的身心健康要求,通过人文精神的回归,重视人的全面发展,提高竞技体育参与主体的权利意识;在竞技体育参与主体之间建立平等、和谐、互利和合作的关系,使竞技体育的发展保持正确的价值取向。注意科学训练手段的运用,注重运动员“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建立。要对教练员、运动员、裁判员、观众以及管理人员加强人文素质的培养,提高他们的文化素质,使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体育观,摈弃虚假的价值观和非理性的价值意识,唤醒他们的主体性意识,自行抵制不正之风和违禁药物的使用,让竞技体育回归其本质。其次,必须制订出完备的法律,加大惩戒的力度,正确引导和规范竞技体育商业化;最后,加强宣传教育,使人们意识到服用兴奋剂的危害。竞技体育是神圣的、公正的,每个体育人只有通过提高自身素养,严格按规则要求比赛和执法,才能造就一个良好的竞赛环境。

2.2 竞技体育全面回归教育

当前中国竞技体育应切实贯彻“以人为本,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有效提高运动员的人文素质。“体教结合”问题的重要意义不仅在于解决运动员的文化教育问题,更是涉及到我国训练体制如何进一步深化改革,涉及到我国竞技体育如何健康发展、持续发展根本性问题。国家体育总局颁布的《2001--2010体育改革与发展纲要》明确指出,国家竞技后备人才培养“坚持走体教结合的道路”,优秀运动队伍建设要“逐步向院校化过渡”。“体教结合”是一种以培养攀登世界运动技术高峰,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新型体育”人才为目标的新体制。运动员作为社会的人,必须具有社会的属性。随着运动员在体育竞技中对金牌及其附属物质利益的追求,他们的主体地位就可能日趋下降,原本作为竞技主体的运动员却成了金钱和物质的附属物。在这样的环境下,竞技的人文思想和科学理念要逐步实现,复合型的竞技体育运动员更能适应社会的需要,运动员应该成为“智体型”运动员,体育与教育的结合对培养“智体型”运动员将起到根本的作用。

为了使竞技体育持续健康发展,可以使竞技运动逐渐回归高校。高校是人才培养的基地,尽可能多地举办大学生联赛,可以使我国的校园竞技运动文化底蕴更深厚。“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西方发达国家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模式虽然各有千秋,但其共同点是“以市场为主,政府为辅”,建立起与市场经济相吻合的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模式和运行机制,通过小学一中学一大学或实业团体来发掘优秀的运动员。美国竞技体育主要由专门的社会组织和私人企业依照1978年颁布的《美国业余体育法》开展工作。美国竞技体育运动以学校为中心,依靠学校的业余训练培养后备人才,中学是培养青少年运动员的摇篮,大学则是培养优秀运动员的高级阶段。其特点是强化了教育和体育结合,突出了青少年体育的业余性质。根据我国的国情,借鉴发达国家的做法,有助于改进我国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模式。

2.3 竞技体育的管理体制重构

中国足球从红山口会议以后开始职业化,一走就十几年。但是,中国职业足球在最近几年却暴露出许多严重问题。新上任的中国足协主席韦迪说“在推进足球职业化的道路当中,我们在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方面是严重滞后的,媒体们曾批评我们管办不分、政企不分,这个现象我坦率的承认存在,出现了假赌黑丑恶现象,也在一定程度上与体制和机制有关系。”中国足协副主席刘江南认为,“中国足球职业化后之所以出现那么多‘毒瘤’,是因为体制没有完善,政府体育职能部门不能直接参与管理職业足球,作为企业的职业足球俱乐部就是要自我发展、自我管理。如果有好的管理者,俱乐部自然就好;反之,则肯定要出问题。”为了使竞技体育体制和运行机制以及监督措施尽可能地优化到有序状态,摆在我们面前的工作是进行竞技体育体制改革,实行竞技体育项目的管理、组织部门分权、独立,建立相互间的协作和制约机制,解决“一套人马,两块牌子”的集培训、管理、监督于一身,权力过大、过于集中的问题。联合国务院有关部门组成“职业足球俱乐部资格审查与监管委员会”的专职机构,对裁判的管理、委派、监督工作由独立的部门完成,监督部门可以独立地行使监督和处罚权,建立健全常态化的监管制度,促进中国足球的健康发展。

竞技体育的文化迷失现象对竞技体育产生了较大的冲击,迷失现象已经危及到竞技体育的本质、过程和结果。种种违法行为已经使竞技体育完全违背了奥林匹克的基本精神,违背了竞技体育比赛的初衷,造成了极其恶劣的社会影响。迷失的根源在于人文精神的缺失、价值取向的异化、商业化的冲击、体制的弊端和法律的缺位。今天,我们要在更高的层次上弘扬人文精神,正确引导其商业化,建立良好的竞技体育环境,加强奥林匹克精神教育,竞技体育全面回归教育,进一步改革竞技体育管理体制,健全体育法律和规则,让竞技体育回归本质。竞技体育发展的终极目标不是金牌,而是对人的关怀和人的全面发展。只有竞技体育回归自我才能全面展现竞技体育功能和魅力,竞技体育才能走出文化迷失。

参考文献:

[1]布特.绿色体育新解[J].体育学刊,2009,16(3):27.

[2]于凡兰.关于优秀运动队文化教育改革的思考[J].山东体育科技,1995,4(2):80-82.

[3]何振梁.呼吁“体教结合“[N].人民日报,2006-03-22(12).

[4]章淑慧.社会转型期竞技体育中的人文价值研究[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6,5(5):113.116.

[5]刘博.抓重点顾全局把兴奋剂治理工作推向深入[N].胡芦岛日报,2008-08-06(7).

[6]柴伟丽,严精华.足球“黑哨“的社会学分析[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33(6):806-807.

[7]唐贤秋.论人文奥运之诚信.博士后奥运研究[C].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8:243-246.

[8]韦迪.政企不分产生假赌黑[N].绵阳晚报,2010-02-03(I).

[9]刘江南.职业足球离不开政府的保驾护航[N].南方日报,2010-01-27(03).

作者:蒋新国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新模式幼儿园音乐教育论文下一篇:中学语文高效课堂教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