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食安全论文范文

2022-05-13

近日小编精心整理了《粮食安全论文范文(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摘要:国际粮食危机为我国粮食安全敲响了警钟。尽管我国近年来粮食产量保持稳定增长,但粮食安全隐患依然存在。我们要居安思危,立足本国,通过节约集约用地、主攻农业科技、提高粮价和进一步加强农业补贴等措施来发展农业,确保我国粮食安全,从而保证我国经济与政治的稳定。

第一篇:粮食安全论文范文

提高粮食产能 保障粮食安全

衡东素有“鱼米之乡”的美誉,是国家商品粮基地县。我们始终把加强粮食生产,确保粮食安全作为一项底线工作来抓,多措并举,推动粮食生产稳步发展。

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向“政策”要粮食。一是落实各项政策。严格贯彻落实各项惠农强农政策,重点将国家粮食直补、良种补贴、综合补贴、双季稻补贴、农机补贴等足额、及时发放到农民手中,让农民切实享受到种粮所带来的实惠。二是创新补贴方式。在保持种粮补贴政策连续性的同时,合并管理粮补项目,实行分类补贴,坚持面积补贴与商品补贴并重,对自产自给的农民按实际种粮面积给予补贴,切实改变简单地按承包面积进行补贴的状况。在此基础上,按粮农的社会贡献即实际销售商品粮的数量给予补贴,鼓励和扶持农民多种粮食、多作贡献。同时,积极尝试直接向种粮农民发放化肥、种子、农膜等生产资料的补贴办法;对补贴增量部分尝试集中用于基础设施建设。三是大力发展“订单”农业。通过与粮食企业、科研单位、专业批发市场以及经销公司、经纪人、客商等签订合同,建立生产者与不同需求者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利益共同体,规避市场风险,提高粮食生产的市场化组织程度。同时,强化对国家粮食最低收购价政策执行情况的监管,加强对农资价格的调控,实现粮食提价与农资控价双赢。

加强综合生产能力建设,向“土地”要粮食。一是坚决守住耕地底线。严格执行国家耕地保护制度,严厉打击非法占用和破坏耕地的行为,切实保护和建设好基本农田,确保全县52.23万亩水田面积不减少,用途不改变,质量有提高。二是大力开展土地整治。加强农田组合整治、农业综合开发、宜耕后备土地开发和损毁土地复垦,进一步盘活农业用地存量,适时补充耕地和提升土地产能。积极推进土壤改良,推广测土配方施肥、土壤有机质提升和保护性耕作。三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抢抓国家高度重视水利建设的机遇,大力推进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加快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和“五小水利”建设,切实抓好严重干旱死角村的治理。搞好农田机耕道路的统筹规划和建设,为加速机械化进程、提高生产效率奠定基础。

强化农业科技推广服务,向“技术”要粮食。一是创新管理体制。加强对农业科技创新的领导和协调,建立以农业局牵头的多部门联席工作机制,统筹协调各类农业科技资源,对重点项目和技术实行联合攻关、集中突破。二是加大推广力度。充分发挥省高产创建示范县的示范效应,重点加强良种选育、栽培技术、节水灌溉、病虫防治等先进实用技术的推广应用,大力实施主推品种、主推技术的高产创建工程和湘米产业工程,不断提高先进农业技术的转化率和普及率,扩大优质高产水稻新品种的种植面积。三是推进推广体系建设。充实健全农村基层公益性农技推广服务机构,建立起农技专家、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户三方协同互动的农业科技推广新机制,着力解决农技推广“最后一公里”问题。

深化农业改革激发动力,向“规模”要粮食。一是健全完善土地流转机制。在稳定和完善农村土地承包关系的基础上,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建立规范的农村土地流转机制,建立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信息网络平台和农村土地流转市场,以及土地流转审查机制、土地流转风险保障机制,努力促进土地有序、健康流转。二是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大力发展新型职业农民、专业大户和家庭农场,鼓励引导组建土地股份合作社、探索建立土地信用合作社等专业合作组织,通过村民自主管理,切实解决粮食生产中的土地、资金、技术、信息、加工、贮藏、运输以及纠纷调处等问题,促进粮食规模经营。大力发展龙头企业。鼓励支持现有中小粮食加工企业进行技术改造,进一步提升加工能力,强化加工企业的质量意识和品牌意识。引导社会资金投资粮食加工产业,组建产、加、销一体的区域龙头集团,促进粮食加工业向产业化、规模化和集约化发展。三是创新金融服务方式。整合各类财政支农资金,建立统一的农业资金贷款利息补贴的财政扶持政策,对认定的种粮大户,对运作比较规范、带动力强、市场前景好的中小粮食企业和种粮专业合作社给予重点支持和奖励,提高市场竞争力。鼓励各类金融机构降低贷款门槛,创新金融产品,拓宽贷款担保抵押范围,着力破解粮食企业和种粮合作社融资难题。

(作者系中共衡东县委书记)

作者:程少平

第二篇:国际粮食危机和我国粮食安全分析

摘 要:国际粮食危机为我国粮食安全敲响了警钟。尽管我国近年来粮食产量保持稳定增长,但粮食安全隐患依然存在。我们要居安思危,立足本国,通过节约集约用地、主攻农业科技、提高粮价和进一步加强农业补贴等措施来发展农业,确保我国粮食安全,从而保证我国经济与政治的稳定。

关键词:粮食危机;粮食安全;现代化农业;农业补贴

“虽有数斗玉,不如一盘粟”。粮食是基本的生存资料,是经济发展的基础。近年来,世界粮食价格不断增长,特别是自去年以来,粮价大幅增加,导致世界经济秩序混乱,部分国家与地区因此发生骚动或暴乱。世界银行已警告,由于粮食和能源价格飙涨,墨西哥等三十多个国家可能面临“社会动荡”。中国是农业大国、人口大国,粮食安全对我国有着特别的意义。

一、国际粮食危机及其原因

2007年的世界谷物价格大幅上涨。到2007年底,全球粮食储量降到近20年的最低点,小麦、糙米、大豆和玉米期货都处于多年来最高点。全球飙升的食品价格导致海地、布基纳法索、喀麦隆、埃及、印度尼西亚、象牙海岸、毛里塔尼亚、莫桑比克和塞内加尔先后发生骚动或暴乱。物价高涨加上经济情况恶化,在主要稻米生产国埃及发起了罢工和示威,于此同时,美洲地区最穷的国家海地民众也连续五天发起暴动。近年来国际谷物价格走势如下图所示。

导致粮食危机的主要因素如下:

第一是近年来由于技术制约所导致的世界粮食供给不足。粮食危机反映出供给与需求之间出现缺口,其原因之一是供给不足。影响供给的因素有很多,技术的制约是粮食产量提高的瓶颈。上世纪六十年代,中国、墨西哥、印度等主要发展中国家实施了依靠科学技术提高粮食产量的“绿色革命战略”,通过农业技术的开发和推广以及配套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大幅度提升粮食产量。1950年至1984年,“绿色革命”使然,水稻、玉米和小麦产量持续稳步提高,全球粮食总产量增产2.5倍,有人称这场“绿色革命”的影响不亚于“工业革命”。进入新世纪以来,农业新技术的发展没能取得突破性的进展,转基因技术及太空育种试验等都没有取得决定意义的效果。与此同时,全球气温变暖、恶劣天气、自然灾害频繁,直接导致粮食产量减少。

第二是对粮食需求的增加。农业是人类历史上最早出现的物质生产部门,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产业。农业不仅提供食物,而且还为工业提供原料等生产要素和产品,粮食又是农业中最为基本的。随着经济的发展,农业的基础地位不断强化,对农业尤其是粮食的需求越来越旺盛。一方面,经济发展了,人们的饮食结构也发生了重大变化,对肉、蛋、奶的需求量大幅增加。据2008年6月6日《河南日报》资料显示,生产1公斤猪肉需要消耗3公斤粮食,生产1公斤牛肉则需要消耗7公斤粮食。世界粮食消耗从45年前的每天230万吨增加到现在的每天560万吨,增幅达149%。另一方面,粮食被转化为新的能源。当前石油价格飙升,全球不仅在闹“粮荒”,而且还遭受着“油荒”的困惑。一些国家为了应对石油危机,把大量粮食转化为生物燃料,如美国、巴西等国家利用玉米制造乙醇、柴油,其消耗量占世界玉米产量的20%。

第三是由于发展中国家的“轻农、。伤农”所致。当前大多数发展中国家正处在“工业化”的不同阶段,为了追求工业的快速增长,生搬硬套比较优势原理,不惜牺牲农业发展工业,推行“快速工业路线”,强行让制造业快速“上轨”。一方面对农业工业实行剪刀差,另一方面占用大量的耕地来发展工业。对农业的轻视导致农业发展缓慢,特别严重的是农民生产积极性不高,使得大量农田荒废。很多国家因此由粮食出口国变为粮食进口国。

第四是国际投机加剧了粮食危机。美国股市低迷和美元疲软释放出大量“热钱”,对大宗商品进行炒作吸引更多逐利资金流入。根据花旗银行4月初的一份研究报告,今年一季度有700亿美元新增资金流入包括石油、金属和农产品在内的大宗商品市场。今年以来,农产品期货价格出现飙涨和剧烈波动,涵盖26种农矿产品的大宗商品指数上涨了20%,而包括了500家成分股的标准普尔指数下跌了7%。出口国菲律宾被迫赴美国市场大宗采购大米,芝加哥糙米期货价格在4月份不断刷新纪录。粮价的飞速上涨,已经改变了正常的国际贸易秩序,成为影响全球经济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一些主要粮食出口国开始限制粮食出口,例如越南、印度、俄罗斯、乌克兰等。

对任何国家而言,粮食安全都不仅是吃饭问题、社会问题,而且是经济问题、政治问题,不仅关系到人们的生存、社会的发展,而且关系到国家的安全与政局的稳定。此次全球粮食危机给广大发展中国家上了一课,也为中国的粮食安全敲响了警钟。

二、我国粮食安全存在的隐患

“手中有粮,心中不慌”。我国历来重视农业的基础地位,特别是自党的十六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对粮食生产做出了一系列意义重大的部署,从2004年到2007年,四个一号文件分别对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及建设现代农业等作出了战略部署。2007年我国粮食实现了自1985年以来首次连续4年增产,但是粮食安全仍然存在隐患。

(一)粮食产需缺口依然存在

我国人均耕地面积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40%,其中低产田占总面积的2/3以上。目前,我国粮棉油等重要农产品仍然产不足需,供求不平衡的压力将会更大。我国粮食需求每年将增加80亿~100亿斤,而在粮食生产方面,资源约束更加突出,特别是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推进,耕地的流失进一步加大稳定粮食产量的难度。近些年来,我国粮食增长缓慢。

由上图可见,自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我国粮食增长率呈递减趋势,说明粮食的增长受到资源有限的约束。与此同时,我国人口的增加及经济增长对粮食的需求却是递增的,这种供给与需求的反向变动必然导致供需缺口的存在。按照美国生态经济学家莱斯特·布朗1994年估计,2030年我国人口达到16亿,粮食总产量将减少20%,需要进口7080亿斤,相当于2007年粮食产量的70%,再加10%的缺口,即80%的粮食靠进口。这个数字虽然被高估了,但却为我国的粮食安全敲响了警钟。我国农贸产品贸易2004年至2007年连续四年出现逆差,2007年前11个月农产品逆差额为37.8亿美元,同比增长3.0倍。我国是大豆净进口国,每年进口大豆数量超过300万吨,接近国内产量的两倍。

(二)农民生产积极性不高

我国近些年实行了一系列惠农政策,比如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等,对农业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但物价上涨,种粮成本增加,政府的补贴力度赶不上农资上涨的幅度,种粮收益低,农民的种植积极性不高。随着经济与城镇化的发展,我国出现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农民工,每年大概有1.5亿到2亿农村精壮劳动力离开土地进入城市务工,留守在农村的大部分是老弱劳动力和未成年的孩子,很多地方甚至出现了“空巢村”现象。农业高投入、低收入导致农民宁愿出外打工也不愿意种地,有的土地撂荒,有的粗耕,有的出租。农民收入中农业收入比例急剧下降,根据2007年版中国统计年鉴资料,1990年、2000年及2006年农业收入比例依次为50.2%、37.0%、32.3%,16年间下降了近20个百分点。我国经济一直保持较高的增长速度,而粮食增长率自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却一直递减。

资料来源:《2007年中国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出版社2007年版;《1981年中国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出版社1981年版;麦迪森:《世界经济千年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在所有经济指标中,粮食的增长是最慢的,近十年来又是递减的,这体现了粮食的基础地位不够牢固及农民种粮积极性不高。

(三)耕地流失严重

耕地资源紧缺是我国粮食危机的根源。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化、基础设施和住房建设占用了大量耕地,导致耕地大量流失。自1998年以来,我国房地产业飞速发展,与之相伴的是耕地面积的逐步递减。

自1998年以来,土地销售收入和房屋销售税收所得占地方政府财政预算的40%~60%,这是根据中国的土地融资政策得到的。在富裕的沿海省份浙江,宅基地和不动产买卖收入占政府年度预算的60%,全国其他很多地方同样如此。

“开发区”是滥占耕地的另一大原因。近些年来,“开发区”、“工业园区”和“经济特区”等在中国遍地开花。根据2004年的数据,全国共有6866个“开发区”,其中将近4500个已经被取消,因为它们毫无用处。最近23年,中国建立了300座大型高尔夫球场、兴建高尔夫球场也吞噬了大量的土地,所有这些行为,使得中国非常重要的农耕地面积从1996年的1.3亿公顷,减少至2005年的1.22亿公顷。据2008年5月17日出版的《经济日报》报道,国土资源部提供的资料显示,自1996年至2003年的7年间,我国耕地已由19.5亿亩减少到18.5亿亩,7年减少了1亿亩,平均每年约减少1429万亩,比两个海南省的耕地还要多。

人口的增加,耕地的减少,必然导致人均耕地面积的减少。中国以世界7%的耕地养活了全球20%的人口,目前我国人均耕地只有1.41亩,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40%。

资料来源:陈兰生:《土地的警告》,《经济参考报》2008年6月27日

(四)国际垄断势力影响我国粮食安全

世界粮食价格的上涨与粮食贸易的垄断性有关。目前,世界上四大跨国粮商——ADM、邦吉、嘉吉和路易达孚垄断着世界粮食交易量的80%,在某种程度上拥有定价权。这意味着,任何国家,如果粮食不能自给自足,都难逃被这些粮商鱼肉之苦。当代拥有丰富耕地资源的美国,就是以“粮食战略”作为维系世界霸权的一种手段。现在的美国有三个粮食巨头:嘉吉公司、ADM公司、邦吉公司。尽管2008年发生了次贷危机,而这三大粮食巨头在第一季度仍分别获取10.3亿、5.2亿、2.9亿美元的丰厚利润。他们在世界上所向披靡,重要的手段是建立了遍布世界的粮食生产、流通、消费的信息网络,伸向多数重要国家的跨国公司。美国政府提出了“以粮食为武器的世界战略”,其称霸世界不仅依赖核武器和金融,而且摆在第一位的是粮食垄断,谓之曰:“以粮食为国家根本。”为了垄断粮价,盛产小麦的美国一直将小麦产量控制在8000万吨(即16000斤),2007年故意减到7000万吨,以左右世界粮价。在美国,表面上给农产品定价的是期货市场,而幕后操纵期货的则是美国特有的超级粮食经销商[1]。近几年由于流动性资金过剩,大量资金进入粮食市场投机,这无疑对因以粮食生产乙醇造成的粮食恐慌雪上加霜。这种粮食投机同石油市场投机如出一辙,乃是搅乱粮食市场的主要因素。对于我国来说,现在市场的开放度已经很大,关于外资企业进入粮食流通企业的WTO过渡期已经结束,必然受国际市场和国外资本进入中国的粮食所影响。近期,美国打算把中国变成其出口农产品的主要对象,也想搅乱中国粮食市场。至今中国已有上述三大粮商的分公司,外加路易达孚公司,中国80%的大豆压榨能力已被其控制[2]。

三、立足国内,确保粮食安全

我国是人口大国,13亿这个数字使得粮食安全在我国显得尤为重要。确保粮食安全,无论是今天还是未来,都将是我们永恒的话题和使命,粮食安全不仅是经济问题、社会问题,而且是政治问题。粮价的波动会牵动国民经济的各个环节,甚至引起国际经济秩序的混乱,当前猪肉价格的飙升对经济所造成的影响及国际粮食危机所引起的一些国家的暴动与骚乱就是最好的实证。鉴于此,笔者认为,确保我国粮食安全,要立足于本国,依靠本国,不断挖掘本国的粮食产量潜力。

(一)保护耕地面积,提高耕地质量,走节约集约用地的道路

“民以食为天,食以地为本”。要充分确保我国当前和未来的粮食安全和社会稳定,就必须拥有一定数量和质量的耕地保有量。2006年3月5日,十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通过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明确提出,18亿亩耕地是未来五年一个具有法律效力的约束性指标,是不可逾越的一道“红线”。要守住这根“红线”,就必须转变传统土地利用方式和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节约集约用地。例如,提高城市外部的各种开发区和工业园区的用地“门槛”,有效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和效益;通过加大对农村居民点的整理复垦,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积极地迁村并点、治理“空心村”、“退宅还田”有效增加耕地面积等。同时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科学编制土地开发整理复垦专项规划和基本农田保护专项规划,通过大力开展土地整理,实施“金土地工程”、“沃土工程”,从而确保耕地得到及时补充,耕地质量稳步提升。通过土地整理、开发和复垦可以有效补充耕地,确保耕地“占一补一”,保证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的目标。我们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坚持科学用地和统筹城乡建设用地,这不仅关系当前经济社会发展,而且关系国家长远利益和民族生存根基。

(二)依靠科技发展农业

农业的发展涉及生物学、气象学、土壤学、遗传学等各方面的发展。1988年9月2日,邓小平在论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时突出论述了农业的发展出路:“将来农业问题的出路,最终要由生物工程来解决,要靠尖端科技。”[3]上世纪六十年代的“绿色革命”,在一定阶段满足了人口增长对粮食的需求,避免了和平年代爆发大规模饥荒。面对当前的粮食危机,联合国机构呼吁“第二次绿色革命”的出现。从中国国情和时代特点看,发展农业更需要科学技术,需要利用科技提高单产水平。我国提高单产的空间还很大(落后于德国、美国、法国),要把弘扬精耕细作的好传统与现代科技结合起来,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提高农业单产水平,发展生态循环农业。

我国农业潜力估计在2020年前还有60%以上,充分利用科技,使科技贡献率每年提高2个点,粮食产量就可以增加1%~2%。同时,我们还要加快农村信息化建设,利用信息技术武装农民,随时了解市场信息和技术信息(包括自然灾害预警),打破区域限制与大市场沟通,利用科技发展和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拉长加工链和价值链,增加农产品的附加值。特别要大力发展生态循环农业,下力气解决农村农业污染问题,这不但关系农民的健康问题,而且关系全社会的利益,也是与国际市场接轨的关节点。

(三)提高粮食价格,对城市低收入者进行补贴

中央财政近年来每年在农业方面的投入一直在不断增加,2006年为422亿元,2007年的一号文件提出“财政支农投入的增量要继续高于上年,国家固定资产投资用于农村的增量要继续高于上年,土地出让收入用于农村建设的增量要继续高于上年。”2007年中央财政对农业的投入增加800多亿元,对三农总资金投入达到4200多亿元。尽管如此,农业收入低还是不争的事实。农业有由于其需求弹性小导致“谷贱伤农”的情况,各国农业性质都是如此。为了扶植农业的发展,大多数政府特别是西方发达国家对农业给予不同程度的补贴。我国近年来的惠农政策取得了一定的效果,然而农民收入低、种粮亏本的现象却很普遍,说明我们的补贴力度不够,要继续加大粮食补贴的力度。我们还要改革当前的补贴方式,现在按亩补贴有些散乱,且补不到真正农民身上,较好的办法是进一步提高粮食收购价,以农民一定的盈利标准为基础,以此鼓励农民种植粮食。在农民工大量转移的背景下,这样做一方面可以促进土地的集中经营,实现规模经济;另一方面可以减少中间环节,便于维持市场秩序;同时还能促进专业化科学种田,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在提高粮价的同时,要对城市低收入者实行粮食补贴。据专家估算,若粮价提高至现在的1倍~2倍,对城市低收入者(假定为1亿人)每人每年补贴1000元,国家通过粮食销售及其相关制品可以回收3000亿元~4000亿元,算下来国家的补贴每年只有1000亿元~2000亿元。

(四)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

从长远角度看,粮食安全取决于我国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取决于农业现代化水平的高低。发展现代化农业是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邓小平提出:“中国社会主义农业的改革和发展,从长远的观点看,要有两个飞跃。第一个飞跃,是废除人民公社,实行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这是又一个很大的前进,要长期坚持不变。第二个飞跃,是适应科学种田和生产社会化的需要,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发展集体经济。这又是一个很大的前进,当然这是很长的过程。”[4]这一重要思想体现了我国农业领域生产力特点与生产关系的有机统一。我们要结合我国的具体情况,采取灵活多样的现代经营形式,依靠科学技术改造传统农业,培养新型农民,发展农业,提高农业机械化与信息化水平,提高农业的生产效率,提高农业的素质、效益与竞争力。

参考文献:

[1]操纵世界粮食市场的美国“大粮商”[N].参考消息,20080621.

[2]董振国,王春雨.力防“粮袋子”受制于人[J].瞭望,2008,(24).

[3]邓小平年谱[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303.

[4]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55.

责任编辑:陈文杰

作者:吴 莲

第三篇:浅议发展粮食生产确保粮食安全

[摘 要] 在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生产要素随着市场经济的发育而不断转移。农业,特别是粮食生产在资源配置中处于绝对不利的地位。加上世界能源的紧缺,生物能源的发展不以世人意志为转移。粮食紧缺在相当长的一个时期为世人所关注。粮食生产对于我们这样一个人口大国任何时候都不可放松,保证粮食安全是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

[关键词] 粮食;风险;安全

我国是一个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国家,要确保十三亿人口的粮食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要用占世界7%的耕地,养活占世界21%的人口,任务十分艰巨。目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已确立,经济快速发展,生产要素自觉不自觉地由比较效益低的一产业向二三产业转移,农村经济向城市经济转移,产品经济向商品经济转移。很明显地出现了世界性的三个不可逆转:即人口的不断增加不可逆转;耕地的不断减少不可逆转;粮食的消费增加不可逆转。其直接后果将是产粮大国保守主义抬头,将进一步作为战略物资的“硬通货”。世界性的“粮荒”将在相当长的一个历史时期摆在各国政府和世人面前。作为发展中的中国,人口众多,中央政府非常关注。笔者认为:确保粮食安全生产,必须加大农业投入,提高种粮的比较效益;依靠科技大幅度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完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解决有人为农服务,提高家业技术的入户率。

一、加大投入,提高种粮比效效益

近年来,中央免除农业税,加大了农机、种粮、良种直补,减轻了农民负担。但由于种粮生产周期较长,又受自然风险的制约,分散的小农经济劳均占有耕地少,种粮农户所种粮食除自食外,商品量有限。近年粮价虽有上升,但化肥、农药价格的上升幅度远远大于粮价的上升,其结果是种粮的比从事其他行业的比较效益仍然低,导至农村大量青壮劳动力弃农务工,农村从事农业生产特别是从事粮食生产的劳动力缺乏。传统的精耕细作被束之高阁,更有甚者出现大量的“抛荒”,造成有限的耕地资源,得不到充分利用。加上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有限的耕地逐年减少。笔者认为,中央政府应出台钢性政策保护耕地,让中央提出的耕地警戒线18亿亩得到真正的落实,同时进一步加大农业,特别是对粮食生产的投入:一是资金的投入。目前国际市场粮价远远高于国内粮价,试想能否将这部份差价拿出40%作为种粮农户的直接补助,即种植面积×产量系数(高产区系数大,广种薄收地区系数小);20%作为规范农资市场(化肥、农药、农机、种子)补贴,对国有大中型农药、化肥、农机生产企业进行原材料补贴,控制价格,种子补贴到种粮农户;40%作为商品粮补贴,40%的资金量除以国家计划每年收购多少粮食量,即为单位商品粮量的补贴金额,这样一来有利于耕地向种粮大户集中,让种粮劳动力比较效益接近从事二三产业(至少相当或接近外出务工效益),让一部份有头脑,会管理的农村新型农民从城市回流到种粮(油)第一线。二是政策投入。政策的入主要是在鼓励耕地向种田能手集中,机械化耕作,严格控制耕地,特别是基本粮地上下功夫;三是改善生产条件的投入,要将耕地出让金国家收取部份,全额用于基本农田改造,兴修大中型水利设施上,尽快将粮田改造为旱涝保收的良田。

二、依靠科技,大幅度提高单产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蒸汽机的发明带来了第一次工业革命;20世纪三十年代开始,美国推广杂交玉米,使美国玉米亩产每十年增加100斤;“绿色革命”给人口众多的印度带来了希望,基本解决了印度的“饥荒”;杂交水稻的培育成功,“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为解决世界的粮食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中国每年种植杂交水稻3.5亿多亩,增产的稻谷达350亿kg(每亩按增产稻谷100kg计),至少可供1亿人口的消费,目前杂交水稻已在全世界主要稻米生产国推广。我国的粮食安全,一靠政策、二靠科技、三靠投入,但最终要靠科学技术解决问题。我国人多耕地少,土地后备资源不足,要保证粮食的稳定增长,保证粮食安全,将取决于农业科技新的突破。“一粒种子可以改变世界”,“一项新技术推广可以造福一方百姓”,目前超级稻已面世,在现有杂交稻的基础上每亩增产100kg已成为现实,正向第二阶段冲剌,即每亩超过1000kg物新品种选育。要集航天技术、组织培养,基因等高科技为一体,尽快培育出一大批更具增产潜力的新品种。同时在低耗能化肥,安全有效低残毒农药、除草剂、及省工培技术的研究等方面有新的突破。可以设想,在上述领域谁占有先机,有所突破,谁就可以在世界上最先有发言权,谁就会在世界粮食生产上成为强者,到那里我们才能说保证了我们的粮食安全。

三、强化服务,稳定和完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

要保证粮食生产安全,将取决家业科技的突破和实用技术在更大范围的普及推广。依靠科技不是权宜之计,而是确保粮食生产安全的根本战略方针。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是科技与生产相结合的“二传手”。笔者在基层从事农技推广工作近二十年,目前的状况实在是令人担忧;本世纪初的机构改革,将乡镇农业服务机构下放到乡镇管理,上级业务部门只是业务指导,实际上上下已没有多少联系,有言者为“脱钩”了,知识上难以更新,业务中无人管了。加上经费不足,“有钱养兵,无钱打仗”,使基层农技人员无所事事;再者教育制度的改革,院校毕业生不包分配,自己求职,农业,特别是分散经营比较效益低下的农业,农业院校毕业生求职难,学生不报农业院校,农业院校生源少,纷纷改行办非农专业;农业中专纷纷停办,这样一来,基层农技推广体系难以接收到新鲜血液。据不完全统计,近十年来,基本上无农业大中专院校毕业生充实到基层农业推广单位,照此下去,再过十来年谁来推广农业技术?只有让农民“自学成才”!笔者认为,国家应出台一系列政策:鼓励学子学农;鼓励农业院校“务正业”,招收农学专业;尽快将乡镇农技推广机构与上级农业技术管理部门挂钩,让基层农技推广人员有人管,有事做、有经费、,做出业绩的基层农技推广人员转为公务员得以社会的承认,享受到相应的待遇。让农业技术真正地转化为保证粮食安全的生产力。

发展粮食生产,保证粮食安全检查,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投入,政策支持,各级政论高度重视,全社会高度关注。把政策投入、资金投入落到实处,严惩各种违规行为和挤占挪用发展粮食生产资金。

参考文献

[1] 祝滨滨,刘笑然.新时期保障我国粮食安全的措施研究[J].当代经济研究.2009(12)

[2] 邵鲁.我国粮食供求、价格波动与安全问题的实证分析[D].吉林大学,2009

[3] 刘铮.世界粮食危机挑战中国粮食安全[J].经济学家,2009(12)

[4] 彭克强,刘枭. 2020年以前中国粮食安全形势预测与分析[J].经济学家,2009(12)

[5] 侯力.中国城市化过程中的耕地资源保护研究[D].吉林大学,2008

[6] 梅燕.中国粮食供求区域均衡变化研究:模型构建与模拟分析[D].浙江大学,2008

[7] 公茂刚,王学真.发展中国家粮食安全区域比较分析[J].农业经济问题,2009(11)

[8] 陈波.中国粮食安全成本及其结构优化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07

[9] 杨晓智.我国粮食供求与农业开放政策研究[J].国际贸易问题,2009(11)

[10] 张士功.耕地资源与粮食安全[D].中国农业科学院,2005

作者:吴英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内科护士论文范文下一篇:护士护理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