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评价与管理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2022-09-13

土地评价和管理是一项高度综合性的研究工作, 它通过地理学与农学、林学、城市建设、交通运输及生态学、社会学、经济学、法学等应用学科有机结合, 是合理进行土地开发、利用、治理和保护的桥梁, 是土地科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分支学科。

土地评价与管理课是城乡土地规划专业的一门主导课程, 其课程体系设置及教学质量直接影响到了土地规划高质量人才的培养。随着国家经济建设, 特别是学科任务的发展, 土地评价与管理的任务发生了质的变化, 从以农业为主的生产潜力评价和适宜性评价, 发展到了当前以专项土地利用和土地可持续利用为主的评价, 这对土地评价和管理的理论和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因此, 也对土地评价和管理的课程教学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作者结合近几年教学和实际工作经验, 对该门课程进行教学性改革探索, 以期提供可参考依据。

1 土地评价与管理课程的特点

1.1 是土地学科的生长点

土地学科是兼自然、社会、经济、环境多学科性质的综合性学科, 是研究人地关系及其变化规律的学科。土地评价和管理是土地科学的主导学科, 是土地利用规划的前提基础, 只有正确评价土地才能正确利用土地, 在这个方面, 它应该是土地学科的生长点, 特别是随着环境、人口问题的日益突出, 正确评价土地的潜在能力、经济价值及土地利用现状、生态状况, 针对存在问题做出正确的管理, 才能促进土地的合理利用, 实现土地的可持续发展。因此, 土地评价与管理所处的位置对土地学科的发展起着及其重要的影响。

1.2 评价方法和技术发展迅速

相关知识、评价方法和技术的发展极大推进了土地评价与管理课程内容的发展和更新, 比如, 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体系的构建和应用, 权重指数法、层次分析法、模糊综合评价法及灰色关联分析法等的继续使用, 人工神经网络模型、遗传算法等新方法的尝试, GIS技术的广泛应用, 进一步丰富和完善了土地评价的内容和精度。

1.3 综合化和实践性强

土地评价与管理课程内容涉及到地理学、农学、林学、环境学, 还包括社会学、经济学、法学、管理学方面的知识。它以这些学科的内容为基础, 要求学生必须有宽厚的基础知识才能把握好这门课程。

学生在进行土地评价和管理的理论学习过程中, 要进行相应的实践环节, 进行农用地生产潜力评价、适宜性评价、城镇建设用地的分等、估价及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生态评价等实践操作, 实践过程中要求学生多接触实际案例, 多了解相关土地的自然和社会属性特征, 有针对性的解决评价中存在的问题。

2 课程教学内容设置存在的问题和改革

2.1 现有课程教学在内容设置上存在的问题

(1) 土地评价讲解偏重于土地生产潜力、适宜性及经济评价, 忽视土地利用现状评价、可持续利用评价及土地生态评价, 而我国土地利用存在问题较多, 且土地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 因而加强土地利用现状及生态评价理论及实践教学十分迫切。

(2) 土地评价与管理方法的讲授并不全面、完整, 现实的土地估价及管理活动中已经产生了许多较为实用的评价方法、评价模型, 但目前的教学内容大都只限于诸如土地潜力综合评价模型、农用地分等的毛利分析法、贴现现金流量分析法, 农用地估价的标准田法, 城镇用地估价的收益法、市场法、成本法等, 而其它方法运用较少, 特别是3S技术、人工神经网络模型、遗传算法等新方法的讲解很少。

(3) 土地评估与管理课程的实用教学内容安排不足, 缺乏足够的较新的典型案例, 使学生对各类土地评价及管理实际操作能力难以得到较大的改进、提高。

2.2 课程教学内容改革的具体目标

鉴于土地评价与管理课程教学内容设置中存在的上述问题, 我们应当按照当前土地评价及土地管理的客观需要, 改革创新该课程的内容安排, 从基础的理论知识入手, 到各种土地评价方法、模型运用、评价报告的编写, 具体评价案例分析等, 建立起一套科学而完整的土地评价与管理课程内容体系, 具体应做到以下几点。

(1) 教学体系内容应当适当增加土地利用现状评价、可持续利用评价及土地生态评价的土地评价内容, 以适应土地生态环境、人口等问题的迫切需要, 另外, 还要在介绍传统评价方法的基础上, 根据实际需要引入新的评价方法和管理技术, 这样才能不断增强学生业务操作的灵活性和应变性。

(2) 根据实际发展要求, 选择内容体系较为健全的教材, 过去大多数教材是将土地评价和土地管理内容分割开来分别成书, 不尽适用于本课程教学, 所以在教材选择上最好是土地评价和土地管理两部分内容统一在一本教材上, 这样有利于完整学生的知识体系, 当然在教学过程中不能仅局限于教材的内容, 还应当开放的引导学生掌握相关知识的理论和方法, 扩展学生的知识面。

(3) 与时俱进, 根据实际需要, 适当扩充土地评价领域的新知识、新内容、新案例使其不断充实到新的课程教学内容中, 并且在课程教学中要与最新科研成果紧密结合, 让学生及时了解和掌握此学科领域的前沿动态, 进一步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和创造欲, 进而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推动土地评价和管理领域的发展。

3 课程教学方式改革

3.1 教学模式的改革

土地评价与管理课程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中心的灌输讲授, 它强调的是给学生以知识和技能, 忽视学生的全面发展。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分上下篇讲解, 上篇从土地的内涵、土地评价要素及分类入手, 依次讲解各类评价的理论、方法、应用案例, 下篇讲解土地管理的理论、法律法规及各种管理手段, 学生则按照老师的讲解思路来学习, 接受, 始终处于灌输式的被动学习状态, 教师课堂没有涉及的内容, 学生课外也不没兴趣去主动扩充, 致使学生只善于解答书本的问题却难以应付实践中出现的各类问题, 因而学生缺乏课程学习的趣味性和研究性, 更不利用其学习创新能力的培养, 基于此, 我们应当采用新型的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教学模式, 以提高学生学习此门课程的积极主动性。

3.1.1 启发式教学

启发式教学模式在讲解过程中调动学生的思维, 进行主动性、积极性的创造活动。思维既常说的动脑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不断的提问、引导,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激励学生独立思考, 阐述其独特见解。比如我们在讲解采用毛利分析法确定农用地等级评定这一章节内容时, 采用启发式教学, 通过已经讲解的毛利分析的理论、成本和收益的关系, 引导学生以此知识为基础, 让学生独立思考用毛利分析法评价土地等级时的一般思路, 这种教与学相结合的启发式思维模式在土地评价与管理课程教学中已经被运用, 且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成绩。

3.1.2 探究式教学

探究式教学就是用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实际问题作为载体, 让学生在教师的组织和指导下有目的的相对独立地进行探索学习, 从而促进学生思维水平的发展, 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并从中感悟科学研究的基本策略和方法, 得到科学思想的熏陶的一种教学即教学过程是在教师启发下, 以学生独立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讨论为前提, 以现行教材为基本探究内容, 以学生周围世界和生活实际为参照为学生提供充分自由表达、质疑、探究、讨论问题的机会, 让学生通过个人、小组、集体等多种解疑尝试活动, 将自己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教学方式。例如:我们在讲解土地生态评价内容中涉及到了生态系统健康评价, 这部分内容学习我们采用了探究式教学模式, 首先教师给学生布置了生态系统健康自学任务, 让学生在自学的前提下以小组为单位, 展开课堂探究和讨论, 学生可以根据自学教材及课外知识扩展, 针对当今世界生态健康存在问题、生态系统健康评价内容及评价指标展开充分讨论探究, 使学生能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性, 以此学生体会到了自主学习的喜悦, 在学生探究的同时, 教师也在探究自己的教学。因此, 它也是师生共同探究、共同进步的过程。

3.1.3 双主式教学

双主式教学是一种能有效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的新型教学模式它的理论基础就是当代最有影响的两种“学与教”理论的结合, 在课堂教学中, 要以“双主” (学生为主体, 教师为主导) 教学思想为指导,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 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土地评价与管理课程某些章节内容在讲解时采用了双主式教学, 以自学—精讲-巩固为教学操作程序, 让学生提前自学, 教师课堂上进行精讲, 即讲的是重点、难点、疑点等内容, 在整个精讲过程中还要继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最后一步是对所学知识巩固, 即要让学生自己动脑、动口、动手来巩固所学的知识, 方法可灵活多样, 如:自己复述、自己小结、自己梳理、自己出题、自己批改等;要让学生掌握知识遗忘的规律, 教给学生记忆的方法, 及时复习, 巩固知识。

在整个土地评价与管理课程教学过程中, 可以根据具体教学内容的特点采取不同的教学模式, 也可以几种教学模式综合使用, 根据以上几种教学模式的实施, 得到了较为满意的教学效果, 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得到了较大的发挥。

3.2 教学方法的改革

土地评价与管理教学的主要内容是土地评价和管理的理论与技术方法, 教学难点是新技术的及时应用和评价与管理的实践活动, 解决方法是完善课程体系、利用有效的教学模式, 开展课堂教学 (传统式、多媒体式) 、案例教学、实践教学, 力求使教学内容科学、实用, 教学效果最佳。

3.2.1 灵活应用多媒体等教学技术, 提高教学质量

土地评价与管理课程在传统教学方法的基础上, 适当引进多媒体、动画, 利用图像、声音、动漫等直接对教学中的重、难点内容进行表达, 达到教学过程的优化。利用多媒体教学的过程中, 教师要注意搜集素材, 如课外评估实践的照片、野外土地类型的照片及相关录像, 在授课中把收集的相关课程内容的图片、影音等文件通过多媒体表达, 使学生印象深刻, 气氛活跃, 大大提高教学质量。

3.2.2 实施全过程案例教学法

土地评价与管理课程的特点是各类土地评价案例较多, 而且实时更新的案例较多, 所以各类土地评价案例应用得当与否直接关系到教学质量的好坏, 恰当的案例使学生应易于理解评价理论和方法, 在案例教学中一定要从理论出发精选案例, 真正做到书本知识和实践知识相联系,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培养和增强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具体实施过程包括案例引入、案例讨论、概括总结, 在案例教学中要保证各个操作环节的联系与协调, 这样才能增强整个案例教学的效果。

3.2.3 加强实践教学环节

实践教学是土地评价与管理课程与社会需要接轨的重要环节, 实践教学的质量直接影响到土地评价和管理人才的质量高低, 所以实践环节非常重要。

(1) 突出方法与技术, 加强实践教学。

土地估价部分的内容涉及到了较多的评价方法和评价技术, 常规的统计方法、技术方法有层次分析法、回归法、聚类分析, 毛利分析、贴现现金流量分析、收益法、市场法、成本法等, 新技术有3S技术、空间分析技术等, 在实际教学中应当加强这些方法技术的实践应用, 巩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积累。

(2) 加强野外及课外调查实践。

土地评价与管理课程的课外实践内容主要野外实践和社会调查实践两部分内容:野外实践内容是土地评价自然要素、土地利用类型的识别;社会调查实践包括土地自然状况 (地形、土壤、生态环境) 、社会经济状况 (企业效益、各田块作物投入、产量、产值、人口等) 调查。

(3) 产学研结合, 强化实践教学环节。

在开展此门课程的过程中, 为了增强其实践性环节, 要求“走出去, 请进来”, “走出去”就是带领学生到土地评估及估价单位去实习, 跟随专业的评估人员学习具体的房地产估价操作及土地管理经验;“请进来”就是把专业的土地评估专家请到课堂上来, 以他们实际的经验给同学们讲解如何实施土地的评估及管理。

在采取“走出去, 请进来”实践教学同时, 积极鼓励学生参与大学生创新基金的申报, 把所学土地评估知识应用到实际的科学研究中, 既巩固了专业知识, 又锻炼了科学研究的能力。

采用实践教学可以大大增加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为日后升学及就业打下了坚实的实践基础。

3.3 考核方式改革

课程考核的目的:一是检验学生对该课程的学习的效果, 二是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强化知识积累。为了更好的实现课程考核目标, 我们采取课堂表现+实践考查+案例作业+期末考试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比较全面的考核, 课堂表现成绩包括出勤、课堂纪律、回答及讨论问题的效果;实践考查成绩包括课外实践调查、评价报告编写、大学生基金申报、大学生科研报告会等;案例作业成绩既每次教师布置的课后案例分析作业完成情况及质量高低;期末考核成绩是指该门课程理论和实践内容的综合试卷成绩。通过这种考核模式可以全面检验学生学习效果, 并且能够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摘要:本文从土地评价与管理课程特点分析入手, 认为该课程是土地学科的生长点, 且知识面广、综合性与实践性强, 同时根据该教学内容及教学方式存在的问题, 提出了教学内容改革目标及教学模式 (启发式、探究式、双主式) 、教学方法 (多媒体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实践教学法) 及考核方式 (课堂表现+实践考查+案例作业+期末考试) 的改革措施, 不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以提高土地评价与管理课程教学的整体水平。

关键词:土地评价与管理,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改革

参考文献

[1] 蒙吉军.土地评价与管理[M].科学出版社, 2008, 4.

[2] 张笑寒.房地产估价课程教学的改革和创新[J].高等农业教育, 2002, 33 (7) :76~78.

[3] 武顺俭, 赵根全.启发式教学在体育课中的应用与探讨[J].三西师大体育学院学报, 1999, 14 (2) :77~79.

[4] Bruce Joyce, Marsha weil, Emily Calhoun[著], 荆建华, 宋富钢, 花清亮[译].教学模式[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02.

[5] 郭拴柱.探究式教学讨论[EB/OL].h t t p://2008.c e r s p.c o m/a r t i c l e/browse/3145059.jspx, 2008-07-14.

[6] 熊英.走向“双主”教学模式[J].当代教育科学, 2008 (21) :60~61.

[7] 朱瑞华.案例教学的实践与思考[J].现代商贸工业, 2007, 19 (2) :69~70.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大学生党建工作与思政教育的融合下一篇:会计信息化对企业财务管理的影响及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