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镇化背景下农村人口职业转变与养老问题研究——以河北省东光县为例

2022-10-13

1 东光县人口职业转变对养老资源的影响分析

就目前而言, 农村的人口在不断地向城市 (县城为主) 转移, 在商业、工厂、公用事业等部门工作, 由原来的务农进行了职业转变。主要体现在:目前河北省东光县的房地产业发展相当好, 自1995年发展至今, 现有将近40余处居民小区。其中位于东光县城东侧名为“东升骏景”以及“水木青华”的小区住房内, 有将近40%的购买者所属东光县周边“大单村”、“找王村”等村。在这40%的购房人口中, 有很大一部分人在2010年初还在农村务农, 6年时间内, 通过职业转变, 从事不同职业, 已有经济能力在东光县城内购买楼房居住, 这些人当中, 大多以商业销售和在工厂内打工为主。同时这一部分人的子女, 也随其父母大部分在工厂中进行劳动, 使得东光县的塑料工厂、化工厂近几年的产业收入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

但是这个现象导致农村15~64岁人口不断减少, 65岁以上的人口占农村总体人口比重上升, 养老力量薄弱。由于农业生产用地无法转出, 无其他劳动能力等原因, 导致生活水平有不同程度的下降, 养老问题日益突出。

1.1 经济支持层面

近几年, 城镇化趋势明显, 农村人口大多迁居城市, 导致农村务农人员大批量下降, 其中以青壮年为主。这一改变导致了农村家庭结构发生改变, 例如:家庭架构小型化, 家庭结构单一化。东光县四大特色工业产业中, 以棉花加工为例, 农村中生产量逐渐减少, 导致产业整体利润不如以前。经济支持, 缩小范围, 可以理解为家庭收入支持, 家庭收入高, 意味着对于家庭的“反哺”能力提升, 在养老方面的投入提升;另一方面, 对于下一代的支出比重上升, 可以从根本上改变家庭繁衍后代的教育水平, 投资于教育是农村人口职业转变后的主要作为, 也成为农村人口的理想选择, 从而形成良性循环, 在经济支持层面产生一个良好的开端。

在农村中, 教育投入的比例多在于男性, 主要认为男性的教育水平上升更容易提升家庭整体的经济水平, 其中不可避免的因素为“光宗耀祖”, 脱离土地, 收入颇丰。已不再是原来的农业社会中的男以耕地为主, 在城镇化趋势愈演愈烈的社会环境中, 人们也普遍接受了教育使人进步的观念。而对于女性家庭, 也已不再是单纯的“附庸与男人”, 而是提升自己的文化素养, 从而能够在人性进步的男性上, 得到更多的尊重, 在心理上得到更多的平衡。

祖祖辈辈, 形成良好的家庭教育理念, 对养老问题其实是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但是存在不稳定性。

1.2 生活照顾方面

由于农村人口职业转变现象处于上升趋势, 越来越多的“同在一檐下”变为了“分居异地”, 空间距离的拉长, 导致养老问题又处在一个很尴尬的境地, 养老资源的提供以及老人心理方面的支持都成为了比较明显突出的问题。虽然人口并没有外流, 但是对于大部分原始务农家庭来说, 已经很难保证可以像之前那样的精力和时间来照顾老人, 土地由自己耕种变为了承包给外人, 因此出现了“家中有地无人耕”的局面。因此, 家庭中坚力量的缺失使得并非城镇化完美的当下, “空巢老人”增多, “留守儿童”随之增多, 反而会增加老人的负担。另外, 在女性普遍接受教育的今天, 传统意义上女性对于家庭的照料已不如从前, 养老育儿逐渐归到老人身上。

为此, 笔者在东光县铁佛寺进行了实地采访。清晨锻炼的人比较多, 因此将采访地点选在这里。本次共进行了多次采访, 被采访人从事职业不同, 有个体经营者, 活动策划者, 老师等。在回答中, 我们了解到, 大部分的个体经营者是从农村出来打工, 并且基本上分布在工厂, 工地, 汽车运输等劳务方面。我从不同角度, 主要围绕“养老”这个话题进行提问。

1.2.1 您是如何看待父母子女居住异地这个事儿的?

答:这个事儿可没办法。得看家里头的人想的是嘛。要是说希望孩子的发展能够更好一点, 肯定是让孩子走远一点, 能好一点是一点, 但是也有的家庭就想让孩子跟着自个儿, 以后有什么事而能够照应着点儿。

因为老龄化趋势严重本身就会面对社会压力增大, 就不用说单一的养老机构了。我们应当考虑到, 增添养老服务主体, 社会多方力量合力进行的方式, 改善养老服务水平, 加大养老人力投入, 从侧面减轻因服务力量不足导致的经济上的不均衡。现在无论科技有多么发达, 面临的最难以接受的境况是, 危险发生在无声之间该如何处理。我从不同角度分析了“深夜危机”的形式, 认为在当下, 有部分老年人会在沉睡期间发生某些突发疾病, 错过最佳抢救时期导致严重后果的现象。我们便联想到“暖箱式”护理。将有疾病或者自理困难的老人送入暖箱进行护理, 并且设置实时监控。

1.2.2 综合采访内容, 结合实践, 可以得到以下几点结论:

在东光县内, 工业厂里面的农村务工人员非常多, 而且工资基本稳定在3000/月左右, 相比较务农来说, 生活状态得到了很大程度上的改变, 家庭结构也有所改变, 在经济来源得到改善后, 家庭人员数量有所上升, 家庭环境有所改变。

东光县内, 拥有医疗保险的职工数量在增加。随着职业转变, 人们对于在工作中的安全问题十分重视, 从务农到工业生产, 不仅改变了经济来源, 还对其思想有了进一步的改变。

职业在转变。来到东光县城内进行工作的人, 随着工作圈以及朋友圈的不断变化, 认识的人越来越多, 其他工作的机会也随之增加, 面临的机遇和挑战也就越来越多, 一些人从事着本职工作, 还可以进行“滴滴打车”的工作, 获得工资之余还可以收获外来资金。

1.3 心理感觉方面

现在社会是高速发展社会, 社会内已经形成了快节奏的生产以及生活模式, 但是快节奏的生活面对的人群是有局限性的。在改革开放的进程中, 顺应其发展的人群多集中在70后至今, 而老龄化现象正好存在与这个区间内, 因此, 当下时代的发展形势, 对于大脑思维以及身体机能逐渐不能适应发展速度的老年人来说, 是一个严峻的挑战。在这个挑战中, 会产生相对应的心理的不同层面的压力。这些压力具体表现在:

1.3.1 抑郁感。

城镇化进程中, 避免不了的是身边家人的离别, 所谓空巢老人, 是在家庭中青壮年外出打工, 留下老人在缘由家庭中继续生活, 长时间见不到面, 这样, 在思念的驱使下, 一面在考虑, 子女外出时要给家里带来一定的经济收入, 另一方面又在想, 子女长时间不回来, 身边缺少互动的人, 而感到焦虑。这种情与理的矛盾让老人的抑郁感逐渐增强。

1.3.2 恐慌感。

在逐渐走向城镇化的农村里, 医疗保险逐渐完善, 随着医疗队伍进农村, 人们对于健康越来越重视, 但是目前农村中存在不少“假药”, 以一些奇怪的语言来获取农村老人的信赖。但是不可避免的会出现, 无药效、副作用、药价高, 周期长等现象, 去县城或者市区医治消费又会太高, 因此, 虽然医疗保险和一些惠民政策在普及, 但是在没有完全城镇化的现在, 农村老人的恐慌感越来越强烈。

1.4 精神抚慰方面

人口职业转变使得家庭成员的生产劳动由务农转变为有科学管控, 收入私有, 生产收入和收入来源有着鲜明的控制, 同时改变了家庭中的人际关系。经济收入变高, 意味着在家庭经济来源中的贡献率增高, 逐渐掌握了家庭资源的分配和使用, 进而在无意识的情况下控制了家庭的话语权, 老人的经验论已经丧失了优势。在这种转台的循环下, 子女们已经逐渐在顺从的环境中脱离出来, 将慰藉视为空白区, 从而出现了精神慰藉方面的不足。然而老人的话语权遭到“动摇”后, 子女们确实在不同方面超过自己, 甚至出现了比以前更好的局面时, 老人也会有所慰藉, 从另一方面得到相应的寄托。在现实生活中, 老人们也会通过“隔代”得到更大程度上的补给, 这种现象也逐年突出。

从以上分析中可以得出, 家庭结构的转变对养老资源的影响具有多重方面。

1.5 迁居方面

正在建设的楼盘为东光县水木清华二期居民楼, 六栋楼, 每一栋楼包含三个单元, 其中建设公众包含木工, 电工, 悍工, 架子工, 机械工等工种, 每一栋楼需要大概24位工人, 这一期共花费一年半的时间, 也就是工人劳动一期的周期将近一年半。在这些劳动工人里面, 不仅仅是男性劳动者, 还有女性劳动者, 年龄大概在50岁, 男性劳动者年龄在50岁左右。

经过暗访, 在第一期楼盘完成之后, 还会按照常理那样继续做第二期楼盘, 做建筑是一个长期的工作, 并且可以延续。

在经过对这些人的采访之后, 有以下总结:

1.5.1 没有很大的年龄限制。

虽然是这样, 在工地工作的工人多偏向中年, 因此是农村人进县城进行的最普遍的工作, 根据调查, 即便是没有干过的, 在经过短期的教学后也可以上手, 并且认真学的, 工作会更加受欢迎。

1.5.2 不必受过度教育程度的限制。

在楼盘建设中, 确实需要一些土木工程的专业知识, 但是在楼盘建设中的工作分层中, 工程师的工作包含了复杂逻辑构思, 下面的具体建设工作则不需要太多, 因此建设的工作成为了很多农村人的选择。

1.5.3 工资集中。

我们都知道, 工薪阶层的工资发放是按照月发放, 当然也会有年薪等。但是在农村的人, 基本上是庄稼有收成之后进行买卖才会获得收益 (限于纯务农) , 楼盘建设中, 获得经济来源的方式较为相同, 工作完成后发放工资, 因此在心理上, 进行建设工作的人并没有太大的反感, 和之前务农差不多, 这也是提供工作方和需求工作方最合拍的地方, 一个愿给一个愿等。刨除拖欠民工工资的现象外, 感觉此项工作还是可以让大部分民工承认的。

2 目前农村养老资源供给研究

2.1 诉求意识

随着城镇化推进, 我们呼吁共同分享新形势下的理念和政策, 城乡公共服务资源均等化成为老百姓心中理解的不透彻但一直追求的理念。农民接收到了来自国家和政府的帮助, 对于这种待遇的诉求逐年变得清晰, 变得合理。

城市中, 更多的基础设施, 优良的物质条件, 良好的教育水平, 优质的医疗服务以及更加广阔的就业前景, 使得更多的人进入城市。

2.2“新农保”的推行

“新农保”, 在农村建立起来的社会保障制度。在农户自愿和个人账户的基础上, 依靠政府实施缴费补贴、基金贴息、待遇调整、老人直补等多种方式, 推动多元化的基金筹集模式化解农村养老资源的供求矛盾。但是, 处于试用阶段的“新农保”并不能广泛适用于农村, 这还需要逐步解决, 并且很大程度上还在于自愿参与, 需加大推广力度。

在推广过程中, 主要由以下几点需要说明:

2.2.1 农民选择。

在“新农保”推行过程中, 对于农保的标准, 不弄农民选择的内容不同, 但是绝大多数农民都选择了水平较低的农保政策。原因是对于较高标准的新农保, 部分农民对于里面表达的思想和优惠政策并不是很了解, 而低标准的一些, 则是鲜明的表现出已有优惠, 让农民很能够满足。

2.2.2 团体选择。

在农村中, 也会存在发展不平衡现象, 一些家庭经济状况较好, 而另一些不好, 在选择新农保的时候, 就会有不同的看法。当然, 在选择之后, 他们的宣传也会起到一定的作用。在政府进行推广的过程中, 会根据不同地点, 接受能力不同进行资源的合理分配, 集体购买较多的农村, 可以反映出新农保推行较好, 但仍然是会有一部分小集体, 没有能力购买与之相对应的标准政策。

结束语

老龄化逐渐严重的现在, 养老问题很难做到彻底解决, 我们对于硬件设施的提供已经很不错了, 但是我们经常说“树欲静而风不止, 子欲养而亲不待。”这句话在古时候流传至今, 其实含义我们可以领略, 但是实际上, 后者在现在的环境里应当变成“子欲养且亲可待, 只迫于咫尺远眺天涯”。社会福利多了, 公共服务多了, 是因为社会人群不断努力得来的结果, 但也是因为这个可观的结果, 让多少年之前的亲子享天伦之乐变成了亲子托明月寄思。养老院的设施是比较完善, 但是受迫于社会道德与伦理的绑架, 也就是情与理的矛盾。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很多人认为老人老了送到养老院就是子女的不孝, 也有相当可观的一部分人认为送到养老院是现状下最恰当地选择, 其实说来都有道理。老人付出一辈子最后身居异地, 子女为家庭生计不得不外出打工, 因此我们没有办法讨论这个事件合理与否, 而应当在此情此景下, 视情况而细定夺。

在东光县的许多农村地区, 人们一直在生二胎, 只不过有些没有办户口而已。所以在一定程度上, 河北的老龄化程度是落后于其他地区的。但是由于东光县农业发展逐渐弱化, 老人较多, 再加上河北有许多大型工厂, 对于工人的需要也比较高, 所以说老龄化对于东光县养老问题的解决还是有一些影响的。那么这个影响主要体现在优秀工人的缺失和断层, 至于对策, 我们认为政府或许可以让一些工厂进行优化、精简人员、提高工作效率;另一方面也可以吸纳其他地区的劳动人口, 促进优秀人才流动, 也能够更好的促进东光县养老问题的解决。

摘要:根据东光县统计局的人口数据, 参考不同单位就职人员变动情况资料, 经前期实地调研, 东光县农村不同家庭, 总体来看, 在城镇化背景下, 农村人口职业转变对农村养老产生了一些负面影响, 并且处于循环模式中。由于农村发展受限, 人们渴求拥有更好的生活, 于是进行职业转变, 但是离开家中却带来了无人无力养老的严峻局面, 老人子女异地现象严重, 农村养老问题日益突出, 本次调研将对此进行深入调查研究, 并将就老人精神需要方面、大学生的作用以及农村传统风气改善等方面提出可行性的建议及对策。

关键词:农村人口,职业转变,养老

参考文献

[1] 王超, 王志章.城镇化视角下的我国农村养老新模式[J].重庆工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9, (05) :22-26.

[2] 郭文娟.农村家庭结构变化对养老资源供给的影响研究——基于太谷县的实证分析[J].西安财经学院学报, 2014, (02) :103-108.

[3] 马玉娜, 顾佳峰.县际公共养老福利资源配置研究——兼论空间与制度结构的影响[J].社会学研究, 2015, (03) :146-169+244-245.

[4] 石智雷, 杨云彦.外出务工对农村劳动力能力发展的影响及政策含义[J].管理世界, 2011, (12) :40-54.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新形势背景下高校的服装教学创新改革分析下一篇:建筑工程施工中混凝土裂缝的成因与措施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