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研究论文范文

2022-05-11

要写好一篇逻辑清晰的论文,离不开文献资料的查阅,小编为大家找来了《语文研究论文范文(精选3篇)》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摘要:语文素养形成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这需要我们从点滴做起,从平时的教学做起,一步一个脚印,坚持坚持再坚持,从课堂教学到课外的练习和阅读着手,扎扎实实地进行小学语文教学。关键词:小学语文;语文素养;教学我们语文小学老师应该思考,如何才能提高我们语文课堂的效率,把更多时间留给学生课外阅读。

第一篇:语文研究论文范文

初中语文与小学语文的衔接研究

摘要:小学生刚升上初中,如何尽早适应初中的语文学习,尽快占领初中语文的“制高点”,确保良好学习习惯的持续养成,逐步形成较强的语文学习能力,是初中和小学语文教师必须面对的现实和研究的新问题。

关键词:小学语文;初中语文;衔接;效率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的改革,应以马克思主义和科学的教育理论为指导,总结我国语文教育的成败得失,借鉴各国母语教育改革的经验,遵循语文教育的规律,努力建设与现代社会发展相适应的语文课程,在培养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等方面发挥应有的作用。”并指明了设计思路:“课程目标根据知识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三个方面相互渗透,融为一体,注重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各个学段相互联系,螺旋上升,最终全面达成总目标。”可以说,进行小学语文和初中语文的衔接研究,对于小学生尽早适应初中语文学习,形成较高的语文能力,都是极有意义和必要的。

一、初中阶段,语文能力训练必须保持和加强的几点

1.课堂要开口

语文课堂的沉闷,一直让人指责,而学生年龄越大,越到高年级,课堂上的开口读显得越来越少,这是一种奇怪的现象。而在小学的语文课堂,我们常常能听到学生们陶醉其中的大声朗读,尽管这些书声可能不标准,是唱读,但的确是一种原生态的语文学习。心理学家也指出,读书也是学生课堂上摄取信息的主要方式之一。因此,到了初中,教师也应当适量适度地让学生开口读书,让个人示范读、小组读、全班读、诵读、比赛读、加分读等方式综合起来,目的就是让学生读书,书读百遍,其义自现。

2.生字词的教学要抓实

在小学阶段,语文教师非常重视生字词的教学,抓得实,抓得紧,这既是小学生认知规律的客观要求,也是语文学习的必然要求。但到了初中,随着语文周课时量的减少、课程增多、语文课件泛滥等原因。学生提笔忘字的现象非常严重。初中阶段,教师在生字词的教学方面太依赖课件,往往是教师点击鼠标,生字词的形、音、义逐一出现,但学生没有动手写,对于生字词的写法读法、用法,并未掌握。长期如此,这种“过眼云烟式”的教法,也必然导致效果不佳。

3.合作小组的活动要开展

在现实的学习生活中,小学生的合作热情要远远高于初中生。这其中最主要的因素有二个方面:其一是初中生正处生长发育期,心理上逐渐处于半封闭期;其二是初中的学业压力加大,没有太多的时间进行课外、课前的合作。小学阶段,异质组的形成:合作的内容、合作的形式、检查手段、小组评比等,往往比初中要丰富、活泼、到位、有实效。但“合作”作为新课标的学习要求之一,不仅仅是小学生的事,也是初中生的事,更是学生一辈子的事,要一直持续。

4.图书角读书活动要坚持

凡语文教师都明白:语文学习靠日积月累、厚积薄发,靠平时大量的阅读,但在现实阶段,往往是学校图书资源不足以满足学生的阅读需要,尤其在农村薄弱小学,连基本的工具书都十分缺乏。在此情况下,各班的语文教师往往设置了班级图书角,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图书角读书现象”:学生各自带课外书回班上,班上指定管理角色,借书、看书、还书、管书,全部是学生。这样做的意义至少有: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学生阅读资源匮乏的问题,促进了学生之间的阅读交流,学生在互相借阅的过程中,往往能产生新的知识、智慧的火花,并能保持学生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对于学生的自主学习,有相当的意义。“图书角读书现象”,应该在初中阶段发扬光大,不管这所初中的图书资源是否丰富,更何况,学生的阅读习惯是一辈子的事,必须保持。

5.朗读经典、讲故事比赛等活动要实行

在很多小学,语文教师往往会组织各种各样的诵读经典、讲故事、朗诵比赛等,这些比赛,对于学生的口语训练、胆识训练、表现自我、提高语文兴趣等,有着相当的意义。但到了初中之后,因为课程多、功课压力大、各科抢时间的现象非常突出,落到语文科目,竟然连一些自读课文都不讲了,一些综合性学习不开展了,多数口语训练不落实了,语文教师为了应付各种各样的测试、分数考核,把学生的主要精力转向了如何应付考试,训练应试题目、锻炼应试能力,这是相当令人心痛的。因此说,在初中阶段,应当沿用学生在小学阶段已形成的好习惯,自主地开展各类形式多样的口语活动,使初中的语文能保留小学的“活泼”。

二、小学阶段,语文能力训练必须加强的几点

1.听话能力

小学教师相对于初中教师而言,语气可能更加亲切、热情,这主要是遵循了小学生认知规律的问题。而到了初中,教师的语速一般更快,信息容量增大,如果学生不有意识地提高自己的听话能力,对于课堂上摄取信息是有一定困难的,最直接的表现就是课堂笔记记不快、记不全、记不好。

2.写字速度

到了初中,因为课程增多,功课压力大,作业、练习增多,也要求学生的写字速度加快。特别是在课堂上,做笔记、书写速度要跟上,否则,学生听课会有点吃力,拖欠作业的情况也时有发生,对于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是非常不利的。当然,在小学高年级,就要求语文教师能有意识地提高学生的书写速度,以便能更好、更快地适应初中学习。

3.读书速度和方式

到了初中,书本变厚了,课外阅读的资料更多了,这必然要求学生的读书速度和方式要有所改变。一般来说,小学生的阅读速度较慢,多为一字一词的慢读,课堂上则主要为唱读,而且边读书边批注、划记等习惯尚未养成。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接受信息和自主学习的能力更强,对于默读、诵读,边读边批注等方式,都能运用起来,并且成为一种良好习惯。这些训练,可以放在小学高年级适当进行,并要逐步纠正“手指指着读”“不开口就无法读”“看书不动笔”等坏习惯,使学生逐步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训练多种读书方法,读书时能更多地思考,“读得进去”。

4.古诗词的学法

对于古诗词的学习,小学和初中的学法差异较大。小学阶段,主要表现为:朗读——释义——背诵——默写,其中有一个重要的环节,就是语文教师要将古诗词一句一句翻译出来,这样做的意义如何暂且不论,反正大家都觉得有必要。但到了中学,这个环节往往就省略了,不会逐句翻译,而是对于重点句子稍作解释,对于诗歌的整体感悟继续保留着“读、背、默”的环节,省略了“译”,而多了“品”,学得更“抽象”了,这不仅仅是因为学生认知水平的变化,也可能是古诗词本身的特点和魅力造成的。比如“烟花三月下扬州”,该如何准确地翻译呢?是不是教师不译出来,学生就无法体会那种阳春三月、繁华似锦、如烟如雾般氤氲的美景呢?

5.课外阅读中应适当增加两个环节

为了更完整、更全面地理解课文内容,现行的语文教材,已经在课后题的安排上,比较注重“写什么”“怎么写”的阅读思路,这种安排无疑对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有很好的指导意义,对于师生整体把握课文、了解或掌握文章写法,都有很好的指导性。

初中阶段,随着学生认知能力的提升,在阅读理解上,难度加大,要求不同,这是必然的,初中阶段阅读往往还涉及到另外两个环节,即“为什么写”“写得怎样”。“为什么写”是关系到文章主旨、写作目的等问题,便于学生更好、更深入地理解文章。而“写得怎样”,既是一种对课文的深入鉴赏,包含立意、主旨、手法、结构、语言诸多方面,也是学生能够“读出自己”“读出个性”的重要一环和体验,具有更深的意义。

三、坚持以下几点尝试。促使学生“无缝衔接”

1.初中教师“回访”

在德育方面,初中教师对于一些行为有偏差的学生会实行“回访”,到学生毕业的小学学校,了解学生曾经的家庭背景、行为习惯、人际交往、日常表现等。但极少有教师因为学科教学而“回访”。其实,在交通、联络、精力等方面可行的情况下,初中语文教师,对于班上学习特别困难、或特点突出的学生群,应该实施“回访”,到小学去,了解这部分学生的语文学习特点,这些学生曾经的语文学习资源,语文学习中最突出的优点和缺点等。这样的“回访”,可以帮助小学和初中教师搭起沟通的桥梁、更好地了解学生曾经的语文学习特点,甚至是相应的语文知识结构、能力形成、语文习惯等,对于初中教师的因材施教,提供了极好的素材。

2.初中文言文适当、适量提前到小学

虽然现行小学语文教材中,已经有一些原来初中语文教材的篇目,但从学习量来说,还远远不够。现行小学语文教材中,有《两小儿辩日》等初中篇目,但从文言文训练量来说,还可加大力度。比如初中教材中的《夸父逐日》《世说新语二则》《论语十则》等篇目,完全可以放在小学高年级进行,这样做,既为了让学生尽早接触、训练文言文,又为初中阶段加大课外文言文学习提供了更大的空间和更深层的心理空间,使学生“先入为主”,便于克服学生初中阶段文言文学习的畏难情绪。

3.初中阶段适量加入小学古诗词的考查

有两种现象很值得小学、初中语文教师思考:其一是语文高考卷,还涉及初中的文言诗词;其二是著名特级教师陈钟梁先生年青时同时执教初中、高中各一个班,而且在高中阶段开展“初中名著名篇重读研究”。这无疑体现了语文学习、语文内容的一贯性和连续性。那么,在初中阶段,可否在平时练习和检测中增加小学古诗词的考查?古诗词经历时间的洗礼,沉淀为民族文化的经典,已是不争的事实,而小学古诗词的篇幅一般不长,易记易诵读。初中阶段考查小学古诗词,对于学生的语文积累是相当重要的。

4.小学教师为学生建立“学情档案”

对于小学毕业生而言,他会取得一个毕业评价,但对于语文学科而言,却没有相应的“学情跟踪”,这其实挺可惜的。建立学生语文学习的“学情档案”,其意义至少有四:①是初中教师有所借鉴,能更好地因材施教;②是小学教师本身可以连续跟踪;③是小学教师给学生提供了语文学习的自我评价蓝本;④是教师自身的教学反馈资源更加丰富。当然,这里有评价标准和评价内容的问题。就语文学科本身而言,可以就听、说、读、写、习惯、兴趣几方面,采用等级评价,如下面所示。

这样一份“档案”,我们有许多理由指责和怀疑:科学吗?合理吗?中肯吗?客观吗?但至少表达出了三方面的信息:钱小奇同学的语文学习评价等级为良;初中阶段要努力的方向很明确;课外积累并不差。初中语文教师更可以因材施教。

小学语文和初中语文的衔接研究,立足现在,着眼将来,对于九年一贯制的语文学习来说,具有相当的意义,可以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保持持续的语文兴趣,逐步提升语文素养,是很值得我们用心思去琢磨的。

[参考文献]

[1]教育部.语文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责任编辑:李雪虹)

作者:赵同生

第二篇:小学语文教学对学生语文素养培养研究

摘要:语文素养形成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这需要我们从点滴做起,从平时的教学做起,一步一个脚印,坚持坚持再坚持,从课堂教学到课外的练习和阅读着手,扎扎实实地进行小学语文教学。

关键词:小学语文;语文素养;教学

我们语文小学老师应该思考,如何才能提高我们语文课堂的效率,把更多时间留给学生课外阅读。

1.树立目标意识,让教学有的放矢

我们的每节语文课,应该确定一两个训练重点,将这些重点训练到位,让学生学有所得,学有所能。长期积累,就能形成学生的语文能力,发展学生的语文素养。

小学阶段的语文教学,我们将它分为低中高段。低年段,我们要把训练重点放在字词的训练上。在这个阶段,我们不要涉及太多东西,把重点放在培养学生对字词的认识、理解和运用上,为中高段的阅读和习作打下基础。我们可以在教室为孩子创设一个识字小环境,让孩子每一天都能接触到一些生字、生词。同时,我们必须充分调动家长,让他们积极参与到我们的识字教学中来,有意识地带领孩子在生活大环境中识字。不管你采用何种方法,学生的识字量上来了,你的教学目的就达到了。

中年段,我们要把训练重点放在学生的阅读理解上,不要再用过多时间去训练字词了。课堂上,我们可以根据每单元的训练重点,有计划有步骤地对学生进行阅读指导,让他们掌握学习技巧,提高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

高年段,要把训练重点放在读写结合,培养学生写作能力上。我们要在阅读理解中教给学生写作的方法,并让他们在习作中能够运用。《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的需要。要让学生养成留心观察周围的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自己的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我们要创设各种各样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去实践,去体验,去学习,帮助学生积累素材和提高写作。同时还要重视每个单元的主题习作训练。如果能把每个单元课文中学到的习作方法运用到习作中,形成一种能力,这就是阅读和习作结合的最高境界了。所以,我们在每次习作练习前,不妨和学生一起回顾一下本单元学到的写作方法,然后老师再教他们如何运用。

2.精讲精练,让学生学有所获

《新课程标准》早就提出,阅读是个人行为,必须要有个性化的理解。所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就是要充分尊重和张扬学生个性化阅读。所以,我们一定要改变老师作为教学主体的传统课堂模式,必须把学习主动权充分还给学生,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老师不过是引导者,合作者。

我建议,我们在备课的时候,首先要认真阅读教材,找到教学这篇文章的切入点。如果我们找到了文章的教学切入点,然后沿着这点,就能很快帮学生把文章的脉络理清楚。如果没有找到切入点,东一点西一点地抓,就會把文章分割得四分五裂的了。每篇文章的内容不同,类型不同,切入点也不同。不同的老师,对同一篇文章的切入点也可以不同。可以从文章题目切入,可以从人物语言切入,可以从文章开头切入,也可以从文章结尾切入,还可以从文章插图切入。切入的方法太多,因人而异,因文章而异。怎么找切入点,就看你引导起来如何顺手,如何能一气呵成。

找到切入点之后,接下来我们该做的,就是设计几个有效的问题,引领学生去阅读,去思考。这个问题的设计非常讲究技巧。我们提出的问题难易要适中,一要兼顾课文内容,二要兼顾学生的水平,必须是学生通过阅读文本和思考能回答的。问题太简单,学生不会认真去阅读,更不会去思考;问题太难,学生无计可施,会造成冷场的局面,最终只能由老师的讲解代替学生思考。

另外,在学生回答问题的过程中,我们不应该只追求问题的答案,更应该注重学生思维过程的表达。比如,我们在让学生在文中找到相关句子时,学生很快能找到答案。那么,在学生回答的同时,我们不妨追加一句“请说说你的理解”。这时候,学生就会把他思考的过程说出来,其他学生也能从他的回答中不但能“知其然”,更能“知其所以然”了。

其实,把课堂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后,我们老师只需要站在一边做个主持和听众,不需要我们嘶声力竭地讲,更不需要强调学生认真听认真记。这样轻松的课堂教学,我们就偷着乐吧!

关于练习,我一直不赞成题海战术的。如果做到每练习一个题目,都有针对性,那就高效了。少做简单机械重复的练习,把时间还给学生阅读,这是我们一贯的主张,也是语文课改的需要。

3.培养兴趣,让阅读成为学生终身习惯

我们必须开辟时间让学生进行课外阅读。以前我是从三年级起开始培养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和习惯的,现在觉得可以把这个时间提前到一年级了。一年级孩子识字量不大,可以在征得家长同意的情况下,为孩子统一订购阅读书籍,利用每天午讀时间由老师带着孩子进行课外阅读。每天一两个小故事,一年下来,孩子的阅读数量还是可观的。等到了二年级,一部分孩子的识字量已经可以进行独立阅读了,我们就可以让这部分孩子带着全班阅读。好表现是孩子的天性。为了争取到这个带领阅读的权利,估计很多孩子会在校外做一些工作,这样一来,孩子的阅读兴趣就大大增强了。等孩子上了三年级,我们就可以放手让学生自由阅读了。那时候,我们只需要每天到校守着他们,什么话也不说,自己也带本书到课堂上和学生一起阅读。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师生共读,真的是一件很美好的事情。这个过程很辛苦,需要我们坚持。陪孩子们阅读,这样不但督促了孩子,同时也能提高自己。作为一个语文老师,不阅读,不终身阅读是不合格的。由于电子产品直观形象的特点,对学生的诱惑实在太大,手机已经成了孩子阅读的一个障碍物。

语文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不是一天一日,或者一年两年可以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这需要我们从点滴做起,从平时的教学做起,一步一个脚印,坚持坚持再坚持,从课堂教学到课外的练习和阅读着手,扎扎实实地进行小学语文教学,才能最终达到发展学生语文素养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武喜平.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探讨[J].时代教育,2015(4):236-236.

[2]张华美.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J].新课程小学,2017(5):238-238.

[3]翁晓.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J].中文信息,2015(3):307-307.

龙港市第五小学

作者:潘朝霞

第三篇:基于语文要素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研究

一、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重要性

随着教育一次一次地改革,课本也越来越注重学生的阅读量和阅读素养的培养。学生从小进行阅读,可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养成较好的阅读习惯。通过阅读,学生可以接触到方方面面的知识,开阔学生的眼界,有利于培养学生思辨能力。当然学校教育中也要注重文章的精读、细读,通过对文章的剖析,让学生充分理解文章中词语、句子以及文章想要表达的意思,适当地精读文章可以提高学生的思维以及理解能力。

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现状

(一)不注重阅读实践

如今小学教育中,语文教育过于刻板化。教师都是带领学生去读课文,解决文中的生字词,对于不理解的地方也是帮着学生理解,告诉学生答案,学生没有独立思考的空间,以后遇到阅读理解也是寻求别人帮助,对于文章的内容依旧不理解。教师在讲课的时候需要引导学生去思考,给学生时间,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理解能力,不能一味地寻求正确答案。

(二)没有做到课内外结合

目前,大部分教师教学时都是以课内基础知识为重点,主要解决课内的一些字词,把文章读懂即可,没有做到适当地拓展延伸,学到的东西没有及時应用。学生下次遇到相同类型的文章依旧一头雾水,不会举一反三,教师教学时应适当拓展,将课内知识与课外知识和生活联系到一起,培养学生的思维。

三、基于语文要素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方法

(一)将课内课文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

课本中的课文都来源于生活。所以教师在讲课文的时候,可以设计一些生动有趣的导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根据课文内容来导入,以图片、音乐以及视频的形式展现出来。例如小学一年级课文《项链》,这篇课文主要写的是大海、沙滩、孩子们。教师讲述的时候可以给学生播放大海和沙滩视频,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接着出示大海、沙滩、浪花、脚印、孩子们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说出形容大海、沙滩、孩子们的词语。通过前期的导入,学生可以更加充分地理解文章,并且了解生活中的大海、沙滩,也能积累很多词语。图片具有很直观地观感,学生也能把项链和脚印联系到一起。当然教师要提前考虑学生的情况,根据学生的情况来准备课程,对于低年级的孩子多一些小故事,小游戏。

(二)开展课外活动,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兴趣是促进学生学习的有效动力,小学生大多喜欢有趣热闹的氛围,这种氛围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参与度。教师在每一个阶段可以设置一些有趣的活动,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 例如三年级寓言故事《守株待兔》,教师就可以举行寓言故事大比拼活动,提前给学生安排任务,搜集课内课外的寓言故事来分享,并说说你从中明白的道理,表现好的学生可以获取一定的奖励。在活动前,教师可以准备寓言故事视频、图片,活动中先播放寓言故事的视频让学生猜测,猜一猜是哪个寓言故事,学生都会踊跃发言,同时鼓励他们思考,通过这个寓言故事,你明白了什么道理。紧接着教师可以出示寓言故事的图片,让学生自由挑选,并大胆讲出寓言故事,说出寓言故事中蕴含的道理,最后评比出表现最好的学生给予小奖励。此次语言活动中,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参与到了活动中,了解了很多寓言故事并且懂得了寓言故事中的道理,提高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了学生的阅读能力。

(三)教师授课时运用深入浅出的教学方式

小学生社会经验不足,不了解的东西还比较多,在理解有些知识的时候还有些难度。教师授课的时候也要注意学生的社会经验,依照学生状况来备课。以便于学生可以更好更快地理解文章。例如《落花生》这篇课文,遇到一个知识点为“对比”和“借物喻人”,教师讲这两个知识点的时候就可以借助视频或者图片,让学生自己比较,看看二者之间的区别,思考不同事物之间的联系与不同,学生通过思考就会发现食物身上的特点与人身上的特点有相似,借此又可以引入“借物喻人”这个知识点。通过引导、通过观察、通过思考,学生会循序渐进地理解每个知识点,深入浅出,教师在课前要深深地理解这篇课文和知识点,但是在讲授的过程中要运用通俗易懂的方法引导学生理解,这样的授课方式不仅有趣,还能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

(四)教师授课时要注重阅读方法技巧的传授

每种类型的文章涉及的方法也有所不同,记叙文概括主要内容,理解中心思想的方法与说明文概括主要内容的方法不同。教师在讲解每一种类型文章时,要理清文章的知识点,并且将每一个知识点的方法列清楚。例如《麻雀》这篇记叙文,教师就要把记叙文涉及的知识点列出来,例如记叙文的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并且引导学生找出文中的六要素,继而引出记叙文主要内容概括的方法:要素综合法,将记叙文的六要素综合到一起就是文章的主要内容,接着引导学生自己总结概括,将学生有问题的地方指出来。恰当的方法和知识逻辑有助于学生对于文章内容的理解。

(五)授课中要将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综合到一起

如今在考试试题中,课外阅读的占比量愈来愈大,教育者也应注重教学的拓展性,将课内课外进行融合。例如三年级课文《赵州桥》,教师先准备赵州桥的图片,引导学生了解赵州桥,接着引导学生找到每一段的中心句、过渡句,以及整篇文章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接着可以拿出一篇课外阅读《兵马俑》,这篇文章的思路与《赵州桥》有相似点,在课文中学到的知识可以应用到课外。教师在引入课外内容时也可以适当出示图片,让学生找文章中的重点句子,理解文章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通过课内外阅读的融合,学生对于知识点的应用就更加清晰,也具备了举一反三的能力。

(六)授课过程中要注重阅读和作文的衔接

教师在讲阅读的时候可以把课文拿过来综合性地传授写作方法,这样既有利于学生理解文章,也有利于学生掌握写作方法。例如《狼牙山五壮士》,教师通过课文中的选段可以引出点面结合的写作方法,把所有运动员放到一起就是一个面,把每个运动员拿出来写就是一个点。通过课文学到的点面结合法也可以运用到第二单元作文中,描写一次活动,五个战士放在一起是一个面,每一个战士拿出来详细描写就是一个点。通过课文和作文的相结合,学生更能理清文章的整体思路,将学到的知识点进行应用。

四、结束语

在阅读中,教师不能一味地以完成任务为主,要把课文内容和生活实际以及课外阅读联系到一起,帮助学生理解文章,体会每个人物当时的情感和作者的情感。教师必须重视课文精度,重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阅读习惯。

作者:孙梦茜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历史遗迹论文范文下一篇:电子科技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