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本科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研究

2022-09-12

一、引言

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 中国高等教育向应用型高校转型的趋势已经逐渐清晰, 地方本科院校的使命就是为所在区域培养经济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人才、围绕地方需求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地方发展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持。面对高等教育发展的新形势、新要求, 地方本科高校要坚持进一步深化“以学生为中心”的办学理念, 进一步提升人才培养机制创新、加大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二、加强教学内涵建设

地方普通本科高校要牢固确立人才培养工作的中心地位, 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适应社会需要作为衡量人才培养水平的根本标准。以“大应用观”定义应用型人才培养, 以系统的学科知识体系为基础, 熟练的专业技能为表现形式, 良好的职业操守和社会公德为内隐, 实现理论与实践相融通、具有创新创造能力的“大应用”。以学生专业应用能力培养为主线, 强化实践教学环节, 吸引行业企业制定人才培养方案, 构建行动导向课程体系;丰富实践教学形式和内容, 改进实践方式方法, 切实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1]。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资源共享机制, 改革专业和课程结构, 转变教学模式, 对接行业产业发展, 实现“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三个对接, 发展丰富人才培养模式。不断完善行业企业参与办学的管理体制, 形成面向社会、开放办学、充满活力的人才培养机制, 将学校建设成为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基地。

三、构建地方本科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

人才培养体系是指与人才培养相关的因素及其相互作用而构成的有机整体, 按照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以及地方经济发展的实际需要, 制定专业调整方案, 根据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行业需求, 优化专业结构, 打造应用性本科专业特色和专业集群。构建以重点专业、特色优势专业为龙头, 相关专业为支撑的特色专业体系;积极引入国际工科教育专业认证;建立专业评估制度和预警机制, 根据市场需求动态调整专业结构。加强课程体系的构建, 制定符合应用型人才培养规律的多样化培养方案, 深入推进创新创业教育, 增设实践类课程, 形成以用为本、突出学生实践能力的课程模块, 优化课程结构, 适应行业产业发展要求, 满足社会需求和学生发展需要[2]。推进课程内容和教学方式方法改革, 建立与行业企业等部门协同建设课程机制, 合作开发精品课程和网络课程。

(一) 建立“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的人才培养模式

探索建立以提高实践能力为最终目标的人才培养方案, 围绕“综合素质”、“应用能力”、“创新精神”三个维度, 按照国家全面深化教育教学改革, 加快建设高水平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的实施意见要求,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资源共享机制, 改革专业和课程结构, 转变教学模式, 对接行业产业发展, 实现“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三个对接, 发展丰富人才培养模式。建立“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的人才培养模式。完善校企合作培养机制。以市场需求、职业需要为核心, 以能力培养为主线, 制定符合应用型人才成长规律的培养方案。深入推进学分制改革, 突显“以生为本、协调发展”的理念, 拓宽学生知识视野, 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二) 优化应用导向的专业体系

根据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行业需求, 优化专业结构, 打造应用性本科专业特色和专业集群。构建以重点专业、特色优势专业为龙头, 相关专业为支撑的特色专业体系;积极引入国际工科教育专业认证;建立专业评估制度和预警机制, 根据市场需求动态调整专业结构。发挥信息化教学的作用, 加大信息化教学资源和环境建设, 制定具有我校特点的在线开放课程;吸收“互联网+教育”的先进理念, 切实为学生个性化自主学习提供引导和支持。完善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 充分发挥教学质量报告、质量督查等环节作用;促进教师潜心教学、热爱教学, 为应用型人才培养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 加强实验实训实习基地建设

加强实践教学资源建设。建立校企一体、产学研一体的大型实验实习实训中心, 加强专业实习实训基地建设, 优化专业实践教学条件, 满足应用型人才培养需求。按照“对接行业、改造专业、引导就业”的思路, 建立需求导向的专业调整机制, 完善和落实专业预警、退出机制[3]。进一步拓展思路, 加强和地方企事业单位联系, 要充分发挥校友会的纽带作用, 建立其切实有效的实验实训基地, 让学生真正的得到锻炼, 实践技能真正的得到提高。

(四) 切实推进“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建设

我国目前高校的教师, 其本人往往是大学毕业读硕士、硕士毕业读博士, 博士毕业到高校任教, 教师本人也缺乏专业应用型技能的实际操作经验, 因此在授课时, 教师仅仅是按照书本知识来指导学生, 造成学生的实践能力不足。因此, 地方本科高校要按照“分类指导、人岗适配”的思路, 对师资队伍进行分类别精细化管理与服务, 每年根据学校发展的目标和师资培养计划, 每个学院、每个专业要有5—8名的中青年教师到企业挂职学习, 切实提高教师的应用型技能, 同时学校要加大资金、政策支持力度, 培养一批具有创新能力和发展潜力的中青年骨干教师和团队, 建设一支能够促进学校转型发展的中青年应用型人才储备队伍。

(五) 加快评价制度改革, 强化质量意识

实施“以生为本”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持续开展应用型专业结构调整和专业评估, 逐步推进专业认证, 准确定位应用型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 分类培养创新型、应用型、复合型、国际化“三型一化”人才。深化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改革, 调整优化应用型课程体系, 精简理论课程门数和总学时学分, 健全创新创业教育和实践教学体系。转变教学观念, 推进教育教学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的课程教学范式改革, 加强教学资源和在线课程建设, 深化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和考试方法改革[4]。尊重学生的学习选择, 推进毕业学位认证以专业核心课程学分审核为基础的教学管理模式改革, 激发学生的内生学习动力, 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

(六) 加强校企合作

充分发挥高校学科人才与技术创新优势, 积极思考并主动融入地方经济社会建设, 深化产教融合。深化“1+1+N”的政产学研合作模式, 深入推进校地合作, 不断完善实验实训、合作育人平台建设。鼓励各学科组成员深入行业和企业, 明确生产技术需求和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 加强学科、人才、科研与产业互动协作, 以产学研平台为载体, 以科技创新团队为主体, 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主渠道, 发挥学校学科、技术和人才优势, 协同创新, 促进产业急需的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研发应用, 通过市场导向、社会资本参与、多要素深度融合的成果转化机制, 推动科研创新、关键技术突破直接转变为先进生产力, 将科研成果创新与推动经济发展有机融合, 努力做好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大文章[[5]。

四、结束语

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大学转型发展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 涉及到高等教育的方方面面, 需要勇于探索, 积极实践, 不可一蹴而就, 也不会一帆风顺, 方本科院校在向应用型高校转型发展过程中, 要紧紧围绕国家对转型发展和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的要求, 结合学校的办学传统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 确定学校的定位、发展战略、发展思路、发展策略, 为学校的转型发展找到合适的路径。

摘要:当前, 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 是完成《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 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冲刺阶段, 近年来, 我国高等教育结构性矛盾突出, 同质化倾向明显, 地方本科高校根据高等教育发展新形势和发展规律, 逐步向应用型高校转型, 其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是学校转型发展的重中之重。

关键词:教学改革,人才培养,应用型人才,教学体系

参考文献

[1] 顾云海, 刘明.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与个性化应用型人才培养探索[J].黑龙江高教研究, 2018 (9) :63-66.

[2] 阮春晖, 彭希林.多重比较论域下地方本科高校人才培养的路径选择[J].邵阳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7 (3) :45-50.

[3] 韩笑.产学研合作提升地方高校人才培养质量[J].中国高校科技, 2015 (11) :52-53.

[4] 金城, 丁伟.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探析和体系建设研究[J].经济师, 2017 (2) :226-227

[5] 王俭, 冯永新, 包红旭, 于英潭.地方本科高校理工科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J].教育现代化, 2018 (18) :12-14+20.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轻度与重度脑外伤后患者的生活质量比较下一篇:延迟焦化装置大油气线保温节能改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