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进步对现代传播理论发展的影响分析

2022-09-14

一、传播学理论发展梳理及媒介技术发展历程

有关传播学理论最早期的学术源头主要为:欧洲源流与美国源流。这两派的学者研究领域各不同, 他们从各自领域入手, 在研究传播学时采用不同视角, 大致阐述了传播学概念及范畴, 形成了最早的传播理论观 (2) 。包括信息链条观、社会变革工具观、社会化变革工具观、社会化过程观、传播互动观、传播双重观等。

在20世纪20年代前, 传播学研究还未开始。从这开始, 传播学领域开始有学者踏入研究, 并在这过程中有5位学者研究结果对建立传播学学科产生重要影响。他们分别是美国现代政治科学创始人之一H·D·拉斯韦尔、美籍德国犹太人K·卢因、美国实验心理学家C·霍夫兰、P·F·拉扎斯菲尔德、美籍奥地利犹太人、W·施拉姆是传播学的创始人, 也是美国著名的传播学家。

在传播史上, 最早提出传播过程模式的是拉斯韦尔, 此后, 学者先后提出了传播过程的数学模型、“循环模型”、“大众传播模式”、传播系统模式;

大众传播功能上, 1948年, 拉斯韦尔提出了“环境监视、社会协调及社会遗产继承”的“三功能说”。随后, 赖特基于此基础提出大众传播的“四功能说”, 并提出大众传播有提供娱乐的重要功能。而1982年, 施拉姆在总结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 将大众传播的功能分为三个部分, 即政治功能、经济功能以及一般社会功能。

在媒介受众的研究上, 有着突出研究成果的是拉扎斯菲尔德、麦奎尔等人, 他们提出了对传播学影响至深的“选择性接触假说”、“受众即市场”理论以及“受众的媒介接近权”、“使用与满足”等。与此同时, H·A·英尼斯 (H.A.Innis) 的“媒介偏倚论”、J·梅罗维茨 (J.Meyrowitz) 的“媒介情景论”、E·戈夫曼 (E.Goffman) 的“符号互动论”和Z·布热津斯基 (Z.Brzezinski) 的“媒介失控论”, 在传播理论界也产生了重要影响。

传播效果理论可分为三个时期, 20世纪30年代早期的强效果理论, 到了40年代出现了中期的弱效果理论, 即人们的“价值趋向”、“主观上的选择性接触”、“意见领袖”和“两级传播”等。20世纪60年代兴起了“有限效果理论”, 代表性理论有:“沉默的螺旋”理论。“知沟”与“上限效果”理论在1970年由美国传播学家P·蒂奇诺等人提出。

媒介技术发展的历程可以分为口语媒介技术、文字媒介技术、印刷媒介技术、电子媒介技术、数字媒介技术五个发展阶段。每一个阶段的媒介特征都有各自的特点, 但总发展的趋势则是媒介功能更加强大、更加包容。

二、媒介技术进步与现代传播理论发展

(一) 印刷技术与现代传播理论的开端——大众传播理论

19世纪中期, 学者对于以蒸汽印刷为代表的大众媒介的问世的态度大多都是持以极度悲观 (3) , 只有少数报以乐观的态度, 在信息和娱乐的传播力量上赞叹不已。每一种新事物的产生必定会对旧事物产生冲突和矛盾, 大众媒介的诞生给传统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冲击。人们开始向城市聚集, 扰乱了乡村原有的宁静生活, 城市里也开始充满了暴力和犯罪, 政治不稳、社会动荡、文化冲突严重。所以, 有很多学者认为, 大众媒介的发展也体现了19世纪社会发展中潜藏的罪恶, 如民众的低级趣味、煽动政治暴乱、破坏传统秩序等。因此当时的主流观点是认为大众媒介破坏了原有的社会秩序, 这构成了当时社会上传播理论——大众传播理论——的核心内容。

(二) 电子技术与现代传播理论的发展——有效效果理论和传播文化理论

19世纪中后期, 随着电子技术的迅速发展, 广播电视等大众媒介也得到了广泛的使用。而原有的传播理论已然无法解释和说明新的传播媒介和传播现象, 因此, 新的传播理论得到了提出。心理学家保尔·拉扎斯菲尔德, 运用当时刚刚出现的社会学研究方法, 通过实证来证明大众媒介的传播效应。他通过严密的调查和实验等方法来证明大众媒介的宣传效果是否巨大无比, 是否像枪弹论中所提到的那样。通过长期的对于电子技术媒介的实际传播效果的观察和实验, 拉扎斯菲尔德发现大众媒介并没有人们想象中的那样威力巨大, 相反, 人们对于大众媒介的传播具有着一定的抵抗能力。

(三) 数字技术与现代传播理论的趋势——媒介融合理论

数字媒介技术的创新发展为媒介融合提供了契机和条件, 使得媒介融合成为了可能, 也成为了一种必然。普尔教授最早提出媒介融合, 他认为媒介融合指的是以往依靠多种技术提供的内容服务被集中在一个媒介上, 一般这类媒介指的是数字网络媒介。同样是麻省理工学院的教授杰金斯对这种融合进行了更加深入的探讨, 他将融合分为三个方面, 即媒介内容融合、媒介产业融合、受众信息获取方式融合。媒介融合体现的并不是简单技术上的整合, 而是基于技术、产业、文化及社会变迁基础上开展的复杂融合过程。因而媒介融合的一个重要特点也就是传媒行业的界限日益模糊, 包括传播渠道的模糊和产业界限的模糊。传统的媒体开始逐渐地进行纵向整合, 将产业延伸到生产、发行、推广等传播的各个层面和领域, 以追求利益的合理化和最大化。

三、结论

技术的进步推动传播理论的发展, 它们之间的关系密切毋庸置疑。技术的进步应该是传播理论发展的关键诱因之一, 不能说是唯一因素, 要警惕技术决定论的误区。技术的进步、不同学科的进步和融合、各种传播现象的总结和研究共同形成了一门综合性学科——传播学。技术依然会不断的更新改进, 与之相应的传播理论依然如此, 没有一成不变的万金油理论。关注技术对于理论形成影响的同时, 更应关注如何将技术通过扎实的理论运用到社会实际。

摘要:传播技术在不断地更新进步, 与之相应的传播理论也在不断的丰富发展。大致上看来, 媒介技术经历了从文字到语言、手抄到印刷以及电子到网络的发展历程 (1) , 每一个阶段的发展历程都对应着一种传播理论范式的兴起。本研究将对现代传播理论发展脉络进行一个简单的梳理及在对媒介技术的进步演变进行一个归纳总结, 将逐一探讨每个历史时期媒介技术对传播理论发展的影响。

关键词:媒介技术,传播理论,影响分析

参考文献

[1] [加]哈罗德.伊尼斯.传播的偏向[M].何道宽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3.

[2] [美]乔治.巴萨拉.技术发展简史[M].周光发译.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0.

[3] [英]约翰.齐曼.技术创新进化论[M].孙喜杰, 曾国屏译.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 2002.

[4] M.Mcluhan.Understanding Media:The Extension of Men (second edition) [M].New York:Magraw-Hill Book Company, 1964.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网络给中学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机遇和挑战下一篇:基于“互联网+”学前教育专业手风琴教学实践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