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音乐教育如何发挥其在构建和谐社会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2022-09-12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概念, 明确指出要“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要顺利完成对和谐社会的构建, 社会各方面、各有利因素要形成合力, 其中音乐教育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近代以来, 受西方文化的影响, 我国音乐教育的重点被定位在“美的教育”上, 侧重于发挥、运用音乐的审美功能, 背离了我国传统文化的将音乐和音乐教育作为陶铸品质、成就道德的必要手段的认知和理念, 大大削弱了其本有的塑造人、影响人、改变人的作用。我们必须改变对音乐教育的认识、重新为其定位, 回归到我国自古以来的对音乐教育真谛的理解上, 唯此, 才能使其在构建和谐社会过程中发挥其固有的重要作用。

1 音乐教育是人格养成的教育

音乐教育其实是人格养成的教育, 是从根本上全面提高人的素质和修养的教育。这才是音乐教育的本来面目。关于这一点, 我国古人有着深刻的认识、丰富的论述和真实、宝贵的实践经验。

上古时期, 风雨不调, 五谷不收, 黄帝乃造古琴以调和天地阴阳之气;唐代, 玄宗皇帝携笛手李谟泛舟湖上, 忽然乌云四起, 玄宗不悦, 李谟乃吹笛一曲, 曲毕而云散, 复见晴空万里——以上是见于古籍中关于音乐之功能效用的两个记载, 类似的记载在古籍中十分丰富。且不论古人是作为正史还是故事做了以上的记录, 单就类似的记载大量的存在这一点, 我们可以轻易的体会到音乐在古人心目中的地位。

在古代, 音乐是以参赞天地化育的神圣形象存在于人们心目中的。音乐是如此, 音乐教育的重要性就不言而喻了。

儒家思想是我国古代社会的正统思想, 其深入人心的程度是其他思想学派难以比拟的。儒家对音乐教育的认识无疑是我国传统文化对音乐教育的认识的主流。作为儒家思想的开创者, 孔子本身就具有很好的音乐素养, 既能歌咏, 又能演奏多种乐器。孔子曾经在齐国欣赏《韶》乐而“三月不知肉味”, 可见其对音乐的热爱。孔子关于《韶》乐和《武》乐的比较及对“郑声”和雅乐的取舍等论述都充分显示出他对音乐艺术的深刻理解。同时, 作为教育家, 孔子始终将“乐”作为其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 大量的音乐教育教学实践使其对音乐教育的作用有着全面的、深刻的认识。孔子关于音乐教育可以有效提高人的素质的众多论述是其个人完成道德修养和引导、帮助其弟子完成道德修养的心得体会和经验总结, 正因为这样, 这些论述是可以令人信服的。

孔子说:“移风易俗, 莫善于乐”, 认为改变社会风气没有比音乐更好的方式。良好的社会风气是由每个社会成员共同树立的, “移风易俗”的过程实际就是提高社会成员素质的过程。“兴于诗, 立于礼, 成于乐”, 是音乐最终成就了人的道德修养。

2 音乐可以“治心”

音乐为什么会有如此“神通”?音乐教育为什么可以提高人的素质?《乐记》云:“乐也者, 圣人之所乐也, 可以善民心。其感人深, 其移风民俗, 故先王著其教焉”——音乐可以使民心向善, 可以深刻地感化人, 进而可以使民风习俗得以改变。

《荀子·乐论》对音乐、音乐教育的功效有着更为具体的解释:“乐行而志清, 礼修而行成, 耳目聪明, 血气平和, 移风易俗, 天下皆宁”——因为“乐行”, 所以“志清”, 所以“耳目聪明”、“血气平和”, 人的素质提高了、修养完备了。于是乎自然而然的“移风易俗”而“天下皆宁”。

正因为音乐可以“治心”, 可以深入到人的内心深处, 从根本上、以最直接的方式对人施加影响。以儒家思想为主流的我国传统文化非常重视“乐教”的推行, 重视以音乐教育成就人们的道德修养。由于历史的、人文的种种原因, 我国“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 在对音乐和音乐教育的定位上, 尽管也提到通过音乐艺术的熏陶使人的品格趋于高尚, 但这种“熏陶”仅仅止于使人得到“美”的享受而已, 并没有进一步向道德修养的完善迈进的意图。使得音乐渐渐只剩下可怜的审美功能, 甚至是只剩下娱乐功能, 音乐教育也渐渐的变得无足轻重, 人们几乎已经忘记了古人所谓的“善民心”而“移风易俗”, 甚至已经不再相信音乐、音乐教育有如此这般的“魔力”。

3 音乐教育“善民心”的体现

音乐“善民心”的过程怎样得到体现?《史记·孔子世家》中关于孔子学琴的记载中给出了答案。“孔子学鼓琴师襄子, 十日不进。师襄子曰:‘可以益矣!’孔矣’, 孔子曰:‘丘未得其为人也’, 有间, 有所穆然深思焉, 有所怡然高望而远志焉。曰:‘丘得其为人, 黯然而黑, 几然而长, 眼如望羊, 如王四国, 非文王其谁能为此也!’师襄子辟席再拜, 曰:‘师盖云《文王操》也’”。

孔子向师襄子学习古琴曲《文王操》。学习这首乐曲, 孔子对自己的最终要求是什么?是“得其为人”, 即拥有如曲中描述、刻画的那种“如王四国”, 心系苍生、悲天悯人的圣哲情怀。通过学习一首乐曲可以达到一种精神境界、成就一种人格修养, 这正是对音乐、音乐教育“善民心”作用的生动写照。通过“习其曲”而至“得其数”——从对音符、音响的感知、把握到对音乐结构、韵致的领会、掌握, 渐渐再至于“得其志”——理解、玩味音乐的意志、志趣, 最后达到“得其为人”——进入音乐构筑的精神世界并融化于其中, 这正是音乐、音乐教育“善民心”的具体过程。

孔子通过自己学习音乐的亲身体会发现了音乐在提高人的素质、修养方面的巨大功效。于是, “ (古诗) 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 以求合《韶》、《武》、《雅》、《颂》之音。礼乐自此可得而述, 以备王道, 成六艺” (《史记·孔子世家》) , 他将音乐作品列入“六艺”, 作为教育教学内容。孔子而后的儒家宗师诸如孟子、荀子, 直至后来的董仲舒、朱熹等人, 继承发扬孔子的认知和理念, 对音乐教育在培养人、塑造人方面的功能效用都有进一步的论述, 由此, 音乐教育逐渐被作为人格养成的教育而牢固的定位在我国传统文化中。

4 结语

提高每个社会成员的素质从而构建和谐社会任重而道远, 许多认知和理念都需要更新、改良。音乐教育在构建和谐社会中有着巨大的作用, 而要发挥这种作用, 就必须对其重新认识, 还其本来面目。重新定位音乐教育的过程中可能会遇到很多困难, 但是我们相信, 只要总原则、大方向得以明确, 所有的问题最终都会得到很好的解决。

摘要:音乐教育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我国近代以来, 由于对音乐教育的错误定位, 削弱了其提高素质、成就道德的功能, 使其在构建和谐社会过程中变得无足轻重。必须回归到我国传统文化对音乐教育的认知和理念, 重新为音乐教育定位, 唯有如此, 才能使其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作用得以发挥。

关键词:音乐教育,传统文化,人格养成

参考文献

[1] 徐华, 周忠.科学发展观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M].成都: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 2005.

[2] 陈四海.中国古代音乐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4.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输尿管镜配合经腹部切口行肾盂切开取石术的疗效分析下一篇:中国传统译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