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大学校园文化氛围

2022-09-29

第一篇:论大学校园文化氛围

.论大学校园文化氛围

龙鸣

(湛江师范学院 法政学院广东524048)

〔摘要〕培养大学生,不光要建构知识体系,还要树立理想、陶冶情操、塑造人格。就需要营造大学校园良好的文化氛围。文化氛围包括物质外壳、制度构架和精神核心三部分,成为一种无形的“营养汤”,在“浸泡”和“渗透”的潜移默化中使学生成为一个携带了学校精神的全息细胞,具备了独特的文化品格。

〔关键词〕大学校园;文化氛围;

大学教育通过教书育人培养合格的大学生,其中,“教书”是手段,“育人”是目的。“教书”是向学生讲授各门课程的“符号系统”,作用于学生的理性层面,而不是“育人”的全部手段。事实证明,要想达到“育人”的目的,还必须营造一个良好的文化氛围,作用于学生更为广阔复杂的非理性领域,使学生得到陶冶和感化。换句话说,学生在大学受教育,不光要建构知识体系,还要树立理想、陶冶情操、完善人格。

英国的M·波兰尼认为:“人的知识有两种,一种是言传的(explicit)知识,一种是意会的(tacit)知识,意会的知识比言传的知识更根本。”①所谓“更根本”,是说我们能够知道的比我们能说出来的东西多,而不靠意会的理解就什么也说不出来。同时,意会的知识是难以进行逻辑分析和批判性思考的,它先于言传的知识,是言传的知识的丰厚土壤。

大学生“意会”知识的获得,取决于大学校园的文化氛围的质量。所谓文化氛围,表征大学校园文化含量的高低与多寡,是一个具有复合性、整体性、动态性的文化有机结构。这个结构表现为表层、深层和核心的圈层形态。是对大学生实施教育的特定的“文化——精神”空间。文化氛围对学生影响的心理方式主要是感染、暗示、模仿等,通过无意识发生作用,使学生在观察和模仿中形成自己特定的思想品德和个性特征。一所学校特定的文化氛围集中反映了该学校的历史传统、精神风貌、目标追求、价值体系、道德情感和行为规范。生活在校园中的大学生通过潜移默化地“浸泡”、“渗透”,和“熏陶”,内化为一定的文明素质。

一、文化氛围的物质外壳

文化氛围首先表现为外在的物质景观:进入大学校园的山川、湖泊、树林、草地以及学校建筑和雕塑。如武汉大学新校选址时,既依据国外著名大学校园的理想模式,同时也遵循了中国古代书院选址相地的优良传统以及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的传统理念,在山明水秀、风光旖旎的自然环境中建造高等学府,其宫殿式斜面墙体、刚劲挺拔的双立柱、 多姿多采的琉璃瓦飞檐等,显示出高等学府庄严肃穆而又开放进步的现代教育意识。再如“北京大学有个未名湖,未名湖畔有尊蔡元培校长的铜像,——这都是中国风景中的永恒,校园风景中的永恒。”②由于这些景物与历史上一些著名人物或事件有密切联系,甚至进入文章嵌入历史,获得显著的文化品格,因而充满了人文色彩,积淀着历史、传统、文化和社会的价值,蕴含着巨大的潜在教育意义,其直观性和超语言性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价值观、态度和情感,它通过学生对各种物质景观的解读去领悟其丰富、深刻的内涵。苏霍姆林斯基说:“一所好的学校墙壁也会说话。”

美国学者德伯里认为,物质景观有三种不同的艺术形式,即建筑、雕塑和服装,它们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和教育功能。根据成功的经验,高校的各类建筑应独具其文化特点。如学术报告厅要庄重、课堂教室要严谨、体育场馆要充满朝气、道路草坪要宽敞整洁、园林亭阁要赏心悦目等。各种雕塑则作为某种精神的载体,既具有形式的美,又蕴含健康向上的寓意。所有这些与校园里参天的大树、墙阶上的青苔、街角边的路灯一起,营造一种和谐沉蕴

..的气氛,愉悦人的心情、抚慰人的心灵、启迪人的心智。告诉你学校的历史、学校的精神、学校的底蕴、学校的品位。所透出的文化气息和生命活力,既能体现办学者的价值取向、旨趣爱好和文化素养,也能使学生在校园这位沉默而有风范且有历史感的老师面前受到熏陶和感染。正如亚里士多德所说:“美是一种善”③。普罗提诺也说:“善在美后面,是美的本质”④。总之,校园物质景观的象征性、隐喻性、激励性和模糊性,散发着多样而富有渗透力的信息,使不同的人或者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时间获得不同的审美感受,产生隐性的教育功效。

二、文化氛围的制度构架

校园里的各种规章制度,包括成文的和习惯的行为模式与行为规范,具体包括学校的各项政策、组织结构、教学管理方式及其评价机制、学生活动的安排方式等,是高校教育实践经验的积淀并制度化的结果。

首先,要建立健全人才管理制度。好的制度要奖勤罚懒、鼓励竞争、择优扶重,形成真正的能上能下,能进能出,人人向上良好局面,通过制度本身的内在驱动力,激发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根据十六大“发展要有新思路,改革要有新突破,开放要有新局面,各项工作要有新举措。”的指示精神,高校管理体制要摆脱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僵化的模式,积极推进包括人事制度的改革的高校管理体制的改革,打破学术岗位的终身制、铁饭碗、大锅饭,促进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避免教师队伍中的“近亲繁殖”现象,适应教育本身发展的要求,建立合理的教师队伍结构,让学生在学校里就看到社会上的挑战与机遇、竞争与希望,起到奋发向上导向作用。以北大为首的部分高校正在进行这样的尝试。需要指出的是,高校人事管理制度改革的对象不能仅局限于教师,还应该包括管理干部,如果把神圣的教育事业交给既没有责任感,又一窍不通的人去管理,将会带来深重的灾难。

与学生直接接触的是广大教师,应该不光有“人类灵魂工程师”“培育祖国花朵的园丁”之类的空洞赞誉,更要制定必要的规则来保证教师达到这样的标准和境界。这样,就不能光靠教师自己凭借道德水平严格要求自己,更要有一种引导教师进步和发展的、具有内在逻辑原因的管理机制。这就要求学校真正以教育为中心,建立完善的教育统计、教育测量、教育评估、教育评价机制,既严格又宽松,使教师掌握能够实践自己教育理想和权利,独立自主、激情洋溢、满怀挚爱之情地张扬自己的教育理想、教育追求、教育信念、教育精神和教育风格,充分发挥自己的个性,具有充分创造性、自豪感、主动性、而不是“照本宣科”的技术性、机械性工匠和一个循规蹈矩的被管对象,给教育以更大的空间。

其次,要建立健全人性化的学生管理制度。要确立“服务”意识,确立“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一切,为了一切学生”的思想观念,“用连贯发展型的工作方式对学生实施人本关怀,即把教育、关怀、管理、服务四者连贯起来,使彼此相互关联、相互促进、从静到动、从刚到柔、从表面到内在、从有形到无形,从一般到入微地贯彻人本关怀。”⑤把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放在学生的成长和发展上。譬如,有的学校实行“导师制”,让学生与教师全面接触,双向互动。此外,要做好招生分配、奖惩总结、评优鉴定、出勤考试以及校风校纪、思想动态等过细工作,设身处地的“体贴”学生。想其所想急其所急,为他们排忧解难。有些方面,可以鼓励学生自主设计、自主学习、自觉检查,养成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增强学生道德行为的自觉性与持久性。

第三,要建立健全务实高效的后勤管理制度。学校的一切活动要真正以教学和科研为中心,为此,高校必须破除趋官或趋权的官本位文化,限制教育领域中行政性权利膨胀,尤其是一些本来为教学和科研服务的准行政性权力。防止他们自我服务趋势增强,权力行使标准异化,使利益向自己倾斜,使教师的实际地位相对降低。事实证明,一个官本位气氛浓厚的学校,教师的职业责任心和工作自豪感必然降低,创造性情绪和探索冲动必然萎缩,必然影响教育质量。

第四,要开展丰富多彩、健康有益的校园文化活动。有关部门要与国际国内大环境相

结合,积极适时地组织“科技节”、“艺术节”、“文化节”、“体育节”、“运动会”等校园文化活动;开展关于“校园精神”、“校园形象”、“大学生形象”的讨论、设计活动。开展丰富多采的学术文化活动、论坛文化活动、艺术文化活动、社团文化活动、情爱文化活动、宿舍文化活动、消遣文化活动、消费文化活动等等。倡导高雅的校园文化生活,营造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

卓有成效的大学体制和学术制度不能只靠严密的规章和刻板的条文,而应以蓬勃向上的教育精神为其内在的动力。这种动力更多地来自将学术和教育职业提升为“天职”的追求中。

三、文化氛围的精神核心

上述两个方面是文化氛围的物质和制度外衣,更为重要的是包含在其中的精神内核。主要是高校独特的教育理想、教育追求、教育情感和教育责任,其内涵具有神圣性和崇高性。这些教育精神凝结为校风校训,砥砺学生成长。如清华大学校训是“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复旦大学校训是“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东南大学校训是“止於至善”,中山大学校训是“博学,审问, 慎思,明辨,笃行”等等。汇集成十分丰富的精神资源,成为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概括起来,最为重要是以下三点。

第一,崇高的教育理想。中国儒家重要典籍之一的《礼记·大学》开篇便写道:“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即希望通过教育灌输政治理想,培养统治人才,最终达到理想的社会境界。我们要高扬理想的旗帜,牢记教育在中华民族振兴中的伟大责任。以敬畏、尊重、爱护的感情对待教育,才能实现培养高素质人才,为社会的整体文明和进步服务的价值和意义。我国著名教育学者朱永新先生说:“一个没有理想的学校,不可能走多远,一个没有理想的教育,更不可能走得多远。”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主席雅克·德洛尔说:“教育是必要的乌托邦”。心中有这样一座教育乌托邦,就不会让地位、薪资、就业等现实利益扰乱了我们价值判断的原则。就不会把教育的“工具价值”当成教育的“本体价值”,堕入所谓“产业化”的泥沼不能自拔。我们就会为实现崇高的理想而付出努力,而不是把对教育的重视仅仅停留在口号、会议和文件上。

第二,探索和坚持真理。虽然上个世纪初陈寅恪先生就提出“独立之思想,自由之精神”之主张,对于今天的一些大学来说,这种精神资源依然稀缺。在中国的大学乃至整个国家,学术自由是非常重要的,伟大的思想无不来源于自由的探索,中国之所以在许多方面落后于世界发展的浩荡潮流,就是因为缺乏伟大的思想,缺乏对真理的执着追求。法国哲学家德里达在复旦大学演讲时指出:“大学必须有一个理念,这就是不惜一切代价,无条件追求真理”。哈佛大学的《学习生活指南》里,用加大加粗的字体这样写道:“独立思想是美国学界的最高价值。美国高等教育体系以最严肃的态度反对把他人的著作或者观点化为己有——即所谓剽窃。”其意义,显然不仅仅在于制止和减少剽窃,更重要的是捍卫独立思想这一大学理念,形成一种健康的学术氛围。这种健康的学术氛围,无疑会有助于学生养成独立和创新的精神,并为他们日后的工作和研究奠定良好的基础。

第三,优秀的教师队伍。教师从衣着服饰到精神风貌,从言谈举止到待人接物,都在传达着多种信息。礼仪规范的行为举止、大方得体的衣着、亲切和蔼的谈吐等,既能体现教师端庄自信的魅力,又能体现教师勤奋严谨的治学态度和积极进取奋发向上的精神风貌。

当然,教师的外在表现都是其内在素养的自然流露,如果教师不具备高尚的人格、渊博的学识、积极的态度、深厚的文化修养和崇高的思想境界,外在的形式就失去的根基。教师与学生同处一个校园,以不同的方式经常接触,是“身教”得以进行的前提条件。成功的教育是教师与学生心与心的交汇,灵魂对灵魂的告白,是生命节律的振动。所以,多数大学都鼓励最好的教授给大学本科生上基础课。社会学家I·巴伯所说:“科学家是一个大的文化氛围的一部分。”⑥乌申斯基指出:“教师个人的范例,对青年人心灵的影响是任何教科书、

任何道德箴言、任何惩罚和奖励制度都不能代替的一种教育力量。”⑦

一所充满理想、坚持和追求真理、充满人文精神的学校,不仅会激励在校生努力学习、毕业生奋发有为,增加他们的自豪感和使命感,而且也会成为社会的良心。北大、清华在中国人心目中的位置是具有特殊意义的。当人们对虐杀和抄袭司空见惯的时候,听到清华学生伤熊,北大老师剽窃,亦然引起巨大的社会反响。全国最高学府的学生竟如此缺乏人文精神,最高学府的学术带头人竟在学术著作中大段抄袭别人,人们有理由表示震惊和愤怒。因为他们的行为玷污了人们的精神殿堂,与人们的心理期待产生了极大的反差。

学校的精神氛围成为一种无形的“营养汤”,在“浸泡”和“渗透”的潜移默化中使学生成为一个携带了学校精神的全息细胞,具备了独特的文化品格。

文化氛围不是自发生成的,它是在文化交流、文化传播和学术实践和争鸣过程中营造和孕发出来的。文化氛围是一个开放的体系,在发展中通过各种交流活动不断吸收新的健康因素,与其它民族文化相交融,所以文化氛围是不断变化的。人们只有不断自觉地去营造和呵护它,才能使它不断获得新的发展:不断趋向广博、深厚和浓烈,从而产生广泛的渗透性和影响力。

参考文献:

①转引自夏军著《非理性世界》,第14页,上海三联书店,1998年第一版。

②钱理群《拒绝遗忘》汕头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335页。

③④北京大学哲学系美学教研室《西方美学家论美和美感》,第41页、58页,商务印书馆,1980年,第一版。

⑤陈文著:《一切为了学生》,第20页,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⑥I·巴伯著,阮伟等译:《科学与宗教》,第106页,四川人民出版社,1993年。 ⑦转引自《道德与文明》2002年第1期第57页。

第二篇:论室内光环境与空间氛围的关系

课题名称:论室内光环境与空间氛围的关系

姓名:

学号:指导老师:

专业:环境艺术设计

班级:

学院:设计学院

内容摘要

随着科技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室内光环境的设计已渐成为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一种时尚艺术。它创造出令人窒息的视觉艺术氛围,给人身心以无比的震撼和享受。从“渲染空间色彩心情,营造空间光

影情趣,丰富空间区域层次”多个方面来论述室内设计中光的魅力与空间氛围的关系。

关键词:光环境 空间 建筑设计 精神 氛围

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he progress of the society, indoor light environment design has been gradually become essential to life a fashion art. It created the stifling of visual art atmosphere, to the human body and mind with an shock and enjoy. From "rendering space colour mood, build a space smooth shadow interest, rich space regional level" more aspects to discuss that in the design of indoor light charm and space atmosphere of the relationship. Keywords: light environment, space, the construction design, spirit, the atmosphere

一.引言

英国化学家戴维使人类进入了利用电照明的时代,爱迪生又将灯光带入了家庭,灯与光已成为影响人们生活行为的重要因素。住宅是人们居住的重要空间,其环境质量直接影响人们的生活质量。随着

经济的发展,居住条件的改善,人们对住宅空间的物质功能和精神功能有着更多层面的要求。灯与光的设计已成为室内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更多人希望通过灯与光的设计渲染空间色彩心情,营造空间光影情趣,丰富空间区域层次。正如一位设计师说“灯光是居室内最具魅力的调情师。”

一.

目录

英国著名建筑师理查德·罗杰斯说:“建筑是捕捉光的容器, 就如同乐器如何捕捉音乐一样, 光需要使其展示的建筑。”的确, 光是建筑的灵魂, 没有光, 视觉无从谈起,建筑形式元素中的形态、色彩、质感依托光的能量, 使我们体验到建筑在四季中的变化及一天中早、午、晚的差异。光与影所渲染的建筑, 提升环境质量, 我们自然地融入光与建筑交织所凝结的意境之中。

室内设计师以满足人的物质与精神需求为目的的。物质的需求在于可供认为环境系统所运行的物理空间的建造,精神的需求在于空间意境的刻画和空间氛围的营造。空间氛围的把握是衡量环境格调的尺度之一。要准确恰当的表达室内空

间的性格,表现与空间氛围相一致的室内光环境,需要通过一定的物化方式,光作为空间构图的因素,在烘托气氛,表现主题意境等方面一直是主要的,赋予创造性的力量。当富含表情的光恰当而自然地融入到相应的空间形态时,光就在浑然一体中充分表达了哪种特定的空间环境的氛围。

建筑设计思维的发展促进了人们对光的认识,光的作用愈加从室外转向室内、从功能转向精神。观念的转变带动建筑设计的进步,使建筑水平跃入新的层次。

以造型为手段塑造建筑而建立的古典建筑的思维模式代表了古人对建筑的评判标准,这种评判标准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和广泛的文化基础,一直延续到上世纪初现代主义的诞生。这种造型主义的表现重点集中在建筑外部形式元素,如体现建筑的体量感、凹凸变化、比例尺度等审美意识,光的运用大多局限在室外造型方面以突现建筑本身的立体感及建筑立面的起伏效果。遗憾的是由于室外光是自然光,光不能为人随心所用,这体现了建筑对光的无奈。随着现代主义建筑的兴起,建筑师意识到建筑内部空间是建筑的主体,外部形态是建筑室内空间机制的外显,建筑的重心转移到了内部空间的处理,同时人工光源的开发受到了极大推动,室内光环境得到了空前的发展。

光环境在室内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内部空间的限定已由面体围合的封闭状态发展到半开放及开放的不同层次,其中光在创造空间中扮演着独特的角色。光创造空间无需实体围合,除利用自然光还利用各种人工光的形态及颜色塑造空间,开辟了空间性质的新领域。在连续空间序列中,光同样显示出自己的潜力。由于空间概念加入了时间因素,使人们不再从静止的角度观赏空间,建筑不再是凝固的音乐,而是可以体验的流动空间序列。光由于可以限定空间,改变空间的性质,在创造空间序列时,通过控制亮与暗、大与小、虚与实、强与弱可获得抑扬顿挫的空间连接起伏效果,构成复合的室内光空间序列。光在聚焦视觉重点,突出核心形态方面是其他手段所无法比拟的。视觉焦点能打破空间均质化所造成的单一形式的视觉现象,防止产生视觉疲劳。其手段是运用视觉感受的差异性原则制造等级偏差以强烈地吸引视觉的注意力,光集束于某一点,从而降低其他区域的亮度达到突显目的,使主次轻重一目了然,空间重点得以强化。

现代建筑由于光科技的提高与普及,室内光环境具备了丰富的语汇,在提供普通功能照明的同时向精神层面发展,用艺术的照明手段体现照明内涵,催生室内不同空间的个性特征,使室内空间环境贴切地烘托出鲜明的空间气氛。室内空间完成功能需要之后,最终要解决与人的情感交流,这种情感通过视觉及身体的体验而转换成空间性格知觉。不同的空间给人的感受不同,形成特定的空间性格,空间设计正是要追求空间性格的差异,追求特定精神需求的空间气氛,满足人们丰富的空间心理知觉感受。光具有令人感动的魅力,可激发自由、丰富、灵动的联想,光通过强化、弱化、虚化、实化等特有的表现手段,可渲染特定的空间氛围,塑造各种不同的空间性格,使室内空间这一物质存在上升到精神的高度。空间与光环境具有近似的一面,都具有体现精神化的特质, 空间与光环境融合会提升其精神含量。美国建筑师路易斯·康深刻地揭示两者之间的关系:“设计空间就是设计光”。

运用光语言

创造完美的室内空间

不同的空间应具有不同的表情, 这是人的生理与心理需要所决定的。我们在设计时要全力运用光语言并发挥光元素的表现力,创造优美宜人的室内空间。

欢快热烈的空间性格。在节日里,人们相聚举办各种庆典活动或在工作之余放松心境,愉悦欢快的空间环境是人们调节情绪的理想场所。在空间设计中,餐饮空间、娱乐空间及商业空间具有创造欢快气氛的潜能。为适应这一主题思想的需要,在设计中应采用相应的手段以获得所需的性格空间。在处理光环境的时候,设计师应从光源的布局、形态及颜色等方面入手,有效地表达设计思想。光源的布局应采用随意的方式:自然组合灯光位置以取得灵活轻快的视觉效果;光源的形态应穿插不规则的任意形,以达到活跃空间气氛的目的;在光源的颜色方面应当以鲜艳的暖色为主,因为暖色使人联想到阳光与火焰,很容易引起情感波动,产生热烈欢快的情绪共鸣。

严肃冷峻的空间性格。人们在进入工作状态时,希望有一个与之适应的环境。科研工作、学习、会议等具有高度思维或研究交流性质的活动,使人们处于紧张状态,这一工作性质决定了该空间必须具备沉静严肃的空间气氛,避免杂乱无序。良好的空间环境可起到对工作效率的助推作用,照明设计可为实现这一空间意义打下坚实基础。从光源形势分析,应利用自然光和人工光结合的手法,充分吸收自然光源。人工光以直接照明为主,减少装饰照明以避免光源的视觉累赘,在保证空间亮度的前提下增强视觉真实感。光源的组织形式,其大小、形态尽量一致,形成严格一律的格局。光源本身的形态不宜多变,以规则的线状和面状为主。窗面是自然光的来源,应有意开大窗、整窗、窗格简洁形成面状光源。人工光以直线态为主以求得整齐划一的视觉效果。光源颜色应简化语汇,控制空间照明色彩,以无彩色或略偏冷色为主要色调,并使墙、顶、地及陈设纳入统一的色彩范围,以取得性格鲜明、严整划一的视觉空间性格。

第三篇:营造校园文化氛围 构建

营造校园文化氛围 构建“三生教育”环境

陶行知认为“生活即教育”,他认为生活教育具有六大特点:生活的、行动的、大众的、、前进的、世界的、有历史联系的。学校的生活教育从提高教师的生活质量入手,从教师和学生的走路、吃饭、说话、交往、感恩等日常生活入手,培养学生的生活能力,珍惜生活,珍爱生活的家庭和集体,让学生和教师共同成长。 “三生教育”是一个整体,是学校德育工作的系统工作,“三生教育”真切地体现了学校的办学理念:“以人为本,以德为先,注重基础,强化创新,培养可持续发展的学生。”

营造文化氛围是开展好“三生教育”的一个重要基础。在学校开展“三生教育”工作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校园文化可以创造良好的教育环境,对“三生教育”工作起到教育、监督、导向的作用,使学生受到良好的熏陶,达到师生教育愿境一致,相互促进、教学互相促进的教育目的。

一、将“三生教育”纳入校园文化建设的主要体系

校园文化主要包含三大体系:(1)文化体系;(2)环境体系;(3)管理体系。

文化体系:文化体系是校园文化的主要内容,通过文化体系的作用,使校园文化发挥主体作用,文化体系主要包含:“三生教育”的基本内容、思想道德教育和基础理论教育。思想道德的中心是世界观的教育,包括公德教育,职业道德教育;家庭美德教育,以爱国主义教育为主体,培育学生良好的品德、正确的世界观、高尚的道德观,从根本上达到素质教育的目的和要求。基础理论教育的主要内容则以生命、生存、生活为主体,尊重生命、掌握生存的智慧、基本技能、基础知识,具有创设美好生活的理想和能力为主要目的,让学生掌握相应的知识,具有一定的社会生存能力和一定的事业发展能力。

环境体系:环境体系是指通过创造耳濡目染的文化环境;优美整洁的卫生环境;文明礼貌的语言环境;谦恭有序的生活环境;尊师爱校的情感环境;稳定和繁荣的社会环境来实现目标的一个体系。

管理体系:指运用科学的管理手段,运用先进的管理技术,符合学校、学生特点的管理方法所进行的管理工作。其主要目的是完成文化体系和环境体系的构建,起到督促实施的目的。

二、让“三生教育”渗透校园文化建设

创建校园文化要紧紧围绕三个体系,形成有规划、能实施、有步骤、易检查的格局。

文化体系是一个长远规划,应与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要求相结合,以时代精神为主体,通过分析在校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制订相应的教育规划,其内容包含:生命、生存、生活的基本要素,技术、文化素质、基本技能及社会发展能力等方面的培养和锻炼。在校园内开展 “三生教育”

活动,作为一项贯穿高职教育阶段全过程的教育工作,与日常教学相结合。得到班级认同,变被动教育为主动教育。校园中“三生教育”工作要与其它活动相互联系、补充和促进,要和其它社会实践活动相结合,对学生的生 ...活动,作为一项贯穿高职教育阶段全过程的教育工作,与日常教学相结合。得到班级认同,变被动教育为主动教育。校园中“三生教育”工作要与其它活动相互联系、补充和促进,要和其它社会实践活动相结合,对学生的生命个体、基本生存能力、生活技能有着充分的了解和尊重,让他们在各自的自我发展中,找到成长的空间,通过管理育人的工作,为他们提供良好的载体,使“三生教育”工作通过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变刻板教育为形象教育。

文化体系和管理体系是学校通过构建校园文化,开展“三生教育”的重要体系,要找到体现学校精神的文化载体,提炼出简洁的口号来体现目标,提出适时,实际的文化标识,来体现教育的内容,是非常重要的,例如“三生教育”以来,我们在校园中提出“尊重生命、珍惜拥有”;“掌握生存技能、付诸社会实践”;“热爱美好生活,创造健康人生”;“勤奋学习,成就一生

辉煌事业;脚踏实地,迈向人生新的起点”。这些标语口号起到了很好的效果,充分说明了文化体系要具体细致,具有实效性、简洁性和广泛性,要直截了当,一目了然。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整个的管理体系要深入,易于接受,有针对性。文化体系和管理体系的形成要配以相适应的规章制度,配合活动的制定,帮助目标的实现。

文化体系还应与学校的教育方针和教育目标相一致。例如:高职教育的目的是培养有道德、有技术的合格高技能人才。在这一宗旨下,只有提出学校实现的教育目标,才能使校园文化的创建工作做到有的放矢,明确发展方向,制定发展规划和发展步骤。

环境体系的构建,应着重抓好环境的优化。环境体系包含:文化标识、环境卫生、语言环境、生活环境、教育环境、社会环境。优美整洁的卫生环境,道德规范的教育氛围;文明礼貌的语言环境,创造了“三生教育”的良好教育氛围。美好有序的生活环境创造了集体主义教育的生动教材;安定和谐的社会环境,营造了奋发进取的人际氛围;爱师爱生的教育环境,创造了教育的情感环境;校园文化的影响,创造了“三生教育”的人文环境。

从实践来看,三大体系的构建可以为“三生教育”提供良好的教育环境,促使学生健康成长,可以使他们轮流承担构建者和监督者、实施者的责任,在实际中陶冶情操,在构建中相互促进,相互了解,相互鼓励,完备自己的人格及其精神境界的升华。

二、通过校园文化开展好学生的“三生教育”

校园文化的主要内容中在精神和实质上都更具个性和特点,因为学生的个体差异,也就具有一定的难度。将“三生教育”与创建校园文化相结合,应把握三个要素:

第一,紧扣时代精神。校园文化首先要具有时代精神,才会具有感召力和鼓舞精神。我们今天提出的“三生教育”,就是在四川汶川大地震之后,带给我们的启示和灵感。如果要校园文化建设和“三生教育”的过程中,单纯强调一种口号,而没有行动的载体,就会空;如果提出的目标过高,难于实现,就是大;又空又大,提出的目标实现不了,就会假。因此,校园文化建设和“三生教育”的开展要科学,要坚持根据实际、确定目标、选好载体、逐步充实、逐步实现的原则,从日常行为规范入手,把尊重生命、热爱生活、学会生存作为主要内容,把环境卫生、文明礼貌用语、文明行为规范列入环境育人的范畴,确保环境目标的实现。将爱国主义教育、形势报告、时事宣传等列入管理育人的范畴,与以丰富多彩的文化为载体,提高学生思想素质、道德修养、生命感悟、生存能力、生活质量。

第二,制定切实可行的目标。在开展“三生教育”的过程中,为扭转学生中以自我为中心、以个人愿望为目的、以个人利益为主体的思想,学校提出了,为别人想一想,为父母想一想,为学校想一想的大讨论,希望通过讨论 ...第二,制定切实可行的目标。在开展“三生教育”的过程中,为扭转学生中以自我为中心、以个人愿望为目的、以个人利益为主体的思想,学校提出了,为别人想一想,为父母想一想,为学校想一想的大讨论,希望通过讨论改善个人意识,建立群体观念,接纳文明习惯,但收效甚微,究其原因,主要是没实现目标的具体措施和辅助载体。后来,我们总结经验,在一些情况较好的班级里通过班主任、辅导员共同开展了主题班会,一方是学生,一方是学生的家长,有意识让一些文化素质较好的家长参与到其中来,主题是“源于生命之初,终于生命之美”。此次大规模的主题班会是我校近期最有成效的一次活动。因此,要达到预期的目标,必须目标符合实际,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建立行之有效的制度,就能达到理想的郊果。第三,开辟园地,重视环境。是开展“三生教育”的基本保障。建立宣传教育阵地,在校园中增强黑板报、广播的作用。没有宣传教育阵地,宣传内容就无法深入人心,校园文化就失去依托,就会减小效应。只有加强宣传教育阵地,将目标、措施和制度让大家了解掌握,自觉实施,才会收到好的效果。

第四、将“三生教育”纳入正常教学内容,建立课堂、课外活动相结合的教育体系,建立科学完善的考核考评体系,是保证“三生教育”工作取得实效的基础,

四、通过校园文化建设开展好“三生教育”要着重把握的几个方面

(一)抓好校园文化建设的主体,培养“三生教育”的主体力量。校园文化的形成,构建者是主体因素。构建者和实施者是教师,显效者是学生,他们都是关键的因素,处于关键的环节。要让教师充分意识自己是学校的主人,要具有强烈的责任感和事业心,要建立一支师德过硬、作风过硬、有良好职业道德和职业形象的,能够很好地完成“三生教育”任务的教师队伍,以教师的言行起到无形的教育作用。因此,制订教师的行为规范,完善教师队伍的管理,塑造教师的良好形象,是开展好“三生教育”和校园文化建设的根本。

(二)抓好“三生教育”和校园文化建设的基础工作。认真做好班级的管理工作,是“三生教育”和校园文化建设的基础。加强班级管理工作,要实现从点到面的管理,要善于树立典型,宣传典型,将良好的班风和班级管理的工作经验及时推广。要重视“三生教育”工作在班级文化中的影响,要从班级抓起,并要抓好、抓实,要利用好校园文化对班级文化的影响力,通过班级的交流会激发学生的上进心和“三生”意识。比如:一个班搞了辩论会,另一个班会马上接着开。学生之间的影响力是无形的。所以要抓典型引路,树立新的风尚,让“三生教育”的风气在校园中传播。

(三)“三生教育”通过校园文化建设的渠道来开展,要把着眼点放在“小、实、新”上,“小”就是从小事做起,培养脚踏实地的作风。“实”就是结合实际,实事求是,培养他们学会正确认识自己、认识社会的能力。新,就是文化建设要有新意,不要老一套、旧调子,让人一听就生厌。

(四) “三生教育”与校园文化建设要相互适应、相互渗透。校园文化是社会文化、区域文化、企业文化密不可分的一个整体。他们相互影响和制约,因此,社会文化和企业文化的建设都将给校园文化直接的影响,但校园因其特殊的环境,又是一个特殊的个体,与它们有所区别,因而也就具有独特的存在和发展。“三生教育”通过校园文化建设,其自身的发展也会对社会文化和企业文化形成影响和作用,这就是“三生教育”与校园文化相互促进的教育作用。抓好“三生教育”可以丰富校园文化,搞好校园文化建设,又可以促进“三生教育”的工作,大力抓好校园文化的建设,做好“三生教育”的开展和研讨,可以使整个校园形成一个“尊重生命、学会生存、创造美好生活”的教育氛围。

“三生教育”研究旨在结合学校德育教育的案例,联系前沿的德育新理念,对现阶段生命教育、生活教育、生态教育的实效性进行反思,跳出生命教育、生活教育、生态教育的各自单一理念,对三者加以必要的整合,对学校 ...“三生教育”研究旨在结合学校德育教育的案例,联系前沿的德育新理念,对现阶段生命教育、生活教育、生态教育的实效性进行反思,跳出生命教育、生活教育、生态教育的各自单一理念,对三者加以必要的整合,对学校德育的观念更新搭建一座新的思考平台,努力建构生命、生活、生态教育合而为一的德育理念,制订出符合中学生身心发展并对其终生有益的切切实实的德育操作样式,为提高基层学校德育实效,同时丰富德育理念与德育模式服务.如今,许多孩子的生命意识淡漠,缺乏对生命应有的热爱、尊重与珍惜。不少人往往因为一些微不足道的小事放弃生命,给家庭与社会带来了悲剧与不幸。“三生教育 ” ,有利于让学生树立正确的生命观,培养对自己和他人生命珍惜和尊重的态度,增强爱心和社会责任感,使学生在人格上获得健全发展。有利于学生学习生存知识,掌握生存技能,保护生存环境,强化生存意志,把握生存规律,提高生存的适应能力、发展能力和创造能力,树立正确生存观。 有利于学生了解生活常识,掌握生活技能,实践生活过程,获得生活体验,确立正确的生活观,追求个人、家庭、团体、民族、国家和人类幸福生活的教育。只有通过“三生”教育,正确引导学生珍爱生命、学会生存、享受生活,才算是实现了现代教育的目的。9月1日,在中央电视台经济频道播出的《开学第一课》“以知识守护生命”中,桑枣中学的校长带领同学们,把5月12日——汶川大地震发生的那一刻,全校2300多名师生仅仅用了

1分36秒,全部撤离到安全地带的奇迹进行了生活的情景再现,让我们真正体会到了怎样“以知识守护生命”。 “生、老、病、死”乃自然之法则。生生不息使自然界充满了生机与活力,给各种物种搭建了展示自己生命多姿多彩、顽强拼搏的平台,使得自然界生机勃勃、绚丽多姿、丰富多彩。人类的出现,文明的产生,对生命意义的理解和感悟,使我们更加的敬畏生命,让我们感受到生命的神圣。孤身智救双亲的七岁小救星袁媛,是深圳市南山区南头城小学三年级的学生。她一夜之间家喻户晓,成为全国人民热议的焦点人物,成为全国中小学生学习的榜样,老师、学校的骄傲和自豪,真正诠释了怎样“以知识守护生命,使生命更加顽强”。教育的终极目标是育人,即教育是成长、成人、成才和服务社会的有效的载体。国之根本在于人,人才兴则国家兴,人才强则国家强;人才兴旺,教育先行;教育成功,“三生”为重。

通过对三生教育的学习与教学,我们认为在今后的工作中应以树立正确的现代教育理念为先导,以理论联系实际为根本,以激发和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为基础,以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融合为核心,以加强实践环节、促进知行统一为关键,不断创新具体教学方法。要彻底改变单一灌输式、简单说服式、被动接受式、整齐划一式的方法,提倡启发式、互动式、因材施教式、主动发现式、渗透教育式、分类分层式的方法。要大力推行主体性学习、研究性学习、探索性学习和说理教育法、情境陶冶法、榜样示范法、实际锻炼法、疏导教育法、自我教育法等具体方法。

其次要根据学段特点的培养目标及学生的年龄特征,特别是要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确定“三生教育”的具体目标,建立多元的“三生教育”评价体系。对“三生教育”的评价,既要关注结果,又要关注方法,更要重视过程;既要强调终结性评价,又要强调诊断性评价,更要重视形成性评价;既要突出评价指标的多样化,又要突出评价方法的多样化,更要重视评价主体的多样化。

作为一名教师,育人的根本就是要使学生有健康的心智,有实践能力(包括生存能力、生活能力)、创造能力、富有爱心和责任感。我们认为,对学生来说物质贫困固然可怕,但精神贫困更为可怕。物质贫困孩子上不了学, ...作为一名教师,育人的根本就是要使学生有健康的心智,有实践能力(包括生存能力、生活能力)、创造能力、富有爱心和责任感。我们认为,对学生来说物质贫困固然可怕,但精神贫困更为可怕。物质贫困孩子上不了学,政府都在资助,但精神贫困却是资助不了的。我们要通过“三生教育”,使我们的教育精神不流失,提高学生的精神素质,提高他们的能力,健全他们的心智。

第四篇:营造校园网络文化氛围

营造校园网络文化氛围,促进学生健全人格发展(课题研究方案)

------------------

作者:不详来源于:中小学教育资源网 Eduwe.com发布时间:2005-3-23 19:06:44 强烈推荐:在6ku.net发短信下载新课程课件,10秒钟即时下载,安全方便!

一、问题的提出

1、计算机是一种文化

苏联学者伊尔肖夫在1981年提出“计算机是人类第二文化”。

麻省理工学院西蒙.佩伯特博士在1992年提出“计算机是一种文化,是一种环境,它将引起传

统学校和传统教育体系的根本改造”。

教育部副部长周远清年在1997年提出:计算机教育的目的就是要“使学生树立起牢固的计算机

文化意识”。 归纳起来说:当今和未来社会(信息社会),信息的获取、分析和加工能力将作为现代人最基本能力和文化水平的标志。

2、在知识经济时代,人的智能和知识将作为社会的主要资本不断代替机器和厂房。这个新时代将充满残酷的竞争和替代,孩子们的未来将依赖于他们一生中掌握新理念、作出新选择、不断学习、不断适应的能力。

3、以计算机发展为特征的现代科学技术,迅速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成为一个国家现代化的重要标志。 现代经济社会知识经济的特点要求具有掌握现代科学技术的人才,这一方面是对学校中的受教育者提出的要求,也是对施教者提出的要求。

4、经济的全球化和信息资源的网络化的要求。借助先进的媒体人们可以快捷地掌握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和信息,拓宽视野。

5、建设校园网络是推进素质教育的需要。

我们通常认为计算机是思维的工具,是人脑的延伸,但单个计算机的容量和功能毕竟是有限的,无法与蕴藏着巨大潜能的人脑相比。而国际互联网的出现将古今中外全人类的智能汇聚到覆盖全球的巨型网络系统之中,创造了一个每时每刻都在急剧发展的全人类的“大脑”。在这个全新的环境中,拥有信息时代学习与创新能力的人就拥有充满机遇和希望的新世纪。现代教育技术如何研究信息化、网络化的社会文化环境,如何驾驭新的教育环境和教育模式,培养受教育者具有适应新时代的学习与创造能力,不仅成为衡量教育现代化水平的标志,而且将成为个体乃至整个民族跨入新世纪的“通行证”。可见,建设校园网络是基础教育信息化的根本途径,丰富多彩、健康清新的校园网络文化将成为学校培养学生思维方式、道德品质、创造能力的新环境,成为面向全体学生,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的崭新平台。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

1、党的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局面。浙江作为我国改革开放的前沿,要在2010年提前实现现代化,势必要求教育有一个适度超前的发展。

2、给全校师生提供一个开放的、先进的、和谐的校园网络,营造一个丰富而又多彩的、自主团结的、积极健康的校园网络文化氛围,可培养学生思维方式、道德品质、创造能力,实现促进学生健全人格的发展。

3、把现代科学技术成果应用到学校的教学实践中来,有利于教学内容优化,提高教学质量。

4、教育技术现代化,能够使学生感受到现代知识经济时代的特点,有利于培养适合社会发展的健全人格。

5、可操作性,改变了学生被动学习的状态,使用权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6、寓教于乐,有利于提高效率。美国KUILIC教授,1998提出使用CAI益处是:学生学的知识更多和更广,节省学习时间,节省30%左右,学习兴趣明显提高

7、通过共享资源,能够使学生感受到现代社会的团结协作精神的重要,有利于培养合作精神。

三、国内外关于同类课题的研究综述

20世纪80、9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浪潮全球,信息技术教育受到各国的高度重视。在我国,信息技术教育发展迅速,有关信息技术教育方面的课题研究在许多学校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特别是在经济发达的温州地区,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人民群众强烈渴望自己的子女获得优质教育的,特别是在信息技术领域。这就对教育提出了崭新的要求。

但是,受我国经济发展的地区不平衡的影响,国内能够提供中小学学校校园网络文化氛围营造的硬件条件的学校并不十分多。我校地处经济发达的温州地区,由于董事会的高度重视,学校建设有较完整的校园网络,内部有千兆主干,百兆到客户机,在校园内的每一个地方都可连上Internet,为本课题的研究提供了硬件条件。而软件建设和师生信息素养的提高是本课题的研究内容。

我校国家级课题《优质教育促进学生健全人格的发展》通过 两年的实施,取得了令人鼓舞的成效。温州市教育局由林卫平局长牵头,积极开展《信息技术和学科教学的整合,推进现代化城区信息技术教育的发展》的实施在省、市产生了良好的影响。在此背景下,我们的课题可以作为上述课题的子课题,开展研究工作。

四、课题研究的内容及预期目标

1、课题研究的内容:

⑴学生、教师的培养

学生、教师是校园网络文化的参与者、建设者;同时丰富多彩、清新健康、开放现代的开放式校园网络文化又是培养高素质的学生与教师的催化剂。学生与教师的培养成为校园网络文化构建的关键。

⑵网上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这是校园网络文化构建的基础,网络不仅仅是信息化的形式,丰富的信息资源和方便的获取方式才是构建网络文化的内容与实质。在这个意义上,网上资源的建设是构建网络文化的基础。

⑶崭新的教学模式:多媒体辅助教学->课程整合

推行多媒体辅助教学,尝试计算机网络和学科整合,这是开放式校园网络文化构建的结晶。为了给学生创设更宽广、开放的信息环境,学校接入Internet,把教学的教案、教学过程、教学方法、教学思想在Internet上共享,并提供高质量多媒体网络学习资源 ,使学生在浩瀚的知识海洋中进行高效率地学习。

2、预期目标:

⑴ 软硬件建设目标:建立多媒体教室,满足学生上课、开设公开课及教师研讨课

题,举行讲座的需要。实现教师每人一机,更好地为学生服务,实现学生至少一室一机,让学生全面接触网络。继续配备学校管理、多媒体辅助教学软件,实现办公现代化。

⑵服务器目标:充实素材库、教案库、课件积件库、图书库,教学资料管理进一步规范化,可供全体教师、学生发布个人主页、班级主页。

⑶教师目标:教师可以熟练地掌握本学科教育相关的创作平台和优秀的教育软件进行辅助教学,运用课件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所作的课件条理清楚,目标明确,体现其它手段不可替代的辅助功能。课件使用率在75%以上,并掌握电子备课、学生成绩评估软件等相关教育软件的使用技术。每个学科都有一个学科教学网站,并辅助学生完成班级主页。

⑷学生目标:培养学生基本信息获取、处理、发布能力,提高信息素养。小学三年级至

初中三年级实现班班建站,利用优秀学生或兴趣小组组员的网页制作能力以班级为单位发布班级网页、个人网页,介绍本班学习生活情况、先进事迹提供班级间、师生间的交流。进一步加强校园网络文化氛围。让兴趣小组参与学校主页建设,向Internet发布学校情况和所获得的成就,培养主人翁精神。学生 分段目标:

小学阶段:基本掌握文字输入及处理,运用绘图软件进行计算机作品创作,认识并在信息技术教师的指导下制作班级网站、学会申请、收发E-mail信件,使用网络上的留言板、论坛,制作简单的网页素材。

初中一年级:初步学会用专业的网页制作软件制作网页,学会用表格定位,所作的网页有完整的框架结构,为班级制作主页。优秀学生尝试制作个人主页。

初中二年级:能较熟练地使用专业软件通过小组协作或全班合作制作班级网站,及班级网站的建设、更新。着重培养学生创作内容丰富、有风格、有个性的网站,体现当代学生的人生观、道德观、价植观。培养优秀的网页制作人才。

五、研究对象及研究(实验)前情况分析

1、全体学科教师115人,平均年龄29岁,以青年教师居多,但由于受学习条件及原先工作条件约束,来校前,接触计算机的教师较少,少数接触的教师也仅是在就学时学过简单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及编程的初步知识,和多媒体辅助教学及教学软件的运用似乎搭不上边,但是在有计划、有目的、有考查的培训之后,大部分教师在理论与实践上都有了很大的提高。

2、小学部

三、

四、五年级学生及初中

一、二年级学生将近1000人,大部分是从农村转学的学生,大部分学生未接触过计算机,对计算机有强烈的神秘感和浓厚的兴趣。小部分家中已经购买计算机的学生,由于家长认识程度有限,对计算机及其网络的作用及意义认识不够,没有将计算机作用于辅助教学及信息处理,而是养成了打(无益)游戏的坏习惯。3、我校校园网络系统初步建成,拥有千兆主干、百兆到客户端的网络布局,总共计算机250台,目前基本可分为校园网络管理中心、K12服务中心、广播中心、教学子网、课件制作中心子网、办公室子网、电子阅览室子网、计算机教室子网、多媒体教室子网。学校购买了Lanstar教学软件、smaps校园音乐自动播放系统、Serv-U FTP服务器端软件等教育教学管理软件,给本课题的研究提供了良好的软硬件环境。

六、研究方法:

1、行动研究法 做好教育信息化理论学习和研究工作,了解当前先进的教育思想和理论,掌握和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以教学观摩课、制作课件、架设网站为主要形式,以点带面地来推进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教育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普及和运用。

2、整体研究法 根据各学科的特点,运用现代化教育手段,培养学生健全人格,认真做以总结。

3、个案研究法 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对象进行深入具体的研究,注意因材施教。主要从三个方面入手,一方面是在应用校园网络前后,在人格健全方面有较大的变化的学生,作好进一步引导,并作好个案分析记录。一方面是在信息技术方面能力突出的学生,着力进行参加各级比赛的辅导,并作好个案分析记录;一方面是在校园网络应用过程中在人格健全方面处于待进一步转化的学生,做好转化工作,并作好个案分析记录。

七、研究的措施

从学科教师角度方面:

1、 师资队伍培训是实施教育信息化工程的重中之重,是否拥有大批掌握并能应用现代信息技术的教师是推动教育信息化的关键。因此,我们对教师分阶段、分层次进行培训,注重提高教师使用计算机的实际操作水平,培养教师自己设计制作课件的能力及网上操作能力。

2、 全体教师共同努力,强化对计算机辅助教学的研究。计算机作为一种新型的教育媒体,在目前的教学仍普遍存在着利用率低,没有带来教学质量和效率显著提高的问题。本课题旨在彻底改变这一现象,施让学科教师从滞后的思想观念、应用水平中解放出来,从按规定使用计算机辅助教学(被动),到喜欢、依赖计算机辅助教学(主动)。

3、不断提高教育教学及科研水平,深入对CAI开发模式的探索。掌握CAI的开发技术可以通过培训,而开发一个优秀的课件则需要学科教师对课程有高超的处理能力,在教学模式上有创新的意识,在课程整合上有大胆尝试的作风,可以通过课题组公开课的观摩、外出学习体会的交流、邀请专家讲座等途径。

从学生方面:

1、大胆尝试课程整合,通过信息技术及其它学科中使用计算机、网络,强调计算机及网络在教学、生活中的重要性,使学生潜移默化,在现代教育环境中感觉到计算机的魅力,提高使用这一先进媒体的兴趣。

2、加强兴趣小组的培养,以少数带动多数,在学生中形成网络文化气氛,让学生感受到网络是知识的海洋,能做到在Internet中畅游,搜集有用的资料,进行整理,应用于学习、生活,提高信息素养。

3、参加、开展各种形式的计算机操作比赛、计算机作品比赛、网页制作比赛,让学生体会成功的喜悦,同时培养拔尖人才。

八、研究的步骤:

1、 确定方案和计划。

2、 加强学校网站的建设,结合课题开发合适的信息管理、发布的以下平台:新闻、通知发布平

台、文章管理平台、学生档案管理平台、图书查询/出借管理平台等一系列平台。

3、 结合新纪元教育研究会开展本课题,做好教育信息化理论学习和研究工作,以教学观摩课、

制作课件、架设网站为主要形式,以点带面地来推进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教育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普及和运用。

4、利用计算机等现代化设备加强学校科学化、规范化管理,建立建全学生档案,为教育科研的开展储备材料。

5、加强对教师的培训。

⑴计算机等现代化教学设备基础理论的培训。

⑵运用现代化教学设备如何对学生进行健全人格培养的理论方面的研讨。

⑶制作多媒体课件的培训。

第一阶段,对教师进行计算机基础应用知识的培训,对教师进行网络基础知识的培训。包括Internet网和局域网的应用。

第二阶段,采取讲授与上机辅导相结合的方式,使教师能够掌握各种多媒体课件制作软件基本使用方法,并进行组织统一考试。要求开设公开课时(包括课题组内的公开课)使用多媒体课件进行辅助教学,体会MCAI在课堂教学中有着传统教学无可比拟的作用。

第三阶段,一方面加强计算机辅助教学基础理论的培训,一方面通过多媒体辅助教学课展示评比、课件制作展示评比活动,进一步进行课件制作软件使用方法的交流。

第四阶段,进行课件制作比赛评比及观摩活动。教师主动应用、研究、开发MCAI,教研活动中加入对MCAI课件的评价,以此来带动我校教师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能力的提高。

6、加强对学生的培训。

⑴对学生进行计算机、语音室设备使用知识的普及教育。

⑵用网上文学、艺术资源,加强学生的审美教育。

⑶通过共享资源,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

⑷信息技术课建设,指导学生通过网络获取信息,并对信息进行归纳、分析、使用。培养学生应用信息资源的能力。

⑸通过开发制作多媒体课件,网上作业、网上辅导、网上教学点播等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⑹通过学生计算机作品比赛(计算机基本操作、计算机绘画作品、手操报作品、网页制作作品)及成果展示,提高学生计算机文化氛围,同时培养拔尖人才。

九、课题研究的条件分析

我校领导高瞻远瞩,大力推广多媒体教学,下决心抓校园网络文化氛围,现已配有电子阅览室一个,多媒体教室两个、语音教室一个,计算机教室四个,课件制作中心一个、服务器工作组(包括WWW服务、FTP服务、E-mail服务、K12资源库服务器各一台)、行政办公室工作组(每个行政办公室一台计算机)、学科办公室工作组(每个学科办公室至少一台计算机)、教室工作组(每个教室一台计算机)各一个,以及教学软件多种(还有待于更进一步的扩充)。并配有专业的网络维修人员,为此课题的研究课提供良好的硬件条件。我校于二 00一年以来,先后六次进行学科教师的计算机应用(包括课件制作、校园网络基础操作、网页制作、等级考试)培训,全体学科教师在计算机辅助教学方面有一定的水平,并有计划地邀请国内著名学者进行现代教学理论的讲座,为此课题的研究提供了理论指导。

课题组其他成员的有关情况

姓名 组内分工 工作单位 职务或职称

徐华斌 理论指导执笔 瑞安市新纪元实验学校 小教一级

林 峰 信技教学实践 同上

吴艳丽 个案收集 同上

何调溪 小语教学实践 同上 小教一级

钟春伟 小数教学实践 同上 小教一级

陈学辉 小常教学实践 同上

陈利恒 音乐教学实践 同上 中教一级

李 岩 中语教学实践 同上 中教一级

何阿妙 英语教学实践 同上

吴越金 社会教学实践 同上 中教一级

郑书扩 提供电教媒体 同上

郑宗辉 微机、网络维修 同上

课题负责人所在单位意见

单位盖章:

负责人签名:

年 月 日 县初审单位意见

单位盖章:

负责人签名:

年 月 日

市评审组见

说明

本次课题申报必须附有详细的研究方案,研究方案应按规范要求设计,字数为2500-5000(用电脑打印),并包含有以下内容:

1、课题的现实背景及意义;

2、国内外关于同类课题的研究综述;

3、课题研究的内容及预期目标;

4、如研究已有一定基础,可写上初期研究成果或“研究的操作措施及做法”

5、课题研究的步骤及人员分工;

6、课题研究的条件分析(含已取得的与本课题有关的研究成果)。

(此表可复制。填写后一式四份送县初审单位,其中三份报市教科所。)

------------------

第五篇:浅论提高大学生文化软实力

古人有云:“学者为气所胜,习所夺,只可责志,内重则可以胜外之轻,得深则可以见诱之小。”从这里我们也可以看出作为学者,文化底蕴不可或缺。而我们大学生作为最初的学习者,未来可能的学者,拥有文化“软实力”也是必须的。况且,在当今这个大学生供过于求,就业压力居高不下的社会,企业单位也更加看重大学生的文化软实力,而不再仅仅只看原来我们所热衷的各种专业技能性的硬实力。而且,一般情况下,大半部分大学生的硬实力都是相差不大的,那么提升自身的文化“软实力”对与我们的大学生也是意义重大的。

在讨论我们如何提升我们文本化软实力之前,我们首先应该清楚知道文化“软实力”是指除硬实力以外的个人素质,具体是指思想大的素质、敬业精神、团队合作精神、人际沟通能力、创新精神等。而提升我们大学生的文化“软实力”不仅仅是我们大学生需要努力,我们各个方面都可做出相关的努力。

首先,我们知道我们的教师为人师表当然要做好言传身教的工作。虽然说,我们现当代已基本是信息的同步共享,但是在我们这个自古崇尚尊师重教的国度,教师的影响力并不比原先少多少,。那么提升我们教师的文化底蕴就也显得尤为重要。试想,如果我们有一个有着深厚文化内涵的大师作为我们的导师,我们的广大学子怎能不会为他们的独特的人格魅力所折服呢?、

其次,增强校园的文化,发挥校园文化的优势。古时,孟母三迁为的不就是给孟子一个好的学习氛围吗?那么我们的学校如果有一个好的学风,一个浓郁的文化氛围,我们的学子在长期学习的过程中潜移默化也必会受到相应的影响。而在提升我们的校园文化建设上面我们也可以做几点。

第一, 我们可以开展更多的活动,提高大学生的能动性,实践能力,并且这也会有

助于间接培养大学生的领导能力、统筹安排能力等各种潜在能力。我们可以

充分发挥我们的校园大学生的社团的作用。相比较一节课程内容的讲解而

言,开展一个有效的并且大学生感兴趣的活动给大学生的启发可能会更多,

也会给大学生更多关于实践的思考。比如,开展一项比赛,就那我们学校外

语学院的三国预演小品大赛来讲,如果要顺利的举行一届赛事,那么必要有

人统筹安排,有人做幕后设计,有人主持,有人为引进赞助商而舌战群儒等

等。而且在此过程中,也会将加强各个部门及各个个体之间的合作与协调性。

那么在此过程中我们的相对那些隐性的能力就会得到逐渐的提高。

第二, 我们的校园也可以自网络上找到我们的一席之地,建立一个专门的网站做好

我们大学生的文化引导及就业指导,也会给我们大学生更多的机会让我们的

大学不是再仅仅局限于我们的课本和课程。这样会有助于大学生的引导。对

于这个网站,可以做成一个相当于书签一样的功能,只需要告诉大学生打哪

里找到他们想要的就可以,那些与之相关性的大内容,针对性更强一点,或

者价值也就会更大一点。比如说,各个学院对于各自专业的相关学习网站的

介绍等。这也许也会为大学生做好职业定位出一份力,也能间接提升大学生

的就业竞争软实力。

最后,但却是最重要的,那就是我们大学生本身要看到目前严峻的大学生就业状况,要有积极地态度,并且积极参与到各种活动中去。而且也要对自己有个清楚的认知。有句话说的好,纸上得来终觉浅,得知此事要躬行。其他人说的再好,做的再好,我们自己不思进取还是不行的。作为大学生我们要关注时事,在日常生活中提升自己的软实力,并且还要引导我们周围的人工体奋进,那样也是为我们的文化道德建设一份力。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老干工作者工作总结下一篇:领导上任表态发言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