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城镇建设的论文

2022-05-06

想必大家在写论文的时候都会遇到烦恼,小编特意整理了一些《小城镇建设的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摘要]大城市带来一系列问题,如空间狭小、交通拥挤、犯罪率高、环境恶劣等,这促进了小城镇的发展,而小城镇的繁荣反过来又可以医治城市病。中国究竟该如何发展小城镇呢?本文对英国、美国、以色列、南非四国小城镇建设的经验进行了系统整理,并在此基础上展开分析,得出了对中国小城镇建设的启示。

小城镇建设的论文 篇1:

略论小城镇建设的实践经验和对策建议

[摘要]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小城镇建设取得了显著成绩,但是,在小城镇建设中仍存在一些问题,本文在总结小城镇建设经验的基础上对存在问题的原因进行了分析、梳理,并对小城镇建提出了合理化建议。

[关键词] 小城镇建设 存在问题 经验和对策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小城镇建设取得了显著成绩,各地也积累了许多丰富的实践经验。但是,应当看到,小城镇建设的进程中,按照小城镇现代发展的方向,推进小城镇建设也面临着许多新的历史任务。只有不断总结小城镇建设经验,认真分析小城镇建设中的新问题,提出新的举措,才能把小城镇建设推向前进。

一、小城镇建设的基本经验

在对江苏各地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比较分析中,不难发现,各地在小城镇建设实践中创造了许多新鲜的经验。

1、上下结合,政民共建,充分发挥政府的领导作用和组织作用。

小城镇建设,农民是建设的主体力量。但是,农民的力量是分散的。只有把农民的力量组织起来,才能形成小城镇建设的合力。因此,发挥政府的组织作用和领导作用,对推进小城镇建设是至关重要的。在苏南地区,政府是通过“集体”的形式把农民组织和发动起来的。例如小城镇的基础—乡镇企业是通过“集体”发展而建设起来的,小城镇的基础设施,主要是依靠“集体”的资金投入建设起来的。而在浙江的温州地区,则是通过政府的政策引导,把农民分散的力量组织起来的,小城镇的经济以个体或私营经济为主体,以此为基础,小城镇建设的资金,主要来自于农民个体的资金。

2、建立多元化筹资渠道,解决小城镇建设资金

小城镇建设,要有投入,钱从哪来?这是各地在小城镇建设中所面临的共同难题。从现有的实践看,除了国家机关和国有企事业单位,如国有银行、邮政、工商、税务等在小城镇的延伸机构有国家政府的一部分投入外,小城镇的其他建设资金都需要当地自己解决。为解决小城镇的建设资金,各地从本地的实际出发做了许多开创性的工作,一方面通过乡镇集体企业发展优势,用乡镇集体企业的上缴利润中的一部分建立小城镇建设基金;另一方面,则采用“谁得益、谁投资”的方法,引导乡镇企业加强自身建设和投资社区公共建设。进入九十年代以后,苏南地区充分利用国家的开放政策,吸引外商投资,合资、独资兴办工业项目和“三产”项目。目前,在苏南的有些乡镇,外商投资资金已经占到了小城镇建设总投资的50%以上。

3、合理规划,综合发展,建立健康有序的小城镇建设运行机制

要把小城镇建设好,必须把小城镇规划好,这已经成为各地的共识。在江苏省苏州市,小城镇建设规划形成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苏州市范围的小城镇空间布局规划,其主要内容是确定区域范围内城—镇—村的合理网络结构。第二层次是小城镇建设的综合发展规划,其内容包括小城镇经济建设规划、小城镇社会事业建设规划和小城镇市镇建设规划,这几个方面相互衔接,联为一体。第三个层次是小城镇镇区建设布局规划,其主要内容是对各项建筑物包括地下基础设施进行布局,使小城镇的工业区、商贸区、文教区、生活区、行政区合理分设。三个层次的小城镇建设规划,在小城镇建设实践中都发挥了积极作用。

4、从实际出发,发挥优势,发展优势

小城镇建设,不仅要有主体积极性的发挥,而且总是受外界各种客观因素的影响,从当时当地的实际出发,扬长避短,发挥优势,发展优势,是中国农民建设小城镇的又一条宝贵经验。

二、小城镇建设存在问题分析

1、建设规划问题

在初始阶段,小城镇建设是农民的一种自发实践活动,政府尤其是国家的小城镇建设法规和政策滞后,因而缺少统一指导,没有什么严格规划。据统计,仅1992年一年全国设镇2084个,比前5年设镇的总和还多347个。这种建制镇的高速增长,究其原因,除农村社会经济发展对小城镇建设的加速作用外,就是小城镇建设中“一哄而上”,存在着一定的随意性和盲目性。现在,各地在小城镇建设中都开始重视规划问题,也都制定了规划。但是规划缺乏科学性、规划的深度不够;人们还没有真正确立规划意识,普遍存在重制定轻实施的现象,规划控制缺少严肃性、约束力,因而违反规划的现象不断出现,而且难以纠正和制止。

2、建设与用地矛盾问题

用地与建设的矛盾,简单地讲就是“吃饭”与“建设”的关系,一直都是小城镇建设中的突出问题,长期以来在对土地的利用上主要存在三个问题,一是村镇建设占用较多的耕地。据统计,我国耕地面积由1878年的9938.9万公顷,逐步下降到1980年的9930万公顷,1990年的9567.3万公顷和1995年的9497.1万公顷,17年中耕地面积减少了441.8万公顷,平均每年递减25.99万公顷。大量耕地的占用中,除了经济发展和城镇建设必须之外,浪费现象十分严重,例如“摊大饼”式的小城镇建设外延扩张占用了大量优质高产农田,使得许多乡镇“吃饭”与“建设”的矛盾尖锐起来。二是用地方式不够合理,土地资源没有得到相应的优化配置。一些小城镇在外延迅猛扩展的同时,对旧区的改造举步维艰,以至土地长期处于低效利用状态,存在粗放经营和闲置浪费现象。有些小城镇搞开发,土地圈起来,几年都没有开发。三是对土地存在掠夺式开发和破坏性建设,导致土地质量恶化,地力下降,我国是人多地少的国家,人均占有耕地面积只有0.086公顷,不及世界平均水平的1/3。小城镇建设中这种对土地的滥用使得耕地数量锐减,加重了人多地少的矛盾,长此下去,将对我国农业发展造成极大的影响。

3、环境污染问题

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由工业造成的环境污染主要集中在城市,农村小城镇的环境污染主要是受城市污染扩散,通过水流、风向等自然因素向小城镇流动,污染强度取决于城市的地理位置、空间距离和辐射强度,然而,随着乡镇工业的迅猛发展,小城镇的环境除受城市污染扩散外,又增加了自身的污染。乡镇工业企业长期以来实行粗放型经营,不仅资源和能源消耗高、流失大,而且污染严重,对生态平衡造成极大危害,随着小城镇发展速度的加快,在小城镇长期居住或临时居住的人口越来越多,使居住点出现了类似城市的生活污染。虽然乡镇工业和小城镇的发展是我国农村现代化建设的必由之路,对其巨大作用不能低估,但对其发展所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同样不能低估。许多小城镇区域内或周边地区乡镇工业企业“三废”和大量的生活污水未经处理直接排放,不仅造成镇容脏、乱、差,生活环境恶化,而且使水利、土地、大气等都受到一定程度的污染,开始影响小城镇和周围农村的生产和人民生活。

4、小城镇经济基础比较脆弱问题

小城镇建设离不开小城镇经济的发展。乡镇企业是小城镇的经济基础,但是乡镇企业在各地发展很不平衡。有些乡镇企业起步晚、发展慢的地区,小城镇的经济基础相当薄弱,直接制约了小城镇建设的速度,而一些原来乡镇企业发展较快地区,由于乡镇企业的体制不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要求,乡镇企业的经济增长方式还停留在粗放式经营,经济素质不高、竞争能力不强的问题也十分突出,因此激烈的市场竞争面前,经营出现困难,利润下降,有些甚至出现亏损,支撑小城镇建设的后劲明显不足。

三、小城镇建设的对策建议

1、以规划为龙头推进小城镇建设

科学的规划是建设小城镇的重要前提。因此,必须强化规划意识、提高规划的科学性、保障规划的严肃性,以规划为龙头,推进小城镇的各项建设,首先,要充分重视规划的作用。小城镇的建设规划具有指导作用、调节作用和控制作用,要通过对各种因素的分析、比较,科学设计和安排未来小城镇建设的布点、规模、各种建筑的分布、建筑的风格、小城镇道路、绿化、河道、桥梁的布局以及地下给排水、供电、通讯等管网的走向等等,避免建设中的盲目性、随意性。其次按规划搞建设,强化规划的严肃性。小城镇建设规划的制定是按照一定的法定程序进行的,一经审定批准,就具有法律效力,其实施受我国《规划法》的保护。在规划的实施中不允许有任何随意性,如有调整和修订的必要,必须通过法定的程序。对在建设中出现的违反规划规定的建筑和建设项目都要及时清理,并严肃查处。任何单位、任何部门、任何人都要遵照规划要求搞建设,领导机关,领导人要带头,做群众的表率。在规划时,要把其区域小城镇空间布局规划作为规划工作的首要任务,建立合理的小城镇网络,避免镇区建设各自为政、自行其是和自然村落的自由发展,使小城镇的布点从目前的以行政体制为依据,转变到主要以经济区域的合理性为依据。

2、深化土地利用制度改革

在土地使用制度方面,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对小城镇建设用地限制过严,注重于堵而偏于疏,为满足小城镇建设用地,在对原有的土地使用进行改革过程中,则出现另一种情况,即疏导有加而防堵不力,对于建设用地缺乏相应的政策引导,和法规制约,为加强土地的合理利用,保护有限耕地,在小城镇建设中必须坚持开发与改造并举、建设与管理并重的方针,深化对土地使用制度的改革,一是要通过科学的规划,实行小城镇建设用地总量控制制度。据估算,我国城镇土地至少还有40%的潜力,如果加强控制,集约利用,每年可节约占用耕地的60%;二是要实行基本农田保护制度;三是要把土地使用管理纳入法制化轨道,建立目标管理体系和强有力小城镇用地管理机构,加强执法监督检查,对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等各类违法违纪行为要依法严肃查处。

3、加强环境保护和环境建设

可持续发展应该成为小城镇发展的一项重要的战略举措,小城镇建设实践中出现的环境问题,为我们敲响了警钟,使我们清醒认识到,在小城镇建设中,要坚决贯彻《中国21世纪程议程》的精神,全面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在保持小城镇经济发展的同时,使资源、环境和人口之间保持协调、高效、优化、有序的发展;在保持人口可持续发展、资源可持续发展的同时,必须十分重视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而要做到这一点,必须做到两手抓,即一手抓环境保护,一手抓环境建设。要重点抓好乡镇企业污染整治,现有企业的排污排气要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要求,定时达到排放标准,限期整改。超过期限仍然超标排放的要坚决实行关停措施,决不迁就。对新办企业,要做到建设与环保同步,鼓励发展绿色企业,与此同时,要切实改变小城镇的生态环境,加强环境建设,要建立污水处理设施,要积极开展卫生城镇、文明城镇的创建活动,绿化造林、美化家园。

4、深化改革,调整结构,振兴小城镇经济

振兴小城镇经济,是推进小城镇建设的关键举措,也是小城镇建设的根本任务。目前小城镇经济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是经济增长方式落后,经济体制尤其是乡镇企业体制不适应现代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因此振兴小城镇经济,必须着力推进小城镇经济的两个根本性改变,首先,要深化改革,着力培育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市场经济主体,实行乡镇企业的体制创新,在深化企业改革同时,小城镇的政府管理体制要做作相应改革。其次,要转变增长方式,使小城镇经济真正走上以提高经济效益为核心的轨道上来。而要真正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就必须着力抓好经济结构的调整。乡镇企业要切实改变小而全、小而低和小而散的状况,通过增量的投资结构调整和存量资产的优化组合,发展乡镇企业的规模经济,促进乡镇企业的科技进步和分工合作,全面提高企业素质,增强企业竞争力。小城镇的经济结构调整,除了乡镇企业这一微观层次以外,还要重视高一层次的调整,即小城镇产业构成的调整,使小城镇的社会资源在一、二、三次产业中优化配置,推进小城镇现代农业、现代工业和现代第三产业的协调发展,尤其是经济发达地区和小城镇建设发展较快的地区,在发展一、二产业的同时,要积极发展第三产业,使第三产业在三次产业中的比重较快提升,以逐步构筑小城镇的产业基础。

作者:陈昶宏

小城镇建设的论文 篇2:

国外小城镇建设的经验研究及对中国的启示

[摘 要] 大城市带来一系列问题,如空间狭小、交通拥挤、犯罪率高、环境恶劣等,这促进了小城镇的发展,而小城镇的繁荣反过来又可以医治城市病。中国究竟该如何发展小城镇呢?本文对英国、美国、以色列、南非四国小城镇建设的经验进行了系统整理,并在此基础上展开分析,得出了对中国小城镇建设的启示。

[关键词] 小城镇建设 国外经验

上世纪中期,在许多国家大城市的弊端凸显出来,比如空间狭小、交通拥挤、犯罪率高、环境恶劣等,而在有些国家则出现的更早,也更明显,比如英国。随着大量市民特别是中产阶层迁往郊区,逆城市化成为大势所趋。与此同时小城镇建设迅速发展。发达国家现代化进程比中国早了几十年,甚至一个世纪,它们在小城镇建设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当然也有许多深刻的教训。这对于中国来说,无疑是一笔宝贵的财富。英国、美国作为发达国家,无论是其城市化进程还是逆城市化的发展,都走在世界前列,它们在小城镇建设中取得的经验也特别值得中国学习。而以色列和南非两国,它们的国情和中国有着诸多的类似。有鉴于此,本文系统整理了上述四国在小城镇建设中的经验,并在分析的基础上得出对中国的启示。

一、国外小城镇建设的经验研究

(一)英国

英国的工业城市化开始的最早,这使得英国迅速跃升至世界头号工业强国,也极大地促进了英国城市的发展。伦敦成为当时首屈一指的大都市,那里有繁华的商业区,有为数众多的公司、企业。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城市化所带来的弊病。农业和农村迅速衰落,成为城市的附庸。城市里充斥着贫民窟,以及生活在最低生活水平线以下的居民。正如恩格斯在《大都市》一文中所描述的:

1890年的《住房法》实施后,英国开始着手清理贫民窟和建造新的、更高质量的住房。其中之一就是新城运动。在E.霍华德的理念中,新城能达到三个目标:(1)在严格的有限规模的新城中,把大工业城市的无人情味的设施按人的尺度重新安排;(2)平衡就业岗位和住房的数量;(3)土地公共所有而无法投机,因此能控制增长。

霍华德的关注点是过度拥挤的城市和快要吞噬完的农村地区所面临的困境,他认为不仅仅只有两种生活方式——城镇生活和农村生活,而是有第三种选择:完美结合的在乡村地区的城镇生活。1903年,霍华德规划并建立了第一座田园城市莱切沃斯。后来,奥斯本和珀登姆在1920年由田园城市和城市规划协会建造了田园城市韦尔温。

二战后,英国住房大量短缺。为了迅速解决住房问题,无论英国政府还是私人企业的当务之急是提供住房。这使得城市规划失去长远性,城市规模继续膨胀。虽然,中间有阿伯克隆比提出“大伦敦规划”,主张在郊区环不进行开发,由绿带包围城市以阻止城市的增长;在乡村周围规划开发现有的城镇和8个全新的城镇来容纳外溢的人口和工业。

(二)美国

同样面对大城市的一系列问题,20世纪以来,美国城镇建设逐渐兴盛。首先是出现了规划的郊区城镇,以满足大城市迁出的人口的居住需求。大约在一战时期,联邦政府在工业区建立了一些应急住宅社区。20世纪20年代仿照英格兰利兹沃兹,在建设美国式花园城市方面进行了众多尝试。第一个作为独立花园城市予以实施的社区是1928年开始建设的新泽西的莱德堡。30年代的新政时期,在联邦政府的支持下,兴建了大量的新城和绿带镇。

美国人在小城镇建设规划中,非常重视土地的可持续利用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他们提出了“精明增长”理念的10个原则,即“多种土地利用、密集型建筑设计、多种住房选择、城市中心再次开发、公共交通选择、环境保护与环境设施、适合步行的住宅区、有地域归属感吸引人的社区、开发决策中的多方合作、清晰公正高效的过程”。

(三)以色列

1948年,以色列超过40%的人口生活在首位城市——特拉维夫。特拉维夫的工业生产、商业企业和文化活动所占的比例高于平均水平。在国家独立后,大量移民涌进这个新国家,其中有欧洲城市居民,有来自中东城市地区的城市和乡村的回迁居民。为了应对人口大量迁入所带来的问题,比如城市拥挤、非法棚户区增加等等,以色列国家规划局制定了国家城市化政策的五个目标:在人口稀疏区域建立定居点防止区域“不平衡”增长;基于战略考虑,占领边境地区,形成国家势力;开放“资源边境区”,特别是南部的沙漠地带;通过限制特拉维夫及其周围城市的集中性来改变城市体系的首位结构,建设“缺失”的中等规模城镇;促进各区域建立完整的城镇等级体系,以此建立一体化的区域聚落体系。

上文中的第四个目标中所提及的“‘缺失’的中等规模城镇”主要指中间的三类城市聚落。在1948年到1968年间,以色列建立了450个新的乡村居民点和34个发展中城镇。到1970年,新发展城镇的人口占以色列城市人口的21.3%,特拉维夫的人口降到全国人口的1/3。

(四)南非

1970年,南非总人口2140万,其中白人380万,有色人种200万,亚洲人60万,班图人1500万。班图人是南非的土著居民,他们使用班图语,并且占据全国人口的大多数。但是一直以来,南非的统治权掌握在少数白人手中,该国长期以来实行隔离政策,对不同人种的社会、居住、产业以及政治进行隔离,以保护白人的安全。

20世纪50年代,北美洲的“熔炉”理论提出,呼吁各种具有不同文化背景、民族特色的人群进行融合。美国也标榜自己是“大熔炉”。但是在南非许多人提出了摩擦理论,该理论认为人与人之间的生理的、社会的、文化的和经济的差别是不相容的,导致在交往中存在摩擦,只有把交往的次数降低到最低才能保证不同群体之间保持着融洽的关系。

二、对中国的启示

英、美、以、南四国在小城镇建设中的经验值得中国学习和借鉴。

首先,小城镇的规划和建设要以政府为主导,并结合民众参与。上述四国中,以色列实行土地公有制度,并把土地的所有权与开发权分割开来。得益于这种制度,以色列在1948年后的短短25年里,小城镇建设突飞猛进。英美两国虽然实行土地私有制,政府仅仅掌握了少量的土地,但在土地的开发以及城镇建设中,两国都强调政府的主导作用。政府作为主导力量,可以对全局进行通盘考虑。在这方面,中国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因为中国实行土地公有制度,而且土地的所有权与使用权分离,一般个体只拥有使用权,而无法拥有土地的所有权。但是,在小城镇的规划以及建设中,政府往往忽略了民众的参与,频频出现的钉子户事件即是典型例证。

其次,挖掘小城镇的特色产业,并把文化要素考虑在内。一方面要挖掘产业特色。中国独特的税制决定了地方政府的弱势地位。小城镇在建设过程中以及建成之后的维护与发展中,都很难得到地方政府有力的财政支持。另一方面则要保留文化特色。英美等国的小城镇很好地保留了原建筑,城镇的规划和建设完全基于旧有格局的基础上,这增加了城镇的历史底蕴和人文特色。

再次,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尤其是教育资源的建设,增强小城镇的吸引力。在发达国家,小城镇基础设施完善,交通便利,这些有利条件吸引大量的城市居民尤其是城市中产阶级迁入。

最后,注重社区和谐。在南非,班图人工作在城镇,而生活在乡村。他们与白人之间矛盾很深。城镇社区被分成了两部分——班图人社区、白人社区,两个种族势同水火。这对城镇发展,甚至于整个南非国家的安定都十分不利。而在中国,相似的格局也在形成。农民工群体与城镇居民、穷人与富人间的差距越来越大,他们之间的矛盾随时都有可能激化。针对这一情况,政府在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要不忘社区建设。创新户籍制度、社会保障制度,加大对弱势群体的支持,缩小贫富差距。同时,主动引导农民工群体在城市定局下来,培养其社区归属感。政府要为农民工群体与城镇居民搭建对话的平台,积极促成二者之间的沟通。只有这样才能构建和谐、稳定的小城镇社区。

参 考 文 献

[1]【美】布莱恩·贝利.比较城市化——20世纪的不同道路[M].北京:中商务印书馆,2008.

[2]李萌.国外的小城镇建设——以美国为例[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6.

[3]薛毅主编.西方城市文化研究读本(第一卷)[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4]张京祥.西方城市规划思想史纲[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5.

[5]蔡禾主编.城市社会学:理论与视野[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3.

[6]王颖.城市社会学[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5.

[7]张群,秦川.国内外小城镇建设理论与实践分析[J].小城镇建设,2008(12).

作者:张妮

小城镇建设的论文 篇3:

小城镇建设中的生态文明探析

摘 要:本文主要通过对宁德市小城镇发展中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现状和所遇到的问题进行分析与思考,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和对策。

关键词:小城镇;生态文明;宁德

城镇化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必经之路,我国的小城镇是在农村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小城镇是城乡结合的社会综合体,也是新型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发展的重要平台。对这个问题党的十八大报告认为,“要加大统筹城乡力度,促进城乡共同繁荣,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但随着城镇化进程的推动,问题也随之而来:生态效益和自然环境的破坏。党的十八大报告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了“五位一体”,报告明确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因此,在加快小城镇发展步伐的同时,要坚持以生态文明建设来引领小城镇建设和转型发展,走出一条生态化、低碳化、人文化和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路子。这是摆在我们广大领导干部及理论工作者面前的一个不可回避的理论课题和实践问题。

一、加强小城镇生态文明建设的意义

(一)加强小城镇生态环境是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的要求,践行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对我们宁德市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因为科学发展观是我国改革开放的成功经验总结。它揭示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反映我党对发展问题的新认识。从当前的情况来看,如何把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到小城镇生态环境保护中,这是一个摆在我们面前的紧迫问题。针对新型城镇化建设,党的十八大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五位一体布局:把资源环境,过去经济建设的一小块,作为和整个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并列的一个重要内容,且用生态文明的理念来贯穿整个资源环境方面的任务。

(二)加强小城镇生态文明建设是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必然要求。随着小城镇工业化的发展,迅速推动人口的增长和生产力的快速发展,然而工业及生活排放的废弃物也不断地增多,从而使大气、水质、土壤污染日益严重,自然生态平衡受到了猛烈的冲击和破坏,许多资源日益减少,并面临着耗竭的危险;水土流失,土地沙化也日趋严重,粮食生产和人体健康受到严重威胁,所以,维护生态平衡,保护环境是关系到小城镇人们生存、社会发展的根本性问题,加强小城镇生态文明建设刻不容缓。

二、宁德小城镇生态环境保护的现状分析

近年来,宁德市委、市政府对加强城镇生态文明建设工作较为重视,先后颁布了实施生态立市等重要文件,将生态系统建设、污染减排、环评审批、流域整治、水源保护、海洋环保、农村环保、风险防范、能力建设等九项重点工作目标任务分解到各部门,明确了各乡镇政府的关于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职责,取得一定的成效。在取得成绩的同时也存在着一些问题:

(一)认识模糊,责任感不强,没有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相互关系。良好的生态环境是经济发展的基础,没有良好的生态环境就没有经济的快速发展;如果经济得不到发展,自然环境的恶化状况就会因缺乏财力而得不到有效改善,最终也会制约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一些小城镇领导环保意识比较淡薄,忽视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片面强调经济增长,忽略了经济发展的环境成本。此外,随着乡镇经济社会的发展,农村进城镇务工人员也相应增多,这一部分人普遍文化水平不高,且受到农村旧生活习惯的影响,环保意识较差。这些都使小城镇的持续发展面临较大的隐患。

(二)生态环境问题不容忽视,节能减排压力较重,相当一部分城镇生态环境保护的基础设施建设相对落后主要表现有三:(1)农业污染方面:随着农业的发展,农药、化肥对农产品的污染及农膜产生的“白色污染”大量增多,城镇居民产生大量的生活污水和垃圾,规模化养殖及水产养殖造成的污染也愈加严重,特别是以化学肥料替代有机肥料造成的农田污染日益严重。(2)农村基础设施方面:不少小城镇缺乏自来水、集中供热,有的甚至没有排水设施,生活污水、畜禽养殖的粪便直接排入河道,垃圾多数采用简单的填埋或焚烧方式进行,而未对垃圾进行无害化处理,造成了对环境的二次污染。(3)乡镇工业污染方面:近年来,乡镇企业的发展速度较快,带动了农村小城镇的发展,也解决了一部分农村的剩余劳动力,但由于乡镇企业的发展具有布局分散、规模小和经营粗放等特征,对周边的环境污染严重。比如,宁德市所辖的古田鹤塘镇,石板材业已成为该镇的支柱产业。石板材业的发展也带动了鹤塘镇的第三产业发展,如,餐饮、运输等。目前,该镇的外来人口就有3000多人,财政收入在全县排名第一。石板材加工厂和开采点在该镇有300多家。如今,石板材成为了该镇财政收入的重要部分,但是由于石板材加工而产生的粉尘、水源污染也随之而来。像这样的案例,在小城镇的发展中也是普遍的现象。金山银山和绿水青山二者很难兼得。

(三)制度不完善,机制不健全,经费投入少。从目前情况看,宁德市各乡镇都有制定有关城镇生态文明建设的相应方案和规定,但有的乡镇贯彻落实不够,仅仅停留在口头上。致于生态文明建设的宣传各项具体工作的落实等各乡镇开展也不平衡,如:关于机构落实问题。目前,绝大多数的乡镇都有按照市政府的要求成立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的领导小组,并下设办公室机构,但是机构工作人员均无编制,有的工作人员还是兼职。宁德市所辖的福安市每年用于环境卫生、环境整治经费,城区1000万元,每个乡镇平均30万元左右,虽然经费有纳入财政预算,但投入生态文明建设方面的经费太少。

三、加强城镇生态文明建设的对策措施

(一)加强宣传、培育生态理念,提高环境保护重要性的认识。(1)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教育活动。加强城镇生态文明建设关系到每个社会成员切身利益,必须提高全民生态保护意识,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教育活动,向农村决策者、各级干部、各方面的技术人员及广大农民普及环境污染的危害。主要通过通俗易懂,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充分利用广播、电影、电视、图书、报刊、幻灯、网络等各种载体,采用专访、系列报道、专题片、培训以及环保文艺演出,环保法律咨询宣传等形式,广泛宣传和普及环境保护知识。及时报道宣传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的先进典型和成功经验,让群众树立强烈的环境意识,调动群众参与农村环境保护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用身边事教育身边人,使群众有榜样、有目标、有信心,逐步推进全社会环境保护科普工作的深入开展。(2)培养生态观,树立生态文明理念。引导农民发展绿色高效农业,努力优化农业产业结构,促进农业增收、农民增效。积极引导广大群众自觉培养健康文明的生活习惯,使广大群众自觉参与环境保护,从自身做起,自觉地维护、建设良好的农村环境,形成全社会生态环境保护的整体氛围。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位置,融入城镇的“五位一体”工作的总体布局。

(二)合理规划、强化措施、抓好落实。(1)合理规划不同乡镇的功能区。在乡镇的总体布局中,要做到规划先行,重点要把居民区与工业区划分出,不能居住区与工业区混杂,有的乡镇,甚至将经济适用房、廉租房与工业区划分在一起。要加强生态工业园区建设,对高污染等违法企业,应该采取果断措施,坚决取缔。建设生态工业园区的战略,按照新型工业化的标准和要求,转变过去高能耗、高污染、以牺牲环境来换取GDP的增长模式,走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经济效益好、人力资源得到充分发挥的路子;政府要营造有利于企业创新的环境,对实现技术创新的企业给予资金的支持。(2)改善生态环境基础设施。加强城镇污水处理厂等节能减排基础设施的建设。根据有关要求,各乡镇都要建污水处理厂,在排放污水的同时尽量考虑再生水的综合利用,用于生态补水、农业灌溉、景观绿化用水,发展循环经济。同时,还要发展健康养殖,做好畜禽的粪便处理,大力推广“猪—沼—果(茶、菜、稻)”的经营模式。生活垃圾按照要统一处理,每个乡镇都要有垃圾填埋场、垃圾焖烧炉。(3)加大对小城镇建设的资金投入力度。小城镇建设需要大量资金,其投入的多寡程度,直接影响着小城镇建设的进度和质量。从目前实践看,小城镇建设资金仍然以政府财政资金为主,银行信贷和民间资本发挥作用不大。针对资金投入问题应该要增加对城镇的税收返还,把城建税、土地出让金等全部留给城镇,为城镇建设提供更充裕的资金,增强城镇自主决策与统筹协调的能力。运用公司化运作模式,城镇成立公司,通过公司作用承担起政府无法做、无精力做及难以做好的职能,通过市场化运作筹资、融资来增加小城镇建设的资金投入,通过收入补偿、有偿服务等方式解决公司的运行和积极性问题。同时还可以争取金融机构支持。各级公共财政投入在农村的占比要增加,坚持环保优先原则,优化农村生态环境支出结构,加大农村生态环境基础设施投人力度,落实好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工作重点工程的配套资金。

(三)完善制度、健全机制、增强保障。(1)加强生态环境治理的组织领导。各级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应把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列人小城镇综合改革建设重要议事日程,完善政策措施,落实目标责任。要健全干部政绩考核制度,形成发展与保护并重的协调机制。将生态环境综合整治与各村、各联村组、各相关部门的年度目标考核结合起来,优奖劣罚。对环境整治态度消极、动作缓慢、工作落后、成效甚微的,要严肃追究责任;对工作中有突出实绩、进展明显的,要通报表扬,考核奖励。同时,强化过程跟踪,通过周上报、月督查、年考评等举措,及时掌握进展动态,推动工作有效落实。同时应有计划、积极地组织镇、村一级干部参加相关的环保基础知识培训,使生态治理环境工作得到更好地开展。(2)建立执法严明的环境保护队伍。从目前来看,环保系统以地方政府领导为主双重领导体制,在短期内不会改变。为此我们必须注重环保队伍自身建设,加强环保业务和技能培训,增强拒腐防变能力,提高战斗力。在新形势下,原有的环境监管体制已不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要求,迫切需要创新一种全新高效的环境监管体制。乡镇一级要下派相应的工作人员对企业正常运行污染治理设施进行监督,防止超标排污,做到及时发现、及时纠正;督促企业安装在线监控装置,实行24小时不间断监控。督促企业增加投资,加大污染治理力度,确保废水、废气、噪声、油烟等稳定达标排放。充分发挥监管与服务职责,建立城乡一体化的环保监督管理体系和管理网络,探索在经济发达地区的村、重点企业中建立环保办公室,配备环保专职人员,落实人员经费,从而为小城镇的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坚实可靠的组织保障。

参考文献:

[1] 裴国春.当前小城镇环境保护方法的探讨与研究[J].企业导报,2012 年第 03 期

[2] 黄国良、陈元勇.福建省试点小城镇生态环境问题及对策思考[J].学术评论,2013年第06期

作者:李霰菲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民办中学德育论文下一篇:医疗行政改革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