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教育的工商管理研究论文

2022-04-21

写论文没有思路的时候,经常查阅一些论文范文,小编为此精心准备了《创业教育的工商管理研究论文(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摘要:本文首先阐释创业教育与工商管理专业整合的必然性。接着分析地方高校工商管理专业在企业家人才培养方面的现状局限。并提出从教学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实践锻炼、创业氛围等四个方面进行企业家精神与人才培养模式探讨。以推动创业教育融入工商管理专业体系之内,同时解决工商管理专业目前面临的各种问题。

创业教育的工商管理研究论文 篇1:

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满意度实证研究

[摘 要] 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存在诸多问题,本文以问卷调查的方式实证研究了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满意度情况,并结合研究结果对课程满意度、教学方法满意度、学业指导满意度和专业特色满意度进行了讨论,并提出了改革的建议。

[关键词] 人才培养;认知度;满意度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0 . 01 . 047

目前国内高校工商管理专业的教育教学理念、人才培养目标和途径、课程体系、教学方法等都存在诸多问题。高校的教育教学理念仍然坚持以教师、教材和课堂为中心,未能转变到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上来;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模糊,培养途径单一化;课程体系未能与时俱进;教学方法仍以教师的灌输式理论教学方法为主。对于以上问题,需要从以下方面进行改革:转变教育教学理念,使之市场化;细化人才培养目标,使之个性化;丰富人才培

养途径,使之社会化;完善课程体系,使之特色化;探索教学方法,使之综合化。

1相关文献回顾

大学生满意度调查是国内外大学生研究的热点问题。英国大学已普遍开展学生满意度调查,2005年有了政府组织的英国全国大学生满意度调查。大学生满意度调查的主要目的是测评学生对大学各方面经历的看法以及各种预期的满意程度,以此作为改善学校和学生之间关系、促进学校发展、监测教学质量、指导未来新生选校学习的重要手段。美国高等教育的实践证明:“重点关注学生需求、不断地改进学生教育经历的质量、利用学生满意度调查调整未来方向”是成功院校的3个基本因素。学生满意度调查是获取学生需求信息的不可或缺的工具。实施满意度调查可以引导我国大学更好地面向市场,面向消费者——学生,转变教育管理模式,复归大学管理之真和大学之魂,将大学的办学决策建立在现代大学组织使命的基础上。因而对大学生开展人才培养满意度调查是非常有必要的。

2研究方法

问卷是根据研究课题的需要而编制成的一套问题表格,是测量个人行为和态度倾向的重要手段。本课题研究的是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满意度,因而用调研问卷的方式进行研究是合适的。该调研问卷围绕课程满意度、教学方法满意度、学业指导满意度、专业特色满意度等4个二级指标设计了12个问题。这些问题主要包括事实性问题和态度性问题两个部分。对于态度性问题,参考5等级式李克特量表进行设计;对于事实性问题则按照单选事项和多选事项进行设计。

问卷设计完毕后,通过10位学生的先期测试之后,对问卷再次进行修改和完善,最终设计完毕。之后以我校工商管理专业2004级全体学生为调查对象,发放调查问卷164份,共回收问卷108份,回收率为66%;删除无效回答的问卷6份,有效问卷为102份,问卷有效率为94%。对于回收问卷的处理,用统计软件SPSS 16.0进行了分析。对于单选的事实性问题,主要进行了频数分析,对于多选的事实性问题进行了多重频数分析,对于态度性问题进行了频数分析和信度分析。

3结 果

专业满意度主要从课程满意度、教学方法满意度、学业指导满意度、专业特色满意度4个方面开展调研。具体结果如下:

3.1 关于课程满意度的调查结果

围绕我校工商管理专业的12门主要课程,分别从喜欢的课程、喜欢的原因、不喜欢的原因3个方面来进行调研。具体分析结果如下:关于喜欢的课程,运用多重反应频数分析,在给定的102份调查表中选择不同的喜欢课程的共有403次,其中排在前四位的分别是:选择企业管理学的有77人,所占比例为75.5%(这里的比例指占总人数的比例,下同);管理学有66人,比例为64.7%;企业战略管理有49人,比例为48.0%;国际企业管理有44人,比例为43.1%。关于喜欢的原因,进行多重反应频数分析,排在前三位的分别是:选择“课程内容联系实际”的有64人,占所有被访人群的62.7%,选择“师生互动”和“个人兴趣”的各有57人,所占比例都为55.9%。对于不喜欢的原因,排在前四位的分别是:有69人选择了“老师上课没有激情”,占全部人数的68.3%;选“师生缺乏互动”的人数为60人,比例为59.4%;选“课程理论性太强”的人数为66人,比例为65.3%;选“课程内容陈旧过时”的人数为54人,比例为53.5%。

3.2 关于教学方法满意度的调查结果

对于目前工商管理专业所采用的教学方法,应用多重反应频数分析,得出:选择“理论教学”的人数有70人,所占比例为68.6%;选择“案例教学”的人数有52人,比例为51.0%;选择“实习教学”的人数有24人,比例为23.5%;选择“音像教学”的人数有18人,比例为17.6%;选择“软件模拟教学”的人数有16人,比例为15.7%。 对于以上教学方法满意度的评价是:非常满意的没有,比较满意的占5.9%,一般的占52.9%,不太满意的占34.3%,很不满意的占6.9%,在5等级记分方式下5分代表最高分值,1分代表最低分值,经加权计算可知:对教学方法满意度的分值为2.578。

3.3 关于学业指导满意度的调查结果

在课堂之外,专业老师对学生学业指导的形式种类、数量多少、重要性总体评价及各项具体指导形式的评价成为学业指导满意度的主要调查内容。对于指导形式的调查,运用多重反应频数分析,得出:“没有指导”的比例最高,为41.2% ,其次为“课后答疑”为37.3%,其他形式所占比例按由大到小,依次为:“单独辅导”比例为15.7%、“指导参与SRT项目”比例为13.7%(SRT指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指导参与创业大赛等”比例为10.8%、“指导参与老师科研项目”比例为5.9%。对于指导的数量,认为非常少的人数有19人,比例为18.6%;认为比较少的人数有33人,比例为32.4%;认为一般的人数有38人,比例为37.3%;认为比较多的人数有12人,比例为11.8%;认为非常多的没有。对于指导重要性的总体评价,认为完全不重要的没有,认为不太重要的比例为4.9%,认为无所谓的比例为9.8%,认为比较重要的比例为54.9%,认为非常重要的比例为30.4%,在5等级记分方式下5分代表最高分值,1分代表最低分值,经加权计算可知:对学业指导重要性认识的分值为4.108。显然学生觉得课后老师对他们的指导是比较重要的。对于各种具体指导形式的评价,本课题组设计了五因素态度量表。根据所收集的问卷,首先进行信度分析:克朗巴哈α信度系数为0.798,大于0.7,因而可以认为该调查表内在信度相当好。在最高分为5分、最低分为1分的情况下,从各个因素的得分均值来看,“课后答疑”得分为3.7,“单独辅导”得分为3.23,“指导参与SRT”得分为3.44,“指导参与老师科研项目”得分为3.50,“指导参与创业方案比赛等”得分为3.59。

3.4 关于专业特色满意度的调查结果

本课题对于专业特色满意度,共设计了总体特色评价、特色培养目标建议两个问题。首先,对于专业有无特色的总体评价,9人认为完全没有特色,比例为8.8%;32人认为特色不明显,比例为31.4%;38人认为特色一般,比例为37.3%;22人认为有一些特色,比例为21.6%;1人认为有明显特色,比例为1.0%。如果按照5等级记分,最高分为4分,最低分为0分,计算学生对专业特色的总体评价,可以计算出该分值为:1.748分。其次,对于特色培养目标的建议,运用多重反应频数分析,学生们的观点是:对于“突出商务沟通和谈判能力培养”,有67人同意,占总人数比例为68.4%(下同);对于“突出创业素质和能力培养”,有59人同意,比例为60.2%;对于“突出国际企业经营技能培养”,有29人同意,比例为29.6%;对于“突出生产制造技能培养”,有11人同意,比例为11.2%。此外,有4名同学没有选择。

4讨论与建议

4.1 讨论

通过以上调研结论可知,对于课程满意度,不同课程之间存在着差异,学生喜欢该门课程的主要原因是:课程内容联系实践和师生互动;而不喜欢的主要原因是:老师上课缺乏激情、师生缺乏互动等。对于教学方法,学生们认为目前工商管理专业主要采取理论教学方法和案例教学方法,两者比例均超过50%,但学生们对目前的教学方法满意度总体得分为2.578,这是比较低的。对于学业指导满意度,学生们普遍认为课后老师的指导是非常重要的,但实际上没有被老师指导的比例竟高达40%以上。对于专业特色满意度,学生们总体评价分值只有1.748分,大多数学生认为目前工商管理专业没有多少特色。从特色培养目标来看,有超过60%的学生认同未来应该围绕“突出商务沟通和谈判能力”和“突出创业素质和能力”来进行特色培养。这反映出当前大学生对未来就业和创业的关注。

4.2 建议

结合以上分析与讨论,为塑造我校工商管理专业的专业特色,提升学生的专业认知度和满意度,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加强课程内容与实际相结合,着力协调好课程内容的理论性和应用性之间的关系,加强对学生进行就业的相关知识和能力的训练,不断提升老师的上课水平;(2)以理论教学和案例教学为基础,不断丰富开放式、互动式、体验式教学方法,让学生乐于学习;(3)加强课后对学生学习的指导,尝试在本科生中引入导师制,特别是通过引导学生参与SRT、参与老师科研项目和参与创业方案大赛等活动来不断营造良好的专业学习氛围;(4)以特色课程来体现培养目标的特色化。围绕提升学生的就业和创业能力,在修订教学计划时,加强商务沟通和谈判、创业教育等方面的特色课程,不断提升学生未来就业和创业的能力。

主要参考文献

[1] 王坤,蒋国平.高校工商管理专业改革与建设探索[J].经济研究导刊,2008(10).

[2] 杨晓明,等.英国大学生满意度调查及其启示[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

[3] 韩玉志.大学生满意度调查应重视的问题[J].教育发展研究,2008(1).

[4] 周玉玺,等.工商管理类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认知和满意度调查[J].黑龙江教育,2007(11).

作者:王 坤 蒋国平

创业教育的工商管理研究论文 篇2:

工商管理专业创新创业教学模式改革探究

摘 要:本文首先阐释创业教育与工商管理专业整合的必然性。接着分析地方高校工商管理专业在企业家人才培养方面的现状局限。并提出从教学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实践锻炼、创业氛围等四个方面进行企业家精神与人才培养模式探讨。以推动创业教育融入工商管理专业体系之内,同时解决工商管理专业目前面临的各种问题。

关键词:工商管理 创业教育 专业整合 教学模式

一、创业教育与工商管理专业整合的必然性

1.理念与目标的相互吻合:整合的现实条件。创业教育的核心理念和目标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创业人才。同时,在知识经济时代的创新管理人才是企业管理的专业培训目标。通用性、创新性、实践性这三个内在规定性也应该是该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创业教育的概念和目标非常符合这三个固有规定:首先,“大口径,厚基础”是企业管理专业培训的常见管理人员要求。它培养的人才管理知识需要广泛扎实。 如生产管理,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管理,营销管理等知识。因为坚实的管理知识有助于改善企业家人才的基本管理,许多管理活动的管理过程也受益。第二,创新性也是工商管理专业所强调的。虽然课堂上,主要由成功的商业管理知识、商业管理经验为教授重点,特别是人才的管理是另一个固有的要求即创新适用于不同的现实。创业人才是具有打破常规,独树一帜的创新精神的核心素质。第三,使用性非常轻,是工商管理专业的一个专业特性。管理活动,需要的并非学术水准而是职业水准。组织的管理人才能力需要的不一定是“学术研究能力”,而一定是 “实践能力”。创业教育而言,旨在培养创业性且高素质的人才。在组织外,其创业教育的功能是,所培养的创业人才能够独立进行创业活动,或企业内部其可以进行企业活动。独具优势的“实践能力”,是企业家开展进行创业活动的基础。基于以上分析表明,创业教育与工商管理拥有天然的一体化基础。

2.场域与惯习的有机结合:整合的理论动因。法国著名的社会学家布迪厄借用物理学中的磁场概念提出了场域概念。虽然这个领域是一个客观的关系系统,但是领域中的行动者是积极的,有意识的和精神的,而不是一个一个的物质粒子。每个领域都有自己的“处置系统” - 以某种方式感知,感觉,行动和思考的倾向即惯习。场域和惯习是不可分割的关系,某一场域总是与某种惯习紧密联系起来的。针对于创业教育而言,对人才的创业培训场域是学科和专业,创业精神即是该场域的惯习。通过以上分析,整合工商管理专业和创业教育,具备一定天然性。因此,工商管理专业比其他学科,更能担任培养创业人才的场域。创业教育是培养人才的企业精神,想开始创业并有敢于冒险意识和心理学是培养学生实现“惯习”的企业教育。培养人才的这种惯习必须是在商业管理专业教学平台的帮助下发展起来,就是布迪厄称之为“场域”的专业平台。创业型人才,一般通过工商管理专业作为其的指导教育的平台,其主要任务是:通过各种各样的创业课程设立,工商管理人才的创业才能,通过各种教育专家指导,人们创业行为的进行,由各种创业所具备的意识、创业心理惯习指导,让大家具备抓住创业机会的能力,以及大胆行动的敏感洞察力。如果要把现有学科和专业融入到创业教育中,一旦这个天然场域即工商管理专业,那么融入的难度将会加大,想要培养学生的“创业惯习”也会更加困难。

二、地方高校工商管理专业在企业家人才培养方面的现状局限

1.培养目标定义狭隘,缺乏创新创业文化教育。当前很多大学生就是因为社会实践经验不足导致其在创业过程中遇到了许多的困难,甚至因此而导致自己的创业之路半路夭折。所以说,高校的教育模式应该进行改革为在以做好学生管理基本工作的基础上,在实践锻炼方面为大学生能够进行量身设计,即教室中的课堂上能够到社会实践中扩展。如商科院校搭建一个平台,这个平台专门用于学校和企业之间的沟通及借鉴,可以有针对性的开展市场调研。在一些商学院中对学生实行的三下乡活动增加学生的社会实践经验,在活动中组织学生为企业员工培训理论知识的学企模式。通过该活动,理论知识的理解学生可以得到更深刻的启发,这些社会资本的为今后创业进行预存。

2.与企业联系不够紧密,学生实践机会不足。随着信息时代的快速发展,市场已然远远甩开了大学教育的固定模式。纯理论已经不能解决任何问题,而创新的重要基础是实践。填鸭式的知识教授模式在我国高校中已经是普遍现象,学生得不到足够的发展空间和实践机会。在缺乏有效保障机制的情况下,虽然有些院校寒暑假要求学生参加社会实践,但是学生在社会实践表上可以自己填写,然后自己找有关系的企业盖公章的方式来完成学校布置的社会实践任务。这种方式丝毫帮助不到学生能力的提升。学院应该与固定企业合作,使学生在实际工作中,得到锻炼、获取用于创新精神,开拓企业家精神,并学习工作技能。

3.缺乏创业氛围,缺少创业意识。 培训目标曾经被定位为快速创业者的培养,而功利主义的方向是显而易见的。创业教育要注意两个关键点:一是在第一堂课上注意创业教育的系统性开展;二是创业活动要依托于第二堂课采用各种形式进行开展。缺乏高校通过各种政策鼓励企业家创造容忍失败、尊重创业精神、鼓励冒险的自由和轻松的环境,不能激发教师和学生的创新和企业家的欲望,使大家想要放手试一试,开始自己的创业之路。

三、企业家精神与人才培养模式探讨

1.构建完善的教育课程体系。设立完善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主要包括五部分:首先,作为没有创业经验的大学生创业者,应通过什么样的方式渠道获取并提高创业者的基本素质。剖析团队合作,在企业创建过程遇到风险时所发挥的举足轻重的作用。其次,各种各样问题可能出现在新企业融資中,如何计划融资和筹资战略,怎样找到股权投资者。它债务资本市场现状、融资战略、筹资战略等问题。再次,找出发现和选择商机的过程,创立新企业过程中什么样的机会是有利的,创意人才通过怎样的渠道充分发掘他们的才能,如何开发个人业务计划,如何 模仿企业家成功的行动、习惯和企业家成功的策略。然后,什么样的具体问题、哪些危机可能会出现在新创业企业快速成长过程中,解释了发展阶段性、发展唯一性,解决了进退两难的方式,突破性的风险投资领导和管理方式等等。最后,成功的企业家是怎么制定商业计划,成功企业家是怎么寻找资金投资者等来源渠道。

2.组织全面的实践锻炼。高校在培养工商管理专业人才的过程中,应鼓励学生除了正常上课外,积极参与创业活动。对于大学生创业缺乏资金的问题,高校可以通过各种渠道帮忙解决,如可以通过学生创业成果的转化、企业或是校友捐款等方式筹集创业基金。在创业竞争中可以通过对一些社会机构倡导资助在校优秀学生的创业教育,支持教师发展创业教育课程。

3.营造浓厚的创业氛围。为了增强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高校可以鼓励并组织大学生参加如“互联网+”大学生创业和社会组织相关的大学生竞赛及科研活动等;高校通过不定期举办相关大学生创业讲座和报告,让大学生有机会商界人士广泛交流,从而使学生在实际学习创业过程中遇到的解决不了的问题,能够通过面对面的与商界人士对话的机会中,使得这些问题能够得以解决,从而指导学生今后的创业;学校要想激发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激情,可以通过“创业教育”实践小组的组织形式,帮助大学生积累实践过程中不可或缺的经验,如锻炼学生各方面的综合能力可借助于社团活动;高校应充分利用自身资源如图书馆和网络媒体等资源,相关的创业资料和信息充分的给学生提供指导,增加学生对创业市场的认识。除此之外,学校用于某些方面的资金,如为了学生创新性研究想法所需的资金、对于尚未获取许可但已初步成型技术的资助、对于较难获得许可而确实有商业潜力发明的资金,可以通过设有孵化资金的方式来满足。

参考文献:

[1]朱越,韩凤晶.企业家精神与高校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J].中外企业家,2013(28).

[2]王坤,李德平.基于整合视角的创业教育与工商管理专业教学改革[J].科技创业月刊,2010,23(6).

※基金项目:本论文为陕西服装工程学院校级教学改革项目部分成果,项目编号:2015J014.

作者:李彩彩

创业教育的工商管理研究论文 篇3:

我国硕士研究生就业质量研究及对策

摘 要:近年来,我国高校对硕士研究生实行了扩大招生。在这种背景下,旧的研究生培养模式已经不能保障研究生的培养水平,从而导致研究生就业质量的整体下滑。因此,我们应该研究改革研究生教育,满足社会对研究生层次人才的知识与技能的需求,探索提高研究生就业质量的对策。

关键词:硕士研究生 教育 就业质量

1 我国硕士研究生就业现状

为了提高我国就业者的整体水平和满足社会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从1999年开始,我国开始进行研究生扩招。2003年我国硕士学位授予数已经猛增了35.35%。经过10年的高速发展,到2013年全国研究生招生规模已经突破60万人,较十年前翻了一番。当年全国在校研究生人数已经达到了150多万,而我国也成为全世界拥在校研究生人数最多的国家之一。[1]于此同时,每年毕业季时庞大的研究生队伍流向人才市场,导致研究生面临着“求职的寒冬”。

与此相矛盾的是:随着我国人才强国战略的提出,社会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量还在不断增加。由此可见,当前研究生就业难的问题并非意味着研究生人数过量,学历贬值,而是就业市场对研究生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我国现有培养模式下的研究生很难适应市场经济对高端人才的需求。可见研究生就业难现象的根源在于其自身素质的下滑,在于当前我国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弊端。

2 我国硕士研究生教育的缺陷

自硕士研究生扩招以来,虽然研究生教育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为社会输送了大量的人才。但仍存在很多问题急需完善,这些问题直接导致了我国研究生的整体素质下降并造成了研究生的就业困难。

2.1 宽进宽出政策

我国研究生招生所存在的最主要问题在于考试形式。虽然我国研究生考试历经数次改革,但是其基本形式一直未改变:报考者只要通过各个高校的研究生入学考试及面试就可以进行研究生阶段的学习。这种标准化的考试过分强调了考生的应试能力而忽视了对考生的综合素质的考察。虽然有初试和复试的层层考验,但总体来看,我国研究生的入学“门槛”相对较低。这样“宽进”的政策无法保障我国研究生生源的质量,从而导致研究生质量的下降。

我国研究生教育的另一个比较显著的特点是“宽出”。我国高校研究生只要在校期间遵守学校纪律,完成老师的作业,按时提交毕业论文,大多数都可以顺利毕业并取得学位。相比而言,欧美发达国家的研究生教育淘汰率很高。以美国为例,普通院校的研究生淘汰率在10%到15%,而著名高校高达30%至40% ,而我国研究生的淘汰率则不到2% 。[2]

2.2 重学术型硕士,轻专业型硕士

我国高校目前拥有约40种专业硕士。然而,这些项目所涉及的专业领域非常狭窄,一般仅限于社会认可程度比较高的经济、管理类及法律类,如工商管理硕士(MBA)、法律硕士等。而社会对专业型人才的需求几乎涉及到各个专业领域。据有关部门统计,社会对各类专业硕士的需求量已达到对研究生整体需求的70%。[3]与此相矛盾的是,我国的研究生培养目标仍然以学术型硕士为主导。从这方面来看,培养模式的失衡也是导致相对过剩的学术型研究生就业困难的根本原因。

我国的专业型硕士培养不仅规模不足,而且质量也无法保障。我国的专业型硕士受到了高校的传统培养模式和导师的知识结构的严重制约,其培养模式与学术型硕士差别不大。本应作为核心的实践课程得不到充分重视,实习也往往流于形式。这样使得专业型硕士实际上成为了缩短学习年限的学术型硕士。这种教育模式下的专业型硕士很难满足社会的需求。

2.3 课程设置与授课形式单一

美国的研究生教育非常重视不同学科课程之间的交叉及渗透。比如哈佛、麻省理工、普林斯顿等大学都设有跨学科研究中心以便设立和发展跨学科课程。[4]我国的研究生课程设置和授课模式则相对单调,缺乏活力。班级的所有研究生都需要完成统一的课程,学生的研究兴趣无法得到个性化发展。虽然有必修、选修课程之分,但受限于庞大的在校生数量和有限的师资力量,很少有学校更够真正提供跨学科、多样化的课程供学生自由选择。学校以统一的标准化课程来培养不同专业背景的学生。在这种培养模式下,研究生的知识广度、创造力和实践能力都受到很大限制。因而在就业压力面前也显得缺乏竞争力。

2.4 就业指导和创业教育的缺乏

目前,我国高校的就业指导主要是针对本科、专科毕业生,而对研究生则几乎是个空白。无法接受就业指导服务的研究生仅能通过互联网收集就业材料,或从亲人朋友等有限的范围内获取就业信息。这很大程度影响了研究生的就业质量。面对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如果没有对本专业和行业的就业形势和前景的深入了解,研究生就很难找准自己的就业方向。

作为高层次人才,我国研究生选择自主创业的比率仍然偏低。虽然国家在各个层次的教育中都强调创新意识,研究生的创业教育却一直是被广大高校所忽略的问题。虽然,近年来,某些高校在应用性较强的专业内已经开展了一些关于创业教育的活动,但其主要的形式仅限于创业或创意大赛,创业讲座等。这些形式只是停留在理论知识的灌输和模拟实践的阶段。通过这些短期的、有限的活动,研究生的整体创业技能很难得到提高。

3 对研究生教育改革的对策

3.1 “严进严出”的教育政策

所谓的“严进”不是指减少研究招生的数量,而是指提高研究生的准入标准,进一步完善选拔程序。我国研究生招生的主要依据是考生的初试与复试成绩。而这种“唯分数论”的考核方式无法客观全面地考察学生的专业能力、研究潜力以及实际动手能力。所以我国研究生教育应该改革这种考试模式,科学安排的考试内容来综合评定每一位考生的学术素质,为研究生入学把好质量关。

在“严出”方面,我国应该建立有效的淘汰机制和质量评估体系。加大对研究生的考核力度,对学习成绩和科研成果未能达到制度要求的,一律严格按照规定进行处理。除了对学位论文的评估外,高校应该加强对在读研究生平时表现的监督和测评,注重学生的一贯表现及治学态度。通过阶段性的考核来督促学生不断提升自身学术水平,提高创造力。

3.2 重视专业型硕士

我国硕士研究生在培养类型上,应适应人才市场需求,进一步加大专业型研究生的培养规模,同时完善其教学体系。专业型研究生的课程应该突出课程和实践的结合,加大实习和实验在整个课程中的比重。在其论文撰写方面,应根据各专业的实际需求来制定论文的形式和内容,不能一律比照学术型研究生培养模式。比如,专业性硕士可以使用实践中所做的项目计划、实验报告、调研结果等作为毕业论文,不必一味追求形式上的统一。

3.3 加强交叉学科的教育

复合型人才是现代社会的主流需求。复合型人才需要将各种不同学科知识渗透融合,并以其创造性有效地动用多方面能力解决现实工作中所遇到的复杂问题。这应成为我国研究生的培养目标。各高校的研究生院应该打破文理科间的界限,重视交叉学科课程的建设,实现跨学科的学习。应赋予研究生跨学科选修课的机会,建立跨学院、跨文理的特色培养项目,并且增加选修课所占的学分比例。这种跨学科的学习模式能够健全学生的知识结构,促进复合型人才的培养,从而增加研究生的就业机会。

3.4 完善研究生就业指导体系,加强创业能力的培养

目前很多高校研究生院还没有建立从事就业指导工作的专业化团队。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研究生的就业机会和就业质量。首先,各高校应该完善研究生就业指导体系建设,设立专门机构来负责研究生就业工作。其次,高校应该将就业指导课程贯穿于研究生教育的整个过程。让学生一入学就开始为就业做准备,帮助学生了解行业发展情况。

面对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式,高校应该鼓励研究生转变就业观念,加强创业教育。首先,研究生院应设置一定的创业教育课程来培养硕士研究生的创业意识,加强研究生创业技能的训练。其次,高校应该加强与政府及企事业单位的合作,增加社会力量、非学术力量进入课堂从事教学的机会,使教学活动更加贴近现实。最后,在政府所提供的基础设施和政策便利之下,高校应广泛地建立与地方合作经营的高新产业孵化基地,为有自主创业意向的学生提供资金与技术支持,加大对创业板块的扶持力度。

参考文献

[1] 2013研究生招生计划.http://kaoyan.eol.cn/html/ky/taiwan/zs2013.shtml.

[2] 宋立丹.建立硕士生淘汰机制的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8.

[3] 新增硕士专业学位凸显高层次应用型人才需求[OL].http://www.eol.cn/kao_yan_za_tan_3914/20100521/t20100521_477331.shtml.

[4] 纪光欣.美国研究生培养的特点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石油教育,2004(5):29-31.

作者:李玲玲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校企合作视域下中职德育论文下一篇:券商营业部商业模式分析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