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普法宣传教育探究论文

2022-04-20

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农村普法宣传教育探究论文(精选3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1.问:请介绍一下教育系统“八五”普法规划出台的背景。答:普法是全面依法治国的基础性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工作会议上强调,普法工作要在针对性和实效性上下功夫,特别是要加强青少年法治教育,不断提升全体公民法治意识和法治素养。

农村普法宣传教育探究论文 篇1:

乡村法治文化建设症结及对策

【摘要】加强乡村法治文化建设能够助力乡村整体进步、凝聚乡村社会共识、强化村民秩序意识。建设乡村法治文化并非一蹴而就,而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要从乡村法治精神、法治服务平台、乡村诚信体系、法律文化氛围等方面入手,强化乡村法治建设工作,建设法治乡村。

【关键词】法治文化 乡村振兴 法治乡村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除了要大力推动乡村经济、政治等领域的发展,还应注重乡村法治文化的建设。这既是坚持全面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题中之义,也是新时代建设法治国家的现实要求。要深入分析乡村法治建设存在的问题并找出原因,以建设乡村法治文化为目标,在农村社会营造守法光荣、违法可耻的文化氛围,让全体村民积极主动投身法治乡村建设。
加强乡村法治文化建设的时代价值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大历史任务。在这一过程中,加强乡村法治文化建设,能够助力乡村整体进步、凝聚乡村社会共识、强化村民秩序意识。

助力乡村整体进步。加强乡村法治文化建设,不但可以将解决问题的途径引入到法治化轨道上,还能通过强化村民的法治思维,提升其依法办事的意识和能力。乡村法治的整体进步需要广大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带头守法用法,引导村民理性表达自身诉求,依据法律合理维护自身权益。按照乡村振兴战略的部署,要把公平和正义视作协调乡村社会利益关系、处理各类矛盾与问题的检验标准,并使之充分体现在乡村治理的全过程。

凝聚乡村社会共识。加强乡村法治文化建设,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村民在乡村治理中的主体价值,让村民在充分了解法律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领会依法治国的深刻内涵,增强对法律的敬畏感,让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在乡村社会深入人心。更为重要的是,村民在学法、尊法、守法、用法的同时,还能够依法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能够减少乡村社会中的矛盾和冲突,有效维护农村社会稳定。

强化村民秩序意识。当前,农村社会的矛盾与纠纷大多与村民的利益诉求有关。解决农村社会的矛盾与纠纷,无论是通过利益诉求表达机制,还是依靠矛盾化解机制,最根本的还是要以法治为准绳裁之。因此,加强乡村法治文化建设,不仅可以让村民在法律面前保持平等,消除乡村内的不恰当行为,解决乡村发展中面临的问题,还能维护乡村社会的公序良俗、强化村民的秩序意识。
建设乡村法治文化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法治是现代乡村治理体系中的重要一环,乡村法治是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建设乡村法治文化并非一蹴而就,而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近年来,虽然乡村法治建设在党和国家的领导下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绩,但现实状况与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目标还存在一些差距。具体表现为乡村法治氛围和法治意识的缺失,这些问题如果不能及时解决,不但会破坏法治权威、淡化村民的法治意识,还会损害党和政府的公信力。

在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过程中,除了要对乡村社会的发展给予更多支持外,还应在法治建设领域下更大的工夫。当前,在一些农村地区,法治氛围还不够浓厚,甚至是缺失的。具体来说,一是农村法治机构亟待健全,法治服务资源亟待补充。我国乡村地区的律师服务所和法律援助机构比较匮乏,村民的法律诉求难以得到满足;二是法治人才的缺乏。目前,我国乡村公检法部门与行政执法部门的专门人才比较欠缺,长此以往,非常不利于农村社会的法治建设;三是乡村文化环境要进一步优化,在我国部分乡村中,文化活动设施十分有限,文化品味也有待进一步提升;四是乡村普法宣传教育缺位,长期以来,我国乡村社会的普法宣传内容和村民诉求不能高度契合,一些村民学习法律知识的热情度较低。

法治意识淡漠在乡村社会中比较普遍,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村民的法治意识淡薄。在一些封建消极观念的影响下,部分村民认为法治等同于“受惩罚”,在遇到矛盾和纠纷时,往往会选择“私了”“不见官”的方式予以解决。第二,村民对法律的信任度亟待提升。部分村民主观上认为一些问题是社会发展常态,“见怪不怪”,对法律的作用视而不见,缺乏对公平正义的期待感。第三,个别村干部不依法办事的现象还时有发生。一些村干部在处理村民矛盾的过程中,以“讲人情”为主要工作方式,习惯以风俗习惯或伦理常情裁定具体事务。第四,个别执法人员处理事务的方式欠妥。在部分乡村执法机构中,部分人员的作风不佳,一定程度上稀释了乡村法治文化氛围。
强化乡村法治建设工作,建設法治乡村

要强化乡村法治建设工作,持续规范并完善乡村治理模式和运行机制,让村民在有序参与的过程中真正实现按章理事和依法办事。要从乡村法治精神、法治服务平台、乡村诚信体系、法律文化氛围等方面入手,促进乡村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助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

健全农村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加强对农民的法律援助和司法救助。要为广大村民搭建法治服务平台。首先,要整合涉农部门和司法部门以及社会公益组织的力量,以此建立一体化的乡村法治资源共享平台,让普法宣传、矛盾调解和法律服务融为一体;其次,在乡村法治服务平台的基础上,进一步构建覆盖全部村庄的法治服务子平台,引导村民参与到法治服务平台建设当中。

要进一步完善乡村地区失信行为的约束与惩戒机制,将不守法的个人和乡村组织纳入到严重失信“黑名单”之中,让乡村违法犯罪行为受到应有惩处。同时,应建立健全村民与乡村社会组织守法信用体系,让其信用状况处在公开、透明、可查的状态下,形成遵纪守法和诚实信用的良好乡村法治文化环境。

要加大农村普法力度,提高农民法治素养,引导广大农民增强尊法学法守法用法意识。要将村民视为普法的重要对象,让村民在熟知各种法律法规的同时,主动投身建设法治乡村。要重点普及村民关切的法律法规,借助乡村原有的设施条件,让法律知识的传递以文化熏陶、教育培训的形式进行。可以让村民进行集中的法治学习,也可以通过微信、微博平台,让更多村民参与其中。

要使法治文化建设深入到广大乡村,并在最薄弱的地区开展有针对性的工作。要重点关注与法治社会建设相悖的问题,防止其影响乡村法治文化建设进程。要积极探究强化乡村法治文化建设的有效措施,要让法治文化在乡村有效发挥引领与规范作用,在法治的同时辅以德治,将他律与自律充分结合在一起。通过多种形式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充分发挥乡贤的作用。让讲仁爱、重民本、守信义、尚和合、求大同的传统思想与时代要求结合在一起,增强乡村法治道德底蕴的同时,引导村民自觉履行法定义务、承担社会责任,树立良好的乡村道德风尚。

(作者为中共漯河市委党校法学教研室讲师)

【参考文献】

①程玉贤、冯铁英等:《论加强乡村法治文化建设》,《新西部》,2016年第27期。

②周挺、杨秀英:《论乡村治理的法治化》,《攀登》,2017年第6期。

③卢旭华:《乡村治理法治化的原则与路径》,《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17年第6期。

④郎友兴:《走向总体性治理:村政的现状与乡村治理的走向》,《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1期。

⑤杨群红:《新形势下村官腐败的类型、特征及治理对策》,《中州学刊》,2016年第12期。

责编/赵橙涔 美编/杨玲玲

作者:刘碧莹

农村普法宣传教育探究论文 篇2:

教育部有关负责人就《全国教育系统开展法治宣传教育的第八个五年规划(2021-2025年)》答记者问

1.问:请介绍一下教育系统“八五”普法规划出台的背景。

答:普法是全面依法治国的基础性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工作会议上强调,普法工作要在针对性和实效性上下功夫,特别是要加强青少年法治教育,不断提升全体公民法治意识和法治素养。《中央宣传部、司法部关于开展法治宣传教育的第八个五年规划(2021-2025年)》中明确提出,以习近平法治思想引领全民普法工作,持续提升公民法治素养;加强青少年法治教育,全面落实《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进一步完善政府、司法机关、学校、社会、家庭共同参与的青少年法治教育新格局。这对教育系统普法工作提出了新要求,明确了新方向。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法治宣传教育的相关工作部署,进一步提升教育系统普法工作的质量和水平,引导干部师生养成自觉守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靠法的思维习惯和行为方式,迫切需要结合教育工作实际,制定教育系统法治宣传教育的第八个五年规划。为此,我们在深入开展调研、认真听取相关单位意见建议的基础上,研究制定了《规划》。

在起草过程中,我们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注重把好方向,做到旗帜鲜明讲政治;注重结合实际,根据普法对象的不同特点和实际需求统筹指导、分类实施;注重聚焦重点,强化课堂实效,加强法治实践教育,不断提升法治育人的能力和水平;注重协同创新,加强与相关单位沟通合作,努力形成多方共同参与的普法新格局。

2.问:教育系统“八五”普法有哪些主要任务?

答:《规划》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相关任务部署,根据国家“八五”普法规划工作要求,结合教育系统工作实际,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目标导向与问题导向相结合,确定了教育系统“八五”普法期间的主要任务。

一是坚持以习近平法治思想为引领,持续提升教育系统法治素养。强调把好政治方向,要求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引导广大干部师生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突出以宪法教育为核心内容,要求重点宣传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根本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将民法典教育作为重点内容,要求重点宣传民法典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特质、基本原则、基本要求和新规定新概念新精神,将民法典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

二是切实增强普法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着力推动教育系统法治宣传教育高质量发展。将青少年普法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提出推进青少年法治教育规范化和常态化,提升法治课教师专业教学能力,结合安全、防灾减灾救灾、防范网络诈骗等内容开展日常宣传教育,将法治教育纳入中小学课后服务范围,深入开展法治实践教育。重视推进教育系统精准普法,要求分类设计普法的目标、内容、方法和途径,探索开展菜单式普法,提高普法内容的适用性和实效性。关注特殊地区和特殊群体普法,要求提供相關法治服务支持,加强民族地区普法,加大对农村、边远等地区学校的普法支持力度等。

三是深度融入教育系统依法治理,为加快教育现代化营造良好法治环境。坚持普法与依法治理有机整合的原则,推动普法与依法治教紧密结合,将普法融入教育立法过程,认真落实“谁执法谁普法”“谁管理谁普法”;将普法融入学校教育教学与日常管理,体现在学生守则、教学规则、行为规范和其他管理制度中,建立健全对学生日常行为的考察评价与奖惩机制;加强学校未成年人保护、教师职业道德、教育惩戒实施等相关规章文件的学习宣传,规范和保障学校、教师依法履行职责。

3.问:在提升青少年普法针对性和实效性方面,《规划》有哪些新要求、新举措?

答:为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青少年法治宣传教育的系列重要指示精神,《规划》将青少年作为教育系统普法工作的重点人群,坚持守正创新、提质增效,着力提升青少年普法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制定出台了一些新要求和新举措,主要包括以下四方面内容:

一是突出以习近平法治思想为引领。《规划》提出,要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作为重要政治任务,推动习近平法治思想融入学校教育,纳入高校法治理论学科体系、教材体系、教学体系。将“习近平法治思想概论”纳入法学专业核心必修课,组织修订法学类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支持有条件的高校面向全体学生开设习近平法治思想公共选修课。同时,要求结合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和社会主义发展史教育,结合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开展法治教育,引导青少年学生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

二是突出以宪法教育为核心内容。《规划》将宪法教育作为教育系统普法的核心内容,强调深入学习宣传宪法,重点宣传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根本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推动宪法类教材编写与修订,深入开展全国学生“学宪法 讲宪法”系列活动,推动各级各类学校学生参与宪法网络学习,进一步了解宪法基础知识,树立宪法基本理念。持续开展国家宪法日教育系统“宪法晨读”特色活动等,推动宪法学习制度化、常态化。

三是突出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规划》紧紧抓住教师队伍建设这一重要环节,鼓励支持师范院校法学院(系)培养更多更专业的法治教育师资后备力量,推动高等院校在师范、法学专业培养方案中增加法学、教育学原理等相关内容。推动地方开展教师全员法治培训,努力让每位中小学教师每年接受不少于5课时的法治教育培训。推广启发式、互动式、探究式教学方法,加大情景模拟、案例教学等方法应用,加强教学行为指导和规范。加大学科融入法治教育力度,深入挖掘各类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法治教育资源。同时,推进学校主要负责同志普法,研究制订各级各类学校主要负责同志应知应会的法律法规、规章制度等知识要点,探索建立相关法治能力评测制度等,更好地提升学校依法治理能力。

四是突出推动构建多元参与的普法工作新格局。青少年法治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社会各方面共同关心支持。《规划》将深入开展法治实践教育作为重要任务,提出大力推进青少年法治教育实践基地建设,完善相关组织保障机制,将青少年法治教育实践基地纳入社会实践大课堂活动场所范围,努力推动学生每年接受法治实践教育不少于2课时。重视推进“互联网+”法治教育,部署加强教育部全国青少年普法网等平台建设,探索建立在线学法资源平台,为干部师生学习法治知识提供便利条件。加强青少年法治教育中心建设,努力产出更多高质量研究成果。完善法治副校长制度,加强正面法治宣传引导,推动学校加强与人大、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公安机关、司法行政机关等单位交流沟通,共同推进青少年法治教育。

(http://www.moe.gov.cn/jyb_xwfb/s271/202111/t20211111_579167.html)

农村普法宣传教育探究论文 篇3:

刍议普法宣传开展,着力推进法治校园建设

【摘要】为了树立农村山区青少年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进一步普及科学知识,加强对青少年的法治宣传教育,提高青少年学生的法治观念,我校着力依法执教,开展依法治校教育活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观念,丰富法律知识,提高自我保护和防范意识,避免违法犯罪,牢固树立远大志向和良好道德品质,做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新一代接班人。

【关键词】依法治校;青少年;普法

贯彻落实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弘扬社会主义法治,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全面推进法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必然要求。当代青少年的生理和心理发展尚不成熟。区分是非的能力不足,法治的概念薄弱,很容易受到不利因素的影响。它甚至可能会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青少年犯罪现象是中国面临的一个严重社会问题,受社会不良氛围等因素影响,部分中学生的规则意识和法治意识薄弱。因此,我们将推动法治社会建设,将法治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从青少年开始,强化规则意识,倡导集体主义,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和良好的习俗。坚持法治,依法教学,利用各种途径,努力实施法治教育。

近年,我校着力响应国家第七个五年规划,开展法治宣传教育活动,法治的普及和守法原则是依法治国的长期基础工作教育发展的原则和政策。建立专项研究项目,深入地开展法治宣传教育,充分发挥法治宣传教育在学校治理中的作用,提高农村未成年人的认识,建立文明、规范、有序的法治校园,提高学生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认识,使群众掌握及使用国家法律法规。扎实推进法治建设,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促进法治宣传教育与法治实践相结合,完善法律普及宣传教育机制,减少社会不良影响,法律意识薄弱,危害农村青年健康发展。

一、发挥教师骨干力量

教师是学校教学的指導者,是学生学习的引路人,加强学生的法治教育,教师要具备较强的法治意识是前提条件。我校注重利用会议和政治学习时间,有计划地开展法治教育知识活动,着重学习相关的法律法规,如《普法读本》《教师法》《教育法》《宪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等。重点发挥班主任教师的带头作用,让他们在管理学生过程中积极向学生宣传学习法律知识,让他们充分认识强化法治教育的重要性,潜移默化地自觉、经常、持久、深入地对学生加强法治教育,并把他作为德育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其次,每年我校教师也积极响应国家对单位人员的普法要求,完成各项普法学习指标和考试,提高教师们的守法意识和依法,保障学校、教师、学生的正当权益的自觉性。

二、在校园文化中进行法治教育

1.利用宣传栏开展“法制宣传栏”,向广大师生宣传《教师法》《宪法》《刑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等法制内容,同时开展相关学生法律手操报评比活动并进行宣传展示图片。对学生进行无声的教育,营造了校园法治文化教育氛围。

2.利用国旗下讲话对学生普及《国旗法》。维护国旗的尊严,增强公民的国家观念,发扬爱国主义精神。明确《国旗法》的相关规定,全日制中小学,除假期外,每周举行一次升旗仪式。参加者应当面向国旗肃立致敬,并可以奏国歌或者唱国歌。不得升挂破损、污损、褪色或者不合规格的国旗。在公众场合,蓄意侮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焚烧,摧毁,涂抹,涂抹,践踏等,依法追究刑事责任;情节较轻的,公安机关应当拘留15日以下。

3.积极开展多项法制教育主题活动

利用班会课及团活动进行法治教育及活动,了解先关法律宣传主题,环境保护宣传月,学习《新环保法》,让学生学会保护环境,珍惜资源,厉行节约,我校开展主题班会“例行节约大光盘行动”;国际禁毒日,团委及政教处利用课外活动展出法制图片“远离毒品”等,响应本县的创文工作,要求利用班会课让学生观看法治教育片,宣传禁毒法律法规;12月的宪法宣传月,我校鼓励全校学生参与了教育部全国青少年普法网-宪法小卫士比赛,大力推普了宪法知识提高了学生对宪法的认识。

其次,结合实际我校开展品德、心理健康和安全教育,开展法治教育。如,开展预防校园欺凌和暴力的专项整治活动,向学生宣传校园欺凌的行为侵犯了他人人格尊严权、财产权、生命健康权等,对同学构成心理问题,影响健康,甚至影响人格发展造成危害。产生恐惧、消沉抑郁、创伤后遗症、忧虑、自残、自杀等行为,自己也成为欺凌者,最后使自己走上不良道路甚至违法犯罪。通过专项教育活动的开展使未成年人了解校园欺凌要承担相应责任,组织教职员工关注学校预防和处理欺凌事件的相关政策,措施和方法,提高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自觉意识,落实“未成年人保护法”,防止违法犯罪。再有,学校还专门成立了模拟法庭功能室,供全校师生使用通过课堂演练了解法律的实施和作用

三、利用新媒介加强学生网络法规法治教育,加强落实监督

强化法治教育网络监控,班级内配备监控摄像头,具体由校长室、交警部及班主任负责实施,加强学校安全教育和监督管理,对于少数不遵守学校规章制度、无视法律,或者不懂法的学生出现的各种违纪违法现象能够提供有效证据并能及时适当地做出公正的处分或处罚。力争把不良行为扼杀在萌芽之中,杜绝违法犯罪发生。

教育学生利用电脑、手机上网学习,查阅资料等,要科学合理利用,让学生学会文明上网,自觉遵守网络文明公约做到绿色健康上网,不沉迷网络游戏,不传播不良信息,或不观看不良网页,不制谣、不造谣,不传谣。明确相关的网络法律知识,增强做一个合格的公民。

四、坚持把法治教育渗透于课堂教学活动中

德育课是实施普法教育的主要阵地,对学生进行法治教育,要着重发挥道德与法治学科的法治教育的作用和功能,使学生在学习文化知识的过程中收到比较系统的法治教育,形成以课程为主导,课内外活动相结合的普法模式。把法治教育和道德教育相结合,因势利导地向学生宣传法律知识,既可以克服学生自私、霸道急躁等不良心理影响也起到预防因不良习惯而引发违法违纪行为发生,注重培养学生的健康人格和良好的法律意识。

我们在给学生上道德与法治课的时候,充分挖掘日常生活的德育因素之外,还要寓法治教育于课堂教育之中。例如,我校政治老师何华利初三中考复习时,利用专题《遵守社会规则 践行道德法律》,给学生系统地讲授了一般违法行为与严重违法行为(犯罪)的区别、联系,犯罪的特征,未成年人的不良行为与严重不良行为的表现和性质,中国的“刑法”对未成年人的刑事责任年龄采用四点法:绝对年龄无刑事责任;刑事责任的相对年龄;刑事责任年龄;完全的刑事责任年龄。结合实际案例帮助学生认识法律知识,从而让学生们能够加强道德修养,践行道德,自觉树立法律意识,抵制不良诱惑和习惯,正确对待家长、教师的教育,预防违法犯罪。“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自觉遵守法纪,谨慎交友,防微杜渐防患于未然,使学生的道德法律意识内化为日常行动。

人教版七年级《走进法治天地》以法治建设为背景,引导学生认识法律与生活密不可分,理解法律在生活中的法律作用,感受法律对年轻人的爱,引导学生自觉尊重法律;激发学生学习法律的责任感,学会依法行事,积极适应法治时代的要求,建立以法治理的社会信仰,努力成为中国法治的参与者和推动者。让学生初步认识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法律。例如,侵犯或不履行受教育权的危害,根据《义务教育法》的规定,家长不得中途中断学生上学、让孩子打工;学校擅自开除学生;学校违反规定,接受义务教育的学生的收费;拒绝接受有能力接受普通教育的残疾儿童,青少年上课,等等。两者都违反了公民的受教育权。县级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责令限期改正,情节严重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給予纪律处分。不自觉接受义务教育,经常违纪的学生必须受到适当的批评和惩罚,耐心引导他们积极主动地接受教育。

建设法治社会任重道远,我校今后在法治教育的轨道上不断前进,在落实全面依法治校的轨道上迎难而上,永不放弃,不断探究新方法、新思路。不断提高学生的法治意识,增强法律观念,自觉遵守法纪,维护自己、他人、集体、社会、国家的合法权利,做新时代好公民。

参考文献:

[1]李玲,王戈.当前在校未成年人法治教育的现状与展望[J].理论学习,2004(12).

[2]叶银珍.加强农村中学的法制教育[J].师道·教研,2014.

[3]王光秀.德治与法治的关系[J].法制博览,2018.

作者:何美玲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电子商务产品质量监督论文下一篇:企业实施财务预算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