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语文教学专业化的再思考——兼谈中职语文“综合学习活动”的实施

2022-09-11

中职语文课程改革的专业化是中职学校人才培养更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必然选择, 或者说, 中职人才的实用性和专业化的目标给中职语文的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然而, 语文教学的“专业化”究竟意味着什么?是将语文学科完全当作专业课教学的辅助工具, 还是与专业课教学有机结合, 在独立发挥语文的审美性、人文性的同时, 对专业课教学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本文拟就此展开粗浅论述, 以求方家指教。

1 语文课程专业化的人文底线——审美和民族文化认同

语文是什么?这是长期以来一直讨论的问题, 笔者认为, 不将“语文”放在特定教学环境中对于这个问题的讨论最终只能是自说自话, 莫衷一是。作为中等职业教育的语文, 有着和小学语文不同的课程目标和追求, 也与普通高中语文的教学有不同的课程特点。但是, 这并不能排除中等职业语文教学在“语文”这门学科上与其他不同阶段的语文教学存在的共性, 正是这种共性让我们进一步明确了中职语文课改专业化的基本前提。

语文是“以典范的古今书面语言作品为教学媒介、以启迪并发展学生智力为根本目的、以同化现代化的书面语言交际规范和同化现代化的中华民族共同人文心理为任务的基础学科。”我们认为, 这是一个符合语文学科基本特征和根本任务界定的定义。无论哪个阶段的语文教学, 都不能脱离启迪智慧, 陶冶情操、培养人格和民族文化认同心理的根本任务。新编《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明确了职业学校开设语文教学的任务:“指导学生正确理解与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 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和思维发展, 加强语文实践, 培养语文的应用能力, 为综合职业能力的形成, 以及继续学习奠定基础;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和科学文化素养, 弘扬民族优秀文化和吸收人类进步文化, 为培养高素质劳动者服务。”而《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 (实验) 》把语文课程的教学目标规定为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方面。这一规定在充分重视语文能力培养的同时, 强调了学生人文素养的重要性。

以此为标准, 结合中职语文教学的特色, 我们认为, 中职语文课改的专业化应首先坚守语文学科的人文底线:通过典范的母语作品, 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高雅的审美情趣, 培养和巩固学生对热爱祖国的情怀以及对民族文化认同的情感。

典范的汉语书面语作品大多也是包含着高尚的道德追求的母语作品, 是经过历史和时代检验的经典文本。理论意义上的教材首先就是这样一些作品的集合。张养浩的《山坡羊·潼关怀古》、杜甫的《兵车行》体现的是关注民生疾苦的博大情怀;司马迁通过《屈原列传》透露的是他对高尚人格的景仰;道德境界是衡量一个人人生境界和人格魅力的重要标准, 这样的作品是培养具有崇高道德境界的学生的重要载体, 任何时候我们的语文教学都不该也不能忽视它们对于“育人”的重要意义。高雅的审美情趣以及审美的人生境界既是塑造学生人格的重要手段, 也可以作为教育的最高目标之一。《小石潭记》有对大自然的热爱, 《故都的秋》有对故土的眷恋, 《山居秋暝》、《归园田居》淡薄名利, 超然于物外的人生追求, 都无疑能引导和启发学生培养学生对美的追求, 对自由精神的向往, 而《项脊轩记》对于亲情的挂念, 《炉中煤》、《我爱这土地》对祖国眷恋和热爱, 家国情怀的深刻和博大, 既提升了学生对传统的认识和认可, 也在这些优美的诗文中陶冶了情操, 拓展了心胸, 锻造了人格。这就是美的力量。

所以, 中职语文课改的方向虽然可以说“专业化”, 但是, 这个“专业化”有一个必要的前提, 就是保持语文学科的人文特质和审美特性, 让学生在优美而富有情趣, 理性而不乏文采的作品中领略人生的价值、生活的意义, 形成正确的而有审美内涵的世界观和价值观。这是语文永远的使命, 中职语文专业化都不能背离这个基本要求, 否则只能与教育的总体目标南辕北辙。

2 语文课改专业化的方向——彰显专业特色

一直以来, 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也是讨论的焦点之一。语文是作为学习专业课的工具而获得起存在的理由, 还是以它独特的审美性和情感性作为其作为一门学科而存在的依据?前面我们已经说过, 语文学科的基本使命应该是培养具有正确的而有审美内涵的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学生, 而这一使命并不是其他任何一门学科都可以轻易替代的。固然, 中职学校的有些课程可以在教学中通过审美化的方式部分达到培养学生高雅情趣和作用, 但是, 这些课程的专业性和实用性决定了它们不能在审美教育上走得太远, 审美最多也只能是一种辅助手段。但是, 语文学科则不然, 审美性和情感性是它的本质规定, 离开了这一本质规定也就离开了语文学科自身, 换言之, 离开了语文学科的人文性, 也就失去了语文, 取消了语文独立存在的意义。所以, 我们认为, 在中职语文课改专业化上, 应该首先保持语文学科的独立性, 坚决反对那种以语文为“副科”的观念, 反对在课程改革中“语文搭台, 专业唱戏”的观点。语文的工具性是与其人文性彼此不能割裂的一对命题。离开了语文的人文性, 其工具性只能体现在教会学生识文断字, 或者说, 学生只能被教育成一个个能识别母语符合的工具。工具论的结论是培养出工具, 即便是纯粹的专业课教学也不能只是作为培养工具和机器的人, 这是严重背离教育原则和教育目标的理念。

因此, 我们认为, 中职语文课改的专业方向应该是沿着语文审美和情感这一人文底线的方向, 进一步挖掘语文的丰富内涵, 寻找语文学科与专业教学的契合点, 通过语文学科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结合, 促进和推动专业课的教学。而这个促进和推动的过程同时也应该是让学生重新深刻体会语文学科独特价值的过程。

中职语文课改专业化首先是指语文教学在内容上与专业结合、倾斜, 提倡有针对性、能动性的选择教学内容。在不偏离语文教学基本目标的前提下, 针对不同专业培养的不同要求, 在学生的阅读、表达 (口头和书面表达) 和理解、体验等方面, 培养专业教学所需要的基本技能。比如建筑学专业, 我们可以侧重训练学生对结构和形式整体感知, 培养学生对建筑美的认识, 让学生从不同的表达方式中对中西建筑有更形象的了解, 这样, 在现有教材的基础上, 对于诸如《林黛玉进贾府》、《清明上河图》、《我的空中楼阁》等作品中有关于中国传统建筑描写的文字做重点探究, 从而让学生对建筑美学的基本特征, 建筑的形式规律以及建筑中所蕴涵的文化意义有形象的认识, 这样, 结合他们在专业课程中所学习的理论知识, 就可以培养和巩固他们对建筑的情感, 对专业的认可。再比如, 对于旅游专业的学生, 我们就可以在那些写景散文中注意培养学生对自然美的感受, 教学过程中有针对性地揭示景物描写和实际观察之间的关系, 从而让学生培养善于观察事物、感受事物的良好习惯, 这样的文章如《虎丘记》、《游褒禅山记》、《滕王阁序》等。

除了在课文讲授过程中针对专业特点做倾向性的阐释, 我们还应该充分发挥教师作为教学主导的能动性, 针对不同专业的特点, 在现有教材基础适当对教材做适当补充。现有教材不可能为每个专业都设置了对应课文, 但是, 课外的很多课文也是我们取之不竭的资源。当然, 这需要教师在课程教学计划范围内额外付出更多时间和经历, 查找、搜集、筛选, 并制定一个相对详细的课外阅读计划。但是, 教师只要做一个有心人, 语文教学对于专业学习的促进作用是可以期待的, 学生对语文学科的偏见的改变同样是值得期待的。

3 中职语文课改专业的实现途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

现行的中职语文教材在现代文和文学作品单元增添了“语文综合学习活动”, 笔者以为这种设置不仅是语文教学新理念的体现, 也是更加适合中职语文教学特点的一大亮点。语文基本能力可以成为专业技能的保障, 而这种能力的形成是在学习过程中逐渐养成并实现有效转换的。语文能力并不直接等于专业实践能力, 但是, 语文教学专业化的过程可以帮助学生将专业能力的培养和语文能力的提高有机结合, 从而, 使两者相辅相成, 最终体现和固化在学生专业能力的培养上。所以, 中职语文课改专业化应该充分重视“语文综合学习活动”的作用, 教材虽然对这个部分没有更多更明确的要求, 但是作为中职语文教师, 则应该在这个环节多下些功夫, 认真研究作为“综合”“活动”的语文学习。

我们认为, “综合学习活动”更多应表现为“语文综合实践活动”。

首先是“综合性”。语文教学强调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等方面的能力, 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 这几个方面的能力往往很难作为一个整体教学环节开展, 偏重于其中某一方面不仅是课文学习要求的规定, 也受到课堂教学实际条件的限制。而实际上, 学生在几个方面能力的综合发展和全面提高不可能是在理论课堂上就能实现的。因此, “综合性”就要求我们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增强培养学生全面能力的意识, 一个能写的同学, 未必能在众人面前自信、自如地发表自己观点, 而相反, 一个能滔滔不绝地说的同学却未必能够写成一篇合格的、甚至像样的文章。诸如此类的现象应该作为语文课改专业化过程加以重视的问题, 听、说、读、写的能力中包含了学生的感知、情感、想像、理解能综合心理能力的因素, 所以, 语文能力是一种综合、全面的能力。

其次是“实践性”。前面已经说过, 语文知识向能力的转化有一个过程, 而语文能力向专业能力的转化又有一个过程。这两个过程的实现并不是自然而然的。从知识向能力的转化需要通过“实践”这个必要的环节。毛泽东在《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一文中告诉我们, 人的正确只能从社会实践中来, 而人的思想是否正确, 又需要通过实践来检验。

综合性也同样在实践中体现出来。这里的“实践”可以是课堂上精心设计的学生参与和互动的环节。如在讲授《科学与艺术楔》时, 教师可以先设定一个辩论主题:“科学对人类进步的意义比艺术大”, “艺术对人类进步的意义比科学大”两个似乎水火不容的命题, 在经过事先布置后, 在教学时间内分组进行辩论, 对于不能参与辩论的同学则可以向他们提出其他人物和要求。这样的活动, 既活跃了课堂氛围, 调动了绝大部分同学参与的积极性, 又使学生在活动过程中掌握了辩论的一般技巧, 得到了听、说能力的锻炼, 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这样的实践活动是理论教学延伸, 是语文知识向语文能力的转化, 同时也是语文能力向专业能力的转化。

总之, “语文综合学习活动”是中职语文课改专业化过程中尤其值得重视的一个教学环节。它不仅应体现“综合性”和“实践性”, 更应该强调在实践中培养能力。目前教材对这个部分的设置和要求还不够具体、明确, 要实现语文知识向语文能力的转化, 再实现向专业能力的转化, “语文综合学习活动”是一个很值得我们进一步开掘的实践性很强的现实课题。

综上所述, 中职语文课改专业化就是指在不偏离语文的审美性、情感性等人文特性的前提下, 在教学内容上, 结合专业特点, 能动性选择授课内容, 通过探究、互动、专题研究等方式, 逐步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在这个意义上, 语文是工具, 但是, 情感渗透和审美的陶冶又保证了语文的独立性, 语文没有被改成专业课, 而是专业课程体系中的有机组成部分。

摘要:语文教学的“专业化”意味着将语文教学科与专业课教学有机结合, 在独立发挥语文的审美性、人文性的同时, 对专业课教学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中职语文课改的专业化应首先坚守语文学科的人文底线, 沿着语文审美和情感这一人文底线的方向, 进一步挖掘语和推动专业课的教学。

关键词:中职语文,人文底线,课程改革,专业化,综合学习活动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护理干预对高血压患者生活方式的影响下一篇:民间色彩在内蒙古当代本土油画中的运用